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灵军马的颅骨,雪中悍刀行褚禄山结局是什么样的?
幽灵军马的颅骨,雪中悍刀行褚禄山结局是什么样的?
褚禄山的结局
北凉王亲率一万大雪龙骑军,直接掠过溃败的北莽大军,长途奔袭,火速驰援怀阳关。只见那北凉都护褚禄山坐在尸骨累累的城墙走马道上,手持凉刀拄地。
这就是褚禄山的结局,是死是活要靠自己想象了。
褚禄山是徐骁六义子三犬中的鹰犬,春秋之战时为义父挡下十一剑,徐骁封王就藩北凉王之后亲赐褚禄山可犯十一次死罪而不死。
褚胖子是个臭名昭著的家伙,同样的才华也是很高,曾经千骑开蜀,还可以八次叉手而成宫调,被李义山称为“褚八叉”。
徐凤年当上北凉王后,褚禄山成为北凉都护。在凉莽大战中,对抗与他齐名的北莽董胖子董卓,为减轻凉州关外战场的压力,在大家都要求他退回拒北城的前提下,仍然坚持镇守怀阳关。
到最后,褚禄山还让徐凤年不要把北凉铁骑的最后底子大雪龙骑军与两支重骑军,都死在救援怀阳关的路途上。他已经做好了必死的准备,却还是想让北凉军笑到最后。
褚禄山这个胖子在书中还是很难忘的。
1.褚禄山收敛笑意,抬头跟神情不悦的世子殿下对视,“我褚禄山虽不姓徐,但仍然是徐家人,这辈子都是大将军的义子,从来不知道什么离阳,甚至也不认什么北凉不北凉的。” 徐凤年怒道:“褚禄山!我让你停手!” 褚禄山双拳紧握,搁在膝盖上,咬牙沉声道:“殿下!” 褚禄山一手撑地才能起身,弯腰起身时发出一串嘿嘿桀桀笑声,自嘲道:“我褚禄山有洁癖,每天都要换一身华贵衣衫,喜豪奢,每天都要换乘骏马,嗜美食,每天都要厨子做出新花样。什么都换,唯独不换主子。褚禄山恨不得让所有受恩于徐家的北凉白眼狼,都知道什么一个简单道理,人生两苦,想要却不得,拥有却失去。只要殿下让褚禄山掌权一日,褚禄山就一日见不得有人站着说话不腰疼。” 起身后这位才学惊艳城府深沉的褚八叉低着头,红了眼睛,慢慢说道:“褚禄山的主子只有义父一人,对待殿下,自从第一次从义母手上捧过襁褓中的那个小男孩,从他对褚禄山笑脸起,就当成自己的亲弟弟!” 徐骁笑呵呵道:“行了行了,禄山,你给义父坐下,一家人吵什么吵。不过话说回来,吵一吵也好,把心里话都讲出来,就没有过不去的门槛。 褚禄山乖乖坐下。 徐凤年默默走出屋子,独自站在院子里。 徐骁轻声道:“禄山,凤年也是为你好,他信命,最是惜福惜缘,他怕你遭报应啊。义父已经没了三个义子,到时候你死了或者是袁左宗死在战场上,他对我这个当爹的心怀愧疚,可他又能找谁说去?这些年他对梧桐院那些丫鬟都很珍惜,却又不敢太在乎,就是担心哪天她们因为他出了变故……” 听到这里,褚禄山欲言又止,徐骁摆摆手道:“以前不一定,如今这会儿他扛得住。没法子,谁让他是我徐骁的儿子。” 褚禄山一拳狠狠砸在膝盖上。 徐骁笑眯眯道:“长生那小丫头片子,有福相,义父瞧着就喜欢,这会儿趁着义父脑子还清醒,还能管事,先把这桩娃娃亲定下了?” 褚禄山愕然,然后就看到义父从袖子里掏出一只掉水严重的翡翠镯子,外行人一看都知道不值钱几分银子,可是褚禄山这么个能让小儿止啼的大恶人,竟然猛然就呜咽起来。 徐骁从椅子上站起来,蹲在褚禄山身前,感慨道:“照理说这只咱们徐家的传家宝镯子,义父是要帮着你的义母转交给将来的北凉王正妃,可这不是八字没一撇根本没影儿的事情嘛,义父想了想,不给儿媳妇,给孙媳妇是也一样的。你也知道六个义子里头,你们义母其实最心疼你,说你有才气,性子淳朴,懂得知恩图报,还劝你多读书识字。你也知道你义母流泪的次数很少,那回你帮义父扛下那么多刀剑,你义母看见你被马背驮回,当着所有人的面就哭了,还骂我徐骁不是东西,骂我不把你当儿子。还有你那次千骑开蜀,义母算了算时日,然后就在山上等了你好几天,总怕你回不来了,还跟义父说啊,以后等赶紧你有了女儿,一定要亲上加亲。不曾想你到头来生了一串的儿子,你义母去世之前,还挂念这事呢,说多半只能变成孙媳妇喽。” 褚禄山双手握住那只当年义父送给义母作为定情信物的镯子,像个孩子嚎啕大哭起来。
2.暮色中,两人率先入城。徐凤年没有开口说话。那位禄球儿沉默片刻后,缓缓道:“我很心安,也请王爷安心。”徐凤年目视前方,轻声道:“很难啊。”褚禄山停下脚步,自言自语道:“说实话,这个世道,这个天下,一直让我褚禄山很不开心。”城门洞内,视线昏暗。褚禄山停下脚步,转头微笑道:“因为这个天下,让我最敬重的义父义母,他们的儿子,不开心。”年轻藩王也停下脚步,默不作声。褚禄山看不清他的脸色,也不想看清,所以重新转回头。两人就这么在黑暗中停步不前。褚禄山突然沉声道:“别送了,褚禄山此生沙场厮杀无数次,每一次带人赴死,都不用人送行,更不想被人收尸。”褚禄山大步向前,走出城门洞后,仰头望向天空。他这辈子拍了那个年轻人很多次马屁,说了无数句马屁话。这个胖子,此时想着很多年前,让那个稚童骑在自己脖子上,他则骑在当时的徐家战马之上。不同姓氏的两兄弟,一起策马啸西风。背对年轻人的胖子,在心中轻声念道。小年,我褚禄山的弟弟,你我何须再见。3.一个刚刚披上甲胄乘坐大马的胖子望着眼前的那支骑军,那一张张熟悉的面孔,朗声笑问道:“各位,从将军校尉或者最不济也是个标长,重新变成我褚禄山麾下的小小士卒,感觉如何?”
骑军大阵中哄然大笑。
胖子笑眯眯道:“听说还有不少从步军中赶来滥竽充数的,我褚禄山念旧,就不跟你们计较了,想来这么多年来,弓马也不曾落下太多。”
那些骑士笑声更大。
胖子突然满脸杀气腾腾,恶狠狠说道:“诸位大多知道一个老规矩,跟我上阵杀敌,只要不死,回头都能升官,这次就要让你们失望了,死不死不好说,但是就算不死,也没官可升!事先说好,这次敌人是北莽那个董卓的嫡系骑军,最少两万人!我们只有八千人,咋办?”
满场肃穆沉默。
褚禄山猛然间抱拳道:“那就有请诸位,与我褚禄山再走一趟曳落河!”
有谁去过河西走廊?
生在河西走廊,可以说非常值得一去!
河西走廊概念河西走廊(Hexi Corridor),因位于黄河以西,为两山夹峙,故名河西走廊。是甘肃西北部祁连山以北,合黎山以南,乌鞘岭以西,甘肃新疆边界以东,长约1000公里,宽数公里至近200公里不等,西北东南走向的长条堆积平原。
从交通上讲:是中国内地通往西域的要道;是丝路西去的咽喉之地;
从政治上讲:古凉州、雍州的属地、治所所在地,古西北首府所在地;
从军事上讲:经略西北的军事重镇,兵家必争之地。古代但凡强盛的王朝,河西走廊无不纳入治下。如西汉、东汉、唐。
从文化上讲:是佛教东传的要道与第一站,更是东西方文化交汇融合之地。
从经济上讲:有富足的水草和平原,被匈奴称为天山的地方,加之丝绸之路贸易,河西走廊的城市都曾经是国际化的都市。
河西走廊为什么值得一去1、丰富的旅游资源
这里有出土的中国旅游标志马踏飞燕、这里有世界上最丰富绚烂的佛家洞窟、这里有除了海洋地貌外的所有地貌,是西北大环线的核心地带。
西北大环线
武威云冈石窟
丹霞地貌
嘉峪关长城
雅丹魔鬼城
敦煌月牙泉
2、多样的民族风情
河西走廊,历来是民族大融合的核心地方,这里聚集了55个少数民族。甘肃民族地区7个自治县,河西走廊占4个(天祝藏族自治县、肃北蒙古族自治县、肃南裕固族自治县、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在河西走廊,你能在最小范围内感受最多的民族风情。
裕固族
藏族
蒙古族
回族
3、多样的饮食文化
面沿着河西走廊,在不同地方演变出不同的面食风格,而河西走廊各个市的面食各具风格。同时,有着游牧资源,牛羊肉更是不可多得的美味佳肴。
牛肉面
武威三套车
张掖炒炮
大盘鸡
敦煌驴肉黄面
手抓羊肉
4、绚丽多姿的文化
这里有伊斯兰教、佛教的文化交融,也有魏晋南北朝以来,汉文化的繁衍生息,在这里绝对能够感受到厚重的文化,沧桑的历史。
清真教堂
大佛寺
总之,来就对了!
跪求电影沂蒙山六姐妹观后感?
这是一部有情节、有情感、有情趣、有情爱的,耐看的佳作。影片以情动人,我被真实感动了。
看喜剧片会让我感觉轻松愉悦,看科幻动作片会带给我惊奇刺激,然而一部《沂蒙山六姐妹》却带给我深深的心灵震撼和久久的思索。
影片以著名的孟良崮战役为背景,生动形象的展现了沂蒙六位姐妹带领全村人民支援革命前线的感人事迹;影片描绘的“月芬与公鸡拜堂”,终身未见丈夫一面的真实故事,被誉为世界上最令人动容的守候。其实所有拥军的女性都是六姐妹,她们传递着六姐妹的精神,传递着沂蒙的精神。我是一个80后临沂人,这种精神需要我们继续传承和发扬。革命战争已经遥远,对六姐妹的故事只是耳闻。而现实社会,耳边只有对金钱和欲望的追求。我们需要这种精神来洗礼我们早已麻木和迷茫的信念。
有部名字叫《战争让女人走开》的电影,使“战争让女人走开”成了一句名言。也有人说:女人是战争中最为不幸的一个群体。因为“男人的战场,女人的坟场”。在那炮火连连的战乱中,不知有多少女性在枪杆下遭受践踏和杀害。可是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这段炮火连天的日子里,沂蒙山区的妇女却成了和共产党贴得最近的一个群体。她们把原本局限于一个小家庭的爱,化作了对党和子弟兵以及生养自己土地的爱。面对敌人的侵略,她们或者拿起武器抗争在杀敌的战场,或者积极动员生产、参军支援前线,用柔弱的肩膀和男人们一起撑起了战争的胜利,为民族解放和新中国的诞生做出了独有的贡献。
沂蒙六姐妹就是这些杰出沂蒙女性的代表,据不完全统计在整个莱芜和孟良崮战役中,烟庄村的乡亲们在"沂蒙六姐妹"的组织带动下共为部队烙煎饼15万斤,筹集军马草料3万斤,洗军衣8500多件,做军鞋500多双,为战争的胜利打下了牢固的保障。而在和平年代里,她们也没有停住拥军贡献的脚步,用奉献的一生,谱写了一曲沂蒙女性的赞歌。
如果说南方湿润的气候和弯曲的石板街,陶冶出了南方女性的平和与绵软,那么北方的风霜雪雨和广袤崎岖,则塑造了北方女性所独有的坚强和热情。
北方女性是在男人筚路蓝缕中帮他们打江山的女人。动荡的日子则会激扬焕发她们憎爱分明的感情。她们会不计代价地为男人揩净身上的血痕,用温热的双手为他们疗伤,然后扶他们上路。沂蒙女性正是如此的善良淳朴、坚强热情,深明大义。迟浩田上将曾深情地说:“孟良崮战役取得了巨大胜利,这和沂蒙人民的倾力支援是分不开的。
沂蒙六姐妹,只是千千万万个沂蒙红嫂的一个缩影。用乳汁救伤员的沂蒙红嫂明德英;掩护首长和战士、办地下托儿所、保护党的绝密文件的“沂蒙母亲”王换于;站在冰冷的河水中肩扛门板搭成人桥的李桂芳等32名沂蒙女性;年轻漂亮的识字班班长梁怀玉,在全村动员参军的大会上,发出了坚定的誓言:“谁第一个报名,我就嫁给谁!”她把自己的婚姻幸福抛在了前线,交给了革命;女党员尹德美,舍弃骨肉、出生入死、精心养育革命后代……
忠诚、博爱、自强、奉献。时刻铭记着先辈们的奋斗历程,并将精神继承、发扬下去,则成为我们这些成长于新时代的后来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巍巍沂蒙山,清清沂河水,养育了一群淳朴坚韧、热情乐观、重情重义的沂蒙人。他们在战争中几乎倾尽所有,送儿子上战场为亲人的安危揪着心还要忍受失去亲人的悲痛,为支援前线而筹集粮草哪怕自己饿着肚子穿着破旧的鞋。无论何时,我们都不应该忘记他们的最无私的奉献和极其巨大的牺牲,还有无数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先辈。人不能忘本,自己的祖先的本和自己的国家的本,如此才能明白新中国的建立是那么的来之不易,今天的和平幸福的生活是那么的值得珍惜,如此才能更好地爱我们的国家和同胞,更好地珍惜我们所拥有的一切。
二战前法国陆军世界第一?
二战前,从实力上看,法国陆军确实也就是世界第一。那会儿美国十几万陆军,英国陆军也白搭,他的主要力量是海军,苏联那会儿有点虚,法国第一其实没啥太大问题。但是重点是,德国陆军弱么?也不弱。
从实力上看,法国战役那会儿,德国和法国力量其实是均等的,就算加上英国的军队,德国也是并不落下峰的。我们可以先简单对比一下法国战役的时候,德国和英法的力量对比。
英法这边,总共144个师,330万人,装备主要是3500辆坦克、14000门火炮、3000架飞机。德国这边投入141个师,共计330万人,主要装备是2400辆坦克、7400门火炮、5600架飞机。
地面部队上,德国主要装备的其实是一号二号这些小脆皮坦克,非常渣渣的那种,那会儿他没有虎式也没有豹式。而法国这边有400多辆B1坦克,还有2C这个超重型坦克。
从这个实力上看,德国陆军方面其实还是逊色很多的,装备相比之下也属于挺寒酸的那种。而德国和法国不同,德国在军队里组建了装甲师、装甲军,将坦克集中在一起,形成巨大的局部优势。而德国在空军方面,要比英法强得多的,他们手头的装备并不差,数量也多。
这里面可以看出,德国和英法相比,实力其实是均等的,互相都有各自的优势,而重点在于,德国的优势劣势结合在一起,其实是并不存在劣势的,相反,实力略强的英法的优势和劣势,分化的比较严重,弱点暴露的也是非常明显。
我们说战争,这东西打的是武器装备,是实力,这种实力均等、相差不大的情况下,比的就是指挥官的军事才能、指挥艺术。而法国战役,恰恰是这种军事艺术发挥的最淋漓尽致的一场战争。下面,我们从战术角度去看一下,德国和法国的一些对比,看一下德国咋赢的,是怎么个闪电战给法国人闪溃败的。
德国人在制定方案的时候,其实没那么一帆风顺的。他这个剧本也是改了多次,才最终有了曼施坦因的镰刀计划的。
最开始,哈尔德提出的黄色方案一号,计划类似于一战时期的施里芬计划,计划差不多就是从荷兰比利时打一个大迂回,包抄过去,打个消耗战。后来做了个评估,评估结果是这个行动要损失500万德军,战争在1942年才能转入全面进攻去解决法国。希特勒听完,差点背过气去,对哈尔德非常失望。
希特勒想要的,并不是这种一战时期的打法,他提出,要像打波兰一样,打闪电战,不能这么打消耗战,一战就是这么打输的。而他的想法提出来,德军统帅部的人差点疯了,哈尔德、布劳希奇这些大佬通通反对:元首啊,这样打不过,人家坦克多,还比咱们的坦克厉害,这么打打不赢的。而坚定看法的只有希特勒和曼施坦因,后来决定这一经典战役的,就是这些人。
而这里我们要先说一说法国人的防御计划,这个要放在这里说比较好。我们知道,一战结束,到二战爆发,中间其实就相差20年,一战的打法是边打边变,一直在进化战略战术。而休战20年,这里面停滞其实挺多,就剩下那些军事家在地图上和在演习场排兵布阵了。这个时候,有谁改变了啥东西,很难说,谁拿出来新的打法,都不好讲。德国人在战术上进行了革新,而法国人其实还是停滞不前的,没什么新的改变。
法国人对于德国的入侵早就有预见的,他也有行动,他在防御计划中基本思想就是:法国南部和德国接壤,德国军队可以在德法边境直接突入法国腹地,进攻法国,所以,不能让德国直接进来。
于是乎,法国人修了一条马奇诺防线,把德法边境的接壤部分,通过一条非常坚固的要塞阻隔开,避免德军能够直接突入法国。这样做的好处还有就是,德国想打法国,就必须绕路荷兰比利时,到时候战争可以在荷兰比利时打,在那里打一个消耗战。这样打对法国是非常好的,第一,战火不在法国境内,最多打到边境,法国损失小,第二,打消耗战,法国赢面是非常大的,这点法国人知道,德国人也知道。不得不说,法国这一招,非常阴险,但是德国更阴险、更狡诈。
法国的防御计划大致就是:通过马奇诺防线,逼迫德军绕路荷兰比利时,英法主力屯兵法国北部,随时准备突入荷兰比利时和德军决战。
下面我们再过一遍,法国战役中,德国人的打法和法国人的防御。法国战役中,德国最终的计划就是曼施坦因的镰刀计划。这个计划里面,德军兵分三路:C集团军正面进攻马奇诺防线,此路为佯攻;B集团军进攻荷兰比利时,此路同样为佯攻;A集团军从阿登山脉突破,直插法国腹地,此路为真正的主攻。
(双方部署)
这里面我们可以看出,C集团军正面进攻马斯诺防线,其实是在配合法国人演戏,这个是在法国人的剧本里的,而法国人的剧本里,B集团军应该是主攻,而实际情况恰恰相反,B集团军是德国人最大的圈套,依旧是德国人的佯攻路线,真正的主攻则是A集团军。
(德军在5月16日的攻势)
B集团军的目的在于,通过进攻荷兰比利时,调动法国北部驻扎的英法主力,B集团军缠住英法主力,而A集团军从阿登山脉突入。这里面,B集团军能否成功调走英法主力,是这一战役中最重要的一环。B集团军进攻的时候,希特勒根本睡不着,当他听说英法主力上钩的时候,兴奋不已。
这里面我们要说一说这个阿登山脉,法国人曾经考察过阿登山脉,时间也比较长。法国人得出的结论是:阿登山脉不适合大兵团进攻,德军无法通过,法国可以高枕无忧。这也是法国人剧本里,为何如此自信的原因。
而德国人这边不一样,古德里安在一战时期,在1914年和1918年曾经通过阿登山脉穿插,对阿登山脉也是非常熟悉。曼施坦因的镰刀计划里,在阿登山脉突破的想法,就是古德里安提出的,他在旅馆里遇到了制定计划的曼施坦因,两人一拍即合。
于是乎,阿登山脉是防御最薄弱的地段,兵力少,也缺乏反坦克武器,A集团军在这里一路畅通无阻。而英法主力又被B集团军吸引走,无法回援,法国这会儿基本完蛋了。
在德军突破阿登山脉以后,顺势穿越色当,这会儿法国内部非常空虚,主力被调走,内地无兵可用。内地防御的部队,也不是A集团军的对手。
这会儿法国人面前一堆难题:
1.前线法军主力背对德军,随时可能被包抄。
2.内部空虚,巴黎摆在德军眼前。
3.内地部队打不过德军。
这里面的问题就在于,法国人的严防死守,把所有兵力都安排出去了,顶在了最前沿。而德国人却通过法国人意想不到的方式,穿越了法国人认为最不可能突破的地方,突然出现在法国人背后。这里就类似于,打游戏时,人家刺客突然出来,要切你后排,你慌不慌?慌,法国人这会儿非常慌。
德军穿越色当之后,再就没打过什么硬仗,一路赶鸭子一样把法军往海边赶,速度飞快。等回头杀向巴黎,巴黎干脆宣布了不设防,而C集团军也顺势突破了马奇诺防线,法国完了。
整个法国战役,德国玩的漂亮,而法国非常消极。前面说了,法国人对德国人的入侵是有预见的,所以修了个马奇诺防线。那么,既然他有预见,他为何不先出手,灭了德国?他没出手,原因也只能是没把握。
战争爆发之前,有个事情叫经济大危机,资本主义国家受影响非常大,法国当然不例外。打仗,你要有钱,你要有经济。而你建设军队的前提,就是先把经济建设好了,把军费先拿出来去建设经济。这会儿,你英国法国都是大把大把的失业率,没钱没工作,你打不了仗。
英法一直绥靖政策,原因最主要的就是打不起仗,打起来就输。这里面,英法对德宣战之后都没打,都在等准备好。你要弄军队打仗,你得从图纸开始造武器,从盖厂房开始。
而德国不一样,德国最早走出经济危机,军队这会儿最强,经济最好。布劳希奇在开战之前就告诉希特勒,晚点打法国,因为自己还没从波兰战役恢复。而希特勒反对,他的理由是:你恢复的时候,也给了英法恢复时间,开战时间越晚,优势越小,最后会被超越。
法国战役,法国的迅速溃败,总结起来就是,法国的计划老套,而德国的战术过于漂亮,指挥艺术非常高超。而且,法国人的准备不足,仓促应战之下,根本不是对手。
梦回吹角连营这句辛弃疾的诗最具男子汉气概?
辛弃疾是我最喜欢的豪放派词人。特别是他的军旅题材词作更是别具一格,既有起义抗金的实战经验,又有胆敢率五十余人勇闯几万敌阵擒奸的勇气和功夫;更有文采斐然的才华,其词现存六百多首,是两宋存词最多的作家,且所创之词名篇名句众多,被后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是众多辛词中的名句之一,后人也耳熟能详,也是我非常喜爱的警句。题主问为何此句最具男子汉气概?我想主要是因为:
一、搞清楚名句的出处、其意及创作背景“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这句词,出自《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翔寒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确君王天下事,赢得身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其词意为:
醉里挑亮油灯看着宝剑,梦中听到军营的号角声响成一片。把牛肉分给部下享用,让乐器奏起雄壮的军乐鼓舞士气。这是秋天在战场上阅兵。
战马像的卢一样,跑得飞快,弓箭像惊雷一样,震耳离弦。一心想完成替君收复国家失地的大业,取得世代相传的的美名。可惜已成了白发人!
创作背景:
辛弃疾虽生于被金人控制的故土北方,从小受家庭的良好教育和目睹金人统治下的百姓苦难,所以长大后起义并归南宋朝庭。由于抗金主张被否并被主和派排挤,辛弃疾罢官后,在信州(今江西上饶)闲居近二十年。宋孝宗淳熙十五年(公元1188年),辛弃疾与陈同甫(即陈亮,南宋爱国词人,力主抗金,辛弃疾的挚友)在铅山第二次"瓢泉会见"后,双方以《破阵子》反复和唱,这首大概也是作于这一时期,且是最出彩的。
二、此句表明了词人抗敌的意志和决心打开此词,开句起笔便高开高走,就像打开高压锅的气门,或是打开高压水枪的阀门,气直冲天,水直喷发,使人的热血一下沸腾起来。
"醉、灯、剑"和"梦、角、营"紧密联系起来,一方面交待词人是在晚上喝酒了,且在三、五分醉以上,喝醉了词人还没有睡,而是把灯挑亮,再拨出宝剑反复擦试,让其寒光发亮,久久看着。睡梦中,也许是词人"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之故,又梦到自已回到战火纷飞、号角连营的岁月场景,手举宝剑,指挥千军万马与敌人展开搏杀。
这种醉时也想着要杀敌抗金,梦中也想着如何收复失地的境界,无不表明词人抗金收复失地的意志和决心有多么的强烈、坚定和紧迫。
三、此情表达了男子汉的忠诚与爱国醉与梦这两个字,对我们大多数衣食无忧的男人,特别是仕途失志、官场失意的男人来说,无论是动荡年代还是歌舞升平之时,首先想到的是醉生梦死、春宵一刻值千金、今朝有酒今朝醉等及时行乐的作为,最好一点的想法就是把自己小家经营好,小日子过好。
但词人却不是如此,虽然在家闲居近二十年,与志趣相投的友人相聚,议论和讨论的话题中心依旧是国家的兴亡和山河破碎如何收拾,如何复兴。自己的日常所思所想都是与打仗有关,醉了还不忘擦剑看剑,睡梦中还在奋力杀敌抗金,据说词人临终时还大呼“杀贼!杀贼!
这样闲人多年,又远离权力中心的一位老者,能初心不变、忠诚不移实属不易,如此的忠君之心、爱国之志和家国情怀,古今中外没有几人能与其相提并论,我看在稼轩那个时代,也只有陆游老人家了。
四、此意宣扬了大丈夫的责任和担当什么是男子汉大丈夫?也许有多种答案和标准。我想最重要和最可贵的除了上述提到的忠诚以外,那一定是男人的责任和担当。一个家庭、一个集体或是一个国家都需要男人的责任和担当。特别是逆境之时、危亡之际,男人的责任和担当显得尤为重要。男人有了责任和担当,这个家就有了依靠和安全,这个国就有了立柱和支撑。
我们还是回到“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这句词里来看责任与担当吧。
词人用"看剑""吹角"开句起笔,一下子把冷兵器时代中国古代文人和武将的精神支柱给立起来了,剑也泛指武器。武将佩剑那是你手中的杀敌和护卫工具,文人佩剑那是代表你的性格特征。
通过此词可以看出,词人与剑以及国家完全融为一体,剑人合一,家国等同,几乎是其生命的全部。
词人虽然"可怜白发生",但始终没有忘记作为南宋男人的一份责任与担当,时时刻刻在看剑,让自己眼里有任务,不要忘记责任所系;每时每刻在等待朝庭的召唤,让自己的肩上有压力;每夜在梦中听到"吹角连营",让热血能永远随生命沸腾,期待号角吹起杀敌的那一刻。
词句也警醒我们每个华夏子孙,当国家有难,民族有危之时,男人的责任就应义无反顾提剑上战场、赴一线,男人的担当就是随着冲锋的号角向前冲,往前倒,不退缩。
正如金庸武侠小说世界里说的剑法剑气剑魂和侠者风范;也如《亮剑》所倡导的狭路相逢勇者胜,剑锋所指所向披靡。
结语一个时代有辛弃疾这样的文武全才之人,忠勇双全之巨,使命担当之汉,原本应是那个时代之幸,可惜由于南宋朝庭的腐败、昏暗、软弱和妥协,这些忠诚和勇士或被杀害,或被冷落,最终导致亡国的可悲下场。
壮志难酬的辛弃疾,一生始终没有动摇收复山河失地的坚定信念。他满腔激情,惟有将国家兴亡的忧患意识寄寓于词作之中,以其悲愤和豪放之词名志抒情。
我们多想国家大幸词人亦幸啊!
@石润居原创诗词 欢迎大家讨论赏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