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f武圣套装,中国古代的悍将画像为啥多是大胖子?

2024-08-02 12:47:08 82阅读

cf武圣套装,中国古代的悍将画像为啥多是大胖子?

将军肚将军肚,将军没大肚子还能叫将军吗?事实上的古代悍将,有很多都是膀大腰圆大腹便便的形象,并非什么清瘦俊美或者肌肉型男之类的模样。

很多人觉得肌肉男,要比胖子更有力量,其实这是个很大的误解。

cf武圣套装,中国古代的悍将画像为啥多是大胖子?

肌肉虽好看,可在战场上却是中看不中用,古代的悍将作战需要的是力量而不是好看,相对来说,那些大肚子的将军战斗力实际上更加惊人。

古代的悍将,大多数都挺胖

现在很多人印象里的古代将军,往往都是那种肌肉线条匀称,身材黄金比例的型男,还有更夸张点的,干脆就是个奶油小生,长得斯斯文文却又武功高强。

其实,这都是现在的文学与影视作品为符合大众口味而创造出来的形象。

真正历史上的战将,大多都不可能长得那么清秀匀称,像兰陵王那般如若女子的战神古往今来也没几个,更多都是虎背熊腰的样子。

无论关羽还是岳飞,韩信、戚继光、郑成功,无论他们的画像还是塑像,都是魁梧雄壮还有个大肚子,这才是古代悍将的真正标准模样,绝大多数都是如此。

那么,古代完全没有清瘦的将军吗?当然也是有的,比如霍去病、卫青、郭子仪等,他们流传至今的画像,都是比较清瘦的样子。

甚至于,在如今很多剧中很胖的程咬金,其真实画像中的模样,却清瘦矍铄。

不过这里有个问题,那就是卫青与霍去病是汉朝人,但关于他们的画像目前存世的版本却是唐朝时期的,所以并不能够为信。

凡事都有例外,悍将多胖子,但也不代表清瘦的人做不了悍将,只是几乎所有清瘦的悍将画像都是上了年纪以后,他们年轻时到底如何,不得而知。

长胖在古代,没那么容易

现在的人大多追求身材,长胖也不是人们愿意的,可古代的情况截然相反,大多数的人想要长胖却反而没办法,因为长胖太难了。

一般来说,摄入的油脂、糖、碳水过多就会胖,可那时候的人没这条件。

食用油与糖都比较难得,即便是粮食,也不是所有家庭都那么宽裕可以顿顿吃饱的,至于肉食就更是如此,普通人家日常吃的肉,也就是偶尔的鸡鸭鱼罢了。

由于当时的环境条件不同,那时候的确是只有生活条件好的人才能长胖,而军伍之中的将帅等人,他们的待遇就比较好,所以才能长胖。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古代行军打仗粮食很重要,朝廷不用饿兵,从军虽然艰辛,但正常情况下军中的伙食,要远远好于寻常百姓。

尤其是将军等军中首领们,他们的待遇自然更加优厚。

以前肉食难得,而军中的将帅们,却肉食充足,像粮食等更不在话下,毕竟打仗需要巨大的体能消耗,要是吃不饱多尴尬。

也正因如此,古代的普通人往往都比较清瘦,但军中的将帅们却大多比较魁梧,这也是那时候的硬条件所导致的必然结果。

将军长得胖,的确有优势

可能有人觉得长得胖,看着软绵绵的没什么力量,不如肌肉男看着强悍,事实上却并非如此甚至恰恰相反,古代那些悍将的胖,可不是纯粹的胖。

实际上,悍将看起来胖,却并不柔软,他们内里也是浑身肌肉,而是外面包裹着一层肉,这种状态下的人,力量要更加强大。

关羽岳飞都有将军肚,可看起来都不像没力量的人,反而充满威力。

有肌肉的人未必有力气,但膀大腰圆者却几乎都力气不小,而这是成为一名好士兵的基础,只有先成为兵,才有可能做到将军。

在战场上,大肚子的悍将们,力大无穷战斗力惊人,不仅要比那些瘦胳膊瘦腿的强悍,即便是那些浑身肌肉的,也很难胜过他们。

一个肌肉男与一个虎背熊腰的悍将,前者一拳过来,力量被悍将包裹着一层脂肪的身体给化解了,可肌肉男要是被悍将打一拳,那后果可想而知。

对于悍将们来说,身上的脂肪如同一层防护罩一般。

不仅可以保护身体,而且古代打仗往往耗时很长,大肚子的悍将通常体能可以支撑更久,这也是个非常巨大的优势所在。

大肚形象,也是文化氛围所致

古代的将军,虽然仍旧还是需要冲锋陷阵带兵打仗,但成为将军之后,身先士卒的机会也开始逐渐减少,更多是在后方指挥坐镇。

将帅,往往动脑筋更多,营帐之内才是他们的主要活动场所。

长时间坐着,肚子上的脂肪逐渐堆积,形成将军肚也是比较正常的现象,即便是古代的诸多帝王也都是如此,全都清一色的大肚子。

将军肚可不是谁都能有的,尤其古代,往往都是那些有尊位者才能够生出将军肚,那些悍将更是如此,他们的地位越高,将军肚越明显。

现在的人崇尚清瘦,崇尚肌肉,崇尚身形匀称,可在古代,那种肌肉发达一身腱子肉,是苦力人的象征,没谁瞧得上。

传统文化讲究内敛含蓄之美,即便是有肌肉,人们也不会随便露出来。

那时候的人们,觉得文者清瘦是为廉,武者魁梧是为威,一个做将帅的人,不仅要身材高大威猛,而且要力量过人,大肚子往往都是标配。

若武将斯斯文文瘦瘦的,看起来就没有力量和威严,这是不符合古人的眼光的,而事实上若是真遇到这么个瘦将军,人们给其画像的时候,通常也要加工一下。

三国时期蜀国人才凋零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首先三国时期蜀汉的人才即使在巅峰时期也远不如曹魏、东吴。很多人觉得蜀汉人才非常之多且比曹魏、东吴强。这是受小说、影视等影响,因为这些把大量的篇幅给到蜀汉人物,而且过于贬低其他两国人物。在历代都对蜀汉都是很推崇,讲史、戏曲小说兴盛,也使得三国在普通百姓中名播。很多人都喜欢看《三国演义》,本人也喜欢。小说一百二十回,以蜀汉人物和事命名的就达八十多回。电视剧《三国演义》八十四集也基本上是蜀汉唱主角戏,曹魏配角,东吴连配角都不算。最后二十多集基本上就是蜀汉主角,曹魏配角,东吴就一集搞定。蜀汉灭亡,直接就三家归晋。这样产生了一个错觉就是蜀汉人才济济。小说还是把不少笔墨用在曹魏和东吴身上。

蜀汉人才非一州所有

蜀汉的人才主要有四类。第一类是从北方跟随刘备南下的人。比如关羽、张飞、赵云、陈到、孙乾等,人数并不多。很多都错失了,因为刘备一直颠沛流离。第二类从荆州随刘备入益州的人,主要是荆州人。比如庞统、刘巴、马良、魏延、蒋琬等。第三类避乱入蜀的人,主要是三辅和南阳人。比如法正、许靖、吴懿、董和等。第四类是益州本地人,如黄权、马忠、王平、张翼、杨洪等。这也是造成蜀汉前期看起来人才济济的样子。这些人才有不少在南征北战中战死或者投降了,大部分人是逐渐老病逝。

第一、二、三类人才都非益州所有,当这些人才损失后,仅凭益州本土人能完全补充?这显然是不现实。有人讲这是因为诸葛亮没有培养人才的原因。这仅仅是培养就能解决的问题吗?比如一所重点大学,每年招三千人。本地招四百,剩余的全国招生,成绩都是各省排名前五百的学生。假设这所大学只能本省招生,所招学生是本省前五千排名的学生。这所大学再怎么培养学生,能跟往日相提并论吗?但不排除有一些精英,但不多。因为但整体根基就不行。

益州本土人才也未必能补充得了。因为时势造英雄,但凡天下大乱(争霸)之际都会涌现出一批人才。如果不是汉末大乱,刘备一生也只是织席,撑死也最个县令。就像曹操曾讲他以前想能做征西将军就很满足了。就像历代名将相主要都是集中在开国时。蜀汉大将军蒋琬曾问汉嘉郡人张休:“你们汉嘉以前出了位前辈王元泰,现在有谁能继承他的才德吗?”张休回答:“整个益州都没有,何况我们汉嘉郡。”

蜀汉先天不足

历来一个王朝一个国其人才都是集中在前期。一方面是因为人主会用,另一方面收聚的四方人才。我们知道刘备的起点是三国之主中最低,跟诸侯也无法相提并论。虽然是汉室宗亲,但己沦落为卖草鞋。没有曹操、袁绍他们这样的家世和名望。刘备屡败屡战,虽然很多人认为他是英雄。但他这个英雄没有用武之地。其地盘不过一个小县或者一个小郡。真正能称为一方诸侯,也只有据有徐州那一年。没有自己的地盘,一直是颠沛流离,错失了很多人才。比如陈登、陈群、袁涣、田豫等。等到刘备分荆夺益,曹操己占据北方多年,天下俊杰大部分都让曹操收聚了。

先主之初微矣,虽有英雄之姿,而无袁、曹之权藉,屡挫屡奔,而客处于荆州,望不隆而士之归之也寡。及其分荆据益,曹氏之势已盛,曹操又能用人而尽其才,人争归之,蜀所得收罗以为己用者,江、湘、巴、蜀之士耳。

当官渡之战后刘备给曹操追击,逃往荆州投奔刘表。一待就是七年,人马不过数千,城不过新野小城。只是到一小部分荆州豪强的支持。在董卓之乱后,非常多的北方士人为避战乱举宗族迁往南方。他们被称为宾旅寄寓之士,也称流亡北士。迁往江东的以徐州人为主。迁往荆州的最多,以兖州、豫州为主。迁往益州,以荆州南阳和三辅为主。中原迁往益州是最少,因为太远且道路艰难。

当时避乱荆州的北方士人,他们大部分都不看好刘表。虽然有些人认为刘备是个英雄,但无用之地。大部分都投曹操,或北上返回家乡,最后也是在曹魏出仕。只有诸葛亮、徐庶、伊籍等少数人投刘备。比如诸葛亮的好朋友孟建是豫州人,曹操一统北方后己经安定。孟建思念家乡,于是返回北方。后来在曹魏官居凉州刺史、征东将军。诸葛亮北伐时得知石韬和徐庶在曹魏的仕途叹息:“魏殊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见用乎?”

东吴的人才比蜀汉多,首先是起点要比刘备要好得多。有人讲孙坚打出名望,孙策打下地盘,孙权坐享其成。这话虽然不尽然对,但也有一点道理。孙权是站在父兄的肩膀上。有现成的人才,地盘。但孙权可不是坐享其成,其优点是举贤用人方面。东吴除了其杨、荆、交三州的人才,还把避乱江东的流亡北方士收入囊中。比如孙策时的谋士张昭、张纮、秦松、陈端等,都是避乱江流亡北士人。还有鲁肃、诸葛瑾、步骘、腾耽、是仪、胡综、徐盛、潘璋等都是北方人。

蜀汉的人才在整体数量上是远不如曹魏、东吴。在个别方面有比曹魏、东吴强的地方,但架不住人家的数量优势。人才我认为主要分为股肱、谋主、爪牙三类。比如蜀汉的谋主也就庞统、法正、刘巴。反观曹魏这边有荀彧、荀攸、郭嘉、董昭、贾诩、刘晔、蒋济。再往下一等杜袭、徐邈之类的就更多了。武将也是如此,五子良将、夏侯曹氏诸将等。小说《三国演义》又过贬低夏侯曹氏诸将。

蜀汉接连受挫

从公元219年失荆州到公元222年夷陵之败。据我个人统计投降、战死有名字记录的有三十多人。没有名字记录的就更多了。特别是夷陵之战,蜀汉的精锐尽丧。光黄权江北军投降魏国的中高级将军就达三百多人。蜀汉这些军队、文武都是跟着刘备南征北战,所聚四方人才。将士的损失,就算等蜀汉的小孩长大也两一二十年。战斗经验的培养呢?这些将士都是久经战阵有的经历赤壁之战乌林之役、夺蜀之战、汉中之战。蜀汉的损失是巨大,引用《后出师表》的话来讲: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

蜀汉失荆州、失汉中东部三郡、夷陵之败,投降战死有名字记录的文武有三十多人。前将军关羽、都督赵累、将军关平、南郡太守麋芳、公安守将傅士仁、零陵太守郝普、治中典留州事潘濬、将领詹晏、陈凤、文布、邓凯、房陵太守邓辅、南乡太守郭睦、武陵部从事樊伷、零陵北部都尉习珍、宜都太守樊友、宜都太守孟达、征北将军上庸太守申耽、建信将军西城太守申仪、大都督冯习、侍中马良、别督傅彤、赵融、督前部张南、议曹从事王甫、从事祭酒程畿、镇北将军黄权、治中从事庞林、南郡太守史郃、将军杜路、将军刘宁等

迨猇亭败矣,先主殂矣,国之精锐尽于夷陵。

蜀汉最后光芒

诸葛亮在其著作《便宜十六策》多策中多次强调人才的重要性和培养人才。丞相府主簿杨颙去世,诸葛亮为之流泪三日。王夫之认为诸葛亮不仅是为杨颙哭,也是为了自己哭。如果庞统、法正不早世,徐庶、崔州平等人没有和他分开。没有关羽荆州之事。刘备也不会用李严作他副手。诸葛亮也不那么艰难。

诸葛亮对于年轻一代的人才也是非常重视和培养。在诸葛亮跟诸葛瑾的书信中提到诸葛亮让蜀汉官员子弟都去负责运粮,其儿子诸葛乔也是跟他们一起。一国丞相之子,没有特殊,而是跟诸子弟同甘共苦,为国尽力。丞相府掾姚伷向诸葛亮推荐了很多人才。诸葛亮对相府官员称赞姚伷并要求相府官员学习:“忠益者莫大于进人,进人者各务其所尚,今姚掾并存刚柔,以广文武之用,可谓博雅矣,愿诸掾各希此事,以属其望。”

诸葛亮非常注重考察基层官吏,进而培养。比如益州人杨洪、何祗只是郡属吏,他们都做到大郡太守。所以益州人咸服诸葛亮能尽时人之器用也。有人作过统计诸葛亮举荐、提拔、培养的人才,有六十多人。比如诸葛亮的接班人蒋琬只是县令时,刘备认为其不尽职要处死。诸葛亮求情讲:“蒋琬,社稷之器,非百里之才也。其为政以安民为本,不以脩饰为先,愿主公重加察之。”刘备看在诸葛亮的面子上,只是罢免蒋琬。从中也说明诸葛亮很注重考察基层官员,连一个县令都了解。从公元227年开始诸葛亮让蒋琬署留府事,即代理丞相。公元234年诸葛亮去世,蒋琬接班。在其接班前己经做了八年的代理丞相。诸葛亮去世后,军政事主要由蒋琬、费祎、董允负责。益州人称赞他们为四英。姜维、王平、马忠、邓芝等共赞王业。

行都护、假节、领益州刺史、大将军、录尚书事、大司马、开府蒋琬(荆州人,随刘备入蜀)

大将军、领益州刺史、录尚书事、开府费祎(荆州人,游学入蜀投奔亲戚)

侍中守尚书令董允(荆州人,汉末其父举宗族入蜀)

江州都督、车骑将军邓芝(荆州人,汉末避乱入蜀)

汉中都督、署大将军府事、镇北大将军王平(益州人)

庲降都督、镇南大将军、平尚书事马忠(益州人)

右监军辅汉将军、统诸军、大司马司马、镇西大将军、卫将军、录尚书事、大将军姜维

但无论小说还是影视都不讲他们,只讲姜维北伐。公元244年兴势、三岭之战,蜀汉击退曹魏。这么重大的战役,被人所忽略。费祎进兵据三岭以截爽,爽争崄苦战,仅乃得过。所发牛马运转者,死失略尽,羌、胡怨叹,而关右悉虚耗矣。也正是由于他们,曹魏不敢轻视蜀汉。在蒋琬、费祎执政的二十年里,虽然不北伐,但高度重视国防。长年坐镇战略要地。益州人称赞诸葛亮、蒋琬、董允四相为四英。

是后处蜀、魏界,固险重守,自丞相(诸葛亮)、大司马(蒋琬)、大将军(费祎)皆镇汉中。(涪城)于蜀为东北之要,蜀时大将军(费祎)镇之。(葭萌)蜀亦大将军(费祎)镇之。—《华阳国志》

时蜀人以诸葛亮、蒋琬、费祎及(董)允为四相,一号四英也。—《华阳国志》

蜀汉四相诸葛亮、蒋琬、董允、费祎相继早世。王平、邓芝、马忠等相继去世。尚在人世皆己老迈,只剩姜维一人独木支撑。蜀汉开始逐渐走向衰亡。

三侠剑里面今古圣人艾莲池的徒弟都是谁?

我们首先要知道一点,《三侠剑》的原作者是张杰鑫,不是单田芳,尽管多数人听的《三侠剑》是单老说的。之所以说这个看似不相关的问题,是因为单老的《三侠剑》中艾莲池的六个徒弟和原著不同。

艾莲池六个徒弟的不同之处

原著中武圣艾莲池的六位弟子依次是:

镇三山辖五岳赶浪无私鬼见愁大头剑客夏侯商元铁牌道人诸葛山珍圣手昆仑侠胜英胜子川红莲罗汉弼昆长老飞天玉虎蒋伯芳海底捞月叶成龙

而单老在交代时六人依次为:

夏侯商元诸葛山珍胜英李刚蒋伯芳叶成龙

个人觉得可能是单老口误,或者是把“明清八义”与艾莲池的六大弟子弄混了。在原著中,神刀将李刚是明清八义的老四,而胜英恰巧在明清八义中也排在第三位,所以李刚叫胜英三哥是从这里论的。

六大弟子武艺排名

第一位:夏侯商元

这个一点悬念都没有,别说在艾莲池的弟子中,就是和艾莲池比,夏侯商元也不遑多让,用单老的一贯说法,俩人就差一头发丝。

其实夏侯商元虽然名义上是艾莲池的徒弟,但武艺并非艾莲池传授,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带艺拜师,这个师徒名分是打赌打出来的。

夏侯商元在自感武艺大成后,会尽天下高手,几乎处于无敌的地位,于是他找到了武圣人艾莲池,两人约定若是夏侯商元赢了,艾莲池就交出“武圣”的名头,但若是艾莲池赢了,夏侯商元就得磕头拜师。

两人武艺差不多,这一战足足三天三夜,最终艾莲池使出压箱底的绝技,一招小胜。其实拜师之语,本就是艾莲池的戏言,但夏侯商元言出必行,执意拜师,迫于无奈,艾莲池才将其收在门下,不过两人名义上虽然是师徒,但朋友的成分更多一些,总体来讲算是亦师亦友吧。

不客气的说,艾莲池剩下的徒弟加起来再乘以二,也不是夏侯商元的对手。

第二位:飞天玉虎蒋伯芳

蒋伯芳几乎可以算作这部书中人气最高的角色,相貌堂堂,傲骨英风。虽然和白玉堂、白云瑞的性格有相似之处,但张弛有度,说白了,没过,不讨人厌。

虽然是艾莲池的弟子,但蒋伯芳年纪很小,出世时才二十多岁,而大师兄夏侯商元已经年过八十,三师兄胜英也年过花甲。算起来蒋伯芳的年纪还没有胜英的徒弟黄三泰大。

蒋伯芳出世就棍扫萧金台,一举成名,用单老的划分方式,属于剑客的身份,更要命的是,他还是成长性,在“老妖怪”横行的书中最终占据了一席之地,个人观点,在全书结束时,已经可以跻身天下前十。

让人意难平的是,在《连环套》中,为了突出主角窦尔敦,蒋伯芳沦为背景,居然在武斗中败阵,单老给出的解释是人老不以筋骨为能,然而年纪更大的黄三泰居然与窦尔敦实力不相上下,还靠暗器赢了。要知道,在《三侠剑》中,黄三泰在蒋伯芳面前连手都伸不上,蒋伯芳就是把双手砍掉,黄三泰也不是对手。

和夏侯商元比较类似,蒋伯芳打剩下四个再乘二应该也没什么问题。

第三位:圣手昆仑侠胜英

胜英是这套书的书胆,刚出场时说的天上有地上无,但是我们注意到,他的身份只是“侠”,也就是说,纵观全书,胜英根本就排不上号,这里不得不说,艾莲池虽然登峰造极,即便不是书中的第一人,也足以位列三甲,但他教徒弟的水平当真马马虎虎,夏侯商元是绝顶高手,但武艺不是他教的,数来数去,也就蒋伯芳厉害,剩下四个虽然各有所长,但是论武艺,太水了。

书还是老套路,几乎所有“反派”都盯着胜英,胜英也几乎没有靠自己搞得定的时候,于是三山五岳的“正派”人士,纷纷赶来帮忙,也就使得本就不出彩的胜英更加泯然众人。

当然了,在几个师兄弟中,胜英排在中游还是能做到的,只不过对比前两位差距有点大。

第四位:海底捞月叶成龙

从绰号就看得出,叶成龙擅长水战。他的武斗本事或许还不如胜英,毕竟年纪小(不是每个人都有蒋伯芳那样天赋的)。但论水下功夫,整部书也没几个人比得上叶成龙,算是特殊型人才。

不过在这样的小说中,擅长水的注定不出众,毕竟水战次数有限。个人感觉,如果正常发展,叶成龙超越胜英应该不难。

值得一提的是,叶成龙的兵器是宝剑“湛卢”,是吹毛立断的神兵利器。

第五位:铁牌道人诸葛山珍

诸葛山珍虽然有一定武艺水平,但并不以这方面为长,他有两个其他人没有的绝对优势,一是智谋,二是医术。

虽然是二弟子,但他一直扮演着师弟胜英军师一类的角色,多次为胜英出谋划策,排忧解难。而医术更是天下无双,可以说只要有口气就能救得活。有点像《白眉大侠》中云中鹤魏真和黑妖狐智化的结合体。

第六位:红莲罗汉弼昆长老

低调稳重的老和尚,呃,说白了其实就是笔墨比较少,戏份不怎么重。论起武艺,大概是师兄弟六人中最低的一个。

弼昆长老有一个徒弟,比他出名得多,那就是自称“恨天无把,恨地无环”的金头大老虎贾明,一个房书安似的人物。张杰鑫版本中贾明的人设和单老差不多,不过比较有“度”,单老喜欢再加工,所以显得贾明有时候有点烦人。

综上所述,个人认为武圣艾莲池的六大弟子武艺排序依次为:夏侯商元、蒋伯芳、胜英、叶成龙、诸葛山珍、弼昆长老。

{!-- PGC_COMMODITY:{"charge_url":"https://haohuo.jinritemai.com/views/product/item2?id=3519023115554393440&origin_type=&origin_id=85777155145_3519400061329122888&alkey=1306_85777155145_0_3519400061329122888_011&c_biz_combo=2","client_goods_data":"{\"promotion_id\":\"3519400061329122888\",\"product_id\":\"3519023115554393440\",\"title\":\"新编历史评书:三侠剑 上 下(共2册)单田芳著内蒙古少年儿童1986\",\"cover\":\"https:\\/\\/lf3-cm.ecombdstatic.com\\/obj\\/temai\\/77874c928ec4e9f001b5b301f5c939781948a63awww1200-1200\",\"price\":6150,\"market_price\":6150,\"cos_fee\":1415,\"detail_url\":\"sslocal:\\/\\/webview?swipe_mode=1&url=https%3A%2F%2Fhaohuo.jinritemai.com%2Fviews%2Fproduct%2Fitem2%3Fid%3D3519023115554393440%26origin_type%3D2003002000%26origin_id%3D85777155145_3519400061329122888%26alkey%3D13_85777155145_0_3519400061329122888_011%26c_biz_combo%3D2%26buyin_track%3DCA0QyYjexb8CGgQIABAAIgAo4JqIuJCcheswMAE&title=%E5%95%86%E5%93%81%E8%AF%A6%E6%83%85\",\"sales\":2,\"item_type\":4,\"cos_ratio\":23,\"favor\":false,\"in_shop\":false,\"platform_label\":\"小店\",\"h5_url\":\"https:\\/\\/haohuo.jinritemai.com\\/views\\/product\\/item2?id=3519023115554393440&origin_type=2003002000&origin_id=85777155145_3519400061329122888&alkey=13_85777155145_0_3519400061329122888_011&c_biz_combo=2&buyin_track=CA0QyYjexb8CGgQIABAAIgAo4JqIuJCcheswMAE\",\"selling_point\":\"\",\"coupon_amount\":0,\"captain_coupons\":null,\"elastic_title\":\"三侠剑\"}","commodity_id":"3519400061329122888","detail_url":"sslocal://webview?swipe_mode=1&url=https%3A%2F%2Fhaohuo.jinritemai.com%2Fviews%2Fproduct%2Fitem2%3Fid%3D3519023115554393440%26origin_type%3D2003002000%26origin_id%3D85777155145_3519400061329122888%26alkey%3D13_85777155145_0_3519400061329122888_011%26c_biz_combo%3D2%26buyin_track%3DCA0QyYjexb8CGgQIABAAIgAo4JqIuJCcheswMAE&title=%E5%95%86%E5%93%81%E8%AF%A6%E6%83%85","goods_json":"{\"original_price\":61.5,\"price\":61.5,\"real_url\":\"https:\\/\\/haohuo.jinritemai.com\\/views\\/product\\/item2?id=3519023115554393440&origin_type=2003002000&origin_id=85777155145_3519400061329122888&alkey=13_85777155145_0_3519400061329122888_011&c_biz_combo=2&buyin_track=CA0QyYjexb8CGgQIABAAIgAo4JqIuJCcheswMAE\",\"shop_goods_id\":\"3519023115554393440\"}","img_url":"http://p9-item.ecombdimg.com/obj/temai/77874c928ec4e9f001b5b301f5c939781948a63awww1200-1200","item_type":4,"origin_price":"","price":61.5,"promotion_id":"3519400061329122888","promotion_source":4,"source":"精选联盟","title":"新编历史评书:三侠剑 上 下(共2册)单田芳著内蒙古少年儿童1986"} --}

历史上有没有人同时加上文武两个最高谥号?

回答正题之前先来简单一侃谥号,谥号是古人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所谓盖棺定论,所以谥号分为好、平、恶。至于是什么那要看他的一生,或者说后世对他的评价,如隋炀帝杨广的炀,说的是他“好内怠政”,汉衰帝刘欣的衰字,表示对他遭遇的同情,范仲淹谥号文正,这可是文官最高谥号了,大大的美谥;谥号分文武,按文武官职来分,如同为宋朝的欧阳修,谥号文忠,明朝开国武将徐达谥号武宁,是明朝最高武谥了,其中还有些是文武通用谥号,这个也是这个问题的题眼了,留后再表;谥号也有长短,短的就一个字,长的如努尔哈赤的谥号“太祖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去除皇帝两字高达27个字;谥号也有官谥私谥,之前说的那些人都是官谥号,是下了正规文件的,私谥著名的人物如陶渊明,去世后朋友给他私谥靖节;另外谥号也会随着后世对人物本身的定位而改变,例如精忠报国的岳飞,谥号武穆,后追谥忠武,更加肯定其功劳和历史地位。再如陷害岳飞的秦桧,初谥号忠献,后宋宁宗赵扩改谥其为谬丑,夺其封爵,可惜后来议和派史弥远掌权恢复了秦桧的忠献谥号,有趣的是史弥远死后谥号也是忠献,以此来看这是秦桧的铁粉了。

经常用的谥号,如文官谥号:【明会典】记载,以【文】字为第一字的諡号,等级最高的是【文正】,其次是【文贞】,正、贞之后,依次与【文】搭配的字为成、忠、端、定、简、懿、肃、毅、宪、庄、敬、裕、节、义、靖、穆、昭、恪、恭、襄、清、修、康、洁、敏、达、通、介、安、烈、和。武官谥号《明会典》中列举第一等是“武”与之搭配的依次是宁、毅、敏、惠、襄、顺、肃、靖;第二等是“忠”与之搭配的依次为文、武、定、烈、简、肃、毅、敬。

要说起文武同时加于一人,其实是很难,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但是也不是没有,如孙权,谥号“大皇帝”,唯一一个谥号为“大”的人,这个大可以说是包含了所有了,文武自不在话下。可以称之为最。还有就是最推崇的忠武了,这个是文武通用,也是最符合题主问题的,基本上历朝历代都是最高的谥号了,是文臣武将梦寐以求的,获得这个谥号的人最牛的就是三分天下的诸葛亮了,再如最近很火的兰陵王高长恭,民间最大的门神尉迟恭,评定安史之乱的中兴大将郭子仪,还有宋朝的岳飞、韩世忠,明代常遇春等等剩下的就不列举了。

热血江湖5转剑穿什么装备pk厉害?

五转110满属性武勋套!加10神力金铂!强三十以上披风强十七级门甲!!!武圣称号!!标配了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