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证券大智慧,为什么还有人把阴阳五行当作科学真理?
民族证券大智慧,为什么还有人把阴阳五行当作科学真理?
是不是科学,这个不好说,今天你看到的觉得不是科学,只能说今天,或者说现在的科学水平暂时不能解释,举个历史例子,最早的时候都认为太阳绕着地球赚,哥白尼说地球绕着太阳转,丢了性命。到底那会那个是科学呢?都说能量守恒定律,现在也证明,那也只是在一个相对的环境是正确的,原子弹氢弹的能量就不完全守恒,宇宙之大,非我们学了几天书能理解的,宽松对待一些学术理论,历史的长河会告诉世人,哪一个才是真正的正确。
三毛杨绛张爱玲和龙应台相比较?
这四个都有自己的特色,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看法和观点吧。
爱三毛的浪漫,杨绛的素雅,张爱玲的细腻,龙应台的柔情。
不同的年龄段看她们的文章会有不同的感触,也就会偏爱某个人一些。
青春期时,爱看些虐虐的言情小说,多愁善感得不行,这时偏爱张爱玲多些。
长大一点,开始崇尚个性化自由化了,会喜欢三毛的特立独行,也想跟随她到沙漠去,遇见最美的爱情。
再大一点,爱上了杨绛的沉稳简朴,开始羡慕先生的夫妻日常,开始知道,爱情不只是玫瑰的浪漫,更是细枝末节。
后来,重温小时侯读得一知半解的目送,才真正体会到了亲情。
一旦美国向乌提供爱国者防空系统?
面对这种一而再再而三的挑衅,一定要表态的,再不马上都骑到脖子上拉屎了,老美已经不止一次的为乌国提供武器军备物资了,就差亲自上战场了,然而俄国说100%的摧毁它们,其实有下面四层意思:
第一:舆论气势上的回击
既是对敌对势力的警告,这种是无谓的支援,也是给自己国家和士兵以及民众们一种打气,毕竟自己也不是没有那个实力,已经多次成功的打击掉了北约国家的武器支援和弹药库了。
第二:说给国内主战派的
俄国内一直都有主张快速武力解决的,甚至不止一次的喊出要对多次偷袭的英国、美国扔出导弹,现在这次主动表态,也是为了稳住局势,避免主战派过分的煽动情绪,从而中和一些冲动的气势,反而会对稳定民心有着很大的协调作用。
第三:给美在内的北约制造压力
无论是对支援的乌武器被贩卖到中东等恐怖组织,还是多次的精准打击乌国国内设施和支援的弹药库,都证明了俄国强大的军事实力,同时变相的给老美在内的北约制造精神心理以及舆论上的多方面的压力。
第四:变相的展示自己的真实实力
面对北约多国的制裁依旧能够坚持应对下来,甚至打得乌国基本上在强大的支援背后,依旧基本上没有多少还手的能力,而俄国还有用处更大杀伤力的杀招,此时还能够继续表现出轻松自信的态度,无疑是有着强大的实力做后盾。
所以,对此俄国表现一切强大自信的表态背后,是对自身强大实力的最好展示。
为何以色列可以打赢阿拉伯并发展到如今?
巴以问题虽然不像过去那样引人注目,但仍然被称为是中东问题的根源。而关于巴以问题,我们有一个不太准确认知,与目前这个题目也有关系,就是以为巴以问题是某种简单的民族矛盾或宗教矛盾。这个题目的解读其实是把巴以问题看作了简单的犹太民族和阿拉伯民族的矛盾,这种看法可以说流于表面了。
首先,巴以问题起源于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欧洲犹太人在欧洲民族主义大潮下兴起的复国主义运动。独立建国的地点却没有选在欧洲本土,而是利用犹太文化上和宗教上与巴勒斯坦地区的特殊关系,而逐渐把巴勒斯坦选成了一个建立殖民机构的地区。当时巴勒斯坦并不是犹太移民-殖民(此处为中性词)的唯一目标地区,在拉美也有过类似常识。但在1917年贝尔福宣言之后,巴勒斯坦在西方犹太人外移的事业中地位越来越高。
我们可能会问,怎么可能靠古代宗教文献里的记述就在“故地”建国呢?那里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怎么办?长话短说,民族主义之余,西方犹太复国主义者能成功巴勒斯坦建立准国家机构,离不开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的另一个重要的风潮,即帝国主义。奥斯曼帝国作为传统帝国允许了犹太人移民(不止一次,奥斯曼帝国本身也有西班牙大驱逐后移民来的南欧塞法迪犹太人,但那些人作为奥斯曼的臣民在世纪之交其实走的是奥斯曼主义道路,没有打算独立建国),但作为传统东方帝国被欧洲列强瓦解之后,巴勒斯坦的新主人变成了英国。依附英帝国主义是欧洲犹太复国主义者能够在巴勒斯坦扎根的原因之一。
巴勒斯坦本土犹太人学者 Avraham Yahuda
巴勒斯坦那时候有奥斯曼帝国框架内的本土犹太人,大多是塞法迪犹太人,已经讲阿拉伯语。当地也有所谓锡安主义者,但他们是想着奥斯曼框架内为自己的族群获得更多的利益,并且有一些人,如avraham yahuda,曾经试图和阿拉伯人,也就是犹太人的闪米特人“兄弟”,建立一个共同体,恢复当初阿拉伯人和犹太人在西班牙安达露西亚的繁荣。这是另一种犹太民族主义,在这种民族主义语境下,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非但不是敌手,而且是兄弟、伙伴。但这当然听起来很浪漫主义也很理想化。
曾经,Yahuda先生参加复国主义大会时问欧洲犹太复国主义者:你们要在巴勒斯坦建设自己的机构,为什么不问问我们闪族兄弟阿拉伯人?他们的首领同意你们这样移民并且建立排他的机构吗?
欧洲犹太复国主义者听了不以为然:“阿拉伯人?没必要。我们已经和英国人谈了。”这句话暴露出欧洲犹太复国主义的本质:一场西方势力借助西方霸权针对东方民族(阿拉伯人、本土犹太人)的行为。这种行为在那个年代的亚非拉层出不穷。
这方面的故事,大家搜搜avraham yahuda能搜到。以色列现在有少数左翼学者还研究这种话题,但没有人关注。
换句话说,巴以问题从历史上就是西方帝国列强与东方传统民族的矛盾,欧洲的犹太复国主义是这个过程的产物、协助者和依附者。其根源完全不是民族矛盾,也不是宗教矛盾(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本身就隶属于不同宗教,基督徒和穆斯林都有)。
巴勒斯坦是一个多宗教社会,图为穆斯林和基督徒一起抗议以色列占领。中间那位是伯利恒附近埃达难民营的活动家,还曾经来我国开过会。
其次,简单说,当代巴以问题也不是阿犹问题。在五六十年代,以色列最大的敌人其实和今天一样,是没有刚刚挣脱西方完全控制的阿拉伯民族主义世俗政权。而那些政权,既然是阿拉伯民族主义的,就明显危害了英法和美国的中东利益。泛阿拉伯主义带有反殖民和反帝的特征,而且民族主义的阿拉伯政权对一些关乎西方财团和政府实际利益的关键资源也是威胁。五十年代中期的苏伊士运河战争是这种矛盾的初步体现,而世俗阿拉伯国家试图控制石油能源,也威胁了西方的利益。我们看,凡是想独立自主搞石油的政权,这些年都不好过,利比亚、伊拉克还有现在的伊朗。
以色列在这方面和传统列强以及新贵美国利益一致,苏伊士运河战争、六七年战争,以色列都参与或主导了对阿拉伯世俗政权特别是埃及的打击。加上犹太人在,西方世界在二战后进一步提升的影响力,以色列慢慢成为了美国的绝对盟国而非仅仅是附庸,双方政策互相影响。以色列游说集团对美国内政的干预已经到了相当的层次(见米尔斯海默十年前的名著)。
非世俗的中东政权似乎更容易和西方结盟。擒贼先擒王,越是封建朝廷,越容易相对稳定地和西方维持关系。海湾国家以及巴列维时期的伊朗,都是西方的朋友。
这就回到了问题本身:阿拉伯国家里西方列强特别是美国的朋友们,其实基本上也没和以色列有过什么激烈的冲突。比如沙特阿拉伯。
前年看过一则新闻,以军参谋长回家沙特军事官员时称:“看你的军情分析,就跟看我们以色列自己的一样。我们的共同敌人是伊朗。”沙特和以色列是很好的朋友,和海湾国家关系也不错。巴林官员私下访问过以色列控制的耶路撒冷,阿曼和以色列的关系也很好。
相对世俗的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传统上矛盾最大,但在埃及、约旦这两个美国盟友相继和以色列签署和约之后,以色列的边境稳定了许多。都是美国的中东听话盟友,和以色列关系不会太糟。民间怎么骂是民间的事情。我在埃及农村看到过打到以色列和犹太复国主义的标语,但从以色列还是能顺顺当当过境去埃及。
以色列总理会见阿曼苏丹
总之,不管是阿拉伯内部传统的教派分歧(什叶派、逊尼派)还是因为西方和美国势力对地区的控制,阿拉伯世界的分裂早就了以色列稳定的环境。但反过来,以色列的安全需求和美国的利益也要求阿拉伯世界不得不分裂、阿拉伯世界的资源和人民不得不为美以利益做出牺牲。何为因何为果,有时候很难讲。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国官方说巴以问题是中东问题根源的原因吧。有巴以问题在,有以色列在,我们的一带一路就难免有一些挑战,需要我们谨慎对待。
伊拉克之后,叙利亚这个和以色列关系不睦、领土被占的世俗阿拉伯政权也陷入乱局多年。黎巴嫩多次被以军轰炸,只有真主党还有抵抗能力。当伊拉克库尔德人自治、库尔德人在叙利亚内战中成为一个重要的政治力量之后,第一个跳出来支持库尔德独立建国的还是以色列。中东乱,美以兴。阿拉伯乱,怨自己也可以,但这一百年来外因的力量确实很强。奥斯曼后被分成那么多朝廷和国家本身也是先天不足。
支持库尔德独立的游行者突现以色列国旗
近十几年,巴以问题就更不是阿以矛盾了。从第二次以黎战争开始,巴以问题更明显地体现为伊朗及其代理人与以色列的矛盾。
最后,以色列是美国长期的盟国,受军援国。如果说第一次战争还被以色列宣传为以弱胜强,后面的战争中以色列在军备上完全在周边阿拉伯国家之上。欧美的武器他都有,自己也有一些研发。f35,美国之外第一个装备的就是以色列,没有任何一个盟国有此待遇。或许以色列本来也不仅仅是美国的盟国那么简单吧。
作为一个移民国家,以色列吸纳了不少欧洲精英,也有东方犹太人和后来俄国犹太人做劳动力,以色列的发展环境和周边是不一样的。换句话说,他们不需要如我们中国一样在苏联援助之外自力更生打造和升级一个国家的教育和科研基础,他们自带西方一两百年的领先乃至资金而生(还没建国大学就建起来了,欧美犹太人支持),还有在七十年代开始慢慢确立的美国支持。不恰当地比较,如同解放战争期间有一些人把全国的人才和钱都带到台湾,台湾还有美援,和大陆肯定不一样。以色列固然吸纳了二战犹太难民(很多其实去了别处)并且带来了阿拉伯国家的犹太人,但实际上之前几十年的移民里我想还是留下不少底子的:西方的教育基础、管理经验甚至直接带来的技术和钱。土地可以靠战争占据。他们现代化的难度和许多具有移民-殖民特征的国家一样(如美加澳南非)或许有捷径可走,恐怕和传统国家有所区别。
所以他们能在军事上压制住周边也是很正常的。阿拉伯国家再团结也无法改变。而伊朗有一定军工实力,以色列对此还是颇为忌惮的。
海湾国家军备不错,但沙特的战力在也门的表现确实不太好。最关键的是,沙特是以色列的朋友而非敌人。
以色列并非所向披靡。第四次中东战争以色列就打得比较吃力。而在2006年与黎巴嫩真主党的战争中,真主党的战术和军备上的一些准备(如货真价实的导弹)就让以色列颇为头疼。前年我在耶路撒冷,看到新闻报道说以色列高级军官称真主党是以色列心腹大患,因为他们“很强大,仅次于美俄中等强国”。真主党仅次于美俄中,这话也就以色列能说出来。
2006年与真主党的战争中,以色列北部城市海法遭袭击
也许是哭穷造势,但以色列的文化是在电视剧中都要随时随地嘲笑和歧视阿拉伯人,这种氛围下如果他们真说真主党厉害,恐怕还是给他们带来过震动的。
叙利亚战争中,叙利亚的放空装备过去一般。曾经有一段时间以色列请求俄罗斯别部署s300,但最终它好像还是玩大了……换句话说,装备还是第一位的,在俄罗斯的军备面前他也得虚。吹以色列没问题,但我看见有一个题目连带贬俄罗斯实力,这个有一些夸张了。
总之,没有什么所谓神奇的国度。要么如同中国人民一样自力更生拼命干,要么就带着好底子依附列强不分彼此。所谓打败不打败,还是看谁融入到了西方世界的核心利益里吧。
一篇有深度有趣有用的文章是怎么写出来的?
蟹妖。
网络上连篇累牍的十万+爆款文章写法,吸引眼球的广告文案写法,这些技法讲得有些道理,都有可取之处,但是我看了一千篇文章,依然不能写出好文,为什么?因为这些都是“术”,不是解决写作出深度有用又有趣的文章的根本大法。
我想来讲一讲什么是根本大法。仅供参考。
是为序。
文章怎么写,路径千千万。条条大路通骡马,哦,是“罗马”不是“骡马”。“罗马”就是能够写出有深度、有趣、有用的文章。
问题在这里:这么多的路,哪一条适合你而且还是直通罗马的路径?
这就是选择的必要。
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一样的道理,你走错路,就要在黑暗中摸索半生,事半功倍。
第一,你的个人特质是什么?你的能力倾向是什么?你的知识结构是什么?你的阅历是哪些?你读了哪些方面的书呢?这些问题搞清楚以后,你才是思考你写文章的风格和路径的选择。
说得直白一点,就是找到你写作的突破口,找到你写有深度、有价值还有用的文章的方向,培养你的核心竞争力。
这些问题不搞清楚,只是跟风写作,跟风网上的所谓爆款爆文,只会浪费你的精力浪费你的时光,最终在海边只是拾到几只小鱼小虾,只能羡慕别人捞了巨量大鱼,徒唤奈何而已。
第二,把上面提示的这些问题搞清楚,你就知道在哪些地方需要查漏补缺了,需要在哪些方面、哪些专业下功夫了。
多读书,多分析,多写作,这是通用公式。任何老师都会这么说。
但是没有人真正告诉你读哪些方面的书,怎么来分析,写作哪些方面的文章。这需要结合自身特点,自己来思考。
专业分工非常细致,你不可能所有领域精通,你只能抓住有限的一口井或者几口井来深挖。你必须盯着一点下力气。这个方面,也没有人代替你来思考。
读书、积累、思考、分析。
多读书是一方面,另外一个人的工作学习生活方面的阅历积累,也是一笔财富,对人世间的世事洞察,也是一个智慧,这种无字书也需要读,读一读身边的大神高手,怎么看问题,怎么解读现实,怎么处理事情,这也是读书。这种积累多了,对自己写作大有好处。
第三,有深度,是指拥有丰富的知识,较高的思考力,能够比常人看到实质的东西。这需要长期的修炼,这需要大量的阅读。比如当年明月写作畅销书前《明朝那些事儿》,通读明代史料,曾经放言一般的明史专家未必能比他钻研的明史更全、更深、更透。这句话是不是有点过了,暂且不论,起码,这位先生确实下了很大的苦功。
俗语说,磨刀不误砍柴工,这句话确实是正确的。没有大量的阅读,没有丰富的知识,没有过人的见识,没有较多的阅历,没有这些垫底,你哪来的深度?
有价值是指三观正确,引人深思,给人深度思考,诱发正能量的文章。不是那种反社会、反人类的作品。
第四,文章有趣,是指能够让人愉悦、轻松。不是板起面孔做教师爷,如果是那样,不如去看教科书或者论文集了。有趣,这就讲到技法层面了。
首先,建议写作时候,文章要以讲故事的结构和面目来构思,这样的逻辑和层次设计,自然会步步诱导,引人入胜。通篇加入小故事、小例子,让阅读者好懂好读,想读易懂。
其次,行文通俗,用语不要冷僻,不要故作高深,深入浅出的讲话。语言明丽流畅,给人以亲切和平易的感觉。这一点可以借鉴刚刚逝世的台湾作家林清玄先生的文风,林先生写作风格非常自然、平实,但绝不枯燥。当然,有趣不是枯燥,更不是华丽,不用堆砌华丽辞藻,如同六朝辞赋,有点牵强和做作,读者是很聪明的,一读就感觉出来了,骗不过去的。
再次,营造氛围,写文章需要蓄势,也就是在讲故事的基础上,适当制造一些噱头。这一点可以借鉴一些网红教授的演讲,一些电影剧本的开头结尾的写法,确实是很有道理的,讲究这些技法,对文章的趣味度有很大的好处。
第五,常常写,不要懒。每天写,细琢磨。不怕慢,就怕懒。
写作这个东西,只要你坚持,成为习惯,微习惯吧,总能有点经验,然后加上深度阅读,拆分经典文章,吸取别人经验教训,进阶会很快的。
好了,手机码字,多有不易。
就写到这里吧。
谢谢阅读。不对的地方欢迎各位留言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