里昂之怒,如果奔驰公司做公关挽回形象大概需要花多少钱?

2024-08-06 02:46:50 77阅读

里昂之怒,如果奔驰公司做公关挽回形象大概需要花多少钱?

很显然这件事完全超出了利之星甚至奔驰中国的预期和可控范围,他们根本没有想到一个消费者的力量是如此强大,他们太高估自己的同时太低估女研究生了,相信他们遇到过类似的纠纷肯定不少,只是最后都没他们公关轻而易举摆平了,这次也不例外,这个消费者她不按套路出牌啊,一棍子下去直接打蒙了所有人,甚至把整个汽车行业这潭水都给搅浑了,这是任何人都没有想到的,所以也没有什么措施可以去应对只能任事态持续发酵,静待结果吧,希望利之星和奔驰中国能给消费者合理的交代,也希望相关部门重视一下各行各业的不成文潜规则,比如服务费之类的,做到有乱象就要重视,要整顿,让消费者不再受伤害

里昂玩的是什么游戏?

如果您是在娱乐或游戏方面提到了里昂,可能与以下游戏有关:

里昂之怒,如果奔驰公司做公关挽回形象大概需要花多少钱?

1. "里昂之怒" (Lyon's Wrath) - 这是一款虚拟现实游戏,玩家可以在游戏中控制机器人打败敌对势力。

2. "里昂之星" (Lyon Star) - 这是一款足球游戏,玩家可以扮演里昂足球俱乐部的职业球员,在游戏中挑战其他球队。

但请注意,"里昂之怒"和"里昂之星"等游戏与里昂这个词仅仅是因为名称中使用了里昂这个词而已,并没有直接与里昂城市本身相关联。

瑟曦不是敲钟了吗?

首先明确,敲钟的不是瑟曦,而是听说敲钟可以活命的老百姓。瑟曦一直在红塔上观察局势,不到最后一刻也没有放弃。

屠城是龙妈长期积压情绪的一次总爆发。她感到太愤怒和委屈了。所有人都有罪,罪不可恕。

一、兵力的损失。

没有谁比她更感到委屈。为了证明有鬼,联合瑟曦对抗夜王,捉了一只僵尸,却牺牲了一条龙。到头来,瑟曦根本不为所动,躲在背后看笑话;她听信小恶魔的建议,对敌人网开一面,却失去了高庭和多恩;夜王南下,她不顾一切带领直属部队帮助北境,损失了大部分多斯特克骑兵和无垢军团,换来的却是珊莎的公开叫板,北境要求独立,野人军团离开。龙妈白白损失了大量实力。事实证明,对敌人的仁慈,就是对自己的残忍,这让她后悔不已。

二、爱人的背叛。

她从一个孤苦伶仃的亡国公主,逐渐走向权力巅峰,极度渴望关怀。爱她的人有很多,如马王、乔拉、次子团长,甚至攸伦。忠心耿耿的乔拉为保护她,死在她身边,她都没动心。她最爱雪诺,哀求雪诺不要告诉其他人身世。雪诺表面答应,还称没有权力欲,实际上转身就告诉了最不服管的珊莎和二丫、艾莉亚等人,由此引发一系列雪球效应。最后一次索吻,雪诺竟然离开,明显已经背离,世间已经没有值得爱的人,怎不叫人疯狂?

三、内部的离心。

她疯狂追求铁王座,眼看即将成功,却在关键时刻发生血统问题。战胜夜王后,雪诺的威望如日中天,而她却不再被关注。她强行册封詹德利为风息堡主,就是想要证明自己的权力。雪诺仍在背地里捅刀子,表面承诺不当王,实际上却告诉珊莎,珊莎告诉小恶魔提利昂,小恶魔告诉尤里斯。尤里斯更好,不但积极游说雪诺造反,还直接给七大国写信,宣传合法性。当她把情报总管尤里斯烧死时,就已经宣告一个内心坚强无比甚至冷酷的龙妈重生。

四、敌人的残忍。

龙遇突袭身亡,已经激怒了她;闺蜜弥桑黛被当众砍头,让她失去了仁慈,眼中只有复仇的火焰;这里的老百姓视她如魔鬼,蜂拥进入君临城,让她失去了本来决定招降的耐心;瑟曦战斗到最后一刻还不投降,居然还调集大批黄金军团,还装备巨弩铁骑和舰队,就连敲钟也不是自己亲自敲,都让她彻底失去了耐心。事实证明,城里被烧后,四处蔓延的野火也说明了瑟曦最后打算实行焦土作战的意图。

五、血统的疯狂。

她是疯王之女。疯王一家都做过不少疯狂的事。疯王想要屠杀一切。雷加爱上敌人的女儿,不惜引起战争。她哥哥也是一个疯狂的人。她之前就强调过,海的这一边让她感觉不到尊敬,那就用恐惧征服他们。之前在弥林,她就屠杀造反的伟主,展现过疯狂的一面。面对不断出现的争论和叛变、阴谋和复仇,她的疯王血统终于被彻底激活。只有绝对的权力,才能让别人臣服。她是坦格利安家族,龙的后代,又什么好怕的?

只不过,龙妈这一彻底走向黑化的举动,将导致权力不可避免地向其他人转移,人心才是游戏的最终评判者。

戴望舒都是古代文人吗?

感谢邀请。戴望舒是近代诗人,一首《雨巷》,可说尽人皆知。似乎没有再细说的必要。

那就说一说范仲淹吧。

范仲淹,以他的生命,告诉了国人,“儒”这个字应该怎么写

宋代之前,良医寥寥无几,一般人数得出名字的只有张仲景和孙思邈。那是因为在古代,“医卜星相”并列,是下贱的职业,谁也不屑做。

可是宋代之后,名医迭出:金元四大家、李时珍、喻嘉言、叶天士……这是因为在宋代,有个人说过一句话,这句话影响了天下的儒生,“不为良相,便为良医”。

一千年间,无数的读书人在科举失意后,不再是一根筋地苦读求“范进中举”,而是转身,走向了《黄帝内经》,走向了济世活人。

这个人,就是范仲淹,一个北宋士大夫阶层中真正的儒者。

他贵为大宋宰相,可死的时候,一家人已贫困到借住,儿子们也无法全部出现在葬礼上,因为裤子不够。

他是个文人,却被当做中华人格的典范。中国最受尊敬的家族,除了曲阜孔家之外,就是范仲淹的子嗣。

要了解他的文风,就要先了解他作为大儒的一生。

公元989年农历8月29日,一个男婴在河北真定呱呱坠地了。还不到两岁,男婴的父亲便染病而死。孤苦无依的母亲谢氏,无奈之下改嫁给了一个小官朱文翰,从此,这个原名范仲淹的孩子改名叫“朱说”。

朱文翰是个耿介的好人,他和谢氏悉心地抚养这个孩子,不仅在生活上无微不至,还给予了良好的教育。年幼的朱说,经常独自一个人坐在书斋中,深思“忠君报国”、“仁爱恕人”的道理。

12岁那一年发生的事,在朱说心里刻下了刻骨铭心的伤痕:辽军进犯了!辽军如何杀人屠城,如何凶残,宋朝军队如何节节败退不堪一击的传言,飞遍大街小巷和村落农舍。县城的人们拖家带口,多半往深山里逃。朱氏家族的长辈们仓促组织,扶老携幼,也跟随着向西南山区方向逃难。前脚刚走,后脚辽兵就杀过来了。待到辽军撤退,大家回到县城,眼前已是满目疮痍、惨不忍睹。百姓们原本贫困却安定的生活,刹那陷入痛苦的深渊。

少年时代的朱说想不明白,朝廷的军队为什么保护不了民众?辽国的骑兵又怎能深入到大宋疆域的内部来骚扰?

保家,卫国,却寇!他就这样奠定了志向,从此废寝忘食苦读,希望为国家担负起自己的一份力量。几年过去了,他几乎读完了县里所有的书籍,渐渐不能满足求知欲。

一个偶然机会,他获知自己原是范家的孩子,这些年竟是由继父带大。传统中国的宗族思想极为严重,不能回归祠堂是丢人的事。他受到了极大的刺激,不顾继父和母亲的劝阻,毅然脱离了朱家,决心求取功名,以后再来赡养母亲。

从这一天开始,朱说变回了范仲淹。

1011年,23岁的范仲淹来到南京应天府书院,这是宋代最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书院可免费求学,范仲淹借宿在寺院中,开始了苦读生涯。他每天只煮一碗稠粥,凉了以后划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拌几根腌菜,调拌于醋汁,吃完继续读书,后世便有了划粥断齑的美誉。有同学是南京最高长官之子,同情他苦读,送来一桌大鱼大肉改善生活。结果范仲淹一筷未动,饭菜全部放坏,因为他害怕自己一旦习惯了佳肴,以后再也咽不下硬粥和咸菜。

一箪食,一豆羹,居于陋巷,不改其乐。

数年之后,范仲淹对儒家经典——诸如《诗经》、《尚书》、《易经》、《礼记》、《春秋》等书主旨,已然堪称大通。吟诗作文,也慨然以天下为己任。

1015年春,范仲淹通过科举考试,中榜成为进士。从此,他开始了近四十年的政治生涯。在泰州海陵西溪镇(今江苏省东台县附近)作盐仓监官时,他主持修筑了延绵数百里的海堤,从此不再有成千上万的百姓因受灾而流离失所,而往昔被迫迁徙的灾民,又扶老携幼返回家园。人们感激他的功绩,都把海堰叫作“范公堤”。兴化县不少灾民,竟跟着他姓了范。

在主持应天府学的教务时,范仲淹搬到学校居住。他制定了一套作息时刻表,按时训导诸生读书。

夜晚、清晨,他还经常深入宿舍,检查和责罚那些偷闲、嗜睡的人。每当给诸生命题作赋,他必定先作一篇,以掌握试题难度和着笔重点,使诸生迅速提高写作水平。他曾用私人积蓄接济一个远道而来求学的贫困书生,十年之后,这位书生成为了德高望重的“泰山学者”,授徒无数……在他的努力下,应天府学的教学面目焕然一新。

在当上专门评议朝事的言官——右司谏后,范仲淹便有了操不完的心。江、淮和京师闹蝗灾,他操心,请中央派干部下去检查灾情,皇帝不回应,范仲淹居然跑到皇帝那里说:“要是宫中半天吃不上饭,皇上您感觉会怎样?”既然你这么操心,你就自个去。

他真的去了,一到地方就开仓放粮,免除茶税、盐税。朝廷搞点楼堂馆所,要建太一宫和洪福院,在陕西伐木,他操心,担忧会“破民产”,上书朝廷说此举不“顺人心”,不“合天意”,希望停止。虽然说了也白说,但仁宗不得不给了他一个“忠”的年终评语。

皇帝宠爱两位年轻的美人,打算废皇后,连这他也操心——他知道“家务事”背后藏着深刻而虬结的政治纠纷!于是率领数名不怕死的官员闯进宫中,手执铜环,叩击金扉,隔门高呼质问:“皇后被废,为何不听台谏入言!”第二天就被贬官外派。

好朋友梅尧臣告诉他,他屡次直言,都被当作乌鸦不祥的叫声,拴紧舌头吧,只管翱翔高飞。范仲淹立即回答了一首《灵乌赋》,禀复说,不管人们怎样厌恶乌鸦的哑哑之声,我却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五十岁前后,范仲淹先后被调到润州(今江苏镇江一带)和越州(今浙江绍兴一带)作知府。这时,一桩重大事件震动了全国,也改变了他的命运。

西夏入侵了!战火,硝烟,民不聊生。

发已半百的范仲淹,陡然想起少年时代经历过的辽兵犯境。一定要阻止这一类事情再次发生!朝廷措手不及,大臣们有的主攻,有的主守,吵成一团,宋仁宗也举棋不定。而三十余年边防不修,士卒未经战阵,加上宋将范雍无能,延州北部的数百里边寨大多沦陷。

这时,范仲淹自告奋勇要去守边关,于是被派入军中当了副帅。五十二岁的范仲淹赶赴延州,全面检阅军旅,并实行了认真的裁汰和改编。他从士兵和低级军官中提拔了一批猛将,由当地居民里选录了不少民兵;又开展了严格的军事训练。大公子范纯佑,奉命冒着箭雨在前线修建堡垒。

渐渐的,鹿延、环庆、泾原等路边防线上屹立起一道坚固的屏障,失陷的边城也被他一一夺回。边关人民都感激地称他为“龙图老子”。

领军在外,秋风呼啸,驼马长嘶,不免有王维笔下“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空旷凄凉。边声号角,擂鼓鸣金,喝退了蠢蠢欲动的强敌,也唤醒了一个文人的诗魂。他挥笔写下《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在他的苦心经营下,边境局势大为改观。这时,西夏国内出现了各种危机,西夏向宋朝投诚者陆续不断。终于,1044年,双方正式达成和议。宋夏重新恢复了和平,西北局势转危为安,范仲淹松了一口气。

暮春时节,西北郊野的鲜花才刚刚盛开,而江南已繁花凋零了吧。他写下一首诗,“三月二十七,羌山始见花;将军了边事,春老未还家。”

回到京城中,急于励精图治的宋仁宗招来范仲淹,让他起草改革条例,打算实现“新政”。范仲淹认真地起草了,一共十条:严明官吏升降制度,严密科举制度,厚农桑,均公田,减徭役等等。可是,所有的新政都会触及原有上流阶层的利益,不过两年,宋仁宗便在各种势力要挟下退缩了,“庆历新政”流产。

这年冬天,范仲淹已经近五十八岁了。和他一起起草新政的朋友们都被贬了:富弼已贬至青州(今山东省青州市),欧阳修贬去滁州(今安徽省滁县等地),滕宗谅贬在岳州(今湖南省岳阳一带)……

好在,他们都是胸怀大志、内心开阔的人。在滁州,欧阳修写出了著名的《醉翁亭记》,而在岳州,滕宗谅修建了岳阳楼,邀请范仲淹为之作记,于是有了千古闻名的《岳阳楼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052年五月,操劳一生的范仲淹在任上溘然长逝,享年六十四岁。

当过副宰相,天下知名,众人钦敬,可是谁也没料到他家里会如此贫困。他的积蓄尽数接济了他人:平民百姓、贫穷士子、宗族学堂。一家人贫病交困,仅借官屋暂栖,略避风雨。家里穷到四个儿子只有一套完整的衣服,谁出门谁穿,竟至于没有一套体面衣服给父亲入殓,“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

可是没关系,朝野上下一片哀痛,连政敌也哑然无声。而他击败过的西夏,曾照顾过的甘、凉等地的各少数民族人民,都成百成千地聚众举哀,连日斋戒。他从政过的地方,老百姓纷纷为他建祠画像,数百族人来到祠堂,像死去父亲一样痛哭哀悼。

今日头条的人是喜欢散文还是诗歌?

【传媒文体类话题】

谢邀。电话、电视、电脑集中在人手尽有的手机上足以向全球即时传播。自然,更多的是散文,而散文中一定会有诗歌。我曾经写过一篇类似研究的短文——《李又然:从〈吉普车〉到〈自行车〉——散文与诗和译文与诗的胸怀与气魄》。其中,《吉普车》是散文,充满警句的散文,而《自行车》呢,则是一首诗。

写散文最要有胸怀,写诗最要有气魄,译文或译诗亦如此。这是先父李又然,他借与我常年通信之机,指导我写作,一向叮嘱我的——胸怀,气魄。我理解,“胸怀”和“气魄”实际就是“爱”,那无穷的感召力,那无畏的揭示性,原本就是一个“爱”字可以概括的。帮助一切最易受损害人群摆脱困境——大多是源于爱。

关于“爱”字呢,何止是写散文、写诗呀,做人要这样,作文亦如此,由此才会拥有“胸怀”和“气魄”——那就是,写散文、写诗的人根本上就是要说真话。什么是真话?针对散文与诗而言,面对译文与诗来说,一切追求着时代精神、艺术胸襟、全球视野、民族气派的写作实践,哪怕写意的笔法也好均须真情实感。

散文上品务必含诗;又有论点诗画同源。再进一步说,学画有四写:速写、慢写、摹写、默写。比较散文与诗和译文与诗,加之对学画四写的认识,我经常的比喻是——速写类似于新闻采访;慢写即素描;摹写是临帖或描红;默写呢,是自考!四写都要神似,似者即为逼真,结构,动态,质感,贵在惟妙惟肖!

李又然散文《树叶》发表《解放日报》1943年7月28日第四版;初收其散文集《国际家书》:“鲁迅先生的杂文是最正直的中国现代史。”萧军《延安日记·1940-1945》(牛津大学出版社香港版)。1945年3月28日:“李又然说,萧红的散文像露水。”李又然散文和杂文笔法是“中国现代史”,不是萧红式“散文像露水”⋯⋯

《国际家书(封底)》

曹聚仁(1933年8月5日《涛声》周刊第2卷第30期载《李又燃先生的文体》):脱开中国古代散文的羁绊,纯然用欧洲大陆作风来写作,以我所知,李又燃先生可算是最成功的一个。

李克异(1948年12月31日《哈尔滨日报·书报评介专栏》载《读〈国际家书〉》):我读到一本好的散文集,这是李则蓝的《国际家书》。不只是散文,还是散文诗。

陈企霞(1950年11月25日《文艺报》第3卷第3期载《读〈吉普车〉和〈礼物〉》):作者从现实本质中所理会到的思想,然后以极其简练的语言,打动人心。再如第二节第七小段的整个一段,尤其是为了要深刻地写出中国人民在受压迫的年代中所遭受的命运,有着极其丰富的内容的压缩。

丁玲(1981年5月30日为《李又然散文集》长江文艺出版社第一版所作序言):我过去,认为他的散文写得很好,这次重读50年代作家出版社为他出版的散文集《伟大的安慰者》,我还是感到很大的安慰。

冒舒湮(1984年11月13日人民日报出版社《悼念李又然同志》):他的死亡,不是猝变,正像油干灯草尽,他生命的源泉是一点一滴耗尽的。依照他的遗愿,丧事从简,除一纸讣告外,不举行任何追悼仪式,并将曾经是生命寄托的遗体骨灰,撒布在他的故乡和战斗过的地方。

贾宏图(1993年哈尔滨出版社《兰颂特写》序《“万金家书”是“函授教材”》):李兰颂的血管里毕竟流着李又然的血。在他和父亲分离的十三年间,父亲给他的“万金家书”即百余封信和一部自传,就是李兰颂全部的“函授教材”,而这之后的四次见面,则是“面授”和“答辩”。

《女人之子(封底)》

艾青(1942年4月10日《文艺阵地》第6卷第4期《论抗战以来的中国新诗》):李又然是以信念为教训,他的诗闪着智慧的光。他是企图以诗启示自己和温暖自己的。

侯唯动(1948年12月《文学战线》第1卷第五六期合刊载《介绍〈国际家书〉》):《国际家书》,这是一本闪耀着智慧的散文集。这些优美的文章,是被洗练到明确的程度,没有多余的(可有可无的)字和句子。青年们应该学习这种经过千锤百炼的文体。

康濯(1986年4月总第319期《人民文学》《情忆开国之初》):本所的老师李又然同志讲白居易的诗,往往一步步把大家带到无言的意境,然后他在台上久久不语,大家在台下也好像给感染得不停地心头直颤。

孙犁(1988年3月18日《天津日报》第五版《致卫建民的信》):不知你看过李又然的散文没有,他写东西很认真,也很吝啬,一字一句,推敲不已,虽不能说:不惊人,死不休;可也称得上:吟成一句,白发几丝了。这种谨严的创作方法,使他留下来的作品很少,而且知音也不是太多。这是一种文学史上,不止一次,出现的现象。

王玉树(1993年百花文艺出版社《新诗纵横观》收《不能遗忘的诗人李又然》):李又然诗的代表作是《路》与《女人之子》,被收入几种文学丛书,他较之我国现代诗人中的名作也毫不逊色,他有自己的歌唱与追求。倘说何其芳委婉,戴望舒冷艳,艾青蕴藉,鲁藜清丽,那么,李又然是别具一格的温厚了。

黎辛(2004年第1期《娄底师专学报》《党报副刊的奠基人》):特别是李又然的散文与散文诗,文字精炼优美,散文也是诗,有时他为改动稿中的一两个字,常常从文抗(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延安分会)驻地蓝家坪跑到清凉山解放日报社,来回十五里路,他就是那么认真。

《语文礼赞(封底)》

《出版消息》(上海乐华图书公司1933年6月16日第14期)《“打倒巴比塞”》编者按:本篇作者李又燃君,系留法文学作家,在法时与罗曼·罗兰、巴比塞时相过从。最近中国大众极盼巴等膺“世界反帝大同盟”使命来华。故特请李君撰此文以先飨读者。

《大众文艺》编后记节选自《大众文艺》(第1卷第1期,1940年4月15日)萧三:李又然译《河水怎样帮助游击队》是一篇绝妙的民间文学。难道中国没有这种美的民间文艺吗?事在于我们热心,留心去采录。

《文艺报》(1953年5月30日)《做你所愿意的——纪念方斯华·拉伯雷逝世四百周年》:世界和平理事会决定今年举行国际四大文化名人纪念:中国爱国诗人屈原,法国作家拉伯雷,荷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及古巴作家和民族运动领袖何塞·马蒂。这一期本报特先发表李又然同志的这篇介绍拉伯雷的纪念文章和阿英同志的关于屈原研究的文章。

《人民日报》(1953年6月21日)[苏联]爱伦堡作译文《毕加索与和平》编者按:意大利绘画艺术月刊《现实主义》在献给毕加索罗马展览会的那一期上,发表了爱伦堡的这篇短文。发表在这里的译文,是从1953年5月15日出版的465期《法兰西文学报》转译的,译者是李又然同志。

《延安日记1940-1945》[上]第197页(牛津大学出版社香港2013年第一版)萧军:1941年6月20日 星期五 看到《解放日报》一段关于《马克思的夫人——燕妮》又然译的文章,使我很感动,要把它拿给芬去看。

《九人:罗曼·罗兰与中国留学生》(人民文学出版社2020年11月第一版)刘志侠:李又然的信使用了“安慰者”这个词称呼罗曼·罗兰,有点先兆味道,后来在他的笔下发展为“伟大的安慰者”,在中国,他是唯一使用这个称呼的人。

《又然自传(封底)》

罗曼·罗兰日记(1924-1931·1929年10月16日)现存法国国家图书馆手稿部:第四位李家齐(Li Chia Tsi),一个23岁年青人,去年底到法国,以前曾做过商业雇员。他7月份从里昂给我写了一封信,语带夸张而感人,令人微笑,但感情亲切。

《鲁迅全集》第15卷·日记·1934年4月12日(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昙。午后得李雾城信并木刻三幅,即复。得静农信。得姚克信,8日发。得李又然信,夜复。雨。

胡风日记(1937年10月1日-1938年9月28日·1938年1月8日)根据手稿:晨,被艾青等敲醒,跳起来就吩咐买东西,布置会场。共布满上下两室。照料的有江烽(江丰——辑注者注)、艾青、田间、王淑明、李又然、萧军夫妇、端木、马达、婉君等。到1时,抢着布置好了。观众越来越多,中间夹杂不少赶热闹的。今天大概有一千多人的样子。

周文《生产日记》(原载1942年10月15日《文学月刊》·桂林·第1卷第2期):1940年3月7日 星期四 晴 最有趣的是李又然,孩子似地抢着抓铲子,抓杠子,头发蓬乱地,一头就把筐子抬起来。魏伯拦着李又然说:“你没有吃早饭,少抬点,让我来抬罢。”“不行!”李又然说,一手推开了魏伯,就抬着跑了。

毛泽东、何凯丰联名发出延安文艺座谈会《请帖》(1942年4月27日,星期一):李又然同志启:为着交换对于目前文艺运动各方面问题的意见起见,特定于五月二日下午一时半,在杨家岭办公厅楼下会议室内开座谈会,敬希届时出席为盼。

《又然自传·初稿》(1975年11月1日,北京,翠微路)根据李兰颂手抄本录入:兰颂要我写份履历给他,我像写自传了,但又挂一漏万,不像真的自传。开头还细致,越写越粗糙、简略,很多重要的事都只提一提;很多事,要是下工夫写都能单独成为一个小册子。有些事,如宗教感情和悲天悯人的人道主义,在运动中的经历,都一笔未提;最后,“神龙见首不见尾”,根本没写完,在北京的事情不写了——本打算写到目前。

广西土地改革历史博物馆路牌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