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联盟点鞭炮,提车防一血什么意思?
英雄联盟点鞭炮,提车防一血什么意思?
提车防一血是游戏玩家间的一个热词,主要是指在游戏中将车辆开上安全的位置,以避免受到攻击击败。具体来说,提车指将车辆开到相对隐蔽的位置,并且避免位于敌人视野范围内,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为自己或团队的安全提供保障。防一血意味着避免在第一次受到攻击时就出现死亡或失误,可能涉及队伍协作、资源管理、防守策略等多个方面。值得注意的是,提车防一血并非适用于所有游戏,因此在实际游戏过程中应考虑具体情况做出决策。
多姑娘和贾琏厮混后?
这个问题,粗看很简单:贾琏与多姑娘本来没有感情,只是为了解决生理问 题,厮混几天后回到王熙凤身边,还要再有什么来往?
如果对比一下不同版本,就会发现这个多姑娘,其实没有那么简单。
多姑娘第一次出场,是第二十一回,巧姐(当时还没起名)出痘,按习俗、或者按迷信,父母需要隔房。贾琏独宿,就找了多姑娘。在这一回中,已经介绍多姑娘是厨子多浑虫的妻子。
接下来平儿发现的一缕青丝,当然就是这个多姑娘的,但是她本人并没有出场。然后到第七十七回,晴雯被逐,宝玉去探望,介绍她没有父母,只有表哥表嫂,“便是上回贾琏所接见的多浑虫、灯姑娘儿的便是了。”
多浑虫是外号,由其本名“多官”而来。“多姑娘”当然也是外号,由丈夫的名字或者外号而来。这里改为“灯姑娘儿”,也许是作者或者抄写者(作品早期是手抄流传的)笔误,因为这样俏皮的外号,如果有过改动,不可能不介绍。
多姑娘两次出场,在交代背景时有个小小的出入:第二十一回说多浑虫“因他自小父母替他在外娶了一个媳妇”,七十七回说是晴雯通过赖家的“将他姑舅哥哥收买进来,把家里的一个女孩子配了他”。到底这个多姑娘,是多浑虫的父母替他娶的,还是赖家的替他娶的?
赖家的是赖大的母亲或妻子。因为赖大是大总管,他妻子自然而然成为内总管,应该是继承婆婆的职位。那么,“赖家的”替多浑虫娶妻,代表着主子给成年小厮“成房”,是符合贾家规矩的。
并且七十七回交代多浑虫“沦落在外”,没有父母,又怎么会在第二十一回中“自小父母替他在外娶了一个媳妇”?虽然是细节,又不必要,何必这样前后矛盾?作者精细已极,为什么偏偏在这一点上前后矛盾?
还有更奇妙的。在某个版本的第六十四回,贾琏偷娶尤二姐,派鲍二夫妻伺候:“那鲍二向来却和厨子多浑虫的媳妇多姑娘有一手儿,后来多浑虫酒痨死了,这多姑娘见鲍二手里从容 ,便嫁了鲍二。况且 多姑娘儿原也和贾琏好的,此时都搬出来外头住着”。在这个版本里,贾琏并没有与多姑娘“再无来往”,而是公私两便,照顾她较优越的差事。当然,后文中晴雯的表兄改名吴贵,与多浑虫夫妻无关了。
如果鲍二的妻子是多姑娘,他能够到外宅伺候尤二姐,是贾琏看他妻子面子而照顾鲍二,鲍二“视妻如母,百依百顺”、妻子也敢当众骂他“糊涂浑呛了的忘八”,就可以理解了。
可是,描写鲍二夫妻关系畸形的这段话,却并没有介绍鲍二妻子就是多姑娘;介绍鲍二续娶多姑娘的版本中,偏偏没有“视妻如母”的趣语。两种版本, 要么交代不清,要么前后矛盾,这是怎么回事?
《红楼梦》中许多矛盾,都与反复修改、终未定稿有关。多浑虫、多姑娘、乃至鲍二,都是次要人物。为了他们,不值得反复修改。但是有个相关的人物,却显然经过了重大修改。这个人就是晴雯。
除了表哥的婚姻问题,晴雯还有几个漏洞。最明显的是佳蕙替小红打抱不平:“袭人那怕他得十分儿,也不恼他,原该的……可气晴雯、绮霰他们这几个,都算在上等里去,仗着老子娘的脸面,众人倒捧着他去”(有的版本多一句“宝玉疼他们”)。
得上等赏赐的,除了袭人、晴雯,肯定还有麝月。佳蕙不提麝月,因为麝月是袭人一党,虽然不像袭人那样叫人心服口服,但也不晴雯惹人嫉妒,宁可拉个不常见的绮霰来凑数。但是小红是二管家林之孝的女儿,怎么没有“老子娘的脸面”可仗,反而是连父母家乡都不知道的晴雯,却被认为是“仗着老子娘的脸面”?
另一次是小红初遇宝玉。怡红院竞争激烈,有才干有容貌的小红被“埋没久矣”,能见到宝玉、替他倒茶,是偶然中的偶然。
作品特意交代背景:“袭人被薛宝钗烦了去打结子,秋纹、碧痕两个去催水,檀云又因他母亲的生日接了出去,麝月又现在家中养病,虽还有几个作粗活听唤的丫头……”连作粗活听唤丫头都交代了,怎么偏偏不说个性突出、与宝玉感情深厚的晴雯?
依次交代的几个大丫头中,檀云较为眼生。除了这次,他再出现总是与众人一起,挂个名字,而完全没有戏份。为什么不把她算在小丫头里,要专门交代,却忽略了晴雯?会不会“母亲的生日接了出去”的本来是晴雯,后来才改成檀云?
如果这个假设成立,晴雯在早期文稿中,应该是“家生女儿”,并且母亲地位较高,才有资格过生日接女儿回去,也有脸面给女儿“仗”。晴雯应该与小红出身相当。
为什么要把晴雯改成“不记得家乡父母”的孤儿,又要把小红出身提高到总管女儿的程度?如果从艺术角度考虑,也没什么难以理解的。
宝玉探晴是作品中感人的情节。它的感人,部分是由于晴雯的凄凉处境。如果照早期文稿中所写,晴雯的母亲也是贾府下人,或者是像袭人家一样住在附近,被逐后病重,至少有母亲看护,“探晴”就缺乏凄凉的美感。
而小红后文有“狱神庙慰宝玉”的情节,如果她只是一个普通的下级丫鬟,哪来的这样大的能量,在贾府势败之时,竟能探望被囚禁的宝玉?
把晴雯的出身改为孤儿,把小红改写成管家之女,就解决了情节上的矛盾,也加强了艺术感染力。我们常说曹雪芹是天才,却忽略了他穷毕生心血、 不断修改、精益求精的努力。而多姑娘涉及的前后矛盾,却提供了一个管孔,让我们管中窥豹,可见一班,去猜测曹雪芹在耗尽心血的“批阅十载”中,是如何“增删五次”的。
如果是写作人,曹公的修改过程,会具有更珍贵的示范作用。
大学老师批判四大发明被停课?
第一次工业革命前,所有发明都是中国的,农耕农种所有器具,汽灯,不死灯,孔明灯,轿子,马车,大銮,木牛,流马,地震仪,星象仪,罗盘,瓷陶丝绸缎,吃饭做饭各种工具,棋琴书画,鞍,蹬,统,弩,弓,雕楼画舫,万吨巨船,太多不用细述了,简单点说,外国有的中国有,外国没的中国也有,反正比外国更早更先进。四大发明只是外国人怕中国所以弄了个四大,其实百大千大也有。
明天起还有大事发生吗?
当然有!
2月份还真是一个重要的月份!
在今年2021年的2月份会发生很多大事。
首先,2月2号是世界湿地日。
1971年2月2日,来自18个国家的代表在伊朗南部海滨小城拉姆萨尔签署了《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为了纪念这一创举,并提高公众的湿地保护意识,1996年《湿地公约》常务委员会第19次会议决定,从1997年起,将每年的2月2日定为世界湿地日。
2021年2月3号立春。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明清官方历书中被归入正月节气;立春是汉族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立”是“开始”的意思,自秦代以来,中国就一直以立春作为春季的开始。立春是从天文上来划分的,春是温暖,鸟语花香;春是生长,耕耘播种。从立春交节当日一直到立夏前这段期间,都被称为春天。
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自古以来立春就是一个重大节日,叫春节(到民国后被易名)。中国自官方到民间都极为重视,立春之日迎春已有三千多年历史。立春时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去东郊迎春,祈求丰收。回来之后,要赏赐群臣,布德令以施惠兆民。这种活动影响到庶民,使之成为后来世世代代的全民的迎春活动。
立春不仅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立春是从天文上来划分的,而在自然界、在人们的心目中,春意味着风和日暖,鸟语花香;春也意味着万物生长,农家播种。故《立春》诗云:“东风带雨逐西风,大地阳和暖气生。万物苏萌山水醒,农家岁首又谋耕。”
立春这天“阳和起蛰,万物皆春”,过了立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勃,一年四季从此开始了。古籍《群芳谱》对立春解释为:“立,始建也。春气始而建立也。”立春期间,气温、日照、降雨,开始趋于上升、增多。但这一切对全国大多数地方来说仅仅是春天的前奏。
立春后气温回升,春耕大忙季节在全国大部分地区陆续开始。立春节气,东亚南支西风急流已开始减弱,隆冬气候已快要结束。但北支西风急流强度和位置基本没有变化,蒙古冷高压和阿留申低压仍然比较强大,大风降温仍是盛行的主要天气。但在强冷空气影响的间隙期,偏南风频数增加,并伴有明显的气温回升过程。
立春是一个时间点,也可以是一个时间段。中国传统将立春的十五天分为三候:“一候东风解冻,二候蜇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说的是东风送暖,大地开始解冻。立春五日后,蛰居的虫类慢慢在洞中苏醒,再过五日,河里的冰开始融化,鱼开始到水面上游动。
2021年2月4号是小年。
小年并非专指一个节日,由于各地风俗,被称为小年的节日也不尽相同。小年期间主要的民俗活动有贴春联,扫尘,祭灶等。小年也意味着人们开始准备年货,准备干干净净过个好年,表示新年要有新气象,表达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辞旧迎新、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小年在各地有不同的概念和日期,北方地区是腊月二十三,部分南方地区是腊月二十四,江浙沪地区把"腊月廿四"和"除夕前一夜"都称为小年,南京地区称正月十五的元宵节为小年,云南部分地区是正月十六,西南和北方部分少数民族地区是除夕。
小年是我国汉族传统节日,也被称为谢灶、祭灶节、灶王节、祭灶。在不同的地方日期不同,在农历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或二十五(民俗专家说,在古代,过小年有“官三民四船五”的传统,也就是说,官家的小年是腊月二十三,百姓家的是腊月二十四,而水上人家则是腊月二十五。
小年被视为过年的开端。祭灶节,民间讲究吃饺子,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山区多吃糕和荞面。晋东南地区,流行吃炒玉米的习俗,民谚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锅倒”的说法。人们喜欢将炒玉米用麦芽糖粘结起来,冰冻成大块,吃起来酥脆香甜。 祭灶这天除吃灶糖之外,火烧也是很有特色的节令食品。每到腊月二十三祭灶这天,城市中的烧饼摊点生意非常兴隆。供品除糖瓜之类外,也有供水饺,取民间“起身饺子落身面”之意,有的也供面条。
2021年2月11日是除夕,2021年2月12日是春节。
2月11日是辛丑年的除夕——也就是我们老百姓所说的大年三十儿。除夕,又称大年夜、除夜、岁除、大晦日,是农历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即春节前一天晚。农历十二月多为大月,有三十天,所以又称为大年三十、年三十、年三十晚、年三十夜。而十二月小月時为廿九日,有些地区又会改称二九暝。
“除夕”中“除”字的本义是“去”,引申为“易”,即交替;“夕”字的本义是“日暮”,引申为“夜晚”。因而“除夕”便含有旧岁到次夕而除,明日即另换新岁的意思。除夕这一天对华人来说是极为重要的。这一天人们准备除旧迎新,吃团圆饭。家庭是华人社会的基石,一年一度的团年饭充分表现出中华族家庭成员的互敬互爱,这种互敬互爱使一家人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
春节是指汉字文化圈传统上的农历新年,俗称“年节”,传统名称为新年、大年、新岁,但口头上又称度岁、庆新岁、过年,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春节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在中国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在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 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祖神、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春节的活动丰富多彩多姿,带有浓郁的各民族特色。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属于汉字文化圈的一些国家和民族也有庆祝春节的习俗。
年节是除旧布新的日子。年节虽定在农历正月初一,但年节的活动却并不止于正月初一这一天。从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小年节起,人们便开始“忙年”:扫房屋、洗头沐浴、准备年节器具等等。所有这些活动,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即“辞旧迎新”。人们以盛大的仪式和热情,迎接新年,迎接春天。
2021年2月11日是情人节。
情人节,又称圣瓦伦丁节或圣华伦泰节,日期在每年公历的2月14日,是西方国家的传统节日之一,起源于基督教。如今已经成为全世界著名的浪漫节日,但是不同国家的人们表达爱意的方式却各不相同。
情人节是一个关于爱、浪漫以及花、巧克力、贺卡的节日,男女在这一天互送礼物用以表达爱意或友好。情人节的晚餐约会通常代表了情侣关系的发展关键。在情人节的习俗中,鲜花和巧克力是庆祝时必不可少的。这是男性送女性最经典的礼物,表明专一、情感和活力。玫瑰代表爱情是众所周知的,但不同颜色、朵数的玫瑰还另有吉意。
情人节现已成为欧美各国青年人喜爱的节日,其他国家也已开始流行。中国将传统节日七夕节视作情人节。由于能表达共同的人类情怀,各国各地纷纷发掘了自身的"情人节"。据海外网2019年2月14日电,有美媒曝出,日本女性正在抵制本国情人节的一项独特传统。
2021年2月18日是雨水。
雨水是24节气中的第2个节气。每年的正月十五前后(公历2月18-20日),太阳黄经达330度时,是二十四节气的雨水。此时,气温回升、冰雪融化、降水增多,故取名为雨水。雨水节气时段一般从公历2月18日或19日开始,到3月4日或5日结束。雨水和谷雨、小雪、大雪一样,都是反映降水现象的节气。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矣。"意思是说,雨水节气前后,万物开始萌动,春天就要到了。如在《逸周书》中就有雨水节后"鸿雁来""草木萌动"等物候记载。
雨水,表示降水开始,雨量逐步增多。雨水,表示两层意思,一是天气回暖,降水量逐渐增多了,二是在降水形式上,雪渐少了,雨渐多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矣。"
最后,2021年2月26日是元宵节。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时间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根据道教"三元"的说法,正月十五又称为"上元节"。元宵节习俗自古以来就以热烈喜庆的观灯习俗为主。
元宵节是中国与汉字文化圈地区以及海外华人的传统节日之一。元宵节主要有赏花灯、吃汤圆、猜灯谜、放烟花等一系列传统民俗活动。此外,不少地方元宵节还增加了游龙灯、舞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2008年6月,元宵节选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夜、灯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当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正月十五这一天晚上,中国人素有赏花灯、吃汤圆、吃元宵、猜灯谜、放烟花等一系列传统民俗活动。
顺祝全国人民新年快乐,国泰民安!
谢谢!
湖南醴陵市历史上有哪些名人?
程潜(1882年3月31日~1968年4月5日),字颂云,生于湖南醴陵官庄,清末秀才,同盟会会员,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六期毕业,国民革命军陆军一级上将。曾任湘军都督府参谋长、非常大总统府陆军总长,广东大本营军政部部长。
傅熊湘(1882年-1930年),湖南醴陵人,革命家。历任湖南省参议员、省长署秘书、湖南通俗教育馆馆长、中山图书馆馆长、第三十五军参议,沅江县县长、安微省民政厅秘书、省棉税局局长等职。
易鼎新(1887年-1953年),字修吟,湖南省醴陵县人。著名民主人士,电气学家和电工专家,教育家曾任浙江大学教授,湖南大学校长 。
陶广(1887年-1951年),湖南醴陵人,陆军中将。陶广拥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与新四军共同作战,多次粉碎日军对游击区扫荡。
刘建绪(1890年10月3日-1978年3月22日),湖南醴陵人,中国国民党陆军上将,湘军著名将领,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3期炮科毕业。
张空逸(1891年-1937年11月),原名毅,字大杰,湖南醴陵县王仙镇樟树村人,毕业于湖北军官学校。1937年任国民革命军陆军第六十二师三六七团团长,率部守卫上海、杭州湾,1937年11月9日在与日军激战中,壮烈牺牲。他为抗日战争期间阵亡的中国军方高级将领之一。
李石岑(1892年-1934年),原名李邦藩,字石岑,湖南醴陵枧头洲人。中国现代哲学家。
王芃生(1893年1月17日-1946年7月17日) ,湖南省醴陵北乡七里山人。原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国际问题研究所中将主任,国民政府交通部次长,日本问题研究专家。
袁昌英(1894年10月11日-1973年4月28日),湖南省醴陵人,著名作家、教育家,"珞珈三女杰"之一。
朱芳圃(1895年-1973年),号耘僧,湖南醴陵南阳桥乡人,著名史学家、古文字学家、民俗学家。
朱克靖(1895年10月29日-1947年10月),出生于湖南省醴陵县北乡株树下村朱家老屋,原新四军秘书长、山东野战军联络部部长。1947年7月因叛徒出卖被捕,同年10月在南京郊外英勇就义。
傅道伸(1897年-1988年12月),别名瀚飞,出生于湖南省醴陵县,纺织工程专家和教育家。长期致力于纺织建设事业,重视生产建设和科学管理,潜心编写著作多种,尤以《实用机织学》最为著名。后期为发展陕西纺织工业作了大量工作,是陕西纺织工业奠基人之一。
汤飞凡(1897年7月23日-1958年9月30日),湖南醴陵人。著名微生物学家、病毒学家,沙眼衣原体的发现人之一。曾任卫生部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研究员、所长。
刘斐(1898年-1983年4月8日),字为章,出生于湖南醴陵。人称民国三个半军事家的那半个,曾任国防部研究组组长、中南军政委员会委员兼中南水利部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
蓝运东(1899-1937),字阜伯,湖南醴陵人。国民革命军预备第十师参谋长,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1937年12月,在南京保卫战中,壮烈殉国。
李立三(1899年11月18日—1967年6月22日),湖南醴陵人,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中国工人运动的杰出领导人之一,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兼秘书长、宣传部长,全国人民防空委员会秘书长,全国总工会副主席。
程星龄(1900年-1987年),湖南醴陵人。192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教育系,曾任安徽、福安县县长,国民党广西省政府顾问,福建省政府秘书。
杨东莼(1900年-1979年),湖南省醴陵县(今醴陵市)人。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教授、学者,广西大学,广西师范大学校长。
王祯祥(1901年~1938年8月23日),湖南醴陵人。黄埔军校第一期第六队毕业。国民革命军陆军第12军20师副师长。1938年在武汉会战中殉国。
杨光钰(1903年—1970年),字振蒙,号怀仁,湖南醴陵人。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
陈明仁(1903年4月7日-1974年5月21日),湖南省醴陵市洪源乡洪源村(今南桥镇洪源村)陈家岭人,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
张子意(1904年-1981年),曾用名刘平,湖南省醴陵市石亭塘山口人。军事家,政治家,曾任中共中央西南局委员。
傅正模(1904年-1968年),字镜磨,湖南醴陵人,国民革命军第七十五军预备第四师师长。
张际鹏(1904年-1970年),别号云辉,湖南醴陵人。陆军大学甲级将官班第一期毕业,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
晏福生(1904年-1984年),原名晏国金。湖南省醴陵县人,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中将军衔。
邓文仪(1905年12月18日-1998年7月13日),字雪冰,湖南醴陵人,毕业于黄埔军校第一期,第三战区政治部主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中央党务委员。
左权(1905年3月15 日--1942年5月25日),湖南醴陵人,黄埔军校一期生,是八路军的高级将领,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工农红军。
蔡申熙(1906年2月12日-1932年10月9日),生于湖南醴陵,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指挥员,军事家,红15军的主要创始人。
凌琦(1907年--1961年),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湖南醴陵人。
宋时轮(1907年9月10日-1991年9月1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上将,湖南醴陵北乡黄村人。
耿飚(1909年8月26日-2000年6月23日),湖南醴陵人。曾任国务院原副总理,中央军委常委、秘书长,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
刘咏尧(1909年7月10日-1998年8月22日),湖南醴陵人,中华民国陆军四星上将 。
杨得志(1911年1月3日-1994年10月25日),原名杨敬堂,湖南省醴陵南阳桥三望冲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上将。
黎澍(1912年2月7日-1988年12月9日),生于湖南醴陵,中国历史学家。
幸元林(1914年-1985年11月8日),湖南省醴陵县人,解放后被授予少将军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