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悲鸣,10首最短的边塞诗?
昔日悲鸣,10首最短的边塞诗?
1、 《凉州词》其一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作品赏析:这是一种壮阔却不失荒凉的景象,这是一种哀怨却不失消沉的悲情,这是一种悲壮却不失苍凉的气概,诗人以一种特殊的视角,描绘了一幅黄河远眺的边塞之景,不仅把边塞地区的酷寒景象的动态美描写的淋漓尽致,更是把戍边战士回不了故乡的哀怨之情抒写的深沉含蓄,是一首千古流传的经典绝唱,难怪章太炎推《凉州词》为“绝句之最”。
2 、 《凉州词二首》其一
【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作品赏析:这是一种对盛大华贵的酒筵场景的描写,这是一种对痛快淋漓的豪饮情感的抒发,这是一种对看透生死的旷达情怀的悲鸣,这是一种对思想情感的奔放不羁的感叹。
诗人以饱含的激情,铿锵的音调,悲壮的气节,耀眼的词语,把即将奔赴沙场杀敌的将士的报国热情和豪情壮志,通过一场酒筵、一种醉态抒写的活灵活现。
这首边塞诗被誉为“气格俱胜,盛唐绝作”的千古佳品,诗人把边关将士们夜闻笳声而触动的思乡之情写的淋漓尽致。
3、 《使至塞上》
【唐】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作品赏析:这首诗是王维奉命赴边疆慰问将士,在其旅途中所作的一首边塞纪行的诗,诗人把塞外的风光壮阔雄伟,境界阔大,气象雄浑写的淋漓尽致。
诗中既描写了边塞将士的生活,也虚写了战争胜利的喜悦之情,由此便衬托出诗人被朝廷官宦排挤的孤独、寂寞、悲伤之情,尤其是通过“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之句的雄浑之景更是将诗人原本孤独、寂寞、悲伤之情变成了悲壮、豁达的开阔情怀。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历来为世人所赞赏,王国维更是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王维一生追求隐居,但前半生却过着“半官半隐”的世俗生活,也许人生就是如此,我们只有通过在世俗的生活中不断地磨砺,不断地洗礼,不断地沉淀,也许才能成为想成的那个“自己”。
王维一生追究“佛系”人生,既然要成“佛”,那就得从人间历练,他的人生可以说是不幸的也是幸运的,幸运的更是不幸的。他原本生于名门望族,可一生孤独落寞,少时丧父,中年丧妻丧子,半生混迹官场,生逢乱世,安史之乱又“苟且偷生”,不是有个好弟弟,不是因为自己有才,早已成为帝王刀下的亡魂。
所以,在他如此人生的经历之下,还能在隐居后有如此之境界,可谓是罕见的人才了。
4 、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作品赏析:大约公元754年,岑参再次出塞,希望建功立业,追随封常清,在此期间,可以说是岑参人生最重要的时刻,名作《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也大概就是这个时期完成的,这一时期,岑参的写景诗似乎注入了英雄气,充满了英雄主义气息,这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他在边塞诗歌史上的重要地位。
诗人通过抒写塞外之景,送客之情,把那种离愁和乡思的感情色彩充满了瑰丽浪漫,浑然磅礴,具有着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君不见“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已成千古传诵的绝唱佳句?
5、 《从军行七首》其四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作品赏析:这是一种对边塞之地的鸟瞰,也是一种概括,诗人描绘了一幅数千里广阔的地域画卷;这是一种对视死如归的壮志,也是一种咏唱,诗人歌咏了一种忠勇志士报效祖国的爱国悲情。
诗人将边塞之地的典型环境与唐代将士人物感情通过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高度统一,此诗可谓是王昌龄边塞诗的经典佳作,尤其是“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可谓是脍炙人口的悲壮佳句。
6、 《燕歌行》
【唐】高适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旗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筋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作品赏析:也许隐世换不来人生的如意,35岁的高适准备返回宋城,在此期间,有个随从张守珪出塞回来的人,写了一首《燕歌行》给他看,高适便也写了一首应和的诗《燕歌行》,只不过高适是用燕歌行曲调写的是将士边塞生活,而且他是第一个这样写的人,没成想,这一风格的改变,让高适的这首《燕歌行》一时成了整个唐代边塞诗中的杰作。
全诗不仅揭露了一个作为主将的骄逸轻敌,不恤士卒,以致战事失利的历史事实,也抒写了忠勇战士在生还无望的处境下,只能决心以身殉国的感情色彩,与此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战士的悲惨命运深切同情。
作为高适边塞诗的代表作,全诗无论是在气势上的畅达,或是笔力上的矫健,抑或是气氛上的悲壮,都体现出了高适边塞诗的艺术特征。
纵观高适的作品,其边塞诗写的“苍茫之中不含凄凉、冰寒之中饱含热力、荒凉之中蕴涵活力”,是边塞诗派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难怪《燕歌行》成为整个唐代边塞诗中的压卷之作。
7、 《塞上听吹笛》
【唐】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作品赏析:诗人通过写“雪净”、“月明”的实景,与“梅花纷飞”的虚景巧妙和谐地融合起来,把边塞一种美妙阔远的意境描绘的优美动人,以此表达了战士的思乡之情和戍边之志。
与此同时,在诗人的意境中,仿佛是绘了一幅塞外的春光图,又仿佛是作了一幅奇丽寥廓、委婉动人的田园画卷,思来,其情含蓄隽永,读来,令人咀嚼不尽,在唐代边塞诗中,此诗可谓是独树一帜的经典佳作。
8、 《夜上受降城闻笛》
【唐】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作品赏析: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思乡之情的一首佳作,诗人通过写登城时所见的月下景色——“沙似雪”、“月如霜”,以此触发了征人那浓烈的思乡之情和满心的哀怨之愁。
全诗不仅语言优美,而且其节奏平缓,让人回味无穷,历来为世人所传唱,成为中唐绝句中出色的名篇之一,也是边塞诗中的千古佳作。
9、 《逢入京使》
【唐】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作品赏析:这首诗是历来备受世人推崇的千古佳篇,其语言风格朴素自然,读来却能深入人心,诗人不仅写出了伤而不悲的生活情趣,也写出了泪而不忧的人情味。
纵观全诗,诗人描写主人公一个远涉边塞之地,路逢回京使者,托其给家人带一句平安的口信,以此来安慰家人,具有着很强的社会现实意义,是一首将柔情与豪情交织相融,感人至深的经典佳作。
10、 《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作品赏析:王昌龄素有“诗家夫子”、“七绝圣手”之称,更是以这首《出塞》名垂千古,短短的28个字,写出千秋之色,这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难怪此诗被明人李攀龙称为唐代“七绝压卷之作”。
这是一种壮士的心声,这是一种美好的愿望,作为士兵谁不想在战场上跟着名将报效祖国?谁不想在战场上是一个让敌人胆寒的胜者?
纵观全诗,诗人通过借皎洁的明月、雄伟的城关、万里的长城,以交错的艺术手法表达了对战争长久不息的悲愤之情,同时也借用名将的典故来表达作为战士的爱国之情和为国捐躯的战斗精神。
全诗的情感节奏悲壮而不凄凉,慷慨而不浅露,是一首脍炙人口、千古绝唱的经典佳作。
荀彧收到曹操的空食盒后?
荀彧,字文若,颍川颍阴人,(古许国故地,今河南许昌)。荀彧自幼聪慧,在年轻的时候,被举为“孝廉”,任“守宫令”,在皇宫内当差,从此掀开了政治生涯的序幕。
公元189年,董卓进京,九月汉献帝登基,同年十一月,董卓任相国。作为为皇帝服务的“守宫令”,荀彧在动乱之后,选择了离开。在随后的时间里,荀彧先是从冀州韩馥,后袁绍夺取冀州后,复在袁绍手下任职。袁绍志大才疏的特色和优柔寡断的个性,让荀彧看不到希望。
公元191年,荀彧弃袁绍而从曹操,三国历史上的绝佳搭档,就此诞生了。辅佐汉室,再创大汉盛世,结束天下动乱,曹操与荀彧最起码在目标接近的前提下,完美的契合在了一起。曹操主外,荀彧主内,在风雨中,一路携手同行,从弱小,慢慢的一步一步的成为了北方的霸主。
对于曹操的谋士,很多人会为郭嘉的早亡而感到惋惜,认为鬼才郭嘉是曹操的第一谋士。“才策谋略,世之奇士”、“郭嘉不死,卧龙不出”,世人对于郭嘉的评价,除了惋惜就是褒奖。然而如果说三国的第一谋臣,笔者却认为,荀彧才为第一位亦。
郭嘉虽强,然而更多的是在兵伐,而荀彧是战略谋士,谋远景,谋规划,谋大局,谋天下,论格局,郭嘉不如荀攸多亦。而修内政的能力卓著,这才有了曹操可以安心在外征伐的基础,这一点非郭嘉可比。郭嘉的出仕,也正是荀彧举荐给曹操,所以郭嘉才有了施展的舞台,如果说郭嘉为千里马的话,荀彧就是伯乐。所以说荀彧理所当然应为曹操第一谋士。然而就是如此一个人,却在赤壁之战前,溘然而去,其中的历史记载也是出现了两个版本,然而无论如何,荀彧在公元212年告别了世间。那么荀彧到底是如何死亡的呢?其背后又隐藏着什么原因?
第一种说法-忧郁而终据《三国志》载“太祖军至濡须,彧疾留寿春,以忧薨,时年五十。”曹操主外,荀彧主内,这对于这对组合来说,已经是一件“家常便饭”,在对于曹操来说,事业在蒸蒸日上,统一全国也看似已经近在眼前。为何此时的荀彧会出现忧郁呢?
这就不得从曹操与荀彧的理想说起,在曹操迎回汉献帝之处初,匡扶汉室,这是他们一起奋斗的目标。然曹操却变了,公元212年,曹操欲进爵国公、加封九锡,但是荀彧却认为这违背了君臣之道,劝谏曹操退让。由此惹怒了曹操。
公元208年,曹操赤壁惨败,让曹操想起了郭嘉,而背后的原因就是,荀彧与曹操的矛盾在平定北方之后,已经被公开化,而其中一部分谋臣,选择在了荀彧一方,所以之前战无不胜的曹操,在赤壁之战中,才显得如此笨拙。
荀彧不再是曹操忠诚的追随者,而渐渐的成为了曹操的绊脚石,曹操内心开始讨厌荀彧,“由是心不能平”就是曹操的心情。
公元212年,曹操利用南征孙权的契机,向汉献帝请求要荀彧代表朝廷去谯(曹操的老家)慰问军队,“因銸留彧”。并封他为侍中光禄大夫持节,参丞相军事,名为提升,而实际却为变相的软禁。
“太祖军至濡须,彧疾留寿春,以忧薨,时年五十”。匡扶汉室的梦想再也没有实现的机会,荀彧与曹操越走越远,因此忧郁而死。虽然《三国志》如此记载,但是却有非常多的不合理之处。
第二种说法-自尽而亡据《魏氏春秋》载“太祖馈彧食,发之乃空器也,于是饮药而卒”。在荀彧被软禁的时候,曹操送给他一个食盒,待荀彧打开后,发展是个中空的盒子,于是服食毒药而亡。如此也算是比较合理的一个说法,荀彧之死受外力影响,所以年仅五十岁,在梦想还未达成时,与世长辞。然而一个空的食盒,为何会触碰到荀彧的底线或者说敲断了荀彧心中的那根弦?
据《礼记·曲礼》载:“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食盒本为承载食物的木盒,然而空的木盒,代表无食,无食即为无禄。这也许就是荀彧读到曹操给于他的信息,所以选择了体面的离去。
但是按照曹操的个性,用如此隐晦的方法,好像也非曹操所想,面对支持汉室的王公大臣,曹操更希望的应该还是一样得到荀彧的支持。所以空食盒,应该还有其他层次的意义,那便是劝谏。
而另外一个可能,是曹操通过食盒告诉荀彧。荀彧忠于的汉朝已经只是空盒子,没有任何的意义。一个有名无实的王朝,就如这个空盒子一样,已经一无所有,他的存在看似光鲜,然而却没有存在的价值。一个虚无缥缈的梦想,不值得为一个朝廷尽忠。以此来劝谏荀彧看清现实,而放弃虚无缥缈的梦,希望他可以想通其中关节,重新回到曹操的身边。
但是除了劝谏之外,恐怕还有威胁的部分,食盒四四方方,代表着囚牢。食盒内部没有食物,代表的就是死亡。曹操在警告荀彧,命运掌握在他的手里,希望荀彧不要和他对着干,不然结果……。
结束语荀彧作为曹操的第一谋士,在被“软禁”以后,其实与曹操的矛盾,几乎走进了一个死胡同。但是荀彧依旧相信曹操会转变,会重拾年轻时的梦想。但是过去已经成为历史,再也回不到过去了。但是这个梦,在收到曹操“空食盒”后,荀彧的梦破碎了,曹操表达很隐晦,但却暗预现实,虽然荀彧不想接受,但是曹操却将现实赤裸裸的告诉了荀彧,这个对于荀彧来说,没有办法接受。
曹操的强硬,也告诉了荀彧,他的匡扶汉室的梦,已经没有办法实现,要么屈服,要么永远不见天日,这是威胁,也是告白。以匡扶汉室,振兴汉室为己任的荀彧,也许是认为自己看错了人,不想受辱,更不想为曹操的野心卖命。为了生存而去祈求曹操,他是不会做的,所以,选择自杀也许是最体面的结果,于是,荀彧在悲愤之中,服药自杀。
没有荀彧支持的曹操,虽然成为了“魏王”,但是最终也仅仅是止步于此。不知是曹操愧疚,还是其他原因,曹操也最终以忠臣的身份走完了一生,荀彧因为空食盒而亡也似证明一个事实,没有了荀彧的曹操,最终也走进了一场空梦之中。
ENT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小蜗窥文史 欢迎评论转发。
图片源自网络,侵必删!!
岳父岳母去世的挽联应该怎么写?
挽联,它不仅是对联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更在中国社会活动殡葬文化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回答题主的问题之余,寒柏陇卧子将通用挽联、挽(岳)父母联、挽夫妻联、挽兄嫂联、挽祖父母及其它的一些不同类型挽联都一并分享一下。
对联,俗称对子,是中国文化艺术中一朵极为别致的奇花,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民族传统文学形式,是文学和书法相结合的一种综合艺术,深受人们的实用和喜爱。新年时有了它,会使春光满园;
结婚时有了它,让你喜气洋洋;
悼亡时有了它,叫人悲中兴慰;
游览时有了它,倍感江山多娇。
挽联,它以对仗工巧、音调和谐,又与时与景与情应合,更是成为人们生活中丧葬时怀念、追忆亲朋故友的一种寄托哀思的重要手段。⑴ 通用挽联
(五字联二副):
高风传乡里;亮节昭后人。
寿终德望在;身去音容存。
(六字联二副)
在世克己奉公;临终瞻念事业。
终身辛勤劳作;一世淳朴为人。
(七字联二副)
一世精神归华表;满堂血泪飞云天。
九原有泪流知己;万户同声哭善人。
(八字联二副)
高山巍巍英名不朽;巨水淙淙精神常在。
未弭前思顿作永别;追寻笑绪皆为悲端。
(九字联二副)
世事己无常空留尘榻;
音容何处觅怅望人琴。
群山披素玉梅含孝意;
诸水悲鸣杨柳动伤情。
(十字联一副)
多少人痛悼斯人难再得;
千百世最伤此世不重来。
(十一字联一副)
月照寒风空谷深山徒洒泪;
霜封宿草素车白马更伤情。
(十二字联一副)
忆杖履追随直节清严犹在望;
怅老成凋谢名贤言行未终篇。
⑵ 挽(岳)父(岳)母联
(七字联四副)
念遗言垂为家训;悲去日适隔春风。
莫报春晖伤寸草;空余血泪泣萱花。
终天唯有思亲泪;寸草痛无益母灵。
深恩未报惭为子,饮泣难消羞作人。
(十字联一副)
声咽丧帷肠断秋风鹤泪;
泣残蕙帐血枯夜月鹃啼。
(十一字联一副)
入门难见依闾娘肝肠并裂;
升堂不闻机杼声血泪交流。
(十二字联一副)
大义是难明无言复诲空流泪;
深恩非易报有像徒存只恸心。
(十五字联一副)
家务冗繁千百事积虑劳心恩情山岳;
风尘奔走数十年开基创业号泣旻天。
(十七字联一副)
想吾父薄以待己厚以待人不解己厚人薄;
愧儿曹生未尽敬死未尽哀徒为敬死哀生。
⑶ 挽夫妻联
(七字联二副)
今霄杵捣蓝桥去;何日笙吹白鹤来。
碧水青山谁作主;落花啼鸟总伤情。
(十一字联二副)
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
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亲。
郎果多情楼上翼迎萧史凤;
妻真薄命冢前愿作舍人鸯。
(十二字联一副)
无缘话永诀知音来时泪泣血;
有期解相思苍烏啼处梦传神。
(十三字联一副)
哭望天涯愿到黄泉痛洒大乔泪;
恨如春水谁言世上唯独小青悲。
(十四字联一副)
含悲忍言哉看举室长号汝何可死;
长叹今己矣为一肩重任我且偷生。
(十六字联一副)
红叶订同心夫妇唱随料我鸳鸯常作伴;
黄泉悲异路儿女哭泣问卿魂魄可曾知。
⑷ 挽兄嫂联
训弟课儿一生辛苦今犹在;
持身涉世十分忠厚古来稀。
幸与我弟共挽鹿车久传郝法;
无奈王母倏催鹤驾想伴阿仙。
溯曩时裘敝妇来贤嫂为炊忘我贱;
恨此际柩扶伤悼何哥杖期哭妻亡。
⑸ 挽伯父母、叔父母联
红日难留暮景生愁黯夕照;
白云不返竹林挥泪洒径筵。
缠疾始三朝汤药枉投痛使婶娘形不见;
游仙刚腊月梅花正放风寒犹子情难终。
在昔侄来庭但言忧属采薪无碍南山歌上寿;
于今叔去世竟使悲含作薤空瞻北斗想芳型。
⑹ 挽(外)祖父母联
婺星西陨思无既;泰水东流泪与俱。
祖母云亡白发含饴今己矣;
穉孙不孝黄花奠酒盍悲乎。
浙水犹存怅老翁形容不再见;
泰山其颓恨小孙瞻仰竟无期。
⑺ 挽舅父母、姑父母、姨父母联
谊属先姑光耀门楣叨慈荫;
思深犹子诗赓萝茑寄哀思。
是吾母兄弟行谓不才像舅;
期许尤深到此殊惭宅相誉。
偕吾母姊妹同行更欣茑萝长依芳循钟郝;
谬不才侄儿雅爱胡竟萱帏陡冷姻失邢谭。
·······························终····································
注:文中图片来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注:如需转载,请事先告知,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以上,就是寒柏陇卧子对这个问题的一些浅见薄识。请关注@寒柏陇卧子 ,获取其他精彩内容。本人专注于文化写作、读书心得、诗词对联、谜语谚语、文玩收藏、邮票知识及文史知识等方面。中国诗词史上最悲壮的诗句是哪句?
《长征》中国诗史上最悲壮的诗句
当我们真正深入了解了长征史,那一座座山,一条条河,一场场卓绝的战斗,一个个年青的生命,才能明白毛主席的七律《长征》是诗史上最凄凉、最悲壮、最有画面感、最豪迈的诗句。
可能我们过多的是从诗中看到革命的浪漫主义,看到的是革命理想高于天的豪情。但是浪漫、豪情正是在无数凄凉、悲壮的事件中,无数坚贞地追求理想、大无畏的牺牲画面中构筑的。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二万五千里长征啊!现在的年青人想都无法想像,不是乘飞机、坐高铁、开汽车啊!辗转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连绵不绝的大山,跨过24条波浪涛天的大河。是用双脚在丈量啊!背着武器家当,一路缺吃少穿;冒着枪林弹雨,飞机轰炸,强忍着伤病以及失去战友亲人的悲痛。
千山万水,远行都已经非常艰难,可这是远征啊。一路走,一路恶战。“不怕”是红军的精神,“只等闲”是红军的豪情气势。
单说中央红军长征中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出发时为86000余人,到达陕北后只有7000余人,这还没包括沿途中参加红军的人数。诗中提到了五岭、乌蒙、金沙江、大渡河、岷山,哪一处不是哀鸿遍野,哪一处不是气壮山河。诗中无法尽述湘江、赤水、乌江、娄山关、腊子口,还有那苍茫无人烟的大草地,不无夸张的说,每走一百米就有一名红军战士英勇倒下。无比凄惨,何其悲壮。
今天,正值全国哀悼追忆抗疫英烈和逝世同胞之时,谨以此篇表达对所有为祖国牺牲的英烈和同胞的沉痛哀思和崇高敬意!
有什么一读就无限伤感的诗词?
苏轼的《自题金山画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每次读这首诗词,就禁不住落泪。中国几千年才出一个苏轼,但就是这样一个诗词书画皆精的人,却是人生坎坷,屡屡被贬。这首诗写于他生命的最后时期,可以算得上他的绝命诗。
苏轼1079年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1093年被贬惠州,1097年被贬儋州。苏轼卒于1101年。
在一次次的贬谪生涯里,在越来越远离朝廷的岁月里,在自己的身体每况愈下的境遇里,苏轼写下了这首诗。回首一生,年过花甲的苏轼慨叹,心已经死去了,身体却还在漂泊,年轻时的冲天豪情已经化为乌有,“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的壮志在颠沛流离的日子里早已经成了过往。
此时的苏轼再也没有了当年初贬黄州的豪放豁达,他不会再有写“三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名篇的激情了。诗人只能用自嘲的口吻说。问问我一辈子的功业几何,只是从黄州贬谪到惠州,从惠州贬谪都儋州。
多少未酬的壮志,都化作这无奈的悲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