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颗子弹,如何看待俄罗斯推出射程达到7公里的步枪?
800颗子弹,如何看待俄罗斯推出射程达到7公里的步枪?
虽然现代战争对步兵武器的要求越来越低,但是距离士兵不用带武器上战场的年代还是太远,为步兵配发射程更远且更精确的轻武器,成为了如今各国军队的发展目标之一。就以美军为例,为了增加步枪射程和精确性,他们正考虑用6.8mm中口径步枪弹替代经典的5.56mm步枪弹,这显示出美军对步兵远程打击能力的重视。不过,俄罗斯传出的消息更加惊人,那就是他们要制造一支地表最强大的远射步枪,射程高达7公里!
据俄罗斯卫星网6月7日消息报道,一家负责精确狙击武器制造的俄罗斯公司洛巴耶夫•阿姆斯(Lobaev Arms)的总经理,弗拉季斯拉夫•洛巴耶夫接受采访时表示,其正在研发一款具备极高精确度和射程的新狙击枪——DXL-5。据悉,这款步枪的有效射程为3公里,极限射程可以达到最远7公里!按照他的说法,DXL-5融合了许多新技术,尤其是新型的弹药,使其可以进行超远距离射击。
在此之前,世界公认射程最远的狙击步枪美国麦克米兰公司的TAC-50狙击步枪,该枪也保持着全球最远射杀纪录,一名加拿大狙击手在阿富汗利用TAC-50狙击步枪在3540米外射杀了一名敌人。
但是,对于洛巴耶夫经理的这种设想,俄罗斯军械专家站出来给他泼了冷水。俄罗斯枪械专家谢苗•费多谢耶夫指出,DXL-5狙击步枪的有效性非常值得怀疑。首先,步枪要击中超远距离的目标,会受到严重的风偏影响,而且目标在这个过程中的移动是没有办法控制的。其次,狙击枪打得远,但如果射手无法观察到足够远的距离,那么超远距离的射程也没有太大意义。费多谢耶夫提醒,就算是在非常好的观察条件下,即使是使用长焦距望远镜,狙击手也很难发现7公里外的目标。此外,按照实际作战的经验,即使是狙击手面临的作战,也绝大多数发生在1公里的距离内。
射程7公里,通常是炮兵的任务了,要知道,我国的107毫米火箭炮,最大射程才8公里。常见的87式82毫米迫击炮,使用远程装药的最大射程才5.7公里,国产的100毫米迫击炮的最大射程才6公里。一般情况下,要打击7公里外的目标,需要召唤团级或旅级的122毫米榴弹炮才行。
平心而论,射程达到7公里的狙击枪,并不会对实战造成巨大的改变,这种宣传更像是军火公司制造的噱头。正如俄罗斯军事专家所指出的那样,在7公里这个距离上,能不能命中很大程度上还是看运气。通过使用更好的瞄准器、更长更好的枪管、计算设备以及特制的子弹,大口径狙击枪射程大大提升是可以理解的,但这并不能百分之百的保证精度,枪械的远距离射击,受太多偶然因素制约。
一般来说,狙击枪子弹的出膛速度为800米每秒,随后速度不断减慢,即使是打击3公里外的目标,子弹终点的末速会降至400米/秒以下,子弹需要飞行大约5秒钟才能命中。除非对方静止不动,不然几乎没有机会,要打击7公里外的目标,可能需要十几秒甚至二十几秒的时间,不可能打击移动目标,即使是静止目标也难保在20秒内不动。
洛巴耶夫•阿姆斯公司研制的DXL-4型狙击步枪 同时,狙击枪子弹受到风力的影响,会有很大的偏差,虽然射手本身携带的小型集成式的气象仪,能够测风向和测风速,可以极大地减小这个干扰,但距离过远,自然风向的变化是没有办法估计的。可以说,如果真的要打击7公里外的目标,即使是最好的狙击枪也不能保证精度,除非使用定向能武器比如激光。
在2019年的乌克兰战场上,倒是出现过一款射程高达7公里的狙击“步枪”,不过,口径达到了23毫米,已经不能称之为枪了,因为只有在口径20毫米以下的武器才能称之为枪,20毫米以上的叫做炮。这款武器是利用ZU-23-2式高射炮的自动机和炮管改装的,自然精度不会高到哪去。
值得注意的是,为了获取极高的精度和射程,狙击枪无论使用什么弹药,枪管的质量必定增加,随之而来的是重量的飙升。虽然DXL-5狙击枪的细节没有透露,但可以估计其重量恐怕非常巨大,携带它但士兵除非搭乘车辆,不然很难转移。那么,与其要一把不一定能够打中超远目标的狙击枪,为什么不直接请求迫击炮等重火力的支援呢?至于应对正常的狙击作战,能够在超过1公里的距离精确命中,就已经很不错了。
日本的三八大盖有多准?
二战期间,崇尚“武士道”精神的日本军人认为,火力强劲的冲锋枪杀人过于单调,并不能给予日本武士处决敌人的荣誉感。日本人更喜欢在战场上使用冷兵器酣畅淋漓的与敌人进行搏杀,或者使用射击精度更优秀、爆头率更高的单发栓动型半自动步枪。
因此,集射击、搏杀于一身的日制“三八式步枪”横空出世。三八大盖即指三八式手动步枪,是日本1905年开始服役的一种单兵制式武器。之所以被中国称之为“三八大盖”,是因为枪机上有一个随枪机连动的防尘盖,及机匣上刻有“三八式”字样,因此而得名。那么这把步枪究竟怎么样呢?此枪是由“三十年式步枪”改进而来,而三十年式步枪是德国早期毛瑟步枪的仿制版本,其最大的区别就是,日本人将德制7.92毫米口径,改成了6.5毫米口径,原因就是德械发射大威力步枪弹,导致枪械后坐力偏大,将7.92毫米口径改成6.5毫米以后,后坐力就明显减少,适合日本人操控此枪。
那么三八式步枪的缺点呢?主要有两点,一是该枪械连同刺刀的重量,全重高达8.1斤,战场上操控还是比较笨重的;二是,该枪械发射的口径为6.5毫米的半底缘尖弹,这种子弹利用精准射击,但是杀伤威力却很小,如果不是击中对方要害,基本上被打中了修养几天就没事。
子弹头在空气中高速飞行,空气灌入弹头上的裂缝,就产生了令日军闻风丧胆的可怕呼啸声。
这些开裂露出铅芯的子弹打中日本鬼子后,在钻入身体的同时,铜皮会碎成大量的破片,而且铅芯也会被挤出,在人体内产生难以愈合的伤口。
而日军的三八式步枪,由于威力大,穿透力强,打中人后往往是前脚进,后脚出,伤口容易愈合。
三八式步枪以著名的德国毛瑟步枪为设计“蓝本”,在毛瑟步枪的设计基础上,缩短了射程,增强了射击精度,为了适应白刃战而增加了枪身的长度。
原毛瑟步枪的有效射程在六百米至八百米之间,枪身长度1.1米;三八式步枪的有效射程则缩短至四百米至六百米,但射击精度十分优秀。三八式步枪刺刀枪身长1.275米,有刺刀长1.66米,集火器冷兵器的优点于一身。
要知道这种长度都已经超过当时的日本兵身高了,而同时期的其他步枪因为30年代“短枪流”的兴起,长度基本上都已经缩减到了110~115厘米左右,像汉斯的98K长度为111厘米、老美的春田M1903长度114厘米、李恩菲尔德长度113厘米等,而三八大盖这种接近1米3的长度带来了两个好处,其一是拼刺刀有优势,其二就是枪械的重心靠前,靠前的重心会带来一种“前倾力”,从一定程度上可以抵消开枪时产生的后坐力,从而保证了操控性和精度。
因为口径比较小,6.5毫米子弹射击出膛的时候,对枪身产生的后坐力也比较小,因此三八式步枪的射击稳定性要强于使用7.92毫米子弹的毛瑟系列步枪。与此同时,三八式步枪作为二战时期最长的制式步枪之一。较长的枪管能够让子弹获得更多的加速度,提高子弹的射程、精准度、穿透性。
除了尺寸更小之外,三八大盖使用的6.5×50mm有阪步枪弹还是一种“非船尾型”弹药,所谓的“非船尾型”弹药就是指弹头尾端是平直的,不向内斜切,比如下图所示,“非船尾型”弹头的优点是尾端面积更大,气密性更好,燃气的作用面积更大,弹头可以获得的能量也就越多。
不过同样也有缺点,那就是气动性能没有“船尾型”弹头好,弹头的尾端更容易出现空气涡轮,能量的衰减速度也更快,远距离存速性能差。
所以,6.5×50mm有阪步枪弹虽然依赖枪管的缠距短、长倍径以及弹头自身的高长径比,可以带来中近距离(150米内,最远在200米内)上良好的射击精度和杀伤力(弹头高速下易翻滚、形变),但是当射击距离较远时(200~600米),由于弹道过于稳定,杀伤力就会大打折扣,而超过600米后,弹头的速度衰减严重,就跟其他步枪弹的性能相差无几了。
同时由于子弹口径小,威力一般,张大彪在《亮剑》一句台词,被小鬼子的三八大盖咬了一口,没事。其中的原因,穿透身体后,创面小,伤口得以很快愈合。因是张大彪的话没错,好像被蚊子叮了一口,当然带有一定艺术夸张。
在在有效射程之内,三八大盖的点射能力毋庸置疑。
因此三八式步枪要比同时期的其他步枪具备更远的精准射击能力,这也是日本步兵能够在阵地战中取得一定优势的重要原因。在《亮剑》中政委赵刚五百米开外爆头鬼子的炮手用的就是三八大盖,并不是抗战神剧,而是真的符合三八大盖的射程,三八大盖的有效射程就可以达到460米,最远可以射到2400米,所以,五百米内杀敌不算什么,日本士兵训练的时候要求士兵三百米内完成对敌人的射击。
当然,这不仅仅是枪的原因。其实二战时期大部分步枪的精准度都比较高,三八式步枪的精准度之所以比较突出,主要是因为使用三八式步枪的日本兵枪法精准。一战结束后,世界主要军事强国都在研究新的作战方式,唯独日本一直钻研如何提高枪法和拼刺能力。因此在二战爆发的时候,日本士兵的枪法和拼刺能力都非常的突出,唯独装备水平比较落后。
三八式步枪是二战日军装备陆军的主要武器,共生产了三百万支,三八式步枪在中国有一个响亮的外号叫做“三八大盖”。
名称的由来是因为三八式步枪在中国东北作战时,不能适应东北的风沙天气,缕缕炸膛,某些枪械内部一旦进入沙粒便有可能会引起“炸膛”的现象,例如美制AR15自动步枪等。
日军为了让三八式步枪能够更好的适应东北战场,所以在机括外围增加了一个防尘盖,由于防尘盖与枪机相连,所以在拉动枪机时,防尘盖会随着机柄进行滑动,非常显眼,就算是没有拿过枪的新兵蛋子,在看到刻着“三八式”的防尘盖时,都会瞬间认出此枪。
三八式步枪的优点在于操作简单容易上手、内部设计流畅极少出现卡膛现象、结构较为简单可以在短期内大量生产、后坐力小。缺点是杀伤力一般(子弹口径小),射程较近且怕水怕沙。
作为一款栓动步枪,总体来说,三八式步枪还跟同时期毛瑟kar98和莫辛纳甘属于同一代武器。相比半自动步枪落后一代,而6.5弹药射击存在比较严重的穿甲能力不足问题,面对使用M1的半自动步枪的美军明显火力不足。
以上是铁杆军迷观点,欢迎关注铁杆军迷,欢迎深入探讨评论!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本人将删除。
一枚小小的硬币真可以挡住子弹吗?
硬币当然可以挡住子弹,毕竟还是发生过不少这样子的事例的。比如在一战的时候,英法联军和德国东线战场上一名名叫约翰的士兵,就被他胸前的一袋硬币救了一命。
当时那枚子弹射中他的胸口,碰到硬币发生了跳弹,往上从鼻头划过,然后从左耳飞出去了。他因此晕了过去,以至于敌军路过的时候以为他已经死了,踹了他几脚就没管他,等清醒过来之后,他和另外一名受伤的士兵爬回了自己的阵地。事后他才想起来,原来是自己事先放在口袋里的几枚硬币救了自己一命,不过他虽然保住了性命,但是有一只耳朵失聪,并且63岁就心脏病死了。
在这之前,约翰的两个哥哥早就死在了战争中,他以为自己也命不久矣了,没想到靠几枚硬币活了下来。他去世之后,他的后代还把这几枚硬币拿出来拍卖过。讽刺的是,他和队友之所以会被敌军发现,恰恰是因为自己口袋里的硬币叮当作响,所以他是幸运的,队友可就惨了。
除此之外,前几年在印度的时候,一名警察也被一枚硬币卡住了子弹幸运地活了下来,但是这枚子弹是先穿过了警用防弹衣,然后卡在硬币上的,所以不能够完全算。
其实不光是影视剧里,现实中一战二战的很多士兵,都喜欢在心脏面前的口袋里放点乱七八糟的东西,比如怀表、酒瓶、硬币等,就是希望它能在关键时刻发挥点神奇的作用,救自己一命。
当然我这里说的是硬币可以防住子弹,并没有说是一枚硬币,也没有说距离和子弹的规格。比如开头提到的那个约翰,是好几枚硬币叠在一起才挡住了,前面几枚都被射穿了,最后一枚被打得凹了进去。
所以总结起来就是理论上能,但是现实能不能完全看你有多少主角光环。毕竟世界之大,会发生很多小概率事件,一战的时候甚至还发生过飞行员用手抓到子弹的事。只要你条件设置得足够多,你就能够得到你想要的答案,就好像某些品牌商卖完货划一个分段说自己是第一一样。
如果我们忽略小概率事件和极端距离,一枚硬币可能会表示老兄你实在是太为难我了。首先步枪我们就根本不用考虑了,5.56mm的步枪子弹可以在600米的距离轻松射穿3.5mm的均质钢板,而一枚普通硬币的厚度不过才1.8mm-2mm。何况最常见的碳素钢的洛氏硬度都在45以上,而一元钱硬币的洛氏硬度还不到30,比钢板软多了,更不可能挡住了,最起码得五六个放在一起才有希望保命。
因为电影里面被硬币救命的镜头大多数都是手枪枪战,所以讨论手枪更有意义。之前泰国警方曾有一位警员裤子口袋里的硬币帮他挡下了手枪子弹,只受了轻伤,但是距离不可知。关于手枪是有人做过实验的,下面这个小伙子将一堆硬币放在牛仔裤口袋里,然后用手枪进行近距离射击,结果是除了靠后的几颗硬币产生了形变,其他的已经全部被打穿,所以指望一枚硬币防住手枪也成了不切实际的梦想。
再说防弹衣,防弹衣能够防弹吗?这是毫无疑问的的。07年在伊拉克的一名美国士兵身穿带有防弹插板的防弹衣冲进房间的时候,被多把ak扫射,身中27枪,其中打在要害部位的11枪全部被防弹衣挡下,其他的十几枪则打在了四肢的位置。他不仅活了下来,而且二十分钟后还自己醒过来了,并且拔出了手枪来了个背后偷袭,帮助队友破局。
无独有偶,去年的时候一名阿富汗士兵被7.62mm的机枪弹射中背部,也照样活了下了,受的那点轻伤还是曳光火药烧伤的,防弹衣上的陶瓷插板帮他挡住了这发子弹。
其实现在的很多防弹衣厂商,在宣传自己的产品的时候,都会自己亲自上阵拿枪近距离射击,可以搜到很多这样的look,根本就是毫发无损。防弹衣毕竟是保命的东西,你自己都不敢试一下,客户也没有信心买。
一些不做相关了解的人,经常自信地认为防弹衣不过就是个绣花枕头,根本就挡不住子弹,总是说什么就算挡住了人也会受内伤而死,五脏俱碎。各国每年花大价钱研发出来的防弹衣,被说得像傻子装备一样,毫无逻辑。这样子说话的人,还是太小看现在的材料科技了,属于是对防弹衣的原理完全不了解。
在最初的时候,防弹衣确实就是插两块钢板在身上,不仅重,效果还差,还震的人头皮发麻。现在的军用防弹衣,普遍都采用多层高强度高模量纤维织物和防弹插板组合而成。纤维组成的软体防弹衣能够在子弹侵彻防弹层时产生方向剪切、拉伸破坏和分层破坏,消耗子弹的能量,而陶瓷、玻璃钢和特种金属等制成的防弹插板则能够通过材料变形、碎裂或者弹头碎裂等来消耗子弹能量。
所以它们的工作原理本就是吸收、释放子弹的动能来减少对人体的伤害,就像坦克的反应装甲那样。子弹打在现在的防弹衣上就像你一拳打在棉花上,动能直接被释放了,而不是像以前那样一块钢板硬顶。
但是在讨论防弹衣的防弹效果的时候,我们依旧也要考虑到子弹的规格和防弹衣的等级,超过防弹衣防护等级的子弹是毫无疑问能够打穿防弹衣的。毕竟任何材料它能够吸收的能量是有限的,超过了就作用在人体上了。
有人曾经将不同的防弹插板能够防御的子弹做了一个对比图,神奇地发现防弹插板能够挡住的子弹长度基本就等于它本身的厚度。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现在的防弹衣,相比较于以前的钢板已经轻多了,但是还是很重,能够防步枪弹的防弹衣随随便便就是六七公斤,背在身上可不轻松。至于硬币,那就是主角光环启动器了。
拆弹员的排爆护甲真的不怕炸吗?
完全不怕爆炸是不可能的,如果一个人穿着防爆服,身边落下一颗500lb的JDAM, 我不太相信这个人可以存活下来。
在电影拆弹部队中,开头的场景就是一名美国陆军eod拆弹专家,在拆解炸弹时被炸死的场景,当时这名eod专家就身着防爆服。
防爆服并不像使命召唤和收货日游戏中的bulldozer那么无懈可击,射击几百枪都不掉血的。其实防爆服的防护能力非常有限。以至于在电影拆弹部队中后来在拆解一系列155mm炮弹做成的IED时主角直接脱掉了防爆服,反正炸了都是死,我还是想死的舒服一点。
现代的美军使用过的炸弹衣,主要是沙发里兰公司下属的Med-Eng公司设计制造的EOD9 先进防爆服(Advanced bomb suit)。这种防爆服采用50/50的Nomex和Kevlar混合制造。Nomex是美国杜邦公司专利的阻燃材料(易起球),而凯夫拉就不需要多介绍了,是一种广泛使用的防弹材料。这种防爆服在加装了硬质防弹板后可以抵御1667m/s破片的冲击,也就是或可以抵御的住5.56mm子弹的冲击(800多米每秒)基本上来说要6000多fps的物体才可以击穿这件装甲。而他的头盔系统重3.6kg可以防御到600多m/s的速度的弹片袭击。而头部可能就没法防护步枪子弹了,但是防护一下手枪子弹还是有可能的。(9mm 枪口初速为400m/s左右)
其实这种30多公斤的防爆服,基本上可以抗住大部分小型IED的袭击,但是真的要用来抵抗155mm榴弹炮这个级别的爆炸物,还是有点虚的。
以上是我的回答,欢迎大家留言讨论。我是轻兵器爱好者,热爱轻武器与战术文化,期待与你一起走进狂野的轻武器世界!
关注微信公众号,了解更多精彩轻武器文化。
装备1000发子弹的机枪战场上能打多久?
这个问题得参考不同级别、种类、性能的机枪,还得考虑作战环境。
比如马克沁重机枪,采用水冷散热,帆布弹链供弹,每分钟理论射速600发,如果调整射速到最慢档,每分钟射速为100发。
理论上的射速通常要比实际的快不少,马克沁机枪在射击中会出现许多干扰因素,影响整体射速的发挥。
(注:理论射速只考虑机件在工作循环所需要的时间,不考虑装弹、瞄准时间)
比如在面对散兵线时,机枪手需要不停地重复确定射界和目标,需要面对一个个分隔很远的敌人,需要跟手忙脚乱的副射手配合,还需要应对那可靠性说不清的帆布弹带。
场面小了,机枪根本打不了几下。场面大了,机枪会迅速成为被优先清除的目标,还是打不了几下。这是最考验战斗组织和机枪手的地方。
不过,苏联红军仍然在二战中打出了许多不间断的连射,称“不需要短点,直接泼就完了”。这是水冷机枪的特点,德国MG08机枪就曾经在某个测试中打完了2.2万发子弹,加水17箱。
马克沁机枪按每分钟500发的平均理论射速来看,1000发子弹也就连续扫2分钟。前提是不卡壳不换弹不出幺蛾子;原版马克沁的弹链一条是333发,德国MG08、英国维克斯、苏联M1910都有250发弹链。
如果现实战场中,一挺马克沁机枪面对一个比较能发挥火力的高强度进攻,1000发子弹能支持10分钟就很可以了,甚至5分钟就可以干光。
气冷机枪散热方面要差很多,比如法国的哈奇开斯,法军曾在1916年的凡尔登战场上,用2挺哈奇开斯困守孤阵,10天打出了15万发子弹。
哈奇开斯1914型的射速是每分钟400-450发,但这个速度是按照30发射击的情况算出来的理论速度,且使用建议不要在一次连续不断的射击中打出超过300发子弹,否则散热会出问题。
实际上,按照美国陆军部1917年的手册,他们进口的哈奇开斯通常过热更换枪管时间为1000发,这时候枪管呈深红色,温度约400°C;如果维持每分钟120发的射速的话,则基本可以无限制地打下去。
以此我们可以推断,哈奇开斯M1914一分钟至少打出120发子弹,1000发子弹按这个射速至少可以维持8分钟。如果要来个猛烈的扫射,2分钟出头1000发子弹就能飚光。
二战时期的德国MG42通用机枪就更猛了,虽然它更轻,但却以泼水闻名。MG42的射速高达1200发,1000发子弹连着抠的话也就堪堪够1分钟打的。
实际上,这1200发也是平均测算数值,有军事爱好者拿MG42测试,打出了1550发/分钟的速度,相当于每秒25发。另一个资料里,德国1944年制造的MG 45/42V机枪,连续发射120000发子弹,发射速度约为每分钟1350发。
不过MG42毕竟是通用机枪,散热能力在高射速下也比较捉急,所以实际使用中德军原则上要求不要拿来连射,而是换成更好掌握的长点,过于急促的短点也不要使用。且建议每发射250发子弹更换一个枪管,以防止其过热。
MG42携带的也不过是250、300发的弹链,为了给这种机枪维持火力,德军算是操碎了心,步兵必须携带大量的枪管和弹药。
当代美军装备的M240B机枪每分钟射速为650-950发子弹,但需要在发射900至1200发后进行清洁;M249班用机枪射速为每分钟100-200发,理论射速可达每分钟650-850发。
包括M249班用机枪一起,美军允许士兵以每分钟400至600发的速度向敌人快速发射子弹。网上有人拿M249打过700发子弹,消音器融化,枪管通红,整个look刚好1分钟收工。
当然,正如前面所说,还得考虑作战环境,很多轻机枪的作战环境与其它自动步枪差异不大,几乎没有卯起劲横扫的情况,有时候一场小战斗打下来都耗不完100发子弹,甚至耗弹量仅几十发,1000发真够打一阵子了。
军队风格因素也比较重要,如美国那样崇尚“火力基地”的,蹲战壕里不见人都能扫出去几个弹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