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f鹰吉,养鸡什么中草药可以预防瘟疫?
dnf鹰吉,养鸡什么中草药可以预防瘟疫?
鸡对我们农村人来说,再熟悉不过了。很多人家多少都会养几只,多的养几十只。养鸡就怕鸡瘟,也叫禽流感,是鸡发病死亡最高的疾病,就目前来讲,只要鸡得了这病,根本没有特效药来治疗,只得眼睁睁看着鸡倒下。
鸡瘟是可怕的,无情的,知道鸡瘟无药可解,但是有很多的养殖达人,通过自己的经验积累,总结出了一个套可以预防鸡瘟的农村实用方法,小赵也请教几位农村主妇,从她们的口里得知还可以用农村的一些中草药和食材,也能起到预防的作用。
大蒜,作为生活中特别常见的食材,独特的辛辣味道,具有抗菌杀菌的功效。对鸡的禽流感有很好的预防作用。只需要将大蒜捣碎,和鸡食拌在一起,特别是气温下降的时候,要不能间断,防止鸡的流行性感冒的流行。
板蓝根,在农村里特别多,可以时常拔点回来喂鸡,它又清热解毒、利咽清嗓的作用。对预防鸡瘟的发现有一定的疗效。
用半边旗、马齿苋、车前草等份,将草熬成水,放凉了给鸡当水饮用,天天要煮新鲜的水,隔夜的免得有细菌滋生,可以预防鸡的伤寒病症。
艾叶,艾叶本身不能治疗鸡瘟,但是艾叶烧出的烟可以有效的抑制细菌的滋生,使得鸡有个干净的活动场所,两三天熏一次,可以有效的阻隔细菌的进入,从空气和场地上抑制住细菌。
还有鱼腥草、蒲公英、紫苏、桉树叶、龙胆草,巴豆(有毒)等等,这些常见的草药,平时的时候就可以经常去喂养,增强免疫力,做好预防工作。我是常德农村小赵,希望能够对您有用!
是什么掩藏了她们的颜值?
话不多说,先上图。
看了以上照片,是不是感到很失望,这有些颠覆了你心中的贵妃佳丽们的形象。特别是一些“雷人”的爆照,是不是让那些妃子们感到生无可恋了。接下来你品,你细品。 单看脸蛋,清朝的一些妃子,也不算那么丑,有些还算是耐看吧。可是,为什么很多人认为她们老土,木讷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照相技术 清朝晚期,照相机传入了中国。一个大大的木头匣子,大概有十五六斤重。用一个三角架支撑着,上面铺着一块布,用来遮光。
照相时,一人用一个类似镜子的工具打光,另一人操作机器,随着“嘭”的一声,一阵白烟飘出来,成了! 不过,有一点小遗憾,那时只有黑白相机,无法把五彩斑斓的美景拍下来。因此,从效果上看,少了几分灵动和活泼。 和现代照相机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 没有各种模式,没有美颜,更没有修图。面对这个西洋把戏,他们表现出更多的是好奇,甚至是恐惧。
女的低眉顺眼,男的睁大眼睛,看着眼前的这个“怪物”,为何能照出一个相同的自己呢?难道是西方的妖术吗?甚是不解。有些底层老百姓甚至还说,这个“怪物”会摄走人的魂魄,如果照了相,就会失去元气。 不过那些王侯将相, 达官贵人们却对此很感兴趣,曾经一度成为他们追捧的玩物。 最为经典的是慈禧太后的一系列“美照”。 当她第一次看到照片时,惊呆了:世上竟有如此逼真的“画”!于是就迷上了照相,一发不可收拾。来看看她的各种摆拍:装扮成观音; 在冰天雪地里还各种造型同外国美女合照……可谓是“画风”十足啊!妥妥的“大清第一女模特”! 二、服饰 清代满族的服装较为繁琐,加上各种配饰,更加显得死气沉沉。100多年后的今天,以现代人的眼光评价,似乎有些累赘,整个人就很臃肿。从照片上看,就更加明显了。三、化妆清代女子的面部化妆趋向淡雅、简单,可能就是简单的涂脂抹粉。没有五花八门的各种亮妆、彩妆。所以就没有所谓的“精致美女”了。 四、审美的变化现代美女的标准----瓜子脸,大眼睛,双眼皮,柳叶眉,4A纸腰……
如果以这个标准,可能清朝很难找到这类美女。但是,当时宫廷选妃的标准又是什么呢?我想,除了看外貌以外,更多的还要看身世,品行吧。不然,一些随随便便的女子都能进宫当上嫔妃吗? 所以,不要以现代人的观点来评价清朝时妃子的容颜,根本没有可比性。或许100年以后,后代人看到我们的样子时,会不会也吐槽我们的“丑”?最大器晚成的人物是谁?
这个题目的答案:
应该就是周朝的姜尚。姜尚年轻的时候做过很多工作,都没有成就。七十岁将近八十的时候在渭水蟠溪钓鱼🎣,可是却是用直钩钓鱼。后来巧遇到访贤的周文王姬昌。
姬昌的政治主张与姜太公相合,聘用为军师。其实是指挥军队与商军作战的主要人物。由于姬昌的祖父古父檀公以前说过,西周会有一个贤人来帮助反商。故称为太公望。姜子牙八十遇文王,大器晚成之典型例子。
那么还有一些大器晚成的人物:
举例说说吧:
黄忠在三国时代成名较晚,直到他62岁遇到刘备,被重用,封为五虎上将之一。
黄忠为蜀汉屡立战功,特别是定军山斩了曹操大将夏侯渊,一战成名,京剧定军山就是讲这个故事的,他在73岁因箭伤去世,谥号刚侯。黄忠就是老将,老当益壮的老将军。
还有大器晚成的人就是苏武,苏武被派到西域做外交工作,结果被扣留,在西域放羊二十多年,后来才回到汉朝首都。
苏武的经历,那也称得上是大器晚成。相似经历,还有春秋时期的秦国上卿百里奚,他被秦国聘用的时候已经七十岁了。百里奚先是仕虞国,为大夫,后来虞国为晋献公所灭,百里奚后来被秦穆公用五张黑羊皮换回,百里奚治国有仁政,去世后,百姓皆哭。
还有就是近代大画家齐白石,他是典型的大器晚成。齐白石从小家境贫困,世代务农。
他砍柴、放牛、种田,什么活都干,12岁学木匠,15岁学雕花木工,挣钱养家。27岁才开始正式学画画,中年并不出名,他是在56岁后开始大胆突破自己,被称为衰年变法,转变画风后才从此声名大振。齐白石先生到九十几岁还在画画,真的是为艺术贡献了一生。
还有我们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先生也是大器晚成的例子。他在七十年代末复出后做了很多有贡献的事情。著名的改革开放就是老人家的设想。他老人家77年复出的时候就已经73岁了,可谓老当益壮,为国家为人民尽心尽力。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祖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腾飞,商业兴隆。所以说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居功至伟。
以上写的是几个大器晚成人的例子。谢谢大家,仅供参考。谢谢大家。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历史上的匈奴人到底是现在什么地方的人?
据司马迁记载:中原的四周遍布着东夷、南蛮、西戎、北狄等部落,匈奴属于西戎的一部。远在尧时,西戎被称为獯粥。即匈奴的祖辈。他们根据地在今陕西,其余分居在今山西、京津冀、河南等地。到黄帝时候,獯粥打了败仗,他们和三苗的共同头领蚩尤被擒杀。
到了夏朝最后一任国王夏桀时,夏桀的儿子淳维逃到茫茫荒漠中,融合在獯粥等部落里。多年后,淳维和他子孙建立的猃狁部落逐渐强大,成为北方所有部落的统称。即匈奴的父祖辈。吕思勉《中国史》:“猃狁分散居溪谷,自幼军长,往往而聚者百有余,然莫能相一。每到秋季马肥时,他们集合起来抢劫汉人,“来时纵铁蹄,去时掠士女”。
当时,生活在陕西的汉人是隶属于商朝的诸侯、周部落。周和猃狁大战数百年,互有胜败。但猃狁一度取得大胜。公元前782年,周幽王数次烽火戏诸侯。当猃狁真的来了,他就死了。猃狁占领陕西大部,并在今泾阳县建立首都。
中原人用诗歌表达出猃狁的形象是狰狞可怖的。诗经《采薇》中的诗句:“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周朝被迫迁都到洛阳,开始了东周时代。故土陕西,东周赏赐给了秦部落。
后秦庄公北征猃狁,庄公战死。襄公继位,迁到陇县。经过子孙相传,秦穆公继位,春秋五霸之一。他手下人才济济,包括百里奚、蹇叔、由余、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等人。雄起的秦接连消灭了8个猃狁人国家。
与此同时,华北的猃狁部落也先后被中原诸侯国兼并。比如,白狄、皋落、廧咎如、甲氏、留吁、潞氏、铎辰等,被晋国吞并。从晋国衍生出的赵国继续征战四方,消灭了猃狁人国家如肥、鼓、中山等……被征服的这些猃狁人由游牧走向定居,与中原人长期杂居、通婚和贸易等,慢慢地与中原人融为一体了。
也有一些猃狁人逃入山区,仍旧继续着从前的生活。他们继续骑着战马对中原人烧杀抢掠。他们喜欢割下中原人的头,挖空、用牛皮包裹后当做酒杯;有钱人还会在这种酒杯的内壁镀上黄金。一时间,北方大地白骨盈野。中原人开始修建长城防备猃狁偷袭。
赵国决定“师夷长技以制夷”,穿胡服练骑射。名将李牧采取诱敌深入的战法,继而包围住敌人,一举消灭10多万敌人。猃狁怕了,此后20年里不敢再进入中原。但是游牧民无法自给自足,比如铁器、茶叶等。当他们再次强大起来,开始了又一轮烧杀抢掠。
这次,他们的对手是秦始皇。秦统一全国后,秦始皇犹不满足,下令蒙恬带兵北伐河套的猃狁。黄河北岸,一场生死战就此开始了。猃狁喜欢财物,但在秦军眼里,他们的人头就是自己手中的军功章,就是爵位和升官发财。于是,猎人变成了猎物。
猃狁人躲无可躲,他们的鲜血很快染红了黄河,猃狁的故乡也成为秦的44个新县。秦还在新占领的地区增修长城,即万里长城。猃狁的一个部落(匈奴)逃亡到蒙古高原,由大首领头曼组建起北方第一个汗国,并沿用了自己的部落名——匈奴。
头曼的小老婆生了一个儿子,她想让自己儿子继承王位。可头曼还有原配的儿子冒顿。于是小老婆给头曼出了一个主意:让冒顿去月氏国做人质,然后派兵攻打月氏国。这是头曼的小老婆想借月氏之手杀死冒顿。这是一招并不高明的借刀杀人计。果然,月氏国要杀冒顿。但,冒顿眼疾手快,偷了一匹马日夜不停地穿越数千公里的戈壁滩回来了。
冒顿制造出一种响箭,他规定:他射往哪里,部下也要射往哪里;违反者一律斩首。他射向自己的战马和老婆,有部下不敢射的,都被他砍了头。他的部下从此对他服服帖帖。他把响箭射向头曼,部下们也随之射去。当天头曼、头曼的小老婆和他们的儿子、以及全部不服从冒顿的官员,全被冒顿所杀。
冒顿成为新单于,他开始了波澜壮阔的征伐之战:往东打败和吞并东胡,占领东北;往西打败月氏等20余国,占有西域;往北扩展到贝加尔湖;往南收复了老家河套地区。此时的匈奴拥有“控弦之士”30多万,这也是匈奴的全盛时期。
冒顿还设立了官员制度,在他之下从高到低依次为:左、右贤王;左、右谷蠡王;左、右大将;左、右大都尉;左、右大当户;左、右骨都侯;然后是千夫长、百夫长,十夫长。匈奴的官职里没有文官,都是军衔。
匈奴把领土分成四大区域,封自己子弟为王驻守;由他们再分封。最底层的是普通牧民,他们通过家族长获得牧场。为繁衍更多后代,匈奴还保留着儿子娶后妈;弟弟娶嫂子的习俗。
秦末战争结束后,在一片废墟上矗立起汉的旗帜。在中原内战中失败的韩王信逃向匈奴,劝说冒顿南下,于是匈奴卷土重来。白登山战役中汉军战败,刘邦采取和亲政策,此后的70年里,汉朝用金钱和12个公主买来一纸和平。
但在和平的外衣下,每到秋冬季节匈奴仍会南侵,如冒顿就5次从中原抢走10多万人牲;如汉文帝在位时,匈奴竟然侵入到汉朝帝都城下;如云中、辽东两地区,每年被掳掠的汉人都超过2万人……
到了汉武帝时期,汉朝制定出一项新国策:南融合,西交流,北防范。此时汉朝国库充裕,汉军还配置了三件新武器:大规模骑兵、连射弩、带血槽的环首刀。有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汉朝对匈奴的自卫反击战开始了,在民族英雄卫青、霍去病等的率领下,汉军经过三次大规模战役,斩杀15万余匈奴勇士,夺回河套,控制河西走廊,占领祁连山、并囊括了西域、中亚等地。
汉武帝对匈奴的猛烈反击,大伤了匈奴的元气。到西汉晚期,匈奴发生了分裂,呼韩邪单于率部归顺汉朝,而流窜到中亚与汉朝为敌的郅支单于也被汉将陈汤消灭了,汉匈关系从此走向和解。
东汉初年,在匈奴贵族中反汉的势力重新抬头,导致匈奴再次分裂,南匈奴归顺汉朝,而北匈奴则坚持与汉为敌,经常发动对南匈奴和汉人的掠夺。而当时东汉刚刚建立,国力还属于恢复 期,因此直到汉明帝时,才发动了对北匈奴的反击战。
公元73年,汉军四路出击北匈奴,窦固、耿忠的汉军一直追击到天山一带,并夺取了伊吾(今新疆哈密)。汉和帝时,又发动了针对北匈奴的反击战,公元89年,窦宪、耿秉率领汉军大败北匈奴,一直追击到燕然山(今蒙古国杭爱山)。公元91年,汉军再次出击北匈奴,在金微山(今阿尔泰山)大败北单于,北单于只得向西逃窜。至此,东汉对北匈奴的战争取得了全面胜利,与汉为敌的北匈奴,受到汉与南匈奴的合击,已无法在漠北蒙古高原立足,只得退出蒙古高原向西逃窜。
东汉灭亡后,中原进入三国时代,南匈奴再次叛乱,对中原烧杀掳掠。曹操无法忍耐匈奴的肆虐,公元192年,曹操在内黄之战中打败了匈奴。匈奴单于下跪投降。曹操扣押住单于,把匈奴拆分为5部,每部派人管理。另外把匈奴中下层分散安置在陕西、山西、甘肃、河北等地,还把他们编入汉族的郡县制实施统一管理。从此匈奴再没有单于了,匈奴汗国不复存在了。北方完成了有史以来的第一次真真正正的大统一。
而在公元91年战败的北单于向西逃窜,率残部西逃至伊犁河流域的乌孙国,在其立足后,仍然出没于天山南北,实施掠夺。公元151年,汉将司马达率汉军出击蒲类海(今新疆巴里坤湖),击败北匈奴新的呼衍王,呼衍王率北匈奴又向西撤退,再次西逃。
大约在公元160年左右,北匈奴的一部分又开始了西迁,来到了锡尔河流域的康居国。 大约在公元290年左右,北匈奴出现在顿河以东的阿兰国,北匈奴杀死了阿兰国国王,彻底征服了阿兰国。凭借着在阿兰国的休整和补给,北匈奴彻底恢复 了元气,掠夺、贪婪的本性让他们对顿河以西的草原垂涎不已。
公元374年,匈奴在大单于巴兰姆伯尔的率领下,渡过了顿河,向东哥特人发动了进攻,东哥特人惨败,一部分东哥特人只得向西逃窜,逃到了西哥特人那里,匈奴尾随其后,追击到西哥特人居住地。西哥特人迎击匈奴,西哥特人又惨败,只得向西逃窜至多瑙河。而匈奴由于占据了南俄罗斯大草原,暂时稳定了下来 。
占据南俄罗斯草原后,匈奴人得以休整,人口开始急剧增加 。同时小部分的匈奴骑兵仍然在骚扰临国:一股匈奴骑兵渡过了多瑙河,与哥特人一起骚扰罗马帝国;另一股匈奴人,于公元384年进攻美索不达米亚,攻占了爱德沙城;还有一股匈奴人于396年,侵入了萨珊波斯帝国。整体而言 ,匈奴人这段时期,基本是以在南俄罗斯草原休整为主,为下一步的大规模入侵积蓄力量。
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罗马,而此时的匈奴正处于乌尔丁大单于的统治。乌尔丁是一个非常有野心的人。公元400年,匈奴又开始向西大规模入侵,一举夺得了整个多瑙河盆地,并一度攻入了意大利。然而乌尔丁大单于的宏图大志还未实现就一命呜呼了,公元408年,乌尔丁率军骚扰东罗马帝国,在抢得大量财物准备撤退时,遭罗马人的袭击,乌尔丁大单于战死。
在疆土不断扩大的情况下,以匈牙利平原为统治中心的匈奴帝国,在奥克塔尔大单于时已基本建立起来,单于王庭稳定在今天匈牙利的布达佩斯附近,这个军事帝国成为东、西两个罗马帝国最严重的威胁。乌尔丁大单于死后,匈奴帝国沉寂了一段时间,而在奥克塔尔大单于率领下,匈奴帝国又开始兴盛起来。
奥克塔尔死后,他的兄弟卢加继承了王位。卢加大单于在公元422年和426年两次蹂躏东罗马帝国的色雷斯和马其顿。公元434 年,卢加单于去世,他的两个侄子阿提拉和布列达共同继承王位,各掌管一部分领土。公元445年,布列达单于神秘的遇刺身亡,阿提拉成为匈奴帝国唯一的大单于。阿提拉更是一个野心勃勃的家伙,在他的率领下,整个欧洲都沉浸在对匈奴的恐惧之中。
公元450年,阿提拉大单于发动了对西罗马的战争。当年,阿提拉集结了大批匈奴战士以及被征服民族的仆从军,号称50万,渡过莱茵河,向西罗马的高卢(今法国 )发动进攻。高卢的城市就如同草原上猎物一样,被匈奴人一个接一个地摧毁,最终匈奴军主力又围攻高卢重镇奥尔良。
面对共同的敌人,西罗马人和西哥特人组成联军来救援奥尔良。公元451年6月20日,阿提拉的匈奴大军与西罗马、西哥特联军,在今天的巴黎市郊展开了大决战。战斗打得非常惨烈,仅过了一天,双方战死者就达15万人,最终,西哥特国王战死,余部也撤离战场,而匈奴也损失惨重,无力再进攻,只得退回莱茵河,重新积聚力量。
公元452年,得到休整的匈奴帝国再次发动了对西罗马的战争,阿提拉率领的匈奴军队翻过了阿尔卑斯山,攻入了意大利。匈奴人攻占了重镇阿奎莱亚,挥师直捣帝国的首都罗马城。西罗马皇帝万分惊恐提出议和,此时匈奴军中突发瘟疫,而东罗马帝国的援军也快到达罗马城,因此阿提拉便答应议和。匈奴人满载着抢夺来的财物扬长而去,只留下意大利北部的一片废墟。
公元453 年,阿提拉大单于又娶了一名少女为妃,然而在新婚之夜,阿提拉却神秘地死在了婚床上。阿提拉死后,他的儿子们为争夺大单于之位,打起了内战,匈奴帝国在瞬间瓦解崩溃了。
匈奴帝国的内战,给了被奴役民族以机会,公元454年,东哥特、吉皮底人组成联军,在匈牙利打败了匈奴,从此匈奴人被迫又退回了南俄罗斯草原。在公元461年,阿提拉的一个儿子妄图重建匈奴帝国,发动了对多瑙河流域的东哥特人战争,遭到失败。
公元468年,他又发动了对东罗马帝国的战争,结果自己战死,从此匈奴人逐渐沉寂了下去,直至被历史彻底遗忘。
所有图片均来自网络
国家博物馆镇馆之宝是什么?
国家博物馆和故宫博物院是我国规模最大,“国宝”珍藏密度最高的两所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设有展厅48个,馆藏文物达到100万件,时空跨越了原始社会到新中国建设初期的各个历史阶段,是我国馆藏文物最丰的博物馆之一,也是世界单体面积最大的博物馆,我们历史课本中大名鼎鼎的金缕玉衣、四羊方尊、后母戊大方鼎在这里都能找到。
下面且听土鳖君盘一盘那些陈列在国家博物馆中的“国家宝藏”。为了方便起见,土鳖君就逐朝代列举一件“稀世珍宝”。
先秦珍宝新石器•红山文化•玉龙
红山玉龙于1971年在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三星他拉遗址出土,材料质地为岫玉,是新石器时期玉饰的代表文物之一。
此龙,通体墨绿色,体卷曲如“C”字,直径2.3~2.9厘米。玉龙头部较短,吻部向前伸,略有上噘,颈部有一撮长毛,略微上弯,显得鬣鬃飞扬,威风凛凛。据专家考证,此龙应该是祭祀的礼器,是我国“龙图腾”崇拜的起源之一,因此被称作“中华第一龙”。
新石器•仰韶文化•鹰陶鼎
鹰陶鼎于1957年出土于陕西省华县太平庄仰韶文化时期墓葬中出土,为新石器后期陶制祭祀礼器。
此鼎,高35.8cm、口径23.3cm、最大腹径32cm,以一只伫立的老鹰为造型,鹰目圆睁,鹰鼻弯曲锐利,鹰体肌肉丰满有力,看上去威风凛凛。但工匠巧妙的将鼎口设置在伫鹰的两羽之间,好似背负着一口大锅,看起来凶萌凶萌的。
此鹰由太平庄农民殷思义从地里挖出,做了一年鸡食盆后,上缴在附近考古的北京大学历史系。
夏•齐家文化•重轮星芒纹铜镜
重轮星芒纹铜镜于1975年在甘肃省广河县齐家坪遗址出土,属于夏晚期青铜器。
此铜镜直径仅有6cm,桥纽为椭圆形,背面纹路由三角形和直线组成,形似“叶脉”,据考证可能与当时的太阳崇拜有一定的关系。
齐家镜是我国境内发现的最古老的铜镜,是我国由石器时代转入青铜时代的标志之一,因此被称为“天下第一镜”。
商••四羊方尊
四羊方尊于1938年出土于湖南宁乡县黄材镇月山铺转耳仑的山腰上,属于商晚期青铜礼器。
此尊边长52.4cm,高58.3cm,重量34.5kg,长颈圈足,饰有夔龙纹、蕉叶纹和兽纹。最为精美的是尊的四角各装一只惟妙惟肖的羊头,羊头中间还有一只活灵活现的角龙。史学界称为“臻于极致的青铜典范”,位列十大传世国宝之一。
此尊出土后曾摆放于时任国府湖南省主席张治中将军的书桌上,在长沙会战转移途中被日军炸成20多块,建国后经1年的修复才得以复原。
商••后母戊大方鼎
后母戊鼎,,于1939年在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殷墟遗址出土,属于商晚期青铜祭器。
此鼎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9厘米,重832.84千克。立耳折沿,方腹四足,以鱼纹、云雷纹、饕餮纹、凸弦纹、蝉纹为主要装饰纹。鼎腹之中刻有“后母戊”三字,笔画细致清晰,圆润饱满。
此鼎高大雄壮,威武挺拔,是我国最重的青铜器,是绝对的“国之重器”。
此鼎出土后,曾因担心被日军所掳旋即被埋入地下。抗战胜利后运送南京中央博物院。新中国成立10年之后被国博的前身,中国历史博物馆馆藏。
西周••大盂鼎
大盂鼎,于1849年在陕西郿县礼村出土,西周早期青铜礼器中的重器。
此鼎是周康王时期一位名叫盂的大臣所做,同时出土大、小二盂,小盂鼎在出土以后已经遗失。
大盂鼎高101.9cm,口径77.8cm,重153.5kg。铭字291个,以纪念盂受周康王训诰之事。此鼎圆腹三足,以云雷纹为底,以饕餮纹为饰,样式古拙,端庄。腹内铭文笔画苍劲周正,开中国书法之先河。
大盂鼎出土之后先后被左宗棠、潘祖荫等名人收藏,新中国成立后由潘氏后人捐献给国家。
大盂鼎与上海博物馆馆藏的大克鼎以及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的毛公鼎,联袂为“海内三宝”。
另外,国家博物馆中珍藏的著名先秦国宝还有商妇好鸮尊,商人面鼎、商妇好青铜偶方彝、商龙虎纹青铜尊、东周王子午鼎等等,由于篇幅关系土鳖君就不一一展示了。
秦汉珍宝秦•阳陵虎符
阳陵虎符,相传是在山东省枣庄市出土,抗战时期由郭沫若在重庆市古玩市场地摊上发现,是秦朝颁发给阳陵驻军将领的调兵信物。
此符长8.9cm,宽2.1cm,高3.4cm,呈卧虎型,可一分为二,虎的左、右颈背各有12个相同的错金篆书铭文:“甲兵之符,右在皇帝,左在阳陵”。意为这枚符的左半在阳陵军中,右半在天子手中,左右合并才能调兵遣将。
值得一提的是,阳陵虎符是目前发现的秦虎符中唯一一枚“右在皇帝”的节符,可以推测出此符为始皇帝一统六合之后分发的兵符,对研究秦朝军事制度有重要的意义。
西汉•中山怀王金缕玉衣
中山怀王金缕玉衣,于1973年在河北定州中山怀王刘修墓出土,为西汉玉质冥衣。
该玉衣长182cm,由1203片玉片和2567g金丝连缀而成,共分为头罩、脸盖、上衣前、后片、袖筒、手套、裤筒和脚套等部分,为典型的西汉风格玉柙。
金缕玉衣大约出现于文景时期,是两汉时期最高级别的殓服,只有王以上的贵族才被允许使用。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的玉柙是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的金缕玉衣。
西汉•鎏金熊形铜镇
鎏金熊形铜镇,于1926年在安徽省合肥市出土,是西汉时期铜鎏金生活器。
在魏晋之前,人们都是席地而坐,为了避免起身落座时将席角折卷,一般会将席镇压于坐席四角。汉朝的席镇多以铜铁为材质,以虎、熊、龟、蛇等动物为题材制作。
此镇为西汉兽镇,高5.2cm,黄铜材质,表面鎏金,工匠将其做成憨态可掬的吉熊蹲踞式样,圆滚可爱,在实用的同时又给家里带来了些许的活泼之气。
东汉•击鼓说唱陶俑
击鼓说唱陶俑,于1957年在四川省成都市天回山东汉崖墓出土,东汉陪葬明器。
此俑,高56cm,泥质灰陶材质,为头戴帻巾,怀抱扁鼓的俳优正在引吭高歌的形象。
喜观陶俑您会发现,艺人的表演似乎进入高潮阶段,他单腿蹲在地上,右腿弹出,眯缝着双眼,额头上因开怀大笑而挤压出数道皱纹,神采飞扬,活灵活现,引人共鸣。其制作匠人技艺之高,手段之妙,可称为“汉代第一俑”。
三国•吴•青瓷羊形烛台
青瓷羊形烛台,于1958年在江苏省南京市清凉山出土,为孙吴青瓷生活器。
此台,长30.5cm,高25cm,为一只昂首张口的跪羊造型。仔细观察您会发现,羊字通“祥”,古人多用羊作为家居装饰物,以示吉祥如意。此羊为太湖流域的湖羊,身躯肥壮,背毛丰茂,双耳紧贴头顶,显得形态温驯安详,为不可多得的东吴瓷塑精品。
两晋南北朝珍宝西晋•吕氏砖
吕氏砖,传为1918年前后在安徽省凤台西北乡顾家桥出土。该砖呈长方形,长34.8cm,宽17.3cm,高5.8cm。正面阴刻章草书法“咸宁四年七月吕氏造,是为晋即祚十四年事,泰岁在丙戌。”
据清末金石家邹安考证,吕氏为陈留郡守,此砖为吕氏为其妻所造墓庐的铭砖。
章草为隶书的草写,为当时民间流行的字体,书法飘逸流畅,颇有陆机《平复帖》的风采。
北朝·马首鹿角金步摇
马首鹿角金步摇,1981年出土于内蒙古自治区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为金质女性头饰。
此步摇以金为主要材质,松石、珍珠为点缀装饰之物,高16.3cm,重70g,基座是一个马首的造型,基座往上分出鹿角型枝杈,枝杈的末端则是金质的叶片。
步摇,是我国最传统的女性头饰,起源于西汉,流行至当今。其因插于发髻之上,随步伐而摇动而得名。汉族女性的步摇多以“龙、凤、鹤、云”等祥瑞为主要造型题材,而北方少数民族女性的步摇则多以“马、羊、鹿”等草原上常见的动物为造型题材。
隋唐五代珍宝隋·赵州桥石板栏
赵州桥石板栏,于1953年修复赵州桥时在洨河河床中出土,为隋文帝时期石质建材。
此板,长212cm,宽84.5cm,两面雕龙为饰。前面双龙前爪互推,回首望尾,做呼之欲出之状,活灵活现,灵动异常,背面两龙石板四爪撑地,龙身相互绞缠。
赵州桥,位于河北省赵县,又名安济桥。隋文帝开皇末年,有工匠李春建成。全桥只有一个跨度为37.037m的大拱,是世界现存最古的大型敞肩石拱桥。曾入选过《小学语文课本》,被称作“人在苍龙背上行”。
唐·绞胎釉陶狩猎骑马俑
绞胎釉陶狩猎骑马俑,于1972年在陕西省乾县懿德太子墓出土,为唐太宗时期陶制明器。
此俑高37cm,长27cm,唯一鹰奴持苍狩猎的造型。绞胎是一种唐朝才出现的制陶工艺,是将两种颜色不一样的黏土混合搅拌在一起的工艺,因而绞胎陶器有种绚丽的大理石纹理。由于工艺复杂,绞胎工艺很少用于陪葬的陶俑上,此尊狩猎骑马俑是皇室出品,是不可多得绞胎陶俑精品。
五代·彩绘浮雕武士石刻
彩绘浮雕武士石刻,身世颇为传奇,他于1994年5月被盗自河北省曲阳县义武军节度使王处直墓中。2000年这块镇墓石刻流落到纽约的文物拍卖会上,后经多方交涉,才得以返回祖国。
此石刻,高113.5cm 宽58cm 厚11.7cm,为一持剑穿甲武士造型,他头顶祥鸟,足踏卧兽,神态庄严,衣袂飘扬,威风凛凛,为五代石刻中的精品。
南、北宋元珍宝北宋·钧窑玫瑰紫釉海棠式花盆
宋钧窑玫瑰紫釉海棠式花盆,传世品,宋徽宗时期宫廷瓷质陈设器。
此盆,高14.4cm,最大口径24.5cm,盆内为青釉,盆表为玫瑰紫釉,为四瓣海棠花造型,是北宋宫廷所用。
钧瓷,是中国五大名瓷之一,宋徽宗之后的历代帝王将钧瓷钦定为御用瓷,只准皇家使用,只准皇家所有,民间不能私藏。远在在宋朝时期就有“纵有家产万贯,不如钧瓷一件”之盛誉,是我国瓷器中珍品中的珍品。
南宋·文天祥《谢昌元座右辞卷》
《谢昌元座右辞卷》,传世品,南宋晚期草书书法作品。
该卷,宽36.7cm,长335.7cm。共71行596字,钤“文天祥氏”朱文印。在书卷的卷首有乾隆帝行书“文天祥书谢昌元座右铭”题签以及钤有“内府鉴藏”、 “神品”、“乾隆宸翰”印鉴。卷后有元蒋岩、明万韫辉、郝智、廖驹、程启充所书的跋文以及谢源小楷书谢昌元《行实》。
文天祥,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民族英雄和爱国诗人,这篇《辞卷》,笔势疾迅,瘦劲中带有清秀,豪迈中又暗含俊逸,既有书生之骨气,又有文人之尔雅,是草书中的珍品之作。
元·延佑三年铜壶滴漏
延佑三年铜壶滴漏,传世品,为元仁宗时期铜制计时工具。
此漏,通告264.4cm,由日、月、星三壶和受水壶组成。四壶由上至下一次安放,壶中之水按照恒定的匀速依次滴下,最下面的手水壶中安置一个带有浮舟和刻度尺的木板,随着壶中的水位变化,可以读出石刻。
铜壶滴漏一般为单只壶漏,罕有复式形制,此漏为我国发现的历史最久远的复式铜漏,在是我国古代授时科技发展史上重要的里程碑。
明清珍宝明·孝端皇后九龙九凤冠
孝端皇后九龙九凤冠,于1957年10月20日出土于明定陵,为明万历年间皇后参加重要场合佩戴的大礼帽。
此冠,总高48.5cm,冠径23.7cm,重2.32千克,采用了花丝、点翠、镶嵌等传统技艺,共镶嵌红宝石、珍珠5000多颗。凤冠的主体由髹漆细竹丝扎成,面料为丝帛,前部饰有九条五爪金龙,龙的下有和冠后部共有九只点翠飞凤。龙凤口中各衔着珠滴,随步伐的移动左右摇晃,起到步摇的作用。冠上还饰有点翠如意云片,红蓝宝石、珍珠做成的博鬓、璎珞、珠钿等饰物,看上去金翠辉映,富丽堂皇,精美庄重。
清·霁青金彩海宴河清尊
霁青金彩海宴河清尊,传世品,为乾隆年间景德镇御窑厂为圆明园海晏堂烧制的瓷质装饰品。
此尊,高31.3cm,口径25.1cm。敞口、鼓腹、圈足,颈部有白色燕耳。尊体为霁青釉,其蓝宛如深海,璨若蓝宝石,深沉古雅,稳重内敛。尊身上用金彩绘出蕉叶、缠枝莲等纹饰,下部用粉彩绘出荷花、莲蓬和连珠,让瓷尊看上去富丽堂皇又不落入俗气。霁蓝釉代表着“海”,燕耳谐音“晏”,荷花纹谐音“河”,绿色的莲蓬代表着“青”,有着“河清海晏,时和岁丰”的美好寓意。
现代文物民国·《溥仪退位诏书》
《溥仪退位诏书》,传世品,为清朝末年文档。
此诏,为1912年2月12日,由时年六岁的清朝末代皇帝溥仪所颁,由清末著名状元郎、政治家、书法家、民族实业家张謇所拟,诏书的主旨主要有三点:1.变国体,由封建制改为共和立宪制;2.交政权,由袁世凯全权组织临时政权;3.变国民,由大清帝国变为中华民国。此招的颁布,宣布了沿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正式灭亡,中国正式走向共和。
当代·《开国大典》油画
《开国大典》油画,传世品,为当代画家董希文于1953年创作的大尺寸油画作品。
此画,长4.05m,宽2.3m,共有11位领导人入画,红地毯、红灯笼、红柱子、红旗与蓝天、白云、绿树和鲜花形成强烈对比,画面热烈而明快;金黄色的菊花与蓝天、白云的描绘,既点明了秋高气爽的季节,又与黄色的灯穗相呼应,增强了华贵灿烂、富丽堂皇的欢庆气氛,完美的再现了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的经典历史时刻。此画由时年37岁的董希文根据影像资料,历时1年绘制完成首稿, 后来经历了3次修改后才变成最终的展出版本。
我是土鳖君,一位爱极了中国的书生。点关注,不迷路。为您持续输出有质量的答案,好玩的时候才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