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海证券大智慧官网,您认为人生最大的本领是什么?
江海证券大智慧官网,您认为人生最大的本领是什么?
您认为人生最大的本领是什么?
首先,要做一个好人。好人一生顺利平安!做事先做人。如果你把人做好了,那么你的身上就能涵养出好的风水,干起事业来,顺风顺水,一帆风顺。人做好了,自然就能做成你想做的事业。
其次,树立人生理想和目标。人懂事越早,学习越好。从自身实际出发,规划好人生各个阶段的目标和重点,一步一个脚印的去努力实现。把你的兴趣爱好与你的职业相结合,一天迈出一小步,一年就能前进一大步。先立业,要养成自食其力的能力;再成家,要有爱家、养家的担当本领。除了天才和具有特殊本领的人以外,大部分人差别不是太大。逐步实现“修身"“立业"“成家"的人生目标。
再就是,要练就优良的素质和顽强的作风。要善于学习,脚踏实地,学以致用。要心存善良,知恩感恩。尊老爱幼,助人为乐。树立顽强扎实的作风,艰苦奋斗,坚忍不拔,脚踏实地,踏实肯干,奋发有为,在各种矛盾风险考验面前,要有一颗善良强大的内心。要敢做敢当,练就“打不败,拖不垮“的本领,建设好和谐的家庭,做好自己的事业,过好自己想要的生活
因此,人生最大的本领就是要把握住三点:第一,做一个好人;第二,要有理想和目标;第三,要练就优良的素质和顽强的作风。
一个人战胜困难的勇气从哪里来?
生活不会一帆风顺,总是浮浮沉沉,波折不断。
一个人想要在人生事业上有所建树,首先要战胜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
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人类具有其他生物不具备的品质,那就是在面对困难时,越挫越勇的勇气。
如果缺乏勇气,很容易倒下去,甚至如一块石碑坍塌后留下的破碎石块,还要供人践踏。
勇气不是凭空而来的,它需要不断的积累,但它从不拒绝任何人,只要有心,普通人也能养成勇敢的品质,来看看以下五点。
一,在任何时候都保持镇定。
慌乱只会于事无补,镇定才能走出困境。
一颗大心脏是成功者们的统一配置,愈是问题严重,愈要有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的本事。一旦表现出慌乱,可能还没开始你就已经输了。
冷静才是勇气的源泉,从而成为智慧的催发剂。
二,不惧怕失败,善于吸取教训。
没有大量的错误提供经验,永远得不到正确的结果。
失败不可怕,畏惧失败才可怕。人生真正的惨败就是失去再来一次的勇气,那样的生活等于没有意义。
没有打败你的东西,只会让你更强大。
三,勇气总与智慧为伍。
有勇无谋者称不上勇者,敢于行事不等同于鲁莽行事。
一个将军叫来两个士兵,对他们说:“我要测试你们两谁更勇敢。”他指着前面三百米的山坡说:“看看你们谁先爬上去!”一名士兵立马就往山前奔去,另外一名士兵则盯着将军说:“我拒绝这样愚蠢的测试。”将军笑着说:“你比他更勇敢,等他下来后去告诉他吧。”
四:勇敢是一定程度修养的必然结果。
越是修养高的人,越不会惧怕困难。
中国人说心诚意正的人,胸中就会有一股浩然之气,任何外道都不能动摇他们的信念。
关注自身的修养,不断的反省克制,将会为你在面对困难时打下坚实的心理基础。
五,勇气产生于坚持中。
坚持对于勇气,正如轮子对于杠杆,那是支点的永恒更新。
困难不是瞬间的事情,压力总是贯穿于我们的生活的各种大小事中,稍有松懈,就可能会被打倒。时刻保持拼搏的姿态,坚持总会带来希望,勇气便随之而生。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为什么哲学是终极智慧?
哲学是研究知行关系的学问,而且重在实践的学问。因为所有理论都是为了实践,所以哲学是终极智慧。为此追求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哲学,就是知行合一!
哲学就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学习哲学就是为了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
重点在于改造世界:
1.认识是为了实践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世界的目的与归宿。
2.理论是为了指导实践,所以只有学习没有行动的都是伪认知。
3.理论从实践中来,再回到实践中去。所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4.知道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一生的原因是只是知道,没有做到。
5.知脱离了行,毫无意义。所以哲学最强调知行合一。
世界观:分唯物论与唯心论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意识)与存在(物质)的关系问题。
是物质决定意识,唯物论?
还是意识决定物质,唯心论?
意识就是人的主观体验:
1.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
2.意识作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3.意识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4.意识对人的言行有控制和指导作用。
5.意识能透过事物的变化与表象,抓住规律和本质。
唯物辩证法:三大规律
1.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一切事物都包含着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两个方面矛盾。
例如:
董卿在点评时说:“伤害他人,有时候也意味着毁灭自己。即使你占尽优势,也不可能是为所欲为的。”
“一切都在追求一种平衡,健康在于平衡,发展在于平衡,对抗有时候也是一种平衡。如果我们失去了平衡,那对不起,枪响之后没有赢家。”
2.量变与质变
质变是一种事物的根本属性发生的变化,量变是同一种质的事物在数量上的变化。当事物的量变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候,就会引起质变,形成一个脱胎于旧质,又从根本属性上不同与旧质的新事物。
3.否定之否定规律
肯定方面具有维持其存在的作用,否定方面则具有破坏其存在的作用,二者融于一身,自始至终地互相斗争。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的相互否定,构成了事物变化的根本动力,肯定方面否定了否定方面使得新事物得以产生,否定方面否定了肯定方面使得旧事物得以灭亡。
唯物论:实事求是,解放思想。
辩证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唯物论的世界观:
一、世界是物质的。
二、物质是运动的。
三、运动是有规律的。
四、规律是可以认识的。
五、认识是可以实践的。
六、实践是可以改造世界的。
唯心论:形而上学
1.宇宙则吾心,吾心则宇宙。
2.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外无事。
3.心念一动,震动十方。
方法论:
1.实践决定了认识,但认识也会反作用于实践。
哲学对社会变革的作用首先体现在: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哲学作用在于改变人的观念世界,人的世界观变了,世界也就变了。思想是第一生产力。
2.抓主要矛盾
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斗争性:矛盾对立属性,互斥
同一性:矛盾统一属性,互存
普遍性:时时有矛盾,事事有矛盾。
特殊性:不同事物有不同矛盾,不同阶段又有不同矛盾。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两点论: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
重点论:抓主要方面,打蛇打七寸,牵牛牵牛鼻。
3.从量变到质变
1.日积月累,水滴石穿,日拱一卒。
2.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
3.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哲学家
1.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
把哲学从神坛拉回人心。
2.康德:人才是目的,一切皆是手段。
哲学是为人服务的:思想只是手段,人才是目的。
3.笛卡尔:我思故我在,物质是物质,精神是精神。
哲学还能让人永恒快乐:身处地狱,还能心在天堂。
4.黑格尔:存在即合理。
哲学是客观唯物的:客观物质与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
5.马克思:哲学家们不在用不同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哲学是为了改变世界:所有理论都是为了实践的。
成人读经典有什么好处?
要想了解成人读经典的好处,我们必须先认识什么是经典?
所谓经典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的精髓,是历经五千年地时间涤荡后沉淀下来的文化瑰宝。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国粹,它承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化内涵。
所谓国学经典其实是古人对生活、对世事、对人生进行提炼而得的,是一种历经磨难后的参悟。从这些经典里我们可以看到智慧、善良、真诚、睿智、胸怀、宽容,看到古人的大智慧。
所谓经典,就是酸甜苦辣咸,让你能从中品味出人生五味,体验人世百态的文字呈现。
《三字经》、《弟子规》、《四书五经》乃至《唐诗宋词》,每一部都是立人立德立世的良师益友,绝非当今风靡的网络快餐文化所能比拟的。可以说,再过五千年,能够传承于世的仍然是这些文化经典。
常读经典,让我们学会立人。
《三字经》中写道: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从这短短的三字一句中我们就可以读出:善、专、义、孝、亲等诸多人性标签,这些是做好一个人的道德根基,有了它,我们的人生之树就不会歪斜,所以说,常读经典,就是与君子为伴,以君子为镜,纠正我们的行为偏向。
常读经典,让我们学会立世。
同样,我们再读《三字经》,在从中读出人性标签的同时,我们还可以读出:教、择、学、琢等一系列做事准则,我们也可以再来看看《弟子规》,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仅此一个片断中,就让我们看到如何做好一个子女,如何对待父母,如何友爱兄弟姐妹,行为要小心谨慎,言语要讲信用。
而这些仅仅是我们博大精深的国学经典的一角而已,诵读经典,让我们先立人后立事。
常读经典,让我们于静谧中潜心修行。
在当下物欲横流的世俗中,我们很难找到一隅静谧,如果你能捧起经典潜心诵读,你会发现你的躁动的心灵会得以平复,我们应该在奋斗的同时,给自己的心灵留下静谧一隅,让疲惫了一天的心灵得以小憩。我想所谓修身养性即是如此,与其烧香拜佛,不如诵读经典。如今的佛之圣地,已经失去了以往的纯粹,更多的掺杂了各种欲望,颂经人也不再是潜心拜佛之人,而成了一种职业。
而只要我们心中有佛自有佛,常读经典,便自然而然地会把你的心境修到一定的高处,你也会变得看透世事,处事不惊,为人方圆。
为什么说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
为什么说苏东坡是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呢!’’
因为,他乐观、豁达、不抱怨,坚守人生信仰,把自己挫折和经历转化为前进的动力,面对逆境、百折不挠、坚韧不拔、在逆境中活出了洒脱,活出了尊严。
苏东坡是,‘’酾酒临江,横槊赋诗‘’的泛舟人;唱着‘’大江东去‘’的游客;有着‘’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的哲思、‘’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淡泊;‘’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的洒脱。林语堂说:‘’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瘾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坚持异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芷若说:他是中国文人的理想,是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他的存在满足了中国人关于幸福、快乐、乐观、幽默、才华横溢、潇洒丰神所有的想象。
苏东坡爱酒,更是喜欢发明美酒。东坡在不同的地方,都会发明新酒,有万家春、罗浮春、真一酒等。他酒量不大,属于一喝就醉,一醉就墙走我不走的那种。苏东坡同李白一样,总是在醉后写出传颂千古名篇。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人生常常身不由己,既然如此,何不驾一叶扁舟,随波流逝任意东西!
他也是热爱生活的美食家,生活艺术的高手,是个地地道道热爱生活的吃货。苏轼回忆起老家四川的美食:白水鱼、紫笋,美味又便宜;即使在冬天,也有很多蔬菜,‘’霜叶露芽寒更茁‘’。春笋和荠菜:‘’新春阶下笋芽生,厨里霜虀倒旧罂。时绕麦田求野荠,强为僧舍煮山羹。‘’他被贬谪到湖北黄州,看到长江,首先联想到的还是美食:‘’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看到长江绕城而过,就想到江里的鱼一定很美味;看到山上满山翠竹,就感觉到竹笋的鲜香。到了广东,自然少不了甜美的荔枝,甚至为了荔枝都甘愿长住瘴疠之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足迹远及海南,当地蛮荒落后,苏轼生活异常艰苦。他给朋友写信说:‘’此间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然亦未易悉数,大率皆无耳。‘’真是要什么没什么。当地人吃什么呢?他告诉弟弟:‘’五日一见花猪肉,十日一遇黄鸡粥。土人顿顿食薯芋,荐以薰鼠烧蝙蝠。旧闻蜜唧尝呕吐,稍近虾蟆缘习俗。‘’幸好儿子苏过用山芋做羹,苏轼觉得‘’色香味皆奇绝”,命名为“玉糁羹‘’,可谓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之典型
春天他发现剧毒的河豚竟然是人间美味;在黄州他发现无人问津的猪肉滋味悠长,做成的东坡肉简直可以引得佛跳墙;在惠州他吃不起羊肉,干脆买了羊脊骨烤着吃,他极有可能就是‘’羊蝎子‘’的发明者。
人生到处知何似?
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
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
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
路长人困蹇驴嘶。
意思是说:‘’人很偶然地来到这个世界,所留下的痕迹也很短暂。人生是偶然的、短暂的和虚幻的‘’。苏轼看得透彻,但并不消沉。他提醒弟弟,你还记得咱们当日一起进京赶考的崎岖历程吗?道路漫长,人困驴瘸又嘶叫。尽管人生偶然、短暂、虚幻,但只要我们的记忆还在,只要保存这份记忆的人还在,人生就有意义,就值得我们好好珍惜,坚定乐观地活下去。
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到湖北黄州任闲职。
东风未肯入东门,
走马还寻去岁村。
人似秋鸿来有信,
事如春梦了无痕。
江城白酒三杯酽,
野老苍颜一笑温。
已约年年为此会,
故人不用赋招魂。
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所有的事情就像是春天里做的梦一样,很轻、很淡,转瞬就没有了。而只有人,像候鸟鸿雁一样, 年复一年,去了又来,如此周而复始,时间就变成了循环的圆。
苏轼足迹所及,都因为苏轼的到来,而千古留名。他‘’三咏赤壁成绝唱‘’。三国时期的赤壁之战不在黄州,而是发生在湖北咸宁。但黄州这个地方有一个河岸,叫‘’赤鼻矶‘’,当地以讹传讹,传为赤壁,苏轼也联系这一点引申开去,所谓“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由于是苏东坡让这个地方闻名天下,所以叫‘’东坡赤壁‘’,又名‘’文赤壁‘’,以区别于‘’武赤壁‘’。
生活就像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但苏东坡相信,只要干不死,死了也要干,终有收获希望的那一天。苏东坡在政治上一直被贬,但他骄傲的恰恰是在被贬的蛮荒之地的生活。他说,“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漳州”。苏东坡在每一个生活灰暗或阳光的时刻,都保持乐观向上的积极的心态,他总能在无趣的生活中搞点情调出来。随遇而安有时候也是一种抵抗生活的能力,即使在最艰难的环境中,苏东坡越是觉得快乐。在惠州他竟然发现荔枝的美味,做惠州人的特权就在于‘’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在更加偏远的海南,
闻之色变的蛮荒之地,历尽宦海浮沉的苏轼则从容面对。他觉得让他去海南,是“天其以我为箕子”。我到海南就像是箕子去朝鲜半岛一样,是去开化一个蛮荒之地,而且是天让我去的,并不是皇帝或者谁让我去,这是上天的旨意。这是苏轼对“我是谁”的更深层次的认识。他竟然沾沾自喜,因为“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我被贬得很远,但我有你们看不到的风景。在苏东坡看来人生如逆旅,人生其实就是无法回程的旅程,何不顺其自然。苏轼是宽容的,是豁达的。他能与政敌王安石和司马光推心置腹,虽然他们把他搞得很惨,但他仍然给他们以极高的评价。当年宰相章惇遭贬,其子写信试探他一旦掌权后将如何处置他的父亲,苏东坡大度地说,‘’某与丞相定交四十余年,虽中间出处稍异,交情固无所增减也。但以往者,更说何益?‘’以前的事情都过去了,‘’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这是多么宽广的胸怀。
他幽默风趣,是大宋第一段子手。他喜欢自嘲,喜欢在无趣的生活中制造点笑料。他和苏小妹的故事,与佛印的调侃,与秦观的传说,至今依然成为文人们雅谈。
他写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
他写出了‘’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洒脱与达观;
他写出了‘’莫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的自信;
他写出了‘’心安之处是吾乡‘’的随遇而安;
他写出了‘’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的人生感喟;
他写出了‘’人似秋鸿有来信,事如春梦了无痕‘’的悲伤;
他写出了‘’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的时间之
他写出了‘’人间有味是清欢‘’的生命哲学,
卧看落月横千丈,
起唤清风得半帆。
且并水村欹侧过,
人间何处不巉岩。
意思是说我躺在船上,看到天边月落的地方云横千丈,天将破晓了,老船工急急爬起来,呼唤得半帆清风,加紧开船。后两句是诗的重点,意思是说暂且傍着临江的小村,倾斜摇荡地驶过险段,这当然有一定的风险,但是,人世间又有何处不是峭壁危岩呢!苏东坡曾经遭遇过常人难以承受的磨难和挫折,但他始终对生活充满期待,该吃吃该喝喝,管它命运怎么说。苏东坡认为,人生有艰险是正常的,关键是我们以何种心态去对待。在另外两首词中,苏东坡告诉我们了答案。一是也无风雨也无晴,二是心安之处是我乡。用一种达观的、随遇而安的态度,去对待挫折。这对我们来说,绝对是人生的大智慧。可以说,莫说人生风波恶,只是未懂苏东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