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称帝关羽必反,三国志战略版陈到可以搭蜀枪吗?

2024-11-13 09:26:55 229阅读

刘备称帝关羽必反,三国志战略版陈到可以搭蜀枪吗?

陈到是一个兵种武将,自身属性没有特色,不要指望陈到输出。

1:使用陈到的队伍必须是智力突出的队伍,比如赵云虽然智力不高,但是进入战斗后有加成,智力仍然比其他人多,刘备诸葛亮是蜀枪里面智力很高的。

刘备称帝关羽必反,三国志战略版陈到可以搭蜀枪吗?

2:使用陈到队伍输出必须足够,如果用诸葛亮和赵云搭配陈到,那么诸葛亮和赵云必须都携带输出技能,不然凭着陈到的输出是不够的。

3:陈到只能携带帮助技能,陈到的武力智力都在1.6左右,伤害狠低,如果你的队伍有帮助技能就必须陈到带,让其他人携带输出技能。

下面这些搭配,是陈到可以使用的场合

1:诸葛亮+赵云+陈到 可以搭配 诸葛亮赵云负责输出,陈到帮助

2:诸葛亮+张飞+陈到 没必要搭配 张飞智力低,无法触发陈到兵种伤害

3:诸葛亮+刘备+陈到 可以搭配

4:马超+关羽+陈到 没必要搭配 马超关羽都是武力武将,智力不高,不适合陈到

5:诸葛亮+庞统+陈到 可以搭配 诸葛亮庞统智力高,适合搭配,陈到负责帮助

除了这些武将之外,如果你使用司马懿、邓艾、吕蒙这样的武将也是可以和陈到搭配的。

关羽为什么投靠曹操?

关羽是三国时期蜀汉的名将,他投靠曹操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 曹操的待遇优厚:在刘备攻打荆州时,关羽被俘并被迫投降,但曹操对他非常礼遇,不仅没有杀害他,而且还封他为将军,赐予丰厚的金银财宝和土地。这种待遇让关羽感到非常满意,也让他对曹操产生了好感。

2. 曹操的政治手段:曹操是一个非常有政治头脑的人,他能够运用各种手段来巩固自己的地位和权力。在与关羽的交往中,曹操表现出了非常高明的政治手腕,让关羽逐渐认识到他的能力和价值。

3. 对蜀汉的不信任:在刘备攻打荆州的过程中,关羽曾经对刘备产生了一些不信任,认为他并不是一个真正的英雄。而在与曹操的交往中,关羽发现曹操更加可靠和值得信赖,这也让他对蜀汉逐渐失去了信心。

综合以上几点,关羽最终选择投靠曹操,并成为了他的麾下大将。虽然后来关羽又重新回到了蜀汉,但他对曹操的感激之情一直存在。

三国演义汉寿亭侯关羽是否支持刘备称帝?

很多人介怀关羽是汉寿亭侯,所以就认为关羽是支持汉献帝的。这是一种非常荒谬的说法,因为关羽从始至终,都只忠于刘备这一个人,所以他当然支持刘备成为皇帝。江湖小晓生跟大家一起,来看看为什么关羽支持刘备做皇帝。

第一,关羽跟刘备是生死之交。

现在很多人说,压根就没有桃园结义,所以关羽跟刘备压根就不是什么兄弟。我觉得这是某位专家对大家的一种误导,难道说非要有结义这一说,才能证明他们亲如兄弟吗?很多时候战友甚至比亲兄弟都要感情深,这是没得说的。关羽从二十多岁开始就被刘备忽悠着一起起义,历经了三十年的风霜,始终没有改变自己的志向,这样深厚的战友情谊,难道不比简单的结义要来的更真实吗?他们的感情是那些没有生死兄弟感情的人,所不能理解的。所以关羽对刘备的忠心,从三十年的战友角度来看,那也是毋庸置疑的。至于汉献帝,只是给了他一个头衔,他绝对可以为了刘备,放弃这虚假的头衔。

第二,关羽不想刘备称帝,这么多年在白忙乎什么?

这么多年,从身边只有几百个小兵,到刘备流离失所,再到占领徐州,后来又南下投靠刘表。这一路走来关羽始终跟随着刘备,不离不弃。当然中途有一段时间去曹操的大别墅里享福,不过也是没办法的事情。关羽始终跟刘备一起打天下,终于占领了荆州的地盘,刘备又夺取了益州和汉中以及上三郡。此刻实力只比曹操小那么一点点,这么多年的忙乎是为了什么?难道是为了恢复汉室江山帮汉献帝打天下?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关羽早在到了曹操那边的时候,就应该为了报效汉献帝跟曹操火并了。他选择了活下来寻找刘备,其实已经证明了一点,我的心是刘备的,你们谁也夺不走。不仅曹操夺不走,就连汉献帝这个正统皇帝也夺不走。

第三,关羽常常以汉寿亭侯自居,并不代表这是效忠汉献帝。

关羽被封为汉寿亭侯的时候,是他觉得非常光荣的时刻。甚至在后来很多时候,他自报家门前,都会说一声自己是汉寿亭侯。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他觉得很荣耀,他是一个泥腿子出身,本身就没有建立什么功业,却被汉献帝封为侯爵,这是一种无上的光荣。俗话说得好,越缺什么越秀什么。关羽显然就是这种心态,所以根本没有所谓的效忠谁,只是因为他缺少这份荣誉,现在拥有了而已。而且他成为汉寿亭侯,却一直在刘备手下做事,其实也是给刘备加分的一种表现,所以大家不要误解了关羽为什么总是以汉寿亭侯自居了。

第四,关羽巴不得刘备称帝,这样的话,他坐镇荆州也多了几分底气。

在很多人眼里,刘备所创立的政权不过是地方的小军阀政权,并没有多大的权威性。所以关羽镇守荆州的时候,也不算是官方认可的荆州牧。这对他的统治那是有很大威胁的,因为随时换一个人来统治这块地方,可能都是一样的。如果刘备登基以后,那可就不同了,他代表的是大汉天下,而荆州地区的军民们当时依旧承袭了刘表时期的想法和态度,认为自己依旧是大汉的臣民,现在又是大汉朝皇帝派遣了关羽来镇守这个地方,那合法性会高很多。所以关羽急切地希望刘备登基做皇帝,这么一来他也水涨船高,对荆州的统治会更加稳定。

总结:不管是三国演义,还是真实历史,关羽始终都是站在刘备这一边的。

因为有某位专家提出了荀彧是忠心于大汉的,他之所以不赞成曹操称王,是因为他忠心于大汉。我觉得这简直就是一个笑话,曹操杀皇后的时候他怎么不站出来说话的?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时候,他在干嘛?他在帮曹操这么干!他心里本来就是向着曹操的,所以关羽这边也是一样,人家压根就是向着刘备的,为什么现在要标新立异地说他是心向大汉呢?他的祖先可没有吃过大汉朝一粒俸禄,他从当兵开始就是刘备的死党。一个彪炳千秋的人,居然说他可以为了汉献帝放弃刘备,这不是笑话吗?不管是演义中,还是真实历史上,关羽始终都是刘备集团的联合创始人,他自然是要站在刘备这边,帮助刘备登基为帝的。只可惜他没有看到那一天,是时机未到而已,并非不想。

蜀臣陈寿三国志记载关羽偷袭孙权湘关盗取粮草是否注定蜀汉先亡?

导语:

关羽夺取湘关的粮草,这件事发生的时间点非常重要。我们在关羽传里看不到这件事,在吴主传中也看不到这件事,只有吕蒙传里面有相关的记载。

如果这件事非常重要而且促成了孙权集团偷袭荆州,那么我觉得至少应该要在两大主人公的传里提及这件事。很可惜的是并没有,这就足以说明,这件事或许发生过,但是无足轻重。

01水淹七军后,关羽白得了三万降军,威震华夏。

关羽发动北伐,这件事是三国的转折点,在三国主人公的传记里都有提及。强大的刘备集团自此走向了下坡路,没有理由不详细叙述一遍,而陈寿至少提到了三遍。

北伐的过程中,曹仁有些力不能支,所以请求曹操救援。这个时候曹操派遣了五子良将之一的于禁作为主将,西凉降军大将庞德作为副将,带领七军前往荆州。

结果于禁大军刚来不久,便遇上了大雨连绵的天气。关羽把握住了这个关键的气候特征,放水淹了于禁大军。结果于禁被擒获,庞德被斩杀,三万多的降卒全都投靠了关羽。

从这时候开始,关羽的大名便铭刻在了历史上,威震华夏。曹操吓得擦汗打算迁都,而这个时候关羽所面临的问题当然也不轻松。他只准备了自己手里人的粮食,莫名其妙多出了三万多人,他们的口粮该如何解决呢?在这种情况下,关羽选择擅自打开了湘关的粮仓,将这里的粮食做为降卒们的口粮,这才化解了这次问题。不过对关羽来说,擅自打开湘关的粮仓,绝对是得罪了孙权集团的。因为这里的粮食是属于孙权集团的,后来孙权也因此而大怒,决定发动对荆州的偷袭活动。

那么关羽为什么要收容这三万多将士呢?难道他不知道降卒很难管理吗?如果他知道的话,这么做的目的又是什么呢?

二十四年,先主为汉中王,拜羽为前将军,假节钺。是岁,羽率众攻曹仁於樊。曹公遣于禁助仁。秋,大霖雨,汉水汎溢,禁所督七军皆没。禁降羽,羽又斩将军庞德。梁、郏、陆浑群盗或遥受羽印号,为之支党,羽威震华夏。---《三国志》

关羽并没有学习白起和项羽,他不打算坑杀降卒,因为他知道人多力量大,知道这是他北伐成功的重要资源。刘备集团的战斗力虽然强悍,可是人数不够,一直都是比较伤的地方,这回有了这三万多人马,关羽自然舍不得轻易放弃。

02孙权为了这点粮草和刘备开撕?当然没这么简单。

曹操这个时候有点慌,于是连忙写信给孙权,希望孙权偷袭荆州,将来荆州就都是孙权的了。孙权恰好又遇到了关羽抢掠粮草的事情,自然是要考虑这件事了。

于是他一方面让吕蒙假装病倒回家,一方面将白面书生似的陆逊派到前线接替吕蒙的职务。陆逊不知名,而且装作十分崇拜关羽,隔三差五写崇拜信给关羽,所以迷惑住了关羽。吕蒙则在关羽带兵外出的时候,策反了糜芳和傅士仁,偷袭了荆州。

魏使于禁救樊,羽尽擒禁等,人马数万,托以粮乏,擅取湘关米。权闻之,遂行。先遣蒙在前。蒙至寻阳,尽伏其精兵舳舻中,使白衣摇橹,作商贾人服,昼夜兼行,至羽所置江边屯候,尽收缚之,是故羽不闻知。遂到南郡,士仁、麋芳皆降。蒙入据城,尽得羽及将士家属,皆抚慰,约令军中不得干历人家,有所求取。---《三国志》

那么这件事爆发的最初原因是什么呢?真的是因为关羽抢了孙权那点粮食吗?我觉得这是不可能的事情。

早在刘备拿下益州以后,孙权就曾经索要过南郡的控制权,他当然打算鲸吞整个荆州。而刘备不答应,所以双方剑拔弩张,都派遣了军队,差点就打起来了。要不是刘备这个时候挥师汉中,割让桂阳、长沙和江夏部分地区给孙权,结果还真的不可预料。试想一下,连三个郡的土地问题,都可以坐下来商量,这点粮草会成为孙权跟刘备撕破脸皮的原因?包括孙权向关羽求亲,关羽声称虎女安能嫁犬子的事情,虽然孙权非常生气,却也不可能成为孙权和刘备集团闹翻的原因。

孙权不是一个不顾大局的人,他做任何事情当然要考虑得失利弊,既然偷袭荆州的好处比坏处多,为什么不这么做呢?

其实孙权早就想着要夺取荆州了,他只是担心两件事,一来关羽的战斗力强悍,会成为重要的阻碍。二来刘备集团会前来支援,到时候不好收拾。

现在这两个问题似乎都不存在了,关羽被曹操拖住了,刘备刚刚跟曹操打了一场汉中之战,还没缓过来。这个时候不拿下荆州,还要等到什么时候呢?

03蜀汉的灭亡,跟关羽抢粮食,半毛钱关系都没有。

蜀汉是三国第一个灭亡的诸侯国,可是你非要把这件事跟关羽抢夺孙权的粮草联系起来,那也是挺为难的。

因为关羽抢夺粮草,不是孙权夺取荆州的借口,所以荆州的丢失,跟关羽抢夺湘关粮仓没有任何关系。

曹公议徙许都以避其锐,司马宣王、蒋济以为关羽得志,孙权必不愿也。可遣人劝权蹑其后,许割江南以封权,则樊围自解。曹公从之。先是,权遣使为子索羽女,羽骂辱其使,不许婚,权大怒。又南郡太守麋芳在江陵,将军士仁屯公安,素皆嫌羽轻己。---《三国志》

既然荆州丢失跟关羽抢粮没啥关系了,那么蜀汉的灭亡又怎么能扯上这件事呢?蜀汉的灭亡原因非常复杂,最重要的一个原因那就是连年征伐,国力衰弱。

刘备集团的战斗能力虽然强悍,精兵强将也比较厉害,可是刘备集团遭受的重创是三国最大的。

首先刘备集团失去了荆州和关羽。因为关羽的失误,导致孙权偷袭荆州成功,最终荆州落入孙权手里,而关羽本人也被孙权手下所斩杀。其次刘备集团在伐吴时损失惨重。关羽被杀荆州丢失之后,刘备一直闷闷不乐,恰逢张飞又被杀了,所以刘备在这种情况下登基称帝发动伐吴之战,结果被陆逊击败,损失惨重。再者蜀汉内部叛乱风起云涌。很多人还在担心诸葛亮掌权以后会不会篡位的问题,这根本就是多余的,因为刘备半死不活的时候,蜀汉到处都是叛乱,他们能掌控的地盘除了汉中,只有成都周围这一圈,压根就不像个正儿八经的国家,就连曹丕都看不上。

所以说蜀汉集团是遭受了千疮百孔的打击以后,在诸葛亮力挽狂澜的情况下,几乎是重新建立起来的。这样的蜀汉哪里能跟曹魏相抗衡呢?再加上后来姜维九伐中原的消耗,蜀汉只有死路一条。

总结:不要夸大关羽傲气的影响力,打仗不是过家家。

很多人表示,因为关羽太傲气了,先把孙权称之为狗,后又将孙权的粮草抢走。所以关羽被孙权集团斩杀,那是活该。

我觉得十分好笑,关羽作为蜀汉集团的二把手,作为荆州地盘的总指挥,他的脾气真的可以影响到孙权的判断?当然是不可能的。

关羽的傲气早就闻名天下,他镇守荆州六年半的时间,孙权都没打算动手,所以这些所谓的原因都是大家的一厢情愿。

没有合适的机会和动机,孙权不会轻易地发动一场对盟友的战争,这才是关键所在,而关羽的脾气,可没有那么大的影响力。

孙权早就看中了荆州,这是东吴的战略方针,一直以来都在等待机会。而这个机会是关羽主动送上门的,所以孙权只是在合适的机会,做了一件预谋已久的事情罢了。

参考资料:《三国志》

关羽北上进军是战略错误还是战术失败?

主要是"骄横自大,刚腹自用",政治眼光短浅。

史料记载,陈寿评曰:"关羽刚而自矜,善待卒伍而骄于士大夫"。陆逊评曰:"羽矜其骁气,陵轹於人"。

首先是他的刚腹自用。由于他性格自大,不善采纳部下谋士的建议,自以为然,屡次受措与溃败。当时他手下有位谋士叫王甫,这人以忠心和善于上谏为名,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然而,关羽身边虽有这样一个人,还是落得悲惨的结局。

当年,每次到了关健节眼上,作为专职谋士,王甫他没少给关羽谏言进计,这些建议的取舍,又都关乎关羽每次的重要转折点。其中一次,王甫察觉到吕蒙的危险性,给关羽建议让其在荆州修建烽火台以加强防守,这次关羽算是听从了他的建议。随后王甫又给关羽建议,想让关羽调换荆州都督人选,重用潘俊。这次他没听从,没能引起重视,陈寿在《三国志》之中如此评价潘俊,"潘俊公,清割断,……皆节概梗梗,有大丈夫格业"。后来这个没得到启用的的潘俊,却被孙权亲往求贤,委以重用,为孙权筹谋划策,平定叛乱,抑制豪强,获得吴国上下尊重,后官拜太常,该人又在利益的驱使下,还将蜀军布局重要情报献给了孙权,给后来的蜀国造成了极大的危害。试想,当时如果这样的人能被我所用,人尽其才,那将会又是另外一种局面了。在荆州丢掉后,关羽无耐,退至麦城,在准备撤出时,他将王甫和周仓留下来镇守此地,临走时,王甫还不忘给出建议,让关羽在撤时走大路,可关羽在此时认为走大路容易暴露行综,于是走小路。在这最后一次至关重要的选择上,关羽还是选错了,不出王甫所料,这些小路上出现了大量的伏兵,关羽也就此被抓,最后的一线生机,嘎然恢灭,只不过英雄又怎肯"过江东?"

后来被孙权割下首级给王甫看,以此震摄,王甫在悲痛之下,为表忠心就地而自杀。

回头看,当时关羽如能善听别人意见,荆州不会失守,人也不会那么短命的。

其次 ,内部傲视将领,忽略团队建设,搞孤家寡人的唯我独尊主义。王夫之批评刘备说:"关羽可用之材也,失其可用而卒至于败亡,昭烈之骄也,私之也,非将将之道也" 。意思是说,关羽作战打仗是一位兼次文武,雄烈过人的好将领,但会因为手下人而失败死亡。其英勇而壮烈即可应得骄傲,但夲质是自私的,这不是核心领导人所应有的素质要求。

南郡太守麋芳(刘备的小舅子) 在江陵,将军士仁屯公安,素皆嫌羽轻自己,自羽之出军,芳、仁供给军资,不悉相救。羽言:"还当治之" ,芳、仁咸怀惧不安。於是权阴诱芳、仁,芳、仁使人迎权。

当时看,糜芳是刘备的老婆的哥哥,也算是心腹,关羽和糜芳事实上是一、二把手的关系。两人素来不合,关羽从一开始就看不起这糜芳,关羽出身家境贫寒,他非常痛恨那些家境好的官员,认为他们身体没能得到艰苦的锻造,没力气又十分骄气,上不了战场拼杀,另加糜芳从小读书,有知识,刘备让他待在荆州,关羽非常不服。他认为,只有大丈夫那样的人,才配当太守。糜芳留在南郡后总感到关羽对他管的太多,而糜芳喜欢与相似身份的同事与朋友去酒楼潇洒聊天,放纵一番,可是关羽,几次命令各位太守不准去那些地方,否则军法从事,糜芳对此规定非常不满意。久而久之,矛盾越积越深。有一次,第二天准备出战,并拟由糜芳、博士仁为先锋,其二人半夜饮酒於帐中,不慎引发军营大火,关羽得知将二人扭抓问罪处罚,并降级调任 , 让他们分别管理江陵和公安 。当时王甫积极建议让其在前线待罪立功,不能用这样的人,担任如此关建岗位的要职,但关羽并没引起重视,麻木不仁。当时,关羽多从城防方面考虑,总觉公安为坚城,江陵更由关羽主持修筑,南北二城相连,可谓固若金汤。昔日,吕蒙率大军零陵边郡,太守郝普犹坚守一月,万无一失,今江陵、公安之坚,非零陵可比,若吕蒙顿兵坚城之下,关羽驰援,内外夹击,其下场实大高而不妙。关羽能坦然北伐,所倚正在于此,对此自信的连守将是谁都不重要了。但后来看,关羽出兵北伐,糜芳、公安守将士仁负责供给军需,积怨既久,二人忿恨之余,不免消极怠工。关羽在前线志得满意,不加思索,随意丢了一句:"还,当治之"。这话虽短,确意重泰山,这就成为了糜芳和士仁叛变投怀东吴的崔化剂。却使自己走向了"不归路"。

显然,由于他的唯我独尊的狂傲性格,麻卑大意,疏离了人际关系,打断了集团组织的有效链接,得不到通力合作,结果严重破坏了集团的战略"使命"的完成,所谓"初心"也就必定成为了泡影。

因此说,一个集团的最高长官,内部关系脆弱,孤傲自大,是事业失败的关健。

再次是拒婚辱使,处事僵硬,政治眼光短浅。"孙权遣使为子索羽女,羽骂辱其使,不许婚,权大怒"。此次求婚,是由鲁肃出谋而为,显然,这是一场政治联姻,但,却不被关羽明察,他就是不干,瞧不起鲁萧,也瞧不起东吴,高傲辱使,他早早把东合孙权、北拒曹操的战略方针忘在了脑后,为此也动摇了与吴联盟的基础。为北伐进军埋下了最大的"祸根",留下了可怕的后患。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关羽苦心经营十余年的荆州防线倾刻间士崩瓦解,北伐军落入了前狼后虎的绝境。关羽虽率部全力回救,临近江陵,却得到了糜芳献城的噩耗,关羽军倾刻陷入了孤悬敌后,补给断绝的死地。就这样关羽步上了项羽的后尘,只能在四面楚歌声中,实现了最后的悲壮。古人云:"惜哉矣!"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