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装备合成器,为什么很多人对乐器可以无师自通?
古老的装备合成器,为什么很多人对乐器可以无师自通?
无师自通的背后,你看不到的是天赋加勤奋!
确实有一部分人在乐器学习上看起来非常的轻松,你既没有看到他请教了多少老师,又没有看到他怎么练习,接触乐器的时间也很短,但是演奏水平却比较高。我也遇到过几个人是这样,有的人被本地音乐圈标榜为传奇人物,多年来我也在关注这个问题,来看看我的分析。
乐器学习中天赋和勤奋的关系
乐器学习需要天赋也需要勤奋,天赋决定了一个人在乐器造诣上可能达到的上限,勤奋决定了一个人目前的演奏水准。天赋好的人,他可以用比别人短的时间达到一样的效果,也就是说天赋好的人学习效率更高,但是这并不是说有了好的天赋就不需要练习,天赋再好,也需要练习的,只是他可以用更短的时间,或者用同样的时间达到更高的水平。
乐器技巧不是只具有唯一性
很多技巧中包含的道理往往具有多元性,学习者是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
这里举2个例子,一个是有的人没有学过乐理但是可以演奏乐器,可以背下乐谱,这往往是他对基础乐理中的音程,节奏,音高,音准这些都懂,只不过讲不出来,不知道用一些正确的名称去表达,一首曲子听了以后,自己多试几遍,乐谱就会背下来。
再一个例子比如说一种乐器的正确演奏姿势,所有乐器的演奏姿势其实可以用一句话来表述,就是在能够正常持握乐器的前提下,所有参与演奏运动的肌肉需要尽量放松,肢体动作尽量自然。天赋好一点的人,或者说学过几样乐器的人对这个规则就很容易掌握,或者说是别人一点他就明白。
人们的心理活动造成的影响
往往被人认为是高手的乐器演奏者,都会非常在意别人对他的评价,他们往往都会在背后刻苦地练习,只是你没有看到而已,特别是年轻人,有这种想法也是很正常的。
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刻意隐瞒自己的学艺经历,以前学过的东西说是没有学过,以此来造成一鸣惊人的效果。
这里举个电影中的例子,张国荣主演的电影《鼓手》中,乐团考试中淘汰了张国荣的女鼓手“十三点”,在考试前就隐瞒了自己做过职业鼓手的事情,电影中乐团招聘是不要职业乐手的。
所以不要羡慕别人在乐器上无师自通,任何人的成功背后都会有辛勤的汗水的!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文作者删除。)
恩雅雅尼安德烈里欧?
恩雅、雅尼、安德烈·里欧,三位都是我们熟悉而喜爱的独立音乐家,他们各有特点,各有千秋,有的人喜欢其中的某一位,有的人则全部喜欢。
先说恩雅(Enya)。
恩雅于1961年出生于爱尔兰共和国Donegal郡Gweedore镇的一个音乐世家。她的祖父、父亲、母亲,几个兄弟姐妹都是艺术工作者(歌唱家、乐手、舞蹈演员),恩雅是9个孩子中的一个,19岁那年她加入包括她的兄弟姐妹在内的Clannad乐队,负责键盘演奏及唱背景音乐。1982年,兼任制作人及经理的Nicky Ryan离开Clannad乐队,恩雅也同时离开乐队与之合作,开展她的个人音乐事业。1986年,恩雅为电影《青蛙王子》写配乐,这是她个人音乐生涯的开端,也是她正式起名“Enya”(取代“Eithne”)的时刻。同年,恩雅为BBC电视剧集《The Celts》做配乐。这部电视剧的音乐太招人喜欢了,以至于BBC决定发行一张单独的原声音乐专辑,这样恩雅就有了她的第一张专辑,真正走进了通往国际巨星之路。两年后,她的首张个人专辑《Watermark》问世,累计卖出数量达到惊人的1300万多张,她开始获得各种荣誉:1989年在委内瑞拉举行的世界性音乐大奖上获得“年度最佳新人”“年度最佳女艺人”两个奖项,随后在全英音乐奖上获得“年度最佳新人”“最佳国际女艺人”的提名,在当年的爱尔兰音乐奖上恩雅获得了“年度最佳女歌手”,在蒙特卡洛奖上获得“年度最佳录影带”。1993年2月,第35届格莱美奖揭晓,恩雅的 《Shepherd Moons》专辑拿下”最佳新世纪专辑“。其后,1997年的第39届格莱美奖,2002年的第44格莱美奖,2007年和2009年的格莱美奖,恩雅均有斩获。她的专辑《Watermark》(水印)、《Shepherd Moons》(牧羊人之月)、《The Memory Of Trees》(树的回忆)、《Amarantine》(永恒之约)、《And Winter Came》(冬季来临)、《The Very Best Of Enya》(世纪典藏)占据欧洲乃至世界金曲榜单首位时间长达数年之久,发行都在数百万到千万张以上。她为一些电影写过配乐和插曲(《绿卡》《爱就是这么奇妙》《远离家园》《纯真年代》《碧海蓝天》),还亲自演唱了许多电影的主题歌。
1988年,恩雅以一台具有多音变化功能的模拟式合成器,将她那深具和谐感与生命力的歌声,融合上古典音乐、居尔特音乐与流行音乐等音乐素材,创造出了改变流行音乐历史的传奇大碟“Watermark”,专辑中的单曲「Orinoco Flow」更登上英国金榜与欧洲热门单曲榜冠军后座,进而掀起了全球性的持续延烧至90、00年代的“恩雅现象”。2000年,恩雅交出了生涯历来最畅销的专辑“A Day Without Rain”,在该专辑发行一年之后,美国遭逢911恐怖攻击,专辑中的单曲《Only Time》刹那间成了抚慰历史伤痛的热门点播曲。
恩雅若以乐队而言,包括恩雅本人(负责作曲及演出)、Nicky Ryan(负责专辑制作),以及Roma Ryan(Nicky Ryan之妻,负责填词)。但我们通常记住的是她本人和她美妙的歌声。古典韵味的伴奏,标志性的飘渺嗓音,捕捉了宇宙的律动以及置身其中的人类对于周遭环境变化的情感投射,创造了跨越时空、兼具神秘生命力与美丽情感的隽永诗篇,这是恩雅歌曲的特点。
再说雅尼(Yanni)
雅尼全名雅尼·克里索马利斯(Yiannis Hrysomallis或Giannis Chrysomallis), 1954年出生于希腊卡拉马塔(Kalamata),后加入美国国籍。他是“世界一流的键盘奇才”,电子音乐的奠基人之一,一位自修自悟、享誉全球的作曲家、音乐制作人、音乐设备工程师,一位身边集合、聚拢着一批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世界一流演奏家的超级演奏家,独立流派的当代器乐和表演音乐大师。
在中国,知道他的人最多,喜欢他的人也最多,这可能是因为1997年他做了一件轰动世界的大事情:在中国北京紫禁城史无前例地召开了音乐会,让中国的无数老百姓们第一次接触了新世纪音乐。雅尼也因而在中国获得了“希腊钢琴王子”的美誉。他是首位来中国演出的西方音乐家,更是首位经中国政府批准在紫禁城举行音乐会的艺术家, 由此他开启了以古迹文化为背景举办音乐演出的先例,开创了一股魅力独具的音乐潮流——新世纪音乐,更带来了一系列惊艳世界的音乐会:从希腊雅典卫城到印度泰姬陵,从中国紫禁城到埃及狮身人面像,从英国皇家艾伯音乐厅到墨西哥阿卡普尔科……他最被大家所熟悉的经典名曲 《圣托里尼》《夜莺》等,更是出现在各种盛大场合,这些作品在过去十年中也一直是奥林匹克运动会广播音乐和奥斯卡开场音乐的最爱,这两首曲子甚至被收入中国人教版教材。
1972年,雅尼毕业于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出于对音乐的热爱,毕业后走上音乐之路。1980年,录制了第一张专辑Optimystiqu至今已发行出版十余张专辑,两度被格莱美奖提名。在雅尼之前,新世纪音乐只是在人们的意识之外作为一种带异国情调的音乐领域而存在着在这一领域中,新声学主义音乐家、后改良主义摇滚歌手、空间电子乐玩家和新古典主义音乐家们制作出一种带有医疗效果的冥思音乐,而这一音乐常充满着神秘的寓意。在他们之中不断有引人注目者浮出水面,著名的有乔治.温斯顿,瑞士竖琴演奏家安德鲁.弗伦威德。之后我们有了雅尼,于是几乎是一夜之间,这一小型音乐流派风行全球。他结合了电子音乐、改良主义音乐、新古典主义的元素到新世纪音乐中,还加入了之前新世纪音乐中缺少的戏剧性和感召力。大家一直都十分喜欢雅尼的音乐,除了因为流畅的旋律和自由随兴的编曲,还因为其中洋溢着乐观的精神、滂湃的激情和浓烈的感染力。他用音乐描绘异国风光、引人入胜的壮观景色,讲述浪漫的爱情故事。在许多有情调、浪漫的休闲之地,背景音乐都以雅尼的曲子为主,可见他的音乐的特性。他的音乐无处不在:从庆典仪式的背景,到坐禅静修的伴奏乐,从广播电台的轻音乐,到电视银屏的广告曲,从随身听的音乐收藏,到私家汽车的车载音响,从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到抑郁症人群自我疗伤,从中学生的音乐欣赏教材,到大学生音乐专修课堂……人们把雅尼称作是一个用音乐讲述生活的人,从他的身上可以感到古老希腊的浪漫诗意与年轻美国的奔放现代的融合。雅尼的作品将高雅的古典交响乐与绚丽的现代电声乐巧妙地结合起来。他曾说过:“我的目标是用情感与人们沟通,我捕捉到了生活的感受并把它溶入音乐之中,音乐将会给听众带来希望的撞击。”
最后说安德烈·里欧(Andre Rieu)。
现年65岁的里欧是近年来在世界乐坛上十分走红的一位小提琴家、指挥家,他来自荷兰阿姆斯特丹近郊的玛斯特里赫特,父亲是林白交响乐团与莱比锡歌剧院的指挥,受此影响,他的全家几乎都以音乐为职业。从五岁开始就接受小提琴、声乐与指挥等训练的他,在学生时代参加了一支沙龙乐队,头一次演奏雷哈尔的《金和银》,当即被那种轻松畅快的情调以及大众的热烈反应所鼓舞,从此爱上了圆舞曲,并且开始热中于用通俗的方式来表演古典音乐。
1982年里欧组成了“玛斯特里赫特沙龙乐团”,前后将近六年时间,留下了好多脍炙人口的录音。但是他不满足于这些成绩,接着又组成了编制更为庞大的“约翰·斯特劳斯管弦乐团”,开始效法自己崇拜的老前辈,一边亲自担任第一小提琴演奏、一边指挥,立志重现那种十九世纪“大众音乐”精致而又休闲的精神与感觉,他也因此而获得了“新生代欧洲圆舞曲之王”的封号。
他演奏的曲目十分广泛,从奥斯卡金曲《世事当如此》(Que Sera Sera),到俄罗斯民谣《黑眼珠》(Dark Eyes),从维也纳圆舞曲《风流寡妇》到法国香颂经典《巴黎天空下》,他和自己的小型管弦乐队默契配合,将古典音乐与大众音乐进行了有机的融合,从而给人们的休闲生活,提供了轻松愉悦的艺术享受。
里欧音乐给人的享受来自于声音的悦耳和身心的放松、飞翔。他的音乐会常常是满场嗨歌,尤其那些中老年人,更是会随着他的琴声翩翩起舞、大声合唱,所以,他的音乐会更适合“看”,每次“听”他的曲子,都是一次视觉大餐。
说实话,三位音乐家我都无比喜爱。
为什么说音乐没有国界?
音乐,要什么国界?
工作日,跟公司请了一天假,和苏老师奔了一趟上海,参观上海国际乐器展。
起初,我是真不想来。在私企工作,请假一小时都是钱。更何况,有一个音乐技能很高的男朋友,并不能改变"我是一个五音不全连五线谱都看不懂的音痴"的事实。奈何禁不住苏老师的反复游说,今早六点半我还是准时坐上了开往上海的动车。
由于助理的职业病,来乐展之前我已经做好路线、门票、交通换乘、展馆参观路线、餐厅等所有攻略。然而,我没有料想到一个常年来参加乐展的专业音乐人苏老师居然会忘记预约经销商门票……只好又花上十几分钟排长队现场购票。对于"一个业余的拿着预约经销商参展证,一个专业的拿着单次入场券"这事儿,苏老师耿耿于怀了许久。美滋滋~
跟着苏老师一贯是"闲庭信步"式逛展,所有攻略都是废纸。从钢琴展区出发,经过钢琴、电钢、合成器、打击乐、弦乐、管弦乐、录音设备、舞台设备、音乐教育等等展区,在整个展览中心走了四五圈,成功占据朋友圈步数制高点。
前方多图,流量预警~
有点好看的砖红色钢琴肤白貌美大长腿的小姐姐~看起来就很贵的钢琴雅马哈展台演奏的小哥哥现场表演~现场表演~玩吉他的朋克萝莉~箜篌演奏~小乐队现场演奏编钟展示每个展区都有自己的味道,比如钢琴和小提琴展区还是以安静的交流为主,打击乐展区,还未靠近就有浓浓的"过年了"的感觉……几乎每个展台都有乐队或参观者在试用架子鼓、电子鼓、非洲手鼓等等乐器,你方唱罢我方登场,那热闹的劲儿~吉他、电吉他展区就像一个个live场,除了定时有表演的展台外,不少展台直接在演奏区贴出了"You Can You Up"的标语,鼓励参观者秀一秀琴技。观众们也是捧场的很,只要有人上台来上一曲,底下就和新闻发布会一般热闹,除去热烈的掌声,还会出现手机、各种镜头甚至还有专业摄影机……音乐教育展区今年大打"智能"牌,智能钢琴教学、智能古筝教学、人机交互、智慧学习……这些名词进了展馆就没停过。
上海国际乐器展最棒的地方,就在于除了在展馆内参展的各品牌经销商之外,在大广场草坪上时不时有live可以看!外国大叔帅气的贝斯solo、颜值颇高的校园乐队、民乐合奏等等。长得略像乔布斯的大叔的贝斯solo真的好棒,围观群众多到我拿着手机只能拍出层层叠叠的人脑袋,现场气氛特别嗨~另外,最莫名其妙就戳中我的感动点的,是一个不知道国籍的姐姐带着一群五湖四海的观众一起打手鼓,她控制着节奏,一边念着"Music is for everybody! Join us!"一边微笑示意围观群众加入表演的队伍~
音乐,没有国界。管你是什么肤色什么国籍,会敲鼓不?那就来啊~一起嗨就够了!
上海真的是一座具有国际性、包容性的城市,在这场乐展中,你尽可以拿起你心仪的乐器席地而坐演奏一曲,也可以为陌生人的表演打call,无论你说着什么语言,奏起乐器,我们就仿佛一家人一样可以交流。不虚此行~
喜欢古典乐器的人是什么性格的?
建议题主先把提问的问法搞清楚了再提问!
人所共知,除了“电子合成器”等个别乐器可以被称为“现代乐器”外,绝大多数乐器并无什么“古典”与“现代”之分!
例如,从钢琴诞生那天起,除了当今衍生出来的电子钢琴外,当今的钢琴与当初的钢琴并无多大区别!更无什么“现代钢琴”之称!
倒是用乐器所演奏的曲目,依据其风格不同,分为“古典”“现代”及所谓的“流行”风格。
不知题主提问的真实本意到底是钢琴本身?还是用钢琴所演奏乐曲的风格?
渔舟唱晚的来历是什么?
《渔舟唱晚》是一首著名的古筝曲。一般以为,此曲是娄树华在本世纪三十年代中期,根据古曲《归去来辞》的素材改编而成。标题取自唐代王勃《藤王阁序》中的名句——“渔舟唱晚,响穹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近来又有研究表明,此曲非娄树华首创,而是金灼南根据流传于山东聊城地区临清一带的民间筝曲《双板》及其演变乐曲《三环套日》、《流水激石》改编而成。本世纪三十年代金灼南将此曲传授给娄树华,娄树华又以金谱为蓝本,作了较大发展并增加了乐曲的后半部分,此版本于是迅速流传全国。
全曲共分三段。
第一段用慢版奏出韵致悠扬而富于歌唱性的旋律,并配合左手揉、吟等装饰手法,抒发了对湖滨晚景的赞赏情怀。
第二段是从第一段上下八度关系的曲调中发展而来的,用按、揉两种指法相配合,奏出长音“FA”,使调式有所变化。
第三段用快板奏出一连串模进音符。表现荡桨、摇橹和浪花飞溅等情景,然后乐曲逐步加快,以各种按、滑迭用的催拍(亦称催板)奏法,描绘渔舟晚归的情景。
《渔舟唱晚》以歌唱性的旋律描绘了夕阳西下,渔人载歌而归的诗情画意。它的后半部分运用递升递降的旋律和渐层发展的速度、力度变化,成功地表现了百舟竞归的热烈情景。而乐曲的前半部分乐句与乐句、或者乐句中的小分句大都采用上下对答的“对仗式”结构,尽管上下乐句和小分句的结构不是十分方整匀称,但音乐的上下呼应仍然给人以结构规整之感。
《渔舟唱晚》旋律流畅优美,被改编成多种形式演奏,成为最受广大群众喜爱的我国传统乐曲之一。电子合成器演奏的《渔舟唱晚》,被中央电视台选用为“天气预报”的配乐,每晚七点半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