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险家征集谁是真正的勇士,最后为何大败而归?
冒险家征集谁是真正的勇士,最后为何大败而归?
二战中,苏德战场可以说是人们一直关注的焦点,也是最激烈的现场,德国有军事大脑的希特勒,德军的利用闪电战术,已经攻下大半个欧洲,让人闻风丧胆,人挡杀人,佛挡杀佛,当时的德国也想速战速决拿下莫斯科,那么为什么会失败了呢?
第一、神坑队友。意德日组成法西斯,在德军打到中途的时候,盟友意大利拖后腿,然后德军不得不掉头去支援,所以中途浪费了很多的时间,错过了很多战场的有利时机,当德军回到现场,时间已经来到莫斯科的冬季,而莫斯科的冬季给德军带来战场的失败关键。日本在苏联已经快崩盘的时候,驻扎在东北的关东军为何不支援盟友德军,和德军组成左右夹击战术,而且日本当时有百万雄师,兵力雄厚,如果日本出师,他们就会遭到苏联的无情报复,日本就是就是想做渔翁之利,让苏军和德军狗咬狗,这样可以得到最大好处,而且当时美国也在一直监制日本,日本也不敢贸然出手,就是这样的心态错失主动权。第二、苏联领土过大,战线拉长。苏联的领土可以说是最大的,所以在德军进攻莫斯科的时候,因为采用闪电战术,战线过长,闪电战术遇到了很多的阻碍,后勤的物资补充跟不上大部队,后勤运输已彻底瘫痪了,纵深大大扩展,由于苏军的玩命抵挡,把德军拉进了冬季,就是这场冬季可以说拯救了莫斯科的关键,莫斯科的那年的冬季,异常的寒冷,而德军没有准备冬季军用品,成千上万的德军被冻死冻伤。第三、希特勒的骄傲。二战时期用闪电战术,攻下大半个欧洲,感觉欧洲现场已经没有了对手,在一战战败之后,他们赢得太多的胜利,觉得攻下莫斯科太容易了,谁也不知道苏军的玩命抵挡,竟然可以守住莫斯科,老牌的苏军还是很强大,低估对手的实力,高估自己的实力。成功需要天时地利人和,而苏军这三样都拥有了,所以他们成功了,正义总会战胜,只是来的晚一些。
你觉得正史记载的历史哪些最假?
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为了凸显自己的功业,各国的史书往往都会存在夸大的情况。以中国为例,就不乏以少胜多、奔袭千里歼敌甚至一人灭国的事迹,但中国的史官还是有相当的职业道德,虽然春秋笔法用得十分娴熟,但大体与事实相差不远,近年来的一些考古发现也印证了中国史书(正史)的真实性。而与之对比,国外的历史显然就没有那么靠谱了,很多记载夸张得有些过分,甚至牛皮都能吹破天,看了不免让人尴尬。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哪个国家的历史最能吹牛。
希腊罗马史:波斯军队喝干一条河古希腊《波斯史》记载,巴比伦亚述女王远征印度,率领300万步兵,20万骑兵,10万车兵,共计330万人军队,算上仆从国的军队,这数字还要夸张一大截。号称“历史之父”的希罗多德在《希波战争史》中记载,波斯帝国远征希腊时有1702艘战舰,海军57万人、步兵170万人,骑兵8万人,骆驼及战车兵2万人,共计237万人。加上小亚细亚、色雷斯和马其顿等欧洲附属国提供的30万人,这支远征军的总数达到了267万人。希罗多德记载,远征军在行军途中喝干了整条河流,每天吃掉4700吨小麦。我们来看看这组数据有多夸张。根据《世界人口历史图集》的数据,公元前400年波斯帝国人口达到顶峰也才1700万,267万相当于波斯总人口的六分之一,几乎所有适龄男子都参加了远征。中国地域广袤,土地肥沃,人口远高于同期其他各国,但历朝对外用兵也只以十万计,直到北宋时期,全国总兵力才超过百万,达到125万,而此时北宋的总人口已经突破了一亿。由此可见,早于北宋一千多年的波斯,根本无力征集如此庞大的军队。和希腊的历史相比,罗马历史学家夸张的程度也不遑多让。古罗马史学家阿庇安在他的《罗马史》中记载:“凯撒进攻高卢,消灭了高卢400万的军队”。而凯撒为了压制庞培和克拉苏,凸显自己的战绩,更是在《高卢战纪》中夸张地写道“罗马人消灭了高卢43万人,而自己没有损失一兵一卒”,简直天方夜谭离大谱。英国:百年战争压着法国打1337年,英王爱德华三世为争夺法国王位,发动了对法战争,这场战争从1337年一直打到1453年,持续了116年之久,因此被人称作“百年战争”。在以英语为国际语言的当下,大部分记载都把英军吹上了天。随便翻开一本中世纪的史书,无一不是说英国全程压着法国打,战绩可谓灿烂辉煌,尤以克雷西、普瓦捷和阿金库尔三场大捷为最。但我对这三场战役的结果始终保持怀疑,克雷西战役英国9000人对阵法国30000多人,结果法军伤亡万余人,英军伤亡则不到二百人;普瓦捷战役,由黑太子爱德华指挥,英军6000多人迎战法军35000人,结果法国阵亡3000多人,英军只损失40多人;阿金库尔战役,由英王亨利五世率领5900人对战法国36000人,结果法国损失过万,仅大小贵族就有5000多人,而英国损失只有百余。虽然各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役不知凡几,但英国在百年战争中的战绩还是有很大的夸张成分。姑且不论英格兰长弓的优势,以及法兰西骑士盲目的冒险精神,只想问下英格兰每次这么辉煌的战绩,为什么最后却输了百年战争,丢掉了几乎在欧陆的所有领地。当然与其他国家相比,英国人吹牛的程度还是有些太保守了。西班牙:降维打击100打8万关于《卡哈马卡战役》,我在之前专门写过一篇文章,大家可点击跳转查看。1532年,西班牙冒险家皮萨罗带领168名士兵与印加皇帝阿塔瓦尔帕率领的8万精兵在秘鲁高原城市卡哈马卡遭遇并爆发激烈战斗。战斗的结果是印第安人六到七千人被屠杀,而西班牙人一方损失多少呢?零,对你没有看错,西班牙人在没有损失一兵一卒的情况下击溃了印加帝国8万精兵,如果不是实在砍不动了,估计能把印加人全歼。此战过后,皮萨罗继续向印加帝国首都进发,途中又分别爆发了豪哈、比尔卡苏阿曼、比尔卡康加和库斯科4次大小战役,参加这四次战役的西班牙骑兵分别只有80人、30人、110人和40人,而他们所要面对的印第安人则有数以千计甚至数以万计。然而每次战斗的结果都是西班牙人大获全胜。即便西班牙人在武器、装备、战术等方面远强于印加士兵,但每次都能取得如此夸张的战绩,还是不能不让人怀疑。毕竟印加帝国没有发明文字,只能听凭西班牙人一面之词了。越南:长江以南都属于越南根据《大越史记全书·外纪·鸿厖纪》、《岭南摭怪·鸿庞氏传》等越南古籍的说法,越南最早的王朝鸿庞氏,建国时间为公元前2879年,比黄帝时期还早300年。这么论,四大文明古国中中国要给越南让位了。而且这个鸿庞氏王朝代代世袭“纵观自泾阳王至雄王18世,君王凡20易,而从壬戌年(公元前2879年)计起至癸卯年(公元前258年),共2622年。若取长补短平均计算,每位君王在位约150年!”(近代越南学者陈仲金)这个鸿庞氏王朝不但国祚绵长,而且地域辽阔,"东邻南海,西抵巴蜀,北至洞庭湖,南接占婆",基本囊括了长江以南大部分地区,包括今天的广东、广西、云南、湖北、湖南、江西等地,这样一来,南方的小伙伴可能一不小心就成了越南人。当然越南历史,少不了关于中国的记载。永乐年间,安南爆发内乱,史称"陈黎之变",继而引起明朝对越南的安南之战。越南史书称,此战明朝军队80万,而越南军队则达到了夸张的700万,实际上双方军队总数加起来也不过80万。韩国:长江以北都属于韩国论吹牛,怎能少得了地图开疆的大韩民族呢。在《大朝鲜帝国史》中记载,朝鲜发源于帕米尔高原,在公元前6000年,创造了辉煌的文明,然后一路东迁。东迁途中,朝鲜文明唤醒了黄河文明和红山文明。韩国历史最辉煌时期,疆域达到了2000万平方公里,中国、俄罗斯、日本的领土都在其统辖范围之内。在韩国的历史教科书中,公元前195年至前108年,卫氏朝鲜时期的领土包括了如今我国东北的一部分。到了公元前100年卫氏朝鲜把领土都扩张到了山东地区,这也就是他们说老子、孔子是韩国人的原因,人家是有一定“历史依据”的。隋唐两代三帝多次远征高丽,虽历经坎坷,但最终在唐高宗时期将高丽攻破。然而在韩国历史中记载,唐太宗远征高丽惨败,并且被射瞎了一只眼睛,更夸张的是,长安还被高句丽反攻占领了。韩国人将其拍成了电视剧《帝国的早上》,有(吐槽)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在越南和韩国历史上,长江以南属于越南,长江以北属于韩国,中国是不存在的。印度:史前文明对扔原子弹本来不想说它,但很多人总把史诗当历史(比如《荷马史诗》),那也一并吐槽吧。《摩诃婆罗多》是古印度两大著名梵文史诗之一,另一部是《罗摩衍那》。《摩诃婆罗多》史诗以印度列国纷争时代为背景,描写婆罗多族的两支后裔为争夺王位继承权而展开的种种斗争。但这部史诗比《荷马史诗》还不靠谱,完全就是神话传说和夸张得无边无际的幻想。书中记载,婆罗多族两支后嗣般度族和俱卢族,为争夺王位发动战争。初期,由毗湿摩领军的俱卢族一直处于上风。后来印度国内一些小国家逐渐参战,般度族首领100个儿子先后战死,最后集结了3000万头战象和1000万辆战车。第十三天,战争偏向了般度族,最终俱卢族兵败如山倒,般度族取得了最终的胜利。后来大战的结果是双方军队死亡人数达16亿之多。再看双方都使用了怎样的武器,“他一刻不停地朝我投掷火箭、导弹、长矛、长钉、战斧、三仞投枪、发火器……,天空似乎有上百个太阳、上百个月亮,以及上百万个星星。分不清昼夜,辨不出方向。”“古耳卡乘坐他的飞行器和委阿纳(婆罗门寺院上的塔),向维里须尼司及安达卡司的三座城市投掷了一枚充满了宇宙能量的飞弹。极为壮观的一股白炽的烟火柱升起,宛如千万的太阳同时照耀。”如果有人说这是一部描写星球大战的科幻小说,我肯定会相信,难怪很多把《摩诃婆罗多》当真的人会认为存在高度发达的史前文明呢?缅甸:亿亿军团横扫全宇宙《琉璃宫史》是缅甸的一部编年史,内容从上古开天辟地开始,一直写到贡榜王朝达亚瓦底贡榜王时期,是研究缅甸历史的一部鸿篇巨著。然而就是这本在缅甸家喻户晓的被众多学者称赞的历史名著,其夸张成分简直无与伦比。本书第一节先描绘宇宙之形成与毁灭以及南瞻部洲的出现,不知道以为在写西游记呢。但它确确实实是一本正经的史书,书中不仅记载了缅甸本国的历史,还描述了周边各国发生的重大事件,为研究东南亚各国历史提供了重要参考,但是也仅供参考,因为其中的记载实在太荒诞了。比如书中记载,元朝灭掉南宋后,开始入侵蒲甘王国,也就是现在的缅甸,最后缅甸战败,成为元朝的一个行省。但为了找回面子,书中极力夸大了元朝兵力。原文载“中国派骑兵600万,步兵2000万,进攻缅甸。”你没有看错,总人口不到1亿的元朝,派出了全国四分之一的人口去攻打一个小小的西南蕞尔小国。所以缅甸输得不冤。 而在元史上,元朝派了不到一万骑兵,就一举灭了缅甸,这就是蒲甘之战。从此元明两朝,缅甸皆为中国属国。书中还多次记载了跟大明军队的对垒,每次都是以少胜多无敌起飞的节奏,比如大明派出两千万大军攻打缅甸,缅甸国王召集六十万大军应对,杀人无数,明军尸横遍野。当然这还是相对靠谱的记载,下面这些数据,让我整个人都懵了。书中记载一个叫阿奴律陀王的缅甸国王,号称有“黑象80万头,马800万匹,士卒18000万”。1.8亿士兵,比现在缅甸总人口还要多不少。这样的兵力居然没有横扫寰宇实在是仁慈至极。你以为这就完了?那你就低估了缅甸人的想(chui)象(niu)力(bi)。书中还记载了一个叫竺多般的缅甸国王,他拥有有史以来最庞大军队,多少呢?1后面加上42个0!也就是100亿亿亿亿亿,玄幻小说都不敢这么写啊。这可是由缅甸巴基道王请了13位德高望重的僧侣学者编的一部缅甸官方历史书,论吹牛,缅甸拔得了头筹。和上面这些史书比起来,有没有觉得中国的二十四史这些史书简直是良心大作啊?或许这就是一种大国自信,我只管如实记载,功过留待后人评,而那些没有历史的国家,在无史可写或者极度自卑的情况下,也只能地图开疆,文字立国,在贻笑大方的幻想之中寻找一丝慰藉了。为什么在敦刻尔克最后时刻希特勒发布命令装甲部队停止进攻?
在二战早期西方盟国接连失利的“至暗时刻”里,敦刻尔克(Dunkirk)大撤退可谓是其中屈指可数的亮点之一。尽管,正如温斯顿·丘吉尔所说,“战争不是靠失败打赢的”,但是这个代号为“发电机"的史无前例之行动的巨大意义在于,它为盟国保存了日后用于反攻的大批有生力量,而英国军民团结一致、同仇敌忾的英勇表现,也成为了流传至今的不朽传奇。
令人费解的是,当纳粹德军完成对盟军主力的合围、后者危在旦夕之际,它却突然于5月24日停止了前进。就这样,从5月24日至27日,英国人赢得了三天的宝贵时间用于收拢部队并巩固敦刻尔克防御阵地,同时组织大批舰船乃至民用船舶往返英吉利海峡,于是海上撤退行动得以从5月26日一直持续到6月4日。在为期9天的行动中,共有33.7万名盟军士兵逃出生天(其中包括11.5万法军),考虑到当时的种种条件,这可以说这是一个相当了不起的成就了。
历史学家普遍认为,这是希特勒在二战中所犯下的一个重大失误。那么,希特勒在此关键时刻下令装甲部队停止前进的动机到底是什么呢?长久以来,人们对此莫衷一是。老白以为,希特勒此举之动机兼有政治和军事双重因素,如果非要分出一个比重的话,可以说是“三分政治,七分军事”。
既然提及政治因素,就不得不谈谈“帝国元帅”戈林,以及被其视为禁脔不允他人染指的纳粹德国空军。作为纳粹政权二号人物和希特勒的钦定接班人,曾经,戈林在从零开始打造这支当时堪称世界一流的空中力量的过程中立下过汗马功劳,可是滥用药物和“啤酒馆暴动”时留下的旧伤后遗症所导致的荷尔蒙紊乱,令他在1940年的时候已经成为了一个昏庸颟顸的蠢材。当然,他并不满足于德国空军在西线战役中所充当的“飞行炮兵”之角色和作为地面部队之空中保护伞的存在,他希望可以从这个顺风局中捞取更多的利益。
希特勒与戈林。
1940年5月23日,赫尔曼·戈林给希特勒位于德国西部埃费尔山区的战时总部“岩巢”(Felsennest,此地距德国-比利时边境不过数十公里之遥)打电话,戈林尝试说服后者,由德国空军对敦刻尔克包围圈中的盟军部队施以最后一击的时机已经到来,这理所当然是“德国空军的特殊任务!”
戈林声称,西线胜利的终极荣誉,应该归纳粹党化程度更深的德国空军所享,而非充斥着传统保守派人士的德国陆军;因为这关系到赢得巨大威望的是希特勒本人,还是德国陆军总部(O.K.H.)的将军们。在电话中戈林也对德国空军可以单枪匹马完成此任务表达了充分的信心;毫无疑问,这番蛊惑对希特勒做出最终决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事实上,如果没有以总参谋部为首的德国陆军的默许与合作,纳粹党绝对不可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轻易攫取德国的军政大权。在战前,希特勒总体上对德国陆军采取怀柔政策,并且保留了总参军官阶层的许多既得利益,虽说他通过增设新的指挥机构和提拔非总参的中青年军官等途径进行权力很透,不过对于像伦德施泰特等对他胃口的老将也还是尊敬有加。当然,纳粹的本质是不允许在其治下有这样一个独立王国的存在,所以说,假使能用其它军兵种的战功来打破德国军事体系中陆军一家独大的局面,或许是一个相对缓和的最佳选择。
西线战役期间的德国陆军总司令布劳希奇(左)和总参谋长哈尔德(右),他俩在战争早期曾与希特勒爆发过多次冲突。
其次,希特勒的决定也未尝没有对英国远征军“网开一面”的考虑。尽管这种说法遭到了众多历史学家的驳斥,而且这也与德国空军当时接收到的全歼被围之敌的明确指令背道而驰,可纳粹高层中的不少人一直幻想与英国共同统治世界,却也是不争的事实。哪怕是在《我的奋斗》一书中,希特勒大肆叫嚣在欧洲大陆谋求“生存空间”的同时,也不忘反复提及其并无意与英国为敌。他认为拥有“果敢坚毅之精神“的英语民族,是德国未来最有价值之盟友的不二选择。他还颇为深刻地指出,“英国只不愿使德国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强国。而法国尚不愿德国做一个(欧陆)强国,这是两国的根本不同点”。
而且,欧陆各强权的结构性冲突和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根本性对立,使希特勒还是倾向与苏联一决雌雄。所以,在西线的胜利几成定局之际,如果能够以较小的代价解决来自英国的后顾之忧,那自然再好不过。纳粹高层对于“海狮行动”到底有多大把握实际上心知肚明,在希特勒看来,一方面,虚张声势的恫吓必不可少,另一方面,尝试通过向英国人示好的方式达成停战,即使希望相对渺茫也值得一试。
当然,从常识和理性的角度看,如希特勒确有媾和之意,至少应该通过外交途径加以明确宣示,甚至是在干脆利落地解决敦刻尔克的抵抗之后妥善安置英方俘虏,并通过第三方主动送还的方式释放“善意”,他似无必要藉此模棱两可和难以捉摸之手段。但是我们要注意,对于希特勒这等行事超乎寻常的政治人物来说,很多时候其行为并不能完全用常理来推断,而且神秘主义一直是纳粹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直觉和富于幻想也是纳粹标榜的“超人”之特质。至今仍然扑朔迷离的纳粹德国副元首鲁道夫·赫斯于1941年5月以所谓“和平特使”之身份孤身驾机赴英之事件,或许就是这方面的一个极端表现。
说罢政治因素,让我们再来谈谈军事方面的原因。
据史料记载,1940年5月24日上午10时许,希特勒亲赴担任西线战役主攻的“A”集团军群司令官伦德施泰特上将位于沙勒维尔(Charleville)的指挥部视察(此地距离北部正在激战的佛兰德斯战场尚有两百余公里之遥)。伦德施泰特详细解说了当前战局,并表达了他对南方侧翼安全的深切担忧,同时他表示,北部联军部队与南部法军部队仍有采取协同反击的可能性,并且,鉴于德军机动部队前期推进过猛,有大批坦克和各类车辆已不堪再用。所以他建议装甲部队暂时停止前进,以“静待局势明朗化并维持我军兵力的集中”。
据当时在场者回忆,希特勒欣慰的发现,这位他所尊敬的老将军再次与他的意见一致,他也非常赞成为下一阶段的战役节省装甲部队之兵力的做法。于是“元首”现场拍板,要求“无限期”停止装甲部队之推进的命令也随即发出,命令文件上还加盖了“据元首指示”(‘By the Führer’s orders’)的印章——表明其必须得到不折不扣的执行……
从军事角度而言,希特勒作出此决定的动机肯定也不是单一的。首先,他认为包围圈中的联军部队已成“瓮中之鳖”,无需投入主力部队予以攻击,因为其组织体系已经乱作一团,通过长时间围困就可以达成令其“不战自溃”的效果,何况还有德国空军狂轰滥炸的加成。其次,从地形方面来看,战场区域由于连日降雨已经泥泞不堪,而佛兰德斯纵横交错的大小运河和水道,也不适合大规模部署坦克。希特勒和伦德施泰特两人均曾于一战期间在这里参加过艰苦的攻防战,所以更容易对当地天气和地形所造成的困难产生共鸣。第三点就是上面提到的,德国装甲部队此时已是“强弩之末”,必须进行休整和补充并恢复元气之后,才能投入到彻底击败法国的“红色行动”中去。
河道纵横的敦刻尔克地区不适于机械化大兵团的运动。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战场迷雾”也影响了德军高层的判断,哪怕是后来举世闻名的隆美尔等优秀将领也未能例外。5月21日,在作为敦刻尔克宏大表演之序章的阿拉斯反击战中,英军只投入了两个步兵营和不到一百辆“玛蒂尔达”坦克(另有少量法军装甲单位担任侧翼掩护),结果却给当面的党卫军“骷髅”师和隆美尔之第7装甲师造成了极大恐慌,以至于隆美尔在报告中声称遭遇了“五个师”之兵力的部队攻击。这一严重夸大的战报层层递交上去后,严重打击了最高统率部的信心。
此外,一战中法国军人拼死保卫国土的表现令当时亲历的德军高级将领心有余悸,他们很难想象,在德军长驱直入在其国土腹地肆虐之时,法方的反应仍然如此之迟钝,以至于“似乎已经完全丧失了知觉”。事实上,早在5月15日,德军主力部队取得第二次色当会战的胜利,越过默兹河天险并在百公里宽的正面上达成全线突破之际,德军高层就开始对其南部侧翼的安全忧心忡忡,被“镰割”计划的巨大战果吓坏了的希特勒本人,也在惊惶不安当中于5月17日批准了“A”集团军群司令部关于就地防御巩固侧翼的安排,并因此耽搁了将近两天时间。由于他们并不能未卜先知,所以他们当时也就无法知晓,法军所谓的“巴黎集群”只不过是虚张声势的空架子,而甘末林的预备队业已消耗殆尽。
在1940年的西线战役中,只有德军的88mm炮才能击穿“玛蒂尔达”II型步兵坦克厚重的装甲。
还有非常关键的一点是,在当时德国国防军当中,从普通的参谋军官到希特勒,从前线基层官兵到集团军指挥官,都对海洋缺乏理解。没有人会想到,英国人能够通过一个码头设施几乎全毁的小港口,在短短数日内撤走数十万人。作为一个大陆国家,对于海军力量的有限认知令德国人看来,敦刻尔克包围圈中的盟军部队是注定难逃覆灭之命运的,他们当时所争论的,无非就是以何种手段,花费多少时间,用什么样的部队来完成这“最后一击”而已。
当然,从军事角度来说,要组织这样一场大规模撤退行动是很不容易的。如果没有盟军士兵英勇抗击德军的进攻,没有最大限度地动员海上力量,没有士兵们在撤退中严守纪律,在这样短的时间内完成如此之多的主力部队的撤离,都是一个不可能实现的任务。敦刻尔克对于法国人来说是毁灭的开始,对于英国人来说,却是其伟大的不列颠之战的第一幕,德国人的好运气,也即将随之迎来第一个逆转。
现在的DNF应该做什么装备?
看问题描述题主应该是回归玩家,dnf对于回归玩家是相当友好的,每次版本更新都有专门为回归玩家准备的福利活动。比如冒险家征集令。又恰逢95版本刚更新不久,现在想要做装备就会变得额外容易。
与回归冒险家通关团本有额外奖励,回归玩家进团变得十分容易。
回归玩家做装备大概就是以下三种
哈林史诗过渡哈林史诗是不可以升级的,纯粹作为过渡装备的存在,有玩家戏称其为“升级版艾肯”。防具总体强度介于90a和90b之间;首饰套、特殊装备都近乎等同于+10恍惚、三神器。
哈林史诗可以在95级深渊随机产出,也可以由95传说升级(防具升级无关材质,例如轻甲传说可升级为板甲史诗),或者用异形结晶直接兑换。合理利用各种活动,更容易就可以做出全身哈林史诗。原有装备不错的玩家可以跳过。
b套海博伦卢克团本多次减负更新后,低保已经由最初的413变为13个魔岩石,金牌也从10个变为30个魔岩石。b套海博伦制作周期缩短了大半。
升级95a95a史诗是可以通升级为超界毕业系列装备的,该装备可以由泰波尔斯、(超)星空裂缝等产出,或者由b套、超时空系列升级。装备强度毋庸置疑,获取难度也高。和哈林史诗的区别是装备描述中有无可升级字样
感谢阅读!如有不同看法欢迎评论留言!
dnf冒险家征集令二觉宠物什么属性?
感谢官方邀请 通用属性
力量+20、智力+20、体力+20、精神+20
攻击速度+3%、施放速度+3%、移动速度+3%
MP最大值+10%、暴击伤害+ 7%
另外每个职业宠物自带的职业技能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