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雄争霸君主装备,春秋战国为何把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

2024-07-05 08:44:04 95阅读

七雄争霸君主装备,春秋战国为何把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

这个问题很简单,歪史先说五霸。春秋五霸是指的五个人,一般指的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夫差、越王勾践。另外一说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

但是歪史认为真正称霸有实力的是晋文公,作为首霸,无可厚非,他尊王攘夷的策略此后成为准绳。以后的几个霸主一直到战国初年都还把尊王攘夷提出来作为幌子。可惜的是齐桓公被饿死以后,诸公子争位

七雄争霸君主装备,春秋战国为何把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

第二个实质霸主晋文公当仁不让,但是他开创的是楚国晋国延续两百年的轮流霸权,类似于冷战时期的没过苏联,这可苦了当时的小国家,比如宋国郑国,一个亲楚,一个亲晋,所以。自晋文公以后的两百年之中,楚国和晋国的战争不是在宋国打就是在郑国打。

当然晋文公是他继续了齐桓公的事业,但是到他这里已经变味了,尊王攘夷已经是旗帜了,也就是说名义上是这样,实际上已经给自己谋利了。这也因为晋国曲沃代翼以后的扩张计划没有改变,所以晋文公一般尊崇王室,剩下的精力都在扩张晋国版图。也就是赤裸裸的争霸了。

风水轮流转明年到我家,接下来轮到楚庄王了,这个时期楚国已经攻灭了周围周天子封的一些小国,因为嫌弃自己爵位低于是自己称王,可以看出他的实力。到了楚庄王这里,已经积累好几世。

即使齐桓公时代都不敢和楚国正面冲突,可是后来晋国击败楚国,是的楚国的崛起第一次被阻挡。这位一鸣惊人的人才果然不同凡响,整合楚国的力量北边称乱击败霸主晋国,然后野心勃勃的跑到洛阳问鼎,被王孙满 一句话挡回去了。

楚庄王称霸以后,霸权也没有彻底中断,此后两百年间晋楚一直轮流做霸主,其他的国家只能左右逢源。

这两个国家霸权可以勉强的于后来的战国七雄并称,但是好像又不一样,战国七雄也没有这么强大到足于号令天下。

在齐桓公和晋文公的空档中还有一位宋襄公,这个比较滑稽,明显的东施效颦,学习齐桓公,结果画虎不成,贻笑大方。他的霸权仅仅在小国家当中,而且没有产生什么实际影响。

在晋楚之间,还有一位秦穆公,用由余谋,灭国二十,霸西戎。这个和其他三位相比明显的不够分量,东边被晋国牢牢的锁住,本来秦晋百年好合,但是由于殽之战的发生使得秦晋分裂,间接的帮助楚国北上,此后晋国南面面对楚国,西面面对秦国,于是,秦楚结成同盟。

虽然如此,春秋时代,秦国一直被中原当作戎狄对待,备受歧视,也没有对山东地方产生什么实质影响。

在晋楚轮流到春秋末期,江浙一带的吴越先后强大起来,五国夫差攻灭越国以后,又击败楚国,一时间傲视群雄,北方诸国没有敢争锋的,于是夫差也象征意义的主持会盟,但是好景不长,亡国的勾践诡异的复国并且反过来灭了吴国,于是又把夫差会盟的事完全复制一遍。其他的诸侯国也一样应付一下,反正他们由不少一块肉。

毕竟城头变换大王旗,天下已经习以为常了,霸主到这里已经象征意义了,和周天子一样,当然,他的意义远没有周天子大。

论霸主,还要加进去一个郑庄公,这位城府极深的国君老谋深算,就是他开启了礼崩乐坏的春秋时代,一箭射掉周天子的余威。只是他的时代还没有霸主一说,也没有大规模的会盟。歪史认为把它放在齐桓公之后,那他的能力不熟剩下的几个霸主。可见生对时间也很重要。

战国七雄指的是七个国家,再愚蠢的历史工作者都不会把单个的人和单个的国家并称,因为他们体量就不是一个等级。

中国历史上有哪些巧合的出现改变了整个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

在我国历史上,凡是有点追求的大户人家,都或多或少的养几个家奴,大户养大家奴,小户养小家奴,以彰显主子的威武,历史上“养奴为患”者不乏其人,比较著名的家奴有:“吕布、冉闵、石敬塘、吴三桂”等人,尽管这几个人沦为家奴,也仍然都是历史上极其出名的狠角色。今天我们一起分享一个更厉害的家奴,这也是目前我国历史上最巧合、最具盛名的“养奴为患”的主,没有之一!这个家奴缔造了一个大清王朝,还入主中原统治华夏近三百年的历史,而这个结果却只是因为一个人的一个想法而最终将大明王朝葬送,而此人也因此被定为葬送大明江山的罪人。

这个人就是明朝万历年间的辽东总兵李成梁,明朝万历初年,一向战乱不断的大明王朝的辽东地区却出现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的太平景象,这可不是乱匪们洗心革面了,而是辽东来了一个足以令辽东各地的不法乱匪闻风丧胆的牛人,这个人就是大明悍将李成梁,然而就是这位给大明王朝带来两百年来最为太平的悍将,在镇守辽东的同时,却在无意中也给大明王朝种下了一颗足以让大明王朝送命的烈性炸弹!在万历年间,李成梁手下的明朝军队在围剿女真部的时候,本来说好的一个叫昌安的人给开城投降,明朝军队进城以后不但背信弃义屠城杀人,竟然连联络人的一家都给杀光了,而这个联络人就是努尔哈赤的祖父,也是李成梁的朋友,还是他的儿女亲家。而此时恰恰漏掉了年幼的努尔哈赤,事后,李成梁把小努尔哈赤收为家奴,不过对小努尔哈赤却极为照顾,而外人也很少有人李成梁和努尔哈赤是亲戚关系,也许是李成梁对那次的误杀有所愧疚,反而对努尔哈赤越来越好,后来就索性收努尔哈赤为养子。而努尔哈赤对李成梁的所做所为都铭记在心,包括排兵布阵、挖坑下套等。在李成梁的资助下,努尔哈赤(对外宣称是用祖上留下十三副铠甲起兵造反)开始自立门户,李还多次帮助努尔哈赤消灭其他部族,以及帮助努尔哈赤统一女真,任由努尔哈赤做强、做大再后来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人强大以后,就开始反明,再后来,李也就控制不了他的家奴了,自己也挂了,不过,在满清入主中原后却是有意隐瞒了这段历史,当然以后再也没李成梁什么事了!后来,后来的事我们都知道了!李成梁可能做梦都没有想到,自己本想培养一个看家护院家奴卫队,给自己以后留一条后路,却不想这个家奴卫队一个华丽转身,晋升为一支极其彪悍能打的“满清八旗”军。他没有想到,他的小家奴却成长为满清的开国皇帝;

他没有想到,他的家奴建立的满清不仅能问鼎中原,还统一了华夏近三百年;

努尔哈赤本是一个小家奴,屌丝级别都不够,就是因为李成梁的一己私心,却成功逆袭成为一个叱咤风云的开国皇帝!这大概就是中国历史上最具传奇的“巧合”吧!

历史怎么才能记得更牢?

这个,我觉得就因人而异了,每个人经历、学识、精力不一样,方法也就不一样。

如果你是准备考试的学生,那么学习历史知识做多、最快的方法无疑是借助数据总结,归纳后早晚进行阅读,反复背诵。

背诵的口号很多,一定要找到自己熟悉顺口的。比如,我初中时,战国七雄就一直傻傻分不清,总是背不齐全。后来,有一次,按照“齐、楚、燕、韩、赵、魏、秦”的顺序记了一遍,发现一下子就记住了,可能这个顺序发音适合我大脑的记忆。

当然,如果我们没有要考试的这种硬性要求,那么想记住历史知识点最好的老师就是兴趣。

刚开始接触历史时,大多数人都会感觉到枯燥无味,因为上面涉及到很多古老的朝代,里面的故事人物又多,流传下来的文言文读起来更有难度,所以很多人都会发怵。

但是,当你放下这种心里的抵触,试着去走近历史,了解历史,会发现历史其实很有趣。

三顾茅庐,将相和,胯下之辱,背水一战,精忠报国,巨鹿之战,每个历史故事,都丰富多彩,读起来让人回味无穷。

历史,当然不只是有战争,它还有科技、文化、陆游、建筑等等😄方面。读到古代四大发明,你会无聊嘛?显然不会,你一边醉心于了解各大发明的过程,一边暗自感叹古人的聪明。四大园林、徽派建筑、万里长城,等等,古人在建筑上面的造诣也同样会让你折服。

所以,兴趣才是最大的老师。我平时,也是朝九晚五的工作,但是我喜欢历史,爱好历史,所以比如今天,我看到这样一个历史问题,就很开心的回答。这两天还写了,一篇大约5000字的关于岳飞的文章,有兴趣的欢迎点击进我主页阅读,同时给予我宝贵的指导意见。写岳飞这篇文章,跟我从小家里就有《说岳传》这本书是分不开的,里面岳飞精忠报国的一生波澜壮阔,可以说,说我是岳飞迷一点都没错。

欢迎阅读,我写的“迎二圣,卫社稷,满江红,岳家郎”,他从历史走来系列(一)

主页置顶的第一篇就是。

那第八雄是哪个诸侯国?

战国时代,诸侯国间相互兼并之势愈演愈烈,七雄虽强,一时却是谁也不能完全吞并得了谁。由此,一幕幕邦交攻伐大戏激烈上演!

战国之所以称“战国”,是因为战争成为了这一时代的主旋律。至于邦交方面,除了耳熟能详的连横、合纵、结盟之外,“称王”、“相王”,也成为了既能展示自身实力、又能不招惹众怒、还可以拉他国下水的一种权谋。

整个战国时代,一共有九国称王:齐国、楚国、燕国、韩国、赵国、魏国、秦国、中山国、宋国——根正苗红且实力不菲的公国宋国根本没有白狄出身、却野心勃勃的中山国得瑟。

中山国是一支自春秋时期就已经崛起的势力,初名鲜虞,因中人城中有山,故改名“中山”(中人城乃中山国故城)。《括地志》记载“中人城”为:“中山故城,一名中人亭”。中山国全盛时,曾占据方圆千里之地,但中山国尴尬的地理位置,让中山国不得不发奋图强:中山国虽享太行山、滹沱河之天险,却地处秦、魏、赵、韩四国之间,强邻环伺,毫无“人和”之利。

从春秋时期一路风雨飘摇走来的中山人,终于在中山武公的带领下于公元前414年建国,并迁都于顾(今河北省定州市)。然而,这次改头换面并未给中山国带来好运,因为此时的魏国,在魏文侯雄才大略的统治下,成为天下第一强国。当时,三晋联盟未破,所以,魏文侯将扩张的兵锋,指向了主少国疑的中山国(武公去世,桓公年幼新立)。赫赫有名的魏武卒在吴起、乐羊的率领下,历经三年光景,攻克中山国全境,太子魏击成为新任掌权者。中山国残余势力为求自保,只好躲进太行山脉中打起了游击。

魏文侯去世后,太子魏击继位,称“魏武侯”。魏武侯也是一位很有建树的君主,在他的带领下,魏国屡屡取得对外扩张战争的胜利。不过,在处理三晋关系方面,魏武侯似乎不如其父成熟,三晋关系开始破裂。

忙于征战的魏武侯无暇顾及被吞灭的中山,给了中山喘息之机。公元前380年,在太行山中熬苦了近三十年的中山桓公在齐国的支持下,一举光复了中山国,定都灵寿。再度恢复元气的中山国在有为之君的治理下,终于成为了科技发达、物产丰饶的第八战国(千乘之国)。

时光荏苒,公元前323年,魏、赵、韩、燕四国为对抗秦、齐、楚三国,拉上中山国共同称王。贪图虚名的中山成王如愿戴上了王冠,却失去了齐国这个强有力的支持力量,走向孤立。后世的中山王,不思韬光养晦不说,反而一味地骄奢淫逸、四面树敌,为中山国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公元前305年,领导了“胡服骑射”改革的赵武灵王在赵国实力大增后,发动了吞并中山国的战争,中山国军民虽团结抵抗,却难改劣势。公元前296年,在赵国强大的军事实力打击下,中山国国都灵寿陷落,中山国灭亡!

大争之世,强则强,弱则亡。能征惯战的中山人,终究毁在了自己人手里!

历史上有哪些超劲爆的事件?

一场误解,曾让后晋一位皇帝背负“无耻和卖国”的骂名,长达1000年之久。

五代十国是历史上一段非常有意思的时期,53年的时间里出现过14位皇帝。所以,施耐庵在水浒传中写道“朱李石刘郭,梁唐晋汉周,都来十五帝,播乱五十秋”。53年是什么概念,一个盛世帝王的在位时间都比它长,汉武帝刘彻在位54年,康熙皇帝在位61年,乾隆皇帝加上太上皇的时间刚好63年。

石敬瑭的恶名由来在城头变幻大王旗的五代乱世,传承已久的帝位更迭规则已经形同虚设,甚至有人说“天子宁有种耶,兵强马壮者为之”。人人都有过把皇帝瘾的野心,只要手里有点兵就会立刻关起门来当皇帝。

从五代十国的更迭中不难发现,新崛起的朝代往往都是前朝的藩镇节度使,但是梁唐晋汉周五朝开国君主中,有一位君主比较特殊,他没有揭竿而起的野心,完全是被皇帝逼得走投无路才扯旗自立,他就是后晋石敬瑭。

说起石敬瑭,他的历史名声实在不怎么样,属于迎风臭十里的水平。说他认贼作父实在无耻,认比自己小十岁的辽太宗耶律德光作爹;说他是厚颜卖国,主动把幽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人,致使中原汉地的北方门户洞开,从此华夏农耕文明进入长达300多年的恶梦。以后北方游牧民族契丹、女真、蒙元,只要侵扰中原必然会从幽云十六州长驱直入。

真实的石敬瑭真像后世说的那样吗?平心而论,后代史学家给石敬瑭扣得两顶帽子多少有点牵强。石敬瑭是五代时期的历史人物,了解石敬瑭必须参考两本书,北宋薛居正的旧五代史和欧阳修的新五代史。无论是哪个版本的五代史,它都是由宋朝人撰写。出于某种需要,后代史学家在撰写前朝历史时,很难做到客观不失公允。

真正平心静气读过五代史,才会发现后人对石敬瑭的评价多少有些苛刻。

石敬瑭有苦衷石敬瑭最具有嘲讽意义的行为,莫过于他主动上门认耶律德光作爹。因为耶律德光比石敬瑭小十岁,所以宋史中极尽讽刺地称石敬瑭为“儿皇帝”。

先说石敬瑭是在什么情况下,认耶律德光作爹的。唐末帝李从珂是唐明宗李嗣源的养子,李嗣源的亲儿子唐闵帝李从厚继位后,对李从珂非常不放心,生怕李从珂不顺从自己,处处刁难李从珂。李从珂也是有血气的人,索性一不做二不休,推翻李从厚自立为帝。

石敬瑭是李嗣源的亲女婿,他不想参与丈人家的勾心斗角,以河东节度使的身份躲在太原老家。李从厚斗不过李从珂,流落到石敬瑭那里。石敬瑭非但没有帮忙,还把自己的大舅子捆起来送给李从珂。李从珂十分欣赏石敬瑭的忠心,召见石敬瑭入朝议事。

没想到石敬瑭刚到洛阳就被李从珂扣下来。最后,石敬瑭被折腾骨瘦如柴。幸好太后丈母娘请求,李从珂同意放石敬瑭回河东。但是李从珂依然不放心,经常刺激石敬瑭,用各种言语敲打提醒石敬瑭老实点。石敬瑭忍无可忍只好跟李从珂翻脸。

石敬瑭的兵力与李从珂相差悬殊,征讨石敬瑭的主帅又是能战善战的幽州节度使赵德钧。巧合的是,李从珂因疑心太重又把赵德钧逼反。石敬瑭想灭了李从珂,赵德钧也想灭了李从珂,双方又相互瞧不上,不约而同地想到找辽国人帮忙。赵德钧开出的条件是,要与耶律德光约为兄弟。石敬瑭为了获胜,直接认耶律德光作爹。

站在耶律德光的角度想,肯定是要儿子,不要兄弟。再者说赵德钧算老几,也配跟我做兄弟。耶律德光欣然同意石敬瑭的请求,出兵援助后晋灭李从珂和赵德钧。石敬瑭不想造反,他完全是被逼反的,但他又不具备造反的实力,只能委曲求全向辽国人低头,何况谁愿意没事给自己找个爹呢。

“认爹”符合辈分石敬瑭认爹绝不是后人想象的那样甘词厚币。人家是“以父事契丹”,就是用对待父亲那样的礼节对待辽太宗耶律德光。而且查阅族谱,耶律德光确实比石敬瑭大一辈。

这事要从哪里说起呢,还得从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和后唐太祖李克用说起。李克用是后唐的开国君主,早在公元905年时,李克用与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在云中(山西大同)结为兄弟。

李克用的养子是李嗣源,李嗣源的养子是石敬瑭。相当于李克用和耶律阿保机是石敬瑭的爷爷辈,甭管爷爷是怎么来的,反正从辈分上来说没有任何错误。辽太宗耶律德光是耶律阿保机的二儿子,依次往下推,石敬瑭的的确确比耶律德光矮一辈。即使不认耶律德光作“爹”,也得管耶律德光叫一声“叔”。

石敬瑭更谈不上“汉奸”汉奸是什么意思?辞海中给“汉奸”下的定义是“原指汉族的败类”,最早用在两宋时期的秦桧身上。

可以说石敬瑭是卖主求荣,但无论如何也谈不上“汉奸”,因为石敬瑭不是汉族人,他是沙陀族人。回到五代时期,包括唐明宗李克用在内,他们都是沙陀族人,虽然名义上继承李唐王朝,实际上跟中原王朝没有任何半毛钱关系。

再者说,幽云十六州也不是石敬瑭割让出去。石敬瑭是河东节度使,老家在太原。幽州节度使是上文提到的赵德钧。当年,石敬瑭和赵德钧同时找到契丹人帮忙,石敬瑭在“以父事契丹”的基础上,增加一项优厚的条件,辽国帮石敬瑭灭掉李从珂和赵德钧后,幽云十六州归契丹所有。前提是契丹人自己攻打幽云十六州,石敬瑭不要这块地。

准确地说,幽云十六州是从赵德钧手里丢掉的,石敬瑭不曾占有过。石敬瑭既没有实力占据幽云十六州,也没有主动帮助契丹攻打赵德钧,他只是眼看着幽云十六州被契丹人抢走。

难道石敬瑭不想要幽云十六州吗?他没有实力而已,河东都难以自保,哪里顾得上幽云十六州,干脆借花献佛,慷他人之慨。

写在文章后面的话中华民族的历史是五十六个民族共同的历史。契丹人建立的辽朝,女真人建立的金朝,党项人建立的西夏,包括后来蒙古族建立的元朝和满族人建立的清朝,它们与秦汉唐宋明一样,都是华夏文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读历史不应该带着有色眼镜,更不能人云亦云,要带着自己的判断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否则,即使皓首穷经一辈子,还是一本糊涂史。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