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动物基金,亚洲花豹介绍?

2024-07-07 05:21:43 77阅读

亚洲动物基金,亚洲花豹介绍?

亚洲花豹(学名:Panthera pardus):是哺乳纲、猫科、豹属的大型肉食性动物,体长100-150厘米,体重50-100千克。体形似虎,但明显较小;躯体均匀,四肢中长,趾行性。视、听、嗅觉均很发达。头小尾长,四肢短健,前足5趾,后足4趾,爪灰白色,能伸缩。毛被黄色,满布黑色环斑;头部的斑点小而密,背部的斑点密而较大,斑点呈圆形或椭圆形的梅花状图案,又颇似古代的铜钱,所以又有“金钱豹”之称。

生活于森林、灌丛、湿地、荒漠等环境,其巢穴多筑于浓密树丛、灌丛或岩洞中。营独居生活,常夜间活动,白天在树上或岩洞休息。

亚洲动物基金,亚洲花豹介绍?

亚洲象不断向北或活动范围扩大原因?

亚洲象北迁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一、为了寻找食物而迷路

野生大象的主要食物为草、树叶、树皮,在食物或者水源匮乏时大象会长途跋涉外出觅食,像甘蔗、香蕉、玉米都是大象喜欢吃的食物。

“食物”和“天敌”是影响动物迁徙的最主要因素,但是对于亚洲象来说,自然界中几乎没有天敌。因此,很大的可能就是野象外出觅食时“迷路了”,野象虽然记忆力很强、听觉也很灵敏,但是要找到上百公里外的家也不是一件易事。

二、为了寻找适宜的栖息地

近年来由于人口的快速增长,野象保护区周围的林地逐渐被甘蔗地、橡胶地、香蕉地、玉米地等所取代,人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大导致亚洲象的栖息空间越来越小,人与野象活动的重叠区域越来越大,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部分亚洲象群外出寻找新的栖息地。

三、亚洲象北迁在一定程度上是追寻祖先的遗迹

在公元前1000多年,亚洲象在我国黄河下游地区、长江流域都有分布,因此亚洲象迁徙在一定程度上是追寻祖先的遗迹。

四、大象本身具有远距离迁徙能力

大象的迁徙是一种本能,几乎所有的象群都会迁徙,区别在于迁徙距离的长与短,大象会在不同的季节迁徙到不同的地方。总体来说,大象是一种热带动物,其本身不耐寒,此外越往北走食物会越缺乏,因此大象绝不会一直往北迁徙。

五、大象受惊吓

当大象受惊吓时会漫无目的地迁移,这一点是我最担心的。从网络look中我们可以看到,大象行动快速、没有一点安全感,有时候还常常哀鸣,这说明大象在迁徙过程中受到了惊吓。

大象闯入陌生的领地,与各种人或者机械相遇,很容易受惊,受惊的大象会四处漫无目的寻找栖息地,因此大象“北迁”很可能是巧合,接下来的路线谁也说不准。

云南省绿色环境发展基金会是什么性质单位?

云南省绿色环境发展基金会,成立于2008年1月,是在云南省民政厅登记注册的,是不以盈利为目的地方性慈善公募基金会。

绿基会长期致力于云南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森林植被恢复、社区可持续发展事业。通过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滇金丝猴、亚洲象等极小物种保护以及低碳乡村建设、林业碳汇、社区生态保护与发展等工作中,推出了一批优秀项目,取得良好成效和社会反响,直接和间接受益人数超过20万人。相关工作得到云南省政府、云南省林业厅和环保同行的认可。

人和猴子都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

从进化的角度看,现存所有的灵长类动物都有共同的祖先。也就是说人和猴子确实有共同的祖先,因此,很多人说:人是由猴子进化而来的。其实,这是一个错误的解读,因为人确实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但是猴子和古猿是原始灵长类动物不同分化的结果。既然是两种不同的动物,存在生殖隔离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那么,人(或者说是古猿)与猴子是什么时候开始分化的呢?生殖隔离的形成需要具备哪些条件呢?我们一起来简单的探讨一下这几个问题。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灵长类的起源

从发现的化石看,最早最原始的灵长类动物出现在白垩纪末期,距今约6500多万年前,这个时间节点正好是恐龙灭绝的阶段。虽然早期的哺乳动物(摩根锥齿兽)早在三叠纪晚期就已经出现(距今约2.05亿年前),与恐龙出现的地质年代差不多。但是,始盗龙作为最早的恐龙早在2.2亿年前就已经出现,因此最早的哺乳动物比最早的恐龙的出现晚了约1500多万年,正是这一千多万年,决定了接下来是恐龙的世界,而早期的哺乳动物只能在夹缝里求生存,因此,摩根锥齿兽的体型与我们现在的老鼠差不多。

(上图为摩根锥齿兽复原图)

终于到了白垩纪的末期,恐龙相继灭绝,生态位的空缺给了早期哺乳动物发展的机会。虽然恐龙灭绝以后,鸟类(例如身高2米的加斯顿鸟)和爬行动物(例如锯齿鳄类、巨蟒等等)率先占领了主要的生态位。但是,哺乳动物们还是以小小的体型躲过了以上两大类动物的捕杀,慢慢的进化着。

从已发现的化石看,原始的灵长类动物早在恐龙灭绝以后就已经出现的,但是就目前来看,只是根据白垩纪末期一些零星的牙齿和骨骼的化石与现存灵长类动物对比。真正发现的灵长类完整头骨化石是来自于我国湖南衡东一个化石坑,在该化石坑中,古生物学家发现了一具来自于距今约5580万年前的灵长类头骨化石,后被命名为“德氏猴”。

从德氏猴的头骨化石的形态看,它已经与现存的灵长类动物头骨化石非常接近,都有这大大的眼睛,较短的吻突。但是与现存灵长类不同的是,德氏猴的体型依然是比较的细小,比家鼠稍大,体重不足1公斤。这代表德氏猴是真灵长类动物的第一阶段,也就是最原始的直系祖先。

从生物学分类上看,德氏猴是哺乳纲灵长目始镜猴科德氏猴属下的动物。之后,在亚洲、欧洲以及北美大陆上相继有出土了不少德氏猴的化石,这些化石大都来自于距今约5500万年前-3800万年前之间。除了始镜猴科外,在欧洲和北美的一些地区还出土类似于狐猴的灵长类化石,它们就是兔猴科。由于兔猴科与现存狐猴科有些接近,但与灵长目下的其他科相差较大,所以,科学家认为,它只是与始镜猴科有共同祖先,但不同分化的结果。相对来说,始镜猴科下的成员与现存的灵长目下的大多数动物都更加接近。

因此,德氏猴才是灵长类动物共同的祖先。

人、猴与古猿的关系

在这三种动物中,人是最后出现的,所以,我们先来看看出现时间比较接近的猴与古猿。现存的灵长目一共有两个亚目:原猴亚目和简鼻亚目,其中原猴亚目属于比较低等的灵长类,成员的形态与狐猴都比较接近,因此,它们可能是早期兔猴科演化后的物种。而简鼻亚目下一共有两个下目:类人猿下目以及跗猴型下目。现存的跗猴型下目下仅有眼镜猴科这一个科,而最早由于跗猴型下目下的动物形态更接近与原猴亚目,所以一直以来,它们都被划分到原猴亚目下,不过科学家通过对比跗猴型下目动物与类人猿下目动物的基因,最终将跗猴型亚目划分到了简鼻亚目下。

原猴亚目与简鼻亚目的分化大约在距今约4500万年前,这一点从中华曙猿和原上猿的出现就能看出,这两种猿都是最原始的古猿。也就是说最早的始镜猴科的一部分进化成了古猿,而另一部分或灭绝或单独演化,而通过早期灵长类动物的基因测序发现,古猿与猴子(猴科动物)的分化大约在距今约3000万年前左右。

而人最早的直系祖先是南方古猿,而南方古猿则是由原上猿经过四千多万年的进化而来的。

总的来说,人、猴以及古猿都有着共同的祖先,但不同的是人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而古猿与猴是早期灵长类动物不同分化的结果。

物种间生殖隔离的产生

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之一,也就是说一个物种想要成为独立的物种,就必须与亲缘关系较近的其他物种产生生殖隔离。而生殖隔离的产生有诸多因素的影响,比如物种向不同方向发展、环境的不同、生态位的不同等等。

生殖隔离的定义是亲缘关系较近的物种间不交配、或者交配后没有后代亦或是交配后有后代但后代不具备生育能力。

放在古猿和人以及猴子之间也是一样的,由于古猿与猴子的分化时间长达3000万年,而在这3000万年里,古猿与猴子分别演化成了两种具有明显的形态、习性差异的物种,所以,生殖隔离就慢慢的形成了。

而人类又是古猿进化后的产物,与猴子相差更远,所以人与猴子也是存在甚至隔离的。而且由于分化时间过长,以至于都形成了单独科,比如猴子是猴科,人是人科。即使是同科同属不同种的动物间都存在生殖隔离(比如狮子和老虎),更不用说人和猴这两个完全不同科的动物了。

总结

现存的所有灵长类动物都有着共同的祖先,而在漫长的进化中,同一类动物选择了不同的进化方向才产生了物种的多样性,而物种想要形成多样性就必须形成严格的生殖隔离。因此,人与后以及古猿都是存在生殖隔离的。

最后,人并不是猴子进化来的,因为猴子是猴科动物,而最早的灵长类动物是始镜猴科,不是猴科。

豹猫跟亚洲金猫区别?

亚洲金猫和豹猫的区别有以下几点,分别是:

1.金猫别名原猫、红椿豹、芝麻豹、狸豹、乌云豹,属于猫科。体长80~100厘米。尾长超过体长的一半。耳朵短小直立;眼大而圆。四肢粗壮,体强健有力,体毛多变属于热带亚热带动物,但仍具有相当的耐寒性,毛皮较厚,而且有底绒。一般都生活在山区,在云南等地甚至能栖于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山地带。生境主要是较密的山地丛林,或者多岩石的地带。同大多数猫科动物一样,喜欢单独活动,夜行性,白天几乎完全伏着不动。它仅以肉类为食,主要捕食鼠、兔、鸟和小鹿,也盗吃家禽,有时还袭击羊和牛犊等。

2.豹猫是猫科、豹猫属动物。头体长360-660毫米;尾长200-370毫米;后足长80-130毫米;耳长35-55毫米;颅全长75-96毫米;体重1.5-5千克。体侧有斑点,耳大而尖,耳后黑色,带有白斑点。尾长(大约是头体长的40-50%),有环纹,至黑色尾尖。主要栖息于山地林区、郊野灌丛,主要为地栖,但攀爬能力强,在树上活动灵敏自如。夜行性,晨昏活动较多。独栖或成对活动。善游水,主要以鼠类、松鼠、飞鼠、兔类、蛙类、蜥蜴、蛇类、小型鸟类、昆虫等为食,有时潜入村寨盗食鸡、鸭等家禽。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