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子基金,如何看待杨振宁竭力阻止中国建设大型高能对撞机?
微子基金,如何看待杨振宁竭力阻止中国建设大型高能对撞机?
实际上,杨振宁一直都反对中国建设大型粒子对撞机,这从他1971年回国开始就是如此。当然,他仅仅是反对建造,而不是竭力阻止。这是因为,建造大型粒子对撞机是国家行为,是由国家根据实际情况来做决定,而不是杨振宁能够拍板或者决定的。那杨振宁为什么要反对呢?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这个话题。
大型粒子加速器要搞清楚这个事情,我们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大型粒子对撞机?
我们初高中都学过牛顿力学,但是牛顿力学实际上适用于的是宏观低速的世界。而到了微观世界,牛顿力学就会出现很大的误差。科学家为了探究微观世界的物理学现象,就想了很多办法。首先是卢瑟福,利用α粒子轰击金箔。
后来,科学家发现,利用对撞的方法更容易打开微观世界的大门。于是,他们想了各种办法让粒子撞到一起。他们发现,把粒子加速到接近光速,再让它们对撞,可以获取到大量微观粒子的物理学现象。因此,世界各国开始纷纷加入到建造大型粒子加速器的队伍当中来。
利用这样的办法,物理学家们找到了上百种粒子,以及各种微观世界的物理学现象。以此,他们构造出了一套粒子物理学标准模型。杨振宁在这当中就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他基于当时的方向以及理论,提出了杨米尔斯理论,是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基石理论,除了杨米尔斯理论之外,他在这领域还有许多建设,是这个领域中的顶尖理论物理学家。
杨振宁为什么发对建造大型强子对撞机?其实杨振宁的反对由来已久,主要的原因是这样的,他认为大型强子对撞机的建设就像是军备竞赛一样,随着许多大国的加入,设备一步步升级,这也导致要建造更先进的设备需要更多的资金,而且维护设备也需要巨额的费用。
1972年,当时国内的科学家就组织会议,号召要建设加速器,杨振宁也被邀请参加这次的会议,他就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中国当时 更需要大量的计算机,生物学,工程领域的人才,建造加速器需要上千万美元,建造出来还是别人10年前淘汰下来的水平,很难会有什么大的发现,而且即使有了发现,也没有办法直接给中国带来好处。而如果培养大量的计算机,生物学,工程学的人才,可以直接参加到建设中国的队伍中来,有利于中国的崛起。后来,这项议案也一直被搁置到了1984年才开始建造,也就是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
当然,杨振宁真的不是随便说说的,他80年代开始在中国旅居,就一直致力于培养中国计算机人才。后来各种天才少年班的发起人中都能看到杨振宁的身影。著名的图灵奖获得者姚期智也在杨振宁的号召下回国,在清华建立了清华姚班,是培养中国顶级计算机人才的摇篮。
如今杨振宁还发对建造加速器的原因,其实和当初是比较类似的,虽然中国已经跻身世界强国了。但是科研经费毕竟有限,他认为钱应该花在刀刃上,连美国这样的国家都因为大型强子对撞机消耗过大,而最终放弃。而且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最后一块拼图“希格斯玻色子”已经被LHC找到,因此,接下来要有新发现,势必要更高精尖的设备,意味着更多的资金投入,这样去砸钱,又不能立马带来好的回报,他认为并不值得。
以上,就是杨振宁反对修建大型强子对撞机的一些观点,他主要从投入与产出的角度思考,并且结合了中国的国情。
如今主张建造的阵营里,王贻芳是主要代表。他认为中国作为世界大国,需要承担大国的责任,为人类基础科学的发展做出贡献。其次,他通过调研、考察、设计了一套可行性的方案,可以削减大量的建造成本,因此,他认为应该建造大型粒子对撞机。其实这件事情并没有对错,仅仅是观点之争而已。
对我国有重大贡献的科学家有哪些?
对我国有重大贡献的科学家有哪些?这个问题有点大。为中国做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很多,随便列举也有几百个以上。我们可以列举几个领域的,第一个军工领域,第二个基础物理理论领域,第三个农业领域,第四个生物或者医药学领域,第五个应用技术领域。
第一个,军工领域。代表人物是“氢弹之父”于敏。氢弹的威力比原子弹大10倍以上,是国家战略的利剑。于敏就是研制氢弹的关键人物。由于于敏在核工业上的贡献,被授予了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于敏的主要成就是,在氢弹原理突破中解决了热核武器物理中一系列基础问题,提出了从原理到构形基本完整的设想,起了关键作用。后长期领导并参加核武器的理论研究、设计解决了大量关键性的理论问题。早在第一代核武器的研制过程中,国防科工委和二机部就提出了研制第二代核武器的任务,并指示要采用先进技术,以高比当量、小型化作为第二代战略核武器发展的核心,同时研制中子弹。于敏深知能在业务上把关拍板的业务领导只有他一个人,所以他决定把这个工作做好。1980年,于敏被任命为核武器研究院的副院长兼核武器理论研究所(即理论部)的所长。于敏全身心地投入到第二代核武器的研制中,领导和组织大家实现了一次又一次的突破,把我国的核武器推向新的发展阶段,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在于敏的领导下,经过有关科研人员的努力拼搏,80年代终于完成了突破新型初级小型化原理的任务。
第二个,基础物理理论领域。代表人物是翁征宇。翁征宇是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教授,“科学突破奖”评委,主攻方向是凝聚态物理,著名科学家杨振宁先生曾经评价说:"他是高温超导领域里做得最成功的年轻的理论物理学家之一"。杨振宁高度评价了他,“在物理方面,(清华大学高等学术)中心目前只有一个教授,叫翁征宇,他是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的学生,毕业到美国去读博士学位后回来的,他在凝聚态物理方面的工作做得非常好。”1987年,翁征宇在中国科大获得了理学博士学位,1986-1987年,他在美国德州高温超导中心,从事强关联电子系统、超导电性、金属-绝缘体转变和局域化理论、量子Hall效应等研究工作。1999年起,翁征宇担任了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教授。截至2004年,他的研究论文已经被SCI收录65篇,他引280次,在高温超导研究领域已经形成全新理论体系,是被世界著名同行看好的一位颇具发展潜力的青年学者。2004年,翁征宇获批成为"杨振宁讲座基金"的第一位"杨振宁讲座教授"。2017年1月14日,清华大学前沿物理论坛召开,群星闪耀,翁征宇教授在论坛上介绍了他在量子霍尔效应、拓扑物态和高温超导领域中的最前沿科研成果。
第三个,生物农业领域。代表人物是黄大昉。黄大昉是中国转基因研究领域的优秀科学家之一。他是中国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博导,曾以访问科学家身份赴美国康奈尔大学工作3年,1986―1988年和1992年曾以访问科学家身份赴美国康奈尔大学从事微生物分子遗传研究,1995年―2005年任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农业部农作物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主任,现任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转基因技术是一项造福人类的伟大技术,安全性在科学界得到了共识。转基因技术有提高农作物产量,减少农药使用,增强人体体质,增强营养,减少病虫害,固氮,减少水源污染,维护人体健康等等一系列益处。黄大昉是这一科学领域的专家之一,为中国人民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饶毅教授其实脾气很坏)
第四个生物或者医药学领域。代表人物是施一公和饶毅。施一公,是海归科学家的代表人物,中国科学院院士、结构生物学家、清华大学教授。现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清华大学副校长。2017年9月9日,施一公荣获“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并获得获得100万美元奖金。施一公是很多科学爱好者心目中的“男神”,但大家可能不知道,其实施一公是很讨厌他这个专业的,却获得了这样大的成就,成为中国最出色的科学家。这真是一种讽刺。饶毅,是和施一公一起回国的科学家,曾经担任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由于他更喜欢说话,性格耿直,脾气很臭,得罪了一些人,所以评选院士的时候被刷了下来。此公一怒之下,宣布永远不参加院士评选。我个人觉得他这一举动有所草率。饶毅也是积极宣传和推广转基因技术,还担任了《知识分子》的主编之一,在科普界有很大的贡献。饶毅现在担任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资深研究员、学术副所长,未来论坛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理学部主任。
第五个应用技术领域。代表人物是王选。王选是计算机文字信息处理专家,当代中国印刷业革命的先行者,计算机汉字激光照排技术创始人,被称为“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之父”,被誉为“有市场眼光的科学家”。也有人赞誉王选是“当代的毕昇”。由于王选在激光照排领域的巨大贡献,他获得了200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一些人认为诺贝尔奖是西方奖项?
莫言茯诺贝尔文学奖不到一个月,人民日报便发表了评论文章:莫言获诺奖使中国当代文学走入世界
"莫言茯诺奖具有多重意义。一方面,拉近了中国文学和世界各国的距离,中国有一批优秀作家和优秀的作品,因为语言障碍,阶值观差异,中国文学在国际上传播不夠广泛,一些外国读者对中国文学知之甚少,诺本尔文学奖颁发给中国作家莫言,使外国读者更加关注中国文学和中国作家,激起他们对中国文学的兴趣又会激发国外汉学家下功夫把更多的中国文学作品翻译介绍到世界上去″
上面讲的是人民日报,对大众有争议的诺贝尔文学奖的评价观点。
至于诺贝尔奖的其它奖项,比如屠呦呦获得科技奖,就不必再赘述了吧。[玫瑰][玫瑰][赞][赞]
那么是什么导致了大爆炸呢?
宇宙大爆炸其实是个反复的过程,大爆炸源于大爆炸,宇宙模型使得能量不外溢,不消耗,最终回归一点。
今天带大家一同来探索宇宙的奥秘,关于宇宙的四维空间概念的理解,以及虫洞模型的形成与利用。通过这些概念得出大爆炸如何进行的。
一、关于维度的概念与形成
首先,我们来理解一下维度的概念。维度,在物理学和哲学的领域内,指独立的时空坐标的数目。零维是一个无限小的点,没有长度。一维是一条无限长的线,只有长度。二维是一个平面,是由长度和宽度(或部分曲线)组成面积。三维是二维加上高度组成体积。四维分为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四维,四维时间是指关于物体在时间线上的转移,四维空间,只指四个维度的空间。因为时间并不是物质,是不存在的,至是我们的感知而已,因为有变化才有时间概念。如果你被封存在一个完全隔绝没有变化的空间里,时间对你来说便没有了任何意义。所以,探讨四维时间是没有意义的,所以,我们探讨的是四维空间的概念。
二维圆形成
其实,关于维度的概念是我们人类在宇宙探索中逐渐发现的,从宇宙诞生开始就存在,也就是说我们从一开始就生活在一个四维(或者更高维度)的空间里。通过我们科技的不断进步,才逐渐发现了更高的维度。比如航海技术以前,我们一直认为我们生活在一个二维的空间里,地面是无穷大的一个面,直到麦哲伦航海证实地球是圆的,我们才知道自己生活在三维空间里,但是我们都以为太阳月亮绕着地球转,这就是地心说。后来宇宙探测技术的兴起,原来是我们绕着太阳转的,这就是日心说。本以为这就是终结,伽利略等又发现,太阳系也是绕着某个点转的,这就是银河系的发现。所以,四维空间并不是不存在,一直都在,只是以我们现有的航天技术,还不足以去突破他。
但是人类对于维度的发现得出相对应的规律,就是要形成维度,点必须围绕中心某个点环绕才能形成更高的维度,这对我们认知四维空间有很大的帮助。
零维是一个无限小的点,要想形成一维,就需要无穷多个点排列,其实这在宇宙中就是光线。一维要形成二维,就需要形成一个面,可以是三角,也可以四边,任何无规律的面都行,但在宇宙中,因为引力的中心来自中心,唯有这些点距离中心等距才更稳定,所以,二维我们就只说圆面,那么就是无穷点围绕中心等距排列形成的面就是二维。二维要形成三维,就需要围绕点旋转。类比二维,宇宙中我们只说球体。
二维圆形成三维球
根据上面所说,更高维度的形成,必会围绕某个点进行旋转。就是低维度围绕某个点旋转从而形成的更高维度。那么,四维空间如此类比,就好理解了。
目前,我们对于宇宙的三维空间理解就是,宇宙是个无穷大的三维空间。但是,这种感知是真实的嘛,从我们地心说,日心说一直到银河系的发现来说,这种感知很不真实。因为我们相对于银河系,就相当于我们身体中的原子一样,原子根本感知不到人体长什么样,甚至连细胞长啥样都不知道。或许站在原子的角度看人,我们只知道,哦,人太懒了,都不动的。真的不动嘛,因为你在原子的角度,感觉不到震动,因为震动的最基本单位是分子,无数分子间相互碰撞才形成的震动。就像《蚁人》中说的,你会无限缩小,进入量子世界,这时候所有的物理定律对你都没用了,因为你除了光什么都感觉不到了。人类现在的航天技术,旅行者1号还未飞出太阳系,如何感知空间维度的变化?
二、关于四维空间的形成
那么,更高维度的空间虽然我们感觉不到,但他却是真实存在的,我们怎么理解四维空间呢?
根据维度形成原理,那么,四维空间就是三维空间围绕某个点旋转形成的。这个点是什么呢?答案:引力源。
四维的形成
地球三维形成,主要是地心引力,让我们的地球是个球而不是个长方体;太阳系的形成也是太阳的引力,让行星围绕太阳转;银河系的形成,就是无数太阳系围绕中心黑洞旋转;那么宇宙四维空间,就是无数银河系的三维空间围绕某个点旋转,就是球状空间围绕某个点旋转形成我们现在的宇宙。就像是面包圈或者游泳圈一样。那么,为什么我们观测的还是一个无限大的三维宇宙,因为这个点的引力非常巨大,不然银河系不会围绕这个点转,引力大到让光也围绕它转。我们知道,普通黑洞就能让光无法逃逸,这种级别的引力足以让光围绕他它转,直至被吸进去。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无法观测到平行宇宙了。当然,这个中心我们也是无法观测到的,因为没有光线,是个非常巨大的黑洞。
我们知道,光传播的是物体的形态。我们能感受世界,主要还是光的漫反射,那么如果传到我们眼里的光是经过处理的,那么我们感知的世界就会是不同的样子。就比如斯皮尔伯格的《头号玩家》,人们戴上VR眼镜就能从破败不堪的世界进入任何想要进入的世界,这就是光线欺骗了我们。那么因为光粒二象性,宇宙中的光线在传播中肯定会收到引力影响,导致传播到我们眼里的是进过引力加工的,让我们以为观测的是很远的地方。哈勃看到的只是传到它“眼睛”里的光线。但是在《头号玩家》中,人们知道自己在一个虚拟的空间中,为什么,因为虽然光欺骗的他们,但是其他感觉并没有,比如触觉,触觉对周围环境的反馈与虚拟世界不同,让我们感觉到我们存在非真实时间,但是宇宙中可以吗,可以,但是至少对于我们人类目前的感知是不可能的了。
宇宙的四维模型
三、虫洞的概念和形成原理
宇宙是这样的,那么虫洞又是什么呢?
虫洞是个概念,是宇宙中可能存在的连接两个不同时空的狭窄隧道。虫洞是1916年由奥地利物理学家路德维希·弗莱姆首次提出的概念,1930年由爱因斯坦及纳森·罗森在研究引力场方程时假设的,认为透过虫洞可以做瞬时的空间转移或者做时间旅行。
为什么逃逸地球很困难,为什么逃逸太阳系很困难。一来,人类很渺小,距离对我们来说太大,而来,最主要的,还是因为引力,吸引我们无法前进。不过地球和太阳的引力不算太大,人类还是可以逃离的,但是宇宙模型中的引力呢,光都无法逃逸,我们更无法逃逸,就算达到光速了,也只能是围绕它在“游泳圈”的空间里旋转。
但是肯定会存在某个线或者面,我们同时被自己宇宙吸引同时被其他宇宙吸引,引力中和等于0或者小于0。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运动轨迹可以不受宇宙中心引力影响,不做环绕运动,而走直线,那么,到圆的其他点的距离会大大缩短,实现空间的跳跃。就像我们飞往月球一样,在地球与月球之间某个点,引力中和,然后我们就可以拜托地球引力,飞向月球,被月球引力捕捉。这样,不仅在我们自己宇宙中实现最短距离运动,也可以跳出我们的宇宙,进入平行宇宙。虫洞就是这样形成的,它并不是一个洞,而是某个引力中和的点线面。之所以叫洞,就是为了好理解,就想洞一样能穿梭于不同宇宙。
但是,虫洞虽然能实现这种空间跳跃和进入其他宇宙,这里的空间距离对我们还是很大,并不是像电影里那样,进入这个区域就会像海洋洋流一样快速漂流,或者像时空穿梭机一样立马就能达到彼岸。什么时候我们能达到光速或许有这个可能,但是我们无法达到光速,因为光是只有能量没有质量的,我们能变成只有能量没有质量的吗,不可能。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无法达到光速的原因。
虫洞的形成模型
四、关于宇宙膨胀
我们都知道一个事实,那就是宇宙在不断的碰撞,这是我们通过观测得出的结论,因为某些大部分恒星距离我们越来越远了。银河系在膨胀,因为银河系形成之初,各个恒星系的初始动能还在,环绕速度较大,银河系中心黑洞引力不足以让它们做等距环绕或者将它们拉回来。同理,宇宙也是这样,宇宙形成之初,大爆炸给与物质运动的动能还在,速度还是有点,宇宙中心引力不足以将他们拉回来,所以宇宙一直在膨胀。但是他们会一直膨胀下去吗,显然不会,因为引力拖拽,会让它们的膨胀速度越来越慢,直到速度为0,然后再被引力吸引,回归到宇宙形成之初,这就是接下来要讲的宇宙大爆炸的反复形成。
五、关于宇宙大爆炸
宇宙大爆炸目前是个理论,并没有被实际证实,关于宇宙有很多理论,都没法证实也没法否认,因为,我们都不知道到底怎么回事。当然,现在站在大爆炸这边的人民群众还是比较多的,接下来我们就来讲讲宇宙大爆炸如何形成又如何反反复复进行的。
前面提到宇宙中形成的光最终会被中心引力吸引过去,而光是速度最快也最可能逃逸出宇宙的,但是都被中心吸引过去,而且,光是物质能量的散失,只有能量没有质量的,所以,对于一个宇宙,爆炸之初的所有能量都没能逃逸出宇宙,还是保留在宇宙中或被中心引力吸引过去。所以,大爆炸能反反复复也不会有能量损失,也能给大爆炸提供能量。
前面提到,宇宙膨胀后会减速,直至被中心引力拉回来,最后,又会回归于一个点,所有物质,所有能量,跟它爆炸之初相比,没多少损耗,这又为它下次的爆炸提供了物质和能量基础。
宇宙中所有物质被中心吸引后,不断压缩,压力和热量不断增大。当压力和热量达到某个点的时候,就像黑洞或中子星一样,物质只能以中子、质子、电子、光子和中微子等基本粒子形态存在。然后在某个临界点,压力热量无穷大,最终不看重负而爆炸,就像恒星爆炸一样。宇宙爆炸之后的不断膨胀,导致温度和密度很快下降。随着温度降低、冷却,逐步形成原子、原子核、分子,并复合成为通常的气体。气体逐渐凝聚成星云,星云进一步形成各种各样的恒星和星系,最终形成我们如今所看到的宇宙。这个过程是反反复复进行的。当然,这种大爆炸会在某个宇宙单独进行,当所有宇宙像星系一样发生碰撞形成一个宇宙了,才会有全宇宙的大爆炸,然后又会形成很多宇宙。
以上就是关于宇宙的四维空间概念的理解,以及虫洞模型的形成与利用。通过这些概念得出大爆炸如何进行的。这就是得出了整个宇宙的运行模式。
(以上文字纯属安徽新承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原创出品,需要引用或抄录发表请与原作者联系)
——陶继承 作于2018年09月02日
那些在公立学校辞职后去私立学校当老师的人?
我身边从公立学校辞职加盟到私立学校的老师,没有一个后悔的。上个世纪八九年代,由于政策和市场的双重因素,各种私立学校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随之,很多有能力、有野心的公立学校教师选择了辞职,入职私立学校。我的一个表姐就是其中之一。
原本表姐两夫妻都是一所乡镇的小学教师,那时学校规模还不小,有一千多人,好多村还有村小学。两人育有两个儿子,一家人朝夕相处、其乐融融,不可谓不幸福。2006年表姐参加了和东部某县互派人员支教的项目。就在那一年,她看到了我们和东部的差距,这种差距是各方面的,而且是巨大的。也看到了那边私立学校的良好发展,觉得大有可为。支教结束后,她就选择了辞职,那时的她已是学校的教导主任。她家里面还有一定的资源,自己能力也还强,要说日后当个副校长甚至是校长都是完全有可能的。就像网上说的,明明可以靠“老子”吃饭,可她却选择了靠能力。现在来看她离开体制内的这几年,她可谓是蛟龙入海呀,事业是步步高升。借着私立学校发展的东风,她是五六年一跳,而且每跳一次,事业就上升一次。到现在她已是某知名私立学校里的关键人物,而且一直都有学校向她抛出橄榄枝。前几年她还多次劝说表姐夫也辞掉公职,加入到他们私立学校。用表姐夫的话说,都下了最后通牒了。可表姐夫还是没去,表姐夫最直接的理由就是,双方老人年龄都比较大了,有个伤寒病痛是很正常的,可能在体制内相对能有更多的时间照顾老人。确实,私立学校的生存之道就是要有学生,有学生的前提是要有质量。只要教学质量有保证,就会有慕名而来的学生,学费也就水涨船高。越收越高,自然教学业绩好的老师收入也会一翻再翻。拿表姐来说,他们家供房子、养孩子几乎都是她的收入。保守估计她现在的收入可能比当年体制内的同事高了十倍。多少次和她谈及当年离开体制内的时候,她都说自己为当时的选择而庆幸。我的另一个大学读师范的朋友,因为几次考公招都没“上岸“,最后,凭借他出色的讲课能力直接去了一所私立学校。现在也是顺风顺水,骄傲得很呢。前年,他还教出了一个区状元。所以,他的物质生活还是比较充裕的。一次和他吃饭聊天,他说道,第一,工作确实比较累,学校要求高、学生要求也高,工作强度大、压力大,但是付出有回报,多劳多得、优劳多得;第二,工作环境好,私立学校都在城区,交通、生活都比较便利;第三,学生家长比较配合,家长们之所以放弃公立学校把孩子送到花销更大的私立学校就是对孩子寄予殷切希望,所以很配合老师的工作。有的时候他还很庆幸当年没有考编上岸,否则就只能生活在围城中呢。所以,他也没后悔。其实,我有时候也在想。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都只是一个工作方法,关键还是要看作为演员的我们怎样去表演。就像那句话说的,你的能力要能够撑得起你的梦想。毫无疑问,当年从公立学校辞职加入私立学校的老师们,有了更好的、更大发展的不在少数,他们每一次跳槽都是事业的进步,可能也有部分老师是运气不是那么好,“混”得不是那么出彩。但是无论如何我们都没有必要为自己当年的选择去后悔。我们应该做的就是沿着自己选择的道路一往无前,“咬定青山不放松”,相信定会有“春风得意”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