剥皮地窖在哪,为什么煮出来的红薯都脱皮?
剥皮地窖在哪,为什么煮出来的红薯都脱皮?
红薯买来煮到六成熟的时候,它的皮就脱离了,是因为受热了热胀冷缩,所以皮和里面的肉就分开了。
用清水蒸出来的红薯,红薯里面的养分会大量流失,红薯表面就会出现一些裂纹,有裂纹的红薯会更香甜,而且吃的时候特别容易剥皮。红薯软糯香甜,红薯表面没有太多的水分,里面的糖分也不会到处流。这样的红薯吃起来味道会更好。芋头的储藏方法?
1、挂藏:把个头均匀的芋头用草绳捆绑起来,挂到室内即可。
2、室藏:使用砖块在室内垒高,把芋头堆放起来并盖上干草。
3、窖藏:挖深度适合的地窖,底部和周围铺上稻草,将芋头堆放进去,顶部用稻草和土覆盖。
4、去皮保存方法:把芋头放到淡盐水中,或是在水中加入一些小苏打,但保存的时间很短。
红薯被刨了怎么办?
1、一是窖藏法,一般农村都有地窖,将红薯晾干后放在地窖中存储即可。
2自然晾晒法。新挖的红薯放在阳光下晾一天,然后放在阴凉通风处即可。住楼房的话,放在阳台上即可。
3纸箱存储法。晾干的红薯,放在铺了报纸的纸箱中,放在阳台存储,避免暴晒。
4加工存储法。红薯可以洗净,煮熟,剥皮,切成条,晾晒成地瓜干,良好的地瓜干长好白布,放在冷冻里存储即可。
紫薯怎么存放?
1、冰箱保存。冰箱的低温可以很好的延长紫薯的保存时间,一般情况下,生的紫薯在冰箱中的保存时间长达几个月。
2、如果是煮熟的紫薯,在冰箱中无法长期保持,保存时间一般不能超过3天,因此紫薯煮熟后最好马上吃掉。
3、制成薯干。将紫薯中不能吃的部分切除,放入高压锅中煮熟,待其冷却后取出去皮切片,放在通风好阳光充足的地方晒干即可。
4、晒干。如果生紫薯上水分较多,一定要擦掉,放在阳光充足的地方晒除多余水分,水分过多会导致紫薯腐败等问题。去除多余水分后放在阴凉通风处保存即可。
5、地窖储存法。用70%的托布津1000倍液浸湿紫薯并对地窖消毒,然后将紫薯放入地窖。地窖温度保持10到15度之间。若需要保存的紫薯很多的话可以用这个方法保存。
历史上有哪些最不可思议的历史事件?
我是小林,我给大家讲一件日本历史上的不可思议的事件。
关于韩国总统,大家可能有共识:这是一个高危职业,韩国总统退休后没有好下场——要么被推翻要么被清算。从李承晚开始,直到最近的朴槿惠和李明博,莫不是如此。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历史上的日本首相,即内阁总理大臣,也一度是个高危职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到日本发动全面侵华的七七事变这段时间,日本政府的最高领导人却是如同如履薄冰,一不小心就会送命。接下来我们介绍一位日本首相,看看他的悲惨命运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启示。这位首相叫犬养毅,和他有关的事件是五一五事件。
五一五事件简介1、动荡的昭和时代
一战后,日本经济发展陷入停滞,不久之后开始衰退。1923年,日本发生了关东大地震,这更加沉重打击了日本经济。更雪上加霜的是,1929到1933年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也波及到日本,日本底层百姓更是苦不堪言。
根据历史记载,当时日本很多农村的农民生活极端贫困。很多年轻的农家少女只能卖身来生活。而此时的日本政客和财阀(大企业财团的领导)却纸醉金迷,对于国内问题拿不出切实的解决方案。日本社会上弥漫着一股强烈的不满气息。如同一首激进的《昭和维新之歌》里唱的:
汨罗渊中波涛动,巫山峰旁乱云飞; 昏昏浊世吾独立,义愤燃烧热血涌; 权门只晓傲门第,忧国此中真乏人; 财阀但知夸积富,社稷彼心何尝思。——《昭和维新之歌》节选1928年6月4日,日本关东军内的激进分子炸死张作霖。图谋占领中国东北。日本政府对于关东军的激进行为无法约束。
(皇姑屯事件)
1931年,日本关东军的激进派肆无忌惮发动九一八事变,占领中国东北地区。日本军队的这种行动,引起国际舆论的谴责。日本内阁和关东军的思路并不一致。而此时日本的首相就是犬养毅。
(九一八事变)
1931年12月,犬养毅组阁,当上了内阁总理大臣(首相)。此时的形式,日本军方权势膨胀(已经开始了对外扩张),日本国内经济形式差,底层百姓穷困潦倒,政客无能(无力解决现实问题),财阀政权夺利。
(犬养毅像)
2、为什么犬养毅会被刺杀?
首先,我们简单介绍一下犬养毅。犬养毅(1855年6月4日—1932年5月15日),日本历史上第29任首相。他是一名政治家,有多年从政的经验,且热衷于政党政治。值得一提的是,犬养毅和我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交情不一般。犬养毅曾经支持过孙中山先生的革命事业。
上文说了,进入1930年代,日本国内的经济形势很差,日本军方开始对外扩张转移矛盾。
那么日本的政府,即政党组织的内阁,他们难道什么也没做吗?
其实政党政府也不是什么都没做。对于经济危机,日本政党内阁也在想办法去解决。但是收效甚微。此时,日本的政客和财阀还不断爆出丑闻,如争权夺利,腐败无能,贪污受贿等。底层百姓对政党政府极端不满,军队中的中下层军官更是嫉妒痛恨无能的政客和财阀。他们的思想很简单也很极端:政党不行,就推翻政府,让军人主导政府。然后国家在军队的带领下,对外扩张,转移矛盾。
(1929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犬养毅(他并不是个狂热的对外扩张主义分子)上台后,想着的是对外缓和关系。他采取了一些经济政策,无奈短期内收效甚微。例如和英美和解、缓和关系,削减军费裁减军备。犬养毅的死也和这些措施有巨大的关联。
犬养毅被暗杀,直接理由有下述三点:
1、面对国内的军人激进势力,犬养毅给陆军“大长老”上原勇作(当时军人中资历最年长的人)写信,要求整肃军队,制止中下级军官的过激行为。
2、在经济萧条的情况下,犬养毅削减军备,希望把军费节省出来,改善民生。
3、犬养毅拒绝承认满洲国,希望承认满洲属于中国,但经济上被日本实际支配,以此改善日本的外交被动的局面。
第一条,犬养毅的行为在陆海军看来,是“干预统帅权”。按照《明治宪法》(《大日本帝国宪法》),日本陆海军的指挥权归天皇任命的陆军参谋总长和海军军令部部长,其他人(包括首相)也不得干涉。这一条让军人找到了理由对付犬养毅。
第二条,加深了军队中旳激进分子对政党政客的仇恨。本来在困难时期裁军改善国内民生,在今天看来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当时日本军队上下一致反对!“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犬养毅无法说服军方!
第三条,对于军队的扩张路线,犬养毅提出反对意见,这就惹恼了军队内部的很多军官。这些军官还指望着“开疆拓土”、“建立战功”、“用战争来解决国内矛盾”呢,犬养毅作为首相竟敢唱反调。于是,激进的军官发誓要除掉“国贼”犬养毅。
3、简单粗暴的“五一五事件”
犬养毅被暗杀之前,日本社会已经进入了腥风血雨的时代。军方和民间的激进势力磨刀霍霍。
1932年3月,日本国内发生“血盟团事件”。简单来说就是军队的激进分子和民间的激进势力结合,对内阁大臣财阀展开暗杀。大藏大臣井上准之助,三井财阀团琢磨。理由很简单:不明真相的群众和军人觉得就是这些政客和财阀腐败无能,祸害国家。
1932年5月15日,这本是平静的星期日。日本首相犬养毅在首相官邸休息。山岸宏,三上卓(他《昭和维新之歌》的词曲作者,思想十分激进)等11名陆海军人突然闯入首相府邸。在毫无预兆的情况下,一群日本海陆军青年军官(这些人20岁出头),开枪打死了日本政府的最高领导人。据说犬养毅死前,曾经对这些军官们说:“有话好好说!”青年军官们很干脆:“没什么说的了,开火!”犬养毅就这么倒在血泊中。
(日语对话原文:
犬养毅:话せば分かる!
青年军官:问答无用、撃て!)
不仅是犬养毅,内大臣牧野伸显、元老西园寺公望,警视厅,三菱银行等机构或政要、财阀也被袭击。不过,仅靠这么少的人怎么能“变天”呢?
最后结果是凶手被抓获。
4、犬养毅被刺杀后。凶手们的下场如何呢?
按理说,这些军人刺杀首相 国家的最高领导人 肯定是要被处以极刑的。但是让人大跌眼镜的是。日本民间和军队内部都为这些军人叫好。不少民众切手指写血书,要求对他们从轻发落,体谅他们的爱国热情!总之,支持11名青年军官的群众相当多。犬养毅死了反而没什么人同情。
(五一五事件,反映了日本国内对于政党政治的不信任,军方势力借机抬头,日本走上对外扩张道路)
更不可思议的是,法院果然对这些军人从轻发落。这些军人没有被判死刑,几年后被释放。
这无疑助长了日本军队内激进势力的嚣张气焰。
五一五事件的结果:日本政党内阁结束,军方势力抬头。在此后,政党无力、也不敢组织内阁了,内阁总理大臣几乎都是由有军方背景的人、或者被军方认可的人物组织。但是,未来仍然发生了刺杀内阁总理大臣和其他大臣的事件(二二六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