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投行概念股,高盛占阿里巴巴多少股份?
亚投行概念股,高盛占阿里巴巴多少股份?
高盛是阿里巴巴的第一个投资人,但是现在阿里巴巴的股权结构中没有高盛,原因是高盛早在2004年就将阿里股份全部卖出了。虽然高盛通过“一买一卖”获得了巨额的利益回报,但是看到现在阿里高达7308亿美元的市值,估计高盛高层的肠子都悔青了。
阿里和高盛在资本市场的渊源1999年,马云在杭州湖畔花园的家里成立了阿里巴巴,最初追随马云的有18人,其中蔡崇信被指派为前往香港筹划阿里香港总部的筹建工作。
说到阿里和高盛在资本市场的结缘就不得不说两个重要的人物,一是蔡崇信,二是林夏如。
蔡崇信的能力和魄力毋庸置疑,在追随马云前蔡崇信就职于一家德国投资公司,年薪高达70万美元。后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蔡放弃高薪工作,只领着月薪500人民币的酬劳帮助马云在香港设立总部,同时利用自己在德国投资公司工作期间积累下来的人脉伺机在资本市场寻找融资机会。
林夏如这个人可能大家不是很了解,但高盛之所以能投资阿里,林夏如在其中起了很大的作用。她曾是高盛的合伙人,任高盛集团私募部门亚洲区的主管。
(孙正义和林夏如)
阿里成立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因资金短缺难以为继,甚至员工的薪水都快发不出来了。此时的蔡崇信正在国际资本市场上帮阿里找融资,一次回台湾路过香港的时候遇到了一位任职于高盛的朋友,此人透露高盛有意投资阿里,并愿意牵线搭桥,将蔡崇信引荐给时任高盛私募部门亚洲区主管的林夏如。
最终,1999年10月份,在阿里刚在香港设立总部一个月后,在林夏如主导下,高盛联合富达等几家投资机构给阿里入股500万美元,其中高盛出资330万美元,这也是阿里有史以来第一笔融资,据说高盛当时占股高达26.4%。
高盛入股阿里后的第二年就迎来了互联网行业的泡沫期,且当时高盛投资阿里时阿里做的是B2B业务,后来阿里转型做B2C业务,这与林夏如当时对阿里设定的发展预期产生了偏差,于是将所持股份以1亿多的作价卖给了孙正义掌管的软银,自己则以4倍的盈利完全退出阿里。
最先“吃螃蟹”的高盛最终没有等到阿里上市,成为高盛投资史上最大的败笔高盛投资500万美元入股阿里后的第二年,日本软银投资2000万美元入股阿里,拉开了软银持续投资阿里、收购阿里股份的序幕,时至今日仍然是阿里的第一大股东。
2005年,高盛卖出阿里股份的第二年,雅虎投资10亿美元入股阿里,一度成为阿里最大股东。不过后来的雅虎接连出售阿里股份,目前已经沦为阿里第二大股东。
2014年9月,阿里在纳斯达克敲钟上市,成为美股历史上最大规模的IPO,也是全球最具发展潜力的科技公司之一。随着阿里上市,创始人马云身价暴涨,一度超越当时的首富王健林,成为中国新首富;而投资阿里的软银掌门人孙正义也因阿里的上市成为日本首富。
2004年高盛作价1亿元出售给软银的股份如果晚一年出售,那么其价值就是几十亿元;如果持有到阿里上市,那么所持股份估值至少在1万亿元。高盛确实是“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不禁让人唏嘘不已。
后来的林夏如离开了高盛,跟随曾经的老师在大学任教。
(阿里美股上市)
高盛试图与阿里再续前缘,但被阿里婉拒追悔莫及的高盛看到阿里的日益庞大终于想起来要与阿里再续前缘。今年蚂蚁集团筹备上市期间,高盛曾试图参与蚂蚁的上市工作,但阿里方面以高盛是腾讯的合作伙伴之一,阿里与腾讯存在竞争关系为由婉拒了高盛的请求。
高盛联合其他几家投资机构给予阿里500万的投资帮助阿里度过了最黯淡的时刻,虽然5年后高盛退出也获得了4倍的收益,但是高盛最终没等来阿里最高光的时刻,成为高盛投资史上最大败笔。
对此,大家怎么看?欢迎留言交流。
码字不易,给点个赞、点个关注吧。
港股里的涡轮是什么意思?
我国股市出现过权证(后来由于风险大、投机性太强被叫停),在香港把权证称为涡轮。涡轮(warrant),是指基础证券发行人或其以外的第三人发行的,约定持有人在规定期间内或特定到期日,有权按约定价格向发行人购买的证券,或以现金结算方式收取结算差价的有价证券。
支付一定数量的资金(认股权证价格X数量)之后,可以在未来某一特定日期或特定期间内,以约定的价格向权证发行人购买相应数量的证券。
涡轮由于存在杠杆效应,风险性和投机性很强。例如:某股股价10元,发行认股权证价格每份1元,约定3个月每份可以按9元价格购买某股1股,如果3个月后该股上涨10%,股价达到11元,这样出现(11-10=1元)1元的差价,理论上,认股权证价格每份1元涨到2元,涨幅100%。
同样如果股价下跌10%(9元),理论上,认股权证价格每份1元跌到到0元,一文不值,投资者血本无归。
泰阳证券现在叫什么?
1.方正证卷。
2.2008年5月12日,中国证监会正式批准方正证券吸收合并泰阳证券,合并后的方正证券,注册地变更为湖南长沙,注册资本为16.54亿元。
3.方正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方正证券”或“公司”),是中国首批综合类证券公司,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首批会员,于2010年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并于2011年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股票代码:601901)。
4.公司已设立期货、合资投行、合资基金、私募投资基金、另类投资、香港金控等六家子公司,并持有盛京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部分股权。2014年8月,公司完成对中国民族证券有限责任公司的收购,公司子公司增至七家, 公司总股本扩增至82.32亿股。截至2019年6月30日,公司总资产1550.98亿元,净资产383.25亿元。
中信和建投合并传闻四起?
题主您好,各位朋友们大家好!最近关于成立“航母级”投行的消息不胫而走,尤其是以本就联系紧密的中信证券和中信建投合并的风声最为紧密;那么这些消息和最近券商股的集体涨停是否存在着什么必要的联系?大盘的持续突破是否意味着新一轮的“牛市”的到来?小斗本人也是一名时刻关注着我们大A市场的普通投资者,对此也有一点点看法和认识,在此就和大家交流一下,欢迎朋友们的指点与批评。
首先,本人先来总结一下自己的几个主要观点。第一,券商股的集体涨停并不仅仅是中信证券和中信建投合并的传闻所能完全导致的,这只是最小的一份利好;第二,大盘的持续突破是最近各种“改革”所带来的最终结果,也是其各种合力的最终呈现;第三,虽然大盘指数方面确实形成了有效突破,目前市场的整体氛围也被有所带动,但是个人认为目前来言及“牛市”还为时尚早。第一部分,金融板块长期滞涨,底部摩擦,新一轮的金融改革是其一跃而起的根本原因。作为一名久在股海中遨游也好,挣扎也好的普通股民朋友,相信大家都了解今年整体的一个行情走势情况;这里就不再给朋友们赘述了,我们只需要看到从3月中下旬我们的大盘随世界股市反弹开始,并在此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大金融板块,包括证券,保险,银行等等行业都基本上是纹丝不动,甚至银行还有很多个股出现了破净的情况,可谓一片惨淡,日月无光;相信很多朋友当时肯定有抄底,毕竟确实属于低位,小斗也是其中一员,但是左等右等就是等不来拉升,后面差点放弃掉。
好在进入6月以来,我们大A落实了一系列股市制度的改革,并且始终保持着宽松的货币政策;比如,6月中旬的创业板注册制正式落地实施,后面上证综指指数编制规则的修改,以及科创50的推出,以及本周周初放出的成立“航母级”券商和投行的新闻;再比如,之前央行持续多次地进行逆回购操作,降准降息(定向降准,变相降息);还有,就是题主您在题目中提到的最近两天中信证券和中信建投合并的消息,实际上,四月份都传出来过,由来已久,无风不起浪,纸包不住火,大家自行品味;外加上还没有落实的单次“T+0”,给商业银行发放券商牌照,继续放开外资限制等等措施。
这些种种利好哪一个不是短期刺激市场,长期利好市场的操作?市场是金融的市场,因而也就多多少少的都体现在了金融板块,甚至有的消息直接就是精准对接某个行业,比如成立大投行大券商(这肯定是上涨的直接利好);并且,上面也提到了,由于金融板块长期滞涨,很多朋友已经耐不住寂寞,抛弃了低价的筹码,因而大资金开始拉了(懂的人自然懂);另外,拉金融板块也有一层防守的含义在里面,下文将会进行继续分析。
第二部分,大盘指数方面不断形成突破,是市场内综合情绪的体现。上文已经提到了,自从我们进入6月份以来,大A市场迎来了多次改革落地,多次利好冲击,但是为什么会导致最近大金融板块的集体涨停潮,而不是其他板块(题材)呢?上一部分留下了一点点小疑问,咱们现在给它理一理;同时在这里纠正一点,实际上这一段并不仅仅是大金融板块在涨,而是整个优质的蓝筹白马股都有在涨,只不过题主在题目中略有侧重金融板块,所以才在第一部分紧跟着题主的步伐“模糊”的那样说明,这里做一点解释哈。
相信大家都清楚一点,那就是在我们大盘暴涨这一段之前,我们的大盘表现相对于外盘而言,还是相对较弱的;并且相对于美股的深V反转走势,我们的走势扭扭捏捏,来来回回,反反复复,徘徊挣扎着终于来到了3000点的大门前;但是,上个月中旬在我们正准备公布一些改革措施之时,美股却“崩”了,其纳斯达克指数在突破历史新高之后却扭头向下,道琼斯指数暴跌7%,几乎触及熔断;第二天白天我们的大盘果然是大幅低开,实际上这也是我们的大盘积累很久的“恐慌”情绪的集中体现;换句话说,彼时,我们的大盘实际上是有很多人看空的,还有更多是人是选择观望的,即使在场内的朋友也是心惊胆战的,真正看多的人是很少的。
因而,在大盘开始突然受到这么多的利好冲击时,人们并没有去选择风险比较大的小盘题材个股,而是选择了抱团风险较小的大盘蓝筹白马股;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发现大盘确实涨了,大盘白马股在也涨,有效果,于是就更形成了这样的虹吸效应,这样的越来越浓重的风向(并且大盘股需要巨量资金,这也解释了个股下跌,而指数干涨的情况)。加上这一点,就综合解释了金融板块上涨,蓝筹白马股上涨,指数上涨的内在原因。
第三部分,大A牛市一定会来,但是否就是这一次还有待观察和考究;不过这一定不能成为掣肘我们操作的理由。上面提到了大盘在利好冲击初期,大盘指数确实在涨,但是个股却不涨的“奇特”现象;好在最近,特别是这一周,随着外盘的逐渐止跌,开始进行横盘整理,我们的不断上涨,也渐渐带动起了市场的部分情绪和信心;特别是最近两天大盘在突破3000点这一重要的历史位置之后,更加开始“一发而不可收拾”了;而今天不仅仅又是放量万亿上涨,券商股集体涨停,各行各业,除了大金融板块,煤炭,汽车,科技,光伏概念等也都已经稍有动静(相信今天如果不是周终最后一个交易日,这些板块肯定不是稍有动静那么简单;切记资金都是趋利且谨慎的)。
那么是否这就意味着“牛”来了呢?首先,个人以为下周只要外围不出什么幺蛾子,某国再出点什么别的把戏,即使我们没有利好再次放出(估计还有),市场行情继续的概率也是偏大的。但是,其次,从今年的经济大环境来看,大家心里肯定也清楚,目前疫情尚未完全解决,世界各国都仍处于恢复阶段,想要走出“大牛”市,似乎有点不太现实吧?再反向思维思考一下,为什么我们最近要频繁的推出各种”改革“呢,为什么又要始终保持宽松的货币政策呢?说明我们的市场和经济可能确实存在一些问题需要修复和调整,并且极有可能还不是轻微的问题,因而才会这么进行”剧烈“的操作,大家可以稍微考虑一下是否有几分道理(另外,”牛“来不来其实根本不重要,作为市场的一名投资者,那我进入市场就是为了挣钱,又关你什么”牛“不”牛“的判断;脚踏实地,注重实践和各种不同的方法与对策,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到此,我们来做一个小结。金融板块此前在大盘连续反弹时期并未有什么表现,直到最近这一轮深入的金融体制改革各项措施落实开始,才真正开始了腾飞;而金融板块大部分个股都属于大盘权重股,因而金融板块的连日暴涨也直接推动了指数的大幅度上涨和突破;这轮行情目前“愈演愈烈”,后面很有可能还会持续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但是如果说现在就是“牛市”,本人对这一看法就目前现状而言并不认可;同时,操作和这个认识之间可并没有完全确定的定性关系的,我们在操作上完全以挣钱为准。以上就是本人关于最近一系列市面上的变化所带来的现象和影响的分析与思考,一家之言,粗陋鄙见,片面而肤浅;再次邀请各位朋友们对我补充纠正,批评指教,大家一起交流学习,共同进步;最后,又到了一周的周末时光,虽然行情、氛围确实很“浓重”,但是大家也要趁着休息日来好好冷静一下,思考盘算一下自己接下来的操作计划与思路,以至于下周行情继续时不会手忙脚乱;祝大家周末愉快哈,下周继续发财啊~!☺
小米将在A股和港股同时上市?
小米上市的事情,去年有段时间传的比较多。我个人认为,雷军在考虑上市问题,应该已经运筹帷幄了至少一两年了,因为一个企业要不断发展壮大,必然要有新的资金不断注入,这个趋势是不能改变的。企业内部融资或者吸引风投过来投资,这多少都有一定风险,毕竟像华为企业把内部融资做的这么好的,也不是所有企业都可以做得到的。所以上市是必然的,具体是否进行A+H股同步进行,还是国内A股或者H股单独上市,要看企业的最终上市准备工作了。如果雷军可以过得了国内A股IPO审核的话,他肯定不会放过A股这个机会,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