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子基金,中国科学院大学物理专业好就业吗?
微子基金,中国科学院大学物理专业好就业吗?
中国科学院大学的物理学专业是国际物理学领域,最有影响力的学院之一,它是以培养最高水平,在科学实践中具有创新人才,高层次人才的育人理念为目标,在国内始终保持领先的地位,而且处于卓越发展的持续状态,所以,中国科学院大学的物理学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具有广阔的前景和强大的生命力。
咨询更多高考问题请关注陕西省目前唯一正规注册的经国家有关行政机关审批的专业权威机构一一西安市户县金牌高志愿填报咨询服务中心(百度可以查询,辨别一切真伪),或者关注有着40年丰富高考志愿填报经验,且无一例考生滑档的金牌高考志愿填报专家。
中国科学院大学设有物理科学学院,是咱们国家第一所研究生院一一中国科技大学的研究生院的前身衍变发展而来的。
现在的中国科学院大学的物理科学学院由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承办,理论物理研究所,高能物理研究所,半导研究所,声学研究所等共同协办,其他与物理学科相关的,京外十多个研究所参与建设。
科教融合,物理科学学院包括物理学系,近代物理系和实验物理教学中心,还九个研究室,设有院士领衔的学术委员会,教学委员会和教学督导委员会,拥有强大的师资队伍,岗位教授224人,其中院士33位,国家接触青年科学基金奖获得者64人,校部专职教师26人。拥有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大亚湾反应堆,中微电子实验校装置,江门反应堆中微子实验装置,兰州重离子加速器,上海光源,散裂中子源等一批国家大科学装置,研究领域不仅包括了物理基础性,前瞻性研究,并且还向应用型延伸,在积极主动地瞄准科技前沿,开展原创性科学研究的同时,还结合国家战略需求,攻坚克难,他们正在物理科学领域不断实现新的突破,例如铁基超导记录的刷新位置,震荡模式的发现,量子通信的进展等,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合作组,获得2016年度的基础物理学突破奖,强大的科技方法,杰出的科学家群体和广泛的国际合作交流,使得物理科学学院在国际物理学领域取得崇高的声望和地位,在国际物理学界有较大的影响。
杨振宁是伟大的爱国科学家吗?
杨振宁当然是爱国的,不然他也不会放弃美国国籍回到中国,他和邓稼先是同学,可能是邓稼先当年的一封信,更加坚定了杨振宁回国报效的愿望。
当年,杨振宁回国探亲,受到了毛主席的接见,当时中国已研制成功了原子弹,杨振宁知道邓稼先是参与者,但他不知道是否是中国独立研制,与邓稼先话别时,他向邓稼先提出了这一问题,出于保密原则,邓稼先没有直接回答,请示中央领导后,邓稼先给杨振宁写了一封信,回答了是中国独立成功研制了原子弹,在信的结尾,邓稼先用了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
进入新世纪后,杨振宁先生践行了这句话。
无后为大什么意思?
今天我们常常能听到一句古语“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句话常常被老年人用来规劝年轻人早日成家生子,作为回馈父母的一种方式。那么,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究竟是什么意思?今天的人们用这句话时是不是进行了曲解?
唐代孔子像
首先我们应该知道在中国文化中“孝”的含义。儒家《孝经》一开篇就讲述了“孝”的意义,孔子教导自己的学生:“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通过孔夫子这段诠释我们可以得知,在儒家文化中“孝”的涵义远非子女对父母关怀这么简单,孝敬只是孝道的开始。了解了这一背景,我们才好继续进行解析。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原典出处是《孟子·离娄 上》,上下文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人们对于“无后”的解释有几种完全不同的说法。
舜帝画像
实际上这句话的正确解释应该是:不孝的表现很多,但其中以不尽后辈的本分为最。传说时代中中华民族的领导者先贤舜在娶妻的时候没有实现向父母进行汇报,这一做法被视为是没有做到一个后辈应有的本分。但实际上舜娶妻是在尧考察了舜的德行后决定把女儿嫁给他的,而在这之前,舜的父母对舜很是不好,即便是尧上门提亲或者舜向父母禀告,也并没有什么意义。所以舜虽然没有预先禀告,但在有德行的君子眼中,舜的做法还是和向父母事先禀告了是一样的。
《孝经》书影
明乎于此,我们就知道了先辈们说这段话的意义。她们并不是肤浅地把是否生育子女与儿女孝顺与否联系起来,而是鼓励和规劝后辈尽到自己应尽的义务,有一个做晚辈应有的样子。推己及人,使得社会中每一个人尽到本分,做到自己该做的事情。这样才能达到一个儒家理想中的美好和谐的社会状况。断章取义是做学问的第一大忌,长期以来中国人对于“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误解就是一个极其“经典”的反例。希望大家也能以此为戒,在读书阅世中懂得追寻究极、灵活变通,而非人云亦云、不懂装懂。
参考书目:
孟子:《孟子》
孔子等:《孝经》
赵亚萍:“不孝有三,无后为大”释义之辨误
李耀宗、刘翰德、曹积仁:略析“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孝道观
回答者: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 雷晓凡
雷晓凡,南京师范大学中国近现代史方向硕士,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长,季我努学社自媒体主编,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馆员。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抗日老战士口述史资料抢救整理”采访与资料整理工作、《南京大屠杀文献史料丛书》专卷《南京大屠杀与西方国际友人》撰写工作、“太阳光辉暖十月”毛主席视察十月村口述史专访、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语言学家沈孟璎女士口述专访等。目前研究方向为民国政治史、抗战金融史。
宇宙到底是大爆炸的产物还是永恒的?
“宇宙不到一小时就造出了原子,几百万年就造出了恒星和行星,而造出人类却用了50亿年!”——乔治·伽莫夫
大爆炸宇宙模型告诉我们宇宙是有起源的,万物是经过数亿年的演化发展至今的。而这个模型的提出也给出了我们很多关于宇宙起源的预测,并于我们的观察结果相符!
那么大爆炸模型的正确几率有多大?还是说宇宙一直都存在?我们就先来看看宇宙中有什么?
宇宙中有什么我们的夜空中布满了恒星,而仅在我们的银河系就有数千亿颗恒星。但是在恒星之外,我们现在很容易用哈勃太空望远镜看到,有大量的星系散布在宇宙空间中!我们目前也有许多可操作性的技术来测量宇宙中的星系离我们有多远。
最简单的一方法就是哈勃本人发现的,通过观察星系中的单个恒星来测量星系的距离。
我们首先要对恒星做大量的研究工作,知道恒星是如何工作的!从新星到各种类型的变星,再到壮观的超新星爆发,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内禀亮度和表观亮度。所以我们通过观察一颗恒星首先知道它本身有多亮(内禀亮度),然后测量这颗恒星看起来有多亮(表观亮度),根据距离和光度关系,我们就可以算出这颗恒星离我们有多远。
还有一点就是多普勒效应,向我们移动的物体发出的光会向光谱的蓝端移动,而远离我们的物体发出的光会向红端移动,通过测量星系的光谱线,从而发现星系是在向我们移动还是在远离我们,以及移动的速度有多快。
通过对星系光度的测量我们发现了什么?以及一些可能的理论通过观察星系的距离和红移关系,我们发现星系离我们越远,远离我们的速度就越快!或者,更准确地说离我们越远的星系观测到的红移越大。哈勃本人并不知道星系为什么会远离我们,但这个关系(哈勃定律)我们现在已经知道在宇宙各个方向上,超过10亿光年以外的星系都是成立的。就这一点我们就可以否定一个稳恒态的宇宙,也就是永恒存在的宇宙。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物体离我们越远,光的红移越明显?就其本身而言,这一观察结果就提供了许多可能的解释,包括:
光会疲劳,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失去能量,
宇宙在振荡,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收缩和膨胀,而我们只是正好处在膨胀的阶段,宇宙常数,比如光速,或者引力常数,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了变化,宇宙稳定而均匀地膨胀,并随着膨胀而产生新的物质宇宙在快速旋转,而远离我们的星系有很大的、无法观察到的平移运动。以上的思想都预测了不同的现象,而这些预测在原则上是可以通过观察来检验的,并使我们能够把这些思想彼此区分开来。但在20世纪40年代,乔治·伽莫夫以及他的学生拉尔夫·阿尔弗和罗伯特·赫尔曼所提出来的想法与以上的思想都不同。
乔治·伽莫夫的大爆炸模型,以及一些预测伽莫夫的想法是:红移是因为宇宙在膨胀,而且过去宇宙的膨胀速度更快!随着时间的推移宇宙会冷却、膨胀和减速。
和其他的想法一样,伽莫夫的理论做出了一些惊人的预测。如果我们回到过去,让宇宙变得密度、温度越来越高,会发生什么?
实际上,如果我们往回追溯得足够远,宇宙就会因为温度太高,而无法形成稳定的中性原子!但在一个膨胀的宇宙中,电离这些原子的辐射,现在应该是温度很低,并且均匀的散布在整个空间中,这些辐射会红移到光谱的微波部分。不仅如此,残留的辐射应该有一个非常特殊的光谱类型,被称为黑体光谱。
尽管在20世纪40年代观测的技术还比较落后,但伽莫夫的预测并没有止步于此!
刚才说了单个原子!那么单个原子核呢?从某种程度上说,其实跟单个原子一样,随着温度的增加,原子核也会被辐射能量炸开,在这种温度下宇宙不会形成比单个质子、中子或电子更复杂的结构!
但是我们要记住,宇宙一直在膨胀和冷却的,在某一时刻,宇宙温度降低就可以迈出第一步:质子和中子结合在一起产生了氘。也可以理解为宇宙在某一时间段内,在合适的温度和密度下进行了简单的核聚变,通过向氘添加更多的质子和中子来制造更重的元素!
也许,宇宙中丰富的元素就是这样产生的!
其实关于宇宙模型到底是怎样的?包括大爆炸在内的很多对立的理论被科学家认真考虑了一段时间。因为理论是预测可能发生事情的工具,但是一个理论是否正确必须依靠观察和实验的数据来做支撑,或者这些数据可以帮助我们确定哪些理论是最好和最有效的!
1964年是一些理论开始被终结。为什么呢?对预测的验证阿诺·彭齐亚斯(Arno Penzias)和鲍勃·威尔逊(Bob Wilson)为贝尔实验室(Bell Labs)工作,(上图)使用喇叭天线是为了研究宇宙中的微波辐射。他们发现,虽然银河系平面上有一些特殊的微波辐射,但整个天空中充满了低温噪音,他们甚至清理了天线口中大量的鸟粪,赶走了周围的鸟,还是无法消除这些低温噪声!
说实话,他们对充满全天空的低温噪声感到十分困惑,并不确定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这其实就是伽莫夫预言的宇宙大爆炸遗留下来的余晖。但是这个辐射的光谱是什么呢?直到20世纪90年代的COBE任务、以及后来的WMAP和普朗克巡天计划中,通过对微波辐射的精确测量,人们才真正得到了准确的验证!
大爆炸以令人难以置信的、无可争辩的精度,预言了充满全天空、分布均匀的宇宙微波辐射!
那么最后一部分呢?大爆炸预言的轻元素丰度?我们预测大爆炸会形成一个质量大约为75-77%的氢、23-25%的氦、少量的氘、氦-3和非常非常少量的锂组成的宇宙。我们在微波辐射的光谱中看到了什么?
大爆炸理论在20世纪40年代才开始成形,但它预测能力与观测结果非常一致!根据广义相对论,我们可以把各种奇异的东西扔到宇宙的大规模结构中,例如:磁单极子、宇宙弦、磁畴壁、宇宙常数、中微子、暗物质、暗能量、空间曲率,以及原子和光子。所有这些都会在大规模结构中导致截然不同的观察结果。
通过微波背景的波动。我们发现宇宙初期有一些暗物质,有宇宙常数,少量的中微子,剩下的只是原子和光子。这和大爆炸的预测是一致的。
难道大爆炸的初始条件不需要微调就能得到一个充满这么多物质的宇宙?意思就是说宇宙中的物质咋来的?
解决的方案就是宇宙暴涨理论,它可以导致大爆炸的发生。
大爆炸是迄今为止最成功的宇宙理论。所有的其他的选择都在中途失败了,包括光的疲劳,霍伊尔的稳态理论,以及阿尔文的等离子宇宙学。
保守地说,如果要给出一个概率的话,从宇宙的诞生到现在大爆炸有99.9%的可能是正确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真的认为一切都始于一声巨响!
李政道是怎样成为科学大师的?
李政道,1926年11月24日
[1]生于上海,江苏苏州人,哥伦比亚大学全校级教授,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因在宇称不守恒、李模型、相对论性重离子碰撞(RHIC)物理、和非拓扑孤立子场论等领域的贡献闻名。
[2]
1957年,与杨振宁一起,因发现弱作用中宇称不守恒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3]1985年,他又倡导成立了中国博士后流动站和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并担任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顾问和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名誉理事长。1986年,他争取到意大利的经费,在中国科学院的支持下,创立了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CCAST)并担任主任。其后,成立了在浙江大学的浙江近代物理中心和在复旦大学的李政道实验物理中心。
[4]2018年4月7日,担任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研究所名誉所长。
[5]
2004年任RIKEN-BNL研究中心名誉主任。2006年至今任北京大学高能物理研究中心主任。
[6] 2016年获得“2015中华文化人物”荣誉。
[7]中文名
李政道
外文名
Tsung-Dao Lee
国籍
美国
民族
汉族
出生地
上海
人物关系
秦惠箬
妻子
秦惠箬
妻子
李中清
儿子
吴瑞
学生
吴大猷
老师
束星北
老师
人物经历
1926年李政道出生于上海。
1943年在江西联合中学毕业。
〔8〕学术活动
1943年考入迁至贵州的浙江大学物理系,由此走上物理学之路,师从束星北、王淦昌等教授。
1944年转入昆明国立西南联大学。
1946年经吴大猷教授推荐赴美进入芝加哥大学,师从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物理学大师费米教授。
1950年6月获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任芝加哥大学天文系助理研究员,从事流体力学的湍流、统计物理的相变以及凝聚态物理的极化子的研究。
1950年-1951年任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助理研究员和讲师。
1951年-1953年成为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成员。
1953-1960年历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主要从事粒子物理和场论领域的研究。三年后,29岁的李政道成为哥伦比亚大学二百多年历史上最年轻的正教授。他开辟了弱作用中的对称破缺、高能中微子物理以及相对论性重离子对撞物理等科学研究领域。
1956年与杨振宁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
1956年与杨振宁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共同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958年与杨振宁、吴健雄同获普林斯顿大学物理学奖,并被授于普林斯顿大学物理荣誉博士学位。
1960年-1963年任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教授。
1961年受推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1963年-1964年任哥伦比亚大学教授。
1964年-1984年任哥伦比亚大学费米物理讲座教授。
1970年获颁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法学博士学位。
1984年回国参加第十六届中研院院士会议。
1986年出任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终身主任;并担任北京现代物理学研究中心主任。12月,哥大为李政道举行六十大寿庆典
1988年在北京主持召开同步辐射应用国际讨论会。
1984年他获得全校级教授(UniversityProfessor)这一最高职称,至今仍是哥伦比亚大学在科学研究上最活跃的教授之一。他的兴趣转向高温超导波色子特性、中微子映射矩阵,以及解薛定谔方程的新途径的研究。
1986年任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主任。
1986年任北京现代物理中心主任。
朱镕基、温家宝同志接见李政道
1988年任浙江现代物理中心主任。
1997年-2003年任RIKEN-BNL研究中心主任。
2004年任RIKEN-BNL研究中心名誉主任。
1990年成为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董事会成员。
2004年任RIKEN-BNL研究中心名誉主任。
2006年至今任北京大学高能物理研究中心主任。
2018年任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研究所名誉所长。
人物轶事
1998年1月23日,李政道出资30万美元,以他和他的已故夫人秦惠(竹君)的名义设立了“中国大学生科研帮助基金”,资助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兰州大学、苏州大学以及上海交通大学(新增)的本科生从事科研帮助工作。李政道为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为科学事业后继有人,实乃用心良苦,竭尽全力。
人物贡献
李政道的研究领域很宽,在量子场论、基本粒子理论、核物理、统计力学、流体力学、天体物理方面的工作也颇有建树。
李政道
1949年与罗森布拉斯和杨振宁合作提出普适费米弱作用和中间玻色子的存在。1951年提出水力学中二维空间没有湍流。1952年与派尼斯合作研究固体物理中极化子的构造。1954年发表了量子场论中的著名的"李模型"理论。
1957年与奥赫梅和杨振宁合作提出电荷共轭不守恒和时间不反演的可能性。1959年与杨振宁合作,研究了硬球玻色气体的分子动理论,对研究氦Ⅱ的超流动性作出了贡献。1962年与杨振宁合作,研究了带电矢量介子电磁相互作用的不可重正化性,等!是我国重要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