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能算是人间净土须忠孝?从这几件日常小事做起!
说起来,这“人间净土须忠孝”,以前听着觉得挺大道理的,有点虚。直到自己亲身经历一些事儿,才慢慢咂摸出点味儿来。
以前就是瞎忙活。年轻时候总觉得外面的世界才精彩,天天想着怎么搞事业,怎么跟朋友玩,对家里,特别是对父母,关心确实不够。电话少,回家次数也少,每次回去也是匆匆忙忙,吃顿饭,说不上几句话就又走。那时候觉得,给够钱,让他们衣食无忧,就算是尽孝。心里头总觉得好像缺点但又说不清楚是家里气氛也谈不上多热乎。
开始琢磨这事儿

转折点大概是前几年,我爸身体不大住次院。那段时间,我工作再忙也得天天往医院跑。看着他躺在病床上,一下子苍老很多的样子,我心里挺不是滋味。陪着他做检查,跟医生沟通,给他喂饭擦身,这些事以前很少做。看着我妈也是忙前忙后,头发白不少,突然就觉得,自己以前真是混蛋。
那段时间,我开始反思。光给钱,那跟自动提款机有啥区别?父母年纪大,他们更需要的可能不是钱,是陪伴,是耐心,是有人听他们唠叨,关心他们今天开不开心,身体舒不舒服。我意识到,所谓的“净土”,可能不光是指外在环境多更是指内心的安宁和家庭的和睦。而这份和睦,基础就是“孝”。至于“忠”,我觉得不光是对国家对工作,也是对家庭、对自己责任的一份担当。
动手去做,一点点来
出院后,我就开始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硬性规定自己,每周必须抽时间回家,不是吃顿饭就走,而是踏踏实实待半天或一天。
- 多听少说: 以前总觉得他们唠叨,听不进去。现在就强迫自己耐心听,听他们说说邻居家的事,说说过去的经历,哪怕同一个故事讲八遍,也嗯嗯地应着。有时候听进去,还真能解不少他们的想法。
- 主动找事干: 回家不当“大爷”。看看有啥活儿能帮着干的,扫地、拖地、修个小东西,或者陪我爸下下棋,陪我妈择择菜。都是小事,但他们挺高兴。
- 关注身体: 不再是嘴上问问“身体怎么样”,而是留意他们的药吃完没,提醒他们按时吃。定期带他们去做体检,有问题及时处理。帮他们研究那些复杂的医保报销流程,这些事他们自己搞不定。
- 精神关怀: 知道我妈喜欢看戏,就给她手机里下好视频,教她怎么用。知道我爸喜欢摆弄花草,就给他买些新奇的种子和肥料。尽量找点他们感兴趣的事,让他们觉得不那么闷。

这个过程,一开始真不习惯。有时候工作累,回家听他们唠叨确实也烦躁。有时候想跟他们说点新观念,他们接受不,还会争几句。但我就告诉自己,这是“修行”,得忍着,得想办法沟通。就像那句话说的,“心地功夫在圣贤”,我离圣贤差远,但至少得练练这“心地功夫”。
慢慢看到变化

坚持一段时间,效果是肉眼可见的。
最明显的是,家里的气氛变。以前回去有点拘束,现在轻松多。爸妈脸上的笑容也多,话也多,不再是小心翼翼的样子。有时候我妈会偷偷跟我说,觉得我现在懂事多。我爸虽然话少,但看我的眼神也不一样,透着那种欣慰。
我自己?内心平静很多。以前那种莫名的空虚感、焦虑感少很多。看着父母安康、家庭和睦,心里头就觉得踏实、温暖。这种感觉,是多少钱、多高的职位都换不来的。真有点“人间净土”的意思,这净土不是别人给的,是自己一点点“修”出来的。
我现在觉得,“人间净土须忠孝”这话,真不是空话。它就是告诉我们,想过得安稳、踏实、心里舒坦,就得从最基本的做人道理开始,踏踏实实地去对父母去负起自己该负的责任。这过程不容易,得用心,得坚持,但结果,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