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f皇女的赏赐,为何馆陶公主备受宠爱绛邑公主却无人问津?
dnf皇女的赏赐,为何馆陶公主备受宠爱绛邑公主却无人问津?
馆陶,是汉武帝岳母,晚年还养了男宠。绛邑,在史书上,除了有点身份记载以外,就再无其他故事。虽然无人问津,但绛邑却备受汉文帝宠爱,嫁得也比馆陶好很多。
汉文帝的一生,只有2个女儿,但这两位公主的人生际遇,就天差地别了。
馆陶公主,名叫刘嫖,地位堪比诸侯王,风光无限,后来还被人称为“窦太主”。她的故事,无论是正史,还是野史,都有一大堆记载。
绛邑公主,在史书上,除了有点身份记载以外,就再无其他故事。她的事迹、结局,都无人问津,连她的本名,在史书上也只有两个字——“不详”。
有不少人据此推测,汉文帝刘恒是不是太偏心馆陶了?可事实恰恰相反。
相比皇后所生的馆陶,刘恒更偏爱庶出的绛邑公主。
这一点,在婚嫁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庶出的绛邑,嫁得比嫡出的馆陶,要好很多绛邑公主嫁的人,是周勃的儿子、周亚夫的弟弟周胜之。
这是一门娃娃亲,定亲时,周胜之只有6岁。
可不要小瞧这门婚事。
周勃,是西汉的开国功臣,位列功臣第五,曾跟随刘邦打天下,被刘邦称为:“安刘氏者必勃也。”
而在汉文帝刘恒一朝,周勃曾两度被封为丞相。
《史记·卷五十七·绛侯周勃世家第二十七》:文帝既立,以勃为右丞相,赐金五千斤,食邑万户。
周胜之,是周勃的长子。
他未来能承袭周勃的绛侯爵位,食邑近万户(另说八千一百八十户)。
6岁那年,周勃风头正盛,也是这一年,汉文帝为女儿绛邑公主定亲。等到公主成年后出嫁,最次也能当个侯爷夫人。
最关键的是,周勃当时在朝中为官,绛邑公主嫁人后可以住在京城。
而馆陶公主刘嫖的婚事,就比不上庶出的绛邑了。
刘嫖的丈夫是堂邑侯陈午,也是个侯爷,但地位远不如绛侯。
陈午的祖父,名叫陈婴。他原来是秦朝县令,先投靠了项羽,后归降了刘邦,一生追随三姓主公,没有立下大功劳。
在册封时,陈婴只得了一个堂邑侯,最开始封邑仅六百户,在汉书功臣表中排名86,到后来才增加到1800户。
陈午袭爵时,陈家还只是个1000多户的小侯,在《史记》中甚至没有专门的书表。
而馆陶公主嫁过去后,必须跟着陈午回到封地,基本不能常住京城。
这样一比较,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在夫婿选择上,汉文帝明显更偏心绛邑。
不过,到了后期,绛邑确实不如馆陶。
我认为,主要原因,可能有下面几点:
第一,馆陶公主有个好妈妈,而绛邑公主生母不详。馆陶公主的母亲,是汉文帝刘恒的皇后窦氏。
在电视剧《美人心计》中,窦漪房是刘恒唯一的挚爱。刘恒登基前,她当过代国王后;刘恒登基为帝后,她直接成了皇后。
但在正史中,代国王后并不是窦漪房,而是吕氏。
当时,窦氏只是姬妾,人称“窦姬”。不过,她确实很受宠,但一直没能当上皇后。
《史记·外戚世家》:至代,代王独幸窦姬,生女嫖,後生两男。
刘恒还是代王时,王后吕氏为他生下了4个儿子,此后就病逝了。
吕氏病逝后,代国一直没有立新王后。
刘恒登基为汉文帝后,吕氏生的4个儿子,在几个月内相继病死。就这样,窦姬生的刘启,就成了长子。
此后,刘恒大封天下,将长子刘启立为太子。
直到此时,窦氏才母凭子贵,被立为皇后。
不少史学家猜测,吕氏的4个儿子,去世时间如此巧合,有2个可能:其一,是窦氏的手笔;其二,是刘恒为讨窦氏欢心,不惜弄死亲生儿子。
当然,这些揣测,至今也没能得到证实。
不过,窦氏在刘恒心中的地位,肯定举足轻重。
因为有个好妈妈,女儿刘嫖也能沾到不少光。
母亲被立为皇后,馆陶就成庶出,变成了嫡出。
也是在这一时期,刘嫖被封长公主,封地在“馆陶”,人称“馆陶公主”。
妈妈优秀的好处在于,只要窦氏活着,刘恒就不会忘记这个女儿。
窦氏非常长寿。
她甚至活得比儿子刘启(汉景帝)还要长,一直活到了汉武帝登基。
在当皇后、太后、太皇太后的过程中,窦氏对皇帝的影响极大、对朝政的影响也极大,几乎可以用“权倾朝野”来形容。
有窦氏的言传身教,馆陶公主从小就懂得趋利避害,学着工于心计;有窦氏做后盾,即便她嫁的一般,前朝后宫,也没几个人敢对她下手。再来看看绛邑公主。
她生母不详,史书上只说她是汉文帝刘恒之女,可见,她的母亲并非窦氏。
史书上不记载生母,想必,她的母亲的位份应该很低。
没有亲生母亲庇护,绛邑公主又是庶出。
从起跑线上来看,她就已经和馆陶公主差了一大截。
第二,馆陶公主有个好弟弟,而绛邑公主只有夫家。馆陶公主的弟弟,是西汉太子刘启,后来,他成了赫赫有名的汉景帝。
他们姐弟感情非常好,刘启登基后,只要姐姐不做太过分的事,他都愿意包容,因为馆陶是他唯一的亲姐姐。
有个权倾朝野的母亲,有个当皇帝的弟弟,汉景帝时期,馆陶公主在宫里横着走都没人敢说什么。
而馆陶公主也确实经常出入宫廷。
她的夫家,不算太显赫,因此,她常常为夫家谋福利。
此外,为了巩固姐弟关系,馆陶还经常给弟弟进献美女。
后来,馆陶还想把女儿陈阿娇,许配给当上的太子刘荣。不过,刘荣的母亲栗姬,对馆陶给丈夫献美女非常不满,便一口回绝了她。
栗姬怎么也想不到,给儿子拒绝了一门婚事,直接把儿子的太子之位给弄没了。
当时,王夫人的儿子刘彻,跑去对馆陶说:“若得阿娇,当以金屋贮之。”
此后,馆陶就和王夫人联合,成天在汉景帝面前,说栗姬的坏话。
《汉书·外戚传》:长公主嫖有女,欲与太子为妃,栗姬妒,而景帝诸美人皆因长公主见得贵幸,栗姬日怨怒,谢长公主,不许。长主欲予王夫人,王夫人许之。会薄皇后废,长公主日谮栗姬短。
但这些坏话,并不足以让汉景帝废掉太子。
真正让汉景帝失望的,还是栗姬做的另一件事。
当时,汉景帝生病,他交代栗姬去照顾诸皇子,想看看栗姬的反应。
但栗姬不仅不肯去照顾皇子,还出言不逊,不肯答应。
汉景帝很生气,但没有发作,却动了废太子之心。
《汉书·外戚传》景帝尝属诸姬子,曰:“吾百岁后,善视之。”栗姬怒不肯应,言不逊,景帝心衔之而未发也。
不久后,刘荣被废为临江王,而刘彻被立为太子。
从这件事上,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皇帝的母亲,可以不懂朝政,可以没有家族势力,也可以得罪人,但一定要大度宽容。
刘彻被立为太子后,他和陈阿娇的婚事,也就定下了。
在刘彻夺位这件事里,馆陶用了心计,但并不高明。
如果不是有一层亲姐弟关系,馆陶公主即便有心计,也没办法完成这一系列操作。
再来看看绛邑公主,她没有亲兄弟,也很少主动进宫。
嫁人之后,她唯一的生活就是周家,可周家的荣光,也没有持续太久。
周勃去世后,绛邑公主的丈夫周胜之承袭爵位。
然而,周胜之却犯下了杀人罪,最终被国除,失掉了爵位。
《史记·卷五十七·绛侯周勃世家第二十七》:子胜之代侯。六岁,尚公主,不相中,坐杀人,国除。绝一岁,文帝乃择绛侯勃子贤者河内守亚夫,封为条侯,续绛侯后。
此后,绛邑公主并没有回宫,也没有人知道她去了哪里。
第三,馆陶公主有野心,而绛邑公主很本分。前面提到的母亲和兄弟,都属于外因,除了外因,我认为,造成2位公主命运不同的,还有深层的性格因素。
毕竟,绛邑公主再不济,也有来自父皇汉文帝的偏爱。
从婚事看,出身好的馆陶,反而不如绛邑。
如果绛邑能抓住机会,利用在京城近水楼台的机会,靠着周家的势力,不一定会比远在封地的馆陶公主混得差。
但是,绛邑公主并不是热衷于权势的人。
从现有史料来看,周家没有她的身影,朝廷后宫也没有她的身影,她唯一一次出现,是公公周勃被人怀疑谋反,她顶着公主的名号出来作证。
《史记·卷五十七·绛侯周勃世家第二十七》:勃恐,不知置辞。吏稍侵辱之。勃以千金与狱吏,狱吏乃书牍背示之,曰「以公主为证」。公主者,孝文帝女也,勃太子胜之尚之,故狱吏教引为证。
而馆陶公主,和她完全是两个性格。
汉文帝时期,馆陶时不时进宫,讨好母亲,看看父亲;汉景帝时期,她为和弟弟搞好关系,经常送美女入宫,还筹谋让女儿成为下一届皇后;汉武帝时期,她更是疯狂,直接带着女儿称霸后宫,还让汉武帝赐封号,跟随母亲的姓氏成为了“窦太主”。在教育女儿方面,馆陶更是用心良苦。
她把毕生经验都教给了陈阿娇,希望她能延续辉煌。
只可惜,汉武帝不像汉文帝、汉文帝那么好糊弄,他对馆陶,利益关系多于亲情。
公元前130年,坐稳皇位的刘彻,忘记了当年“金屋藏娇”的誓言。
他废掉了陈皇后,令她移居长门宫。
馆陶公主得知后,内心恐惧,亲自向汉武帝叩头请罪。
汉武帝安慰她:“皇后的行为不符合大义,我不得不把她废黜。你放宽心,应她依旧会被优待,与从前一样。”
《资治通鉴·卷第十八·汉纪十》窦太主惭惧,稽颡谢上。上曰:“皇后所为不轨于大义。不得不废。主当信道以自慰,勿受妄言以生嫌惧。后虽废,供奉如法,长门无异上宫也。”
但实际上,馆陶公主的势力,自此一落千丈。
不过,即便一落千丈,馆陶公主的小日子,也过得十分滋润。
公元前129年,丈夫陈午去世,60多岁的馆陶,不甘于寂寞,迷恋上一位叫做董偃的少男。
她把他从13岁养到18岁后,就一直带在身边,日夜相随,形影不离。
汉武帝虽然认为馆陶公主的行为很不妥,但碍于她和董偃在礼节上毕恭毕敬,也就没有过多干预。
后来,汉武帝甚至还允许馆陶公主带董偃参加宫中宴会。
当然,在百官心中,馆陶有伤风化,民间也多了不少相关野史,以供消遣。
多年后,董偃去世,年仅30岁。几年后,馆陶公主离世,弥留时,她留下遗言,要求和董偃合葬。
后人称她,开启了公主养男宠的“新纪元”。
《汉书·东方朔传》:公主贵人多逾礼制,自董偃始。
馆陶和绛邑,在性格上截然不同,她们的命运自然不同。
相比绛邑,馆陶公主的一生,的确足够精彩。
她的大半生,靠着母亲、弟弟和自己的心机,顺风顺水,尊宠不减;但是临终前的几十年,她不得以放下傲骨,丢掉蛮横,卑躬屈膝讨好汉武帝。
但这样的低头,还不是最惨的。
毕竟,她的晚年,还能和男宠朝夕相处,享受荣华富贵。
最惨的,是她的儿子。
馆陶公主去世后不久,她的2个儿子(陈蟜和陈须)就被处死了。
原来,在母丧期间,这两人不仅争夺财产,还犯下了“女干”罪,被判处死刑。
《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元鼎元年,侯须坐母长公主卒,未除服奸,兄弟争财,当死,自杀,国除。
《史记·卷十九·十表·惠景间侯者年表》元鼎元年,侯蟜坐母长公主薨未除服,奸,禽兽行,当死,自杀,国除。
从这个角度来看,馆陶公主虽然享受了大半生辉煌,但和岌岌无名、无人问津的绛邑公主相比,两人谁更幸福,还真的不好说。
你怎么看?
如果是你,你更想过馆陶公主,还是绛邑公主的人生?
欢迎留言。
东归为什么又受到那么多阻拦?
土尔扈特部是卫拉特蒙古四部之一,因内部矛盾向西逐水草,迁移到伏尔加河流域定居,1771年在首领渥巴锡带领下回归大清国。
土尔扈特部原是卫拉特蒙古四部之一,这四部包括和硕特部、准噶尔部、杜尔伯特部、土尔扈特部。
1628年以前,土尔扈特部和其他三个卫特拉部落,主要游牧于天山以北,阿尔泰山以南,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
17世纪初,卫拉特蒙古几个部落发生了内战,为了争夺草场出现了矛盾。外加俄国的殖民扩张,最终爆发了1625年的卫拉特诸部大动乱。
在明崇祯二年(1629),由于土尔扈特部首领和鄂尔勒克,和准噶尔部的首领图尔浑台吉交恶,和鄂尔勒克率部迁徙到了俄罗斯伏尔加河流域南北两岸草原。
之后土尔扈特不看忍受俄国欺凌,最终选择回到大清国怀抱。关于东归原因,首先当然是俄国对该部压榨似的利用,俄国官方势力干扰土尔扈特政权中心的运作,这是首领渥巴锡不能容仍的。
俄国还纵容其他族群掠夺土尔扈特部的族人和牲畜,霸占他们的牧场。并且俄国把土尔扈特作为俄罗斯帝国的藩属,不顾人民死活,大量征调土尔扈特军队参与俄国的对外战争。
在苏联科学院编的《苏联史纲》里统计,只是在1762-1769年,俄国就先后征兵了32次,人数超过125万人。
他们挑选土尔扈特人去打头阵,损失了数以万计的民众,归来的人不过是之前人数的十分之一左右。
经济恶化是土尔扈特东归的另一个重要原因。1628年左右,土尔扈特蒙古在和鄂尔勒克带领下,穿越哈萨克大草原,来到伏尔加河下游的里海大草原游牧。
经过和鄂尔勒克、阿玉奇等四代苦心经营,逐步繁盛,无奈阿玉奇死后,汗国实力开始衰退。到渥巴锡时期,许多土尔扈特人失去了牧场,没有充足的饲料养活牲畜。
土尔扈特部西迁后,一直保持着和其他卫拉特蒙古的联系,从来也没间断过。1640年,首领和鄂尔勒克还出席了喀尔喀、卫拉特蒙古的封建领主大会,共同制定了《蒙古卫拉特法典》。
此外,对藏传佛教信仰是土尔扈特回归的精神力量。土尔扈特人崇信藏传佛教格鲁派,他们熬茶敬佛,平时的生活时刻离不开喇嘛教,即便移居到伏尔加河流域,还不时派人亲自到西藏熬茶布施。
乾隆在《土尔扈特全部归顺记》有言:
而俄罗斯又属别教,非黄教,故与合族台吉密谋携全部投中国兴黄教之地以息肩焉!
然而俄国人却强迫、利诱土尔扈特部改信东正教,强制实行洗礼,许多蒙古民众不堪重负皈依东正教。为了和俄国人对抗,土尔扈特部的历代汗王广修寺庙,邀请卫拉特其他各部和西藏高僧到土尔扈特来弘扬佛法。
加强和西藏达赖喇嘛之间联系的方式,使土尔扈特部最终没有背叛自己的信仰。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土尔扈特部在首领渥巴锡率领下发动斗争,长途跋涉,历经千辛万苦,蒙受巨大损失,冲破沙俄重重阻扰,最终回归。
土尔扈特部较大的头目,分别率领自己的民众,在渥巴锡的领导下,纷纷离开伏尔加河游牧地,前往伊犁地区,人数大概在十万左右。
这么庞大的队伍千里迢迢来到大清国,过程十分艰难。锡伯总管伊昌阿报道说:
其投来者内,皆为老弱孤独,妇女幼儿甚众,摇晃行走而来。……到达我等头人驻地后,频频叩首痛哭求乞。
土尔扈特部跨越千里草原,渡过了乌拉尔河,进入冰雪覆盖的哈萨克地区。沙俄派遣哥萨克骑兵进行追击,9000名土尔扈特勇士担任后卫,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与追兵殊死搏斗,全部壮烈牺牲。
渥巴锡率领大队人马继续向东,路上困难重重,既要战胜严寒,也要防止疫病,更重要的是缺乏粮食,饿死、冻死者不计其数。他们坚持下来,在历时8个月之后终于回归祖国。
这支东归队伍,不仅有土尔扈特部人,还有和硕特、辉特人众。然而在安置这部分人时,乾隆对他们却一直保持戒心:
若安插伊犁之哈沁、沙喇伯勒等地,则与西界较近,易于伊等逃窜。
此后,乾隆几番召见土尔扈特首领渥巴锡,对其嘉奖,恩赐封爵。还多次在万树园举行盛大的灯火宴会,乾隆的重赏、安抚政策,这对土尔扈特部和其他民族都是一种宽慰,容易增强他们对清政府的向心力。
一些参与叛乱而后又归降清朝的蒙古首领见到乾隆后,也不禁感叹:
蒙皇恩殊深,均出乎意料。无法报答于万一,殊为感激。
土尔扈特的回归不仅展现了渥巴锡等领袖的英勇,和民众的向心力,更是展现了乾隆的手腕和魄力,毕竟当时诸将领担心俄国日后索要,引起战争,不敢收留,是乾隆帝果断拍板,才有了中国历史上这动人的一章。
唐玄宗为什么那么宠爱杨贵妃?
杨玉环本是太子寿王李瑁的宠妃,因一次偶然相见便让感情空虚期的公爹唐玄宗茶饭不思。玄宗便利用了种种手段将杨贵妃弄进自己的后宫封为贵妃,从此两人形影不离,成了玄宗的专宠。不仅地位高过皇后,而且为杨贵妃修建富丽堂皇的骊山行宫以及华清贵妃池。也留下了唐朝历史上既浪漫又可耻的一段艳史,这些对大家都成耳熟能详的故事了。
杨贵妃惊为天人的美丽是她能够受宠爱的条件之一,但是在自古无情帝王家。上至秦始皇的儿子扶苏胡亥你死我活的争斗,到玄宗太爷爷太宗们的玄武门之变,哪一次争权夺位不是刀光剑影,血溅五尺。同样后宫中光有肤白美貌.酥胸蛮腰的傻白甜是不可能得到长久的恩宠的。从某个角度看,女人们后宫争宠斗争手段,不仅比男人手段残酷,甚至更加阴狠毒辣,说最毒不过妇人心,用在皇帝的女人们身上,那是再恰当不过!那么杨贵妃除了美貌还有哪里让唐玄宗如此喜爱呢?
第一:杨玉环独特惊人的美貌世所罕见,唤起了唐玄宗近乎沉寂的感情世界。
古典四大美人的标签就是‘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杨玉环的标签就是羞花。“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便是对杨玉环惊为天人的美貌的生动描绘,更是对杨美丽容颜传诵的千古不朽诗句。而且杨贵妃的美属于自然丰满性,一改后宫过重的艳俗脂粉气息,给玄宗带来了前所未有清新感受!
第二:杨贵妃过人的情商和应变能力。
五代《开元天宝遗事•解语花》:“明皇秋八月,太液池有千叶白莲数枝盛开,帝与贵戚宴赏焉。左右皆叹羡,久之,帝指贵妃示于左右曰:‘争如我解语花?’”
唐明皇将杨贵妃喻为”解语花“,赞赏她为会说话的花。可见杨玉环的聪慧可人和极高的处世能力。 从某方面讲:杨玉环能独得玄宗恩宠十多年,确实有别于众多的皇帝后宫花瓶,我们不得不承认她有着十分惊人的能力。
从另一方面讲,杨玉环的处世能力不低于奶奶武则天。两个女人都从不可参政的政令中进入权利中心,将兄弟姐妹推举高位,权倾朝野,并且深受帝王的信任和重用。在弄权能力方面,杨玉环不但不低于武则天,甚于强于武氏。两个上位不正的女人能做到权倾大唐,说她没相当能力,你们相信吗?
第三:杨玉环良好的艺术修养。
玄宗虽生于帝王之家,但自幼才情高远,不仅博览群书,更精通音律诗书。并在戏曲歌舞方面有极高的造诣。被后世尊为戏曲祖师爷。
杨玉环自幼长于官宦之家,琴棋书画都有所涉猎,尤其擅长舞蹈音乐。体态轻盈,像蝴蝶一样翩翩起舞。共同的爱好上的知音和精神上的和谐才是让两人长期恩爱的根本。
第四:杨贵妃有着独特的保养秘方。
据传杨玉环从西域得到一种具有奇效的秘制药丸~冰肤玉露丸。既可美颜养生,又可让肌肤生香,白如凝脂,夏季清凉。杨贵妃本身就有着绝世的容颜,再加上迷人的体香和冰雪般肌肤。受到十多年的独宠就可以理解了。直至马嵬之变,众将士群情激愤要求抄灭杨氏一族,赐死杨贵妃时,玄宗依然深迷于她,不忍下旨。
虽然杨贵妃对开元盛世的终结和盛唐的衰落负有相当大的责任。但仅从唐玄宗杨贵妃这一段史诗级的传奇看:他们的相互吸引不仅只是权力与美貌为交换条件,更有着宫廷少有的真挚爱情。能让一个见识了无数大唐美女的帝王平等和睦的独宠一个女人达十年之久,这在历史上本身就是传奇,她的情商智商能力绝对值得后世膜拜不已。遗憾的是:一.杨贵妃不应过于参与政治,举荐亲人从政误国,也落得自食其果香消玉陨!二.为获玄宗独宠服用丹药,没留下子女,一代天人断了香火!
嘉庆是怎样对待乾隆众多的孩子和妃子的?
一生活了89岁,在位60年,实际执政63年的乾隆皇帝活的寿命够长,执政时间也够长,那他的后宫妃嫔也绝对够多,子女也不少。历史上的乾隆确实妃嫔不少,他在临死的前一年也就是88岁那年还纳了两名十四五岁的女孩为妃,可以说绝对是活到老娶到老。
乾隆一生共有43位妃嫔,27名子女。那么问题来了,这么多老婆孩子,乾隆去世后,他的继承人嘉庆是如何对待这些庶母和兄弟姐妹的呢?
其实由于乾隆太能活了,他的绝大部分妃嫔和子女都没活过他,在乾隆去世的时候,他的43位后宫妃嫔中只还剩下9人健在,这其中还包括了他88岁时新娶的那两名十四五岁的女孩。
而乾隆的27名子女更是绝大多数都没有活过老爹乾隆,乾隆去世时,连继承人嘉庆在内也只剩下5名子女还健在。下面就说一说嘉庆在乾隆去世后是如何对待这些庶母和兄弟姐妹的。
乾隆去世后除去嘉庆还有三子一女健在乾隆去世时还健在的子女除了嘉庆之外,分别是皇八子永璇、皇十一子永瑆、皇十七子永璘以及最小的女儿十公主固伦和孝公主。
皇八子永璇和皇十一子永瑆是同母的亲兄弟,生母都是乾隆曾经很宠爱的淑嘉皇贵妃金佳氏,排行第十五的嘉庆和皇十七子永璘是同母的亲兄弟,他们的生母都是乾隆极为喜爱的令妃,后来被追谥为孝仪纯皇后魏佳氏,最小的女儿十公主生母则是惇妃汪氏。
先说一说年纪最长的永璇,在乾隆去世时,乾隆诸子中最年长的皇子就是永璇,不过永璇虽然最为年长,却也是最不正经的皇子。
永璇自幼为人轻佻浮躁,办事极为不得人心,在朝廷上下名声很差,是有名的糊涂王爷,因此他虽然年长,但乾隆却并不太喜爱他,在当初秘密立储时也直接将他排除在外。
乾隆在世时也只将他晋封为仪郡王,不过永璇很有自知之明,对皇位从不抱有幻想,自从当了仪郡王之后,他表现得非常满足。
永璇非常喜好饮酒,他更是充分地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除了喝酒啥都不会干,不管是乾隆还是后来嘉庆亲政之后交代给他的差事,他几乎没一件事能办好,乾隆在世时,他经常因为办砸了差事受到乾隆严厉斥责,乾隆去世后,毕竟他是嘉庆的哥哥,嘉庆也不好太过严厉的申斥他,最后嘉庆也不敢再交给他差事去办了,只好安排他去掌管宗人府,管理约束皇族成员这种闲差事。
不过永璇也有高光时刻,他的高光时刻就是在乾隆去世后帮助嘉庆压制了大贪官和珅,乾隆去世后嘉庆故意让和珅操办乾隆丧事,随即嘉庆又让永璇带领侍卫以替乾隆守孝为名在乾清宫把和珅彻底监视住,断绝和珅与外界联系,最终嘉庆才在乾隆去世十五天后顺利地铲除了大贪官和珅。
永璇也因帮助嘉庆铲除和珅的功劳被晋封为仪亲王,不过此后永璇更加整日饮酒作乐不务正业,他在酒后还曾对人说过:皇帝又苦又累哪是人干的活,哪如像我这样做一个富贵王爷逍遥快活。
当然,这也许是永璇的聪明之处,毕竟他怕引起弟弟嘉庆的猜忌,所以故作不务正业,嘉庆不给他办差事,他也就不用再担责任,这样当一个逍遥富贵王爷也是很美满的人生嘛。
正是永璇想得很开,所以永璇继承了老爹乾隆的长寿基因,他一直活到道光十二年(1832年)以87岁高龄才去世,永璇也是清朝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子。虽然在历史上永璇的名声不怎么样,但想一想他才是真正的人生赢家,美满长寿的人生收尾。
永瑆是乾隆第十一子,也是乾隆在晚年除了嘉庆之外,最为器重和喜爱的儿子,永瑆非常有文采,书画能力都是一绝,尤其是书法上造诣极深,他的成亲王书法贴在后世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永瑆的书法与刘墉、铁保、翁方纲并称乾隆四大家。
永瑆也是乾隆晚年对嘉庆的皇位最具竞争力的皇子,乾隆在世时只册封了三个儿子为亲王爵位,一个是乾隆最为喜爱但却英年早逝的皇五子永琪为荣亲王,另外两人就是在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册封的嘉庆的嘉亲王和永瑆的成亲王。
由于乾隆采取的是秘密立储制度,当时众朝臣都不知道乾隆属意的继承人会是谁,但是后来乾隆十分器重和喜爱永瑆和嘉庆,因此众朝臣就猜测乾隆的继承人必定在永瑆和嘉庆二人之中产生。
不过永瑆虽然才华横溢,文采出众,但很可惜他偏于文弱,不善骑射,性格还有些文人的酸腐之气,优柔寡断,这让乾隆对他十分不满,也因此永瑆才败给了嘉庆没能继承皇位。
虽然永瑆对嘉庆皇位有一定威胁,但是乾隆去世后,嘉庆却并没有猜忌哥哥永瑆,他反而对永瑆加以重用,而且永瑆也帮助了嘉庆收拾和珅,在和珅被抓后,能够有资格审理和珅的大臣并不多,因此嘉庆想到了大学士刘墉,为了能镇住和珅,嘉庆命与刘墉关系亲密的永瑆一同审理和珅,最终和珅只得伏法认罪。
剪除和珅之后,嘉庆就让永瑆代替了原来和珅的地位,嘉庆任命永瑆为领班军机大臣兼总理户部三库并兼领侍卫内大臣以及兼署吏部,可以说嘉庆不仅没猜忌哥哥永瑆,还赋予了他决策军机、财务、人事以及统领禁卫军的大权,而在永瑆之前从没有亲王能出任军机大臣的职务,也是自永瑆开始清朝后面才出现了亲王兼领军机大臣的事例。
不过嘉庆也并不是完全信任哥哥永瑆,此后嘉庆经常没事找事,以一些小借口小理由处置敲打一下永瑆,后来永瑆代替嘉庆去祭地坛,结果祭文中的赞序有些错句,嘉庆以此为借口罢免了永瑆一切职务,并让其居家闭门思过,永瑆也很坦然接受,从此居家认真研究书法,不再过问政事。
永瑆此后不再参与政治,潜心研究书法反而得以长寿,道光三年(1823年)永瑆以72岁高龄去世,结局也算是比较不错了。
永璘是乾隆第十七子,也是乾隆最小的儿子,不过别看他在乾隆儿子中年纪最幼,但却不受乾隆喜爱,这就是因为他自幼极为贪财,不务正业,永璘不爱政治爱经商,颇有经商的头脑,他在成年后分府治事,乾隆让内务府赐给了他一个本金价值约五万两银子的当铺,结果三年多永璘就顺利地让当铺本金翻了一倍多,可见其经商头脑。
由于不受乾隆喜爱,永璘在乾隆在世时只被晋封了贝勒爵位。永璘比之永璇也是有过之无不及,他曾经对哥哥们说过:可以不当皇帝,但是希望哥哥们谁当皇帝了收拾死和珅后,能把和珅的豪宅赐给我。
永璘也因为这句话被后世称为不爱江山爱豪宅的糊涂王爷,因此嘉庆亲政收拾和珅之后,确实对这位同母的亲弟弟很不错,不仅晋封他为庆郡王,还把和珅的豪宅赐给了他,并且还将和珅的一半家产也赐给了他。
不过和珅的豪宅永璘只拿到了一半,因为和珅的儿媳妇是乾隆最宠爱的小女儿十公主,所以嘉庆收拾完和珅之后,也不能把妹妹赶出去啊,于是就让永璘和十公主各住一半的和珅豪宅。
由于永璘不爱权力只爱经商赚钱,因此很少参与政治,也因此嘉庆想晋升他的爵位都没有理由,所以永璘的爵位一直就只是郡王的爵位,直到永璘晚年去世,他心心念的还是想坐拥整个和珅豪宅,但是十公主也是他的妹妹,他也不好意思把妹妹赶出去,因此直到他临死前坐拥整个和珅豪宅的愿望都没能实现,嘉庆为了让他临死前高兴一些,特意下旨晋封他为庆亲王,不过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永璘还是去世了,享年55岁。
十公主固伦和孝公主是乾隆所有儿女中最小的,她是乾隆在65岁时才生下的女儿,她也是乾隆的老来女,所以乾隆对她极为宠爱,甚至曾说过她若是男孩,皇位必定传给她的话。
不仅乾隆疼爱十公主这个最小的女儿,嘉庆也十分疼爱这个最小的妹妹,十公主自幼就被乾隆许配给了和珅唯一的儿子丰绅殷德为妻,嘉庆曾经十分反对妹妹嫁给和珅的儿子,甚至在十公主与丰绅殷德大婚时他还大哭了一场。
后来嘉庆收拾和珅时,本打算判处和珅凌迟处死,但是十公主进宫哭着求嘉庆给和珅留一个全尸,因此嘉庆才改赐和珅自尽,后来也是十公主替丈夫丰绅殷德向嘉庆求情,和珅的儿子丰绅殷德才没受到牵连。
不过丰绅殷德还是由于和珅的事情整日抑郁寡欢,在36岁时就英年早逝,而十公主在丰绅殷德去世后一直守寡,嘉庆看妹妹守寡也十分难过,但是由于清朝的制度规定公主守寡不能改嫁,因此嘉庆只能对妹妹加以丰厚奖赏以宽慰她。
十公主后来守了整整十三年寡,在道光三年(1823年)去世,享年49岁。
因此乾隆去世后,嘉庆对待三位兄弟和一位妹妹还都算比较不错,毕竟他的哥哥和弟弟都对他的皇位没有太大威胁,所以都能得到他的善待,而由于他处死了和珅,使得妹妹夫家没落,他内心其实对妹妹是抱有愧疚,因此他对妹妹十公主也很好。
乾隆去世后还有九位妃嫔健在,嘉庆又对之如何?清朝自康熙之后就留下规矩,先皇驾崩后,生前的妃嫔有两种情况,一是已生育皇子的妃嫔可以选择搬出宫由自己的所生皇子负责养老,或者可以选择留在皇宫由现任皇帝继续养老。另一种情况就是没有生育皇子的妃嫔就由现任皇帝安排在紫禁城中慈宁宫、寿康宫、宁寿宫、寿安宫这些专门给先皇妃嫔养老的宫殿统一赡养终老。
乾隆去世时还有九位妃嫔健在,她们分别是婉贵妃陈氏、颖贵妃巴林氏、惇妃汪氏、芳妃陈氏、晋妃富察氏、恭嫔林氏、鄂贵人西林觉罗氏、白贵人柏氏以及已经不可考证姓氏的寿贵人。
先从年纪最长资格最老的婉贵妃陈氏说起,她也是乾隆未登基前的潜邸侍妾之一,早在雍正时期婉贵妃就已经嫁给乾隆为侍妾,在乾隆去世后,乾隆健在的妃嫔中就属婉贵妃年纪最大资格最老。
婉贵妃出身汉人士族家庭,政治地位应该比较低微,加之她本人可能长相姿色并不艳丽,因此她并不受乾隆喜爱,嫁给乾隆70多年都没有生育过子女。她在乾隆登基后先是被封为陈贵人,后来晋封为婉嫔,此后在嫔这个位置上一熬就是四十多年,直到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乾隆集体将后宫妃嫔晋级的时候,她才被晋封为婉妃,以后一直到乾隆去世都没再也没有往上晋升。
不过婉妃却与嘉庆关系极好,嘉庆最初由庆妃抚育长大,但是庆妃在嘉庆14岁时就去世了,不久之后嘉庆的生母令妃也去世了,因此嘉庆没了生母和养母十分可怜,婉妃由于没有子女,对嘉庆极为疼爱和照顾,一直照顾到嘉庆大婚,所以嘉庆也一直视她为养母一般。
因此在乾隆去世后婉妃得到了嘉庆的尊崇和礼遇,嘉庆晋封她为皇考婉贵妃,宫中尊称其为婉贵太妃。
在这一时期婉贵妃几乎等同于皇太后的待遇,嘉庆对她极为尊崇,每日请安问好。有一次工部写文书没有遵照抬写两个字格的制度书写婉贵太妃的名号,这件事被嘉庆发现后,嘉庆十分恼火,把上至工部尚书琳宁及左侍郎英和,下到郎中永祚等人均受到罚俸的处罚,从这件事中也能看出嘉庆对于养母的尊崇还是非常到位的。
婉贵妃的寿命也很长,她一直活到嘉庆十二年(1807年)以92岁高龄去世,这在清朝历史上算是第三高寿的妃嫔了,仅次于活了97岁得康熙定嫔和活了96岁的雍正裕妃。婉贵妃虽然不受乾隆宠爱,但是到了嘉庆时期却备受尊崇,享受到了皇太后的待遇,相比嘉庆的生母令妃49岁就去世了,婉贵妃的人生比令妃美满多了。
乾隆去世时当时地位最高的就是颖贵妃巴林氏,她是蒙古八旗出身,她大概在乾隆十三年(1748年)入宫为那常在,到了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就被晋封为颖妃,晋封的速度还是比较快的,也说明了乾隆对她的喜爱。
在嘉庆三年(1798年)时,已经成为太上皇的乾隆下旨晋升颖妃巴林氏为颖贵妃,因此她成为了当时乾隆后宫中唯一的贵妃,地位最高。
乾隆去世之后,嘉庆对颖贵妃其实也很不错,这就是因为颖贵妃是嘉庆的亲弟弟永璘的养母。按照清宫规矩,颖贵妃有养子永璘,她完全可以搬出皇宫与永璘居住,由永璘侍奉她终老。但是嘉庆感念颖贵妃对弟弟的抚育之恩,所以他执意挽留颖贵妃居住于紫禁城中。而颖贵妃与婉贵妃关系亲密,她也不舍得离开婉贵妃,于是两人最终一同居住到了寿康宫养老。
颖贵妃在乾隆去世一年多之后的嘉庆五年(1800年)也去世了,享年70岁。嘉庆对她倒是很不错,不过她没享受太久人就没了。
接下来就是妃这个级别,其实乾隆去世时在妃这个级别只有惇妃汪氏和芳妃陈氏,而晋妃富察氏实际上是道光继位之后才给其上尊号为皇祖晋妃。
晋妃富察氏其实比较凄惨,为什么说她凄惨呢?因为她就是乾隆88岁时新娶的两名十四五岁女孩之一,想一想15岁的女孩要嫁给88岁能当自己爷爷的男人,而且这个老头在第二年还就去世了,此后一生守寡有多么凄惨。
其实按辈分来说乾隆还真算是晋妃的爷爷,晋妃富察氏出身满洲贵族家庭,是乾隆嫡妻富察皇后的侄孙女,以辈分来说乾隆还是她姑爷爷。
最初晋妃入宫选秀女时应该是被选给嘉庆,而嘉庆当时应该是考虑到服侍乾隆的妃嫔都已年纪老迈,年轻也都已经五十多岁,应该给乾隆换点年轻有活力的美女服侍,因此才会让晋妃成为了乾隆的妃嫔。
晋妃最初只是晋贵人,在乾隆去世后她才十五六岁,年纪比嘉庆还小很多,因此即便她的家族出身高贵,嘉庆也没晋升她的级别地位。直到嘉庆去世道光继位后,她成了当时唯一还健在的乾隆妃嫔,而道光的年纪和她差不多大,于是下旨晋封她为皇祖晋妃。
在道光三年(1823年)晋妃去世,史料中没有详细记载她的年纪,但是估计去世时大约在40岁左右,她也是乾隆妃嫔中最后一位去世,最后一个葬入乾隆妃园陵寝的妃嫔。
乾隆晚年比较得宠的妃嫔还属十公主的生母惇妃汪氏,她比乾隆小了整整35岁,家族出身于正白旗包衣,出身比较低微,不过乾隆喜爱的并不是她本人,而是她生的女儿十公主,别人是母凭子贵,她算是母凭女贵。
惇妃最初入宫时只被封为永常在,那时的她身份低下,因此待人十分温和,随着十公主的出生,她才一路晋升为惇妃,乾隆因为喜爱十公主的原因,爱屋及乌,对她也颇为宠爱,而她却现在逐渐受宠之后开始变得恃宠而骄。
后来惇妃经常因小错而殴打服侍她的太监和宫女,在乾隆四十三年 (1778年)她就将服侍自己的一名宫女殴打致死。
要知道清朝的宫女大多是八旗子弟,还有不少出身八旗贵族家庭的女孩,因此殴打宫女致死这是触及到八旗团结的问题,所以乾隆知道这件事后勃然大怒,他一怒之下将惇妃降为惇嫔,还剥夺了她抚养十公主的权利,并下诏警告其他皇子皇女以及妃嫔,任何人不得随意凌虐下人,否则必将严惩。
并且乾隆命令惇妃的娘家族人加倍赔偿被殴打致死的宫女的家属,从此之后乾隆对惇妃逐渐厌恶。不过由于十公主在离开惇妃之后整天哭着找娘,乾隆心软了,只得将十公主交回由惇妃抚育,并恢复了她的妃级身份。
此后又发生了惇妃宫中宫女自缢未遂和一名宫女险些被殴打致死的事情,再加上惇妃的叔叔总兵满斗仰仗着自己是皇亲国戚,在民间抢占民女,杀其父占其女,这些事让乾隆十分恼火,他直接赐死了满斗,也对惇妃更加厌恶失望。
如果不是看在十公主的面子上,估计乾隆可能早就把惇妃打入冷宫了,而惇妃的身份地位此后也没有再得到晋升。后来十公主与丰绅殷德大婚时,乾隆特意禁止他们俩向惇妃行跪拜之礼,这意思很明显,就是不希望十公主认惇妃这个妈。
惇妃这种性格当然也不会受嘉庆喜欢,不过嘉庆看在妹妹十公主的份上,对她还算可以,只是不再晋升她的身份地位,嘉庆十一年(1806年),惇妃去世,活了61岁,也算是得享天年了。
芳妃陈氏是汉人出身,家族出身地位不高,比乾隆小了39岁,进宫时间也很晚,也没有生育子女,在乾隆后宫中就算一个小透明的存在。入宫初期为明常在,后来晋升为明贵人,此后一直没有再晋升,直到乾隆五十九年(1795年)乾隆集体晋升妃嫔时她才被晋升为芳嫔,后来在嘉庆三年(1798年)乾隆临死前晋升为芳妃。
乾隆去世之后,嘉庆对她只能说是一般吧,毕竟是个没多大存在感的人,嘉庆也没有再晋升她的身份地位,嘉庆六年(1801年),芳妃逝世,享年52岁。
乾隆去世时嫔这一级别只有恭嫔林氏一人,她也算是乾隆早期的妃嫔,但跟了乾隆很多年却一直都是贵人,直到乾隆五十九年(1795年)才被晋升为恭嫔,此后一直到她去世都没再晋升过。
乾隆去世时恭嫔都67岁了,按这个年纪按资排辈嘉庆亲政之后也应该给她晋升一级,但是嘉庆却没再晋升她,这也说明了她与嘉庆关系处的很一般,存在感不强,家族出身还不是很高,再加上与新任皇帝处的关系一般,因此恭嫔一直到嘉庆十年(1805年)73岁去世时都没有再晋升,所以嘉庆对她只能说是一般吧。
乾隆去世时他的妃嫔中身份地位最低的就只剩下贵人了,鄂贵人西林觉罗氏是资格最老的了,她也是乾隆早期的妃嫔之一。
但鄂贵人并不受乾隆宠爱,这可能和她的家族有关系,她是雍正临终时留给乾隆的四位顾命大臣之一大学士鄂尔泰的侄孙女,父亲是浙江巡抚鄂乐舜。
鄂尔泰在乾隆初期与另一位顾命大臣大学士张廷玉在朝廷中搞党争,因此这让乾隆对鄂尔泰家族十分不满,鄂尔泰去世后,其家族和党羽都受到了乾隆整治,鄂尔泰家族也就此没落。
而鄂贵人的父亲鄂乐舜更是在任浙江巡抚时贪腐库银,勒索江南盐商,事发之后,乾隆勃然震怒,直接赐死了鄂乐舜,而鄂贵人也因此被降为鄂常在,此后一直身居常在的位置长达四十余年,直到乾隆五十九年(1795年)才被重新晋升为鄂贵人。
不过鄂贵人与婉贵妃关系极为亲密,婉贵妃去世时,鄂贵人一路哭送她到埋葬之地,才悲伤地回宫。因此嘉庆看在婉贵妃的面上对鄂贵人也还不错,嘉庆十三年(1808年)鄂贵人去世,享年76岁。
嘉庆在她去世后特意下旨提高葬礼规格,鄂贵人死后的葬礼远比她的贵人级别葬礼要高不少,由此也可见嘉庆对她还算不错。鄂贵人也是乾隆让位之前所纳的后宫妃嫔中最后一位去世的,只比乾隆88岁时纳的那两名女孩去世得早一些。
白贵人柏氏是江南民女出身,她的姐姐是乾隆的怡嫔,在乾隆下江南时,她和姐姐怡嫔一同被江南官员进献给了乾隆,不过乾隆最为喜爱的倒是姐姐怡嫔,因此将柏氏家族全部抬籍进入了正黄旗。
白贵人就不如姐姐怡嫔那么受宠爱了,她入后宫一直是白常在,直到乾隆五十九年(1795年)集体晋升妃嫔时才被晋升为白贵人,由此也可看出她在乾隆后宫中存在感并不强,也不受宠爱。
嘉庆八年(1803年),白贵人去世,享年73岁,总体来说嘉庆对她还算可以了,她死后嘉庆赏赐了很丰厚的陪葬品,从这些也能看出白贵人晚年生活的比较好。
最后说说已经不可考证姓名的寿贵人,其实她就是乾隆88岁那年纳的两名女孩之一,她和晋妃富察氏在十四五岁时被选入了88岁的乾隆后宫中成为贵人,和晋妃命运差不多,都是苦命的女孩,年纪轻轻就嫁给了行将入木的乾隆,婚后一年就守了寡。
史料中对寿贵人几乎没有太多记载,只记载了她的封号和她去世年份,她在嘉庆十四年(1809年)去世,按岁数推算死的时候大概也就是二十五六岁,真算是红颜薄命了。
写在最后整体来说嘉庆对待乾隆给他留下的兄弟姐妹还算是很不错,对待乾隆遗留下来的妃嫔那就只能说是看她们与嘉庆个人关系处的远近了,像婉贵妃、颖贵妃这样与嘉庆关系亲近,对待嘉庆和他亲弟弟永璘犹如亲生儿子,她们都得到了嘉庆的善待,至于关系处的一般的,那嘉庆对待她们也就一般般了。
毫无疑问乾隆的儿子中结局最好的那就是老八永璇了,心放宽,事不管,就做逍遥富贵王爷,最后还以高寿而终,这就是人生赢家,而乾隆的妃嫔中结局最好的也就是婉贵妃了,寿命够长,还受到了嘉庆足够的尊崇,虽然不是嘉庆生母,却享受到皇太后的待遇,相比之下比嘉庆的生母令妃都要好多了。
现在最有可能在哪里?
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玺就是印。秦始皇统一天下,特以传世珍宝”和氏璧“(一说兰田玉)制作一玺,命丞相李斯篆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形同龙凤乌鱼之状,由玉工孙寿刻成,因其最为宝贵,通常总是珍藏不用。
秦相李斯
公元前206年,刘邦兵入咸阳,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衣白马,系颈以组,咸阳东面十三里的车道亭投降,献上始皇玉玺。刘邦以此宝随身佩戴,以后子孙世世传戴,于是就被称为“传国玺”。
王莽
在西汉未年传至孺子,玺藏长乐官。王莽篡位,派其弟阳侯王舜进宫索玺,孝元太后怒掷于地,玺上螭被摔缺一角。后王葬败,带玺绶避火于断台,商人杜吴杀死王莽,取其绶而不知取其玺。公宾就见绶,问明绶的主人所在,就前去割了王莽首级并取得传国玺,交与王宪。王宪自乘天子车辇,有称帝意。李松入长安,斩王宪,把玺送到宛,献给更始。赤眉杀更始,玺归刘盆子。东汉建武三年(27),刘盆子败于宜阳,奉传国玺降光武帝刘秀。
东汉末,宦官张让段珪作乱,汉少帝夜出北宫,与掌玺者走散。让、珪既诛,少帝回宫,六玺俱在,而独失传国玺。不久,十八路诸侯讨董卓,长河太守孙坚屯军洛阳城南,在一井中捞得传国玺,立即撤回鲁阳,准备称帝。不料传国玺并没有给孙坚带来好运,不久他就在岘山阵亡。袁术乘孙坚之妻扶榇归里之机,派兵于半路截得玉玺,称帝。其妻扶棺奔庐江,又被广陵太守徐繆夺取献于曹操,三国归晋后,玉玺归了司马炎。
永嘉五年(311年),王弥攻入洛阳,俘晋怀帝得玉玺。作为少数民族统治者的刘聪,还不懂得传国玺的意义,他把晋怀帝和传国玉玺迁到平阳“保管”起来,刘聪死后,大将军靳准作乱,要把玉玺交给胡嵩,说:“自古无胡人为天子,今以传国玉玺付汝,还如晋家”,胡被靳杀死,也未敢接受。不就,靳准被杀,弟靳明遣卜泰献玺于刘曜。公元328年,石勒攻杀刘曜,得玺,在一边刻“天命石氏”四字题词。
东晋穆帝
后赵四传至石鉴,内乱,冉闵杀石鉴,夺玺,传子冉智。三年后,前燕慕容俊以重兵四面围困冉魏国都邺城,晋濮阳太守戴施以出兵救援为名,从冉魏大将军蒋干手中赚得玉玺,遭部护何融怀玺至枋头,交给晋安西将军谢尚,谢尚又送至建康(南京),时为东晋穆帝永和八年(352年),至此,传国玺历四十二年而复归于晋。
从晋元帝东渡以后,历数帝都没有传国玺,以至北人嘲笑说:“司马家四十二年是白板天子。“
及永和得玺,人们这才把东晋视为正统。玺至建康,百僚毕贺。其重如此。
公元420年,晋恭帝禅位于刘裕,玺入宋。后历齐、梁,至梁简文帝时,侯景叛乱,夺传国玺。侯景兵败,部下侯子鉴盗其玺,走江东,因怕追兵赶上,将玺投入建康栖霞寺井中,为寺僧永行所得。陈永定二年(558年),永行弟子普智乃以传国尔献陈武帝。隋文帝灭陈,从陈后主处得传国玺。
宇文化及
隋朝末年,隋炀帝携带传国玺南巡扬州,在江都被缢死,玺属宇文化及。宇文氏兵败,玺落窦建德手。窦建德兵败,其妻献玺于唐高祖李渊。
唐传二百七十余年至昭宗。朱晃废招宗建后梁。后唐李存勖灭后梁获传国玺。公元936年,石敬瑭借契丹兵攻洛阳,后唐末帝与曹太后、刘皇后等携传国玺登玄武楼自焚。石敬瑭进洛阳,遍寻传国玺不得,自此传国玺下落不明。
自后唐李从珂身揣传国玺跳火自焚后,历宋元明清数百年间,世间又多次出现过传国玺,但是真是假,人们很少搞得清楚。
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年),咸阳县民段义在河南乡掘地得一宝印,色绿如蓝,温润而泽。次年正月送至京师,经蔡京等辨识,确认为秦制传国玺。三十年后,金俘徽宗、钦宗二帝,宝玺也被金人掳去。元世祖至元年间,太师国王之孙、通政院使硕得死后,妻子病重,儿子只有九岁,家境艰难遂以家藏的块宝玉托御史台通事阔阔术拿到市上出售,因非寻常物制,无人敢买。阔阔术告诉了崔或让他取来,只见“乃黝玉宝符其方四寸,螭纽交蟠,四可边际,中桐橫窍,其篆画作虫乌鱼龙之状”,经监察御史杨相辩认,刻文为“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于是又被确认为秦玺。
朱元璋
明初朱元璋以布衣而得天下,得知元朝得到过传国玺,并已被元顺帝携逃大漠以北时,朱元璋便不惜出兵数十万远征沙漠,以期夺回此宝。大臣解缙还为此上表请罢兵戎,以利百姓生息。后来李文忠二次远征,俘虏了元后妃和诸王,得到了一些宋元玉玺,但却未见传国玉玺踪迹。
“制诰之宝”
二百年后,在漠北地带,一牧羊人见一只绵羊老用蹄子在地上刨,挖开后,发现下面埋着一块晶莹碧透的玉玺。他将它献给元顺帝的后人博硕克图汗,鉴定为“传国玺”。消息传至漠南蒙古察哈尔部林丹汗耳中,他因是成吉思汗天后裔,早怀恢复祖业之志,听闻此讯,即本二十万大军来攻打,经过一场血战,果然夺得玉玺。天聪九年(1635年),后金皇太极派多尔衮西征察哈尔,林丹汗之子额哲献传国玺投降,但皇太极得玺一看,才见上面刻的悬“制诰之宝”四字。原来不是秦玺,而是汉元南命昭君和番时送给匈奴王的一颗羊脂玉玺。可是,皇太极还是对外宣称他得了传国玺,并正式改国号为“清”。清朝乾隆年间,紫禁城内交泰殿一共贮有三十九方玺,放在正中的一方即篆刻着“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宫中一直说它是传国玺。
末代皇帝溥仪
公元1746年乾隆皇帝钦定二十五宝时,把它确定为赝品。辛亥革命推翻清朝以后,民国十三年(1924年)溥仪出宫,他带出皇官的惟一一方玉玺,也就是皇太极所得的这方刻有“制诰之宝”的玉玺。他从伪满洲国皇帝变成战犯被押往前苏联,又转押回国,玉玺都一直放在他随身皮箱的夹层中。直到抚顺战犯所,在共产党政策感召下,他才取出这方宝玺上交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