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f天界地图,dnf超时空之战怎么进?

2024-07-25 04:23:51 72阅读

dnf天界地图,dnf超时空之战怎么进?

DNF超时空之战是游戏中比较超前的重要副本,难度较大,进入方法如下:

1、进入游戏,打开任务手册,找到任务手册中外传任务超时空之战,并领取任务。

dnf天界地图,dnf超时空之战怎么进?

2、任意地图找到赛丽亚的传送门,进入赛丽亚房间。

3、然后和赛丽亚进行对话,接着完成外传超时空之战任务。

4、在赛丽亚房间向右走,进入传送通道,选择并传送到艾尔文防线。

5、在艾尔文防线找到天界支援兵NPC,并点击它选择区域移动。

6、随后进入超时空之战专属地图,向右走至我军基地即可进入副本。

注意事项:

1、该副本为8人团队模式,玩家分别被分配编号1~8。攻坚开始后,处在同一副本地图的玩家进入副本时自动组队,队长为第一个进入新副本的玩家。

2、全队被击杀或者使用INS撤退后会在基地处“待命”,待命时间内无法离开基地,必须等待命时间结束。(每进入一次待命,等待时间会增加15秒)

DNF中天界图怎么开?

1、首先需要完成LV55才能接受的“终于开启的天界之门”事件;

2、完成“终于开启的天界之门”事件后,去西海岸找到马琳基希卡,她位于莎兰右上角的天界码头。点击对话选择“区域移动”按钮,就可以前往天界。 “终于开启的天界之门”事件任务列表: 1、艾丽丝的呼唤:前往西海岸,拜访吟游诗人艾丽丝。 2、巴卡尔的创造物:前往万年雪山的【斯卡萨之巢】,击败领主冰龙斯卡萨,并拿到凝聚巴卡尔魔力的【冰龙的角】,要求地下城难度为王者级;

3、终于开启的天界之门:前往西海岸,拜访马琳基希卡;

4、前往天界:前往天界城镇根特,找马琳基希卡谈谈(若想去天界根特,请点击西海岸的马琳基希卡,并选择“区域移动”选项);

5、天界的守备队长:前往天界根特,拜访守备队长泽丁施奈德;

6、卡勒特干部的徽章:收集20个【卡勒特干部的徽章】,徽章可以从卡勒特的稀有怪物和领主身上获得。哦

黄帝乘龙飞升的地方也在灵宝?

位于陕西省黄陵县桥山之巅的黄帝陵,是中华“人文初祖”轩辕黄帝的陵寝,1961年,黄帝陵被列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墓葬第一号,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尊崇和景仰的民族圣地。

轩辕黄帝是华夏文明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在那个浑沌蛮荒的时代,黄帝带领先民播种五谷,务农采桑,豢养家畜,制造舟车,绘制图画,制定历法,确定算术,协和音律。“东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于空桐,登鸡头;南至于江,登熊湘;北逐荤粥,合符于釜山;而邑于逐鹿之阿”。中华大地留下了黄帝“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无数足迹。世代中华儿女无比感恩崇敬,于是在不同的时期留下很多纪念黄帝的遗址和传说中的陵冢,现就“黄帝陵冢”之说略述如下:

一、河南省灵宝市阳平镇荆山黄帝陵 荆山黄帝陵位于河南省灵宝市区西20公里阳平镇的黄帝铸鼎原上,距三门峡市区约80公里。陵高约6米,周长40余米,整体外形略呈方锥体。 《史记·封禅书》载:“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须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余人,龙乃上去。余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须,龙须拔,坠,坠黄帝之弓。百姓仰望,黄帝上天,乃抱其弓与胡胯号。”《通鉴》载:“荆山,在城南三十五里,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此。”“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之阳。”《尚书》载:“荆,河唯豫州。荆,灵宝荆山。”明万历四十六年《襄城县志》:“首山,在县治南五里,横亘九里。”明《鼎原黄帝庙奎阁记》:“阌乡县治之东南,冈峦一带,若起若伏,逶迤而来者,黄帝铸鼎原也。”清《重建铸鼎原奎楼记》:“县治东南,秀出一峰,为黄帝铸鼎原。”光绪二十年《阌乡县志》:“黄帝陵在城东南十里铸鼎原。汉武帝建宫。唐刺史王颜为铭,县令王亿立碑。后庙倾圮,碑记荒殁。……乾隆十一年知县梁溥复捐修。”又娄底里轩辕庙明《尚朴碑》载:“唐时工地穿地得玉有悬珮孔,则志载黄帝陵者,其不虚欤。” 铸鼎原现存唐贞元十七年(公元801年)《轩辕黄帝铸鼎原碑铭并序》石碑一通,唐代虢州刺史王颜撰文,华州刺史兼御史中丞袁滋籀书。碑首部分残缺,碑身尚保存完好,碑文字迹多数清晰可辨,文曰:“惟天为大,惟帝尧则之;惟道为大,惟黄帝得之。《南华经》曰:‘道神鬼神帝,生天生地。’黄帝守一气,衍三坟,以治人之性命,乃铸鼎兹原,鼎成上升。得神帝之道,原有为谷之变,铭记铸鼎之神。铭曰:道口神帝,帝在子人。大哉上古,轩辕为君,化人以道,铸鼎自神。汉武秦皇,仙冀徒勤。去道日远,失德及仁。恭惟我唐,元德为邻。方始昌运,皇天所亲。唐兴兹原,名常鼎新。……唐贞元十七年岁次辛巳正月九日癸卯。”碑阴亦镌刻有碑文,内容大致与碑阳类同,为楷书。此碑为现今国内发现的专为记述轩辕黄帝事迹的最早碑铭,是目前国内研究炎黄二帝历史的重要史料。 黄帝陵前有黄帝庙,初为宫,乃汉武帝所建。现建筑基址尚存,占地40余亩,庙址内散存有大量汉代建筑构件和砖瓦。铸鼎原上建庙祭祀黄帝由来已久。《通鉴外纪》载:“帝采首山之铜,铸鼎于荆山之隅,鼎成崩焉。其臣左彻取衣冠几杖而庙祀之。” 在铸鼎原附近13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发现50余处以庙底沟类型为主的从仰韶时期到龙山时期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这些遗址分布之密集,包藏文物之丰富,延续时间之长久,历史罕见。并以最大的北阳平遗址为中心,形成一个巨大的遗址群落。尤其是这里出土的距今5500年仰韶文化时期人工开采的铜矿石,第一次印证了“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的史实;2001年发掘出的全国最大房基遗址,与《白虎通》所载“黄帝修宫室,以避寒暑,此宫室之始也”相吻合。 除首山、荆山外,在遗址群上及周边地区,还有许多山名、地名和村名,与黄帝时期的文化传说和记载有关。山名有夸父山、蚩尤山、轩辕台、嫘祖山等;地名有桃林,传夸父逐日所用手杖化之。铸鼎原,黄帝铸鼎处。龙须沟,黄帝乘龙升天、臣民抓住龙须掉落之处等;村名有三圣村,因该村有三圣庙而得名。五帝村,以该村原有五帝祠而得名。乔营村,黄帝母亲有娇氏住地。东仓、西仓村,传为仓颉住地。桑园村,嫘祖植桑养蚕地。漏底村,传为黄帝造炉铸铜之地等。

二、甘肃省庆阳市正宁县五顷塬乡黄帝冢 黄帝冢位于甘肃省庆阳市正宁县五顷塬乡五顷塬村与二顷塬村之间,子午岭西麓桥山,距正宁县城24公里。冢高60米,顶部南北长70米,东西宽30米,面积约1500平方米,两面临谷,中间一峰耸起,连通五顷塬和二顷塬,天然成桥,故曰“桥山”。当地人称之为“先辕坟”或“仙人坟”。 《史记索隐》引《前汉书》记载:“桥山在上郡阳周县,山有黄帝冢也。”东汉历史学家班固的《汉书·地理志》曰:“上郡,秦置。县二十三;……阳周:桥山在南,有黄帝冢。”南北朝时期编纂的《魏书·地理志》记载:“阳周有桥山、黄帝冢。”唐代李泰编纂的《括地志》载:“宁州罗川县在州东南七十里,汉阳周县。黄帝陵在宁州罗川县东八十里子午山。”唐代历史学家杜佑编纂的《通典》记载:“宁州罗川县:汉阳周县,今县城是。后魏为显州,隋改为罗川,天宝初改为真宁。有桥山黄帝葬处。”唐代李吉甫编纂的《元和郡县图志》记载:“子午山,亦曰桥山,在真宁县东八十里,黄帝陵在山上,即群臣葬衣冠之处。”宋代乐史编纂的《太平寰宇记》记载:“桥山,一名子午山,在真宁县东八十里。黄帝冢,在桥山上。”清乾隆年间的《正宁县志》载:“黄帝陵在县东南湫头镇东北西头村之桥山,当谷一峰耸起,草木葱蔚,上有荒冢,旁立一碑,镌字曰:‘黄帝葬衣冠处。’” 现存于正宁县文化馆、北宋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所立的《大宋宁州承天观之碑》碑文说:“兹县据罗水之上游,实彭原之属邑,气象葱蔚,原隰隐辚,人敦忠义之风,俗勤稼穑之事。轩丘在望,乃有熊得道之乡;豳土划疆,本公刘积德之地。”“轩辕师广成于前,夏禹尊子高于后。” 据《正宁史话》记载,黄帝冢所在地的五顷塬和二顷塬,实系“五姓塬”和“二姓塬”的转音。五姓塬原来只有五户人家,且是五个姓氏;二顷塬只有两户人家是两个姓氏。据当地老人讲述,二姓或五姓,主要指的是陵户人数,很有可能就是黄帝陵的守陵人。 正宁县境内仰韶文化遗址分布广泛,遗存丰富,多达40余处。其中的岘子南峁遗址、西渠遗址、年庄子遗址和张家疙瘩遗址,就分布在黄帝冢附近。值得一提的是宫家川东坪遗址。该遗址1976年冬出土尖底瓶、葫芦瓶、钵、盆、夹砂罐、壶等文物达30余件,其中人面纹葫芦瓶和绘黑彩鱼纹图案的彩陶盆,属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典型遗存,为国家一级文物。有专家考证,黄帝就是生活在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时代。 正宁丰富深厚的民俗文化遗存,为黄帝文化提供了生存的坚实土壤。龙,作为轩辕黄帝氏族的图腾,一种观念符号,其纹饰造型在正宁民间有广泛运用,如团龙(居中),夔龙拱壁(绘壁上)、龙抓珠(用于桌腿、门柱等)、拐子龙、龙花拐子、二龙戏珠、蜥龙闹灵芝等;地名则有龙池子、龙嘴子、龙头子、东龙头、西龙头、南龙头等叫法。此外,还有以桥命名的地名,如南桥、柴桥、桥家塬和乔坡等。 明代以来,正宁人景清、庆阳人李梦阳以及强晟等人,都有与“桥山”或“黄帝冢”有关的诗作传世,如景清《题正宁县境》诗中就有“桥山唯有灵湫在,万代穹碑焕典章”;强晟的《桥山》诗中更有“轩辕何事厌尘寰,自昔乘龙去未还”及“争知仙驾游何处,犹说衣冠葬此山”等诗句。说明北宋以前正宁一带是有过诸如冢、庙、祠或“穹碑”存在的。

三、北京市平谷区山东庄镇黄帝陵 平谷黄帝陵位于北京市平谷区山东庄镇山东庄村西庙山上。这里北依渔子山群峰,南对盘山,西邻西汉平谷古城,山上有大冢,世传为轩辕黄帝陵,俗称轩辕台。 成书于明英宗天顺五年(公元1461年)、由李贤等人修编的《大明一统志》记载:“渔子山,在平谷县东北一十里,上有大冢,云轩辕黄帝陵也。唐陈子昂诗‘北登蓟丘望,求古轩辕台’,疑即为此山,下有轩辕庙见存。”明人蒋一葵所撰《长安客话》记载:“黄帝陵:世传黄帝陵在渔子山,今平谷县东北十五里,冈阜窿然,形如大冢,即渔子山也,其下旧有轩辕庙云。”清人孙承泽在《天府广记·陵园》中述:“北京东北平谷区境内渔子山有大冢,俗称‘轩辕台’,祖传为黄帝陵,旧有庙,今圮。黄帝都冀,故其陵在冀境内。旧云在桥山,又曰在宁州,非也。”清康熙四十三年(公元1704年),由张朝琮修的《蓟州志》记载:“峨嵋山南十五里至渔子山,其山在平谷县东北十五里,冈阜窿然,形似大冢,相传为黄帝陵,山下有轩辕庙。汉武帝元封二年北巡朔方,还祭黄帝冢即此处。”1934年编修的《平谷县志·地理志·名胜》记载:“县治东北山东庄之西有山,冈阜窿然,形如大冢,相传为轩辕坟,然无实录可稽,真赝莫辨。上有轩辕庙,亦不知建自何代。庙内碑文引唐陈子昂轩辕台诗‘北登蓟丘望,求古轩辕台。应龙已不见,牧马空黄埃。尚想广成子,遗迹白云隈’以证其处。又《礼记·乐记》记载:‘封黄帝之后于蓟’。为此,则传非无因耳。” 此外,《大清一统志》、《畿辅通志》、《日下旧闻考》、《光绪顺天府志》、《帝京景物略》等古籍,都有黄帝陵在平谷区渔子山的记载。 轩辕庙位于山东庄村西山岳之顶,建于汉代,经历代修葺,到民国期间尚存,后毁于上个世纪40年代末,现仅存《重修轩辕庙记》残碑。1993年考古发掘,在庙址最下端文化层,发现汉代绳纹灰板瓦残片、夹蚌壳粉的绳纹红陶陶片及一枚铜箭头,它表明,至迟在两千多年前的汉代,庙山之上已经有了用板瓦铺顶的殿堂类建筑,也意味着,这座黄帝庙的始建年代最晚可以上溯到汉代。 平谷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以上宅文化为代表。1984年发现的上宅文化,是北京地区迄今发现最早的原始农业萌芽状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距今六七千年,主要分布于北京地区东部泃河流域,是一种代表独特特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类型。平谷刘家河商墓铜器上铸刻的黄帝“天鼋”氏族徽铭文,亦透露出黄帝族裔曾生活于平谷地区的信息。 平谷当地百姓将黄帝称为轩黄爷,流传着许多关于轩黄爷的美丽故事。同时,北京周边还有许多关于黄帝的遗址和遗迹:阪泉之战的古战场延庆张山营;黄帝“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在河北留下涿鹿黄帝城、黄帝泉、蚩尤寨、“三祖堂”等大量古文化遗址。

四、河北省张家口市涿鹿县温泉屯乡黄帝陵 涿鹿桥山位于河北省涿鹿县城东南温泉屯乡温泉屯村南,小矾山乡好地洼和赵庄村北。《史记·五帝本纪》载:“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后“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魏土地记》载:“下洛城东南四十里有桥山,山下有温泉,泉上有祭堂,雕檐华宇被于浦上。”《水经注》载:灅水经过下洛城南之后,“温泉水注之,水上承温泉于桥山下。”《涿鹿县志》载:“桥山位于今涿鹿城东南20公里处,以山顶天然形成的拱形石桥而得名,海拔918米,现存有黄帝庙遗址。” 在涿鹿的“桥山”曾建有黄帝庙,与历山、釜山的唐尧庙、虞舜庙建筑规模、形式相同,庙基用的是4个石斧,庙基周围有厚约1毫米、带暗条纹的精美黑陶陶片,庙基见有汉代、北魏、辽代、明代砖瓦。桥山下的温泉上建有华丽的祭堂,在今温泉屯村西建有一座宜乡城,《水经注·水篇》载城中筑有“温泉行宫”,专供历代帝王到桥山祭祀黄帝庙时居住。《魏书》、《北史》载,北魏道武帝拓跋珪于天兴三年(公元400年)五月,“幸涿鹿,遣使者以太牢祠帝尧、帝舜庙。”同年,东晋安帝司马德宗,也为此而到涿鹿。神瑞二年(公元415年)六月,拓跋嗣“幸涿鹿,登桥山,观温泉,使使者以太牢祠黄帝庙”。泰常七年(公元422年)九月,拓跋嗣再次幸桥山,“遣使者祠黄帝、唐尧庙”。神鹿元年(公元428年)八月,拓跋嗣长子拓跋焘即位后,又同样到涿鹿登桥山祭祀黄帝庙。 桥山黄帝庙址北,存有方石凿成的半块石臼;庙址东南的沟壁上,塌露出一眼古井,井筒1米见方,镶嵌柏木板,深约40米左右;桥山主峰向南延伸约100米处,有不明建物岩石基址:长、宽各1.5米见方,岩石基座高1.5米,系由山岩凿成,下部与山梁岩石连为一体,因远望酷似一方石桌安放于山巅,故当地居民呼作“石桌”,言为黄帝与仙人对弈之处;桥山主峰以南的东面山谷中,有一“墓冢”样独立山丘,丘顶略呈凹形,在其凹陷处踏之,山体发出沉闷的“空空”声,疑此墓冢样有多种异兆体现之山,或即黄帝长眠之处。 在涿鹿,有关黄帝的史迹大致分布在15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其中较集中范围约8平方公里,即黄帝城附近一带。主要有黄帝城、黄帝泉、黄帝祠、轩辕湖、温泉行宫、定车台、蚩尤寨、蚩尤泉、蚩尤城、蚩尤坟、釜山、桥山等23处炎黄蚩先祖文化相关遗址遗迹,并有大量出土文物。 长期以来,涿鹿一带大量流传着有关黄帝、蚩尤、炎帝等先民的故事,仅涿鹿县组织编写的《轩辕黄帝的传说》一书,即选入故事69个,内容涉及从战争到和平、从生活生产到创造发明各个方面,从而成为今日研究黄帝文化的重要历史文献和依据。

五、山西省临汾市曲沃县桥山黄帝陵 曲沃桥山位于山西省临汾市曲沃县城东北25公里处。海拔1164米,山势巍峨,翠柏环绕,自古为曲沃八大景之一,曰“桥岳睛岚”。登临桥山,可以看到一个高大的山丘,浑圆雄伟,与桥山似连非连,独立成山。据传,那就是人文始祖黄帝的陵丘。 清《曲沃县志》载:“入山皆异草,深谷生幽香。山中有洞,窈然无际,昔有樵夫好奇入探,闻水声,惧而返,山覆洞上如桥,故名桥山,俗称省作乔。” 桥山顶峰有黄帝庙,建于五代之后周显德年间,距今已有千余年,庙毁于明末战乱,今仅余基址残存。《曲沃县志》载:“桥山黄帝庙在桥山主峰,后周显德中建,今庙毁,石柱铁瓦犹存,遇旱祷者,有片云止檐际,辄雨。”原庙为三间前后单檐式建筑,坐北向南,下立石柱,周围砖砌墙壁,顶覆铁瓦。前墙有一门两窗,下设三层石阶,门为拱券式洞门,窗为竖式椭圆洞窗。庙内中央有神台,神台上有黄帝神像一尊,为泥塑彩绘。 《穆天子传》记载,西周第五代天子周穆王来此拜山拜祖,令人载石载土,加高、加宽、加固了黄帝的陵墓。据测,这个传说中的黄帝陵丘,上面是土,下面为石,既符合古代帝王陵寝的规制,也符合《穆天子传》中的记载。 《山西通志》载有多处黄帝庙,其“一在曲沃城中,明正统间里人掘地得古碑,……其阴赞文曰:‘道德巍巍,声教溶溶,与天地久,亿万无穷’。因立庙。”曲沃当地有一个特殊的历史现象:新中国成立之前,曲沃县境内(包括现在的侯马市)近200个行政村,村村有庙,乡乡有庙,仅县城就有3座黄帝大庙,每座庙占地都在200亩以上,虽经战乱破坏,但截至现在,仍有50余处遗址遗迹,而在曲沃周边的邻县却没有一座黄帝庙。 从文物遗存看,桥山上有唐宋年间碑文记载的黄帝上庙建筑遗存,山下亦有考古见证的下庙遗址;更为值得注意的是,在下庙遗址之东、上庙遗址东南处,确有规模浩大、气势轩昂类似墓葬的封土存在;上庙遗址还发现一小块无年代记载的残碑,上刻“炎帝侵诸侯”和“尧舜做贡时”碑文,可能是关于昔日尧舜也曾在此祭祀黄帝的相关记载。除此而外,桥山北麓有著名的陶寺遗址,南麓则有曲村天马遗址、方城遗址、东许遗址等新石器时代和周代遗址。县志艺文志亦记录有曲沃文人历代赞颂黄帝的诗文。

六、陕西省延安市子长县石家湾乡高柏山黄帝陵 高柏山是大理河与淮宁河的分水岭,其山南北长而东西窄,南起石嘴村,北至曹家坬村,纵贯十余里,高峰耸立,山势巍峨。《汉书》载:“汉武行自云阳,北历上郡、西河、五原、出长城,北登单于台,至朔方、临北河……还祀黄帝于桥山,乃归甘泉。”《汉书·地理志》载:“桥山在上郡阳周县,山有黄帝冢也。”《史记·末裴(集解)》载:“(皇览)曰黄帝冢在上郡桥山。”《水经注·卷三》载:“奢延水(今无定河)……又东,走马水注之,水出西南长城北阳周县南桥山。秦二世赐蒙恬死于此。王莽更名上陵畤,山有黄帝冢故也。帝崩,惟弓箭存焉,故世称黄帝仙矣。”走马水,即今无定河支流淮宁河,源头即在今子长县石家湾乡高柏山,横穿今子长县涧峪岔、南沟岔乡,东流注入无定河。 《汉书·地理志》关于上郡阳周县一条明确记述说:“桥山在南,有黄帝冢。”阳周到底在哪里?根据谭其骧先生的《中国历史地图集》标示,秦汉的阳周县,是一个相对笼统的位置,大约是由甘肃东部到陕西东部,横跨陕西北部,其中心区域,是今天陕北的子长县县境。遗憾的是,只有在今石家湾乡曹家坬一带有一座阳周古城遗址,而《汉书》中记载的黄帝冢,已经找不到确切位置了。然唐代著名史学家、撰史学名著《史记索隐》的司马贞,力主黄帝陵在汉阳周县的观点。 许多地方志对高柏山的方位有详细记载。《关中圣迹图志》载:“桥山,在安定县北八十里,一名高柏山。”清道光《安定县志》载:“高柏山,按新【府志】在县北八十里,即桥山,山有古柏,故名。”嘉庆《延安府志·卷九》载:“高柏山,(安定)县城北八十里,山有古柏,故名。此地即秦二世赐蒙恬死处。”因此,高柏山即桥山,是黄帝陵寝所在地。有关此地的古柏,《安定县志》载:“古柏森然,郁郁葱葱”;“柏,高柏山最多,人多砍伐,今亦寥寥。”今之山虽无柏树,但时有柏槎枯根发现。 在高柏山周围的王家河、新窑上、石家湾、井武塌、曹家坬、中坬、阳台、周家崄等村庄出土过大量新石器时期和商、周、秦、汉的陶器。曹家坬村的城墙梁上发现了古城墙,此即兴盛一时的古阳周城遗址。其上平坦的教盆圪塔,据说为当年的练兵场。在周家墕西面的山原上,残存着宽14米、长百余米的古车道,至今仍可看出当初堑山湮谷遗痕。古车道呈东南至西北走向,道旁残留9米多高的一烽火台遗址,登台远望恰与东面墩儿山烽火台、东北面大墩梁烽火台成犄角之势,而阳周城则为交汇点。车道附近还出土了秦、汉时期的铜箭簇、铜车马饰和陶器等。

七、山东省枣庄市台儿庄区张山子镇黄帝陵 枣庄黄帝陵位于山东省枣庄市台儿庄区张山子镇黄邱山套中。黄邱山套由东、西、南、北四大山系组成,分别称为“东山九岭”、“西山九峻”、“南山十户”和“北山八绝”。四大山系共有大小山头36座,其中主峰黄龙山高260米,又叫龙门山,是黄帝采铜处(古称黄炉山);最高峰黑山高306米,又叫黑蛇山。黄帝陵黄丘在小蝎子山(古称黄丘山)下,龙泉之滨。今小蝎子山西不远有黄邱古村,为北宋所置黄丘守陵户繁衍形成。 黄帝陵被当地人称为土山,山上有古墓群。据古籍记载,此山在北宋时即被政府认定为黄丘黄帝陵。当时在陵前竖碑,并禁樵采,置守陵户,明嘉靖年间始毁。整座山即是一座封土堆,与周围石灰岩质山体区别很大,当古黄丘无疑。 南宋罗泌撰《路史》曰:“黄帝都彭城,寿丘在此山北。”明天顺五年李贤、彭时等纂修的《大明一统志》曰:“黄帝陵在此(黄丘山)北。”明万历二十四年颁行的《兖州府志·山水志》载:“(黄丘山)在县南六十里。相传黄帝寿丘在其山北,其下龙泉出焉,经黄丘北流,入于新河。《路史》‘黄帝都彭城’,此地隶徐疑是。”光绪三十年本周凤鸣主修的《峰县志·山川志》云:“(峄县)又南六十三里曰黄邱山(亦名羊蹄山)。山广袤十余里,层峦重巘,迢迢南去,不见其尾,世所谓‘十八黄邱’也。其阴平冈,有冢数十,相传为黄帝陵。”光绪本《峄县志·古迹考》复云:“(黄丘)在黄丘山北,巍然一天冢,名曰‘黄丘’,黄帝陵也。宋元有碑,禁樵采,置守陵户。嘉靖间始毁。” 在黄丘附近,自古就有一些姬氏村落,不排除是当年守陵族人的后代聚集形成的。黄丘村形成于北宋,很可能就是《峄县志》中所云宋元时期安置的守陵户村落,至洪武年间,侯姓从山西曲沃迁此落户,“二姓相处不睦,后姬姓迁走”,造成了黄帝陵“嘉靖年间始毁”的命运。在泉源村四周,曾发掘出许多汉代古匣墓,证明至少在汉代时,此地已有人居住。姬氏村民或本居于此,或为其支裔。 黄帝陵在黄邱山套。除寿丘和黄丘外,黄邱山套附近古还有黄炉山、荆山、龙泉、祖水、傅阳邑等地名,显示出与黄帝极大的关联性。 《峄城区志》、《微山湖志》虽也记载黄邱山套有黄帝陵的传说,但皆一语带过。访当地村民,亦无传黄帝陵者。 北辛遗址位于枣庄官桥镇薛河故道的北辛村,是一处七千余年前的新石器早期村落遗址。1964年发现,1978年秋至1979年春,对北辛村遗址进行了发掘清理,获得十分丰硕的成果。获得的含碳标本经放射性碳化测定,其年代距今7300年,属中国古代社会母系氏族社会趋向繁荣的发展阶段,是我国东部沿海黄淮地区发现新石器时代最早的遗址,由于其实物遗存表现了自身特有的文化面貌,因而被命名为“北辛文化”。北辛遗址的发掘和“北辛文化”的提出,表明远在七千多年前,山东泰山周围地区同中原地区一样,已经存在着有相当水平的农业文化。它与“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等构成了这一地区脉络清楚的史前文化序列,为研究我国农业和民族部落的发展史提供了重要资料。

八、河南省鹤壁市淇县轩辕坟 轩辕坟即黄帝坟,其坟位于河南省鹤壁市淇县(朝歌)城东北2.5公里的庄村东南、赵沟村东。《朝歌乡志》载:“相传黄帝死后即葬于沬。其坟在今县城北七里堡村东南隅。”“殷纣时,相传其坟为群妖所据,姜子牙火烧,其墓乃绝。”“至明代,其坟遗址尚存一石门,盖当日之墓门。”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淇县與地图说》一书中记载:“石村门,城北少东五里,户口并古烟封,西临驿馆路,南有石门,村因此名。”据赵沟村几位老人回忆:轩辕坟墓门,系两石柱嵌一石匾构成。其石柱横断面约0.5米见方,两柱相距约2米左右,柱高约2.5米,石匾横额上镌有“轩辕坟”三个篆字,石匾横额两端石柱外,各雕有一小猴,墓门两石柱埋入土中很深。墓门两侧有古柏两棵,已经干枯,枝叶稀疏。墓门东北部有一片约800余米长的土丘,为轩辕墓,其上被荆棘灌木野草覆盖。墓门距轩辕坟约300米,中间的神道排列着石雕和4个高约1米的拴马桩。清末,墓门北侧一路之隔,有许、王、李三姓六户人家居住的小村,名曰“石门村”,属古烟村辖,石门村名的来历就是以轩辕坟中的石门命名的。轩辕坟究竟建于何时?从石门村的来历、石门构成的粗糙文字与石刻艺术特点推测,其石门可能造于秦汉时期。上世纪40年代以后,土丘渐渐被削平。1966年,此石门被认为是“四旧”产物,遭到破坏,石料用以修筑桥梁,至此,石门亦荡然无存。 尽管由于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变革,关于黄帝的葬地产生了多种不同的说法。但是,黄帝陵在陕西省黄陵县的桥山是信从无疑的,因为有众多的历史文献记载为据。《史记·五帝本纪》:“黄帝崩,葬桥山。”《索隐》云:“桥山在上郡阳周县,山有黄帝冢也。”这是关于黄帝陵的最早记载,也是最权威的记载。汉代班固的《汉书》、唐代王瓘的《广黄帝本纪》、北宋乐史的《太平寰宇记》等众多历史文献也都有相同的记载。黄帝仙逝后,人们为了表达对这位人文初祖的怀念之情,便起冢为陵,立庙祭祀。《史记·封禅书》载:“上(指汉武帝)议曰:‘古者先振兵泽旅,然后封禅。’乃遂北巡朔方,勒兵十余万。还,祭黄帝冢桥山,释兵须如。”可见,汉武帝以前,桥山黄帝陵就已存在。唐宋以来,因各朝皇帝的重视,不断整修添土,使陵冢有所加大。此外,黄帝陵周围有密集的考古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有48处,多数属于仰韶文化遗址,即相当于黄帝时代的考古文化遗址,这为《史记》关于黄帝“葬桥山”提供了丰富的考古学背景,也是黄帝陵在陕西黄陵桥山的考古学的有力支撑。

地下城手游深渊怎么开启?

地下城手游深渊开启方法:

1、角色到达48级后就能开启深渊派对玩法了,完成外传任务【在天界发现的深渊之门】就能开启首个深渊派对区域天界,每次入场需要消耗一定数量的【深渊派对邀请函】。

2、在天界地图区域,进图选择副本时,选择深渊派对选项即可开启挑战深渊派对模式。

3、进入副本后,只需要根据地图提示,消灭紫色牛头怪所在房间内的深渊柱子里出现的怪物,即可有几率获得史诗装备、史诗灵魂和深渊精粹。

小时候喜欢玩什么电子游戏?

您好,题主,作为一名90后,我觉得有很多的经典游戏值得我们把玩。

小时候玩了很多的游戏,只能大概举几个例子:

1、绿色兵团是我在电视机DVD上玩的最多的,当时游戏都是用光碟来夺取的。绿色兵团以他逼真的画质,简单而明了的操作方式赢得一大帮人的拥趸。而且说这个游戏是我和我的父亲一起玩的,一起玩游戏的时候,极大的加深了父子的感情。

2、抢滩登陆系列。说白了就是一个掩体里边放着一顶机枪或者高射炮,四周的敌人进攻,而你需要操控武器进行防御。人包括了涉水的步兵,装甲车,坦克车,武装直升机,战斗机等等。简单好玩,是军迷们当时最喜欢的游戏之一。

3、拳皇97,经典的街机游戏。一代街机之王,小时候电子游戏厅里边基本被拳皇,街霸两款游戏垄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八旗大蛇。他的有个绝招好像叫做黑子炫光,又有一个大招叫做阳光普照。另外其中的草稚京八神庵,不知火舞神乐等等。都是经典的游戏角色。

4、cs1.6,最好,最经典的射击类游戏。我的look中有好多反恐精英的片段。对于那个清脆的AK47枪声,真的让人着迷。哪怕是后边的穿越火线,在经典程度上是没法与其匹敌的。很多穿越火线玩家都是反恐精英的爱好者。

5、问道,可谓是回合制网游中的一匹黑马。从初中开始接触问道,哪怕是现在的问道手游。从12岁到26岁,这款游戏已经追随了我14年,我反反复复的回归清号回归清号。难忘的是一种怀旧的情怀。

当然了,经典游戏太多了,我不可能一一道来,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只希望路过的朋友,看到我的留言,怀念一下曾经自己逝去的青春。在繁忙的生活压力下保持自己的一颗年轻的心,太累了就换个心情,解压再战。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