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f复仇者死亡切割,有没有一部电影让你爱到骨子里?
dnf复仇者死亡切割,有没有一部电影让你爱到骨子里?
有,而且很多,今天就说一部最近再次刷了一遍的电影——《星际穿越》。
首先,这部电影虽然是一部应科幻电影,但是我一直认为这部电影是披着科幻外表的亲情电影,本作无不在像观众透漏着这样的一个核心:爱,真的可以克服一切。
电影的前半段一直是在不停的铺垫,为之后的剧情高潮在造势,但是我们不能忘记这一段戏中的库伯和自己女儿的感情戏,这一直是电影吸引我的一个地方,原本库伯可以一直陪着女儿把她教育成一个物理学家,但是这一切都因“拯救人类”而不得不放弃小我、成就大我。
而两人离别时的情景我依旧记忆犹新,女儿对于父亲的不理解使得她和父亲怄气,甚至有些“恨”自己的父亲,而父亲则是希望有一天她能够理解自己。
电影的另一个感情戏的爆发点出现在库伯刚刚从米勒星球回来,查看自己家人的look,因为米勒星球的一小时相当于地球的七年,所以当库伯回来时,女儿已经和自己的年龄一样大了,而女儿也已经成为了一个物理学家,我想这必然是为了有一天能够寻找到自己的父亲而付出的努力,虽然她口口声声说自己已经恨透库伯,让她等了这么多年,但是她还是用自己的行动来表明这只是她的气话。
这一段马修的表演简直是把感情表达的淋漓尽致,既有着自己看到儿女长大的欣慰,又有着他们不能够理解自己的痛苦与无奈,远隔几千亿光年的亲情真的就此中断了吗?当然没有。
所以,到了电影的最终库伯通过五维空间成功间接的拯救了人类,并且自己也被救了下来。而他看到自己的女儿时,一个满头白发的女儿,而自己还是如当初那般年轻,此等感触实在是难以用言语来表达。马修的那句“I was your ghost”让我再也忍不住流下了眼泪。而已经行将就木的女儿也早就理解了父亲,两人的一生仅仅有几年是在一起度过,但是他们的亲情却比任何人都要牢固。正如电影的句台词“爱,可以穿越一切空间维度”。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哦!!!
土耳其将在叙实行B计划?
这个问题令土耳其比较尴尬。
因为就像很多人最大的特点就是没有特点一样,在静夜史看来,土耳其所谓的B计划,实际上就是没有计划,所谓的第二套方案,就是没有方案。
一般而言,无论是打仗还是刺杀,为了保证计划的万无一失,确保行动的志在必得,都会制订多套方案,也就是多个计划。
而这种操作的首要前提就是作为实施者的一方,不仅有制定多套方案的能力,更能保证行动的成功。
而从当下土耳其在叙利亚被俄叙联军打得屁滚尿流,失去至少600平方公里土地,其势力范围伊德利卜省也岌岌可危的情况。已经准确无误的表达了处于极端被动态势的土耳其无论如何也没有反败为胜的可能,在这样的情况下,土耳其别说自己有B计划,就是有2B计划都不好使。
没实力你埃尔多安装什么大尾巴狼啊?
再者,为了保证己方行动的成功,所谓的多个方案或多重准备虽然不是什么稀罕事,但起码也是自己保证必胜的一个军事机密啊。仗还没打完就嚷嚷着还有B计划或C计划,土耳其这种哈士奇的操作到底是要闹哪样啊?就算想要学习麦克阿瑟来个不按常理出牌,但土耳其堪比美帝的装备呢?
所以,静夜史有理由相信,土耳其的所谓B计划威胁,本质上就是伊德利卜战役惨败后找回面子的挽尊操作,其效果类似于“有本事你给我等着”或者“我还会回来的”。
为何土耳其会有一系列匪夷所思且弄巧成拙的操作呢?静夜史认为根本原因在于:
土耳其的实力配不上它的野心。
作为奥斯曼帝国的直系后裔,土耳其在经历了近代的惨烈蹂躏后,在一战后被彻底打回原形,沦为屈居一隅的区域国家。
然而即便如此,因为雄踞小亚细亚半岛以及扼守土耳其海峡的地缘优势,土耳其仍有较高的战略价值以及待价而沽的雄厚资本。所以二战期间虽然土耳其保持中立,但依然被两大阵营尤其是苏联觊觎。而在1952年被美国纳入北约朋友圈后,找到组织的土耳其也开始了逐渐膨胀的过程。
北约之所以吸纳土耳其进入,根源就在于土耳其遏制苏联南下的战略价值,所以土耳其也时常以自身价值要挟欧盟和美国,这让美国和欧盟都对土耳其咬牙切齿却无可奈何。
1991年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瓦解,国际格局出现显著变化,土耳其也终于有了大国崛起乃至重现奥斯曼帝国荣光的历史机遇。
而这样的土耳其迎来了埃尔多安这样野心勃勃的领导人,土耳其也开始了雄心勃勃的扩张进程。
今天的土耳其,同时参与叙利亚和利比亚两场战争,看似虎虎生威,实则捉襟见肘,因为土耳其在两个战场都遭遇了惨败,尤其是叙利亚,用元气大伤来形容都不为过。
而之所以出现如此尴尬的情况,根本原因在于,无论叙利亚还是利比亚,本质上都是美俄两大国博弈的舞台,土耳其充其量只算个替补选手。然而雄心勃勃的土耳其却有反客为主的意思,自然会遭到美俄两国的双重打压。
土耳其之所以能在叙利亚大展身手,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美国老特政府实行了战略收缩的策略,放弃了其盟友库尔德,这给了埃尔多安趁虚而入并建立所谓库尔德隔离区的重要因素。
也就是说,土耳其参与叙利亚危机是得到美国默许的,但土耳其明显看错了形势,低估了美国的意志。本来美国是想引入土耳其力量对抗俄罗斯,但土耳其却和俄罗斯玩起了利益切割,美国自然乐见俄罗斯得寸进尺。毕竟只要俄土互撕,美国就得利,利比亚也是如此。
不过毕竟土耳其实力远不如俄罗斯,所以只能见好就收,但俄罗斯为了巩固其在叙利亚的优势,需要以牺牲土耳其利益的方式取悦巴沙尔,这就使土耳其在叙利亚遍体鳞伤。
不过,静夜史认为土耳其在战败又丢人的情况下,喊喊口号找找面子可以。但执行所谓的B计划就没有必要了,毕竟美国为了俄土互撕,特别是将俄罗斯耗死在叙利亚的目的,一定会想办法维持叙利亚的所谓战略平衡。
而俄罗斯为了长久地留在叙利亚,始终明白“养寇自保”的真理,虽然帮助巴沙尔收复了600平方公里的国土,但绝不会将土耳其彻底赶走,否则俄罗斯就失去了呆在叙利亚的理由。
可怜的是,纵然雄心勃勃,但土耳其仍然免不了受人摆布的命运。
对埃尔多安而言,问世间B计划为何物?只叫人难受到放声大哭。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钢铁侠蜘蛛侠再联手?
我认为这部电影是唐尼离开漫威的“破壳”之作!相信很多的“铁粉”会为了见证唐尼的“模式转型”,肯定会去支持的!
在漫威电影“深耕细作”多年的唐尼!从2008年开始,一直到2019年,他足足陪伴了漫威电影十一年!
漫威电影这么多年以来,给大家带来精彩纷呈的电影世界,同时也诞生了让我们印象深刻的角色人物!其中钢铁侠的名字更是如雷贯耳,唐尼也因为“钢铁侠一角”而重新走进大众的视线!不知道是因为时间太久,还是因为唐尼的钢铁侠实在是太过经典,导致了唐尼的形象“太过固化”!
似乎唐尼本来就是钢铁侠,钢铁侠就是唐尼!这种联系已经难以分割了!
出现这种情况对演员来说,是好事,也是坏事!既是求之不得的荣耀,又是限制自身的枷锁!两种让人无奈的极端表现!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我想就是形容于此吧!
对于演员来说,塑造一个经典角色是非常难得的,也是非常困难的,但只要塑造成功了!这会是你一生都难以翻越的“高峰”,这是一项殊荣,也是一道枷锁,创造了高峰,如何超越高峰?打破这个枷锁就是超越了自己!但这种情况往往是非常困难的!
就比如唐尼,他塑造了钢铁侠这个经典角色是成功的,但同样的,这也给他的演艺生涯形成了一个“固化的形象”!这让人看到他往往就会“出戏”!脑海中盘旋的依然还是钢铁侠,并不是另外一个角色形象!唐尼与漫威结束合作,我想也有他大部分都个人原因!说迪士尼付不起片酬那是玩笑话,如果迪士尼都请不起唐尼,那以后唐尼在好莱坞就别想混了!论财力,在好莱坞迪士尼已经是数一数二的了!其他公司想请唐尼,也得掂量一下。
所以,片酬问题并不是一个主要限制因素,合同到期,唐尼也就不想续约了!他在漫威电影已经太久了!以钢铁侠这样一个“固化形象”一直维持自己的演艺生涯,我想作为一个有“进取心”的演员,都不会想这么做!
多角度,多形象,多种经典角色,又不被固化,我想这是一个演员的“终极追求”!
只不过当年的唐尼没有选择的余地,也可以说钢铁侠一角让他重新“东山再起”!毕竟在此之前虽然唐尼也到达过自己的巅峰,但由于年轻气盛,犯了错误!这导致他的演艺事业一蹶不振!接下《钢铁侠》这部电影是漫威与唐尼“合作共赢”的表现,毕竟这个时候双方都过得不好!
唐尼的这部电影是他离开漫威的新作!也是他脱离钢铁侠形象的第一部作品!唐尼如何摆脱钢铁侠的固化形象在这部电影中展现出“新光彩”,这是比较吸引人的!
这次这部《多力特的奇幻冒险》也就是之前的《怪医杜立德》,名字重新更换了!是唐尼离开漫威的首次试水尝试托尼.斯塔克之外的多力特医生,在首发预告中,除了唐尼还有荷兰弟的名字,只不过在这部电影中,荷兰弟是没有与唐尼同框同镜真人出现。
这部电影除了唐尼,基本上运用了大量的CG制作!而荷兰弟虽然有名字,但他只是为多力特医生的狗狗配音,这部电影主要也是说多力特与这些动物的故事!
故事背景:失去妻子的多力特医生隐居在高墙下的庄园内,过着与世无争,与小动物朝夕相处的生活,但女王病重,多力特医生只能去寻找药物与良方,他踏上了一段奇妙的旅程,在路途中他遇到了敌人,也遇到了一群奇妙的动物。
唐尼在进入漫威之前也塑造过不少角色,其中的《卓别林》更是非常出彩,也获得了奥斯卡最佳男主提名!以及之后的《大侦探福尔摩斯》唐尼的表现都非常优异!但在近年来托尼.斯塔克光环下,这些角色似乎有些暗淡!这次离开漫威的首次新作,唐尼又能否摆脱,或者削弱钢铁侠的影响呢?
我想这应该是非常值得一看的关注点!这是唐尼对自身的突破,也是对自己演艺生涯的一个开拓点!
二战爆发前德国陆军的重新组建与成型?
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败后的德国,虽然在协约国的监督下强制解散了军队,只能维持不超过10万陆军。但社会组织形态其实没变,强大的工业,良好的教育基础和高社会组织度让德国也一直保持着很强的底层动员能力和武器供应能力,这是德国重建陆军并迅速扩充的前提条件;而且19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无疑给德国政治风头转向和重回军国主义提供了最好的温床。到1939年的时候,德国的的极限动员力为1800万人,此时德国总人口也才6700万,动员能力已经远远超出了一战时期的水平;强大的工业能力让德国在二战开始后的几年内都没有实行战时经济,相当多的工厂居然是实行的8小时工作制;一直到1942-1943年,德国才开始实行战时经济,一直到1944年德国的工业才开始全速运转。相比之下苏联比德国进入战时体制和完全发挥出全部工业潜力的时间点都要早得多。
德国的坦克工厂
第二个是虽然德国战败,但德国的容克贵族没有得到彻底的清算,而容克贵族恰恰是承载德国军国主义文化的阶层。这个社会仍然有很强的号召力,当希特勒站出来煽动社会完成国家转型的时候,容克贵族的态度无疑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实际上德国迫害犹太人,跟一战后犹太人整垮了容克集团把持的实业有直接的关系。
第三个是技术层面的,那就是德国本身科技创新能力强大,加上德国在军事发展上走对了路子。20世纪30年代,德国的海因里希·古德里安将军进一步完善了机械化作战理念,发展为“闪电战”的作战概念。这种作战理念要求装甲部队集中使用,而不是像过去那样配发给步兵作为支援武器使用。大装甲集群通过战略层面的穿插,迂回,像一把把尖刀可以轻易撕裂敌军防线,完成绕侧,绕后,分割包围,从而瓦解敌军抵抗意志。比起肉体的消灭,这种作战理念更加致命且高效(后来的苏德战争初期无疑证明了这种作战方式的高效)。在正确的作战理念发展军事,加上严格的军事训练和天生组织度和素养较高的兵源,德国的军队自然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扩张和作战实力的上升了。而德国的科技创新能力也并为因为一战的战败受到重创,一大批才华横溢的科学家和工程师都在20、30年代登上世界历史舞台。冯·布劳恩的液体火箭,巴伐利亚发动机制造厂的BMW003喷气式发动机等等。。。这些工厂、科学家和工程师个人都得到了纳粹政府的大力资助。
四号坦克
斯图卡俯冲轰炸机。虽然是重回军国主义,但德国科学技术和作战理念的起点都非常高,一开始就站在了时代技术前沿
巴伐利亚发动机制造厂的BMW003喷气式发动机
V-2火箭,第一种投入使用的弹道导弹
第四个是外部层面的,那就是英法的衰落,无力遏制德国扩军;美国自己也陷入大萧条,没有功夫管德国。英国和法国虽然是一战的战胜国,但实际上只是一场惨胜,或者说只赢了个面子。英国死亡人数占总人口2.19%,另外还有160万人的致残,由于伤亡太过惨重,英国贵族从此没落(这跟英国贵族有身先士卒的习惯有一定关系)。法国更惨,死亡人数占国内总人口高达4.29%,还有360万人致残。所以表面看协约国赢了,其实是大伤元气。相比之下,德国虽然死亡人数占总人口3.82,有400多万人致残,但是德国的体量比法国大得多,人口比法国人口多出2/3,比英国多40%,所以一战给德国造成的损失其实相对而言反而没那么大,人口恢复较快。反倒是英国和法国在这一战后,相当一段时间内陆军的规模都没有恢复,加上经济危机的因素,再也没能力遏制德国的暴走。而德国却可以在不违反一战条约的情况下完成扩军。怎么做的呢?凡尔赛条约规定德国只能拥有不超过10万的陆军。于是德国就没年都招募10万新兵,进行军事训练。到了1935年德国干脆退出了条约,堂而皇之的实行了征兵制,此时已经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了,但是英法同样没有采取强制措施,原因很简单,有心无力啊!后来法国被1个月亡国,其实某种程度上就是延续了一战以来对德国的弱势罢了。
法国人希望用马奇诺防线防守住德国的入侵,等于一开始就已经在示弱了
最让你震惊的一宗杀人案件是什么?
难以想象,当霸凌、纵火、强奸、杀人等等这些让人心生厌恶的词语,一次又一次和那些本应天真烂漫的孩子们连在了一起,你还愿意用“他只是个孩子”这个理由为此辩护么?
“纯真的信赖之心,背后竟成了罪恶的源泉”,是这群孩子的「可恶」,还是我们整个社会的「悲哀」?
近日,在美国佛罗里达州发生的一起关于两个未成年女孩的案件,令美国上下都震惊不已,难以想象,两个11、12岁的小姑娘居然在秘密筹划将同校学生割喉杀害,好吃掉他们的肉,用高脚杯饮血庆祝。
CNN报道
俩初中女生要杀掉15名同学
美国上下震惊了
美国当地时间周一,在Bartow Middle School里,一名老师接到了学生的报告,称刚刚遭受到了两名女生的威胁,其中一名女生凶巴巴地警告这个学生“明天最好离学校的某个楼远点”,小心“有不好的事情发生”。
Bartow Middle School
周二一进教室,这名老师就发现:昨天警告那名同学的女生今天没有来上课,想起昨天学生给她打的威胁报告,这名老师内心感到十分不安,于是她第一时间打电话向女孩的妈妈确认孩子是否正常上学,在得到肯定答复后,她立刻将这件事告诉了校长,随即学校展开了全方位的搜索。
终于在一栋楼的卫生间,他们发现了这两个女孩,只见她们衣服下面露出了四把利刃,以及一把披萨刀和一把磨刀器,当时其中一个女孩还拿着一个高脚杯。
当被带到校长办公室后,她们说出了自己的“惊天秘密”。
在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这名11岁的孩子在另一个12岁女孩的家中看了一天的恐怖电影,似乎被某邪教思想蛊惑,她俩决定在自己所在的中学设计一个杀死同学的阴谋。
她们把刀藏在衣服下,提前躲在卫生间处,等待下课铃响,同学们挨个进入卫生间后,一个个地杀掉他们。这两个女生为此还进行了一番“激烈”的讨论和“认真”的研究,根据警方调查,这两个女孩曾在网上搜索:
如何用刀杀死某人
以及
什么类型的伤口可以使受害者“最快地流血死掉”
警察还在其中的一个女孩的家里,发现了一张写着“去卫生间杀人”字样的纸条...
她们的计划是,先刺伤进入卫生间的同学,紧接着割断TA的喉咙,在确认这名同学死亡后将TA堆放在卫生间的一角,然后等待下一个同学进入卫生间。
就这样,一个接一个,两名年龄加起来才23岁的女生,共计划杀害15-25个无辜的同学。她们的目标全部都是身材娇小的学生,因为“那样更容易控制他们”。
当“杀戮”计划完成后,她们会吃掉这些无辜同学的肉,然后用事先准备好的高脚杯喝掉他们流出来的血。
当问及为什么要杀死这么多同学时,这两个女孩的答案更是让人匪夷所思。
“我们之所以准备杀死这么多人,是因为要确保自己犯下的罪恶足够严重,这样我们自杀后才能下地狱和撒旦在一起”。
不幸中的万幸是,这两个女生的计划还没等实施就被校方发现,并扼杀在摇篮里,否则后果不堪设想,不知道那时会有多少无辜可爱的孩子被残忍地“终结生命”,又有多少幸福美满的家庭因为这两个女生的行为一夜之间破碎?
目前,警方已经两名女生逮捕,法院尚未正式审理此案。
虽然未能得逞,但这样的未成年人,真是令人心慌和惧怕。
13岁少女杀害、肢解闺蜜
“长得比我好看就得死”
在国内,也有这样令人惊恐的孩子存在——13岁少女杀害并肢解了自己的闺蜜。
这个事情发生在2012年的广西,13岁的女孩周某和同班同学,且互为邻居的覃某关系很要好,然而因为同学们都喜欢与周某玩,以及认为自己没有周某漂亮等原因,覃某对周某心生嫉妒,产生杀意。
4月10日,覃某把周某邀请到自己家中玩耍,趁着周某正在玩手机时,覃某抡起旁边的木凳将她砸晕,随后用啤酒瓶、割纸刀、菜刀以及剪刀等凶器将周某杀害,随后砍断了周某头颅、手臂,装进了垃圾袋扔掉。
请注意,这是一个才上6年级的孩子,却独自完成了这一系列的罪行,而痛下杀手的原因,仅仅只是因为嫉妒好朋友比自己长得漂亮。
该新闻报道称:
被告人覃某因其作案时未满十四岁,依法不追究刑事责任,决定对覃某收容教养三年。周某的父母不服,先后两次提起上诉,最终也只是维持原判。除此之外,被告人父母赔偿原告各项费用10.8万元。
虽然法院在近日澄清辟谣称这起案件早在6年前就已经由有关政法机关作出处理决定,不存在着“受害者父母不满判决上诉和近日终审审判”的情况,但法院的回应似乎也从侧面证实了13岁女孩肢解同学的案件真的发生过。
10万块钱换了无辜女孩的一条命,而那个心理扭曲的杀人犯却可以在收容受教养三年后,重新展开新的生活,那时的她不过也16岁,这样的代价实在是太轻太轻。
那句“依法不追究刑事责任”更是刺痛人心,仅仅因为她才13岁,是个未成年人,难道就可以理所当然地成为杀人犯么?
当孩子变成恶魔
这个世道有多可怕?
“他还只是个孩子” “他还小不懂事”。
一句“小”和“不懂事”似乎就可以轻描淡写地忽视这些未成年人做的恶,也正因如此,在这个世界上有太多罪恶是假借着未成年之名“完成”的。
在浏览高达3亿的知乎话题——“最让你震惊的一宗杀人案件是什么”的回答下,其中不乏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干净得像张白纸的他们,纯粹得如同清水的他们,却恶得肆无忌惮。
知乎截图
2016年7月,广西岑溪一名13岁男孩沈某,离家出走,想靠着偷东西养活自己。
有一天,他看到村中有三姐弟正在玩耍,他便把玩得正开心的三姐弟骗到偏僻的角落,想威逼他们讲出家里藏钱的位置,由于在逼问中沈某用了暴力,三姐弟的哭闹让他慌乱,遂临时起意,痛下杀手。
他残忍地用石头和刀将这三姐弟击打致死,事后把尸体抛进废弃水井。更令人震惊的是,完成了这些后,他还冷静地向三姐弟的父亲讨水喝。
这样的少年,令人不寒而栗。
同样令人胆寒的,还有主页君曾报道过的新东方外国语学校发生的一起奸杀案。回顾整个事件,人性的冷漠真的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
原本打算读完高中去美国留学的16岁女孩姚某,在教室里被同学王某奸杀。而在起案件中,还有女孩的室友曾帮着王某骗姚某去教室,甚至还在女孩遇害后拼命泼脏水给无辜的姚某,试图洗白那个杀人犯,他们对生命的漠视令人感到愤怒不已。
当孩子们变成恶魔,这个世道有多可怕?
答案是:
要多可怕就有多可怕。
1993年的2月,英国利物浦两个10岁男孩的行为让世界震惊,平日里调皮捣蛋的他们居然萌生出来诱拐一个小孩来玩耍的想法。
他们带走了年仅2岁的小詹姆,一路上对哭闹的詹姆拳脚相加,最后把他带到一个铁道旁,拽掉小詹姆的裤子,扔掉小詹姆的鞋子,搬起旁边的石头砸他,甚至电池塞进他的嘴里,拿颜料往他眼睛里灌,还伤害小詹姆的生殖器...
就这样,2岁的小詹姆被活活虐待致死。
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两个男孩还将死去的小詹姆放在铁轨上,伪造成交通事故的假象。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事情败露后,他们被判处了15年徒刑,也因此成为了英国现代史上年纪最小的杀人犯。然而因为是未成年人,加之欧洲人权委员会的帮助,他们仅仅服刑了8年便提前释放出来。
因为是未成年人,他们逃掉了本应有“残酷”的惩罚,让人无奈却又心酸:
我们在保护未成年人罪犯时,
谁来保护那些无辜的受害者?
在这里小华妹不得不提到一个人,他就是福田孝行——日本历史上第一个被判处死刑的未成年人。
1999年,18岁的福田孝行伪装成水管工闯入一户民宅,残忍地掐死了23岁的女主人并进行了奸尸。在奸尸的过程中,女主人11个月大的孩子在旁边哭泣,并挣扎着爬向自己死去的妈妈,福田孝行便索性把这个11月大的孩子给勒死了。
难以置信,他不认为自己做出了什么恶行,居然还自己辩解称:
“不过就是一只公狗走在路上,碰巧遇到一只可爱的母狗,公狗自然而然的就骑上去了……这样也有罪吗!?”
因为日本的未成年是20岁以下,所以按照规定福田孝行还是未成年人,所以只是盼了无期徒刑,在日本,如果他表现良好,很有可能不到10年年就出狱,那时的福田孝行洋洋得意:“这世界终究是由恶人获胜的!等我出狱时,你们要举办盛大的party欢迎我啊!”
那个死去的女主人的丈夫本村洋,实在无法忍受那个杀害自己妻儿的人居然如此嚣张,还被法律“保护”得如此好。
于是,他选择上诉,这场官司整整打了9年,对于本村洋来说,是3000多个不眠夜,终于在2008年4月22日,最高法院法官认定福田孝行“罪大恶极,判处死刑”。这个案件也被改编成电视剧:《为什么你要和绝望抗争》,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轰动。
“未成年人”这四个字,本不应该成为未成年人犯罪的借口,但如今却成了一些人的保护伞,这不能不让人慨叹。
最后,小华妹想以一部韩国再2014年拍的电影《彷徨之刃》中,主人公的一句话结束这篇文章:
“犯罪哪里分大人和小孩,只有坏人而已”
还想多说两句:
每当有未成年人犯罪的时候,总有很多声音说,所谓的未成年人保护法,难道就是保护未成年人渣么?其实我们设置未成年人保护的时候,本是保护成年人不去伤害未成年人,可是未成年人之间、未成年人对成年人的暴力与伤害,我们到底该怎么办呢?
也许我们的家庭教育,和整个社会教育,都应该做出些改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