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日剧场,怎么去看待徐克的电影?
末日剧场,怎么去看待徐克的电影?
文|张书乐
对于1980后而言,舞狮是个很陌生却又很熟悉的东西,至少对于男生。
如果一定要说对舞狮有什么熟悉的,大多会直指黄飞鸿。
对,就是徐克在1991年到1996年折腾的那6部,大部分是他执导、少量监制或编剧。
尤其是《黄飞鸿之3:狮王争霸》(1992)和《黄飞鸿4:王者之风》这两部,直接用2场全武行的狮王大赛作为戏眼,拳拳到肉之余,也让人们见识到了新武侠电影到底是如何把舞狮变成一种神技的。
顺便也让观众记住了“广东醒狮”。
对,就是中国狮舞中的南狮,标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徐克只是让醒狮变成了一个道具吗?
香港的功夫片或武侠片里,醒狮是一个常用的道具。只是道具,穿插一下。
比如古惑仔系列或成龙电影里,都会时不时舞上一段、热闹一下。
唯独徐克,让醒狮变成了主角,也成为了一种武术的独特呈现方式。倒是佛山无影脚或黄飞鸿的那把伞,则是道具。
之所以谈论起醒狮这个话题,是因为在2019年5月的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上,有一出广州歌舞剧院带来的大型舞剧《醒·狮》。
而友人和愚谈论起如何评论该剧之时,愚脱口而出,此处必须有黄飞鸿。
两出戏的创作思维太过神似了。
且不说黄飞鸿第3和第4部所描述的义和团运动、庚子国变、八国联军等背景和剧情传承,与《醒·狮》所描述的第一次鸦片战争中的三元里抗英的故事有多少相通之处。
也不去细说醒狮、狮王争霸、王者之风这样的剧名所折射出来的东方睡狮、雄狮苏醒等隐喻。
单是看视觉呈现中,各种对醒狮与武术的融合,就可以看出一脉相承。
按照一般意义上对醒狮表演的表述,锣鼓擂响,舞狮人先打一阵南拳,这称为“开桩”,然后由两人扮演一头狮子耍舞,另一人头戴笑面“大头佛”,手执大葵扇引狮登场。其后则是采青、高台饮水、狮子吐球、踩梅花桩……
好吧,如果说到这里,脑子里还没有联想起《黄飞鸿》里各种舞狮的一帧一画,不记得莫少聪演的梁宽扮演大头佛、李连杰版的黄飞鸿用佛山无影脚来完成高难度采青,那真的就无话可说了。
总不至于,对于黄飞鸿的印象,只剩下他和十三姨说的那句爱老虎油了吧。
于是乎,我们发现了一个秘密:
原来徐克把醒狮复刻在了影片里,也激活了广州歌舞剧院的灵感,用了同样的招式,把醒狮这个其实在三元里抗英中并没有出现的事物,用平移进来,赋予其更多的内涵。
当然,最终表演的张力程度,将决定观众最后能记住醒狮的套路多少,却不一定非要知道,这个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广东醒狮,因为传承的是艺术,名字不重要。
估摸着,大多数武侠迷或黄飞鸿粉,最多也就是知道电影里舞的是南狮罢了。
用最喜闻乐见的去传承非遗
经常和朋友在争论一个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为什么会出现难以传承?
或许一个根源就在于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失去了让其鲜活的土壤,变得不再喜闻乐见了。
在2000年以前,我的家乡湖南株洲,逢年过节还能看到舞狮舞龙灯,但现在哪怕是过年也见不到了。
偶尔街头要是看到舞狮,可能是到店铺里要点发财钱。
哪怕是因为屈子投江的缘故,发源于湖南的端午节赛龙舟,这些年也很少见到。
至多不过是象征性的活动,也少人观摩。唯记得少年时看百舸争流时,湘江两岸万人欢呼的盛况。
说到这里,不得不再感谢一下徐老怪(徐克)。
或许,当下街头,汉服兴盛隐隐然成为00后们的街服之态,他也有始作俑之功。
君不见《笑傲江湖2:东方不败》(1992)里,林青霞一袭红衣的风情,笑傲了江湖也让林美人跳出了琼瑶剧、进入到男装古风美女的新天地。
君不见在东方不败之前的倩女幽魂系列,哥哥张国荣的书生造型、王祖贤的小倩幽影,两人衣带飘飘的韵味,现在也是汉服爱好者的首选……
当然,中间隔了20来年,并没有形成汉服热。
而是后来,由《琅琊榜》《绣春刀》等古装剧,以及国内良莠不齐的国学热和各类明粉再度引爆。但这种视觉观感能够被世人所接受,徐克深入人心的新武侠电影之功,不可抹杀。
尽管,没有任何证据证明,徐克在创作之时,有任何弘扬非遗的宏大理想,只能算无意间点亮了技能树。
但换个视角就是另一番天地了。
彼时无论汉服还是醒狮,至少在华语文化圈里,已经逐步没有了影响力。
原因很多,有更多娱乐形式、更多元文化交流的结果,不去延伸。
总而言之,即失去了土壤的养分,也就枯萎了。
而香港电影,尤其是武侠片、功夫片在当时正是黄金时代。
徐克为了保持引领潮流的状态,就也在寻找可以根植在武侠土壤里的事物,来诠释他的新武侠——既不似成龙在《醉拳》里演绎的杂耍式黄飞鸿功夫片,也跳出简单糅合戏曲和舞狮动作的百余部关德兴版黄飞鸿电影、电视剧和粤剧。
徐克的醒狮,是高低搭配。
技术层面,是将吊威来让醒狮表现里的细节更具有视觉紧凑感和冲击力。
在思想层面则将醒狮和东方雄狮的民族观念糅合,形成新武侠自带的侠之大者,而不是功夫片的单纯秀功夫、老武侠的门派斗争。
顺便,让刘洵演的黄麒英演绎一下给狮头点睛和各种扎狮头的讲究;在狮王争霸的过程中,让南狮北狮合流一下(北狮义助铜狮头)。
但真的仅仅是“客串”到一些时髦的土壤里,就能让渐失传承的非遗,重新活过来吗?
给非遗重启“人设”,很有必要
光有土壤还不够,非遗自己也要重新做设定才能重生。
想要适应土壤,既不能无土培植,也不能水土不服。
徐克就玩了不少套路,在醒狮设定上,做了许多喜闻乐见的新玩意:
影片开场便是一只灵动狮头的大特写,压轴的各式舞狮设计更是多彩多姿,以恢弘的大场面舞狮来抓住眼球,而用威武、华丽,更有喷火、暗箭等利器的设定,则非常适合武侠的设定,同时把舞狮的套路,从展示功夫的奇葩武器,衍生到更大的视野里。
只可惜,黄飞鸿宇宙后来由于港片的没落而没能继续;不然,广州歌舞剧院的《醒·狮》就可能要换个设定、重搭台了;一笑……
但有了土壤,没有进一步的衍生,则难以枝繁叶茂,最终难逃“道具”之感。
黄飞鸿版醒狮最终没能逃脱这种结局,除了港片大环境的缘故外,也在于徐克本无心去演绎,只是借来舞狮的皮肉去诠释他的新武侠而已。
广州歌舞剧院显然看到了这个问题,所以在排戏同期也在做IP:邀请著名香港漫画家、《风云》铅笔线稿作者之一周胜为漫画手稿主笔,以港风浓郁的黑线稿展现舞剧剧情,绘制了同名手绘漫画;并拍摄了同名纪录片记录了剧目半年多的创作历程……
其初衷,无外乎考虑到舞剧本身受众面窄,在年轻人中缺少传播力,才用港式漫画来试图挖掘出更肥沃的受众土壤。显然这远远不够。
换言之,还停留在找传播扩散的土壤的窘境之中,距离真正的非遗传播(尚不能谈及传承),有一定距离。
如何破?
短look、直播等网络媒介皆可成为其土壤。
隔壁的广东粤剧院和金山联手做得《决战天策府》大戏,其与游戏这一媒介的融合,让Cosplay+游戏变成戏曲,也是一种试错……
但依然不足以成就大规模扩散传播。
仅仅就醒狮而言,不妨脑洞大开一下:别去考虑互联网、别局限在舞台上,未尝不能借鉴当下时髦、各种花式演绎歌曲《我和我的祖国》的快闪玩法,试着让醒狮这种本就是街头表演的民俗,变成一个糅合了Cosplay、武侠和醒狮表演的快闪,哪怕只是向黄飞鸿致敬也必然围观者众。
至于如何花样翻新,然后翻身到抖音之类的方法上二次传播,配上各种点评与解说,掀起一股热潮,顺便让醒狮被更多人所熟知,则是在流量驱动下内容创作者们可以深挖的引爆点了。
归根到底,中国的非遗传播,少啥不能少“徐克”。
先看几本短篇小说?
看了很多答案,发现都不是短篇也不是一天可以看完了。 我觉得还是要看你平时看书的风格,或者只是因为无聊打发时间。 如果平时喜欢看书,喜欢古典点的,我推荐鲁迅的《故事新编》,故事都不长,而且立意都不错。如果喜欢散文类的,文风比较华美的,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不错,故事也都不长,虽然情节不怎么样,但是文字美啊,爽就是了!如果喜欢悬疑类,那么《希区柯克悬念集》你值得拥有!或是其他喜欢的类别,可以私信我。
有哪些想象力爆表的科幻小说值得推荐?
科幻作品和现实研究早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本文中,五位著名科学家谈到了赋予他们灵感的书籍和电影。
风之谷
《风之谷》
(宫崎骏,1984年)
推荐人:简·扎拉西维奇(Jan Zalasiewicz),莱斯特大学古生物学教授
我小时候很喜欢阿西莫夫、克拉克和海因莱因的科幻小说,但现在重读一遍时,常常感到失望。某些情节确实精彩,但总体上有点沉闷呆板。我当上父亲后,知道了宫崎骏,他的作品就没有那种沉闷呆板的感觉。他创作的电影老少皆宜,不管是年幼的孩子,还是像我这样上了年纪的成年人都能看懂,在理解上也不会有太大偏差。他对历史、政治和环境问题的思考非常深刻和悲观。作为一个研究人类世概念(认为人类正在改变地球的地质环境,会给后代带来不好的后果)的人,我觉得他的作品很能打动人。
《风之谷》的背景是末日后的世界,海洋充满酸性,散发着有毒气体的森林里栖息着模样可怕的巨型昆虫。女主角娜乌西卡属于一个较小的人类群体,他们为了生存而战。娜乌西卡努力保护在其他所有电影中都会被视为怪物的巨型昆虫,并试图让有毒的森林恢复原有生态。她知道,昆虫是生态系统的一部分,不是什么怪物。
我认为,只有少数几位当代流行艺术家的作品反映了人类世的现实和由此产生的后果,宫崎骏是其中之一。他直面困境,但他知道,人类必须迎难而上。生活将继续。我们在那种情况下竭尽所能。我们别无选择,只能在这个被破坏的世界里尽力而为。
《西部世界》第二季截图
《西部世界》
(电视剧,2016年至今)
推荐人:大卫·伊格曼(David Eagleman),神经科学家、斯坦福大学兼职教授
神经科学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我们能否理解智力的原理,从而能在不同的基体上复制它们?一个相关的问题是:我们可不可以在计算基体上创造意识?答案不得而知,但似乎是可以的,因为大自然用一千亿个细胞来构建我们有意识的大脑。
这些问题是电视剧《西部世界》的核心,我正好是该剧的科学顾问。故事发生在不久的将来,我们能创造出外貌神态、心理活动和言谈举止都与人类别无二致的机器人。一家公司修建了一个类似美国旧西部的公园,游客可以在那里射杀机器人,跟机器人妓女上床,和机器人一起冒险。随着情节的发展,这些机器人开始产生自我意识,记起了前世的经历,这给人类带来了大麻烦。
对于机器人能否产生意识的问题,我们目前既不能肯定,也不能否定,只能说有这种可能。人工智能(AI)的发展道路有很多条。只开发软件而不涉及实体,要更加简单易行,但我们是否希望以及是否能够创造出像人那样的AI,还有待观察。
几十年来,我和同事们一直在撰文讨论这些问题,但当你把想法融入科幻作品时,能吸引到更多的观众。我觉得,《西部世界》很好地将这些问题带入了公众视线。
《星际穿越》中的安妮·海瑟薇
《星际穿越》
(克里斯托弗·诺兰,2014年)
推荐人:乔凡娜·蒂内蒂(Giovanna Tinetti),伦敦大学学院物理学和天文学教授
《星际穿越》描绘了太阳系以外的行星,这是我喜欢该片的地方。我在伦敦大学学院有一支团队,专门研究这些行星的性质,它们通常距离地球几十甚至几百光年。我们开始寻找类似于地球的行星,但在此过程中,我们发现行星极具多样性,它们是如此奇特,以至于我觉得自己的兴趣已经略有转移。
在我看来,根据我们掌握的信息,《星际穿越》中对系外行星的描绘非常准确。探险队离开地球后到达的第一颗行星是一个水世界,巨大的海啸朝他们扑面而来。我们相信,类似这样的行星肯定存在,他们后来到达的冰世界同样如此。我们知道,很多岩质行星距离母星非常遥远,因此该片对系外行星的描绘大概就是它们的真实面貌。我还认为,该片对地球场景的描绘非常逼真,如果气候变化继续下去的话。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星际穿越》让我们看到了这些行星可能的模样。现在,我一想到水世界,脑海中就会浮现出电影里的那幅场景。有时,我进行公共科学讲座时,会使用《星际穿越》的截图。你不是描述行星的密度或者面貌,而是展示一幅图片,让所有人对你想表达的内容有一个直观的认识。这很有用。
奥拉夫·斯特普尔顿的《造星者》
《最初和最后的人》/《造星者》
(奥拉夫·斯特普尔顿,1930年/1937年)
推荐人:马丁·里斯(Martin Rees),皇家天文学家、剑桥大学宇宙学和天体物理学名誉教授
我不太喜欢看科幻小说,但我喜欢奥拉夫·斯特普尔顿(Olaf Stapledon)的书。我第一次读他的书是60年代上学期间。当时我只是随便翻翻,但现在回想起来,那些书似乎相当有远见。
他在30年代写的《最初和最后的人》(Last and First Men)和《造星者》(Star Maker)充满了奇思妙想。《最初和最后的人》涵盖了未来20亿年的历史,讲述了18个不同的人类物种,第一个就是我们。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离开地球,向其他行星迁徙。其中一个人类物种拥有巨大的大脑,没有身体。与躯体分离的大脑能创造新的物种(他们创造了他们之后的人类物种),这一想法非常有创意。如今,我们也在谈论类似的想法。
《造星者》的情节更加波澜壮阔。叙述者诞生于地球,后来进入太空,逐渐与其他地方的智慧生命融合。然后,他遇到了造星者。造星者创造了包括人类宇宙在内的很多宇宙,其中一些比另一些运转得更好。其中有一个宇宙可以说是先于休·埃弗雷特(Hugh Everett)对量子力学作出了很有意思的诠释,认为只要存在量子不确定性,如果两个选项都被选择的话,宇宙就会分裂。还有一个宇宙根本没有空间维度,只有时间维度,斯特普尔顿称之为音乐宇宙。这些想法极具匠心,尤其是考虑到它们写于上世纪30年代。
《火星救援》剧照:基因编辑能否用于人类太空旅行?星际旅行会带来什么好处?
《火星救援》
(雷德利·斯科特,2015年)
推荐人:詹妮弗·杜德纳(Jennifer Doudna),CRISPR基因编辑技术发明人
《火星救援》讲述了马特·达蒙(Matt Damon)饰演的一名宇航员,孤身一人受困于火星,同行的其他宇航员因为沙尘暴而被迫离开。该片涉及两个主要挑战:首先,那名宇航员在这个环境恶劣的星球上如何独自生存,为自己提供食物和能源;其次,地球上的太空科学家如何让他回家。
我的工作主要是基因编辑,我一直在研究以精准方式修改细胞DNA序列的CRISPR技术。2012年,我们首次发表了我们的CRISPR研究成果,此后,这项技术被全世界广泛采纳,用来修改人类以及各种动植物细胞的DNA序列。
《火星救援》上映后,在我的实验室里引起了热烈讨论。我一边观看这部影片,一边思考,基因编辑能如何用于人类的火星之旅。例如,达蒙饰演的角色为了生存,在火星上种土豆吃。如果能使用基因编辑技术,你可以改变土豆的习性,使它们需要更少的水分,或者更适应火星的环境。
我们在地球上已经麻烦缠身,我宁愿看到我们解决地球上的问题,而不是花费宝贵资源把几个人送上火星。尽管如此,我们是一个喜欢探索的物种,我们是冒险家,如果要前往火星,我觉得这会催生很多有趣的技术和想法,而这或许会使地球受益。
翻译:于波
校对:其奇
编辑:颖仔
来源:The Guardian
造就:剧院式的线下演讲方法,发现创造力
中华文化的根脉魂是什么?
论中华文明根脉是汉文字与汉人族群及汉文化典籍英雄
论中华文明的根脉是汉民族族群汉语言文言汉文化典籍
文/文发扬
2020/9/15(二)
中华文明的特点,历史最悠久,传承未中断,典笈最丰富,最具生命力,范围最广泛,人口最多。那么,中华文明的主要根脉在哪里呢?文发扬认为主要有四条:
1,汉语言文字的传续的永续承在
2,汉文化典籍的传续存在
3,汉民族的传续存在
4,各个时代的民族英雄的存在是点亮民族的灯塔
现在就这四条分别简述之。
一,汉语言文字的传续存在
1,文明的传续,需要记录传播其信息。汉语言文字由此成为中华文明存续的主要根脉。
汉语言文字,从比较成熟的甲骨文,经过金文,古文,篆书,隶书到今天的楷书,是一个连续的传承的存在。这其中没有中断。虽经秦焚书坑儒,三国乱世,五代乱世,也没有失掉传承。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汉语言文字及其典籍的传播,保证了即使游牧野蛮民族的入侵也终于被汉文明所同化。如西夏,如元蒙,如女真,如満清,皆被汉文化同化,融入中华文明。
二,汉文化典笈的传续存在
由汉语言文字记载的从诸子百家开啟的汉文化典籍,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食粮。如果说,欧州人靠基督教靠圣经的话,中华文明的传承来自诸子百家,儒道释几千年的传承。这是任何一个文明所没有的。
三,汉民族的传续存在
一个文明的存续,首先是这个发明该文明的民族或种族的存在。而汉民族,作为中华文明中56个民族中的主体民族的藩衍没有中断,从而使中华文明的持续没的中断。这得益于三条:
1,中华孝文化的存续
汉民族的孝文化,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古训,早己深入血脉,深入家庭。这个孝文化,从精神上保证了民族的子孙世代不息。
西方那些人口越来越少的民族或文明,或迟或早将会消亡。没有民族的存在,文明将不复延续。
2,汉民族的民族融合传统
汉族,並不是单一的种族或单一的血统。汉族是中华文明几千年各民族血脉的融合体。物种里面有杂种优势之说。汉民族的血脉,具有杂种优势的基因。他不是单一的人种,而是民族融合的杂种。抗逆能力特强。
3,中医的持续存在保证了民族抗疫抗病得以延续。
中医,从神龙尝百草到李时珍,也是群星灿烂。他们对于中华族战胜疾病,战胜瘟疫,保证民族凡衍,起了重大作用。
今年抗击肺疫,莲花清瘟成为主要用药,中医功莫大焉。
四,各个时代民族英雄的存在是点亮民族的灯塔
1,中国远古,黄帝,炎帝,大禹,是中华民族远古的英雄。
2,周代的周文王,周武王,姜太公,老子,孔夫子,是周代的英厷。
3,陈涉吴广,刘邦项羽,是秦末汉初的英雄。
4,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是他们时代的英雄。
5,成吉思汗,朱元璋,康熙乾隆,古代末世的英雄。
6,孙中山,毛泽東,近代的英雄。
这些不同时代的英雄人物,成为照亮民族的前进的灯塔。即使在民族的黑暗时代,他们始终照亮我们前进的道路。我们是他们的子孙,他们是我们的先人。
文发扬认为,文明的根脉,在于四大稳定支柱,就像桌子櫈子有四根腿一样。文字,典笈,民族,英雄。
文字记载典笈,典笈促进文字的传播。
民族产生英雄,英雄帅领民族前进。文字,典笈,则是民族与英雄的灵魂。
俄国海军为何打不赢日本?
日俄开战前,俄国国内曾有人狂言:“扔帽子就能把他(日本)压倒”,这群狂热的沙文主义者认为日本是个“蕞尔小邦”,根本不是“伟大的”俄罗斯的对手。
这场战争可谓是“狗咬狗,一嘴毛”,日本和俄国在中国的地盘上开撕,结果是看不起对手的俄国被日本击败。那么,这场战争是怎么打起来的?日本为什么敢动看似体量巨大的俄国?又是怎么获胜的?让我们回首一观一百多年前的这场战争吧!日俄战争
日俄在中国东北的利益冲突纵观历史上大大小小的战争,原因无他,都是为了各自的利益,日俄战争自然也不例外。同为世界列强,日俄双方都想在中国东北分一杯羹,当你觉得他分的多了,你就会心里不舒服,或者你压根就不想和他一起分,矛盾就由此产生了。虽然是一个岛国,但日本的野心不可谓不大,并且很早就显露出来了。从奴隶制国家形成开始,日本的军国主义就逐渐崛起,吞并朝鲜和中国就成了日本的梦想。明治维新后,日本逐渐成了资本主义强国,随着国力的急剧增长,日本急不可耐的实施其“大陆政策”,以改变其岛国的各种劣势。从1874年开始,日本先侵台湾,再攻朝鲜,得到的战果是吞并了琉球,打开了朝鲜的大门,算是完成了“大陆政策”的第一步。然而,俄国的一个动作却让日本认为其在中国的利益受到了严重威胁—在远东修筑铁路,这让日本产生了通过战争打败俄国的想法。中日甲午一战后签订了《马关条约》,中国的辽东半岛也由此落入了日本手里,这下俄国有些坐不住了。俄国自古侵略成性,早已把中国东北是为自己的势力范围,眼见自己的“囊中之物”进了日本的口袋,俄国主导了一出“三国干涉还辽”。《马关条约》签订的当日,俄国联合法德两国对日本提出交涉,要求日本势力退出辽东半岛。日本想通过与美英意三国协商来对抗,但遭到了拒绝,无奈只能妥协。从这时起,日本和俄国的梁子就算是结下了。“三国干涉还辽”之后,俄国开始了在远东地区的肆意妄为,先是修筑西伯利亚铁路,强迫中国把旅顺和大连租给他,把铁路延伸到这两个港口并向东直到鸭绿江边,又趁着清朝忙于镇压义和团,以“镇压骚乱,恢复秩序”为幌子,出兵20万侵略中国东北。俄国对中国东北的大肆侵略显然对列强在中国的利益不利,在其他列强进行干预后,俄国明面上同意从中国东北撤兵,暗地里却搞小动作,企图以保护铁路的名义合法占领中国东北。另外,俄国扶持本国在朝鲜的势力,企图替代日本在朝鲜的势力。对于俄国的狼子野心,日本自然看的一清二楚,这时的俄国已经成了日本最大的假想敌。经过甲午海战后近十年的发展,日本各方面实力有了巨大提升,距离通过对俄国一战称霸远东的目标越来越近了。《马关条约》签订场景
疯狂扩张引起其他列强不满,俄国陷入孤立的境地“三国干涉还辽”后,列强在中国的局势被彻底打破,俄国在中国东北一家独大,实行军事独占,引起了其他列强(以英、日、美为主)的不满。
为应对此情况,日本和英国走到了一起,而美国一方面出于同情,一方面想借日本来遏制俄国在中国的势力扩张,也对日本表示支持。
至于其他列强,德国和俄国由来有复杂的矛盾,自然不会为俄作战,英日同盟,法国也不会为了俄国和英国敌对,这使俄国陷入了孤立的境地。
世界主要列强或是支持日本,或是基本采取中立,而没有一方表示支持俄国,在这非常利于自己的国际局势下,日本下定了对俄发动战争的决心。
日本不宣而战,俄国屡战屡败发动战争前的1903年,日本就日俄双方在远东的利益分配对俄国提出交涉,但屡次交涉没有任何进展。
1904年,日本照会俄国表示不再谈判,并断绝外交关系。两天后,日本海军不宣而战,突袭俄国在中国旅顺港的舰队,日俄战争爆发。
日军炮击旅顺要塞
1.俄国国内对对日战争的看法
在对日战争问题上,俄国国内意见并不一致,主要分为两派,一派认为俄国最好不要轻易发动战争,因为当时的俄国在国内和国际上都是困难重重,举步维艰,他们认为应先采取妥协,等到西伯利亚铁路通车,战略物资能得到保障,远东的堡垒修筑完善时再对日决战。
而另一派主张对日强硬,他们对日本非常轻视,认为日本这个“蕞尔小邦”不堪一击,根本不可能是俄国的对手,“俄国需要一场小小的胜利,以便制止革命”,他们认为战争能为当下俄国的困局寻找出路。
对于俄国备战不足的问题,沙皇尼古拉二世心知肚明,但他却觉得“让步总是引起新的让步”,认为推迟战争的最好办法就是采取强硬的态度。
沙皇主张对日强硬,俄国国内因此掀起了战争热潮,到处叫嚣着“流血牺牲,保卫祖国”的声音,虽然俄国的战争准备进展非常缓慢。
2.日军积极攻取,俄军散漫自负
1904年2月6日,日军舰队开赴黄海,袭击停在旅顺和仁川的俄舰。
对于日俄谈判破裂的消息,俄军总督早已知晓,但没有命远东的俄军采取任何应变之策,在被袭击的前几个小时,俄军还完全处于麻痹状态,其舰队参谋还说:“战争打不起来”。
战争打响后,为了防止日军在朝鲜和辽东半岛登陆,俄国加速向远东增兵,而日本最先制定的战争策略就是先夺取制海权,尽快登陆辽东半岛和朝鲜,速战速决歼灭辽东的俄军。
日军侦查骑兵
被日军袭击后,俄军新上任的太平洋分舰队司令采取了一系列防御措施,但不幸在海上被日军所设的鱼雷炸死,后上任的俄军司令不再采取积极措施,日军在辽东半岛登陆。
为保住旅顺,沙皇政府继续派兵增援,增援部队在途中与日军遭遇而一败涂地,之后旅顺的俄军节节败退,直至龟缩在堡垒不出。俄军败退之快,连日军都没有想到
战争变成了日军的攻坚战,双方均伤亡惨重,日军决定放弃强攻,改为长久围困。
在攻占旅顺的同时,日军对辽阳、沙河的俄军发起进攻。
3.俄军指挥官指挥不利
由于俄军准备不足和指挥不利,日军最后用约10天的时间和较重的伤亡击退了俄军,进入辽阳。辽阳会战结束时,俄军的大部分预备队始终没有投入战斗。
两军在沙河交战时,日落间谍在俄军军官的尸体上搜出了俄军的进攻计划,俄军丧失主动性,但日军也没占到太大便宜,双方各自撤回阵地,沙河之战成了一场持久的阵地防御战。
日本意识到,时间过的越久,俄军的增援部队就会源源不断的赶来,这对自己很不利,因此日军做出调整,临阵换将,更擅长运用炮兵的将领上场,一天内就攻克了西线制高点203高地,这也基本决定了旅顺战局的胜败。
随着被俄军称为旅顺俄军防御“灵魂”的康德拉钦科将军被日军击毙,俄国很快签订了投降文书。
战争结束时,俄军损失了4.4万余人,而日军损失6万余人,俄军还剩余3万名多官兵。
日俄战争的根本决定因素在哪里?在于制海权,这也是日本如此重视攻占旅顺的原因,只要旅顺的俄国军舰还在,就可以切断日军补给,而俄军一旦从旅顺败退,其海上补给也将被切断,进而直接影响战争局势。
俄国在战争初期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沙皇也派其波罗的海舰队前往远东增援,但舰队从欧洲开到远东何其难,俄军舰队需从波罗的海南下,绕过非洲的好望角继而北上才能到达远东,走过了半个地球的距离,路上严重消耗了精力。
俄军舰队到达远东时,日军舰队指挥官根据事前的对策,先放对方通过,很快就把俄国舰队击溃在对马海峡。
对马海战失败后,俄军再无一丝获胜的可能。
俄军增援舰队行驶路线
总结日俄战争,体量巨大的俄国败给小小的日本,原音不外乎三点:
1.地理上,俄国腹地东欧距离远东战场过远,海上补给很难到位,而日本本土距离战场很近,这使俄国很难控制制海权,日军的补给显然比俄军容易的多。
2.指挥能力差距,远东的俄军思维懒散,谈判失败后不采取任何应变策略,认为“打不起来”,被日本夺得了战争先机。除此,俄军的指挥不足在后续的争夺中也有所体现,而日军指挥官的指挥能力显然要比对方强得多。
3.心理上,俄国藐视对手,骄兵必败。远东地区一直是俄国的次要战场,而俄军总参谋部却一直没有制定对日作战的统一计划。
俄国的陆军大臣还认为“一个俄国兵可以对付三个日本兵,我们只需要14天就能在满洲集结40万大军,这已经是我们击败日本所需兵力的三倍了,与其说这是一场战争不如说是一场军事散步更合适。”
也算给了俄国一个惨重的教训,失败后的沙皇政府迅速被国内革命力量推翻了。
最后,日俄战争的历史对我们中国有什么教训呢?我想大概就是“自强不息”四个字了。绝不能让清朝这段他国在我们的土地上作威作福,而主人却以两国“均系友邦”为由保持“中立”的历史在中国的国土上重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