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田股份,业绩亏损股不允许减持?
蓝田股份,业绩亏损股不允许减持?
A股市场减持套现一直是最头疼的问题,如果按照你这种做法也是治根不治本,对于上市公司也并多大的好处,反而会在二级市场增加中小投资者的风险。
上市公司业绩亏损不允许减持,从这个规定上目的有两点,鼓励上市公司努力做好业绩,同时也能抑制大股东随意或恶意减持现象。但这个规定已经违背的上市公司融资的权限,意思就是假如那些业绩亏损的上市公司越需要资金,而在股市越融资不到资金,上市与不上市都没有任何区别,这样的话只会让那些业绩亏损的上市公司出现资金链断裂,对于公司发展带来很多负面影响,同时也会给二级市场出现爆雷的事件更加多,所以这种规定对于上市公司,对于二级市场个人投资者都没有好处。
其实真正要向抑制大股东出现恶意减持,清仓式减持等等行为的,最有效的就是把减持周期拉长,把减持数量控制,当然还要明确有些上市公司确实资金困难,上市公司有重大事件,急需一笔资金时候可以破例减持,但是一定要对申请特殊情况减持的上市公司严格审核,审核通过之后才授权减持,这样的减持制度才是比较人性化,不会把减持制度限制死了,限制太死了对你我他都不好。
再有就是题主这种限制性减持制度肯定会对二级市场带来一个非常大的弊端,那就是业绩造假。因为业绩报告都是他们做出来给人看的,假如出到这种减持制度,很多上市公司为了达到减持条件,只能把业绩做漂亮,做到盈利为止,这样的话二级市场上市公司业绩报表就更加假了,不知道那些业绩报表是真实还是虚假的。但管理层真要严格去查时候很多公司造假,也不能把这些公司给全部强制性退掉,但管理层不管的话造假只会越来越多,所以你这种减持制度行不通的,对于上市公司也没好处。
真正想抑制大股东恶意减持,清仓式减持,对于上市公司人性化,又要保障二级市场投资者利益等多方面综合考虑的减持制度,一定要从减持周期拉上,减持数量控制,同时搞优惠政策,奖和罚,以及制定特殊情况的上市公司可以破例减持,只有这些综合多方面考虑的减持制度才是对你我他都好。
看完点赞,腰缠万贯,感谢阅读与关注。
你中过签吗?
自从上海发认购证买股票,我是乐此不彼。认购证后,打新股是无需二级市场有市值的,就象新三板申购一样,只是无资金量要求。那时,将资金全打新最安全,中了就抛,然后再打新。后来有了市值要求,中股就少了。但是,近三十年也不记得中了多少个,总之,中了很多。当时发基金也是摇号,1.01元每股,资金大的话,中一万股能有一倍收益,即开盘2元多。以前中签率高,记得当时蓝田股份是10%中签率,我买了二份中了一签,以后逐步变成千分之几的中签率,现在中签率更低,都万分之几了,但即使这样也要坚持,这次中了个大票,好像从来没有见过发行价这么高的亏损股,不过,它确实不一般哦,请见截图。
胡舒立卸任财新总编辑?
胡舒立女士是我之前所在的“财讯传媒”的重磅人物,直到她与集团就《财经》发展理念方面产生严重不合,直到她选择离开(可以说是愤而离开)财讯、脱离联办、创立财新,我们内部都一直视她做真正的“斗士”。
她被称为“最危险的女人”,其实全称应该是“中国证券界最危险的女人”。而且她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更早的、但听起来更牛的称呼:中国财经记者第一人。
在上世纪90年代末,她创办了如今财经界最具影响力、首屈一指的刊物《财经》之后,就陆续报银广夏虚构财报事件、A股首只百元股亿安科技操纵事件、蓝田股份欺诈案,同时,她和《财经》也是首个完整起底德隆系、揭露公募基金各种暗箱黑幕的媒体。
在当时那个网络极不发达的时代,信息获取的难度极大,尤其是获取那些关键数据,能做到这些,难度可想而知。
顺便普及一下,《财经》刊物在财讯传媒的位置。
财讯传媒属于“联办”旗下,也就是“证券交易所研究设计联合办公室”。
财讯传媒旗下有很多的杂志。
上面这个图,自左向右的排序,基本上就是财讯传媒刊物的一个“座次表”。
其中,创刊最早的是1992年的《证券市场周刊》,我们内部俗称“蓝刊”,为的是和称为“红刊”的、创办于1997年的《证券市场红周刊》区别开。
胡舒立于1998年《财经》前,在美国积累了大量的社会报道经验,并在《工人日报》干了十年。所以,当她创立《财经》后,这本杂志就迅速成为集团当仁不让的No.1 ,直到2009年胡舒立离开《财经》,甚至到今天,这本杂志在财讯集团中的地位,也从未被动摇过——还得说,胡舒立打的底子好啊!
2010年之后的三年,纸刊遭遇了互联网的强烈冲击,开始亏损。我记得2012、2013年,集团都进行过一波裁员,有些刊物惨遭咔嚓(《his life他生活》就是典型),只有《财经》依然保持盈利,而且办的依然风生水起。
当时,我在偌大的财讯传媒只是个小兵,属于《证券市场红周刊》旗下的一个编辑,跟胡舒立女士的《财经》没有过多交集。但在定期的集团内部交流会,以及年会上,和《财经》刊物的编辑记者朋友聊天时,也能聊到胡舒立女士的一二轶事。
胡舒立对于报道有着严苛的要求,编辑记者可以大胆提出观点,但对内容与论证必须滴水不漏。她会让你查阅大量、大量、大量的资料,以求报道的严谨。这往往会耗费你很多时间,但必须这么做。这种态度,在如今的“文字量产化”的媒体圈已经极少了。
另外,她从“财讯”愤而离开后,创办的媒体叫“财新”,名字和老东家极其相似,寓意脱离旧处、开创新篇,颇有跟老东家对着干的意思——既然在财讯无法实现自己的新闻与传播理念,我干脆单独干一摊!这也显示出胡舒立倔强,甚至“危险”的一面。
还有,当时2011年我们《红刊》开年会,还邀请了胡舒立来参加。当时我们还挺担心的,因为胡舒立与财讯的“决裂”,目前双方还不太愉快,结果人家二话没说就来了,而且表现得落落大方,丝毫没有任何不妥之处。人家说:老友相聚,何乐不为?最后,简单说一下胡舒立的接任者王烁。
他是胡的老搭档了,从创立《财经》时就负责执行报道任务,年轻有为,文字犀利,思维敏捷。2009年,他跟着胡舒立一起离开财讯,创立了财新,其记者团队在国际上获奖无数。
可以说,能接胡舒立班总编辑这个班的,也就是王烁了。
胡舒立保留了社长一职,继续从战略上领着财新往前走,但整体来看,功成身退的意思已经出来了。毕竟,65岁的她,已经跟新闻打了一辈子交道,干了一辈子传媒人。
反正,我从没有见过一个像她一样的媒体人,能坚持在新闻一线从20多岁一直干到60多岁——是该选择歇歇了。
哦,对了,差点忘了。
争议与质疑从未离开过胡舒立,毕竟,干了这么多年媒体,招人恨是必然的。这一点,相信胡舒立非常清楚,所以你极少看到她跳出来澄清什么。
人家早看开了~
韭菜就是不合格投资者?
一直很喜欢笑来老师的思辨能力,但是这个事情的表述,其实有点太绝对化了。
我一直觉得,区块链可能在未来会是一个伟大的技术,但是从现在的炒币领域看来,只能看到投机,跟伟大是毫不沾边的。
对于这种投机来说,区块链创造出了什么新的价值吗?其实没有。区块链费了这么多的电,但并没有什么可以支撑这种高价格的价值性。大家也只是觉得这种东西未来会很有用,很稀缺,然后就不问缘由的投身进来罢了。
所以现在炒币的现实就是,少部分人是获利者,大部分人只能变成韭菜。一个大部分人都可以获利的情况没有出现,财富并没有凭空被创造出来,而仅仅是被转移了。
所以韭菜就成为了这个局中不可或缺的营养,获利者的利都是这些韭菜们提供的。
但谁进来都是想挣钱的,而不是想成为韭菜。成为韭菜恐怕都是不得已为之。
在炒币中成为韭菜,跟那种在股市中追涨杀跌最后套牢的,和深陷赌博局中却还妄图翻本的,没有什么不同。你说这些人都应该为自己的事情负责么,那是自然;但是他们当初可不是这么期望的啊。
所以笑来老师说有韭菜存在,但却不是被收割的,我不大赞同。难道这些韭菜是自刎的不成。
他们就是被收割的,在这种零和游戏中,也总有人会被收割。只是每个人都不相信被收割的那个是自己罢了。
如果觉得不错,可以关注"小火咕嘟":深度和有趣的科技互联网行业内容炒股用一首歌来领悟?
某档股票电视节目上,好像表演过歌舞节目,具体怎么唱的忘了,但基本还是卖惨的,大概是为了反应多半股民的现实。其它的再没听过,有不少倒是用其它歌曲言志的,来反应股票。算了,我这里给你现编一首吧。
名字叫:股票。
股票,是个什么东西?怎么我看到的都赚钱了。
股票,是个什么东西?怎么就我老亏损。
股票,是个什么东西?于是我开始研究自己过去莫名的交易。一笔一笔的分析过去……
哦,我恍然大悟,因为有很长一段时间,我被市场催眠了。
股票,是个什么东西?其实只是枝丫上的苹果,要想像农夫一样收获,关键得看树在哪。
股票是个什么东西?它只是我套现的工具而已。
别跟我扯别的,我只是个小散。
欢迎关注【交易与感悟】头条号,这里会持续给大家更新好文,欢迎大家评论转发收藏点赞,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