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f阿登高地任务,希特勒还有军队在手?
dnf阿登高地任务,希特勒还有军队在手?
茶馆回答,喜欢的点点关注。
有人说苏联攻陷柏林时,希特勒手里还有700万德军可用。700万这个数字是否可信呢?在柏林之战开始时,苏军动用了白俄罗斯第1、2方面军、乌克兰第1方面军等三个方面军270个师和骑兵师,20个坦克军和机械化军,14个空军集团军,共250万部队,另火炮和追击炮约4.2万门、坦克和自行火炮6250余辆、作战飞机7500架。
而德军防守部队为德军集团军群和中央集团军群,总计48个步兵师、9个摩托化师、6个装甲师。 共80万人,10400门火炮和迫击炮,1500辆坦克和强击火炮、3300架作战飞机。
苏军数倍于德军的优势:人员比德军多1.5倍,炮兵多3倍,坦克和自行火炮多3.1倍,飞机多1.3倍。但是德军的情况也不是差得离谱,但是参战的80万德军里面有一个特殊的部队,叫希特勒青年团。
希特勒青年团及国民突击队希特勒青年团于1922年创立,1940年过后达到8,000,000人的高峰,几乎覆盖了所有的德国青年。。党卫军第12“希特勒青年团”装甲师成军,是一队有完善装备的党卫军装甲师,骨干便是以希特勒青年团16至18岁的团员组成。1945年,国民军把12岁以上的团员征召入伍。柏林战役期间,希特勒青年团组成柏林最后一条防线。
1944年9月25日,希特勒下令组建“人民冲锋队”,包括所有的至今未被征召服役的16岁到60岁之间的男性。近600万人组成了纳粹德国最后的、训练很差、武器不足的军事力量。在柏林战役开始前,希特勒下令柏林城全城武装,只要能够拿起枪的人均入伍抗敌,靠这个命令差不多武装了200多个国民突击队营,约2万余人。那么除了柏林的80万德军,在其他地区的部队还有哪些呢?
德国在各地的部队至1945年4月16日前,在苏德战场作战的共有214个师(其中34个坦克师,15个摩托化师),又14个旅,这部分德军估算为150万-200万人。而当时对美、英、法军作战的只有60个人员装备不齐的德国师,包括5个坦克师,仅有约200辆坦克,这部分估算约为76万人。其中有驻挪威军队,这支军队一直在北欧驻扎,哪怕是欧陆战事最紧要的时刻也没有南下参战。1945年德国投降时,驻丹麦和挪威的30万德军毫发无损。在巴尔干半岛的南斯拉夫,1945年5月时铁托游击队还在群山里跟40万德军纠缠,这支德军是E集团军群的南斯拉夫的部分。
驻扎库尔兰半岛的“库尔兰集团军群”。这支军队在1945年5月还有26个师,共20万人,装备坦克600多辆,战机上百架。1945年德国海军还有15万人左右,大部分都在德国北海的军港之中,其余的精锐在潜艇上作战。而水面舰艇里,除去战争损毁的舰船,德国还有格奈森诺号战列巡洋舰、舍尔海军上将号战列舰、吕佐夫号战列巡洋舰、科隆号巡洋舰、希佩尔海军上将号、埃姆登号、欧根亲王号、莱比锡号等大小舰船。所以在苏联攻破柏林时,纳粹德国的部队应该还有近200多万的部队。
希特勒为何自杀1945年4月27日,苏军已攻入柏林市的第9区,凯特尔才给柏林打来一个道出实情的电报,电报承认第12集团军不能继续前进,第9集团军也无法突出合围。希特勒最后一线希望破灭了。柏林守备司令魏德林向希特勒提出了守军从首都突围的计划,并保证“国家元首安全撤离柏林”,他还报告说,弹药只够2昼夜了,粮食和药品几乎告罄。陆军总参谋长克莱勃斯将军支持魏德林的突围建议,认为从军事的观点看,这个计划是有可能实现的。但是,希特勒意识到他已彻底输掉了这场由他发动的战争,他拒绝离开柏林。各位认为二战时期的德国的三大名将?
谢邀!尽管本人对二战时期德国三大名将的具体人选,一直持有与主流观点相左的个人见解,既然受邀回答这个问题,想必题主在对确定二战德国三大名将具体人选的问题上,一定是倾向于主流观点。那么,慕什塔戈将遵照主流观点,从战功、才能、威望三个方面,对纳粹德国著名将领隆美尔、古德里安和曼斯坦因作一个横向比较。
图示:主流观点认可的二战时期德国三大名将(依次为曼、古、隆)
首先,论战功。二战期间,隆美尔值得称道的战功主要有两件:一是以装甲师师长的身份,在法国战役中突破缪斯河、攻克色当;二是出任德国非洲军军长,在北非战役中多次击败英军。古德里安的战功同样也是两件:一是以第19装甲军军长的身份,在闪击波兰的行动中担任主要方向突击任务;二是以第2集团军司令的身份,在法国战役中担任攻击主力,横贯西欧大陆。曼斯坦因的战功主要有:一是以南方集团军群参谋长的身份,协助龙德施泰德指挥部队进攻波兰;二是以A集团军群参谋长的身份提出进攻法国的“施里芬计划”,尔后担任第38军军长追击法军;三是担任第56装甲军军长,在闪击苏联的行动中创造了5天突入苏联境内320公里的神速;四是担任第11集团军司令,攻克塞瓦斯托波尔要塞,取得克里米亚战役的胜利;五是出任南方集团军司令,取得哈尔科夫反击战的胜利。由此可见,曼斯坦因的战功远在其他两人之上;隆美尔与古德里安虽旗鼓相当,但由于隆美尔主导的北非战役并非德军主战场,其率领的部队又都是偏师弱旅,从二者贡献上看,隆美尔稍逊于古德里安。因此,三大名将的战功排序应为:“曼斯坦因>古德里安>隆美尔”。
图示:“沙漠之狐”——隆美尔
其次,论才能。隆美尔是一位“不走寻常路”的军事奇才,正如他在北非战场上用88毫米高炮击溃英军坦克纵队,机敏狡诈,善捕战机,使他获得“沙漠之狐”的美誉。别人都认为沙漠地形开阔无险可守,而他却把沙漠中的隘路、桥梁、高地当成“进可攻、退可守”的战术据点,一次次逃脱美英联军的围歼;被誉为“德军装甲兵之父”和“闪击战之父”的古德里安,学术造诣深厚,在坦克机械化部队作战运用方面取得举世公认的成就。但不可否认的是,古德里安的军事才能,更多地停留在理论层面,实际作战却差强人意。二战初期,他的坦克部队在波兰、法国可以一路高歌猛进,如入无人之境,是因为波军、法军组织不起有效抵抗。但进入东线战场后,在苏联人的顽强坚守面前,他的第2装甲集群早早地止步于莫斯科城下,后因擅自撤退被希特勒解职;相较前两位,曼斯坦因是一位既精通谋略、又善于指挥的真正意义上的军事家。进攻波兰,他拟制的“白色计划”使德军首战告捷;进攻法国,他制定的施里芬计划使德军绕道阿登山口,避开马奇诺防线,在39天之内击败名义上的“欧洲最强陆军”;进攻苏联,他指挥第11集团军在克里米亚战役中击败兵力3至4倍于己的苏军,俘虏苏军17万;甚至在德军败局已定的情况下,他还能率部取得哈尔科夫反击战的胜利,而这也是德军在东线战场上的最后一场胜利。因此,三人的才能排序应为“曼斯坦因>隆美尔>古德里安”。
图示:“闪击战之父”——古德里安
最后,论威望。隆美尔长期在基层部队任职,几乎没有统帅部工作经历,自从1940年2月出任第7装甲师师长以后,一直带兵打仗转战于法国、北非等地。其个人威望在北非战场上达到颠峰,一方面缘于他的部队以少胜多、连克英军、战功卓著,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与他交过手的英美军队始终保持尊重对手进而赞美对手的优良传统,媒体宣传功不可没。作为三人之中唯一的大将,古德里安虽然军衔最低,但他在机械化战争理论方面所取得的研究成果无人能及。古德里安不仅是坦克集群作战理论的奠基人,而且他创立的闪击战理论跨越整个机械化战争时代,对信息化条件下的现代战争仍具有指导意义。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战争理论大师”,苏德战争开战不到半年就因莫斯科战役失利而被解职,过早地离开了二战指挥岗位,使其个人威望最终定格在军事理论学术界。曼斯坦因被授予德国陆军元帅的时间,几乎与隆美尔同步,但早在1936年10月隆美尔还是一个籍籍无名的战术教员的时候,曼斯坦因就已经在德国陆军总参谋部中担任少将军需部长了。曼斯坦因的崇高威望,不仅体现在其担任一线指挥员时善打硬仗、战功卓著,还体现在统帅部机关任职期间,他制定的作战计划确保了整个德军在战争初期发展顺利。因此,三人的威望排序应为“曼斯坦因>古德里安>隆美尔”。
图示:“战略艺术家”——曼斯坦因
为什么苏德战争苏联红军这么弱?
苏联红军弱?被美国电影洗脑了吧?
这帮老毛子一点也不弱,只是因为前期损失过大的原因,他们的伤亡数字确实有些辣眼睛。
实际上,在20世纪30年代,苏联红军已经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军队之一。
1941年的苏军,已经在开始大规模建设机械化部队,拥有17000辆坦克的庞大数量(原计划是29899辆,不少过时的坦克)
卫国战争开始时,红军拥有KV系列和T-34坦克1475辆,差一点德军就没有装备优势了。
在苏德战争中,苏联在东线承包了近80%的德军武装、轴心国军队和武装党卫军,最后将其全部消灭。
如果说苏联红军弱的话,二战难不成还是美国人英国人打赢的?别搞笑了。
苏军最大的痛脚是39年-40年初的苏芬冬季战争,这场战争让苏联丢尽了脸。
进攻芬兰的苏军是芬兰的三倍,飞机是芬兰人的十倍,坦克是芬兰人的一百倍。
但斯大林的“大清洗”对苏联红军破坏很大,几乎所有的军官都遭到解职和替换,5名元帅中的3名、15名陆军将领中的13名、9名海军上将中的8名、57名陆军将领中的50名、186名师长中的154名清洗了。
再加上苏联疯狂的扩军,部队摊子被急速吹大,这愈发造成了军队水平的进一步下跌。1941年6月,只有60%的团干部拥有两年或两年以上的指挥经验,2年够上个大学吗?
所以,丧失了骨干和合格指挥员的苏军,战斗力和士气异常低下,形同业余选手,在冬季战争中遭遇芬兰军的严重打击,伤亡极为惨重。
不过,苏联其实并未就此大伤筋骨,冬季战争在芬兰看来是倾国之战,在苏联仅仅是个军区之战而已。战争的结果依旧是苏联获胜,芬兰将战前11%的领土和30%的经济资产割让给了苏联。
实际上,在冬季战争之前,苏联还有与德国携手的瓜分波兰之战,波兰人在苏军面前几无一合之敌。
同时期还发生了日苏诺门罕冲突,苏联以绝对优势兵力暴打了日本关东军,解决了其23师团,但此战有很深的日本内部政治因素,苏军的伤亡甚至超过日军。
这些“巴巴罗萨”之前爆发的战争,既反映了苏军“大清洗”后战斗力的断崖式下跌,也反映出苏军其实并不弱,他们有装备有数量,只是需要时间稳定调整和提升指战员水平。
所以,在面对雪片般的“德国入侵”情报时,斯大林很明确地表示出拖延的态度,苏军在1941年还没有准备好,起码需要到1943年才能完成战斗力的恢复。
但在希特勒的赌徒心理下,“巴巴罗萨行动”还是在1941年2月3日获批,德军在1941年6月22日发动了计划,开始了对苏联的全面进攻。
与德国有友好条约的苏联有防备,但没防住。巴巴罗萨时红军303个师和22个独立旅有166个师和9个旅约290万人驻扎在西部军区,他们面对轴心国的181个师18个旅共550万大军。
在一团混乱的情况下,苏军遭受了德军新型的“闪击战”打击,在头几星期内被成股的包围歼灭,数以百万计的红军被俘,大量囤积的物资落到德军手中。
到1941年8月1日为止,苏军在战斗中损失了46个师,德军赢得令人目瞪口呆,苏军输得却并不莫名其妙。
苏军当时在边界安排了太多军队,空有密度却没有防御纵深,因此在遭遇闪击战时,很快就让德军突击撕碎,成片消灭。
后世有些分析认为,除了军官庸碌、动员不明、体制混乱以外,还存在苏军的战略意图问题,这些部队原本的打算是伺机进攻中欧,而非保护苏联领土,他们当然不存在防御纵深。
没有时间调整和发展的苏联,只能在战争中完成军队的改革、换装和调整,在初期的艰难时段,苏军为此可谓是耗尽了心血和人命。为了赢得战略转圜的时间,成批的苏军像柴火一样被填进战争的炉膛,以极为血腥的“进攻防守”迟滞着德军的狂攻。
实际上,苏军翻盘的时间非常地快,41年6月22日之后他们遭遇了一系列的惨败,但同年12月15日,苏军已经在莫斯科城下将德军熬了一遍,又从远东调来了部队,开始了战役的全面大反攻。
接着就是斯大林格勒、库尔斯克等一系列的大转折;1942年苏军还在苦捱,到1943年已经干掉了400万德军,使其完全丧失了进攻能力。
到1944年,苏联开始了波澜壮阔的“十次斯大林突击”,十次大突击,共51个战略性关键战役,把德军打得狼奔豕突苦不堪言,一下子解放了全部被占领土,干掉了几百万德军精锐部队,消灭的坦克装甲车辆和飞机大炮都以万计算,还直接让芬兰和几个铁杆德国仆从就此领盒饭。
这玩意儿战斗力比畜生还强,弱?癞痢都要喊王法了!
到1944年,苏军在白俄罗斯选择了与“巴巴罗萨”一样的时间点,在6月22日对德军展开了狂推,丢掉的面子已经挣回来了。
战争后期的苏军,已经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敢挡在面前的统统化为杂碎,连柏林这种纳粹打定主意死战,盟军哼哼唧唧不敢碰的坚城,在苏军的猛攻前也只能灰飞烟灭。
整个冷战时期欧洲人最怕什么?他们成天都在担心苏联的钢铁洪流哪天冲破柏林把西欧淹了。
最后还得提提日本鬼子,整个东北关东军和远东日军都是苏军消灭的,从1945年8月9日0点发动进攻,到8月15日日本投降,就这么几天功夫,苏军消灭的日军已经比得上八年抗战了。
我们面前凶残的鬼子,在华西列夫斯基那些乱七八糟的部下身前,输得比兔儿还乖。
为何还被清朝兵攻打到了北京城下?
袁崇焕确实在辽东建立起了关宁锦防线,但是后金军到达北京城下并非是因为突破了关宁锦防线,事实上一直到明朝灭亡,清军都没有从山海关杀进关内。至明灭国,清兵六次进入内地,无一例外都是选择绕开关宁锦一线,选择从长城各关口择机突破,深入内地。袁崇焕督师蓟辽后金军攻到北京城下的己巳之变,自然也是如此。
己巳之变的背景己巳之变之前,明对后金作战在大局上已经处于守势。1619年,明与后金大战与萨尔浒,明军惨败,这一仗之后明廷彻底的失去了对后金作战的主动权。后经略辽东的王化贞与巡抚熊廷弼不合,战守失据,又遭广宁惨败。明军连遭败绩,关外几乎不保,明军闻后金军至,闻风丧胆。以至于努尔哈赤领十万大军,大肆劫掠而来,身为蓟辽经略的高第竟然尽撤关外据点,把明军和边民尽数撤到关内。当然有一个人除外。
此人正是袁崇焕。袁崇焕谓,独卧孤城,以当奴尔。袁崇焕当然不仅仅是有胆气,还有武略。他一方面坚壁清野,据城固守,一方面写下血书,与将士盟誓,坚定守城之决心,凝聚人心。在一阵阵的西洋红衣大炮的震天响声中,努尔哈赤铩羽而归。史称“宁远大捷”。一年以后,皇太极又来了,皇太极与赵率教战于锦州,赵率教力战,皇太极终不能攻克,又起兵攻宁远,袁崇焕避其锋芒,不与后金骑兵野战,仍旧坚城固守,后金军攻城不下,死伤惨重。皇太极又回师攻取锦州,死伤无算,没有一点取胜的希望,只得撤军。史称“宁锦大捷”。
后金的战略一年来,后金军两遭失败,皇太极考虑到关宁锦防线固若金汤,难以被攻克,只得另作筹划。实际上,后金对明廷的战略在努尔哈赤时代就有了初步的模型,后金起于白山,黑水之间。后金国周围有三股势力为后金大患,一是明廷,二是蒙古诸部盟,三是朝鲜。
沈阳四通八达之处,西征大明从都尔鼻渡辽河,路直且近。北征蒙古,二三日可至;南征朝鲜,自清河路可进。从努尔哈赤对沈阳地理位置的理解,后金其实早有称雄之心。正因为如此,努尔哈赤把都城迁到了沈阳盛京。皇太极登位第二年,有一份奏本清晰的反应了对这三方势力的战略和分析。
谓:于明廷讲和与自固之策而已。
等到国力增强,兵力富足之后,在乘机进攻,传檄而定天下。这个主张对外着眼于明廷政治昏聩,朝政败坏,年年用兵,粮饷匮乏,且朝廷党争不断,宰辅不通军事,迂腐,文武诸将用人不专,可以说是深知明朝虚实。对内主张,则是内修政理,任命贤能,开垦土地,息兵养民,扩充实力。也就是说,后金不管是和是战,都是把明廷当作对手,和是因为休养扩充实力,战呢?其实也是扩充实力,从后面种种迹象来看,后金入侵主要目的就是劫掠财务,人民,器械,即是明证。这就是所谓做大自身,以窥天下。
于蒙古诸部盟的看法则是“素无纪纲,无大志”,战略是“善为之抚驭可也”。也就是看出蒙古诸部没有雄心壮志,不过是贪图利益,因而对于蒙古的战略就是联络,拉拢,控制。当然对于不听话的就是剿灭征服。
对于朝鲜的态度则是偏处海域,无财而拘礼,无关大局。
基于以上战略,皇太极把明廷视为攻取的对象,方法是立足于和而战,对于蒙古则是拉拢,以和而战,对于朝鲜则是或战或和均可。
后金从蒙古打开缺口正是在这样的战略背景下,后金开始对蒙古各部盟进行拉拢分化。蒙古诸部分布广泛,分布地域东起黑龙江,西到阿尔泰山。以游牧区而论,大体分为三部。以戈壁大沙漠为限隔,其南部称漠南蒙古即内蒙古;北部称漠北蒙古或称喀尔喀蒙古即外蒙古;西部称漠西额鲁特蒙古。
这些游牧区不同的蒙古又分为诸部盟,其中漠南察哈尔林丹汗素有统一蒙古之心,实力强劲。林丹汗称雄之心受到了蒙古诸部盟的反对,主要包括科尔沁部,鄂尔多斯、阿巴亥、阿苏特等部。双方展开攻伐,受损都很严重。正是在蒙古内部各部盟的一些列征伐火并中,科尔沁、喀喇沁、敖汉、奈曼部、喀尔喀等部归附于后金,并进行改编。敕谕归顺的科尔沁、敖汉、奈曼、喀尔喀、喀喇沁“悉遵我国制”。有了蒙古的帮助,皇太极于是取道蒙古,以蒙古喀喇沁部骑兵为向导,率领八旗大军,绕过袁崇焕防守的关宁锦防线,从长城南下而入蓟镇。
四明边备防守失策明军边备的废弛可以从袁崇焕的奏疏看出:
臣在宁远,敌必不得越关而西;蓟门单弱,宜宿重兵。
就是说,蓟门守军不足,应该加派卫戍部队。
同时也指出一旦后金联合蒙古,就会出现大的祸患。
惟蓟门陵京肩背,而兵力不加。万一夷为向导,通奴入犯,祸有不可知者。
尽管已经料敌于前,但是蓟辽督师袁崇焕的谏言还是没有被崇祯皇帝采纳。后金军三路大军破长城而下,明军竟不能形成有效的阻挡,赵率教驰援中伏战死。后金军,从喜峰口到遵化、从遵化到蓟门、从蓟门到三河、最后到通州,直至抵达京师城下,遂酿成大祸。
结论
因此,后金军能攻入北京城下,从远因来看,是后金早有称雄之志,但这种称雄之志被袁崇焕两次挫败,后金军趁蒙古诸部盟火并之机,采取了合适的策略,联合了蒙古诸部盟取得了绕关宁锦防线进军京师的新路线,加之明朝边境防守薄弱,料敌于前的谏言没有被采纳,遂酿成京师被围困的大祸。
(本文完)
个各大国家的首都分别是哪里哪个城市?
1、英国首都伦敦
伦敦(London),是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首都,世界第一大金融中心,与纽约和香港并称为“纽伦港”。
伦敦是一座全球领先的世界级城市,是全球最富裕、经济最发达、商业最繁荣、生活水平最高的城市之一,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金融、商业、体育、传媒、时尚等各方面影响着全世界,是全球化的典范。
2、日本首都东京
东京(とうきょう、Tōkyō),是位于日本关东平原中部面向东京湾的国际大都市,日本三大都市圈之一东京都市圈的中心城市。“东京”狭义上指东京都、旧东京府或东京都区部(旧东京市),亦可泛指东京都市圈。东京是江户幕府的所在地,江户在庆应4年7月(1868年9月)改名为东京。
3、西班牙首都马德里
西班牙首都及最大都市,也是马德里自治区首府,其位置处于西班牙国土中部,曼萨纳雷斯河贯穿市区。市内人口约340万,都会区人口则约627.1万(2010年),均占西班牙首位。马德里也是南欧地区的旅游、文化中心,历史文化遗迹丰富,现代旅游设施齐全,服务业发达。
4、葡萄牙首都里斯本
里斯本,是葡萄牙共和国的首都。位于该国西部,城北为辛特拉山,城南临塔古斯河,距离大西洋不到12公里,是欧洲大陆最西端的城市,南欧著名的都市之一。
里斯本是工业城市、国际化都市,如今是葡萄牙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中心,亦是欧洲著名的旅游城市,每年接待游客超过100万人次。
5、法国首都巴黎
巴黎(Paris),是法兰西共和国的首都和最大城市,也是法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商业中心,世界五个国际大都市之一(其余四个分别为纽约、伦敦、东京、香港),并被GaWC评为Alpha+级世界一线城市。
参考资料来源:-伦敦
参考资料来源:-东京
参考资料来源:-马德里
参考资料来源:-里斯本
参考资料来源:-巴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