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武圣,古代河南省都出了哪些名将?
极武圣,古代河南省都出了哪些名将?
河南位于黄河中下游,是中原的腹地,是古代重要的经济文化中心。自古以来,河南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在这里发生过无数经典战役,也孕育出无数军事将领。
妇好,是商王武丁的妻子,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性军事将领,曾多次代表商朝征战疆场。《英藏》记载,“登妇好三千,共旅万,呼伐羌”,意思是先给妇好三千士兵,后来又拨给她一万,命令她攻打羌人。在那个时代,一个女子就能统兵过万,足见其有出色的军事才能。
庞涓,战国初期的魏国名将,曾于孙膑一起拜师鬼谷子,后因妒忌孙膑的才华而对其加以陷害。在桂林之战中,孙膑一招围魏救赵,庞涓功败垂成;后来在马陵之战中,庞涓被孙膑以相同的战法打败,拔剑自刎而死。
灌婴,最开始只是河南睢阳街头的小商贩,以售卖丝织品为业,后追随刘邦,成为其得力干将。在灭秦、楚汉争霸、平定异姓王的叛乱中,灌婴均立下功劳,被刘邦封为颍阴侯。吕后去世,因拥戴汉文帝继位,还做过太尉和丞相。
司马懿,三国时,魏国的军事家、政治家,帮助过曹魏数代帝王。司马懿曾经率兵擒孟达,多次击退诸葛亮的北伐,平定辽东。在“高平陵事变”中,打败政敌曹爽,窃取大权,既是魏国的掘墓人,也是西晋的开山祖师。他活得够久,熬过了所有的对手,成了三国的最大赢家。
典韦,曹操手下的猛将,天生神力,能够单手举起牙门旗,在濮阳之战中曾击退过吕布。后来张绣叛乱,典韦为了保护曹操,力战而亡。曹丕即位后,追谥典韦为都尉,赐爵关内侯。
魏延,三国时蜀国名将,追随刘备入川,因功而被封为牙门将军。刘备取汉中后,魏延被封为镇远将军、汉中太守,成了独当一面的大员;诸葛亮北伐时,魏延提出“子午谷奇谋”,因诸葛亮的谨慎而未被采用。诸葛亮去世后,魏延在与长史杨仪的争斗落败,被马岱所杀。
邓艾,魏国的军事家。起初,邓艾只是一个小官吏,后因屯田之策而受到司马懿的赏识,从此开启开挂的人生。在三国后期,邓艾驻守魏国西线,与姜维展开多次对决。在灭蜀之战中,邓艾出其不意,偷渡阴平,直捣成都。 功劳太大,惹得钟会眼红,也让司马昭忌惮,因而被杀。
谢安,东晋的大名士、军事家,也是两大豪门之一。年轻时淡泊名利,隐居会稽郡,平时交朋结友,与王羲之等人谈经论道。后来谢家开始凋零,谢安只好东山再起。在淝水之战中,谢安作为东晋方面的总指挥,以八万兵力打败前秦苻坚的八十万大军。
石守信,曾是郭威的部下,随柴荣讨伐北汉有功而被提拔为亲卫左第一军都校。后征伐南唐,升为殿前司禁军主力的指挥官。柴荣去世后,石守信因“义社十兄弟”的关系,参与了赵匡胤的兵变,成了北宋的考过名将。后因喝了赵匡胤的一杯酒,而被解除兵权。
史可法,崇祯元年的进士,明末抗清名将,坚守扬州城,后城破被杀,可谓明朝的“文天祥”。其忠君报国的精神连清军都敬佩不已,乾隆还特地追谥为“忠正”。
巅峰时期的关羽能不能打的过巅峰时期的李小龙?
关羽和李小龙就不是一个时代的人,而且两个人的专长也不一样。关羽的专长是战场厮杀,冲锋陷阵。而李小龙的专长是武术格斗,单打独斗。
这就使得两个人的对比产生了困难。我们先从身体素质来看,两个人的身体素质如何。关羽是身高为汉尺九尺,汉尺一尺大概为21厘米到24厘米之间,所以关羽身高至少在两米左右。同时,关羽身体健壮,当时曹操看到关羽的马瘦,就问他原因。关羽回答说,因为自己的身体健壮,所以马经受不起,给累瘦了。曹操这才送关羽赤兔马,说实话,也只有赤兔马才能承受得起关二爷的身体。
而再看看李小龙。据记载,李小龙身高1米73,体重68公斤。从这一点上来看,李小龙的身体条件就不如关二爷了。而且李小龙的身体先天不足,他是依靠后天的锻炼才达到这种程度的。这样一看,在身体素质上,李小龙就根本不是关羽的对手了。
在看武艺方面。关羽的武艺主要用于战场厮杀。他的大刀有八十二斤,在兵器谱上说,关刀势大力沉,当头劈砍,无坚不摧。关羽就是凭着这一点,打遍天下无敌手的。
而李小龙的武艺主要是在拳脚上。李小龙是截拳道的创始人,他运用现代的科学研究,使得武术去掉了花架势,更趋于直接,讲究一招制敌。在这一方面,李小龙是当时最强的存在。连美国拳王都不是他的对手。
不过,如果李小龙和关二爷交手,就要看交手的场合了。因为两人对战的环境十分重要,这决定了双方的优势所在。
如果关羽和李小龙在战场上相遇,李小龙估计连一个回合都走不了。这是因为,在古代的战争中,在战场上,任何武术都没有多大的用处。战场上讲究的是阵型,个人在人山人海中厮杀,根本就没有施展武术的空间。这个时候,关羽的武艺可以大显身手。他凭借自己的武艺,可以冲杀陷阵,打乱敌人的阵型,取得胜利。
尤其是在白马之战中阵斩颜良更是关羽的杰作。如果换了李小龙,估计连颜良的身都近不了。所以,战场厮杀,李小龙不是关羽的对手。
那么两个人单打独斗呢?在这个场合,李小龙可能在招式上能够占上风。可是,能否打败关羽也是有疑问的。因为在武术中有一句话,那就是一力降十会。在身体素质上吃亏的李小龙很难打败关羽的。
因为关羽身材高大,被当时人称为熊虎之将,万人之敌。如果李小龙和关羽交手,在关羽没有摸清李小龙的底细的情况下,李小龙可能偷袭得手。不过如果让关羽知道了李小龙的功夫套路,那么李小龙就很难取胜了。
从上面我们的分析可以看到,如果关羽和李小龙交手,关羽的胜利层面要远高于李小龙。李小龙在总体来说,是打不过关羽的。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武庚纪十万年前神族和冥族实力相当?
《前言介绍》
《武庚纪》中冥族和神族是先天种族,在十万年前他们就生存在大地上,双方为了争夺资源不断的交战,但是双方实力接近所以互有损伤却也难分高下,直至一个人的降生打破了平衡,这个人就是神族的黑龙,黑龙降生后冥族就永无翻身之日,黑龙是神族最强的战神,他带领神族以压倒性的实力把冥族杀得片甲不留,冥族人畏惧黑龙所以躲入了地狱界长达十万年。
长达十万年的修生养息按理说冥族已经恢复了往日的实力,可是为什么在《武庚纪》里十万年后冥族的总体实力却远不如神族了?请看笔者一一道来。
冥族十万年后实力远不如神族是因为他们被神眼坑了《武庚纪》中的神族大长老神眼是个居心叵测、卑鄙无耻的家伙,他的前世是神族之主盘古,十万年前因为黑龙把冥族赶到了地狱界而功高震主,所以盘古就计划要除掉黑龙以保证自己的地位,但是没想到的是他被黑龙反杀了。
十万年后的两千年前,神眼恢复了自己的前世的记忆后得知自己是盘古后就开始了复仇、篡位的计划,他一边展开复仇计划的同时还不忘记坑害冥族,神族的神域中有一种奇怪的花朵叫做“黎明之花”,这个花朵中的花粉一旦沾染到人身上数年之后沾染者就会得石化病变成石头死掉,而且还无药可治。神眼偷偷的把黎明之花种在了冥族生活的地狱界,数年后冥族接连有战士石化而死,因为大家都不明白石化病的来源均束手无策。
后来,他还故意放出风声说神族的神域中有一种叫黎明之花的花朵可以治疗石化病,逆天而行为了要救治嫂子所以冒险登上神域结果中了神眼的圈套,冥族大元帅海阔天空为了救他死在了神眼的手上。一朵黎明之花害得冥族无数战士死亡,在神族获得无数资源实力蒸蒸日上的时候,无数冥族人却莫名其妙的死于未知的病毒之下,双方的实力此消彼长冥族又如何斗得过神族。
神族实力远强于冥族是因为他们有结晶山以及丰富的修炼环境十万年前冥族被黑龙赶入了不见天日的地狱界,地狱界中没有白天和黑夜,因为这里的天空是灰色的,随处可见的只有废水沟和火山,生存在这里的人们不但活在石化病的恐惧中还每天都在担心火山爆发,在地狱界中生存都尤为困难更别提修炼了,所以冥族人虽然有十万之众但是真正能上得了台面的也仅仅只有十三大将而已。
而神族就不同了,在十万年里他们自称是天地的主宰,他们把万物当做奴隶,天地间所有好的资源都掌握在他们手中,所以他们拥有非常优越的修炼环境,所以神族中出了许多出类拔萃的强者,比如六部大神、百神众、五大圣王等等许多的尖端战力
双方除了修炼环境天差地别之外,神族还拥有令所有人都眼馋的结晶山,所谓的“结晶山”是由无数血晶石堆积而成的小山,这个血晶石中暗藏某种神奇的能量,晶石一旦达到一定的数量就会产生出一股神奇的力量,这股力量可以让人死而复生,也可以让受伤的人瞬间痊愈,没有受伤的人吸取了结晶山的能量后实力可以得到大幅度提升,在《武庚纪》第二次神域大战中天武圣王的实力原本没有冥族破极战士强,但是他在吸取了结晶山的能量后居然连杀冥族两位破极战士,不得不让人惊叹结晶山的神奇。
冥族曾经经历长达十年之久的内战死伤惨重十几年前,冥族大元帅海阔天空为了救弟弟逆天而行被神眼所杀,海阔天空死后冥族由于没有了强者的约束,桀骜不驯的穷凶极恶第一个站出来造反,之后各个实力强大的冥族人纷纷割地称王,自此冥族分裂成了大大小小几十个部落,这大大小小几十个部落为了争夺资源战争不断,无数的年前战士死于非命,这其中就不乏许多有潜力却没来得及成长起来的战士。
十年内战下来除了实力超强的十三个部落首领外,其余实力较弱但潜力十足的数十个部落首领均死于战乱中,十年后逆天而行学成归来结束了长达十年之久的内战,还封了十三个部落首领为冥族大将,试想如果冥族没有长达十年的内战说不定冥族就不只十三大将而是几十个大将了,那么神族和冥族在神域之战中鹿死谁手就很难说了。
十万年后冥族的实力远不如神族无疑就是以上三个原因造成的了,其实还有最后一个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神族有黑龙,只要有黑龙在一天冥族就永无翻身之日,只要有黑龙在冥族就算生产出几百个大将也无济于事,因为黑龙可以以一敌万,十万年前他被神族之主盘古算计导致自己的妻子惨死,后来他一怒之下把神族全部屠杀,后来他又创出第二、第三、第四代神族,自封众神之主。
本次问答到这里就结束了,谢谢。
古龙武侠小说体系中第一高手是谁?
古龙的小说对于武功的描写偏向写意,往往并没有打斗过程就分出了结果,加上许多影响战斗的决定因素导致发挥出的威力也是不一样的。
这样一来就不太好像金庸那样量化的去比较人物的武力值高低,并且古龙笔下的人物往往都是独立于各个时代,作品之间并没有太多的联系,更加增加了难度。
所以要换个思路才行,我的思路是这样的:
每部作品的主角武功几乎都不是最厉害的,但也绝对不低,这些主角在很大概率上都处在一个大致相当的水平线上,那么找出和主角同一个时代中的最强者,再看和主角之间的差距大小来判定。
先来排个前十名,排名第一的自然就是最厉害的。
第十名:燕十三燕十三和谢晓峰有种既生瑜何生亮的感觉,他也把打败谢晓峰作为平生最大的目标。
燕十三本来有很多次机会和谢晓峰打这一架,但都因为谢晓峰没有回复但巅峰状态没打成,燕十三想要是和最强状态下的谢晓峰打。
甚至在谢晓峰中毒之后,燕十三还出手替谢晓峰动手术去毒。
在最后这场宿命对决中,本来燕十三是可以杀掉谢晓峰的,但是在发现他的第十四剑之后还会有第十五剑之后,他选择了毁灭。
燕十三赢了但他死了,谢晓峰输了,他却活着。
第九名:西门吹雪古龙笔下的剑法高手很多,比如和西门吹雪同时代的叶孤城。
西门吹雪和叶孤城相比燕十三和谢晓峰,有太多相似的地方,他们两对似乎宿命天注定,总是要分出一个胜负。
其实叶孤城的剑法未必弱于西门吹雪,但书的确实他,叶孤城和西门吹雪相比,输在一个“诚”上,对剑的忠诚。
西门吹雪把毕生都奉献给了剑,叶孤城杂念太多,所以他输了。
第八名:李寻欢其实在李寻欢的时代,他的武功并不是第一,之前在兵器谱上天机老人和上官金虹就排名在他之上。
《多情剑客无情剑》的结果很有意思,第一死在第二的手里,第二却死在第三的刀下。
因为李寻欢的飞刀代表了绝对的正义,武功有强弱,但正义无敌。
第七名:燕南天在没有进入恶人谷之前,燕南天就已经是天下第一剑客,在恶人谷当了十八年的植物人,本来一身武功尽失,却因祸得福练成了千古古人后无来者的嫁衣神功。
想要练成嫁衣神功无比困难,其中需要经历的磨难旁人无法想象,但有志者,事竟成,燕南天用不屈不挠的精神确定了成功。
最后小鱼儿问他对上邀月有几分胜算,燕南天虽然没有直接答复,但他留下了一个自信的微笑深深的刻在了我脑海中。
自信岂非是连孔雀翎都比不上的武器吗?
第六名:薛衣人我之前在另一篇回答中分析过,薛衣人是《楚留香》系列的第一高手。
水母阴姬认为楚留香在她手里支撑不了几招,当然楚留香最终取得胜利有很大的运气成分。
结果楚留香面对薛衣人的剑,却连一招都不敢接,这就是差距。
第五名:沈浪沈浪缔造了古龙笔下第一个十年,更被誉为群侠之祖,自然有他的过人之处。
不同于其他的高手,沈浪这人发展的特别全面,能够和快活王一战的人不少,沈浪是其中之一,能够和王怜花比拼谋略的独沈浪一人,可以说要武力有谋略,要武力有武力。
沈浪的厉害之处就在于他几乎没有短板,仅凭这一点就足够傲视群雄了。
第四名:郭地灭从这个名字可以看出这个人很不好惹。
事实也果真如此,能够把地牢打飞的人在古龙笔下独比一人,甚至在金庸的笔下也只有石破天能够比拟。
他不上榜都有点说不过去。
第三名:俞佩玉古龙早期塑造的人物,这个时期古龙并没有彻底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其实《名剑风流》多少还有点金庸武侠的影子。
俞佩玉是古龙笔下出名的美男子,另一个美男子江枫美貌不输俞佩玉,但武功就天差地别了。
在身兼美貌指余,俞佩玉还有威力不下嫁衣神功的无相神功这神功绝学,更有如同天下第一神剑的燕南天那样天生神力的体质。
第二名:夜帝《大旗英雄传》中当之无愧的第一人。
夜帝夫人一心想要在武功上超过他,所以苦练几十年的嫁衣神功,练的人不人鬼不鬼的也没能实现目标,可见夜帝武功之高。
夜帝是碧落赋的帝王,是那个时代里中原武林功夫排名第一的武林至尊。
夜帝的终极掌法叫做“霸绝人间”,傲世天下无人能敌。
第一名:吴明小老头实在是太厉害了。
他精通各种失传武学,随便教导一两种武功就能教出个宫九这样在陆小凤眼里武功和人品都变态的人,门下其他的人随便哪一个放到江湖上都是绝顶人物。
陆小凤被贺尚书逼得走投无路投湖,结果小老头收拾贺尚书也就随意一招,像老实和尚这样的人在小老头教出来的门人手里都走不过一招半式,他们才仅仅只得到了小老头武功几十分之一里面的皮毛。
木道人够牛掰了吧,在陆小凤看来跟小老头他比起来,只不过是海洋旁的一条小溪而已。
小老头说那些以招式变化取胜的武功都是小孩子玩的把戏,江湖中的成名英雄在他眼中全是废物,这真不是吹牛。
到底秦叔宝是个什么地位?
私交上属于李世民的生死战友,但他后来的表现太拉胯,以至于掉出了大唐顶级武将的行列。
如果谈起唐朝的演义,那绝对离不开李世民,而只要提到李世民,就绝对有程咬金、尉迟敬德、秦叔宝三人,他们被视为“大唐四人组”,不论是南征北战还是加官晋爵,这四个人都在一起,然而演义很多时候虽然有讲故事的成分,可核心的背景,往往是真实的。
秦叔宝是李世民崛起路上最大的收获之一。
武德二年,大唐已经建立了半年的时间了,作为继承大隋在长安立都的唐朝,乃是当时的中原正朔,虽然大唐称不上是最强的政权,可合法性依然能吸引很多的人才投靠,秦琼秦叔宝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武德二年二月,秦叔宝不满王世充的为人,离开“王郑”政权,与秦叔宝一同离开的,还有程咬金。
秦叔宝和程咬金的行为看似有些“背叛”特征,但李渊却对秦叔宝十分欢迎,因为秦叔宝早就是隋朝的“猛将”,虽然还只是声名鹊起,可秦叔宝一样是非常年轻,他的潜力不可限量,其次也是因为在隋末乱世,投换阵营并不算是很罕见的事情,君主一般都有“既来之则安之”的宽容态度。
与此同时,大唐的秦王李世民素有“广纳贤才”的名声,他既是大唐的秦王、皇子,也还是大唐的第一武将,所以李世民想得到秦叔宝,李渊也想着将秦叔宝交给李世民能发挥出更大的作用,秦叔宝由此开始就跟着李世民。
这里需要特地提一下的是:秦叔宝最初其实还属于是李渊的人。
跟后来的尉迟敬德完全属于李世民阵营不同的是,尉迟敬德是被李世民在讨伐刘武周的时候俘获的,没有经过李渊的程序,直接被李世民纳为心腹,所以尉迟敬德明明比秦叔宝晚来,而且还曾是和李世民生死相对的敌人,却还是要比秦叔宝的地位高,就是因为这个原因。
可大唐初立,天下大局动荡,长安的大唐在风中飘摇,山西的大本营也被突厥虎视眈眈,因此大唐内部根本没有太多的权力斗争,或者严格来说是不敢有太多的权力斗争,内部矛盾固然存在,其矛盾面积不大,主要矛盾仍然是外部矛盾。
吸纳了秦叔宝后,李世民封秦叔宝为马军总管,不久后,刘武周借助着突厥的力量南侵攻打山西,山西的局势一度达到失控的地步,而李渊前后派出的人都无法拿下刘武周,反而被刘武周打得狼狈逃窜,李渊已经无计可施,在绝望之中声称放弃山西,这个决定遭到了李世民的反对。
因为山西大本营是李唐的老巢,天下诸侯并起,如果长安守不住,那么李唐就会退出关中平原,回到山西之地,借助着山西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可山西如果丢了,这不仅失去了退路,反而还会被人借用山西攻往长安的路线进攻大唐。
所以李世民自告奋勇,带领手下的将士出兵山西。
在李世民的计划中,秦叔宝和程咬金是很重要的一环,李世民出兵山西,既有保卫大本营的想法,也有培养自己战斗嫡系的想法,而相处这么久下来,李世民知道秦叔宝和程咬金是最合适的人选,所以下定决心培养二人。
武德三年,李世民发动柏壁之战,在这一战中,李世民跟秦叔宝当起了“侦察兵”,于寒冷的冬月躲在山头里观察敌人的动向,严谨的战略、精明的布局让李世民在各个节点都安排了恰到好处的兵力以及进攻路线。
分兵之际,李世民让秦琼在美良川埋伏“大胜而归”的尉迟敬德,因为尉迟敬德是刘武周阵营中战斗力、地位堪比宋金刚的人物,所以李世民很大胆地想着,他既要尉迟敬德这个人才,也要打击刘武周的实力。
美良川战役中,秦叔宝成功击败尉迟敬德部队,重创刘武周势力,唯一可惜的是尉迟敬德逃跑了,而秦叔宝同样没想到的是,这个被他亲手打败的敌方大将,未来的地位会超过他。
擒获尉迟敬德,秦琼立下大功,而在不久之后,李世民对刘武周发动总攻,在柏壁大战中以步步为营的战术击败了刘武周,逼得刘武周只能逃亡突厥,当刘武周逃跑后,他手下的将领自然是树倒猢狲散,尉迟敬德知道自己打不过李世民,也也知道李世民是个明主,便献出介休、永安两座城投降。
得到了尉迟敬德后,李世民如虎添翼,在不久之后的虎牢关之战中,李世民确定了自己的“心腹团队”。
武德三年七月,携带着击败刘武周的威势,李世民东进准备收复洛阳,而盘踞在洛阳的乃是秦叔宝的旧主王世充,说起王世充,他这个人虽然脾气不好,可能力也是顶尖的,加上河南之地的战略地位和山西几乎是平级,所以打王世充,很重要也很艰难。
为了拿下王世充,人数比不上王世充部队的李世民只能在士兵的质量上想办法,而士兵的质量,既来自于优质的兵员,也关乎领兵武将的风格,最重要的是,装备的精良与否、铠甲的厚度,很多时候直接能决定冷兵器时代的胜负。
于是李世民打造了“玄甲军”,玄甲军在那个时代是一个“拉风”的军团,因为玄甲军外面穿着银光闪闪的玄甲,内里和外披风又是清一色的黑衣服,这种单色调组成的锐利感,对敌人的士气本就是极大的挫伤。
但玄甲价值不菲,李世民也不可能让大唐全部武装,砸锅卖铁也只有核心部队能用,更夸张的是这核心部队的人数仅仅是一千多人,而这支部队的“将领”,也自然而然是李世民心腹中的心腹。
也不出秦叔宝所料,李世民将他和程咬金任命为其中两路的将领,但让尉迟敬德也担任一路将领,这是秦叔宝始料未及的,尉迟敬德虽然来得晚,而且还是投降,但他少了李渊那一道关系,让李世民在潜意识上就更加信任尉迟敬德。
因为在柏壁之战后,李渊对秦叔宝大肆封赏,给秦叔宝赐下黄金百斤,而且册封最高军功的“十二转”上柱国之位,秦叔宝的地位一下子得到极大的攀升。
但这种攀升也让李世民内心隐隐有些不满,有一句话叫“食君之禄,忠君之事”,虽然秦叔宝也不是刻意讨好李渊才得到这些,可随着李世民和李渊的矛盾开始变大,秦叔宝自然会受影响。
如果秦叔宝是个忠诚的人,他拿了李渊的好处,以后李世民和李渊闹翻了,秦叔宝就应该站在李渊这一边,因为李渊才是君,而如果秦叔宝帮了李世民,那么秦叔宝就处在一个受争议的处境,帮助皇子对付皇帝,这是忠臣之举吗?
当然不是。
所以残酷地讲,李世民虽然和秦琼是生死战友,但在这个时候也不得不分权制衡了,尉迟敬德显然就是最好的人选。
确立了玄甲军四路的将领人选:秦琼、程知节、尉迟敬德、翟长孙,李世民就要创造人生的最高光时刻:虎牢关大战。
武德四年,李世民东进的脚步越来越快,王世充的大军人数虽然多,但在李世民的大军面前却是乌合之众,所以当李世民达到了洛阳的时候,王世充慌了,他只能求援于窦建德,希望窦建德明白唇亡齿寒的道理,从河北发兵救援洛阳。
窦建德自然知道李世民难搞,于是带着大军从河北出发,途经荥州(今郑州)的虎牢关进入洛阳,而即便窦建德不入关,都能把李世民卡在中间,让李世民的军队被困死,只要打消耗战,失去补给的李世民不攻自溃。
这一招在实际情况上来说确实对李世民的威胁极大,所以严格来说,虎牢关之战也同样是李世民的生死之战,如果军心弱一点的部队,此时或许都已经哗变,但李世民迎难而上,与秦琼等人商讨战术,最终决定“诱敌出击”。
李世民先是将自己的马匹安排到黄河边放牧,以这个举动来麻痹窦建德,令窦建德以为李世民这一方已经弹尽粮绝了,而窦建德人数众多,本来就缺乏敬畏之心,如今一看李世民果真没粮食了,就觉得自己神机妙算,便派出军队挑衅李世民。
他以为李世民怕冲突,事实上,李世民最喜欢的就是速战速决。
于是大战打响,李世民派出玄甲军迅速凿穿窦建德的中军,而这个“凿头”,正是秦琼。
秦琼带着数十玄甲军像一柄尖刀直直插入窦建德的核心营帐,最终擒获窦建德,正所谓擒贼先擒王,拿下了窦建德,夏军自然是人心涣散,所以秦琼也立下了虎牢关之战最大的功劳,回到了长安后,李渊又给秦琼加封了翼国公,此时的秦琼,在明面上的地位已经远远高于尉迟敬德了。
但皇帝不可能一直都是李渊来当的,如果一直都是李渊掌权,那么李世民和尉迟敬德之间更亲近、更信任的关系并不会为尉迟敬德带来什么好处,反而是被李渊明面上册封的秦琼有着极大的好处。
随着李世民平定王世充、窦建德,河南河北的大部分地区被大唐圈入囊中,而这些地区,也间接成为了李世民的基本盘,因为李世民除了能打仗以外,他行政也是一把好手,他迅速恢复洛阳等地的经济,让洛阳百姓很快便认同了大唐,这种做法对大唐的整体利益来说是好的,但对李渊来说,却不是好事。
理由也很简单,李世民如此经略洛阳,岂不就是等于割据了洛阳?
所以李世民和李渊的父子矛盾加重,还有太子李建成百般针对李世民,这让李世民的处境很是艰难,武德九年,李世民及其团队为了彻底改变这种劣势局面,谋划发动玄武门事变,在非正面力量的前提下,解决李建成和李渊问题,所以玄武门之变,不是一场战争,而是一场宫廷政变。
也是在玄武门事变中,秦叔宝在后世出现了“争议”。
因为秦叔宝具体做了什么,史书并没有记载,对于秦叔宝在这件事上的功劳,史书也只是一笔带过,反而是尉迟敬德、长孙无忌、高士廉等人又是动手又是动脑子,所以这些人后来在凌烟阁的排位都比秦琼高得多,这也侧面反映了史书的“寥寥记载”,本质上就是秦叔宝的贡献极少。
而为什么贡献少,根本原因还是前面提到的,如果秦叔宝真的参与逼宫,那么他在李渊那里得到的好处,又该如何对待,他自己又该如何自处?
这是价值观的问题,是任何一个人都无法逃避的问题,所以有着复杂背景的秦叔宝,他在李世民的团队里并不纯粹,比起纯粹到不行的尉迟敬德,秦叔宝弱了一头。
但秦叔宝终究是李世民的生死战友,李世民一生为别人挡过箭,吸吮过伤口,与秦叔宝之间自然是更加贴近,这就是生死战友、从龙之功,因此李世民登基后,秦叔宝被任命为左武卫大将军,还给了他七百户的实封食邑。
也是自此开始,秦叔宝开始“拉胯”了。
因为秦叔宝早年经历的战争太多,据他而言,大小战争高达两百多场,所以秦叔宝受的伤很多,流的血也很多,这导致他的身体已经变得很弱了,在贞观年间,所有武将都纷纷建立灭国大功、扩张之功时,秦叔宝反而在长安养老,这让秦叔宝出现了断代。
所以秦叔宝在大唐的历史中,他并没有灭国之功,可没人敢说他没有灭国的能力,这一切都是时也命也。
但有能力没有成果也是枉然,秦叔宝在凌烟阁功臣榜中排最后一名,这其实都是李世民照顾他了,所以秦叔宝在这个大唐,都是李世民生死战友这个概念的存在,但除了这个身份以外,其余的功绩后人还真的不好说。
不得不说秦叔宝的尴尬处境,也是他的一种悲哀。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