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室尊亲,求dnf13年春节套?
皇室尊亲,求dnf13年春节套?
春节宠物,没就冰翼之魂,加魔暴和魔背,称号王室尊亲,这个属性不差,加智39以下
一生无子的慈安为何深得咸丰帝的信任和尊重?
孝贞显皇后(1837年8月12日—1881年4月8日)钮祜禄氏,满洲镶黄旗人,咸丰帝的第二任皇后。三等承恩公、广西右江道穆扬阿之女.
咸丰二年(1852)二月被选秀入宫,四月二十七日进内诏封贞嫔;五月诏晋贞贵妃;六月已拟为皇后,其嫔妃册封典礼均未举行;十月立为皇后,时年十六,少于文宗六岁。她生前没有子嗣,但却依靠丈夫咸丰皇帝的信任和宠爱,由嫔连升四级成为皇后,仅用了六个月的时间,堪称清代晋封速度最快的皇后。
咸丰十一年(1861年)七月咸丰帝驾崩后,尊为母后皇太后,光绪七年三月初十(1881年4月8日),慈安皇太后暴崩于钟粹宫,死因成谜。葬于普祥峪定东陵,经光绪、宣统两朝加谥,最终谥号为“孝贞慈安裕庆和敬诚靖仪天祚圣显皇后”。
慈安16岁就被选入宫封为嫔,并且在4个月之内就被封为皇后。在皇宫,慈安保持十年荣宠不衰,可见慈安的并不一般。咸丰在三十一岁热河弥留之际,唯独将皇后慈安召到身边,授密旨一道,并给予她“御赏”大印,另外,给予载淳“同道堂”印章(由慈禧代为掌管)。八个顾命大臣所发任何政令都要请盖上“御赏”和“同道堂”印章才有效,可见咸丰对慈安的信任和知心。
咸丰帝死后,同治帝即位,两宫太后共同垂帘听政,这个是史无前例的。一位是大名鼎鼎的慈禧太后,另一位就是慈安太后。虽然慈禧专权霸道,但在慈安面前都得甘拜下风,怕她三分。慈安太后,钮祜禄氏,她当上皇后的速度可以说是神速。1852年一入宫就被封贞嫔,八个月就被立为孝贞显皇后,而那时的钮祜禄氏才十六岁,如花的年纪。
而1861年,钮祜禄氏25岁时,咸丰帝驾崩了。不过在死前,他留下了遗诏,一是立载淳为皇太子,二是确定八大辅政大臣,三就是把象征着皇权的御赏给了钮祜禄氏,同道堂给了皇太子载湉。所以咸丰帝死前,想的是让慈安和同治共同处理朝政,压根也没有慈禧什么事。那慈安太后一生无子为何能得到咸丰帝的宠爱和信任呢?
1、慈安太后出身高贵,她是满洲镶黄旗人,镶黄旗位居八旗之首。清朝的皇后很多出自镶黄旗,比如乾隆帝的孝贤纯皇后、嘉庆帝的孝和睿皇后、道光帝的孝全成皇后,也正是咸丰帝的生母。孝全成皇后贤惠端庄,但在咸丰帝10岁的时候却病死了,因此咸丰帝时常思念母亲,也相信钮祜禄氏会像他母亲一样母仪天下。
2、慈安太后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温柔贤淑,咸丰帝时,清朝内忧外患,而钮祜禄氏管理后宫不出差错,也让咸丰帝少了后顾之忧,她对妃嫔同等对待,逐渐让后宫妃嫔信服,也产生了极高的声望;对其他妃嫔生下的孩子也视为己出,所以后来的同治帝也更加亲近慈安太后,惹的慈禧非常不快。
3、那拉氏慈禧出身低于钮祜禄氏,虽然她和皇后钮祜禄氏一起进宫,但她只是被选为贵人,因此她一直很不满。不过她非常幸运,剩下了皇长子载湉,母凭子贵,最后被封为贵妃。但是咸丰帝虽然也宠爱她,但是也知道她的为人,知道她不能公平大气的对待后宫之人的,反而慈安更能让人信服,慈安的身份也名正言顺。
而慈安后来确实能牵制着慈禧,在一些大事上,慈安完全掌握了主动权,比如杀了慈禧的心腹安德海,给同治帝选后,而洋务运动,最大的功臣除了恭亲王奕欣,就是慈安,因为国库开启只有慈安有权打开。虽然她本性温柔仁慈,但电视剧中的懦弱无能是没有依据的。一些文学影视作品中慈安太后是一位懦弱的后宫女人,任何时候都要听慈禧的意见,实际上慈安太后只是性格温顺,但是在国家大事上慈安太后非常有主见。咸丰皇帝不是傻子,若不然他怎么会将慈安封为皇后。
这些都足以表明慈安是一位城府很深的大智若愚的女性,慈安与慈禧相比,绝对不会逊色,决定朝政大端,慈安优于德,而慈禧优于才。慈安对权力不感兴趣,所以日常朝政多让慈禧处理。而慈禧遇到朝政大事是不敢擅做主张,仍要征询慈安的意见。由此可见,慈安太后在控制局面、掌控权力方面也是很有一套办法的。
影响历史的女人?
虽然在我国有上下五千年漫长的历史上,男性一直处于主导地位,但同样有不少巾帼不让须眉的女子,她们不但因自己的传奇人生而得以在历史上留名,有的更是左右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轨迹。今天,小编不妨来盘点一下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十位女人。
【排名先后不分顺序】
秦宣太后芈八子:历史上第一位太后、第一位专权太后
秦宣太后,因出身出国芈姓,后被秦惠文王册封为八子,故也称芈八子。秦惠文王时期她与儿子嬴稷被送往燕国为质,秦武王嬴荡举鼎而死后,在赵武灵王赵雍的支持和异父弟魏冉的帮助下,成功扶立儿子嬴稷继位。秦昭襄王即位之初,宣太后以太后之位主政。
宣太后执政初期,在魏冉的帮助下,平定了王室内部争夺君位的动乱,先后诛杀惠文后、公子壮和公子雍,将秦武王后驱逐至魏国,同时肃清了与秦昭襄王不和的诸公子。之后,不仅抵御了山东六国合纵攻秦,而且贵为太后的她竟然不惜色相与义渠王私通,又设计将其杀死,一举灭亡秦国西部大患,使秦国再无后顾之忧,功劳不逊于张仪、司马错攻取巴蜀。
宋代高承在《事物纪原》中说,“太后之号,自秦昭王始也。汉袭秦故号,皇帝故亦尊母曰皇太后也”,而宋代陈师道也在《后山集》中说,“母后临政,自秦宣太后始也”。因此,秦宣太后不仅是历史上第一位太后,同时也是第一位专权的太后。
汉高后吕雉:第一位临朝称制的女性,被列入帝王本纪
吕雉是汉高祖刘邦的原配皇后,刘邦去世之后,汉惠帝刘盈继位,吕雉被尊为皇太后,因而成为了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位皇后和皇太后。汉惠帝刘盈虽然是皇帝,但朝政大权却全部掌握在吕雉手中,而在汉惠帝去世之后,她更是临朝坐在龙椅上议政,虽未称帝,却直接行使皇帝职权。
汉高后吕雉虽然未曾称帝,但却是汉高祖刘邦之后至汉文帝刘恒之前,汉帝国的实际掌控者,历经汉惠帝刘盈、前少帝刘恭和后少帝刘弘三朝。在位期间,吕雉延续了黄老之术与民休息的政策,废除挟书律,鼓励民间藏书、献书,恢复旧典;大肆降低赋税,鼓励农民生产;提倡勤俭治国、严厉治理铺张浪费;有步骤的放宽经商政策,稳定汉朝经济;持续与匈奴和亲,稳定对外关系。
汉高后吕雉的统治,可以说为汉朝的稳定和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为后来的文景之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司马迁不仅将其列入帝王本纪,而且在《史记·吕太后本纪》给出了“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刑罚罕用,罪人是希;民务稼穑,衣食滋殖”的极高评价。
王昭君:四大美女之一,巩固汉匈和平
王昭君,名嫱,字昭君,出生于西汉南郡秭归县的一户平民之家,后于建昭元年(前38年)被选入掖庭成为宫女,传说因不肯贿赂画师而被画的并不貌美,因而未得到帝王宠幸。竟宁元年(前33年),被汉元帝赐予朝见天子的呼韩邪单于。
抵达匈奴之后,王昭君被封为宁胡阏氏,与呼韩邪单于共同生活了三年,生下右日逐王伊屠智伢师。呼韩邪单于去世之后,因匈奴的收继婚风俗,王昭君又嫁给了呼韩邪单于长子复株累单于,两人生活十一年,育有须卜居次和当于居次两个女儿。复株累单于去世之后不到两年,王昭君去世。
王昭君出塞早已成为千古佳话,她不仅为汉匈之间的和睦相处奉献了一生,使得汉匈之间长达半个世纪没有发生摩擦,而且还促进了塞外胡人的汉化,使以后的匈奴不再像前朝般野蛮,经济文化都得到了长足发展,为民族融合做出了极大贡献。
晋惠帝皇后贾南风:“八王之乱”的罪魁祸首,“五胡乱华”的始作俑者
贾南风是西晋开国功臣贾充的女儿,后于泰始八年(272年)被册封为太子妃。贾南风不仅相貌丑陋,而且极为善妒,晋武帝司马炎去世,晋惠帝司马衷继位之后,贾南风一度专权,结果直接酿成了“八王之乱”。
贾南风擅权之后,因与太后杨芷有怨,再加上与太傅杨骏(杨芷之父)争权,于是勾结殿中中郎孟观、李肇和寺人监董猛等密谋,调汝南王司马亮和楚王司马玮入京。司马玮入朝之后,贾南风等人便诬告杨骏谋反,派东安公司马繇诛杀杨骏,废黜杨芷。之后,又因争权先后杀死司马亮、卫瓘和司马玮,并于永康元年(300年)废黜太子司马遹,结果就此引发“八王之乱”。
虽然贾南风最终于“八王之乱”中被杀,但她所引发的这次动乱,不仅是中国历史上最为严重的皇族内乱之一,而且直接导致西晋的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最终使得西晋亡国,并就此引发了“五胡乱华”后长达三百年的动乱。
北魏冯太后:两度临朝称制,北魏改革的实际主持者
冯太后出身北燕王室长乐冯氏,是辽西郡公冯朗之女,北燕灭亡之后被没入掖庭成为奴婢,后被选为文成帝贵人,继而成为皇后。文成帝去世,献文帝继位后被尊为皇太后,因皇帝年幼而临朝听政。献文帝暴崩后,冯太后又拥立孙子拓跋宏即位,二度临朝称制。
冯太后第一次临朝称制虽然仅有十八个月时间,但她却凭借智慧和手腕,诛杀了太原王、车骑大将军乙浑,迅速稳定了北魏政局,帮助儿子拓跋弘坐稳了皇位。然而,亲政之后的献文帝拓跋弘却与冯太后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之后在冯太后的强势之下被迫禅位于儿子拓跋宏,并于五年后突然暴崩(疑似被冯太后所杀)。拓跋弘暴崩之后,冯太后再度临朝称制,并就此扶持孝文帝长达十四年。
冯太后作为历史上著名的女政治家,其先后两次临朝称制,主持北魏政权多年,不仅顺利实现了北魏两代人的权力顺利交接,更是成为北魏中期全面改革的实际主持者,并对孝文帝改革产生重要影响,对北魏国家封建化产生了极大的推进作用。
武周皇帝武则天:历史上唯一的正统女皇帝
武则天本为荆州都督武士彟次女,十四岁时被选入宫中,成为唐太宗才人,被赐号“武媚”。唐太宗去世之后,武则天二度入宫获封昭仪,在“废王立武”事件后成为皇后,因唐高宗李治身体长期有恙,武则天得以长期辅佐朝政,并在唐高宗病逝之后临朝称制,进而称帝建立武周。
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正统女皇帝,虽然关于其夺取皇位褒贬不一,但不可否认的是,她极为善于治国理政,不仅首创科举考试的“殿试”制度,而且知人善任,重用狄仁杰、张柬之、桓彦范、敬晖、姚崇等中兴名臣。执掌朝政长达四十余年,朝廷政策稳当、兵略妥善、文化复兴、百姓富裕,故有“贞观遗风”的美誉,亦为其孙唐玄宗的开元之治打下了长治久安的基础。
然而,武则天统治后期,由于年纪实在太大,也出现了大量弊政,导致“二张”专权,最终因张柬之等人发动“神龙政变”而被迫退位,不久后去世。但是,作为一个真正登上帝位的女性,武则天对中国历史还是做出过巨大贡献的。
辽国太后萧绰:一手缔造辽国盛世,促进民族融合
萧绰乃是辽国后族重臣萧思温之女,辽穆宗耶律璟被刺身亡后,辽景宗耶律贤于保宁元年(公元969年)继位,萧绰被选入宫成为贵妃,同年五月被册封为皇后。辽景宗在位期间,萧绰便已经开始参与国家大事,乾亨四年(982年)耶律贤去世,其子耶律隆绪继位,尊萧绰为皇太后,就此拉开了萧绰长达27年的临朝摄政生涯。
萧绰主政期间,重用耶律斜轸、耶律休哥及韩德让,不仅通过改革稳固了辽国的统治,同时也使得辽国国力得到大幅度增长,使得辽国进入了空前强大的鼎盛时代。此外,萧太后还曾在统和四年(986年)击退宋朝军队对辽南京析津府(今北京)的进攻,又在统和二十二年(1004年)以索要关南地为名与耶律隆绪共同亲征伐宋,逼迫宋朝签订澶渊之盟。
萧太后不仅一手缔造了辽国盛世,而且对开发东北和蒙古地区,对于密切这些地区与中原的交往沟通,对于削弱长城南北的民族差别、隔阂,为中国之后的再度大统一,都做出了极为深远的贡献和深刻的影响。
孝庄太后博尔济吉特·布木布泰:统两朝之养孝,极三世之尊亲
孝庄太后,本名博尔济吉特·布木布泰,出身于蒙古科尔沁部,是贝勒博尔济吉特·布和的次女。年仅十三岁时,布木布泰便被嫁给了皇太极,成为其侧福晋,皇太极称帝后受封永福宫庄妃。顺治帝继位后被尊为圣母皇太后,先后辅佐顺治帝和康熙帝两代帝王。
受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的影响,我想大家对于孝庄太后的事迹,不管是正史记载,还是野史传闻,恐怕都早已经是烂熟于胸了吧,在此也就不做过多赘述了。作为先后辅佐了两位幼帝的太后,孝庄太后不仅确保了皇位的顺利传承和统治的稳固,而且对于顺治和康熙的顺利成长和执政,影响同样极为巨大。
康熙帝对孝庄太后的感情不可谓不深,他曾说道,“忆自弱龄,早失怙恃,趋承祖母膝下三十余年,鞠养教诲,以致有成。设无祖母太皇太后,断不能有今日成立”,可见孝庄对于康熙的影响。
慈禧太后叶赫那拉·杏贞:清朝晚期的实际统治者
慈禧本名叶赫那拉·杏贞,于咸丰二年(1852年)被选入宫,赐号兰贵人,之后又先后晋封懿嫔、懿妃、懿贵妃。咸丰帝去世,同治帝继位之后,被奉为圣母皇太后,上徽号慈禧,故此被称为慈禧太后
咸丰帝驾崩之后,慈禧先是联合慈安太后、恭亲王奕訢发动辛酉政变,诛灭顾命八大臣,顺利夺取政权,就此形成“二宫垂帘,亲王议政”的格局,清政府此后曾暂时进入平静时期,史称同治中兴。同治帝驾崩之后,光绪继承皇位,慈安太后去世后,慈禧于光绪十年(1884年)发动“甲申易枢”罢免恭亲王,开始独掌大权,虽曾短暂还政光绪,但之后又发动戊戌政变再度训政。
从后世的眼光来看,慈禧堪称祸国殃民,乃是中国近代屈辱历史的罪魁祸首。不过,如果换个角度去看,面对道光以来持续衰退的局面,慈禧加强集权、重用汉臣,消灭太平天国、实现同治中兴等等,纵向比较来看,自康雍乾盛世以来,慈禧在清朝的执政者之中,已经算是做的不错了。
宋庆龄:举世闻名的二十世纪的伟大女性
宋庆龄出身于上海一个牧师兼实业家家庭,其父作为孙中山的朋友和同志,是她的第一个启蒙老师。少年时期曾前往美国接受“欧洲式的教育”,学成归来之后,她径直到了革命党人集中的东京,不久即担任了孙中山的助手,就此开始了近70多年的革命生涯。
她青年时代追随孙中山、献身革命,之后更是不顾父母反对毅然嫁给了孙中山,以坚定的步伐毫不犹豫地跟随孙中山踏上捍卫共和制度的艰苦斗争历程。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他把“和平、奋斗、救中国”的嘱托交给了宋庆龄和他的同志。之后,宋庆龄先是出访苏联,后又旅居欧洲4年。日本侵略中国之时,宋庆龄认为“国难当头、应该尽弃前嫌。必须举国上下团结一致,抵抗日本,争取最后胜利”,为国共第二次合作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新中国成立之后,宋庆龄依然在卫生保健和文化教育等方面发挥着自己的余热。
在近七十年的革命生涯中,宋庆龄坚强不屈,矢志不移,英勇奋斗,始终坚定地和中国人民站在一起,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妇女儿童的卫生保健和文化教育福利事业,为祖国统一以及保卫世界和平、促进人类的进步事业而殚精竭力,鞠躬尽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受到中国人民、海外华人华侨的景仰和爱戴,也赢得国际友人的赞誉和热爱,并享有崇高的威望。
师父和师傅有何区别?
现代汉语中,“师父”和“师傅”几乎没有区别,两个词在某些情况下几乎可以混用,但其中所蕴含的尊重之意有所不同,而在某些情况下又必须要分开,不能混淆,分别举个例子。
指老师——师父(师傅)如:《史记》中有:“孔氏述文,弟子兴业,咸为师傅,崇仁厉义。”
又如:《红楼梦》有“这早晚就下学了?师父给你定了工课没有?”
这里师父(傅)都是老师的意思,而且几乎没有区别,但是,一般认为“师父”的尊重指数高于“师傅”。
原因很简单,因为“父”这个字,古人讲“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三字经》曰:“子不教,父之过”,这里“父”实际包含“老师”之意。对老师的尊重要像尊重父亲一样,天地君亲师,亲就是父母、师就是老师,地位几乎等同,所以,师父的感情色彩、尊重程度、亲密程度,都要高于师傅。
又,师傅一词实际具有阶级的味道,最初,皇子或皇帝的老师,称为太师、太傅,就是师傅。后来这个词才慢慢平民化了。
指具有传统技艺的人群——师傅据《当代汉语词典》中,师傅有两种解释:
1、工商、戏剧等行业传授技艺的人;
2、对特殊技艺或职业从业者的尊称。
这个就很好理解了,比如做木匠的,我们尊称为木匠师傅。
但仍需注意的是,以前这一类人也可以称“师父”,最新的汉语词典才把“师傅”固定在这一类解释下。
对出家人的尊称——师父这个也很好理解,出家人(和尚、尼姑、道士)都可以尊称“师父”,而不能称“师傅”,这是特定的称呼,一定不能混淆。
你看《西游记》,孙悟空叫唐僧,绝没有叫“师傅”,如果有,你那书肯定是盗版。
现代口语中的“师傅”日常生活中,与不认识的人打招呼,所以一般会以“师傅”开头,比如你坐出租车,会说“师傅,我到XXX地”;你问路,会说:“师傅,请问XXX怎么走”;你去买菜,会说:“师傅,这个菜多少钱一斤?”
有些地方也会叫老师。
这些人都不符合以上3种解释,但你作为成年人,基本礼貌要有的,你不能走上去说:“喂,春熙路咋个走?”这样会被打的。
小结“师傅”和“师父”两个词,过去在许多情况下是可以互换的,但是,语言是不断发展、且越来越规范的,现代汉语中,“师傅”和“师父”的界限也越来越清晰,但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不能随意混淆、互换。
总体来说,“师父”的含义比“师傅”更广泛,当你不确定如何使用时,称“师父”都不会有问题,反之则要慎重。
在古代怎么写?
上古时代有姓有氏,姓是族号,氏为姓的分支。“姓”字为左右结构,左从“女”右为“生”,从“女”而生,在母系社会里,子女只知其母,而不知其父,母姓为后代唯一能确定的尊亲。“姓”是氏族的族号,氏族的成员都以这个族号作为自己的姓。我国远古社会的氏族部落各有不同的姓,黄帝是姬姓,炎帝是姜姓。
后来,周王室及鲁、晋等封国诸侯是姬姓,封国诸侯中的齐是姜姓,秦是嬴姓。
再后来,由于子孙繁衍散居,同姓者发展出许多分支,称为氏。如姬姓下分孟氏、季氏、孙氏、游氏。
战国之后,人们往往以氏为姓。姓氏最初是贵族专有的,平民没有。
先秦古书中的弈秋、脑丁等平民,都有名无姓。
汉代以后,上自天子,下至平民都可以有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