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f追击歼灭战,伤兵是不是扔了不管?
dnf追击歼灭战,伤兵是不是扔了不管?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突围的时候,如何处理伤病,需要从实际情况进行考虑,所谓时也、势也。
红军时期,蒋介石发动一百万军队对中央红军进行围剿,在蒋介石的“铁桶阵”即将合围前夕,中央决定实行战略战役,由于当时中央尚未确定到什么地方,前途危险万分,所以对一些伤兵进行了处理。
红军当时将一大部分红军安置在农户家里面,请农户进行照顾,在长征路程中,也出现这类的情况。当时很多红军将领都将自己的孩子交给农户抚养,其中就包括毛主席等人,而有很多人与孩子,一经离别,却是永远。红军当时出于这种安培也实属无奈,因为当时的情况十分危急,行动稍有缓慢,就可能全军覆没。
红军转移前很多高级指战员就就由于伤病被留下了,陈毅元帅就是典型。红军战略前夕,陈老总因为胯骨被子弹打碎,无法行走,当时陈老总苦苦请求跟随主力部队长征,但是没有被博古同意,就这样陈毅元帅成为了十大元帅中唯一一个没有参加长征的元帅。
当时第一军团第二师四团长耿飚,在战略转移前夕突然发高烧,医生诊断是牤疾,师长陈光根据当时在指令,一开始决心让他留下养病,但是耿飚不愿意,他找来医生,要求重新诊断。后来在长征的最后一刻,陈光和政委刘亚楼冒着风险将他带上了。
从红军当时的情况看,在突围的时候,也是因为不得已,将一些受伤的将士安置在农户家中,这也是形势所逼。
解放战争前夕,中原大地上,国民党调集30万大军,围剿我大别山6万人部队,在国民党步步紧逼下,我解放区面积已不及原先的1/10,为此中原突围开始。当时面对优势之敌的四面围攻,中原军区经反复运筹,拟订了以少数兵力向东行动,迷惑与牵制敌人,主力向西突围的方案,并得到中共中央的批准。
牵制兵力就是皮定均所率领的“皮旅”,皮定均带领这支部队,是最后一支撤出大别山的部队,在他以一个旅阻击国民党军约22万兵力,掩护主力突围。皮定均采用疑兵之计,连续3天顽强阻击,掩护中原军区主力顺利越过平汉铁路向西突围 。
之后皮定均率部孤军转战24昼夜,横跨鄂豫皖三省,历经23次大小战斗,克服崇山峻岭、暴雨洪水等艰难险阻,冒着酷暑,忍饥挨饿,行程1000余公里,以3个团的完整建制,胜利到达苏皖解放区。
皮定均在此次突围中,严格规定不得抛弃一人。后来民间传出:“皮定均带领5000人突围,到达苏皖解放区的时候有5001人,因为中途一个孕妇生下了一个小孩。”这当然是对皮定均将军灵活作战的肯定,但实际上皮旅以7000人突围,到达苏皖解放区的时候只有5000人,中途还是伤亡了约2000人,但是“皮旅”本来打掩护的部队,却成为了唯一一支成建制突围成功的部队。
后来评定军衔的时候,毛主席特意评语“皮有功,少晋中。
总体而言,突围的时候,对伤兵的处理需要结合当时的情况进行,将伤兵留下,他们九死一生,将伤兵带走他们是一生九死,还要看对大部队 的影响,所以说具体处理要看时也、势也。
古代历史上异族入侵时坚决抗击的英雄都是谁?
第一位 碧血丹心文天祥
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原名云孙,字履善,又字宋瑞,自号文山。
1256年,20岁的文天祥由宋理宗皇帝钦定为601名进士中的状元。入仕后因奏迕宦官董宋臣、权相贾似道,被罢官。
1275年,元军攻破长江天錾,文天祥散尽家私,组织义军赴临安勤王。次年,元军兵陈临安,当朝派文天祥出城讲和,被扣留,在押解北方的途中脱逃。
1277夏,文天祥率军由梅州出兵,进攻江西,陆续收复了许多州县。
1278年冬,文天祥在率部向海丰撤退时兵败被俘,服毒自杀未遂,被押送到大都。这时许多投降蒙古的南宋大员前来劝降,皆被文痛骂而去,元世祖又让降元的宋恭帝赵显来劝降。文天祥北跪于地,痛哭流涕的说:“圣驾请回!”文天祥被囚禁四年,经历种种严酷考验,始终不屈,“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就是在狱中所作。
1283年1月9日,文天祥被押解到北京菜市口刑场,临刑前文天祥跪拜南方,引颈就刑,从容就义,死时年仅47岁。一介儒生,铮铮铁骨,由此威震霄汉。
第二位 精忠报国岳飞
岳飞(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河北相州汤阴(今河南汤阴县)人,字鹏举。19岁时投军抗辽,相传临行时,其母在背上刺“精忠报国”四个大字,成为岳飞终生遵奉的信条。
1129年,金帅宗弼(金兀术)渡江南进,攻陷建康,岳飞坚持抵抗,十战十捷,于次年收复建康,金军被迫北撤。之后岳飞又破李成,平刘豫,斩杨么,宋高宗手书“精忠岳飞”四字,制旗赐之。
绍兴六年,岳飞再次出师北伐未果,写下了千古绝唱《满江红》。
1140年兀术再次大举南侵,岳飞于郾城大破金兵拐子马(侧翼骑兵)、铁浮图(铁塔兵、重装骑兵),收复郑州、洛阳等地,淮河、黄河义军纷起响应。“岳家军”从此威名远扬,所向披靡。金军哀叹:“撼山易,撼岳家军难”。7月下旬,岳飞挥师开封,朱仙镇一战,金兵10万兵马一触即溃,他鼓励部下说:“宜掏黄龙府,与诸君痛饮耳。”这时高宗和秦桧却一心求和,连发十二道金字牌班师诏,命令岳飞退兵。岳飞抑制不住内心的悲奋,仰天长叹:“十年之功,毁于一旦!”他壮志难酬,只好挥泪班师。
绍兴十一年农历十二月廿九(1142年1月27日)日之夜,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岳飞毒死于临安风波亭,年仅39岁。一代卓越的军事家、战略家就此饮恨酒泉。
第三位 震撼寰宇林则徐
林则徐(1785年8月30日~1850年11月22日),福建侯官(今福州)人,字元抚,又字少穆、石磷,溢号文忠。
1811年中进士。从1820起,办理过军政、漕务、盐政、河工、水利等事,重实际调查,干练有绩。由于性情急躁,请人写“制怒”大字悬挂堂中以自警。
1837年,任湖广总督,次年12月,道光帝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赴粤查办禁烟,从1839年6月3日起在虎门海滩销烟,20天中销毁鸦片19179箱、2119袋,共计2376254斤,这就是闻名世界的虎门销烟。在此期间,林则徐组织翻译西文书报,供制定对策、办理交涉参考,史学界称他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1840年鸦片战争失利后,林则徐遭投降派诬陷,被发配伊犁。
1845年重新起用,先后任陕甘总督、陕西巡抚、云贵总督,终因郁郁不得志,1850年11月22日,病死于广东普宁县,享年66岁。
第四位 扬眉四海郑成功
郑成功(1624年8月27日~1662年6月23日),原名郑森,字明俨,号大木,后由南明隆武帝赐国姓朱,名成功,世称国姓爷。礼部尚书、东林领袖钱谦益的得意弟子,22岁任南明隆武帝御营中军都督。
1646年秋,清兵进攻福建,其父郑芝龙投降清朝,郑成功遂与父决裂,收拾残部,募兵抗清。
1651年到1652年在闽南小盈岭、海澄等地取得3次重大胜利,歼灭驻闽清军主力。
1656年,在厦门围头海域歼灭清水师约3万人。
1658年,郑成功统率水陆军17万北伐,次年入长江,克镇江,围南京,中清军缓兵之计,损兵折将,败退厦门。
1660年,在福建海门港歼灭清将达素所率水师4万余人,军威复振。
1661年郑成功亲率将士2.5万,战舰120艘,在金门料罗湾誓师,东进收复台湾。经过激烈的海战,郑军击沉荷军主力舰“赫克托”号,收复了“赤嵌楼”。在近一年的争夺中,荷军伤亡近2千人,损失惨重。
1662年2月1日,荷兰殖民总督揆一签字投降,被侵占达38年之久的台湾终于重归祖国怀抱。
1662年6月23日,郑成功病逝,享年39岁。
第五位 将门虎子戚继光
戚继光(1528年11月12日~1588年1月5日),山东登州(今山东蓬莱)人。字元敬,号南塘,又号孟渚。戚继光出身将门,抱定“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志向,刻苦学文习武,17岁袭登州卫指挥佥事。
1555年任都司参将,在龙山、缙云、桐岭与倭寇三战三捷,迫倭寇遁逃入海。
1558年在浙江义乌,精选4千名农民和矿工,训练成劲旅“戚家军”,发明“鸳鸯阵”,因敌因地变换阵形,屡败倭寇。
1561年,戚继光在浙江沿海九战九捷,擒斩倭寇1400余,焚死、溺死倭寇4千余,史称“台州大捷”,浙江倭患基本解除。
次年夏,南下福建,荡平倭寇在横屿、牛田、林墩的三大巢穴。
1563年取得平海卫大捷,斩倭2200余。
1564年联合俞大猷水兵于南澳剿平广东倭寇,从此解除了东南沿海的倭患。
1568镇守蓟州,加固长城,在北方戍边16年,53岁时发明地雷(当时叫做“自犯钢轮火”),比欧洲人大约要早300年左右。
1588年1月5日死于肺炎复发,享年61岁,著有《纪效新书》、《练兵实纪》两部军事名著。
第六位 大漠狂飙霍去病
霍去病(前140~前117年),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人。汉武帝姐姐平阳公主的奴婢之私生子。他勤奋好学,小小年纪就精通骑马、射箭、击刺等各种武艺。
公元前123年,未满18岁的霍去病随舅舅卫青出征匈奴,带领八百骑兵,长途奔袭,斩敌2千余人。武帝大喜过望,封他为勇冠三军的“冠军侯”。
公元前121年,霍去病于春、夏两次率兵出击占据河西地区的匈奴部,歼4万余人。同年秋,奉命迎接率众降汉的匈奴浑邪王,在部分降众变乱的紧急关头,19岁的霍去病只带着数名亲兵冲进匈奴营中,犹如天神下凡一般,仅用一个表情一个手势就将帐外4万兵卒、8千乱兵制服。霍去病由此名震朝野,成了当时少男少女心目中的顶极偶像。
公元前119年夏,率5万骑深入大漠2千余里,进击匈奴。霍去病击败左贤王部,歼7万余人,在封狼居胥——祭天地之后,继续追击匈奴,一直打到今俄罗斯贝尔加湖,方才回兵。汉武帝奖给他豪宅,他却说:“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公元前117年,一代天骄霍去病因病去世,年仅24岁。
第七位 铁血将军张自忠
张自忠(1891年8月11日~1940年5月16日),山东临清市唐元村人,字草忱。
1911年考入天津法政学堂。
1914年,他投笔从戎,官至师长,并先后兼任察哈尔省主席、天津、北平市市长。
抗日战争爆发后,他率部南下,任第59军军长。
1938年3月,日军七八万兵力,分两路向徐州台儿庄进发。张自忠率部在临沂阻击,以“拼死杀敌、报祖国于万一”的决心,与敌激战,反复肉搏,歼敌4千余人。几天后日军再犯,张自忠率部奋力拼杀,日军受到重创,其向台儿庄增援的企图被彻底粉碎。此战成名后被任33集团军总司令兼第五战区右翼兵团总司令。
1940年5月,日军为控制长江水上交通线,调集15万精锐发起枣宜会战。张自忠率部在南瓜店附近顽强抗击日军,截断其后方补给线。在被日军重兵合围后,为牵制日军主力,以造成外线我军对日军实施反包围,张自忠力战不退,与敌搏杀,最后身中7弹,拔剑自戕,5月16日,一代名将张自忠壮烈殉国,终年50岁。
1940年,毛泽东同志亲笔为张自忠题写“尽忠报国”的挽联。
第八位 赤胆傲骨史可法
史可法(1601年2月4日~1645年5月25日),祥符(今河南开封)人。字宪之,一字道邻,是左光斗的学生。明崇祯元年考中进士,在镇压各地农民起义时崭露头角,拜南京兵部尚书。
1644年,李自成攻占北京,南京弘光政权建立后,被马士英等人排挤,自请到扬州一带督师防清。
1645年5月10日,清豫亲王多铎兵围扬州,史可法被困孤成,拒不降,写就了著名的《复多尔衮书》,内容慷慨陈词,不卑不亢,流传万世。史可法率领扬州4千军民,与来犯之敌浴血奋战,终因寡不敌众,于25日城破被害,年仅44岁。多铎恼恨清军伤亡惨重,下令屠城十天,历史上把这件惨案称作“扬州十日”。
第九位 壮志凌云祖逖
祖逖(266年~321年),范阳遒县(今河北涞水)人,字士稚。祖逖自幼胸怀大志,为练就了一身好本领,与好友刘琨“闻鸡而起舞”。
西晋末年,“五胡十六国”混战中原,流亡到南方的祖逖于313年渡江北伐,船到江心的时候,祖逖拿着船桨,拍打船舷发誓说:“我祖逖如果不能扫平占领中原的敌人,决不再过这条大江。”辞色壮烈,部众莫不慨叹。这就是著名的“中流击楫”之誓。当时,河南坞主各拥兵自重,相互攻击,祖逖派人招抚,共御石勒。蓬陂坞主陈川投石勒,祖逖率军伐陈川,石勒遣石虎领兵5万救援,祖逖以奇兵击退。石勒统治的地方多归附祖逖,9年即收复黄河以南的大部土地。
321年,正当他在虎牢关秣马厉兵,积蓄力量,准备向北推进时,东晋王朝内部矛盾激化,王敦擅政,晋元帝司马睿派戴渊为征西将军,以监督祖逖。祖逖看到北伐难成,忧愤死于雍丘,享年56岁。
第十位 怒海英魂邓世昌
邓世昌(1849年10月4日~1894年9月17日),广东番禺人。原名永昌,字正卿。
1874年毕业马尾船政学堂。1880、1887年两次赴英国接回清廷购买的六艘巡洋舰,这是中国海军首次完成北大西洋——地中海——苏伊士运河——印度洋——西太平洋航线,大大增强了中国的国际影响,被授予“葛尔萨巴图鲁”勇名。
1888年北洋海军编成,任中营中军副将兼致远舰管带,加提督衔。
1894年9月17日在黄海大东沟海战中,邓世昌指挥“致远”舰奋勇作战。“致远”多处受伤,全舰燃起大火,船身倾斜。邓世昌鼓励官兵道:“吾辈从军卫国,有死而已!”毅然驾舰全速撞向日本旗舰“吉野”号。日舰慌忙集中炮火向“致远”射击,不幸被击中鱼雷发射管,鱼雷爆炸导致“致远”舰沉没。邓世昌与全舰官兵250余人一同壮烈殉国,年仅45岁。怒海英魂邓世昌由此成为对日战争中的一座永不沉没的海上丰碑。
如何看待民国时期东北的土匪老北风?
2014年有部抗日电视剧很火,名字叫《义勇义勇》(别名《老北风》),很多人以为这部电视剧是虚构的,但实际上历史上真的有“老北风”这个人物。他是先做土匪,后做义勇军,是个不折不扣的抗日英雄。
民国期间东北地区的土匪最多, 比如从民国初到民国13年,仅仅临江一个县城所上报到奉天省的匪患案例就达到数千起,这在其他地区是难以想象的。往往一个地方盘踞着数十股土匪,这个抢过那个抢,百姓根本就无法度日。但这些土匪也总有一些例外,其中“老北风”就是属于土匪里的一股清流,他做土匪是为生活所迫,并且做了土匪之后做的是杀富济贫的事,到了九一八事件后,他还举起抗日的旗帜,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好“土匪”。
老北风名叫张海天,原名张贺年,1890年生于辽宁省海城县九台村(今属台安县)。张家祖籍山东,清末逃荒来到关外,到了张海天的父亲那一代时,帝国主义侵略者祸害东北,他的家乡倍受其害,张家也沦为了无法保证温饱的贫寒人家。在张海天23岁那年,他到警察分所去当杂差。由于他年轻气盛,性情耿直倔强,不甘忍受所长的打骂。同时家里又陷入了极度贫穷,于是他决意投身绿林,去做一条杀富济贫的好汉。
那时候他担心连累家人,于是先跟妻子赵氏离婚,让其另适他人,然后从警察分所偷出几枝枪,投到报号“老头票”的匪伙,干起了打家劫舍的营生。“老头票”的首领是一个姓刘的山东人,他们不仅打富济贫,而且经常与日本侵略者作对。他们在抢劫日本人时,专要日本银行在东北发行的“金票”,这种“金票”上印有日本“武内大臣”的头像,俗称“老头票”,他们即用“老头票”作了他们的报号。
张海天身材高大魁梧,遇事胆大心细,为人大度,精于骑射,很得众望。他曾多次参与对日本奸商的抢劫和绑票,还同众人一起捣毁了设在郑家屯、洮南附近的日本特务机关以及军火、鸦片贩卖所。张海天十分能干又很讲江湖义气,不久便被推为“炮头”,成为匪队首领之一。1928年秋,张海天离开“老头票”匪帮,回到原籍九台村。他虽为匪5年有余,但并未捞到多少油水,生活依然清苦。1929年秋,他又与于跃东一起参加了纪兴玉的“西胜”匪伙,仍当“炮头”。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九一八事变,20余万东北军奉蒋介石之命,没作任何抵抗即退入关内,日军很快占领辽宁全境,横行肆虐,残害中国百姓。张海天闻知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的消息后,悲愤异常,怒发冲冠,决心拼死抗击。他召集部下说:“原来当土匪是想升官发财,这回鬼子打进来了,国没了,家也没了,还升什么官?发什么财?要不打日本,还有什么人性?还算什么好汉?”众人一齐响应,打起“抗日自卫军”的旗号,报号“老北风”,开始了抗击日本侵略者的英勇斗争。
这支抗日队伍取报号为“老北风”,含有抗日杀敌的深意。“北风”本是麻将术语,为本庄的上家,本庄能否吃上牌,全看北风位置上的人出牌如何,因而北风是可以控制本庄的。发动九一八事变的罪魁祸首是日本关东军司令官本庄繁,张海天取报号“老北风”,正是取麻将牌的北风克本庄之意,暗含一定要克敌制胜、打败日本侵略者之意。抗日自卫军拉起后,在当地很有影响,许多绿林豪客纷纷来投,不久即发展到2000余众。
日军占领沈阳后,一方面继续向吉林、黑龙江进攻,一面提出“以华治华”的方针。到沈阳收买豢养多年的汉奸、民族败类凌印清,令其收编土匪。老北风、项青山、傅天龙、蔡宝山、高德山、盖中华等人为了获取凌匪军械,假意接受收编,均被任命为旅长。他们有了日方供给的枪械弹药后,即暗地里与锦州的省警务处长黄显生联系,相约合力消灭汉奸凌印清和日本特务,黄表示赞同,并派督察长带兵援助。1931年11月18日清晨,老北风、项青山等人率部悄悄包围了三道沟凌印清驻地,老北风和项青山等以有要事面见为由,照直闯入院内,冲进凌的卧室。
当时,凌尚未起床,正躺着过大烟瘾,还未搞清发生了什么事,老北风已用枪把他逼住,缴了他的手枪。几乎同时,盖凌香、项青山等人也分别冲入仓岗繁太郎等住房,缴了他们的械。其余日军见被大队人马包围,无计可施,只得自动放下武器,当了俘虏。被俘伪军200余人,经老北风给他们讲明抗日救国的道理后,有150多人愿意留下,参加了抗日救国军,其余全部释放回家。
他们把汉奸凌印清、参谋长王槐三、军法处长刘信春、第十五旅旅长冯仙洲及日军军官仓岗繁、松本、通源等7人押往沙岭抗日军驻地,经审问后,在该镇北卡子门外执行枪决。另外12名日本特务,用大车拉到魏家河口辽河沿,也给枪毙了。老北风此举,威振辽南,鼓舞了辽河两岸人民的抗日斗志,抗日队伍迅速发展到5000多人。12月22日,日军关东军精锐第二师团主力从辽阳、海城出发,偷渡辽河,于24日攻占田庄台,26日又占领大洼。老北风、项青山等闻讯率3000人赶到,于26日晚进攻田庄台。佐藤联队长指挥500余名日军进行顽抗。经过一场激战,老北风的义勇军击毙日军50余人,杀伤100余人。
翌日,老北风乘胜再围大洼车站,与东北护路队联合,同日军展开激战。义勇军不顾敌人炮火猛烈,英勇冲杀,经三进三出的拉锯战,日军不支,乘夜败退营口。老北风的义勇军第一次与日军作战即取得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当地人民的抗日斗志。田庄台和大洼车站战斗之后,老北风、项青山率领义勇军在营(营口)沟(沟帮子)线上,与日军第二师团第三十九联队多次进行战斗,使日军每向北进犯一步,都要付出一定代价。但由于蒋介石的不抵抗主义,一再电令东北军退入关内,致使日军得以长驱直入,锦州门户沟帮子于12月31日落入敌手,锦州危急。
在此紧急关头,项青山、老北风等以东北民众义勇军名义通电全国,慷慨陈词,造责国民党政府一再退让,坐视东北沦陷的滔天罪行。1932年1月3日,关外重镇锦州城陷于敌手。东北军全部退入关内后,义勇军不得不单独开展抗日活动。老北风等将队伍拉到敌后,以台安高力房子为中心,向日伪军不断发起攻击,继续浴血奋战。他一面整顿扩编队伍,一面派人到北平同“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联系,以求得其援助与支持。
老北风的抗日行动,使日军大为恼火,他们攻占锦州之后不久,即派出海城日伪军300余人,进攻抗日义勇军,并侵占了大沙岭村。老北风得知,当即决定出击,歼灭这股敌人。1月16日,义勇军将沙岭四面包围,于晚9时许战斗打响。老北风率队四面同时进攻,一时间枪声大作,杀声震天,西路率先冲入街内,将日军指挥系统打乱。西、南两面的日伪军遭到突然袭击后,一时不知所措,拼命向村内溃退。
街内的敌人以为是义勇军攻入,遂开枪射击,于是相互残杀混战起来。经一夜激战,日伪军共死伤百余人,大尉河野英基被击毙。天将破晓,日伪军突围逃到牛庄,沙岭镇被收复。2月18日,老北风又率部直捣牛庄。盘踞于朱庄的日伪军400余人被围,一听说是老北风的义勇军,就胆颤心惊。义勇军一阵猛攻,敌人从西门仓皇逃跑。这次,义勇军不仅缴获许多军械物资,而且伪军王殿忠部的一个连起义投诚。
不几日,老北风再次乘胜出击围攻营口,虽因缺乏重武器而未将城攻下,但却使得营口之敌不敢轻易出来骚扰义勇军的驻地。这期间,救国会派出高鹏、马宏德、纪亭树、肖东藩等军政人员到老北风的部队工作,建立政治宣传处,加强了政治领导。5月初,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将辽宁划为5个抗日军区,每一军区成立一个军团。第二军区所属辽阳、海城、台安、辽中、营口、盖县、复县、庄河、岫岩、风城等10县,共编为17路义勇军。老北风被任命为第二军区第三路司令,下辖10个旅,20个独立团。这支抗日队伍活动于辽河两岸,名震长城内外。
5月26日,老北风联合吴三胜等袭击辽中县,占领老鹤坨、六间房村。6月29日,老北风率部攻克台安县,打开监狱,救出被关押的抗日爱国人员,并将伪县府文书档案焚烧,将现款及贵重财物抄走。7月30日袭击海城,打败了前来围剿的日伪军,并将闵家房的伪警队缴了械。8月初,老北风在项青山、顾冠方、卢士杰等部支持下进攻营口,战斗中将日军少佐阴山、少尉忠直等10余人击毙。
9月12日,老北风又参加了第二军区统一组织的围攻海城作战。为坚持长期抗战,老北风在大本营高力房子村开设了兵工厂,自制枪支子弹、手榴弹和地雷,解决了武器来源。老北风的抗日义勇军,成了日伪军的心腹大患。为消灭这支抗日武装,日军于10月间,派第十六旅团长川原少将指挥所部和王殿忠的伪军共万余人,于15日兵分两路进犯高力房子抗日根据地。老北风率部与敌激战了3小时后,因寡不敌众,退入海城界内。
为保存实力,老北风奉军团之命率部退入热河,后被国民党四十一军孙殿英部改编。1935年5月,冯玉祥、吉鸿昌等在张北组织察哈尔抗日同盟军,老北风率400余人前去参加,不久队伍被打散,老北风回到北平。后他又参加平西抗日游击队,在与日军作战时负伤,回到北平治疗。因他多年吸鸦片,体内中毒,加之枪伤,终于卧床不起。此时,救国会亦被国民党强行解散,使其经济来源继绝,老北风贫病交加,身体状况日渐不佳。
卢沟桥事变后,日军占领北平,到处搜捕抗日人员,老北风病情加重。1939年5月2日,老北风在贫困、悲愤和绝望之中死去,时年50岁,死后被葬于奉天会馆义地。
(配图为电视剧《义勇义勇》剧照)
常遇春的骑兵部队的装备和战法是怎样的?
明朝的建立就是一出波澜壮阔的战争史,这其中不断的踊跃出众多耀眼的将星,除了太祖朱元璋无可比拟之外,能够让历史大书特书的也就是徐达和常遇春了。我们总是在说名将难求,但是每一个朝代的将领都不是好惹的,为什呢单单只有那么几个可以被称为名将的呢?这就在于名将的自我修养和认证了,今天从名将的几个特点来剖析一下明朝的第一先锋名将常遇春。
名将从来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得来的称号,他更多的是一种积累,一种自己的成长,常遇春在被世人公认为名将以前,能做的就是这种成长。常遇春出身贫困,少年时因为不甘成为田间忙碌的农夫,所以跟着人学习武术,没有钱交学费,他就半工半读。好学,能吃苦是他最基本的优点,长大以后的他自然是学了一身好本领,而这个时候,正是天下大乱无数英豪立功之时。
常遇春学武自然吃得多,出来闯荡没了钱吃饭是个问题,于是他就直接投奔附近的强盗了,但是天天干的事情太没技术含量了,于是常遇春就投奔了朱元璋,在他看来,朱元璋是一个能干大事的人。可是在常遇春没有展现出自己才能的时候,朱元璋就只当他是一个混吃等死的大头兵。
对于常遇春来说,此时的他才终于有了发挥自己才华的方法,太平之战,朱元璋正苦于没办法撕开一个口子的时候,就看到这个他以为是个兵油子的常遇春长矛一挑,整个身子就跃到了敌方战争当中,杀的是对方溃不成军。于是朱元璋大喜,号令全军出击,短短时间内就获得了一场大胜,此战正是常遇春得到朱元璋看重的伊始。于是我们所说的名将的修养就可以提上日程了,因为此时的常遇春终于有一条看得见未来的康庄大道了。
1、步骑协同。步兵,当然不是拿板儿刀那种,枪兵为主,骑兵协同,可防可攻。说“淮北劲旅,虽燕赵之精骑不及也”说得就是徐达的部队,朱元璋认为“方今马少,全仰步军,必常附城垒,倘有不测,则可固守得全,以待援至,此上策也”,所以两个兵种协同作战,进可攻,退可守,打得过可以欺负,打不过可以赖皮。
2、车骑并重。朱元璋说“车骑并重,北方尤宜”,前面我们说了,朱元璋从琉球买了40只熊猫回来的同时,还带回了5000斤硫磺。朱元璋的兵车复兴计划,没有照搬春秋战国时代,而是开创了原始小坦克,路上阿帕奇时代,《精武英雄》上日本老师跟李连杰对打的时候说过,这个时代,最快的还是枪。古代之所以骑兵可以横行天下, 比得是机动性,当机动性更强的火器出现了,又搭配在马拉的军车上,蒙古骑兵还跟你玩个什么啊。
简单的说军马就是上面说的这四处地方来的,中原官办马场、蒙古贵族私人马场、降军带来的马匹、国外进口的马匹。
徐达是帅才,单说骑兵玩的好的还得是闪电前锋常遇春,大外甥李文忠和朵颜老板冯胜(就是上边题友所说的朵颜三卫的头儿,但朵颜三卫出彩都到靖难之役了)。
至于说硬碰硬,可能真是算不上,当时明朝的骑兵万里防线“可用之马,不足十万”,而反观蒙古,人家过年赶个集,上街买个菜,吃个早饭都有数万匹马出没,所以才有后来蒙古即便分成了瓦剌和鞑靼,没事儿还能抢你点鸡蛋,借皇帝去玩儿两天的实力。
徐达和常遇春的胜利,非强于骑兵,而是战法和科技进步的,名将最重要的基本功就是精通排兵布阵的理论知识,但是常遇春打仗的理论知识却是在实战当中不断印证领悟得来的。于是成为名将最基本的两个条件他就齐全了,因为第二个条件正是实战。只有实战之后才知道到底战争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只有用刀砍到了别人,才算是计谋落到了实处,否则就是纸上谈兵,连小兵都比不过。理论和实战之后,成为名将的第三个条件就是学会冷酷。
但凡名将都是冷酷的,慈不掌兵这句话不是建议,是一个定理,古代有仁将没错,但是那种仁是针对手无寸铁的百姓,他们对待敌人依旧是无比冷酷。军中律法伟大,犯军法的无论是谁,都要严格处置,只有这样才能掌握一支部队,才能够让部下为自己效死。第四,第五阶段就是两个词,那就是理智和判断,当你的部队战死了几千人,甚至几万人的时候,区分是不是名将的最好方法就是看他能否保持理智,做出最明确的判断。当敌人一触即溃的时候,你能都分析出对方是诱敌深入还是真的溃散,面对立功的诱惑真的可以理智分析吗?常遇春是可以做到这些的。
元朝其实就是以骑兵发家的蒙古民族用强大的武力统治了天下的朝代,在明朝建立以后,元朝名将王保保还拥有着十余万精锐的骑兵,丞相纳哈出那边二十多万,高句丽也是元朝的小弟,这股堪称强大的力量让朱元璋寝食不安。于是他调集了麾下大部分可战之士,命令徐达,常遇春为主将,消灭这些反叛势力。这两人首先针对的就是王保保的骑兵大军,他们决意兵分两路,在太原伏击王保保。但是王保保却偷袭了徐达军,导致汤河等人战死,第一战王保保获得优势,之后王保保接到命令要直取元大都,常遇春却进攻太原,因为明朝输得起,元朝输不起。
王保保带领十万骑兵火速回援,常遇春和徐达所带领的部队正是明朝的骑兵部队,这两个人都是骑兵将领中的佼佼者,而常遇春在此战中无疑展现了卓越的指挥才能。 常遇春派小股骑兵日夜骚扰王保保,扰的对方五天以来都没有睡觉,然后在第六日停止骚扰,因为他们要进攻了。常遇春带领骑兵向王保保的大军进行冲锋,剿灭四万余人,追击王保保一直追到了忻州,此战是中原骑兵对蒙古骑兵的第一次大胜,也是真正的歼灭战。
常遇春本人的冷酷,理智,还有恰如其分的判断都让他在名将的世界里越走越远,但是唯一没办法撕开的就是本身的命运,在他再次得胜归来之时,在途径柳河川之时暴病身亡,一代名将的传奇人生戛然而止,但是留下的却是战争史上永远辉煌的一笔。
为何匈奴却消耗汉朝100多年?
很多人都知道冷兵器时代骑兵的强大,而匈奴作为草原民族,恰恰把骑兵跟弓箭这样的武器运用到了极致。因此,汉武帝为了消灭匈奴,整整耗费了他的父亲跟爷爷留下来的“资产”。
而在战国时期,赵国很容易把匈奴打跑,其实是因为匈奴真正兴起的时间是在秦汉时期,匈奴是在冒顿单于掌权之后才真正的强盛起来。
己方太强,对手太弱赵国其实是战国后期第二个强大的国家,所以当时的匈奴并不具备和赵国对抗的能力,可以说当时的匈奴,在战斗力上是处于非常疲软的状态。
我们首先要知道,当时的赵国在赵武灵王进行胡服骑射的改革后,让全国百姓达到了“上马为兵,下马为农”全民皆兵的状态。
而赵国当时的军事装备也是比较先进的,可以说冷兵器时代不管哪一个国家,骑兵是作为战争中最主要的军事力量存在,而当时赵国因为长期抵抗匈奴的入侵,也练就了他们马上战斗了本领,而恰恰在七国之中战国,也拥有最强大的骑兵,因此在同样拥有骑兵的情况下,战国的国力显然更优胜于匈奴。
所以,当时的匈奴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强悍,而赵国也没有那么软弱。
那么说到汉朝时期,为什么对抗匈奴要消耗100多年时间?据史料记载,当时的战国人口大约六到七千万,而秦末经过推翻秦朝政府、刘邦项羽争霸等等战乱后,到汉朝初期时人口只有2000多万。
我们知道国家财政的高低源自于人口基数,也就是说人口越多其消费能力越高,国家的财政收入就会越高,国家财政收入的提高就会增强国家的军事力量。
汉朝前期也就是高宣文景时期,并不是打不过,当时高祖刘邦其实只有一次粗心大意的白登之围,再后来由于内耗和年龄问题一直防御状态。宣帝时期的动乱,导致全国君臣并没有这个心思去攻打匈奴,然后文景帝也没有和匈奴一决胜负的决心和能力。
毕竟当时的国家还处于稳步发展阶段,轻易动干戈的话有可能一下回到解放前,所以汉朝的主题是以和平发展为前提。
其实从汉高祖刘邦到汉武帝是之前,汉朝只有一个字“忍”,为的就是韬光养晦提升势力,然后再一举击败匈奴。
不战则以,要战必定是釜底抽薪其实截至聂壹被抓是,汉朝已经忍了69年,从百姓到大臣再到皇帝,大家都憋着一口气,他们一直在用自己努力发展国力来洗刷耻辱,汉文帝和汉景帝用宽松的政策来激励民间发展,甚至匈奴到甘泉宫阅兵,他们也在咬着牙忍到底。
文景二帝他们并非怂了,而是用两代皇帝的休养生息来争取国富民强。所谓大炮一响黄金万两,如果没有前几任的皇帝隐忍,也就没有那么强大的国力资源来消灭匈奴。因此才会说匈奴消耗了汉朝100多年的国力。
但与其这样说还不如更确切的说,汉朝用了100多年的时间来囤积力量做到一击毙命。汉武帝他从开始的想法就是。要么不战,要战就举全国的兵力来做一次了结。
在隐忍了这么多年以后,汉武帝抓住一个最重要的时机,他派卫青和霍去病直接举兵进入草原,直到打得的匈奴人丢盔弃甲,而后来的霍去病也因为他的军事行动才有了封狼居胥的傲人战绩。
也因为汉武帝的这一次强悍态让匈奴人哭着说道: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