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永谈股,能不能和一个经济条件不好但很爱我的人结婚?

2024-07-04 07:31:04 83阅读

刘永谈股,能不能和一个经济条件不好但很爱我的人结婚?

这个问题有两面性,咱们就先来举一个例子吧,自己身边的!我认识的一家四姐妹、除了老大嫁给了穷家、其他三个都嫁给了富家、结局是老大的两个孩子只上了技校、四十多岁的还给别人打工、一个月顶多挣两千元、养老保险还得自己交;剩下三个嫁给富家的妹妹、孩子齐刷刷的重点大学毕业、然后出国留学、现在都在一线大城市里找着体面的工作、年薪都是几十万。两者差距巨大、谈爱?以为穷家懂爱?就爱钱、做事有多下作都不忍心说、整个一个垃圾家族、孙子辈也毁了、无论学习还是做人、人说孩子不能输在跑线上、可富家起跑线在百米高台、你在负几米的地下室、怎么比?你掏得起孩子补课费吗?

但是呢这么说又太片面!比如我父母都是门当户对还不是整天吵架,别听什么门当户对就好,结婚是两个人自己的事,如果感情到位经济还行不至于活不下去,还是爱情重要,找个有钱的土大款容易,找个真心爱你的人难。整天活在钱上还会有神马未来,现在年轻人追求享受不懂付出才是最可怕的,钱是劳动的价值体现,有手有脚的够用就行,如果钱能解决绝大多数问题就不会有那么多人离婚了。

刘永谈股,能不能和一个经济条件不好但很爱我的人结婚?

我想说在你们没有孩子的时候,所谓的爱情都是唯美的,你什么都不图,只图他对你的好,是万万不可的!!但是当你有啦孩子,所谓的爱都会变啦质,你会发现那些选择门当户对的,拜金的,都会过得比你好时,你会发现恋爱中的傻女人,才图男人对他的好,因为当他对你不好啦,你就什么都没有啦,所以不能只图他对你的好,那不是全面的!要看他的人品,还有责任,上进心。就算他没钱,有这些,你们以后也会过得幸福!男人可以没有钱,但是不可没有量!

如果确定对方真的很爱你,他经济条件不好也可以。关键是当他经济条件不好,而表现的很爱你时,你就不知道他是不是真的了,是不是另有所图,甚至是处于无奈!因为很多这样的人,当经济条件好了以后,都另寻新欢了。我单位一个男同事就是,公开说找他媳妇后悔了,因为当时自己家条件不好,然后明目张胆地跟一个女同事天天腻在一起!

如果汉献帝在刘备手里?

那刘备就成为曹操,像曹操一样挟天子以令诸侯,能不能令诸侯先不论,但挟天子,刘备肯定是会干的。

这个挟天子也是个技术活,不是人人都能做的好的。比如董卓,与其说他是挟制天子,倒不如说他是绑架天子,倒行逆施,不仅天子没挟成,还成了全民公敌,最后被自已最信任的人吕布给杀了。

还有李傕与郭汜,两人在董卓死后,发兵攻下长安,杀死王允,赶走吕布,也挟制了天子,可李傕与郭汜两人连董卓也比不上,不仅两人自相残杀,居然还在眼皮底下把汉献帝给放走了。

这才有了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曹操与董卓、李傕、郭汜等人有着本质的区别,在天下未定,自已实力没有增加之前,曹操对待汉献帝与大汉忠臣没什么两样。

曹操也许有野心,也许隐藏得极深,但从来不会,也绝对不会像董卓、李傕、郭汜等人一样,把皇帝不放在眼中,随意威胁欺负皇帝,这在曹操这里是根本不存在的事,否则以大汉忠臣自居的荀彧根本就不会跟着曹操了。

但是时间长了,有些东西难免隐藏不住,比如野心,比如权力,比如地位,所以汉献帝也感受到了曹操的野心,毕竟汉献帝是个聪明人,从9岁开始就被董卓立为皇帝,从小就被权臣当成傀儡,他一直在抗争,一直在隐忍。

所以就有了衣带诏,但是曹操的果断及狠辣出乎了汉献帝的意料之外,在一次次的失败之后,汉献帝发现无法抗争,于是只能想其他办法,比如逃离曹操。

如果汉献帝逃离了曹操,投靠了刘备会如何呢?

从刘备的角度来看,如果汉献帝投靠了自已,那就等于招来了一块金字招牌,虽然大汉天下已经非常衰弱,天下没有多少人人心向汉了,但是对于刘备来说,这就是完美的解决了合法性问题,连汉献帝都来投靠我刘备,那我刘备岂不是天下人心所向,岂不是大汉王朝的正统地位。

于是刘备就会像早期的曹操一样,把汉献帝高高在上的供奉起来,毕恭毕敬的小心侍候着,让汉献帝尽量看起来像一个皇帝的样子,至少在礼仪上,与皇帝无二。

但是在权力上,刘备是不太可能将自已辛苦打下的江山交出去的,刘备早就为他的儿子们取好了刘封、刘禅、刘永、刘理的名字,合起来就是封禅、永理。封禅可是只有皇帝才能干的事。

刘备不可能交出权力给汉献帝,就注定与曹操一样,挟天子以令诸侯,当然了,汉献帝也不傻子,他只一个人来投靠刘备,是不可能让刘备交出所有权力的,作为聪明人,大家心照不宣的合作起来就行。

汉献帝想拿回权力是不可能的,无非就是混个安逸,和平,顺利的一生,而对于刘备来说,汉献帝就是他统一天下的金字招牌。

在刘备迎立好汉献帝后,接下来就会以汉献帝的名义,向天下发出讨伐奸臣曹操的檄文,大概内容就是:

曹操是个奸贼,出身宦官,以挟制天子而取得权力,威胁皇帝,欺辱汉室,残害忠良,飞扬跋扈,现在我刘备受大汉天子之命,率军讨伐曹操,希望天下忠汉的人都来相助我刘备,一定要铲除曹操这个奸贼。

接下来的事就显而易见,刘备以奉汉献帝之命,率领大军讨伐曹操,于是就有了汉中之战,襄樊之战,上庸之战等一系列的与曹操之间的战争。

当然了,这个时候的刘备能否打败曹操,显然是个未知数,因为挟制天子的红利,早就被曹操用完了,等到汉献帝投靠刘备时,天下已经没有多少人心向汉了。

最终结局就是汉献帝从此之后在刘备的地盘上养老了,至于汉献帝去世之后这皇帝之位如何处理,当然不是传给汉献帝的儿子,而是禅让给刘备,如果刘备能活到那一天的话,如果刘备不能活到那一天,那么就只能在诸葛亮的刻意安排下,在汉献帝临死之前将皇帝之位禅让于刘禅,这就是最后的结局。

几十年以后,司马家统一三国。

文武双全的赵云为什么得不到刘备的重用?

文武双全的赵云为什么不能被刘备重用了,其实是有原因的!

提起来赵云大多数人都耳熟能详,他的出生年代已无从考证了,赵云是常山真定人(今河北正定县),真定赵氏在汉初虽为当地大宗族,但也是那种有钱没地位的,到了赵云一代更是没落,三国时代虽然群雄并起,大家都是靠本事吃饭,但出身和门第还是相当被看重的。说赵云在蜀汉的地位不是很高,是有证据的赵云别传说:“云身高八尺,容颜雄伟”,想来却也有过白袍银枪,英姿飒爽的时候。可惜他一开始没有跟对明主,埋没在公孙瓒的军中,当他在长坂坡大展神威的时候,已经是50多岁了。古人“七十古来稀”,在三国那样的时代,50岁已经是高龄了。身逢乱世,大丈夫不能早立功名,象吕布那样“人中吕布,马中赤兔”,这恐怕是赵云的一个悲哀了。

作为三国时期最完美的将军,赵云不仅英俊帅气而且忠勇无双,由此拉拢了很多粉丝。赵云武艺出众,使得一手精湛的枪法经常在乱军重围之中杀进杀出,实在是一名无可匹敌的当世猛将。而且赵云最值得人们夸赞的是他的忠肝义胆,自从投靠刘备以后他从无二心,一生辅佐刘备尽职尽责,甚至在临终之时还在想着北伐大业,实在是令人感动。然而赵云虽然忠勇无双,但是却为何始终得不到刘备的重用呢?只因他做错了四件事情。

三国时期在民间的地位和影响力最高的人,除了诸葛亮和关羽应该就是赵云了。然而赵云虽然去世后享有很高的赞誉,在其生前却始终未曾得到刘备的重用。赵云不仅武力出众而且颇具谋略,这样一个有勇有谋的将领在蜀汉集团却只能担任保镖的角色,着实有些大材小用,不说关羽张飞,即便是魏延的地位和官职都在赵云之上。我认为刘备之所以这么做出于以下四点原因:

第一就是长坂坡之战。赵云不仅在这一次战役中立下了救扶幼主的功劳,而且还凭借着出色的战绩美名远扬。然而虽然他在长坂坡表现出色,但也使得他和刘备两人的关系产生了间隙。根据三国志中描述的细节,刘备仓皇出逃,曾经有人向他禀报赵云投降了曹操,刘备对此反应激烈竟然用手中的兵器扔向此人,并且愤怒的说道赵云绝不会背叛自己的。

刘备的这个反应可以说是极其反常,因为刘备一直都是喜怒不形于色,而且又一向以仁爱自居。刘备如果对赵云极其信任,在听到这个消息之后应该嗤之以鼻一笑而过,而非如此狂躁失态,他之所以在听说这个消息后生气,就是因为对于赵云是否叛变自己存疑。而且赵云作为刘备的护卫队长,在兵荒马乱之中没有随身保卫刘备,反而是不知所踪,虽然是为了找回刘备的妻儿老小,但是却离开了最需要保卫的刘备,难免有失职之嫌。

第二则是截江救阿斗事情。刘备在领兵入川之时将荆州事务交给诸葛亮裁决,还把自己家里人的安危托付给了赵云,让他照顾自己一家人的安危。但是没想到后来孙尚香却受骗带着阿斗返回江东,赵云得知消息后火速坐船前往追赶,终于在江面上将其拦了下来,成功的将阿斗救了回来。

然而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赵云拦截阿斗是在孙夫人前往江东的船上。虽然赵云最终救回了阿斗,但是他作为刘备府中掌管内务的官员,出现这种事情无疑是非常失职的。而且在这件事情发生之后如果不是张飞及时赶到,后果不堪设想,阿斗对于刘备集团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赵云身负重任却险些出现差池,刘备虽然对此没有表态,难免会对赵云的能力有所怀疑。

第三则是赵云劝阻刘备分封功臣。刘备率领荆州将士经过三年的时间才打下来益州,为了犒赏这些功臣于是就想要把益州的房屋和田地分封给他们,赵云却对此极力反对。虽然赵云此举并非是出于私心,而是为了天下百姓着想也是为了刘备集团的长远发展考虑,但是难免会因此得罪很多人。刘备本来也是想借助这个机会拉拢一下手下人,让这些人能够更加卖命工作,结果却因为赵云把这事儿给搅黄了,他对于赵云的好感自然又会大打折扣。

第四就是赵云劝阻刘备兴兵伐吴。刘备称帝后不久就决定兴兵伐吴,这个决策无疑是非常错误的,但是很多人却不敢忤逆刘备的意思而默不作声,就连诸葛亮也只是感叹了一句若是法正在才能阻止主公啊。赵云却又一个人站了出来劝阻刘备,说道我们的目标是兴复汉室,主要敌人就是汉贼曹操,如今不去讨伐曹魏反而攻打盟友东吴实在不是一个明智之举。刘备对此并未采纳,而且非常生气,所以在出征之时也没有将赵云带在身边。

由赵云的表现来看,他确实是一个没有私心为国为民的良将,但是却也因此经常触怒刘备。所以刘备才未对其委以重任,甚至在临死的时候也只是让他好好照顾自己的儿子,并没有对其进行提拔,直到刘禅继位之后才重用赵云。

其一,赵云有自己的政治抱负,从他早期的几次易主到力谏刘备伐吴都能看出赵云是个有理想有抱负的将军,这一点或许被刘备所忌讳。因为早期他可能和刘备的志向一致,后来刘备心思有所转变。当然这一点不一定是主要原因。

其二,赵云有将才无帅才,子龙一直都是披坚执锐身先士卒的常胜将军,但没见过他有独当一面或运筹帷幄的时候。他更像是个技战术很高的特种兵指挥官或警卫部队的长官,事实上刘氏集团也是这么用他的。

其三,与其他受重用的名将相比赵云有他的不足。大家可能会说要说无帅才赵云不见得比张飞马超次。这里且不说张飞分兵取蜀义释严颜和大败张颌独守巴西,做为早期追随刘备的将领论亲厚子龙还是不如关张。而马超在羌人中颇有威信他镇守凉州可保西凉无事而且刘备收川时刘璋投降也是慑于马超。而黄忠做为荆州降将被重用里面也是有政治因素的。至于魏延,这是一个很杰出的军事统帅,他不但可以独当一面也有自己独特的战略眼光,比如子午谷奇谋。这些赵云都不具备。

再补充一下,还有姜维,他是蜀汉官做的最大的武将,做到大将军。当然,这时的蜀汉已经没什么军事人才了,但是姜维也绝不只是矬子里面拨出来的将军。他独立苦苦支撑了几十年,而且一直延续了诸葛亮的军事方针,以攻为守。

相信换了赵云不一定能做到。根本不是罗贯中尊刘贬曹,看一下嘉靖本就能清楚的知道。尊刘贬曹的是毛宗纲父子,他俩把曹操好的地方抹去大半,给曹操加了一大堆批评。清代以来由于毛纶父子修改过的《三国演义》的流行,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反而较少受人注意,有少数研究工作者甚至把毛本《三国演义》作为研究罗贯中思想的依据,从而造成了某些误解。例如,有一种看法,认为罗贯中从尊刘抑曹的封建正统观念出发,一味丑诋曹操,极意美化刘备。

但在实际上,这恐怕是把《三国演义》中所体现出来的毛纶、毛宗岗的思想,与罗贯中的思想混淆起来了的缘故。在毛本《三国演义》中,曹操确实被骂得一塌糊涂。而罗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对曹操虽有许多批判,却也不乏赞美之词。例如,曹操在作品中第一次出现时,作者是这样介绍的:“为首闪出一个好英族,身长七尺,细眼长髯,胆量过人,机谋出众,笑齐桓、晋文无匡扶之才,论赵高、王莽少纵横之策,用兵仿佛孙吴,胸内熟谙韬略。”(《刘玄德斩寇立功》)对他的热情赞扬大大超过对他的批判。因此毛氏父子很看不惯,就把这一段文字缩为冷冰冰的三句话:“为首闪出一将,身长七尺,细眼长髯。”又如,罗贯中在《关云长千里独行》一节中,不仅引了裴松之的评语和“宋贤”的诗来赞美曹操,而且还进一步加以阐发:“此言曹公平生好处,为不杀玄德,不追关公也,因此可见得曹操有宽仁大德之心,可作中原之主。”而这一切,又都被毛本删去了。再如,《曹操乌巢烧粮草》写曹操把其部下私通袁绍的书信统统烧毁,并引“史官”之诗加以赞美:“史官有诗曰:‘尽把私书火内焚,宽洪大度播恩深,曹公原有高光志,赢得山河付子孙。’此言曹公能捞笼天下之人,因而得天下也。”“史官”以下,也都被毛本删掉了。

从以上这些例子中可以看出,罗贯中并不想掩盖曹操的“好处”,对这些“好处”也并不吝惜赞美之词。在塑造曹操的形象时,同样贯彻了这一原则。凡是史料上所有的、能够显示出曹操“好处”的事迹,在《三国志通俗演义》中基本上都加以描写,有些并作了艺术夸张;同时,他还以一些虚构的情节来赞扬曹操。

其实在普通人的心目中,赵云是三国中最招人喜欢的人物了,白马银铠、手执长枪、俊朗潇洒,武艺极高,吕布虽然长的不错,武艺也很好,可惜个人品质有问题,野心太大,没有人能驾御,所以最后殒命白门楼,不象赵云,忠心耿耿,深得刘备的赏识,地位很高,称为“四弟”,人称“四将军”。但真的是这样吗?

但这显然还不是主要的,跟从刘备可以说毕竟是赵云一个明智的选择了,老虽老矣,却也有能有用武之地了。但从赵云本心来说,最大的痛苦和悲哀就是他的出身和门第了。

当刘备自立为汉中王时,群臣上表汉献帝,署名第一位的是平西将军都亭侯马超,以下是诸葛亮、关羽、张飞,黄忠、法正、李严等,马超凭什么列名第一,就是他出身好,老祖宗是当年赫赫有名的伏波将军马援,父亲马腾则也是平西将军、西凉太守,官宦门第,世代望族;就连黄忠出身虽虽不济,但在刘表手下也是中郎将,后来跟韩玄升到裨将军。而赵云则就“等”在了以下的“一百二十人”之内了,至于到刘备称帝,上表劝进的就干脆没有赵云的大名了,这是其一。其二,说书人说蜀汉有“五虎大将”,关、张、赵、马、黄,但其实他们五人从来不是并列的。刘备自封汉中王时,拜关、张、马、黄为左右前后四将军(三品),而赵云却封了个翊军将军(五品),按照汉朝武官官制,这其实是个杂牌将军。到刘备称帝,关、黄已故,张飞升车骑将军,西乡侯;马超封骠骑将军,也封了侯,都是一品了,而赵云仍是原职,直到刘禅即位,赵云才升征南将军(四品),而张、马也死去多年了。就连赵云死去后,蜀汉追谥大臣,从诸葛亮到关羽、马超、张飞,到庞统,黄忠,却惟独没有赵云。直到蜀汉灭亡前三年,因为“外议云宜谥,”这才追谥为“顺平侯”。按《周礼》谥法,“柔贤慈惠为顺,执事有班曰平”,赵云一生征战的功绩就此被一笔抹杀了。

赵云只所以在蜀汉的地位不高,一个是因为他的出身门第的不高,另一个原因则是他从来不是刘备的心腹,尽管他和刘备一直相当亲近。这就是赵云的又一个悲哀了。赵云是一个真正想重振汉室的人,所以他最早从袁绍,而见其无忠君救名之心,而改投公孙瓒;所以当公孙瓒败亡时,不投曹操而宁愿落寇卧牛山。等投了刘备,刘备要做皇帝了,他却没有劝进;刘备要伐东吴,他却说:“国贼是曹操,非孙权。”当初刘备初定益州,有人建议刘备将成都内外屋舍和田地分赐诸将,赵云却劝说“国贼未灭,未可求安也。”在他心里,始终将复兴汉室,铲除国贼作为头等大事。而刘备却从来只是把复兴汉室作为一个幌子的,因而赵云也就成不了心腹的了。

三国是由东汉到西晋的一段历史时期,分别是魏、蜀、吴三国。赤壁之战时,孙权和刘备联营给了曹操致命一击。从此奠定了三国鼎立的雏型。在三国时期,出了许多将领如:关羽、黄权、孟达等,都受到刘备的重用和信任,唯独赵云没有得到重用,刘备封给他最大的官位也不过是安保队长,在当时刘备手下的降将都是受到了极大的礼遇,那么赵云为什么没有受到重用还是有其它原因的!

在三国有这样的一句话:“子龙一身都是胆。”赵云一生的成名之战可能也就是七进七出救阿斗。众所周知赵云是刘备手下的安保队长,他的职责相信大家都很清楚就是保护刘备。在长坂坡之战中,刘备与他夫人走散,这时赵云单枪匹马去救阿斗,赵云找到二位夫人其中的一位,赵云奉命保护少主,冲过曹操的包围,最后安全返回。当时曹操听到这个消息气的是不行,大家都知道战场只有将军和将领,没有父子兵,而赵云却丢下刘备去救阿斗,这也是刘备生气的原因,如果刘备出事了,救10个阿斗也是没有用,后来因为此事刘备怒摔阿斗。

蜀国在赤壁的时候和吴国结盟,打败曹操。这两国之间看似是和平相处实际上也是暗地较劲。当时东吴孙权为王,将自己的妹妹孙尚香嫁到了蜀国,名义上是嫁,实则是监视蜀国,刘备当然也是聪明人,于是便让赵云保护自己的家庭,说白了就是让他监视孙小妹,可谁知赵云没看住让孙小妹带刘禅上了船,万幸的是被张飞发现的早,赵云才能将刘禅截下来,而孙小妹此时已经是上了东吴的船,不然恐怕以后蜀国都要被东吴牵制。

若说起赵云情商不在线的事情非公然反抗莫属了。在上次被孙尚香带走刘禅以后,刘备的生气程度已经达到顶点了,也没有对赵云怎么样,如果刘备追究责任恐怕赵云有10颗脑袋都不够砍。但是赵云不仅没有反思自己的过错,而且在刘备准备去攻打东吴时,又跳出来说不行,不能去打,刘备此时已经气疯了。

其实,赵云武力很强,只是情商有点低。倘若赵云的情商稍微提高一点,刘备可能就重用他了,说不定他也能成为一名大将!说明刘备识人的无能!但老百姓惦记着这位忠勇的“四将军”

三国留下来的武器?

一,曹魏家传的百辟刀、百辟剑

百辟刀是曹操所造的著名兵器,不过这百辟刀可不是一把而是五把。

建安年间,曹操花了三年时间才造出了五柄宝刀,分别用龙、虎、熊、马、雀五种动物作为纹饰区分。

第一柄宝刀曹操先赐予五官中郎将曹丕,并发布声明说:曹家子弟中有不喜欢武功而喜欢文学的,将把机会获得剩下的四把百辟刀。

后来曹植、曹林分别获得了一柄宝刀,最后两柄曹操自己持有。曹植还因此写了一首宝刀赋,说百辟刀的锋利超过古代的巨阙、太阿两柄神兵。

以史为鉴墨上桑也正是由于曹植的大作才得以知道如此神兵。

建安中,家父魏王命有司造宝刀五枚,以龙、虎、熊、鸟、雀为识。太子得一,余及余弟饶阳候(曹林)各得一焉,其余二枚,家父自仗之。陆斩犀革,水断龙舟。……逾南越之巨阙,超西楚之太阿。--宝刀赋

曹丕继位之后,把造百辟刀的传统也继承了下去,造了三柄绝世宝剑,分别是飞景剑、流彩剑、华铤剑。

三柄宝剑长达四尺二寸,重一斤十五两(汉制一斤十六两),用玉石、犀角等名贵装饰。

可以看到曹魏时代铸造名刀名剑自配是有传统的。

曹丕《典论》:“选兹良金,命彼国工,精而炼之,至于百辟,以为三剑:一曰:飞景,二曰:流彩,三曰:华铤。俱长四尺二寸,重一斤十有五两,淬以清漳,励以,饰以文玉,表以通犀。”

二,刘备的蜀主八剑

刘备在演义中用的是双股剑,但是在历史上刘备却造了八柄宝剑,史称蜀主八剑。

刘备在汉献帝禅让后也决定自己称帝,改元章武。为了表示纪念,专门挑选良辰吉日,选择了金牛山的上好铁矿铸造了八柄宝剑,史称蜀主八剑。

这八口宝剑都长三尺六寸,锋利异常,一柄刘备自己佩戴,一柄留给太子刘禅,两柄分别给两个儿子刘理、刘永。

其他四柄宝剑都送给了刘备的铁杆亲信:

一柄给了诸葛亮,一柄给了关羽,一柄给了张飞,一柄给了赵云。

据说宝剑上的字都是诸葛亮的书法。

曹操造五柄,刘备汉室正统,怎么也要超出五柄,那就干脆造八柄宝剑吧。

梁陶宏景撰《古今刀剑录》:“蜀主刘备,以章武元年岁次辛丑采金牛山铁铸八剑,各长三尺六寸。一备自服,一与太子禅,一与梁王理,一与鲁王永,一与诸葛亮,一与关羽,一与张飞,一与赵云。并是亮书,皆作风角处所,有令称。”

三、孙权六剑

从春秋时期开始,吴越就是著名的神兵利器诞生之地。孙权占据了东吴,当然在兵器冶炼上技高一筹。

据记载,孙权有六柄宝剑,分别是白虹剑、紫电剑、辟邪剑、流星剑、青冥剑、百里剑。

虽然曹操,刘备造的好兵器都不少,可惜都送人了。

只有孙权造的宝剑全给自己留下来了。所以最后还是孙权宝剑最多。

晋·崔豹《古今注》:“三国吴大帝孙权有六柄宝剑,一曰白虹,二曰紫电,三曰辟邪,四曰流星,五曰青冥,六曰百里。”

是因为刘备的能力不行还是因为刘备的对手太强?

在历史上刘邦建立了西汉,刘秀和刘备都是刘邦的后人,而且血缘关系还不是很远的后裔,刘秀和刘备的祖先都是汉景帝的儿子,而汉景帝则是刘邦的亲孙子,当然刘秀建立了东汉,刘备也建立了蜀汉政权,其实这三个政权的国号都是“汉”,后人为了方便称呼也就分别给予了西汉、东汉和蜀汉的命名,那么同样都是面临天下大乱的局面,为何刘邦和刘秀能够建立大一统的王朝,而刘备却只能够偏安西南一隅,这是什么原因呢?

可以说三个人处在不同的时代环境下,比较三个人的能力或者对手的强弱,这本身关公战秦琼的问题,因为环境不同,自然无法在相同的标准下做出公平的比较,不过三个人都是面临天下大乱的局面下,出现不一样的结果,刘邦建立的西汉继承了秦朝的疆域,而刘秀建立的东汉也扫荡群雄,再次建立大一统的汉王朝,至于刘备只能够建立蜀汉政权三分天下,其实仅仅占据西南益州一州之地而已,那么出现这般不同的结果,其实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第一,时代背景不同。

我们都知道刘邦起家是因为参与秦末农民起义,并且在起义之后很快形成了不错的势力,不过因为遭到雍齿的叛乱,损失惨重,投靠到项梁麾下最终打败雍齿,夺回丰邑,因为拥立熊心为楚怀王,刘邦和项羽成为项梁麾下的两大统帅,后面楚怀王要救援赵国,不过为了分散秦军力量,也就派遣刘邦统帅西路军攻秦,而北路军统帅是宋义,并且约定谁先进入关中,谁就是关中王,就这样刘邦趁着秦军主力被项羽等人牵制的有利时机,顺利打入关中,成功灭亡了秦朝,战后项羽主持分封,刘邦被封为汉中王,封地就是巴蜀和汉中地区,后面的故事我们也就比较熟悉了,刘邦以韩信为统帅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成功占据关中,然后与项羽争霸,取得了最终的胜利,可以说刘邦面临的秦末农民起义的乱世,群雄割据的局面,也就是说刘邦收拾的是秦末的乱局。

刘秀成长的过程比起刘邦来说丝毫不弱,刘秀趁着王莽新朝改革失败的现状,参与了当时的农民起义军,因为当时刘秀家道已经衰落到种地的局面,没有马匹作战,只能够骑牛参与起义,不久之后与绿林起义军汇合在一起,成为绿林军的重要支柱,尤其是昆阳之战打败了王莽40多万大军,导致王莽统治土崩瓦解,最终绿林军打下长安,因为刘秀兄弟能力太强,最终绿林军扶立刘玄称帝,也就是历史上的更始帝,后面刘秀的哥哥被刘玄杀害,刘秀主动请罪,免于一死,不过还是被派往河北招募当地豪强地主,但是仅仅给他一个大司马的名号,手中并没有一兵一卒,刚到河北就碰到了王朗称帝,最终在耿弇带来上谷渔阳骑兵,以及真定王刘杨的支持下平定王朗,因为遭到刘玄的忌惮,两个人分道扬镳,刘秀走上了统一之路,最终扫荡群雄,打败各路割据势力,成功建立大一统的东汉王朝。

而刘备的发家之路也是开始于农民起义,刘备参与讨伐黄巾起义,一步步建立了自己的班底,不过生涯早期就是奔波各方诸侯麾下,没有一处自己的基业,最终还是联合东吴打赢赤壁之战,拿下了荆南四郡,而后西进益州北击汉中,建立了蜀汉的基业,通过三个人的经历,我们能够看出刘邦和刘秀都是参与农民起义,并且成为起义军的重要将领,在推翻前朝的行动中都是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刘邦攻取关中灭亡秦朝,而刘秀打赢昆阳之战,帮助绿林军打入关中,而刘备是参与平定农民起义,属于统治阶级的一份子,所以三个人处在的时代背景不一样,简单的说就是刘邦和刘秀推翻了腐朽的旧王朝,重新建立一个新王朝,而刘备想要“兴复汉室”,无论是不是要自己做皇帝,他的想法都是继续延续旧王朝而已,而历史的发展规律是不断向前发展,刘备想要维持已经逐渐走向没落的汉王朝,这个难度简直太大了,所以我们能够看到历史上东晋、南宋甚至南明只能够维持半壁江山,只有刘秀完成了大一统,不过严格意义上说,刘秀接手的是新朝,并不是西汉王朝,所以刘邦和刘秀是打破旧制度,而刘备是想要维持或者重新唤醒,刘备的难度自然要更加困难。

第二,个人能力不同。

三个人可以说都是当时的豪杰,这里说三个人的个人能力不同,并不是否定某个人的能力,正所谓能力并没有行与不行的问题,刘邦这个人统兵打仗的能力是有的,在与秦朝军队作战的过程中,也是不断取得重大胜利,当然他的战绩肯定与项羽是没有办法相比的,不过在秦末各路起义军中,刘邦也是数一数二的人物,否则也不能统帅西路军直取关中,让秦王子婴选择了投降,没有能力显然是做不到灭亡秦朝的,不过刘邦的能力并并不在军事能力,按照刘邦和韩信的对话,我们能够知道在韩信看来,刘邦只能够统帅十万以下的军队,彭城之战刘邦的失败就说明韩信的看法是非常准确的,不过刘邦军事能力并非顶级,但是刘邦是一个优秀的政治家,能够重用手中的人才,这是他成功的关键,这就像他自己说的那样: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张良;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不断供给军粮,吾不如萧何;率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位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刘秀最突出的就是军事能力,一场昆阳之战让他名垂青史,虽然刘秀本身统兵作战的经验不多,但是这场以少胜多的战役,绝对证明了刘秀军事能力的突出,可以说刘秀的军事能力在古代帝王中间,绝对位列前五,刘秀在平定河北的军事行动中,虽然依靠大量的名将,但是刘秀统帅能力也不容易忽略,可能就是刘秀的能力太强,导致他麾下的“云台二十八将”虽然军事能力突出,但是名声不响,不过能够驾驭这些桀骜不驯、能力出众的武将,并且善待功臣,这就是刘秀的能力了,当然个人魅力也有关系,比如邓禹是他同学,忠心投靠,耿弇21岁第一次见面就彻底投靠刘秀,并且劝服上谷、渔阳太守选择刘秀,不光给刘秀带去一支强大的骑兵,更是带去了几员名将,这不能说不是刘秀的个人魅力,要知道当时天下割据势力那么多,就是刘姓宗室也有很多能力,最终只有刘秀能够成功,除了军事能力之外,他还善于发现人才,重用人才,这一点和刘邦有点类似,同时个人魅力突出,这是他不同于刘邦的地方。

而刘备参与讨伐黄巾军起家,并且打下了“仁义”的名声,不过刘备辛苦奔波大半生,有过军队和根据地,比如徐州,但是很快就丢失了,可以说他是屡败屡战,投靠公孙瓒,被袁绍打败;投奔袁绍,被曹操打败;丢失徐州,算是投奔吕布,还是被曹操打败;投奔刘表,被曹操追的丢弃妻子,可以说刘备军旅半生,但是军事能力并不突出,赤壁之战刘备联合孙权,但是统帅是周瑜,刘备就算是参与也没有发挥多大的作用,等到攻占荆南四郡,除了手下武将的功劳外,就是借助了刘琦的名声,毕竟刘琦是刘表的长子,更是被刘备封为荆州刺史;当然刘备军事上最成功的的就是攻占益州以及打赢汉中之战,可以说这是刘备一辈子唯一胜过曹操,不过夷陵惨败几乎掏空了刘备的老本,可以说刘备军事能力并非一流,但是笼络和重任人才方面,并不弱于刘邦和刘秀,能够重用诸葛亮、庞统、法正,挖掘出魏延等武将,都显示了他的个人能力,三人从军事能力上看,刘秀最强,刘邦和刘备半斤八两,不过综合能力去看,刘备确实是三国时期的人才,能够从一无所有最后占据天下三分,并不是谁都能够做到的,不过对比同样一无所有的刘秀,刘备还能够得到东汉政权的支持,刘秀的能力显然更胜一寿,所以从个人能力上看,刘备虽然是英雄,却明显不如刘秀,以及刘邦。

第三,人才能力的问题。

刘邦能够建立西汉政权,人才很重要,无论是谋臣还是武将,在历史上都是顶级人才,最著名的就是汉初三杰韩信、萧何和张良,韩信是“兵仙”,是古代顶级名将,在各大榜单的名将排行榜中,韩信绝对是前十的不二人选,入选了唐朝武庙十哲以及宋朝武庙七十二名将,至于张良的谋略水平位居古代顶峰,能够成为武成王庙陪祭,地位在武庙十哲之上,就代表了张良的能力了,而萧何是古代的明相,治国理政的能力是他的特长,三位都是古代顶级人才,能够被刘邦所用,这也是刘邦能够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

刘秀麾下的文臣武将名声不显,但是不代表他们的能力不强,比如邓禹就是刘秀的张良,刘秀这样评价邓禹:深执忠孝,与朕谋谟帷幄,决胜千里。斩将破军,平定山西,功效尤著。至于武将方面,云台二十八将战功赫赫,其中战绩最好的岑彭、冯异、耿弇和吴汉,这些人帮助刘秀打败各路农民起义军以及割据势力,尤其耿弇更是被刘秀视为他的韩信,不过为了避免耿弇遭到韩信的待遇,耿弇主动出去了大将军印信,否则如果刘秀能够重用耿弇的话,他的战功绝对更加突出,能够集合这些人才为他所用,这是刘秀能够成功的关键。

至于刘备,手下的文臣武将也非常有名气,比如诸葛亮、关羽、张飞和赵云等等,不过这些人名气大,很大的原因都是《三国演义》的影响,刘备麾下的文臣中诸葛亮能力最强,不过他并不是谋略型人才,其他的庞统和法正确实是谋士,不过去世太早了没能创下更大的功业,而关羽和张飞是三国时期的猛将,被人称为“万人敌”,不过两人是名将,却不是好的统帅,所以对比下来,刘备麾下的诸葛亮是类似于萧何,而庞统和法正就是刘备的张良和陈平,不过诸葛亮的能力还是不如萧何的,庞统和法正也达不到张良和陈平的能力,至于韩信,刘备手下确实缺少这样一名优秀的统帅,可以说刘备麾下这些人帮助刘备创业霸业足以,可是要打下帝业,略显不足,诸葛亮确实是三国时期最优秀的政治家,不过军事能力并非顶级,三国时期的周瑜、司马懿等人在军事领域绝对远超诸葛亮,至于武将方面,军事统帅确实是蜀汉短板,而名将质量也达不到压制曹魏和东吴的水准,所以刘备不能够完成统一大业,人才方面是重要原因,而蜀汉后期人才更是匮乏,就是这个原因。

第四,对手的水平不同。

刘邦的对手早期是秦朝武将们,能力最强的章邯和王离的对手并不是刘邦,而是项羽,所以刘邦的对手实力达不到一流水平,后期楚汉相争,刘邦面对的并不是一个统一的政权,而是实力分散的各路诸侯,项羽将刘邦封在巴蜀和汉中,特意将章邯等三降将册封在关中地区,就是为了防止刘邦,不过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轻松拿下章邯等人,这里并不是章邯能力不行,而是实力有限,刘邦打败项羽,单纯从实力上去比较,刘邦并不如项羽,能够战胜项羽,其实就是因为当时天下各路诸侯王各自为政,并非一个整体,刘邦联合了韩信、彭越、英布等诸侯王一同打击项羽,这才是项羽最终失败的原因。

刘秀真正的创业是从河北开始的,虽然手中没有一兵一卒,但是刘秀利用联姻取得了真定王刘杨的支持,以及耿弇带了的上谷渔阳骑兵,最终打败了在邯郸称帝的王朗,然后陆续消灭了赤眉和铜马起义军,以及向割据蜀地的公孙述等人,可以说刘秀面对的是乱世,全国各地到处都是大大小小的势力,并非一个统一的政权,所以刘秀能够两线作战、各个击破。

至于刘备虽然也处于乱世,不过早期的刘备没有在争夺地盘的时候夺得一块根据地,等到刘备真正占据荆南四郡以及益州之后,整个天下他的对手只有两个实力强大的对手,也就是曹魏和东吴,这一点与刘邦和刘秀面对的乱世,各种割据势力横行的局面不同,刘备面对的是两个统一的强大政权,而且双方势力并不弱于刘备的政权,所以三者的对手的水平不同,自然也就出现了不同的结果。

第五,核心区域不同。

刘邦在灭掉秦朝后,虽然被项羽分封在巴蜀和汉中地区,也就是相当于蜀汉的核心区域,不过刘邦趁着项羽无暇西顾的时机,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轻松利落的拿下关中地区,这才是刘邦能够取得最终胜利的原因,纵观古代的封建王朝,秦朝、隋朝、唐朝都是依靠关中地区起家,而刘邦占据关中地区,这是古代粮食主产区,并且可攻可守;刘秀的核心区域是河北地区,打败邯郸王朗之后,河北也就成了刘秀的根据地,上谷和渔阳就是如今河北北部一带,这里都是平原,古代粮食的主要产区;至于蜀汉刘备政权,占据益州和汉中地区,核心区域自然是益州了,也就是说刘邦坐拥西北和巴蜀,刘秀坐拥河北地区,也就是幽州和冀州,对于它们俩来说,总体都是向南打,而蜀汉攻击方向是曹魏,只能够北伐,而历史上北伐只有朱元璋成功了,可见北伐失败不是没有道理的,其实这就与古代粮食主产区有关,与他们各自占据的核心区域有关,刘备占据巴蜀就注定失败,历史上占据巴蜀的人,属于刘邦没有第二个人取得成功,无论是东汉公孙述、成汉政权、五代十国的前蜀和后蜀以及明末的张献忠,哪有一次成功的呢?

所以,刘备不能够完成统一,并不是他的能力不行,也不是他的对手太强,而是多方面因素的结果,相对于刘邦和刘秀而言,刘备的对手是一个统一的政权,这是时代背景不同,同时刘备个人能力方面确实不如刘邦刘秀,再加上他们的人才有着明显的不足,所以刘备不能够取得成功,这些因素都有关系!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