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话传说1.45,哪咤闹海是神话故事吗?
神话传说1.45,哪咤闹海是神话故事吗?
谢谢邀请
哪吒闹海是人们熟悉的神话故事。传说托塔李天王在陈塘关作总兵时,夫人生下一个肉蛋。李天王认为是不祥之物,一剑劈开,却蹦出一个手套金镯,腰围红绫的俊俏男孩,这就是后来起名为哪吒的神童。哪吒自幼喜欢习武,有一天,他同小朋友在海边嘻戏,正好碰上东海龙王三太子出来肆虏百姓,残害儿童。小哪吒见此恶徒,义愤填膺,铤身而出,打死三太子又抽了它的筋。东海龙王得知此讯、勃然大怒,降罪于哪吒的父亲,随即兴风作浪,口吐洪水。小哪吒不愿牵连父母,于是自己剖腹、剜肠、剔骨,还筋肉于双亲,借着荷叶莲花之气脱胎换骨,变作莲花化身的哪吒。后来大闹东海,砸了龙宫,捉了龙王。人们借助这个神话故事,发泄对造成水害的龙王——最高封建统治者——“真龙天子‘的怨恨。
哪吒,明代古典小说《西游记》、《封神演义》(一般俗称《封神榜》)中人物,一个顶天立地的神话英雄,一个跃然于书本上的民间传说。
哪吒又作那吒。源于元代《三教搜神大全》,是道教护法神。
相传哪吒是托塔天王李靖的第三子,也是太乙真人的弟子之一,在天宫任三坛海会大神。哪吒出生时,左手掌有个“哪”字,右手掌有个“吒”字,所以起名哪吒。他三岁就下海,闯下大祸,踏倒水晶宫,捉住蛟龙抽筋刮鳞。

《哪吒闹海》
托塔天王怕他长大再惹大祸,想杀哪吒以绝后患,谁知哪吒愤怒,拿刀在手,割肉还母,剔骨还父,后来太乙真人取荷藕做他的骨骼,荷叶做他的肌肉,使哪吒起死回生。后来哪吒要杀天王,报那剔骨之仇,多亏女娲从中说和,赐给天王法宝玲珑塔一座专克哪吒,所谓棒下出孝子打服了哪吒,才消释了父子冤仇。道教中的哪吒,为斗神有战神神格,天将中当仁不让的先锋上将。年少但法力广大,可以变化为三头六臂,准确说是三头八臂,所以人称八臂哪吒。可同时使用八件武器,足蹬风火轮,双手使两杆火尖枪,其余六只手用金砖、九龙烈火罩、混天绫、乾坤圈、阴阳双剑六件法宝,变化多端。每逢托塔天王挂帅出征,哪吒必然前往,有时当先锋,有时为大将,先后降服九十六个妖魔,是天上人间公认的少年小英雄。
明代古典小说《西游记》,《封神演义》中人物。
哪吒的原型是那咤,是佛经中的梵文 Nalakuvara 的音译之略。相传是四大天王中之北方多闻天王毗沙门之子,是佛教护法神之一。毗沙门天王有五子(一说四大天王各有九十一子),除了三太子那咤之外(哪吒是中国道教神,那咤是佛教神,二者不一样),二太子独健也是神通广大,母亲是吉祥天女,姊妹也是天女,属佛门中之豪门之家。
 其他版本《哪吒闹海》
《西游记》讲的是扥塔天王李靖的第三子。形似少年,但神通广大。曾参与讨伐孙悟空,大败而归。《封神演义》说:一日哪吒去东海九湾河沐浴,因将太乙真人所赐宝物“乾坤圈”置水中玩耍,东海龙宫动摇不已。龙王急忙差巡海夜叉察看,惹恼哪吒被打死。後龙王三太子敖丙调集龙兵与之大战,被哪吒打死。龙王准奏玉帝,捉拿其父母。哪吒又在天宫门前痛殴之。後为表示自己的作为与父母无关,便拆肉还母,拆骨还父。死後,其师太乙真人把哪吒的魂魄借莲花为之而复活。又赐火尖枪,脚踏风火轮。後助姜子牙兴周灭纣,战功显赫。
下雨是龙王干的事还是雨神干的事?
龙王就是雨神啊,哪有其他的雨神,只有上古的时候有个风伯雨师而已,那不是同一级的,不可相提并论,请关注:容济点火器
西游记里面有东海龙王敖广、西海龙王敖闰、南海龙王敖钦、西海龙王敖顺;这几位龙王在战红孩儿、车迟国比武、朱紫国医国王等篇章都有作为。在西游记各路神仙中,和天气有关的主要有雷公、电母、风婆婆、龙王,分别负责雷电风雨,没有雨神这一说的。
西游记中第一个因为降雨出现的是泾河龙王,负责降雨
因为和人打赌,私自修改了天庭给他的降雨通知书上的时辰和雨量,故被魏征梦中砍头.
后来出现的就多了,随便说几个:
灭法国和那几个妖精道士打赌,要求雨晚会儿下,看来天庭很给猴子面子啊..人家修改就杀头,他猴子可以随便改,然后还让龙王现身吓唬了大家一把
有一回是需要无根水,是在乌鸡国,让龙王下点雨,龙王不敢下,后来猴子让他“吐几口唾沫”,看来小下点也是可以的.
不过,在里面观音菩萨的那个柳枝倒是可以随便撒撒就是一场雨耶!
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人物有不同的版本,各种说法,比如火神,有说炎帝,也有说祝融的,蚕神,有马头娘娘,寓yu(后面这个字不好打)公主等等。可能是各地风俗不同,楚辞里面有屏翳,飞廉这些称呼,估计是楚地神话。龙在最早可能是管水的,远古时候吴地的人有断发文身的习惯,据说就是因为让水里的龙误以为他们是同类,不伤害他们,与中原风俗迥异。不过,后代的小说家和谶纬家,还有道士喜欢把这些传说杂糅到一起。
关于神话故事的诗词有哪些?
与神故事关诗词:
嫦娥 (唐)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夜夜
读《山海经》陶渊明〔晋〕、
精卫衔微木填沧海
刑舞干戚猛志固
同物既虑化复悔
徒设昔良辰讵待
《秋夕》
——银烛秋光冷画屏 轻罗扇扑流萤 阶夜色凉水 坐看牵牛织星
李凭箜篌引
唐 李贺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流
江娥啼竹素愁李凭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紫皇
娲炼石补处石破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怀旧空吟闻笛赋乡翻似烂柯化用典故
自《酬乐扬州初逢席见赠》唐刘禹锡
【唐】白居易
朝东川信欲取春初发梓州
书报九江闻暂喜路经三峡想愁
潇湘瘴雾加餐饭滟预惊波稳泊舟
欲寄两行迎尔泪江肯向西流
送客归京
【唐】白居易
水陆四千何归秦
舟辞三峡雨马入九衢尘
酒留行客书寄贵
唯凭远传语曲江春
入峡巴东
【唐】白居易
知远郡何犹喜全家同
万王程三峡外百计舟
巫山暮足沾花雨陇水春逆浪风
两片红旌数声鼓使君艛艓巴东
三峡闻猿
【唐】贯休
历历数声猿寥寥渡白烟
应栖月树况霜
万客危坐千山境悄
更深仍住使我欲移船
三峡闻猿
【唐】慕幽
谁向兹恨声声都断肠声
七千外家住十二峰前独自行
瘴雨晚藏神庙蛮烟寒锁夜郎城
凭君且听哀吟待青云道路平
三峡
【唐】李白
巫山夹青巴水流若兹
巴水忽尽青
三朝黄牛三暮行太迟
三朝三暮觉鬓丝
赋白鹭鸶送宋少府入三峡
【唐】李白
白鹭拳足月明秋水寒
惊远飞直向使君滩
观元丹丘坐巫山屏风
【唐】李白
昔游三峡见巫山见画巫山宛相似疑边十二峰
飞入君家彩屏寒松萧瑟声阳台微茫情
锦衾瑶席何寂寂楚王神徒盈盈高咫尺千
翠屏丹崖灿绮苍苍远树围荆门历历行舟泛巴水
水石潺湲万壑烟光草色俱氛氲溪花笑何发
江客听猿几岁闻使缅邈疑入嵩丘梦彩云
夔州歌十绝句
【唐】杜甫
巴东巴东山江水辟流其间
白帝高三峡镇夔州险百牢关
瞿塘两崖
【唐】杜甫
三峡传何处双崖壮门
入犹石色穿水忽云根
猱玃须髯古蛟龙窟宅尊
羲冬驭近愁畏车翻
悲秋
【唐】杜甫
凉风万群盗尚纵横
家远传书秋客情
愁窥高鸟逐众行
始欲投三峡何由见两京
初至犍作
【唐】岑参
山色轩槛内滩声枕席间
草公府静花落讼庭闲
云雨连三峡风尘接百蛮
能几觉鬓毛斑
闻范秀才自蜀游江湖
【唐】杜牧
蜀道湘渚客帆应迷
江三峡响山并九华齐
秋泊雁初宿夜吟猿乍啼
归慎行李莫石城西
岘山送张非游巴东
【唐】孟浩
岘山南郭外送别每登临沙岸江村近松门山寺深
言予赠三峡尔寻祖席宜城酒征途云梦林
蹉跎游意眷恋故矣勿淹滞巴东猿夜吟
巫峡
【唐】杨炯
三峡七百唯言巫峡重岩窅极叠嶂凌苍苍
绝壁横险莓苔烂锦章入夜明见风波浪狂
忠信吾所蹈泛舟亦何伤涉砥柱浮吕梁
美今何灵芝徒芳山空夜猿啸征客泪沾裳
送归蜀
【唐】张祜
锦城春色溯江源三峡经几夜猿
红树两厓霁色碧岩千仞涨波痕
萧萧暮雨荆王梦漠漠春烟蜀帝魂
怨相留滞处富家忆卓王孙
送王处士游蜀
【唐】齐
挂寒帆向锦川木兰舟残
自修姹姹炉物拟作飘飘水仙
三峡浪喧明月夜万州山夕阳
荆南信札应缄十色笺
峡
【唐】胡皓
巴东三峡尽旷望九江
楚塞云荆门水
鱼龙潜啸雨凫雁雷
南秋风晚客思几悠哉
送友归荆楚
【唐】许浑
调瑟劝离酒苦谙荆楚门
竹斑悲帝草绿怨王孙
潮落九疑迥雨连三峡昏
同同迢递更伤魂
巫山高
【唐】陈陶
玉峰青云十二枝金母云赐瑶姬
花宫磊砢楚宫外列仙八面星斗垂
秀色双怨三峡春风几梦襄王猎
青鸾懒吹箫斑竹题诗寄江妾
飘飖丝散巴苔裳玉辔红霞幡
归白帝掩青琐琼枝草草遗湘烟
琴曲歌辞·三峡流泉歌
【唐】李季兰
妾家本住巫山云巫山流水自闻
玉琴弹转寥夐直似梦听
三峡流泉几千流入深闺
巨石奔崖指飞波走浪弦起
初疑喷涌含雷风似呜咽流通
湍曲濑势尽复滴沥平沙
忆昔阮公曲能使仲容听足
弹既罢复弹愿似流泉镇相续
峡即事
【唐】廉氏
清秋三峡鸣鸟孤猿闻
道水声乱石四色少晴云
暮泛舟溪溆口堪夜永思氛氲
2.词
念奴娇
【宋】曹冠
蜀川三峡高唐奇观神仙幽处
巨石巉岩临积水波浪轰声怒
十二灵峰云阶月巫山
须臾变化阳台朝暮云雨
堪笑楚怀襄严父胡度
幻梦俱迷应逢魑魅虚言冥遇
仙耻求媒况神清直岂轻诬污
逢君恶鄙哉宋玉词赋
满江红
【宋】何师
水飞空揭起珠帘全幅
须卷须轴
点容飞燕入些未许游鱼宿
向山、款步听疏音清玉
三峡水堪掬三汲浪堪龙浴
更两边潇洒数竿修竹
晓倩碧烟绳束夜凭新月钩曲
问、题品何黄山谷
中国古代神话名篇有哪些?
我国原始社会便已产生了神话,由于当时的文学是口头文学,没有文字记录,大部分年旧失传,见于文献的只有少数歌谣和零星神话。
我国古代有丰富的神话,但由于是集体口头创作,用文字记录下来较晚,且缺乏系统记载神话的专门典籍,所以系统完整的神话保存下来较少。收录神话较多的古籍有:《山海经》《庄子》《楚辞》《淮南子》《列子》等。
一、收录神话较多的书籍1.《淮南子》
由西汉淮南王刘安组织宾客集体编写,全书共21卷,其用意在阐明政教伦,但旁涉众多奇物异类和神灵鬼怪,因而保存了许多神话传说。如我们常说的“四大神话”就出自淮南子:《女娲补天》、《共工怒触不周山》、《后羿射日》、《嫦娥奔月》 。
2.《列子》
旧题周列御寇撰。今传《列子》八篇,是魏晋时人采摘诸书荟萃而成,此书非真正的先秦古籍,其哲学价值不大,但书中保存了先秦遗闻、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颇有文学价值。较为著名的神话有《汤问篇》中的“愚公移山”;《黄帝篇》中的“黄帝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
3.《山海经》
《山海经》是我国古代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约成书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应是由不同时代的巫觋、方士根据当时流传的材料编选而成 。《山海经》是我国一部最古的地理书,主要记载古代传说中的地理知识,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秦汉间又有附益。现有晋郭璞注本,全书共18卷,约3万多字。全书共分山经五卷、海外经四卷、海内经五卷、大荒经四卷,内容极其驳杂,书中记述各地山川、道理、部族、物产、民俗等情况,亦有神话传说、宗教祭仪的内容,多涉及异物灵怪,是“神怪之渊薮”,是我国古代神话传说的宝库。
二、神话的类型神话的主要类型包括:创世神话,始祖神话,再创神话,洪水神话,英雄神话,战争神话。下面结合神话的主要类型举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神话故事。
(一)中国的创世神话,以盘古开天辟地最为著名。
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后乃有三皇。(《艺文类聚》卷一引徐整《三五历纪》)1942年湖南长沙子弹库发现了战国楚帛书,“中间八行一段文章,讲的是开天辟地的创世神话,这是我们所见到的时代最早的创世神话文献。”帛书所载伏羲生四子,即春、夏、秋、冬四时之神,四神从一团混沌中开天辟地,使日月分明和四时运行,而日神与火神祝融奉天之意及炎帝之命统率四神,进一步完成创世工程,使天象由混乱到有序,这是南方楚文化所传开天辟地的创世神话,伏羲是开天辟地的始祖。
从这些创世神话中,可见中国先民已经在探索自然之物的本源问题,并将它与人类的关系联系起来进行思索。
(二)始祖神话是关于人类起源问题的神话,中国的始祖神话是女娲抟土造人。
人类不仅对万物起源感兴趣,而且对于自身是如何产生的也努力探究。原始社会探索人类起源与祈求子孙繁衍、人丁兴旺观念相一致。新疆呼图壁岩画中心就是一高于真人的双头同体人像,其左右上下皆为裸体男子像及男女交媾图,表现出人们持有一种始祖观念和生殖崇拜思想。除此之外,中国传统文化中记载着伏羲与其妹女娲兄妹成夫妻而繁衍了人类的传说,大量少数民族传说以及考古发现的汉画像砖画也证实了这一点。汉画像砖上伏羲与女娲人首蛇身,或异体交尾,或同体异首,是人类的始祖。此外还有女娲抟黄土造人之说。
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絙于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也;贫贱凡庸者,絙人也。(《太平御览》卷七十八引《风俗通》)这是母系社会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状况遗留下的观念,是对女性生育作用的肯定,至于说贫富贵贱的产生是女娲造人时精心制作与粗制滥造的结果,则是后代阶级社会中命中注定天生贵贱观念的附会之说。
有关女娲的神话主要应是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女娲补天和造人的不朽功绩,既反映了人们对女性延续种族作用的肯定,同时也是对女性社会地位的认可。
除了人类共同的始祖外,各部族又有自己的始祖神话。商民族始祖契是简狄吞食燕卵而生,周民族始祖后稷的诞生和经历更具传奇色彩。后稷神话记录在《诗经•大雅•生民》中:姜嫄因踩到天帝的足拇指印而受孕,顺利的产下稷(jì),姜嫄觉得不祥,便把他丢弃在窄巷、树林、寒冰等处,但稷分别得到牛羊、樵夫、鸟的奇迹般的救助,成活下来,并迅速表现出种植农作物的天赋,最终成为周人的始祖。这类神话几乎各部族皆有,而且不少在情节或结构上有相似之处。它们反映了部族成员对自己祖先的追念,表现出民族自豪感。
(三)女娲炼石补天是中国再创神话的代表作,见于《淮南子·览冥训》。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岛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烂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四)中国洪水神话以鲧禹治水最为著名,见之于《山海经·海内经》。
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腹)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岛。以洪水为主题或背景的神话,在世界各地普遍存在。学术界对洪水神话的成因也提出了种种解释。曾经有过的洪水灾害是如此的惨烈,在人类心灵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成为一种集体表象,伴随着神话一代一代地流传下来,提醒人们对自然灾害保持戒惧的态度。
国外的洪水神话,大多是表现这样一个主题,即天帝对人类堕落的失望,洪水是对人类的惩罚,而洪水之后人类的再造,反映了对人性的反省和批判。而保留在中国汉民族古代文献中的洪水神话,则主要把洪水看作是一种自然灾害,所揭示的是与洪水抗争、拯救生民的积极意义,看重人的智慧及斗争精神。在这些洪水神话中最杰出的英雄当数鲧禹父子。
鲧为了止住人间水灾,而不惜盗窃天帝的息壤,引起了天帝的震怒而被杀。他的悲惨遭遇也赢得了后人深切的同情和尊敬,如屈原作《离骚》就为他鸣不平:“鲧婞直以亡身兮,终然殀乎羽之野。”鲧由于志向未竟,死不暝目,终于破腹以生禹,新一代的治水英雄由此诞生了。
禹继承了鲧的遗志,开始也是采取“堙”(堵)的方法,但仍难以遏止汹涌的洪水,于是改用疏导的方法。为疏通水路,禹不辞辛劳到处控察河道、地形,据《吕氏春秋》载,他向东走到海边,向南走到羽人裸民之乡,向西走到三危之国,向北走到犬戎国。在治水过程中,“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孟子•滕文公上》),“疏河决江,十年未阚其家”(《尸子》孙星衍辑本卷上),“股无胈,胫无毛,手足胼胝,面目黎黑,遂以死于外”(《史记•李斯列传》),可谓历尽千辛万苦。除此之外,他还要和诸多恶神展开艰苦的斗争,如诛杀相柳(《山海经•大荒北经》,《山海经•海外北经》)、擒服水怪无支祁(《太平广记》卷四六七“李汤”条)等。他的精神也感动了诸多的神灵,传说河伯献出河图(《尸子》孙星衍辑本卷下),伏羲帮助他丈量土地,还有一条神龙和一只灵龟帮助他从事劳动(《拾遗记》卷二,《楚辞•天问》)。总之,弥漫天下、祸害人间的洪水终于被大禹制服了,而一个不辞辛劳、为民除害而又充满智慧的英雄形象在中国文化史上树立起来。洪水神话集中反映了先民在同大自然作斗争中所积累的经验和表现出的智慧。
(五)夸父逐日是英雄神话的代表作,见于《山海经·海外北经》。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夸父逐日的故事展现了他坚持不懈、不屈不挠,探索自然的精神。
(六)战争神话如《淮南子·天文训》所载共工与颛顼争帝。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黄帝和炎帝是活跃在中原的两个大部族的首领,分别兴起于相距不远的姬水和姜水,他们在向东发展的过程之中发生了严重的冲突。
《史记•五帝本纪》载: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猿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 其志。这一则神话中所言“诸侯”、“修德”等,很明显是出于后世儒者的附会。但黄帝和炎帝在阪泉之野确实发生过一次残酷的战争,《新书•益壤》称当时的 战场是“流血漂杵”。而黄帝居然能驱使熊、罴等猛兽参加战斗,为这次战争增添了神奇的色彩。这些猛兽可能是某些部落的图腾,它们分别代表不同的部落跟 随着黄帝参加战斗。阪泉之战以黄帝的胜利而告终,它导致了炎黄两大部族的融合,华夏民族由此而正式形成,并发展成为中华民族的主要成分。这则神话实际是对一次历史事件的记录和解释。
炎黄汇合后,另一次著名的大战是发生在黄帝和蚩尤之间:
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蓄水。蚩尤请风伯、雨 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日魃,雨止,遂杀蚩尤。(《山海经•大荒北经》)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蚩尤作大雾弥三日,军人皆惑,黄帝乃令风后法 斗机作指南车,以别四方,遂擒蚩尤。(《太平御览》卷十五引《志林》)蚩尤属于南方的苗蛮部族,他有八十一个铜头铁额的兄弟,这可能是暗示他们 的军队已经装备了金属盔甲,一些文献上提及蚩尤冶炼金属作兵器,这与当时冶金术的发展程度是相适应的。这场战斗十分激烈,涉及风伯、雨师等天神,而风、雨、旱、雾等气象也成了相互进攻的利器。这两则神话不仅涉及古代的祈雨、止雨巫术,还涉及一些具有重要文化意义的发明,内涵较为丰富。
黄帝正是在对内兼并和对外抗御的两场战争之中,大显神威,确立了他作为中华民族始祖的形象。出于对中华民族始祖的爱戴,后世又把许多文化史上的发明创造,如车、陶器、井、鼎、音乐、铜镜、鼓等,归功于黄帝,或是黄帝的臣子。黄帝在神话中又成了一个善于发明创造的文化英雄。
总之,神话是文学艺术的渊源。
神话中乐观进取的精神、不屈不挠的意志和征服自然的气概,对后世文人及文学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神话是我国非写实文学的源头,想象、夸张、拟人化的表现手法成为非写实文学的基本特质。
神话是我国古代文学素材和文学形象的宝库。
上古神兽白泽有哪些传说?
白泽是中国古代神话中地位崇高的神兽,祥瑞之象征,是令人逢凶化吉的吉祥之兽。白泽亦能说人话,通万物之情,晓天下万物状貌。《白泽图》曰:羊有一角当顶上,龙也,杀之震死。《三才图会》中白泽是狮子身姿,头有两角,山羊胡子。
“白泽”是个传说中的神兽,它知道天下所有鬼怪的名字、形貌和驱除的方术,所以从很早开始,就被当做驱鬼的神和祥瑞来供奉。尤其到了中古时期,对白泽的尊崇更是隆重。当时《白泽图》(又称《白泽精怪图》)一书非常流行,到了几乎家手一册的程度。书中记有各种神怪的名字、相貌和驱除的方法,并配有神怪的图画,人们一旦遇到怪物,就会按图索骥加以查找。在禅宗语录中,也常见有“家无白泽图,妖怪自消除。”“不悬肘后符,何贴白泽图。”“家无白泽图,有如此妖怪”一类的语录。人们将画有白泽的图画挂在墙上,或是贴在大门上用来辟邪驱鬼。当时还有做“白泽枕”的习俗,即做成白泽形象的枕头用于寝卧,其用意也是为了辟邪驱鬼。在军队的舆服装备中,“白泽旗”也是常见的旗号。人们甚至以“白泽”来为自己命名,出现了许多叫“白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