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枪弹夹多少钱,为什么现代枪械已经基本不用弹鼓了?

2024-08-15 08:10:42 88阅读

步枪弹夹多少钱,为什么现代枪械已经基本不用弹鼓了?

实际上现代不少枪械都是能使用弹鼓的,弹鼓不过是个兼容件,想要使用的话一点难度都没有。

步枪弹夹多少钱,为什么现代枪械已经基本不用弹鼓了?

但是,弹鼓不一定适合某些战斗情况,也确实存在难用的问题,因此它近些年确实愈发不受待见。

弹鼓的好处是一次性的供弹量大,适合火力的延续,不至于关键时刻断片儿。

如一战时期德军伯格曼MP-18冲锋枪使用的蜗形弹鼓,它原先是卢格P08的手枪弹匣。德军持着插了蜗形弹鼓的P-08清扫战壕,在狭窄环境的近距离交火中能压住一片栓动式步枪。

后来德军装备了MP-18冲锋枪,尽管其配有直弹匣,但蜗形弹鼓还是成为了MP-18上常见的标配。

当年伯格曼兵工厂既生产炮兵型卢格手枪,也生产MP-18冲锋枪,很多东西出自同样的加工线。比如炮兵卢格的重型枪管就与MP-18加工指标相同,仅加工尺寸不同。

同理,蜗形弹鼓也被用到了MP-18上面,此时战争已近尾声,MP-18产量也不算很大,因此德国人为了省钱省时,在部分长弹匣外,直接拿已经生产的蜗形弹鼓充数。

后来著名的“索米”1931冲锋枪也使用了71发弹鼓,这是因为芬兰人当时并未真正搞明白冲锋枪的定义,初期他们将冲锋枪视为轻机枪,甚至还安装了脚架,整枪质量极重;手枪弹压制力本来就不足,再不增加点火力持续能力怎么行?

这个71发弹鼓还被与之作战的苏军看上了,将之发展成了PPSh-41“波波沙”的弹鼓,也造就了一代打嗝神枪之名。

波波沙冲锋枪属于傻大黑粗的糙货,按苏联高层的意思,这种武器就得便宜、省事儿还省机器和人工,苏联需要把更高端的机床和技术人员留给飞机大炮。

但有趣的是,按照糙货标准生产出来的枪身可靠性极高,波波沙大部分的问题集中在不堪一击的弹鼓上。

这种弹鼓很容易因为磕碰损坏,稍微的形变就能令射手胆战心惊——你永远不知道它会在什么时候卡壳。而且它名为弹容71,实际却塞不了这个数,为了降低要命的故障率以及对付经常瘫软的机簧,士兵们起码得空出3-15枚弹的空间。

装上弹鼓后,本就笨重的全枪质量进一步提升,让人端着它跑都费劲,以至于战场上出现了一帮德国MP-38\40冲锋枪的苏联拥趸(德军那边也有大批波波沙粉)。分量的提升也不是一无是处,起码枪身给坨住了,因此波波沙扫射起来极为稳定。

美军在太平洋战场上曾经使用的汤普森冲锋枪也遭遇过同样的弹鼓可靠性和重量问题,陆战队前期使用了带50、100弹鼓的汤普森M1928A1,士兵们一边对持续性的火力赞不绝口,一边也对弹鼓的可靠性和重量骂不绝口。

所以,后来汤普森M1和M1A1型供应上战场后,美军已经不使用弹鼓了,直接使用20或30发弹匣。其中30发的弹匣由于生产过多,至今都没卖完。

实际上苏军在战争后期已经逐渐取消了弹鼓的装配,改成了35发的弹匣。

之所以之前不这么做,纯粹是苏联将PPSh-41当成了廉价的爆兵装备。弹鼓供弹能够让一个新兵轻易地喷吐出致命的火力,他连瞄准都不需要学,只需要冲上去的勇气,就能在近距离压得那帮98k们头都抬不起来。

后来新兵经历残酷的战火后成长起来,苏联也渡过了将人整师整军往肉磨子里填的危险时刻,不可靠的弹鼓自然也就被弹匣所替代。

我国在建国初期引进了波波沙冲锋枪,称其为50式冲锋枪,早就打仗打得溜熟的中国军人一眼就看出弹鼓的华而不实,也是干脆就使用了弹匣。

当年很多机枪使用的是比弹鼓更简单的弹盘技术,如英国刘易斯,苏联的DP-28大盘机。要不就干脆像德国那样用弹链盒。

二战结束以后,弹鼓的发展实际上已经进入了窄胡同。突击步枪的普及让自动火力变得极为寻常,人们也就不太看重弹鼓带来的那点持续火力了。

不过,弹鼓弹容量较多的优点依然难以割舍,因此一些轻机枪、自动步枪仍然在使用弹鼓。

比如我国的81式班机就使用了弹鼓供弹,这种75发弹鼓采用开式设计,直接打开上弹拧发条,相当的快捷。95式班机同样沿用了该设计,只不过是5.8mm口径的。

之前的56式轻机枪看着也像有弹鼓,但那个其实是加了内衬的弹链盒。

俄罗斯的RPK机枪也使用了弹鼓,最新的RPK-16采用了一个95发的傻大弹鼓,上弹方式依旧是一发发的往里塞。

实际上,弹鼓技术并不难,只是其结构相对复杂,重量也较大,体积更是巨大。耍起枪来跑不快,背不起,跳不动,连持枪姿势都会受到影响,所以今天也就机枪们玩玩,主要保证单次援护中火力能不断。

所以,如今普通扛突击步枪的士兵也实在没必要端个弹鼓打仗。

在正常行军的情况下一般会携带多少弹药?

1940年5月的“枣宜会战”中,张自忠将军率第38师114团东渡襄河赶赴战场,行军途中询问该团三营长栾升堂(名字很霸气有木有),第一个问题是,全营参战人员有多少?栾营长回答说共有695人跟随行动。第二个问题是:“共携带弹药数目是多少”,作为常年带兵打仗之人,第33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心还是很细的。

栾营长胸有成竹表示弹药充足:“步兵每人携带子弹200发,手榴弹4枚,轻机枪每挺带弹2000发,重机枪每挺带弹8000发,迫击炮每门带弹150发”。作为第五战区的主力部队,可以看出第38师的步兵营无论是兵力还是弹药补给,都是比较到位的,国军的帆布子弹袋源于民国早期,塞满了能装120发子弹。正是在这次渡河之后集团军司令部遭日军包围,张将军壮烈殉国。

武汉会战期间,日军第106师团奉命轻装向德安方向进行穿插时,不仅将所有重武器的挽马改成驮马,师团长松浦淳六郎下令每个步兵必须带足200发子弹。日军的皮制子弹盒的“前盒”可装30发子弹,两个前盒就是60发,而“后盒”装满是60发,总计可携带120子弹,那么每个鬼子兵还需要在“九九式背包”里再带上80发子弹。

松浦师团在万家岭被中国军队合围后,所携弹药很快就消耗殆尽,不过日军可以依靠空投弹药维持基本作战,但配给已不充足,尤其是炮弹数量更少,在轻武器对射中抗日军队并不吃亏,这也是第106师团在万家岭战役中被打的非常狼狈的重要原因之一,粮弹两缺。

从这两个战例可以得出结论,抗战时期中日军队的单兵弹药标准携带量为120发,如有重大作战任务一般会增加到200发,当然中国军队主要指的是中央军、各战区精锐等部队。日军士兵挂满三个弹盒、中国士兵装满子弹袋都是这个标准量,少量德械师士兵也配有子弹盒,则轻装两盒60发、重装四盒120发,上下差别不大。

(德械师子弹盒)

国民政府在八年抗战期间自产子弹接近11亿发,进口苏联、德国、比利时、捷克和英国的总量也达到3亿法,美国参战后有提供了7亿发,总数量在20亿发左右,如果不是经常吃败仗被缴获过多,弹药还是基本够的。台儿庄战役中负责守城的池锋城师,就在庄内发现了海军的一个弹药仓库,内有子弹20万发和8000颗手榴弹,对巷战起到了很大作用。

战役期间,军事委员会成车皮的将弹药运来,等到徐州会战最终失利时,汤恩伯军团自己补充完毕后,送给地方武装10余万发子弹,还埋藏起来10万发。子弹充足是一回事,步兵携带量还需要考虑单兵负重问题,不可能带的太多,二战德军步枪兵才带60发,人家后勤跟的上。

八路军和新四军则要困难的多,一方面是重庆政府根本不给正常拨付,经常借故拖延甚至不发;一方面是自己的兵工厂产量有限且子弹质量不过关,一般来说,单兵能配备20发子弹的就算是主力部队的老兵了,新战士和地方武装甚至只有几发子弹,所以在作战中特别珍惜,“三枪八路”就是因此而得名。《亮剑》王喜奎怎么说来着:“要是子弹管够,我能放倒它100个鬼子”。

现代我军由于军工生产已正规化,部队行军或作战时轻装负重限三十斤以内;重装要加上背包作为战斗负荷,通常在六十斤左右,进入演习或作战地域后,卸下背包只携带战斗装具和武器投入作战,因此单兵携弹量也是不同的。

(八路军战士)

比如56式/81式枪背袋,弹袋中间有三个较长的弹匣袋,各装入一个满弹匣,两边各一个较小的零弹袋,30发一包的子弹可以装入两包,总共200发子弹。56半自动的弹袋有10个小袋,每个小袋装入两个弹夹,携带量也是两百发。

如果像自卫反击战时执行打穿插任务的部队,因为是无后方作战,经常要单兵携带300发。

(日军子弹盒)

究竟是怎样一款手枪呢?

梁老师说事为您回答这个问题。

暴雨梨花针?这个名字起得不错,其实斯捷奇金手枪说到底就是一款冲锋手枪。

世界上的冲锋手枪可不止它这一款,至于为什么喜欢这款手枪,一个原因是本国生产设计的手枪,另一个是斯捷奇金手枪曾经作为一款制式武器,装备到苏联军队当中。

那么接下来,我们就从斯捷奇金手枪的设计者——斯捷奇金说起,顺道就把题主的问题回答了。

斯捷奇金。

说起斯捷奇金很多人不了解,他其实是苏联和俄罗斯最为出名的一个枪械专家,供职的单位是图拉运动枪械——猎枪中央设计研究局。

小时候的斯捷奇金就很喜欢舞刀弄枪,他整个人就是一个孩子王,身边聚集着一堆小伙伴,所以斯捷奇金也很调皮,动手能力也很强。

斯捷奇金在这个时候,就已经开始痴迷枪械了,他自己还制作过一把使用火柴头作为发射药射击弹丸的简易火枪。

就这样,他还觉得不过瘾,后来还趁着父亲没注意,把父亲珍藏的一把带螺旋枪筒燧石枪给拆了,而且还没有给装回去。

至于有没有因为这个原因,而有了一次美好童年的记忆就不得而知了。

当斯捷奇金开始步入社会的时候,苏联的卫国战争开始了,就此斯捷奇金就步入了战场,直到1943年的时候,斯捷奇金才回到了家乡,和同班同学结的婚。

在这之前斯捷奇金就没有在设计枪械领域做过事,直到他进入到图拉机械学院,这才开始学习这方面的内容。

1948年斯捷奇金从学校毕业之后,就被分配到了第十四中央设计局,这其实就是文章开头说的图拉运动枪械猎枪中央设计研究局。

根据斯捷奇金自己的回忆,进入单位之后,他的领导就给他发了一块带有支架的画板,三角板,铅笔,圆规之类的东西。

然后斯捷奇金就开始了他的设计工作,而工作的第一个任务就是设计手枪。

说到这里,我们就得介绍一下冲锋手枪的来历。

话说手枪的特点是个小灵活,便于在身上隐藏,而冲锋枪相对于手枪来说,火力毕竟猛,射击精度也比手枪好。

本来这两款武器就没有交叉的,各有各的功能,但架不住军工们发达头脑的一个个的脑洞。

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很多国家的军工,就开始琢磨能不能把手枪和冲锋枪的特点合到一块,创造出一款冲锋手枪来呢?

有了想法就不缺乏动力,有了资金的投入,相应地就会有产品输出。

那么第一款以冲锋手枪命名的手枪,是西班牙的BH公司,名字叫做MM31冲锋手枪,产品是在1926年设计完成并生产出来的。

你要看到实物的时候,会吓一跳,这枪看起来就像我们在抗战影视剧中看到的盒子炮(毛瑟C96)一样,就是在后半截加了一个木制枪托。

这把MM31冲锋手枪其实就是加了一个快慢机的调节功能,再有就是增大了火力的持续性,将原本毛瑟C96的固定弹仓改成了可拆卸的大容量弹匣而已。

别看就这么两个改动,也就成为了日后冲锋手枪的两个特点。

这种枪出来之后,第二次世界大战没多少年也就爆发了,冲锋手枪首先就迎来了一波辉煌时刻。

但因为本身就是手枪,再加上连发效果,就直接导致枪口容易上跳,弹道不稳定,影响了精度。

所以当时有关冲锋手枪的采购,就基本上只有零星采购而已,谈不上大规模的。

再往后就是毛瑟M1932的出现,这款枪其实就是毛瑟C96的冲锋手枪的衍生型号。

这把毛瑟M1923冲锋手枪依然没有被西方国家看上眼,后来就大规模的出口到了我们这里。

所以在整个二战的过程中,欧洲战场基本上就没有冲锋手枪的地位,就算是有也都是小规模的使用而已。

那么到了二战后期,冲锋手枪迎来了新生。

怎么回事呢?特种部队在室内作战,或者是营救人质的时候,他们的作战环境都是一些狭小的空间,那么枪太大了不好用,就算是冲锋枪也有点大,如果使用手枪的话,持续火力根本就做不到,所以冲锋手枪就上线了。

不过很快冲锋手枪就遭遇了天花板,到了上个世纪末的时候,凯夫拉防弹衣开始大行其道,而冲锋手枪就算是装备了九毫米的口径,面对防弹衣也只能饮恨西北了。

如今的冲锋手枪就流入到了民间市场,成为枪械爱好者的收藏品了。

这就是冲锋手枪的一个发展过程,因为突发奇想的一个脑洞出现在了舞台上,然后一直怀才不遇,最终退出军事装备序列,成为了民间枪械爱好者的藏品。

话说到这里,问题就来了,冲锋手枪既然有很多国家都不喜欢,那么苏联为什么将冲锋手枪作为了他们的制式装备呢?

接下来我们来聊一聊斯捷奇金手枪。

我们都知道,在卫国战争期间,苏联红军使用的冲锋枪有很多,比如PPD,PPSH—41,PPS—43等等

我们最熟悉的就是PPSH—41,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波波沙冲锋枪。

那么在战场实践中,苏联军方感觉在一些狭小的环境中,比如战壕中,冲锋手枪要比冲锋枪好用,就希望枪械设计师研发一款冲锋手枪,用来代替TT—33手枪。

怎么说呢?TT—33手枪性能并不好,不论火力还是精度和德国了鲁格手枪比起来还是差了很多。

其实这个时间段上,冲锋手枪虽然在二战中被很多国家否定了,但二战结束之后,还有很多国家对冲锋手枪寄予期望。

比如捷克斯洛伐克的Vz—23,丹麦的麦德森,比利时的M—2等等,都是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末五十年代初期出现的武器。

所以当时苏联有这个想法,也是很正常的。

那么在1948年的时候,斯捷奇金刚刚步入工作岗位,就接受了派发给他的任务,设计一款冲锋手枪。

当时给出的要求是,冲锋手枪要使用9毫米×18毫米的玛克洛夫手枪弹;射击的时候可以在半自动和全自动之间进行调节;在全自动射击的时候还要容易操作等等。

其实这款手枪从设计到生产,再到列装部队,没有用多长时间。

在1951年的时候就被装备到了部队里,当时这款枪的名字就叫斯捷奇金自动手枪,缩写“APS”。

这款斯捷奇金自动手枪,被装备到了炮兵,装甲兵,后勤部队的军官身上了。

在这里必须说一句,到目前为止,将冲锋手枪作为制式装备苏联是唯一一个国家。

那么斯捷奇金自动手枪,它好在哪里呢?

斯捷奇金自动手枪,它采用的是自由后坐式工作原理,全钢结构(套筒都是钢制的),双动扳机以及双排双进弹匣。

为了实现军方的快慢机的调节,在套筒左后方就一个调节机柄。

我们都知道,作为手枪,要实现连发,最麻烦的问题就是枪口上跳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斯捷奇金在手枪的握把里装了一根弹簧缓冲器,用来缓冲后坐力带来的麻烦。

当然一条弹簧不可能解决全部问题,还得从根本上去解决。

其实冲锋手枪枪口上跳,更多的原因是子弹的射速太快,以至于后坐力不断地作用在枪体上,那么减小冲锋手枪的射速,也是一个解决枪口上跳的好办法。

所以斯捷奇金就将套筒的后坐行程进行了延长,长度大概是子弹的两倍,最终将冲锋手枪的射速降低到了一分钟六百发的程度,当然这个数据是理论上的射速,毕竟弹匣就有限制。

那么作为一款冲锋手枪,它最大的特点就是火力的持续性,如果弹匣的容量太小,就发挥不了冲锋手枪的特点。

所以斯捷奇金就将冲锋手枪的弹匣内部,就设计成了两个并排槽,每个槽可以放置十发玛克洛夫手枪弹。

如果在正常情况下,使用单发射击的时候,一分钟可以打出四十发子弹,如果连发的情况下,一分钟可以射击九十发。

再有就是斯捷奇金自动手枪的射程也比较远,在它的标尺上最远是二百米。

最后一个问题就是解决冲锋手枪的精度问题,像其他冲锋枪那样,斯捷奇金自动手枪可以外接一个硬壳式的枪套,进行抵肩射击。

那么生产出来的斯捷奇金自动手枪,和苏联之前给部队广泛装备的玛克洛夫M手枪相比,精度提高了。

所以当时对于苏联的军方来说,斯捷奇金自动手枪要比现役的手枪好使,不仅如此超强的火力输入,以及那个大的出奇的弹匣,就更加的让苏联军方喜欢上了。

那么对于外界来说,斯捷奇金最为出名的作品,只有一个就是题主说的这款斯捷奇金手枪,其实不是的。

比如,后来斯捷奇金又研发一款替代斯捷奇金自动手枪的换代产品——OZ—33。

OZ—33用的也是九毫米口径,弹匣的容量有两款,一款十八发,另一款是二十七发。

二十七发子弹,量大管饱。

而这款冲锋手枪的枪托,并没有采用传统木质枪套,而是使用了金属枪托。

再往后还研发了一款OZ—27手枪。

后来苏联的内务部对手枪也有了要求,想要一款转轮手枪,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左轮手枪。

而这款转轮手枪,斯捷奇金仅仅用了十八天的时间,就完成了设计,名字叫钴,代号OZ—1。

别看这款转轮手枪设计的时间很短,但在当时这款OZ—1转轮手枪却是同类手枪中最先进的一支。

看起来斯捷奇金就一直在研发手枪,其实不然,他还有其他的作品。

在斯捷奇金自动手枪的成功之后,苏联的在九毫米口径上就开始重视起来。

那么九毫米口径的枪械,不仅有手枪,还有冲锋枪。

所以在这种背景下,斯捷奇金又设计出了一款冲锋枪,代号是TKB—486,长度只有六百一十二毫米,重量只有一点三公斤。

就这个长度和重量,必要的时候还可以当手枪一样单手使用,为了便于携带,整个弹匣还可以成九十度折叠和枪管平行。

这款冲锋枪一分钟可以射击五百五十发子弹,在二十五米的距离中,五百五十发子弹,可以全部命中在一个直径为五百毫米的圆里,所以精度还是很高的。

这款枪仅仅是初级版本,按照斯捷奇金的说法,今后的改进空间还是很大的。

当时恰逢朱可夫开始组建特殊使命部队,就看上了这款冲锋枪,打算作为特殊使命部队的专用枪械。

但后来因为一些其他原因,朱可夫的改革没有继续下去,那么TKB—486冲锋枪也就一同被冷落了。

这款冲锋枪很不错,但最终蒙尘,并没能完全展现出他的威力。

后来斯捷奇金又研发了一款微声手枪。

再往后,斯捷奇金还接到过克格勃的研发要求,设计一款特工专用武器,要求是外观看起来像是一个男士使用的日常用品。

最终斯捷奇金想到了金属烟盒,他将三根枪管塞进了金属烟盒里,枪管的长度只有二十五毫米。

这还不算,为了不让人发现这是一把枪,打开之后是很难发现击发装置的。

别看这把枪比较小,但他的弹药口径可不小,使用12.7口径的枪弹。

研发完成之后,克格勃表示很满意,最终枪械被命名为TKB—506A。

因为使用效果很不错,所以当时的苏联特工都很喜欢使用。

以至于很多拍摄这个时期的特工电影,都会有这款枪械的亮相。

话说,斯捷奇金在手枪领域中的设计是出类拔萃的,他在步枪和冲锋枪领域中也是的。

但他设计的冲锋枪遭遇到了冷藏,后来设计的突击步枪遭遇到了冷遇,没有凸显出来。

首先是TKB—0116,这款突击步枪很不错,但没有继承性,所以当时苏联的军方选择了AK—74。

而TKB—0116因为技术很不错,采用了特殊的生产工艺,被作为技术储备收藏了起来。

后来斯捷奇金又在TKB—116的基础上,研发出了TKB—0146突击步枪,这款枪的精度非常高,点射的时候,可以做到两发子弹从一个弹孔里钻入。

不可很可惜,直到斯捷奇金退休,这款枪也没能列装。

这不是技术的问题,而是没钱的问题。

2001年的时候,斯捷奇金去世,享年七十九岁。

那么今天就到这了,喜欢的话,点个赞,再加个关注,方便以后常来坐坐。

德国有哪些性能先进的步枪?

黑克勒-科赫(Heckler & Koch,简称:H&K)

HK G36系列

德国G36系列虽然已经服役超过20年依然是非常出色的步枪,人机设计,射击精度,复合材量运用等方面远超同时期服役的各国步枪,而且G36 是第一个将光学瞄准具作为标准备件的突击步枪。虽然后期被抱怨连续射击精度下降,弹匣使用伪劣材料,但就整体性能而言即使在20多年后的今天依然非常出色。

HK416系列

H&K聘请了三角洲特种部队的退役赖瑞·维克斯(Larry Vickers)担任HK416卡宾枪项目的负责人。确切的说HK416是基于AR-15 系列的改装升级型号,其结构就是使用G36 短行程活塞+重型枪管的AR-15,一般的AR-15系列也可以通过更换上机匣,枪管,导气机构等升级成HK416。使用7.62×51mm NATO弹药的型号被名为HK417。

HK416

HK417

M27

美国海军陆战队还采购了使用16.5英寸重型枪管的HK416 IAR衍生型号命名为M27 IAR。

HK G28 系列

H&K在2010年用HK417参与G27的竞标,但是因为精度不达标在2010年被德国联邦国防军宣布竞标失败,不过2011年德军采购560套带有全部附件的HK417民用型MR308比赛型步枪并命名为G28。 2016年3月HK G28E击败雷明顿RSASS,FN CSR-20,SIG MCX-MR,赢得美国陆军紧凑型半自动狙击系统项目,命名为M110A1用于取代原先的M110 SASS。

HK433系列

HK433目前被H&K用于参与德国联邦国防军的新型制式步枪招标,以望能够击败其他竞争者,取代服役超过20年的HK G36突击步枪。HK433 采用全新的模块化设计使用北约标准的5.56x45弹药。后期还会推出其它口径的衍生型号。从设计的角度来说该枪与G36,HK416和ACR有许多相似之处。

黑内尔 (C.G Haenel GmbH)

黑内尔是一家专门生产高精度步枪的公司,主要军用产品包括RS8,RS9系列高精度狙击步枪,同时该公司也生产使用AR-15专利的CR系列突击步枪

RS8 .308 系列狙击步枪

RS9 .338 狙击步枪,德国联邦国防军采购该枪作为制式高精度狙击步枪命名为G29

CR223和MK556 都是采用AR-15 设计的高精度突击步枪,两者结构基本相同。CR223是半自动型号主要销售给民用客户和执法单位,汉堡警察局采购了一批CR223 作为警用支援火力。MK556 是全自动型号。

MK556

CR223

阿尔伯特步枪有限公司(Waffen Albert GmbH)

该公司生产的ALR.338 拉普阿.马格南和ALR.308温彻斯特.马格南狙击步枪,这两种狙击步枪并没有使用常见的单动枪机设计,而是使用非常少见的半自动射击方式。

DSR (DSR-Precision GmbH)

DSR生产的DSR1系列狙击步枪和采用.50口径的DSR50 。

DSR50布拉瑟(Blaser-Jagdwaffen GmbH)

该公司主要生产狩猎用步枪,上世纪90年代初设计生产了R93系列狙击步枪被多个国家和地区采用。

施迈瑟( Schmeisser GmbH)

据说公司名称是为了纪念著名枪械设计师雨果.施迈瑟(Hugo.Schmeisser),主要上产AR-15系列步枪和改装升级零部件。

斯太尔-莱茵金属(Steyr-Rheinmetall)

RS556系列

我们姑且也把这个联合体算作德国公司毕竟德国联邦国防军采购的武器还是要有莱茵金属负责生产。两家公司为竞标德国联邦国防军新一代突击步枪采购计划进行合作推出RS556,RS556 标准型使用5.56x45 弹药,随着2018年竞标开始还会推出使用7.62x51弹药的型号。

得益于德国机械工业的传统优势还有很多小企业专门从事高精度步枪,狙击步枪的生产和改装无法一一列举。

*H&K生产的步枪种类型号繁多在这里就不做详细描述了。

敬请原谅!

hk和ar的外观区别?

外表相似内在不同。Ar 步枪是美国著名枪族,阿玛莱特公司名字缩写。而ar15的授权生产商已经多达六七家。

最直观区分:ar15步枪的机匣上刻着ar步枪以及其生产商之一的名字,而hk416机匣上刻着很明显的HK公司的文字logo。 原理区分:ar15和hk416在导气方式上有着根本性的不同:传统ar使用气吹式导气方式;而hk416采用活塞短行程结构。

价格区分:目前ar半自动武器主要面对民用市场,而hk416主打军用价格要贵很多。

外形区分:hk416相比ar步枪,其下机匣弹匣口是平的而并非ar的斜口,上机匣也比ar要高。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