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德尔国队长,英雄联盟最记忆深刻的一句话?

2024-08-06 09:05:45 71阅读

约德尔国队长,英雄联盟最记忆深刻的一句话?

我玩英雄联盟是从2015年开始的,至今也有5年时间了.虽然没有玩过所有英雄,但是不小于100个英雄了。

下面说说我记忆最深刻得几句台词

约德尔国队长,英雄联盟最记忆深刻的一句话?

第一个:戏命师 烬

我于杀戮之中盛放,亦如黎明中的花朵。

我第一次玩烬的时候就被这句台词震惊了 之后有段时间 我就把把玩烬,一方面是喜欢烬的大招太好玩了,另一方面就是因为这句台词。

但是烬的节奏不对,我实在玩不来那四发子弹,胜率实在太低了 只有42%。玩了一段时间后.我就没怎么玩烬了。

但是 我爱上这句台词了 还专门在QQ空间发过说说。跟LOL的撸友们吹逼的时候,我偶尔都会情不自禁的说出这句台词。实在太美了。

为此,我还特意去查了以下美服的原版英文台词:In carnage, I bloom.... like a flowerin the dawn.

直接翻译过来就是:在大屠杀中,我绽放。。。。就像黎明的花朵。 不得不吐夸奖国服的大佬们,翻译的很有水平。

第二个:菊花信

一点寒芒先到,随后枪出如龙

这个英雄真的是我刚开始学打野的至爱 简直是操作简单无脑输出现在很少玩菊花信 。不过每次我想起那句:一点寒芒先到,随后枪出如龙 我简直就笑死 我真想知道 国服那个策划师想出来的台词,简直神来之笔好吧.

菊花信,真不愧的是菊花信。

而且,我最受不了的是 《啦啦啦德玛西亚》里面神还原菊花信的形象,我每次看到菊花信出场,脑中就是这句猥琐的台词,再加上菊花信猥琐的形象,简直笑死, 反正 我给新手推荐的英雄之一 就是菊花信,真的是猥琐的英雄配上猥琐的台词。

不过英雄联盟动漫<雄兵连>中,菊花信很帅,我看雄兵连的时候都忍不住多看几眼。 我推荐大家去看看<雄兵连>,里面菊花信会打破你对他形象认知的。

对了,"一点寒芒先到,随后枪出如龙 "的英文原版台词很垃圾:

Here's a tip…and a spear behind it. 稍微懂点英文都知道翻译过来是啥意思。

所以不得不说,国服的策划师还是很流弊的。

第三个:锐雯

断剑重铸之日 骑士归来值时。

论国服上单人气最高的英雄,在我认知里面,好像就是锐雯最高之一, 和蛮子,大宝剑,诺手差不多。

这句台词真的很有感染力,特别是逆风翻盘局,听到这句台词,真的是热血澎湃。

不过,我不会玩这英雄,光速QA真的好难,我是手残党操作不了。

但是锐雯很帅啊,而且好多职业选手特别擅长。LPL的剑仙 Jinno和IG的shy爹,都是世界三大锐雯之一。

不得不说,锐雯很受玩家,这句断剑重铸之日 骑士归来值时的台词也真的很受欢迎,至少从我的认知,身边玩LOL的人,一说这句台词,都知道是锐雯。

今年IG春季赛头名却只得了第四,老实话,作为粉丝我是有点难以接受的,赛后 shy爹还专门发了道歉微博。

2018年,IG春季赛也是头榜第四名,那一年的S8,IG为LPL夺下第一个S赛冠军。

锐雯是theshy的代表英雄,

今年,我希望theshy在夏季赛以及S赛可以大声告诉全世界:

断剑重铸之日,我theshy归来之时。

第四个:VN

让我们来猎杀那些陷入黑暗中人吧

VN,我自认为最难的AD之一,我自己玩不来,手又短补刀还没啥技能可以帮助我补刀。像EZ,可以Q兵,艾希可以放W补刀。

但是,我喜欢VN,因为太能秀了,我自己就被对面秀过。也有逆风盘神级VN队友带飞过。不过,这都不是主要原因。我喜欢VN的是因为一名选手,一名出道多年的天才ADC。

我喜欢这句台词也许是因为喜欢VN吧,枣子哥职业很光辉,就差一个S赛证明自己了,虽然今年lpl有四个名额,但是今年RNG有点悬,希望澡子哥能打长一点时间吧。

最后一个:孤儿索

死亡如风 常伴吾身

我喜欢这句台词,但我讨厌压缩。

队友用压缩,我心态往往都不好 ,真的很烦。对手拿压缩,我又怕是个老压缩。

简直孤儿所的形容亚索,毫无问题。

以上就是我记忆最深刻的五句台词。

英雄联盟提莫约德尔队长的皮肤有没有特效?

1、有特效,提莫超人W的时候会飞起来,有时还会有特效喇叭声音,R是T字的蘑菇,提莫的大除了这个没特效了,该款皮肤售价为4500点券。

2、迅捷斥候·提莫是《英雄联盟》中的一个英雄角色。 他是负责瓦罗兰大陆的班德尔城安全的侦察兵首领,也是班德尔城最富盛名的特种部队之一“主舰斥候队”一员,因为长相可爱深受玩家喜爱,伴随的还有极高的阵亡率,以及成名的提百万称号。 提莫是一个偏向可爱风的英雄,但本身实力并不弱,虽然射程短,但是输出能力非常高,不要被娇小的外表欺骗了,玩好提莫上单一样可以带领团队走向胜利。

英雄联盟提莫是什么?

提莫队长原型是浣熊科的动物浣熊,体型较小,后脚有五指,可分开抓我树枝,分布于北美、中美和南美洲,因进食前喜欢将食物浣洗,得名浣熊,有“食物小偷”的称号。 游戏中提莫的种族是约德尔人,约德尔人一般个子比较矮小,不过可别欺负他们,联盟中可是有很多约德尔人的:邪恶小法师、钢铁大使、机械公敌、殇之木乃伊、麦林炮手、英勇投弹手、大发明家这些可都是约德尔人。约德尔人男性毛发比较长,女性肤色比较深,不过都是很可爱的角色。

二战中有哪些鲜为人知的历史真相?

德国的无条件投降协议书,签了两次。这是英美法等国纪念二战胜利,在5月7日和8日,而前苏联和俄罗斯,则将胜利日定在5月9日的原因。

1945年5月4日,柏林被苏军攻克的第二天,德国海军总司令弗里德堡,受希特勒自杀后任纳粹德国总统和三军统帅的卡尔·邓尼茨的委托,与蒙哥马利签署了西线投降协议书。然后,他星夜兼程赶到兰斯盟军欧洲战区总部,想面见艾森豪威尔,讨论与英美单独媾和的问题。

但因级别不够,艾森豪威尔拒绝见他。5月6日,德国一级上将、陆军元帅凯特尔的副手约德尔来到兰斯,全权主持投降谈判事宜。虽然艾森豪威尔事先已摆了德国人一道,但他也明白,尽快签下投降书结束欧战,德国人需要,英美政治家也十分迫切。

但同时,他更加清楚,英美单独与德国媾和是不可能的,投降协议书签订没有苏联代表在场也是不可能的。此时,苏联红军在兰斯的最高级别将领,是少将苏斯罗巴洛夫。明知一个少将,是不够格在投降协议上签字的,但艾帅还是邀请了苏斯罗巴洛夫。

苏斯罗马洛夫立即将协议条款电告莫斯科,但直到签字仪式举行时,他都没有接到回电。此时的他,陷入两难:签字吧,级别低又未获授权;不签吧,意味着拒绝,拒绝意味着英美可以单独与德国签署投降书。这种政治风险,同样不是一个小小的少将所能承担的。

最后,苏斯罗巴洛夫选择了签字。但聪明的他附加了一条:如果盟国中的任何一个国家提出要求,都可以改变条件重新签署投降书。包括艾森豪威尔在内的所有盟军代表,也许沉浸在改变历史的巨大喜悦中,没有在意这一附加条件,皆大欢喜地都签了字。

正是这一不起眼的附加条件,后来救了苏斯罗巴洛夫的命。虽然斯大林对他未经批准擅自签字恼火异常,但终究没有处理他。二战结束后,苏斯罗巴洛夫担任苏联军事间谍学院的院长,并躲过了那场著名的涉及千千万万人的大清洗,得以善终。

1945年5月7日凌时时晨2点41分,约德尔代表德军最高统帅部,沃尔特·史密斯代表盟军最高统帅部,伊凡·苏斯罗巴洛夫代表苏联红军,而法国将军弗朗西斯,则作为官方见证人,分别在德国无条件投降协议书上签了字。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兰斯协议》。

协议签署完毕后,德国人黯然离去。欧美将领们留下来举行了一个小小的庆祝会。那张艾森豪威尔一手夹香烟,一手握钢笔,开心地看向摄影记者镜头的著名照片,就是在他地图室里的庆祝会上拍摄的,早已成为二战欧洲战场结束的标志之一。

然而,《兰斯协议》签署6小时后,苏联最高统帅部发来电报,称这一协议完全不可接受。因为苏方既未授权苏斯罗巴洛夫签字,也没有同意投降书的相关条款。苏联方面还强调,在柏林苏占区以外的任何地方签署投降书,都是不可接受的。

斯大林态度强硬,艾森豪威尔也没有一星半点的坚持。他还专门发表声明,说这是为了确保最后的协议能顺利签署草拟的大纲,是一次彩排。他还强调,德国士兵在过了最后期限仍继续抵抗苏联军队,将不再享受战俘待遇,即便他们向英美军队投降,也会被转交给苏联人。

就这样,一天后的5月8日,在柏林郊区卡尔斯霍斯特,德军和盟军又签署了一次投降协议,史称《柏林协议》。这一次,苏联元帅朱可夫不但主持了签字仪式,还第一个在协议书上写下大名。英国空军元帅特德,美军上将斯帕茨和法国将军塔西尼,先后写下自己的名字。

德国方面签字人员的级别,也比《兰斯协议》时高。约德尔的上司、陆军元帅威廉·凯特尔是主签人,海军上将弗里德堡,陆军上校斯托普以随员身份出席。苏军少将苏斯罗巴洛夫,作为朱可夫元帅的随员,出席了签字仪式但无资格挥笔。

《兰斯协议》规定,所有德国军队,必须在欧洲中部时间1945年5月8日23时,放下武器,停止一切军事对抗行动。而5月8日签署的《柏林协议》则规定,德军投降的法定时间是5月9日凌晨零点。所以,《柏林协议》产生法律效力时,德军已经投降一个小时了。

后世史学家称,艾森豪威尔心知肚明《兰斯协议》草率,苏斯罗巴洛夫签字会惹怒斯大林,但他还是坚持演了这么一出,自有他的政治考量。在《柏林协议》尚未签署的5月8日下午3:30,欧美主要国家的电台,同时广播了德国投降的消息。

杜鲁门在华盛顿,丘吉尔在伦敦,戴高乐在巴黎,都出席了盛大的欧战胜利纪念会。其他许多国家的政府和王室,也都在5月8日,参加了不同形式的二战胜利纪念活动。这便是为什么,欧美国家的二战胜利纪念日是5月7日和8日,而前苏联和俄罗斯,则认定5月9日为欧战胜利纪念日的原因。

他为什么选择不申诉?

1944年6月,盟军登陆欧洲,拉开了与德国最后一战的序幕。作为德军西线B集团军司令的隆美尔,面对潮水般的盟军,也只能是穿梭于各个战地指挥抵抗,以此来抵消因自己没有判断出,盟军真正的进攻方向,所造成的战略错误。

7月17日,就在他赶往前线的路上,遭到盟军轰炸身负重伤。住院的隆美尔,反倒心里宽慰了许多,再也不用为糟糕的战局费心了。然而,却因暗杀元首,受牵连服毒自尽。许多人认为,这是“莫须有”的罪名,真实的情况是这样吗?

这还要从隆美尔在非洲战场说起。

非洲战场,可以说是隆美尔的“福地”和“伤心地”。在这里,他用了一年半的时间从中将升为元帅,可谓是达到其军事生涯的巅峰,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但也因看透了时局,而黯然离开了非洲。当然,这也是“密谋者”们找上他的理由。

首先,失败言论,军界皆知。糟糕的后勤补给,以及“无功而返”的结局,让隆美尔看清了盟军强大的实力。凭借元首的“恩宠”,经常大放厥词,散布失败言论。这与“密谋者”们的想法不谋而合,德国失败是一定的,但要更好的出路。

其次,可以利用其威望。作为一战时的英雄,又是二战中德军将领中不多的元帅,在国内有着很高的威望,甚至在同盟国中,也是公认的战术家。作为未来德国的领袖,隆美尔成为各路“反叛者”们最理想的人选。

更为重要的是,他只是一名战将,没有政治倾向。作为元首的“追随者”,他即不属于高高在上的“容克集团”,又不属于灭绝人性的党卫队,只是一位“好战分子”。这样的身份,反而更容易得到民众的普遍认同,以及盟军的认可。

这些对战局不看好的军人们,都将目光投向了隆美尔,并积极地做工作。有的“含沙射影”地暗示,有的登门劝说,就连他的参谋长也在鼓动他“主持大局”。让“密谋者”们失望的是,尽管他对局势不看好,但没有造反,或是取而代之的野心。

一次、两次可以,说得多了,隆美尔也有所动摇。他也希望德国能有一个好的结局,但元首的“恩宠”不能忘。于是,对“密谋者”的做法既不过问,也不制止。尽管他没有策划、参与暗杀活动,但知情不报,甚至是默许,已是最大的罪过了。

那些伺机报复的人,乘机“落井下石”。

“7.20暗杀事件”失败后,“秘密警察”共逮捕7000多名军人,他们中有4980人再也没有活着出来。该事件无疑是军界的一次大地震,166名将军以上身份的军人被处决或自尽。而嫉妒隆美尔的人,更愿意把他牵连进来。

一是戈林。作为元首的亲密战友,位高权重,却是一个争权夺利的小人。他始终记恨隆美尔担任元首警卫队队长时,曾拦截过他的座驾,并随着法国战役、非洲战役,隆美尔很快成为随他之后的第二位元帅,戈林对这个目中无人的人十分反感。

二是,希姆莱。他是屠杀犹太人的倡导者和实施者,在德军部队中,党卫队拥有很高的权利,偏偏隆美尔看不上,到他部队的党卫队高官必须上前线打仗,而且拒不执行屠杀犹太人的命令。倍感没有面子的希姆莱,不会放过任何报复的机会。

更何况,军队中嫉恨隆美尔的人很多。比如约德尔、古德里安等人,十分讨厌他的品行,更看不惯他高傲自大的样子。在调查的过程中,没少往“伤口抹盐”、落井下石。这种情况下,隆美尔就是有一百张嘴,也说不清楚。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秘密警察”的审讯手段恶劣,许多人屈打成招。在他们看来,凭借隆美尔和元首的密切关系,拉上他有可能“逃出生天”。当然,这些材料正是希姆莱、戈林等人最希望得到的,这是整倒隆美尔的关键证据。

更绝的是,这些“招供”完的军人,被迅速处决。也就是说,不给隆美尔任何申诉或当庭对质的机会,这叫“死无对证”。尽管这些罪证有些夸大,但作为“停战议和,拉拢英、美对付苏联”的倡导者,隆美尔无论如何不能自圆其说。

其实,隆美尔服毒自尽,是迟早的事情,“暗杀事件”只是诱因。

当元首的特使来到隆美尔的家,拿出一叠材料时,告诉他要么提出申诉,接受法庭的审讯;要么服毒自尽。他选择了第二种,是自暴自弃?显然不是,他已经知道“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道理,即使没有“暗杀事件”,他也必须死。

首先,作为一手提拔的人,隆美尔多次违命。初到非洲,命令是有限攻击,可他却打成了“热火朝天”的北非战场,好在打了胜仗;再次征战,要其坚守托普鲁克城,而他偏偏继续进攻,导致兵败撤退;他再次违命,一口气退到了突尼斯。

在意大利,本来有意让其担任驻意德军司令,坚守古斯塔夫防线。但习惯于我行我素的隆美尔,依旧强调“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在法国,不按元首的要求加强诺曼底防务,致使盟军轻易登陆。这些,换做其他人,恐怕死了好几回了。

其次,散布失败言论,影响极坏。作为元首的“身边人”,不是积极地执行命令,还到处与元首的“负隅顽抗”唱反调,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起初,传到元首耳朵里,他还只当是发牢骚,但“报告”的人多了,这种动摇军心的人不能再留。

更有甚者,作为一名战将,居然关心起政治来。隆美尔多次在军事会议上提出:“尽快与英、美两国议和,争取西方谅解,共同对付苏联”。这分明就是“投降主义”和干涉国家战略,以至于将他赶出会场。从这一刻起,他离死不远了。

其实,德国元首知道隆美尔是个没有政治野心、“有口无心”的人,也知道他“反叛”的可能性不大,但“知情不报”是无法忍受的,这是对其个人的背叛,不能原谅,也就是所谓的“爱之深,恨之切”。

隆美尔多少也觉得有理亏的地方,作为自己的参谋长参与暗杀行动,他自然脱不了干系,而“知情不报”也是他侥幸心理作祟,所反映出来的“不仗义”。“ 于公于私”,他都难逃罪责,这也是他选择不申诉,服毒自尽的根本原因。

当然,有人替他喊冤,作为有名的战术家,没有死在战场,而是以这种方式结束自己的军事生涯,确实令人唏嘘不已;但他也不冤,俗话说得好“爬得高,跌得重”,不摆正自己位置,趾高气昂、目中无人,犯了众怒,得罪小人。

更何况,与喜怒无常的德国元首绑在一起,不会有什么好下场。如果他像曼施坦因一样,既然看透了时局,被晾在一边,就彻底地不再抛头露面,不再过问军事、政治。在战后,也一定会轻判,毕竟他还是一位单纯的战术家。

大家认为呢?欢迎留言和讨论。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隆美尔传》、《步兵攻击》

欢迎搜索关注“白杨树下谈历史”//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