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道穿什么甲,可为何会继续沿用汉做国号甘愿做继位皇帝?
柔道穿什么甲,可为何会继续沿用汉做国号甘愿做继位皇帝?
刘秀沿用“汉”为国号,这是无可厚非的事情。虽然被汉武帝的“推恩令”嚯嚯成了平民,但人家确实是汉高祖刘邦如假包换的子孙,妥妥的“皇九代”一枚,大汉基业他也有份的。在外戚王莽篡权之际,刘秀愤而起兵,匡扶汉室,一路开“挂”,最后干掉了王莽,平定了天下。可以说他是开国皇帝,也是汉皇室的一种延续。
在中国历史上众多开国皇帝中,东汉开国皇帝刘秀,算是比较没“存在感”的一位,史书、野史上的记载都不算多。按理说,天下大乱后,分久必合这个过程,都会出现一大批改变历史的人杰,他们中最优秀之人就将是下一个时代的主宰人。秦横扫八荒六合,一统天下;楚汉争霸;汉末的天下三分;隋唐时的各路反王争夺;宋朝与关外三朝的恩怨纠缠;明朝的驱逐蒙元等等,每个大时代的开启,都有太多太多的故事留诸后世,每一位开国皇帝都是大智、大勇、聪明绝顶之人,后世人对他们都有模糊的印象,随便来个人都能说上几句他们的风光伟绩。
刘秀则不然,要说武力,他可能可以排进开国皇帝中的前几位,但对于他战绩,很多人都给他冠上了“开挂”两个字,是“逆袭”的代表,同时他还有着一个非常牛的称号:位面之子。
刘秀是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出自汉景帝子长沙定王刘发一脉。由于汉武帝时期,为了巩固中央集权,对诸侯实施了“推恩令”,强令他们把自己的封地,分封给自己的子弟。刘秀家遵循着这项律令,好好的一个列候,经过几代的递减后,到他父亲刘钦这一辈,就只是济阳县令这样的小官员了,再也不复当年王侯家族的威风。
虽然权势不再,但是生活还是要过的。公元前6年,刘秀出生于济阳县,传说他出生时,有赤光突然从云雾中照射下来,充斥了整个产房,人们认为是天降祥瑞,纷纷顶礼膜拜。出生时的异象,并没有保佑他的成长一帆风顺。在他九岁时,父亲病故,他和兄妹三人一下子就成了孤儿,同时也成为了平民,无依无靠。无奈下,只好回到祖籍枣阳舂陵白水村,跟随叔父刘良生活。
回到家乡投靠叔父的刘秀,并没有什么雄心壮志,一心扑在农事上,以种田为乐,闲暇时读书写字,生活休闲而充实。大哥刘縯却是一位雄心勃勃之人,经常为了刘秀的志向而取笑于他,但也仅此于此,作为大哥,刘縯还是很照顾弟弟的。同时,他觉得自己是皇族后裔,要建功立业,故效仿祖上刘邦,到处结交朋友,蓄养侠士,期望能干一番大事业。
公元14年,刘秀到长安求学,寄居在姐夫邓晨家里。也是在这段时间里,他结识了一生挚爱——阴丽华,并且说出了他人生的伟大目标“做官当做执金吾,娶妻当娶阴丽华”。由此可见,一代开国皇帝的刘秀,最大的愿望还是做一个小官,然后“老婆孩子热炕头”,追求相当低。到公元19年这段求学时光,他学习《尚书》,开始略通大义,这也是历史记载他唯一的求学时光。
就在刘秀茁壮成长时,西汉朝廷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
西汉自汉元帝以来,朝政日益衰败。到了汉成帝之时,成帝昏聩不堪,荒于酒色,委政母族。致使以太后王政君为首的王氏外戚集团独揽了朝政大权,导致各地相继爆发农民起义和铁官徒起义,为王莽篡权埋下了隐患。
公元前7年三月十八日,汉成帝由于过于宠爱“两赵”(赵飞燕、赵合德),最终在赵合德床上暴毙,养子刘欣即位,是为汉哀帝。但是这位汉哀帝也没坐多久的皇位,仅仅在位七年就病死了,25岁不到。至此,西汉皇室基本凋零,朝政被外戚把持。王莽连立汉平帝、孺子婴两幼主,其地位历经“安汉公”、“摄皇帝”,表面上几乎就是昔日周公摄政的再次重演。初始元年(公元8年),王莽废孺子婴(刘婴)为定安公,正式代汉登基称帝,建立了新朝,建元“始建国”,西汉在历经214年的统治后终于灭亡。
照说王莽建立了新朝,政权算是平稳过渡了,也没出现很大的风波,如果他就此沿袭前朝的统治制度,继续施政,统治天下,那么问题不会太大,起码他可稳坐几年帝位。但是王莽同志仿佛是从未来“穿越”的“革命卫士”,为了改变汉末政治腐败、朝廷奢华无度,地方搜刮盘剥,再加上豪强地主大量兼并土地,使得百姓流离失所,生活困苦,经济凋敝,等问题,他推行了货币改革,奴隶改革,实行土地国有制,禁止私人买卖土地等等思想超前的政策。
这些超前的政策一经实施,就触动了包括平民、士绅、官员等所有阶层的利益,我们也是不得不感叹他的厉害,一个改革得罪了所有人,也是前无来者了。再加上当时天灾不断,中原各地都是赤地千里,饿殍遍地,人们都活不下去了,最后赤眉、绿林、铜马等数十股大小农民军纷纷揭竿而起,大批豪强地主也乘势跟着起义,打出倒莽的旗帜。
刘縯这位一心想建功立业的“侠者”,见天下大乱,遂回到南阳,与一众刘氏子弟起兵造反。刘秀经过深思熟虑,外加谨慎决断,确认天下真的已经大乱,又见兄长已带头起义,最终他也加入了义军。这支起义军被称为“舂陵军”,打着“复高祖之业,定万世之秋”的旗号,一起加入了轰轰烈烈的反莽大业中。
大旗虽是竖起来了,但是舂陵军都是刘氏子弟和地方豪强组成,兵少将寡,装备稀缺,连战马都没有,刘秀出战时都还是骑着牛的。所幸的是,他们的战斗力并不算低,在联合了新市、平林、下江这三支绿林强军后,着实打了几场大胜仗,击杀了新莽大将甄阜、梁丘疵等人。
但刘縯兵少将寡的弊病还是显现了。公元23年,西汉宗室刘玄被绿林军的主要将领拥立为帝,建元“更始”,刘縯只混了个大司马之职,刘秀则受封为太常偏将军。西汉政权的复辟,使得王莽朝廷大为震怒,随即命大司空王邑、大司徒王寻征调天下各州郡精兵,共四十二万扑向昆阳和宛城一线,力图一举扑灭新生的更始政权。
绿林军见王莽大军势大,难以抗衡,只好退回了昆阳固守。当时的昆阳只有9000多汉军,而王莽则是42万大军围困在此,更始政权的众将心中惶恐,建议撤出昆阳,寻机东山再起。但是刘秀不同意,提出“合兵尚能取胜、分散势难保全”,最后说服了众人,后他开始了他“位面之子”的骚操作,一战奠定开国之基。
刘秀先是亲率13骑连夜出城,调集了步、骑兵一万七千精兵赴援昆阳。六月一日,刘秀带着这一万多大军到了王邑大军跟前,当即带领骑兵为前锋,勇猛冲阵。又以三千勇士,偷渡昆水,偷袭了王邑的大本营,致使王寻战死,王邑大军陷入混乱。同时昆阳守军,见刘秀军获胜,遂出城乘胜追击。这时上苍也站在了刘秀一方,天降陨石,大风暴雨一起袭向新莽军,刘秀放占据上风口,乘风而击,一举大败了新莽大军。
这就是刘秀的初战,也是他的成名战。新莽大军主力覆灭在昆阳城后,新莽政权立时土崩瓦解,绿林军于九月攻进了长安,王莽死于混战中,新朝覆灭。
可惜,刘秀还没来得及高兴,哥哥刘縯就被刘玄给杀害了。刘秀悲愤不已,但是他深知此时并不是翻脸的好时机,只好忍辱负重,韬光隐晦,返回宛城向刘玄谢罪,再次获取刘玄的信任,最后得封武信候。并且他在宛城,迎娶了他思慕多年的新野豪门千金—阴丽华,现实了他多年的愿望。
刘秀知道刘玄一直没有放弃对他的疑心,所以在成亲后,厚礼结纳了左丞相曹竟,让他给刘玄进言,派刘秀带兵出征招抚河北义军。公元23年十月,更始帝刘玄听取了曹竟的建议,遣刘秀行大司马事北渡黄河,镇慰河北州郡。从此刘秀逃出樊笼,天高任鸟飞,用心经营河北之地,使之成为了他根据地。
公元24年,刘秀带大军与占据河北州郡的铜马、尤来等农民起义军激战。数番大战下来,采取分割包围,逐一击破等计策,一举迫降了数十万农民军,并将其中的精壮之人编入自己军中,使得实力大增,当时关中的人都称河北的刘秀为“铜马帝”。
公元25年六月,已经是“跨州据土,带甲百万”的刘秀在众将拥戴下,于河北鄗城(今河北省邢台市柏乡县固城店镇)的千秋亭即皇帝位,建元建武。为表重兴汉室之意,刘秀建国仍然使用“汉”的国号,史称东汉,刘秀是为汉世祖光武皇帝。
建武元年(公元25年)十月,刘秀定都洛阳。公元36年,刘秀军于成都大败蜀军,击杀了蜀主公孙述,另一义军首领延岑见势不妙,率军出成都向汉军投降。自此,刘秀自登基以来,花了12年时间,南征北战,终于完成了统一大业,光复了汉室。
刘秀的开国功业充满了传奇,连老天爷都帮他,无愧网友赠送的“位面之子”称号。他最终通过自己的努力,把起义口号“复高祖之业,定万世之秋”,变成了事实,匡扶了汉室,使汉朝再次延续了一百九十五国柞。
列举5个侵犯他人姓名权的案例?
案例一
2000年至2001年期间,原告徐诚被某市招生办派往下属某区招生办协助进行中专、技校的招生工作。2000年8月,被告李桦以“徐成”的名义,向省招生办公室写检举信,声称考生张剑“在入学考试时,系他人冒名顶替参加”。
并在信中称“我是市招生办干部,现协助某区招生办进行本年度中专、技校招生工作,我有责任也有义务对此事予以反映,本着对国家、对学校、对张剑本人负责的精神,恳请省招生办领导予以查处此事。”省招生办接信后对此事认真进行了调查核实,并进行了考卷笔迹鉴定。
8月28日,省招生办复信“徐成”,说明“参加考试系张剑本人所为,无冒名顶替现象”。徐诚接信后,感到莫名其妙,就向市招生办及有关部门反映此事,要求调查事实真相。
2001年3月,经鉴定:检举信是被告李桦书写。在调查取证及进行鉴定的7个月内,徐诚因精神压力大,受到一定的精神损害。
案例二
江某为能赶上其男友即林某所在单位的分房,因其未到法定婚龄,不能办理婚姻登记手续,于是,谎称其身份证已丢失,以购买进口药需要居民身份证为借口,向张某借用身份证。
随后,江某假冒张某之名到其单位开出婚姻登记介绍信,并拿走张某所在地的公共户口薄,与林某一起去民政局办理了结婚登记手续。
江某的假冒行为后被张某发现,张某认为江某的假冒行为侵犯了自己的姓名权,并因此承受了强大的社会压力和精神打击,于是要求江某赔偿损失5000元并赔礼道歉。
案例三
原告A系某公司的股东、董事,在A未参加董事会的情形下,B董事直接在董事会决议等文件上伪造A的签名,致使A变成了公司的董事长、法定代表人。
A认为,B的行为是公司职务行为,因此公司未经其同意而盗用其姓名,侵犯了其姓名权,要求法院确认上述盗用姓名的侵权事实,并要求被告公司撤回相关的工商登记,消除影响、赔礼道歉、赔偿损失。
案例三
第3562067号“易建联Yi Jian Lian”商标(即争议商标)由案外人名乐公司于2003年5月向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以下简称商标局)提出注册申请,并于2005年9月被核准注册,其专用期限至2015年9月,核定使用商品为第25类服装、柔道服、足球鞋等。
2009年5月,经商标局核准,争议商标转让给易建联体育用品(中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易建联公司)。2006年3月,易建联向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评审委员会(以下简称商评委)请求撤销争议商标。
评审期间,易建联提交的新浪网网页打印件等证据载明:易建联自1999年开始从事篮球训练,2002年入选广东队,同年入选国家青年队。2002年获得亚洲青年篮球锦标赛冠军,2003年获得全国男篮甲A联赛亚军。
网页打印时间为2006年3月。2009年11月,商评委作出商评字〔2009〕第33584号《关于第3562067号“易建联Yi Jian Lian”商标争议裁定书》,认定:易建联系我国著名篮球运动员,在争议商标申请注册之前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社会知名度。
易建联公司未经易建联授权,将与其姓名相同的文字申请注册商标,侵害了易建联的姓名权,违反了商标法第三十一条的规定。裁定:争议商标予以撤销。易建联公司不服,提起行政诉讼。
案例四
几年前,高先生与某房地产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签订了期房购销合同,约定房地产公司保证在高先生入住之日起1年内为其办理房屋产权手续,如现房实测面积与期房预测面积发生变化时,按实测面积交纳相关税、费。
高先生入住后不久,房地产公司通知他到公司交纳办理房屋产权证所需的契税、过户费及印花税,高先生交纳了全部费用,并将私人印章交给房地产公司。因高先生购买的期房实测面积大于预测面积,办理产权证需按实测面积重新签订《北京市内销商品房买卖契约》。
房地产公司在高先生在场的情况下,填写了3份内容相同的《北京市内销商品房买卖契约》,同时在乙方签字处填写了高先生的名字,并加盖了高先生的私人印章。
半年后,房地产公司将房屋的产权证、新合同及高先生的私人印章交给高先生,并向他讲明新合同是为了办房产证而签订的,双方仍沿用旧的期房购销合同。
后高先生起诉至通州法院,称签订新合同他不知道,此合同中减少了许多对他有利的条款。房地产公司为自身便利,冒用他的姓名侵犯了他的利益,要求房地产公司承认错误、赔礼道歉并赔偿精神抚慰金2000元。
诉讼过程中,房地产公司辩称,我公司为高先生的利益使用其姓名,且我公司与高先生实际履行的仍是旧合同,没有给高先生造成经济和精神损失,不构成侵犯他的姓名权。
案例五
2005年6月份,被告王某、李某准备登记结婚,因李某全家搬迁,户籍丢失,无法办理结婚登记。王某随找到自己妹夫姨家(即原告方某家)亲戚,称未婚妻户籍登记丢失,无法办理结婚登记,想用方某的户口薄和身份证附李某的照片去办理结婚登记。
当时方某在外务工,只有父母在家,其父母想只是借用女儿的户口簿和身份证,不会有什么问题,就同意把女儿的身份证和户口簿借给王某使用。2005年6月24日,王某、李某登记结婚,结婚证上是方某的名字。
后方某务工回家得知此事,找到王某、李某两人要求用他们自己真实姓名登记结婚。2005年9月5日,王某、李某到登记机关办理了离婚,又于2005年9月8日以双方真实姓名重新登记结婚。方某户籍薄上留下了“离异”字样,引起了男友对其有“婚史”的误解,无奈之下诉至法院。
40岁的男生学什么武术可以防身?
40岁以防身为目的学武是一件好事,强身健体是次要功能,最重要的是要具备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安全能力,这也是身为成年人和家庭支柱负责任的想法。但如果以防身为目的,那么可以说任何传统武术以及竞技格斗都不合适,只有学习专业的安全防卫体系才能掌握真正的防卫能力。
传统武术和竞技格斗不适合街头防卫的原因如下:
1.技术不适应国家法制。法治社会防身的定义是在法律范围保护自己人身和财产安全的合法行为,在必要时可以使用武力制止暴力侵害行为,包括正当防卫和见义勇为。而传统武术和竞技格斗对于街头冲突的理解都不涉及法律层面,没有相对不同危险等级的处理方式,导致习练者遇到纠纷时,要么不敢动手,一动手就会触犯法律关于正当防卫的界限,而只有专业的防卫体系的技术会将技术应用与法律结合在一起,降低防卫者事后承担法律责任的风险。
2.缺乏安全防卫意识训练。街头冲突具备突发性,竞技格斗都是在双方做好准备的情况下进行的,导致训练模式不适应街头冲突需要。少部分传武还有类似的理念,但因为传承人本身街头实战经验太少,训练模式过于脱离实战,已经很难应用。
3.不适应街头冲突的混乱性。竞技格斗过于秩序性的训练模式导致习练者只习惯自身体系规则的格斗方式,习惯拳就是拳,腿就是腿,练摔的就只会用摔,就算是综合格斗也只会徒手。无论是竞技格斗还是传统武术都无法做到随时利用周围环境或物品实施防卫。
4.时效性不足。竞技格斗和大多数传武都是极度重视动作的规范性,这是因为他们的对抗目标大多与自己身高体重相当,甚至大多数竞技格斗和传武教练会告诉你,打不过人家是因为你练的太少。但街头冲突中双方身高体重有可能差别极大,同样的技术在某些人身上可能根本无效,防卫的技术为了适应不同的目标,动作的严谨程度要低很多,所采用的技术动作也都尽可能的符合人体本能反应,所以训练时效性要高很多。
5.战术与街头冲突需求不同。竞技格斗的战术是针对特定目标设计的,仅限于打斗。而防卫的战术是针对不同的场景和对方的行为举止设计的,不仅仅是打斗,还有行走、站位,以及处置方式。
所以就近找一个专业的防卫体系培训机构学习防卫的理念、战术和技术,在学成以后如果真心喜欢习武,可以选择拳击、巴柔等提升自己的武道修行。至于年龄不是太大问题,重要的是身体素质,所以坚持锻炼才是最重要的,体能训练方面推荐自重健身、动物流、壶铃和棒铃训练,对防卫能力的提高也有很大帮助,训练得当的话,身体年龄年轻个十岁也不是什么大问题,在我的学员里面,三四十岁的人有很多。
警匪片有什么好的推荐?
有(警察故事)一共四部,(尖峰时刻)一共三部,(红番区) (城市猎人 ) (重案组 ). (杀破狼) (夺帅)等等你可以在播放器上找警匪片就会出现很多,而且还都有评分和演员介绍,你可以挑选你比较喜欢的观看!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到你
天津名人霍元甲的真实人生到底是怎样的?
霍元甲(1868年1月18日-1910年9月14日),清末著名爱国武术家,字俊卿,祖籍河北省东光安乐屯(属沧州地区),汉族。世居天津静海小南河村(今属天津市西青区南河镇,为纪念霍元甲这位名震中外的爱国武术家,经天津市民政局审核并报天津市人民政府批准,其故乡天津西青南河镇自2009年1月18日起更名为精武镇),霍元甲出身镖师家庭。排行第二。
霍元甲
父亲霍恩第以保镖为业,武艺高强,生有三个儿子:霍元卿、霍元甲、霍元栋。幼年体弱,在27岁以前基本上生活在故乡,时常挑柴到天津去卖。28岁后到天津当上码头装卸工,后来在农劲荪开设的怀庆药栈当帮工,升任掌柜。1909年,41岁的霍元甲,由农劲荪介绍来上海,接受由陈公哲、陈铁生所创办“精武体操会”中主教武术。
民间传说霍元甲幼年时身体瘦弱,常受同乡孩子的欺负,经常被弟兄们笑话。霍恩第怕霍元甲有损家风,便禁止他练武,令其苦读诗书。这大大刺伤了幼年霍元甲的自尊心。于是,他便偷着练武,暗中和兄弟们较上了劲儿。几年后,一位著名武师上门挑战霍家拳法,霍元甲挺身而出,只几个回合便将对手一腿踢倒。霍元甲“武艺高强”的名声也从此传扬开去。
实际上,霍恩第当年并没有禁止霍元甲练武。据老一辈的武林人士证实,霍元甲虽然身高只有一米六几,但从小体魄强健,抗击打能力与爆发力超人,属于资质极高的武学天才。少年时代的霍元甲,除了向父亲学习武功外,还打破门户观念,向其他门派的武师学习,练就了一身好本领。
尽管身怀绝技,但据史料记载,霍元甲一直为人低调,所以只以卖柴和卖脚力为生。他的武功最初只是为了防身自卫,后来由于出于侠义之心,经常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才为世人所知。
霍元甲
霍元甲的妻子姓王,是邻村一位地地道道的农家妇女。王氏三寸金莲,一生勤劳俭朴,粗茶淡饭。和霍元甲成亲时,继承的是老一辈的土坯房。电视剧里描写的气派的深宅大院和成群的佣人,都是没有的事。
婚后,霍元甲和妻子靠种几十亩盐碱薄地勉强度日。农闲时,他挑着柴去天津卫卖钱。
1896年春,霍元甲离乡背井去天津谋生。脚行掌柜器重他高强的武艺和直爽的性格,遂聘他做代理掌柜。随着霍元甲对这个行业的逐步了解,他发现所在行业欺行霸市,横征暴敛,无异于黑社会组织。萌生退意之时,霍元甲遭到了脚行掌柜的坑害,被陷于官非。解救他的是刚结识的药栈掌柜农劲荪。农劲荪是孙中山手下的革命者,在天津开办怀庆药栈,以采药为由掩护革命。霍自正告诉记者,农劲荪早年留学日本,通外语,有学问,也爱好武术。“孙中山希望他结交一些武术名家,为推翻满清统治作准备,而曾祖父又渴望学知识,两人一见如故,成了莫逆之交。(农劲荪后人述)”
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同情维新派的北京源顺镖局掌柜王子斌(人称“大刀王五”)被迫避难津门。他与霍元甲一见如故,成为莫逆之交。八国联军侵华期间,王子斌在北京遇害。霍元甲与徒弟刘振声潜入京师,取回了王子斌的首级,与《老残游记》的作者刘鹗一道,将义士身首合葬。
1901年,一位俄国大力士来到天津戏园卖艺,所印传单称:“打遍中国无敌手,让‘东亚病夫’们见识见识,开开眼界。”霍元甲看后拍案而起,立即带着刘振声赶往戏园。戏园管事久仰霍元甲的大名,安排他们在头等席坐定。俄国大力士出场后,先后表演了平卷铁板和扯断铁链。表演过后,他吹嘘自己是“世界第一大力士”,并扬言“欢迎‘东亚病夫’的能者上台较量”。
闻听此语,霍元甲一个箭步跳到台上,大声说:“我是‘东亚病夫’霍元甲,愿当众与你较量!”俄国大力士怕当众出丑,便通过翻译向霍元甲解释道:他刚才那番话都是夸张宣传,纯属为了挣钱,请不要当真。霍元甲再三挑战,俄国大力士始终不敢出手,最后只得答应在报上承认错误,灰溜溜地离开了天津。
1909年,英国大力士奥皮音在上海张园设擂比武,并在报上大肆刊登广告,自吹自擂,侮辱中国人。当时上海方面苦于无人对敌,便由商界头面人物陈公哲等出面,邀请了霍元甲到上海应战。霍元甲到上海后,奥皮音慑于霍元甲的威名,不敢直接应战,便要求霍元甲先拿重金做赌注,并且在比武中不得使用指戳、足勾等中国武术技法,他想用这个办法逼退霍元甲。在农劲荪等人的财政支援下,霍元甲毅然接受了奥皮音的条件,奥皮音被霍元甲这一招打得措手不及,只得答应比武,但迟迟不肯出面应战。面对英国大力士的一再拖延,霍元甲在报上刊登广告:“世讥我国为病夫国,我即病夫国中一病夫,愿与天下健者一试”,并声言“专收外国大力士,虽铜筋铁骨,无所惴焉!”此文一出,不但胆怯的奥皮音望风而逃,就连擂台的公证人和操办者也逃之夭夭。
霍元甲在上海挺身而出,吓跑不可一世的外国挑衅者,大长国威,从此声名远播。
武术家刘续封还曾目睹了霍元甲与德国大力士在上海的另一场对决。当年,霍元甲带着徒弟刘振声,以及河北景县“谭腿门”的“赵家五虎”兄弟在上海闸北体育场协同出战各国大力士。第一场是刘续封的师傅赵连成对擂德国大力士,结果没有两个回合,赵连成一把就举起了德国大力士,准备将他扔下擂台,这一扔对手必死无疑。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心地仁厚的霍元甲连忙大喊一声:“别扔!”这才保住了德国大力士的命。西方各国的大力士们眼见此景,无人胆敢前来送死,一个个从后台溜走。结果,整个擂台只打了一场,根本不需要霍元甲出马。
1910年6月1日,霍元甲在农劲荪等人帮助下,在上海创办了“中国精武体操会”(后改名精武体育会)。霍自正说,在寻求救国的道路上,霍元甲迈出了很不容易的两步:“第一是打破家规,开始收外姓人为徒。霍家七代家传绝技迷踪拳,向来是不传给外姓人的,为救国,曾祖父破了家规;第二是把迷踪拳改为迷踪艺,让花哨的套路变得更实用,以便让人们能够尽快掌握要领,学会防身。”
迷踪艺以霍家绝技为基础,又囊括了各派之精华。霍自正说:“此拳不难学,但是极难练,柔中有刚,迈步如猫,急如闪电。与人交手时,往往对方还没有看清门道就被击倒,令对手眼花缭乱,迷失踪迹,因此得名。”孙中山先生对霍元甲将迷踪拳公之于世的高风亮节非常赞许,亲笔写下了“尚武精神”四个大字,赠送给精武体育会。
遗憾的是,“精武会”创办不足三个月,一代英雄霍元甲便于1910年9月14日猝然逝世。对于霍元甲的猝死,民间一直议论纷纷。有的说霍元甲本来患有哮喘病,为了创立“精武会”,又节衣缩食,一日三餐仅以水泡饭和干咸菜条果腹。加之创会初期举步维艰,需要他奔走四方,到处联络,终致积劳成疾,不幸辞世。
根据陈公哲先生的回忆,霍元甲原来就患有咯血病,经常会发作,日本人卖药给霍元甲,说是可以医治咯血、治愈肺病,霍元甲相信了,买来服下之后,病情反而严重了:“霍先生原患有咯血病,寓竹深居时,时发时愈。日人有卖仁丹药物者,时到旅邸,出药示霍,谓可愈咯血而治肺病。霍先生信之,购服之后,病转加剧。霍先生得病之由,谓少年之时,曾练气功,吞气横阙,遂伤肺部。因曾咯血,面色蜡黄,故有黄面虎之称。公哲尝问以气功之道,即诫不可学。……自迁入王家宅后,霍先生病转加剧,由众人送入新闸路中国红十字会医院医治两星期,即行病逝,各人为之办殓,移历于河北会馆,时在一九一0年阴历八月间。……”
继霍元甲之后,霍家后代中公认的传奇人物便是霍东阁。在他的管理下,精武会发展壮大得很快,先是在上海成立了三个分会,之后又在汉口、广东、香港等地建立分会。1919年,25岁的霍东阁来到广州。据霍自正回忆,霍东阁在广州海军总部任教时,当时控制整个广州的军阀陈炯明对他极为器重。但让霍东阁没有想到的是,到了最后,陈炯明背叛孙中山,官兵集体发动叛乱,这让霍东阁心里极为后悔,于是想离开广州,到南洋去闯荡闯荡。
霍自正回忆说:“爷爷的第一任妻子不愿意和他去南洋受苦,觉得跟着爷爷在广州语言不通,习惯不同,已经吃尽了苦头,要去那么远的南洋,她怎么也不愿意了。所以要留在天津。爷爷到印尼后,1935年娶了第二任妻子叶玉梅,她是当地的华侨。”
霍东阁一生有三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儿子雅亭、文亭、文亮和女儿月华。雅亭、文亭是他和中国妻子的孩子,而文亮、月华是他在印尼和第二任妻子生的孩子。霍自正是次子霍文亭之子。
在霍自正看来,霍东阁选择去南洋,“是因为当时那里信息隔绝,印尼爪哇岛上居住的很多华人都不知道精武会。他希望把这个地方当成一个切入口,让精武会走出国门”。最初,霍东阁一家遭了不少罪。“爷爷刚到爪哇泗水传扬武艺时,人们都把他当做江湖卖艺的。他白天在中华、振文学校教国操和技击术,晚上在烟草公司教职员,全部都是义务的。他身上的钱越来越少,那是他最窘迫的时期。”
不过,在一次募捐演出中,霍东阁的助演轰动了泗水城。他对华侨们高呼:“我知道你们都是热心爱国的,读书不忘国文,讲话不忘国语,唱歌不忘国歌,但可惜的是,大家还缺少一样东西,就是中国的武术。”后来,泗水的新闻界、教育界开始关注这位宣扬国粹精神的武术后代,并对他大力宣传,借助这个机会,霍东阁在泗水站稳了脚跟。
在泗水,霍东阁不仅将精武精神发扬光大,还成了名医。霍自正告诉记者,霍家有祖传的接骨疗伤秘方,还有一种自制奇药“神力丸”,常吃可以增长气力。靠着家传秘方,再加上自学研制,霍东阁成了爪哇岛的著名医药师。“那里的霍家后代如今生意做得最大的,就是祖父创下的药业集团。”
1960年,霍东阁在印尼万隆去世,霍自正说:“爷爷后半生是在南洋度过的,他内心应该很孤独,后来也没有机会再回到祖国。”
霍东阁离开中国后,发展精武会的任务主要由当地有财力和实力的知名人士承担,而教学任务就落在了农劲荪及霍家弟子刘振声等人的身上。由于孙中山的支持和媒体的宣传,精武会发展的脚步一直没有停过。
从1910年到1920年,精武会10年中将会员发展至1100余人。全国各地纷纷建立精武分会并邀请上海总会教师前往指导。1920年7月3日,应华侨人士的邀请,上海精武会5名骨干赴香港、越南、新加坡、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等地宣传精武精神并建立分会,在精武会历史上称为“五使下南洋”。此后,暹罗(泰国)、澳门、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也相继有了精武会。
霍元甲曾孙霍自正介绍,精武会提倡“体、智、德”三育并进,且逐步确立了初、中、高三级的“精武三十套武术基本套路”;德育上以“爱国、修身、正义、助人”为核心。如今,精武会在全球一共有58个分会。它不仅教授武艺、体操,还设立了摄影、音乐等部门和各种书报团、励志团,注重综合培养。
不过,从霍东阁离开后,“霍家在国内的人与精武会就没什么联系了,大部分人都在务农。伯父雅亭和父亲喜欢学习、看书、画画。伯父后来到天津市当工人,而父亲开了一家私塾授课。”霍自正说。
尤其让霍自正感慨的是,武术这门国粹在中国渐渐衰落,在国外却越来越火。“去年霍元甲百年纪念,美国、英国、日本、加拿大等国家的精武会都来了,美国和马来西亚的领袖对精武会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说精武会讲爱国、强身、正义、助人,对政府和人民影响很大,外国人的积极性很高。”
霍家后人如今居住得很分散。霍东阁当年去南洋,带的是大哥霍东章的长子霍寿嵩。霍寿嵩传承了霍家医术,其子霍公正如今也是当地的名医,是霍家子孙中最富有的一位。霍自正经常受邀前往印尼。他向记者描述:“霍公正家在泗水市中心的旧房子有500平方米,是用20公斤黄金置下的。如今又建了新别墅,占地1000平方米,富丽堂皇,司机、门卫、园丁、保姆都有,很奢华。”据霍自正介绍,霍东阁的三儿子文亮的后代现生活在印尼万隆。
在国内,霍东阁大儿子雅亭一家一直住在天津市区,二儿子文亭一家留在家乡小南河村。“我们时而也有联系,但天南地北的,能聚在一起的机会也少了。”
在霍自正看来,霍元甲后辈中,只有自己的侄女霍静虹还在从事和武术相关的职业,在天津财经学院当武术老师。“但她练的也不都是霍家功夫,霍家后代里没有高手,都只是喜好,毕竟大家都忙着挣钱嘛,练武没有太多的经济来源。霍家武功没有被后代很好地继承。”霍自正坦诚地讲。
不过,在霍元甲的家乡小南河村,村民们业余锻炼时,依然会凑在一起切磋武艺。“虽然大家做的工作都与武术没有什么关系了,但是还会把它当兴趣来练。小孩子们聚在一起打斗一下;岁数大的,练武主要为了健身。”
霍自正现在是村里霍元甲文武学校名誉校长。他的一儿一女都成了家,开了几家服装店。“我们就是平常百姓,不过,村里人对我们都很尊敬。我以前是村里工厂的车间主任兼副厂长,60岁退休,现在村里还给我一个村委会委员的职务干着。我和老伴每年都有两万多块钱的收入,吃喝不愁,还有富余。霍家本来就是农民出身,做农民挺好,我们家族里的人都是这种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