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观察,60后的人们如何面对养老的问题?
理财观察,60后的人们如何面对养老的问题?
我是60年的,标准的60后,已经退休一年多时间。如何面对养老的问题呢?
作为我们这一代人,目前是上有老下有小的,父母还需要赡养,如果子女在身边还要帮着照顾孙子辈的,60 后大多数只有一个孩子,如果想靠子女养老那是不可能的。从战友、同学和朋友的情况来看,有很多的子女都不在身边,有的不在一个城市,有的甚至在国外。
现在已经步入了老年人的行列,那么养老的问题已经摆在了我们的面前,就子女来说,他们基本上已经成人了,经济上也独立了,那么我们就要靠我们自己的积蓄和养老金来过好我们的老年生活。
老年人生活的质量如何,首先要看自己的身体状况如何,有一个好的身体,没病没痛,自己过得舒服,子女也省心。工作的时候可能没有时间进行体育锻炼,现在退休了可以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如徒步、慢跑、太极拳、广场舞等。
其次就是要看自己的经济状况,钱不是万能的,但没钱是万万不能的。养老金虽然每年有一定的增幅,但是和物价上涨的幅度来比还是有不小的差距。养老金也有多有少,一般企业的养老金只有几千元,而公务员、教师和医生等机关事业单位的相对较高,可以达到万元以上。
这就要我们来为自己的养老金进行规划。要对自己的积蓄和养老金通过理财等途径来实现财富增值,目前适合老年人的主要还是银行存款和理财产品,能达到年化收益率3%至4%已经很不错了。而投资基金或者股票的风险比较大,一般人是不敢冒这个风险的。
我是敢于冒险的一种人,但现在已经不是随便买卖股票的人,因为以前也投资过股票,追涨杀跌,亏得伤痕累累。我现在主要是买几大国有银行的股票,目前市盈率只有3点多或者4点多的银行股票,不再频繁买卖,而是通过每年的年终分红来实现财富增值,现在买入都能实现5%到6%的红利收入,这要有毅力,买了坚决不卖,是一个长期投资的过程,如果想来快钱的人是不适合的。
最后还要考虑什么时候进养老院的问题。如果到了一定的年纪,也就是七老八十的时候,自己和老伴都不适合自己买菜做饭了,那么进养老院是最终的选择,这样自己省心,子女放心。
当前就是要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做自己喜欢的事,练字画画,吹拉弹唱,养花饮茶,自驾旅游。
现在银行上班和公务员哪个更好一些?
这个问题我想我能够给出答案。因为这两个职业我都从事过。
我今年28岁,6年前大学毕业进入银行工作,工作3年后裸辞,休息1年后,备考2年上岸市直公务员,现在刚上班不到2个月。
那么到底是银行职员好还是公务员好呢?
这个不能一概而论。
一、首先是整体上较为客观的考虑
银行级别分5级:总行、分行、市行、支行、分理处
公务员级别分5级:部委、省厅、市局、区县、乡镇
每个级别的收入水平、工作压力、社会地位、发展前景等都会各有不同。你不能拿一个部委的公务员和银行支行职员比较吧?这不具有可比性。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但是综合考虑的话,我认为公务员级别和银行级别对比,以公务员高一级,交错进行排序。
即部委>总行>省厅>分行>市局>市行>区县>支行>乡镇>分理处
这只是一个大致的排序,具体的比较,还要考虑岗位、城市等因素的影响。
二、其次是从我个人从事两个行业的感受出发
(一)银行压力更大。
一是心理压力。相比于公务员,银行承受的心理压力更大,特别是那时候我在营销岗位,我不仅仅要做好贷款业务,还要做好存款、理财、保险、基金等业务,完不成任务就会扣钱,精神压力特别大。
二是身体压力。据我现在上班观察,大部分的公务员都能准点下班,而在银行,却不行。柜员7点下班算早的,我在营销岗位更是没日没夜加班,经常每天晚上坐最后一班地铁回家。只有后台部门稍微轻松点。
(二)银行的收入更高。靠近钱的地方更容易赚钱,我想这句话是说得不错的,在银行工作时,我每个月的收入在1-2w之间,具体看业绩。
而在我现在市直公务员单位,收入大概只有6k,收入差距极大。
(三)公务员社会地位更高。
一是现在中国办事,很多时候还是要看关系,而银行职员相比于公务员,关系方面普遍要落后一个等级。就像我现在认识很多公安局、教育局等部门的同事,而在银行,是没有的。
二是老一辈思想的影响。网上有个段子这么说的,老一辈找女婿,除了体制内的,啥也看不上。虽然有些过,但事实确实是如此。插一句,我现在是相亲市场上的香饽饽。
(四)公务员的发展前景比较明确。
一是公务员的管理制度比较完善,我自己可以清楚看到,大概过多久就有机会升什么职位,而我在银行,并没有看到类似明确的晋升制度。
二是银行的流动性更高,我的一些同事就是从其他银行跳槽来的,像这类不时跳槽的,也有机会跳着步步高,但只能说不确定。
三、最后我给个建议吧
喜欢冒险,喜欢挑战的,想要高收入的,请选银行。
只想安安稳稳过一辈子的,来吧,公务员欢迎你~
向前金服理财可靠吗?
向前金服理财不可靠,别耍小聪明了,还是把钱存在银行利益是最大的,最起码不用担心跑路,晚上能睡个好觉。
在某个证券公司开户但不投资钱先观察观察可以吗?
证券公司可以比作一条通道——通往沪深交易所等证券交易场所的通道。没有这条通道你无法进行证券交易活动,这是《证券法》规定的必由之路。但证券公司公司很多,你可以自由选择走哪条,一个自然人可以选三条——同时开立三个证券交易账户。
既然只是通道,那它就是一个服务商而已,靠提供一定的服务赚取佣金。比如开立账户、保管账户、代办证券交割过户、代办证券相关的分红、配股、纳税等等事务。通道能管人走不走、何时走、有多远吗?不能!那是个人的自由。同理,虽然你在证券公司开立了账户,但证券公司无权干涉你账户里放多少钱、是否交易、交易什么品种。客户是证券公司的衣食父母,它是不会也无权干涉客户的合法交易行为的。
普通投资者开立证券账户,是进行证券交易的前提和必要准备。但交易事关金钱盈亏,绝对不能草率从事。毕竟谁的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
首先,投资者需要学习基本的证券和财务知识,了解证券交易的一般规则;其次,要对交易的品种有一定的了解甚至深入研究;第三,要做好对可能产生的盈利或亏损的心理准备。条件具备后,就可以进行交易了。
虽然一切交易的本质都无非四个字:低买高卖,但交易的学问却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轻松掌握的,能够稳定获利更不是普通人想象的那么轻松。多多学习研究、多多模拟练习、做好准备工作是非常必要的。
证券交易和赌博有相似的一点,那就是操作非常简单。鼠标一点,交易就可以完成。但成熟的交易者不能以赌博的心态进行交易活动,除非你钱多的随便拿来打水漂。这就需要一个学习、沉淀、提升的过程。
刀哥从业多年,见过许多对股票交易知识一窍不通、听人说股票赚钱就开户跟风买股的人。说实话,能全身而退的很少。题主要多观察观察是好事,对自己负责,也对自己的钱负责。
老生常谈的一句话:股市有风险,投资须谨慎!看长做短,我是混迹股市十八年的刀哥。欢迎关注欢迎交流。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如涉版权提示即删。
十年后可不可以辞职退休?
肯定不能!投资基金,只是资产增值的一种方式,不是发家致富的法宝。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手里的钱数来数去就这么多,万一遇上一些特殊的事,钱就立刻蒸发了。
下面我结合投资基金的话题,简单说几句我的想法和建议。
我用每年投入5万元举例假设(理想化):
每年投入5万元持续投入9年采用周扣款方式定投某基金设置成红利再投资模式每年收益10%利滚利方式操作第10年到手:75万左右
不确定因素:是否能够挑出好基金?真的能够一直定投下去?每年是否有能力获得10%收益?中途需要钱怎么办?市场长期低迷时能够坚持自己的选择吗?10年之后的钱是否值钱?
现实情况:很多人首先不相信可以这样操作!其次不愿意坚持这样操作!还有就是总因为行情变化而随意调整操作策略而导致失利!遇到急事时就开始出现资金的大窟窿……
划重点:当我们嘴边挂着“要坚持”这个词的时候,往往是打算放弃的前奏。其实,行动上能够持之以恒的人,情绪都异常稳定。
买卖公募基金的一些小常识1、公募基金分类
低风险——货币基金(如:余额宝)较低风险——债券基金、FOF基金(可以分批买入,一定做一年以上持有计划,年化6-8%,行情好的时候能有10-20%,不要频繁买卖)较高风险——指数基金(宽基、窄基)。宽基指数:买这种基金,要会判断行情。行情好的时候,吃香的喝辣的;行情低迷时,没任何动静。窄基指数:锁定特定行业,涨跌幅明显,打算投资一定要对行情有所把握,赚钱亏钱都比较容易。高风险——混合型基金、股票型基金。混合型基金的风险比股票型风险低一些,仓位搭配更加灵活。其他风险——QDII基金。投资海外市场,因为海外投资环境非常复杂,所以这类基金最直接的风险就是:汇率、国家之间的战争、投资标的本身的风险等。还有各种需要关注的小细节——名称上有“增强”、“分级”、“LOF”、“联接基金”、“ABC后缀”以及各种费用、封闭期、定开、停牌、分红……2、对抗风险的方法:
不碰基金,坚决存款(适合一分钱都不能少的人群)买低风险产品,如:货币基金、债券基金、FOF基金(货币基金最稳,年化收益2个点上下)基金定投,重点选择几类基金(股票型、混合型、指数型)。不要乱买,因为风险无处不在。可以参考我说的筛选优质基金的方法,进一步降低风险。(详细情况阅读其他文章或look)总而言之,不要把投资基金当成安家立业的救命稻草,这只是让我们的现有资源发挥特定价值的一种手段而已。真正让自己舒舒服服过日子,一定要做自己熟悉和擅长的事,那种钱赚的才踏实。切勿本末倒置,让本该发光的生命在迷雾中失去光泽。最后说一句:别辞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