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山传攻略,褒姒烽火戏诸侯是发生在汉中吗?
岐山传攻略,褒姒烽火戏诸侯是发生在汉中吗?
“褒姒一笑失天下” ——这流传千古的笑谈,来自西周末年,周幽王“烽火戏诸侯”。
周王朝奠基在“周文王”,开创于“周武王”,建都“镐京”(今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时光荏苒,传至“周幽王”,三川竭、岐山崩。然,幽王沉溺声色,任用佞臣,社稷安危系于一旦!
美女“褒姒”,冰冷美艳,入宫以后,幽王十分宠爱。可闹心的是“从未见其笑过”,幽王为此着急上火,绞尽脑汁,花样百出,却劳而无功,仍旧不苟言笑!束手无策,万般无奈下,下令“能使褒妃笑者,赏金千两”。这时候,佞臣“虢石父”出了个“馊主意”,言道:“点燃烽火(台)试试看”。
“烽火”,白天“狼烟四起”,夜间间“烛光通天”。烽火台,是为了防止“西蛮犬戎”袭击建造的,属军事警报。点燃后,各路诸侯勿必第一时间赶来“勤王救驾”!
“兵者,国之大事,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昏庸无道的幽王,色迷心窍,竟采纳了。“带着褒姒,虢石父陪同,登上了骊山烽火台(骊山,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城南),命令守兵点燃烽火。”
诸侯见讯后,十万火急地赶到骊山脚下,却不见犬戎的踪影,只见幽王和褒姒在高台上饮酒作乐。正当面面相觑、纳闷不解之际,幽王遣人言道:“这里平安无事,大王和王妃闲来无趣点燃烽火,游戏游戏。大家一路辛苦,都请回去吧!” 诸侯们,遵命行事,一溜烟全都撤了。
褒姒站在高处眺望,“只见尘土飞扬,千军万马,招之即来挥之即去”,顿感普天之下她为第一人,一下子飘飘然了。自我优越感爆棚,虚荣心极大满足,不禁嫣然一笑!这可把幽王乐坏了,我的个小乖乖,终于笑了,实属不易呀!心花怒放,如同见得“日出西山”般,即赏虢石父千金。后来又玩了几次,诸侯都不相信了,也不来了。
“舍命陪君子”!幽王为进一步讨得褒姒欢心,无故废掉“申后、太子(宜臼)”,立褒姒为后、其子(伯服)为太子。这下彻底激怒了申后之父“申候”。申候气急之下,纠结“缯国、犬戎”来攻打周幽王。幽王随即逃至骊山,点燃烽火搬请救兵,犹如“狼来了”的孩童,无人肯救。被犬戎杀害于骊山下,又杀了“太子”,掳走“褒姒”,取尽镐京财物,扬长而去。
从此,西周灭亡!
所以说,“褒姒烽火戏诸侯”不是发生在“陕西汉中”,而是在“陕西西安的骊山之上”。如今,在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城南,有一座“骊山国家森林公园”。里面有“周烽火台”,讲述的正是此事件,记载并用以纪念!
犬戎的后代在哪?
犬戎是盘踞在陕甘宁边界的少数民族,他们后来被秦人迁到河南洛阳,与当地九戎组建陆浑戎国,国灭后就融合在了洛阳人中。
西周废太子宜臼联合犬戎攻入西周首都镐京,因弑父篡位,得不到周王室支持,于是废太子宜臼逃到陪都洛阳,成为周平王,开始与镐京的周携王两王并立,而犬戎在攻入西周首都镐京后抢掠一番便撤回陕甘宁边界。后被秦国赶到敦煌一带。
公元前638年,秦晋又将犬戎强行迁到洛阳,与洛阳当地九支戎狄组建陆浑戎国,所以说犬戎故都是洛阳。
百年后,晋国灭陆浑戎国,国灭后,犬戎人一部分迁到河南嵩县定居融合,而更多的犬戎人则留在洛阳,融合在了洛阳人中。前几年在洛阳发现的徐阳墓就是犬戎国王的墓地,出土犬戎的天子驾六。
央视考古纪录片《陆浑戎寻踪》《陆浑戎探秘》讲的非常清楚。
所以说犬戎故都非洛阳莫属。
至今洛阳的陆浑水库、陆浑镇都是纪念这份荣耀。
另外鲜卑族迁到洛阳后也融合在了洛阳人中。
武则天陵墓里到底有什么?
乾陵是李治和武则天两位夫妻皇帝合葬的皇陵,在当初修建乾陵的时候,李治非常的霸气,因为国家财力雄厚的原因,李治是直接把乾陵所在的整座山当成自己陵墓封土的,这就意味着如果没有找到相关墓道的话,除非把整座山都铲平,要不然是休想挖开这座墓的。
乾陵中珍宝的埋葬数量是非常惊人的,因为这座陵墓中埋葬着两位帝皇,因此所陪葬的珍宝也是双份的。
在李治下葬的时候,乾陵陪葬入了号称当时大唐国力三分之一的金银财宝,武则天在选择和李治合葬的时候,她所陪葬的金银财宝比李治是还犹有过及的。
乾陵是唐代所有帝皇陵墓中最奢华的陵墓李治和武则天在位的时候都处在了唐朝最黄金的年代,虽然此前有李渊、李世民两位皇帝,但是他们在位时都是整个国家百废待兴、急需恢复的时候,这个时候虽然他们也想用庞大的珍宝陪葬,但是国力方面却是不太允许的。
在武则天登上皇位前以及死后,虽然她的儿子辈们都当过皇帝,但因为没什么权力的原因,所以他们下葬时的陪葬规模也不是很大。
唯一能比的上李治、武则天时期的唐玄宗虽然将唐朝转变为了真正的盛世大唐,但他晚年因为安史之乱的原因,他下葬时的珍宝也是比不上李治和武则天的。
而更不要说安史之乱后权力开始大缩水的晚唐皇帝们了,他们所埋葬的珍宝更是不可能达到武则天、李治那个高度。
所以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李治和武则天合葬的乾陵是唐代所有帝皇陵墓中珍宝数量最为庞大、最为珍贵的陵墓,而据专家们的粗略估测,他们认定乾陵中至少有将近500多吨的金银财宝。可能大家对500吨没有什么概念,接下来我们就以水泥为单位,讲一下500多吨的金银财宝有多么庞大。
一包水泥大概一百来斤,一吨有2000多斤,如果把500吨换算成水泥的话,那它们的体积起码得有1万包水泥那么庞大,不过这只是一个大概的描述,在这众多金银财宝中肯定有不少东西的质量密度是要比水泥大的或者小的,所以我们简单明白一下这个概念就可以了。五代十国时期军阀温韬对乾陵的求而不得在这一千多年的历史中,武则天和李治静静地躺在他们的墓穴中,不受各种战乱、盗墓的侵扰,在他们冥灵的世界中静静地观察着我们这个世界。
乾陵因为没有被盗墓贼们得手过,所以在乱世年间成为了很多军阀眼中的大肥肉,他们无不想吞下乾陵中数之不尽的珍宝,好通过消化这庞大的珍宝强大自己的实力。
在五代时期出现了一名盗墓狂人温韬,温韬是唐朝诸皇陵所在地的节度使,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军阀,当时他为了发展自己手下军队的势力,于是就开始对唐朝诸帝陵下了手。
在温韬的洗劫下,除了乾陵之外其他所有皇帝陵寝都通通被搬了个一干二净,所有珍宝都被温韬吞进了肚子里。
温韬对乾陵自然也是非常眼红的,只不过在他调动大军挖掘乾陵时,他无论怎么挖都找不到乾陵的墓道入口,以他当时的军队能耐,他是根本没有能力把整座乾陵山给铲平的,因此这件事最后就不了了之了。民国时期冯玉祥对乾陵的渴望以及失败在民国时期,冯玉祥对乾陵也极其眼红,他对乾陵是非常势在必行的,他把这个任务交给了自己的手下孙仲连,给他准备了数量庞大的炸药,打着把整座山都炸掉也要把乾陵炸出来的想法,然后就展开了他的盗墓行为。
只不过孙仲连在炸几天后遭遇了雷鸣暴雨,做贼心虚的他就开始惶恐了起来,那个年代的人还是很迷信的,无论是孙仲连还是他手下的士兵都知道掘人祖坟要遭天谴的说法,如果不是冯玉祥的命令,他们也断然不会做这么伤天害理的事情。于是在看到电闪雷鸣后他们就给自己找了个借口退去了,当然也有一种说法是他们遭遇了龙卷风。
奇妙的历史巧合让人们发现了乾陵的墓道除了吸引了军队盗墓外,很多小的盗墓者也把眼光放在了乾陵中,只不过最后他们也都是无奈的空手而归,根本找不到乾陵的墓道。
其实历史往往都是非常奇特的,一件东西主动找的时候有很大的可能找不到,而不想找的时候这件东西却很有可能被无意间找到,乾陵的墓道就非常符合了这个历史特点。
在上世纪60年代因为修路的原因,修路工人们无意间在乾陵附近找到了当年李治、武则天极力掩饰的墓地,正是因此,人们才揭开了乾陵之中笼罩着的神秘面纱,人们也才开始拥有了对其一探究竟的机会。当时在消息传出后,郭沫若是所有人中最兴奋的,他当即着手向上级申请了挖掘乾陵的计划。
郭沫若和现代考古学家申请挖掘乾陵未被通过郭沫若不仅是个考古学家,他还是一个极其有才华的文人,他在乎的并不是乾陵中的庞大金银财宝,他最在乎的是乾陵中可能存在的兰亭集序以及各种唐代已经失传的古籍,所以为了一探古代文化的秘境,他就开始积极了起来。
虽然郭沫若申请的很积极,但是他的计划很快就被否决了,原因就是上头怕郭沫若这次再度毁了一座古墓。
在五几年前郭沫若曾主持了定陵的挖掘,在挖掘之前很多考古学家都反对了郭沫若的提议,因为他们知道以当时的考古水平是保存不了墓中很多珍贵文物的。
但是郭沫若不在乎,最终在他和吴晗的联手下,上头同意了这次挖掘行动,而当时因为无法克服氧化的原因,定陵中很多衣物、书本都开始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前车之鉴不可重复,为了避免灾难降临到乾陵之中,拒绝是在所难免的。
而在步入了现代后,随着考古技术的提高,我国实际上是已经拥有了挖掘乾陵技术的,考古专家们也有很大的把握在挖掘乾陵的时候不伤害到丝毫的文物,于是挖掘乾陵的提议再度被提交了出来。而这份提议在当时也引发了很大的争议,有主张要挖的,有强烈表示不要挖的,他们各执一词、观点不一,而国家的态度也是偏向于谨慎的,因此这个提议就被推移了下来,乾陵也就安然无恙了。所以说乾陵中是有着数之不尽珍宝的,而从实际的历史来说,乾陵并不是近百年没有人能进入,而是近千年来都没有人能进入,在60年代前人们想进入乾陵而找不到门道,最后只能黯然离开,而60年代后,人们找到了乾陵的门道但却因为保护迟迟无法进入,这个时候,乾陵的主动权就掌握在了人们手中的。推背图的预言真实存在吗?
存在是肯定存在的,因为这个书在《宋史》里就有记载的,在《元史》里也有被提及。
但是,里面的内容有没有被更改就不知道了。
比如说这本书是唐朝人写的,后人拿到以后,根据史实重新改动一下,使这个书变得跟后面的史实更准。
有人就发现,这个书在前四十几象特别准确,后面就含糊其词,那再过二三百年,可能后面的象也更准确了,因为可以进行调整啊。
反正咱们是唯物主义者,不搞封建迷信。
今天我看有一个人算命,要求算自己女儿将来读书情况怎么样。
我的天啊,你女儿读书情况怎么样,你心里没数啊,你不应该问算命先生,你到你女儿的书桌前看看不就知道了吗?
所以,这个书咱们可以以猎奇的心态去翻翻,说到底是一个文字游戏。
下面就以文字游戏的心态来看看它到底讲什么。
这本书号称中华预言第一奇书。作者是两位好丽友:天相家李淳风和袁天罡。
这两人都是唐朝初年的算命大师。他们最传奇的相命都是关于武则天的。
先说袁天罡。这是位四川成都人。有一次,他给一位杨氏算命,发现这位杨夫人“法生贵子”。杨氏一听。赶紧把自己的两个儿子叫出来,看那一个是贵子。结果袁天罡说道:“这两人能官至三品,但也就保家则已,称不上大贵。”杨氏又把女儿叫出来,袁天罡:“此女贵而不利夫!”
还不是?杨夫人想了一下,抱出一个还在吃奶的小孩。袁天罡一见,大呼一惊:“龙瞳凤颈,极贵验也!”再一看,是个男孩,袁天罡叹道:“可惜是个男孩,若是女孩,当为天子。”
这个小孩就是穿着男孩衣裳的武则天。
再说李淳风,据说李淳风是袁天罡的徒弟,他最传奇的也是关于武则天。
当时贞观年间,长安“太白屡昼见”,也就是大白天能够看到金星。当时,李淳风任太史令,也就是国家天文馆馆长,他推算出来:“帝传三世,武代李兴”。而且民间也在流传一个《秘记》。传言唐三世之后,女主武王代有天下。唐太宗就把李淳风叫进来问到底有没有这回事。李淳风说自己夜观天象,发现确实如此,这个人已经进宫了,为陛下的亲属,三十年后,就要王天下,而且差点把唐室子孙杀光。李世民就说,那我先下手为强,看谁像就杀死,杀光了就可以了吧。李淳风回答说这是天命,人不可违。天命的王是杀不死的,杀多了没用,而且三十年后,这个人也老了,可能还有所收敛。如果杀了。三十年后换另一个精壮的,只怕后果更严重。
后来,李世民看到左武卫将军李君羡在玄武门上班,自己又好死不死取个娘炮小名:“五娘子”。而且封号是武连郡公。李世民越看越怀疑,就找个借口把李君羡弄死了。
当然,大家都知道,真正的主角不是李二家的门卫,而是跟他睡过的小老婆武媚娘。
从上面这两个故事,大家都知道这两位都是牛人了。这两个人受李世民委托写一本书,算一下大唐国运。李淳风就用周易八卦进行推算,没想到一推就不可收拾。一下推算到唐以后2000多年的命运。直到袁天罡推了一下他的背:“天机不可再泄,还是回换衣间休息吧。”
所以这本书就叫《推背图》,这个书跟脑洞老师的风格很像,文字配图,一幅图,一段谶语,加再一首诗。一共六十个,预言了从唐开始到未来的中国大事。
据说是相当灵的,或者说,发生过的都已经灵验。这里脑洞老师举两个例子。
第三十五象 戊戌 震下兑上 随
谶曰:
西方有人,足踏神京。
帝出不还,三台扶倾。
颂曰:
黑云黯黯自西来,帝子临河筑金台。
南有兵戎北有火,中兴曾见有奇才。
金圣叹曰:此象疑有出狩事,亦乱兆也。
解释一下,这个金圣叹是明末清初,是个大才子。著名的文学点评家。就是拿本书,说那里写得好,那里写得不好的。大家喜欢看《水浒》的,一定要看看金圣叹的评本。这个金圣叹看了《推背图》,做出了点评,也算一个参考意见吧。
这说的是什么意思呢?
后人判断,这说的就是英法联军进攻中国,打进了北京城,火烧圆明园。咸丰皇帝逃到热河。这就是“西方有人,足踏神京。”
咸丰皇帝最后也没回来,死在了热河,继位的是同治皇帝。这就是“帝出不还,三台扶倾。”三台拼起来就是一个“治”字,暗指同治皇帝。这是解释谶。
至于后面的诗则是这样的。
黑云黯黯自西来:打西边来了强盗。
帝子临河筑金台:咸丰皇帝逃到热河,办了小台子办公呢。
南有兵戎北有火:南边的太平天国在闹兵乱,北边咱们的圆明园被英法联军烧了。
中兴曾见有奇才:这个曾就是曾国藩,此人是个奇才,出来力挽狂澜了。
是不是比街头的王瞎子准多了?
脑洞老师再举一例。
第三十九象 壬寅 震下艮上 颐
谶曰:
鸟无足,山有月。
旭初升,人都哭。
颂曰:
十二月中气不和,南山有雀北山罗。
一朝听得金鸡叫,大海沉沉日已过。
金圣叹曰:此象疑一外夷扰乱中原,必至酉年始得平定也。
什么意思,大家看金圣叹的评论:此象疑一外夷扰乱中原。再看一个小太阳露出来。大家应该猜出来了,这是讲日本侵华。
图片中的太阳就是日本了,还有一个岛,更证明是日本岛国。
鸟无足,山有月。旭初升,人都哭。
这个谶语好理解就是日本侵略中国,给中国带来了沉重灾难。
这个颂是这样解释的.
十二月中气不和:12月中,指一年的中途,也就是1937年7月7日,七七事变。
南山有雀北山罗:这是指日本扶持的两个傀儡政权。南山有雀,指汪精卫,汪精卫的精卫就是一种鸟。北山罗,就是指溥仪,溥仪姓爱新觉罗。
一朝听得金鸡叫:1945年,正值中国的鸡年。也是金圣叹说的酉年。
大海沉沉日已过:日本投降。
据说鲁迅当初看到这一篇,也认为这是日本要侵华的预言。
接下来,我们再说一下,《推背图》里有一篇可能是预言台湾回归大陆的图。也就是
第四十三象 丙午 巽下离上 鼎
谶曰:
君非君,臣非臣
始艰危,终克定
颂曰:
黑兔走入青龙穴,欲尽不尽不可说。
惟有外边根树上,三十年中子孙结。
金圣叹曰:此象疑前象女子乱国未终,君臣出狩,有一杰出之人为之底定,然必在三十年之后。
大家看这个图,就是一个大人带着一个小孩。大人当然就是大陆,小孩就是台湾。最后小孩子还是跟着大人走了。
看谶:君非君,臣非臣。台湾跟大陆现在就是这种关系,同属一国,但两边的政府并不相互臣属。
始艰危,终克定,就好理解了。台湾跟大陆现在有一些困难,但最终都解决了。
黑兔走入青龙穴,欲尽不尽不可说,这两句脑洞老师不太明白,但“惟有外边根树上,三十年中子孙结。”这句就有点明显了,大陆跟台湾不过是一个根上发出的两根树苗,而三十年似乎指出了回归的时间。
当然啦,脑洞老师相信科学的,现在是科学的时代,不是动物成精的时代,书当然也不能成精。脑洞老师只是介绍一下古代的一些书籍,
最后,再说一下,跟一些预言书经常做一些悲剧结局不同的是,《推背图》的最后十分乐观。
比如第五十九象 壬戌 艮下兑上 咸
谶曰:
无城无府 ,无尔无我。
天下一家 ,治臻大化。
颂曰:
一人为大世界福 ,手执签筒拔去竹。
红黄黑白不分明 ,东南西北尽和睦。
金圣叹曰:此乃大同之象,人生其际,饮和食德,当不知若何愉快也。惜乎其数已终,其或反本归原,还于混噩欤。
看到这里,脑洞老师工作起来就特别有劲。前途总算是光明的!
为什么脑洞这么大?
《山海经》作为中国先秦最重要古籍,这部书的创作者不详,现代学者认为该书的创作年代较长,创作人员也并非一人。下面给大家看看几张《山海经》的动物、神灵的图像,就可以发现《山海经》的创作者还是很有想象力的:
所以从这一角度来讲,《山海经》和《诗经》的创作与传播基本一样,都是在一段很长的时间内,由具有经验的创作人员对流传故事、歌谣等的加工处理,因此也就有着非常多的独立章节,不同故事的内容也不一样、包罗万象。
特别《山海经》是一部富于神话传说的《古书》,一方面其中记载了很多的山川地理、奇珍异兽,另一方面也包括夸父追日、精卫填海、大禹治水这些与古代历史人物相关的故事,那么从这些内容来看,可以将《山海经》看作类似的小人书,如《唐人传奇》、《七侠五义》。
《山海经》传世版本共18卷,包括《山经》5卷、《海经》13卷,其中14卷为战国时作品,4卷为西汉初年作品,涵盖了山川、地理、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自然知识。那么大家看《山海经》,要秉持着一种什么思想来看呢?
这里建议将《山海经》,当做了解古代自然、地理、民俗等知识的小册子,也可以将《山海经》中的奇珍异兽,与现代的动物进行一一对应,你会发现《山海经》也没有写得那么神。
鲁迅认为“巫觋、方士之书”。现大多数学者认为,《山海经》是一部早期有价值的地理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