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朝攻略,秦始皇死前真的打算传位给扶苏吗?
秦始皇朝攻略,秦始皇死前真的打算传位给扶苏吗?
我觉得以秦始皇的谋略远见肯定会传位给扶苏。至于原因,且听我细细道来。
一:秦始皇比较喜欢扶苏
“扶苏”是古人对树木枝叶茂盛的形容,出自于《诗经》,有香草佳木之意。秦始皇以此命名,可以看出他对扶苏的喜爱和无限的期望。等扶苏长大后,为人刚毅勇武,有政治远见。不过后来因不满父亲“焚书坑儒”一事,向秦始皇上书劝谏。而此时秦始皇正在气头上,看到自己的儿子竟然说自己的不对后,大怒。将扶苏发配前往上郡监督大将军蒙恬的军队,其实秦始皇这样做也是有深意的。蒙恬是秦朝的名将,为人忠勇而有韬略,手下更是有三十万大军在把守边疆,并且修筑长城抵御外敌。让扶苏来监督这关系秦朝安危的重大任务,显示了秦始皇对他的重视,也希望扶苏可以在军队中成长。
二:扶苏是长子,皇位第一继承人
“立储以嫡,无嫡立长”,是华夏世界的礼法准则。秦始皇生前未立皇后,自然没有嫡子,因此作为庶长子的扶苏,按礼法当然是皇位的第一继承人。除非发生了特别严重恶劣的事,比如扶苏拉帮结派,残害兄弟父母之类的,不然皇位非扶苏莫属。纵观历史,扶苏并没有做这些大逆不道之事,因此,扶苏没有继位,完全是赵高和李斯的阴谋。
三:秦始皇文武兼备,用人很准,不会在立太子这件事上犯糊涂。
秦始皇能够统一六国,自然是有他的过人之处。在用人上面,他起用的王翦、辛胜,蒙恬等人无一不是百战百胜的猛将。统一六国后,他自称“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为了传之无穷,首先秦始皇就要选一个合格的继承人,很明显胡亥是个烂泥扶不上墙的人,而公子扶苏正好继承了秦始皇的谋略勇武。秦始皇不傻,自然不会选胡亥。
只可惜秦始皇没算到他会死的这么早,不然赵高等人也没有机会篡改遗诏,立胡亥为帝,赐死扶苏了。
秦始皇是个什么样的皇帝?
秦始皇嬴政
秦始皇嬴政(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生于赵都邯郸,十三岁继秦王位。秦始皇亲政后,任用尉缭、李斯等人,积极实施统一战略,自公元前236年起,直至前222年,秦以十年之功,陆续兼并齐、楚、燕、韩、赵、魏六国,结束了贵族王侯专政,领导中原进入封建帝制时代。
秦始皇是个略显虚荣的人,他明白一统天下之功绩,足以彪炳青史,认为王侯之名,不足彰显其功绩,遂取“三皇五帝”之名,以“皇帝”为名,自称“始皇帝”。
秦始皇在两千多年前,便进行了“土改”。秦灭六国后,帝国的土地所有者,仍维持着西周时期“王有”之制,秦始皇以“王有”为“国有”,于公元前216年诏令天下上报所占土地数额。在秦朝,即便是平民,若得军功,可授予土地甚至爵位。土地在名义上归国家所有,私人耕种以纳赋税,这与当今的土地制度在大方向上也相差不远——后人在前人基础上的改进罢了。嬴政的“土地改革”,其实亦非首例,真正的“首发”,是那个让秦国从根本上崛起的商君,是他在秦孝公的支持下施行的“授田制”。
秦始皇有感分封制终成就春秋、战国之乱局,诏令手下集思广益,捣腾出郡县制、官僚制。秦始皇是个好战份子,郡县制初成时,全国仅36郡,随着他的扩张,终达46郡。郡县制的建成,是他对传统血缘关系、宗法制的一个重大挑战,以封建官僚代替世袭贵族,这是最初步的“唯才是举”。官僚制,即以三公(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为领导,郡为守,县以令,建立起来的官僚系统。为维护统治,秦迁六国贵族于咸阳,或看护皇陵,或徙于西南边区;为方便民生,秦始皇统一了货币、度量衡;为方便教化,统一了文字……
有时候读史书,不得不叹服前人智计无穷,无论打天下还是安天下,看起来都比今人拥有更蓬勃的潜力:一个郡县制、官僚制,沿袭两千多年,看起来还要继续沿袭下去;“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就算是垒起来的土石,两千年后,仍是全世界的奇迹。
相较于前人悠悠雄风,我甚至怀疑今人是否乏于创造力,秦时全国仅两千万人,今天中国已近十五亿,相较于唐诗、宋词、元曲,相较于明清小说,我们能为后人留下什么,小品,短信?
扯远了。秦始皇有其盖世之功,亦身负滔天之罪。如“焚书坑儒”,虽然史书上所述的“坑儒”不尽不实,但其灭绝文化却是不能原谅,次之,就算被坑杀者并非儒生,那也是人,仅因连坐便罔顾数百人人性命,残忍可见一斑。
长城虽千年未倒,是为世间奇迹,但其建造实布满血泪,文人作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传世,便是对秦始皇不恤民力的控诉。此外,秦始皇征发民工建立阿房宫(朝宫),年发民七十余万,令人发指。至于秦始皇陵……算了,为免对前人不敬,这个就不提了。
所谓“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便是对后人对秦始皇功绩的肯定,他的确于人间有大罪,但过不掩功,他仍是“千古一帝”。
张良和秦始皇是同一个时代的吗?
是同一时代的。作为与韩信、萧何并称为西汉三杰的张良,在历史上是一个很有影响力的人物,尤其是其为刘邦制定的“暗度陈仓”计策,帮助刘邦取得关中之地,从而有了与项羽争夺天下的资本。
可以说,刘邦能够成功,武将靠得是韩信,文臣很大程度上依赖张良,建朝之后,刘邦曾经评价张良“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然而我相信大多数人对张良的印象都是温文尔雅的儒士模样,让人无法理解的是,张良在跟随刘邦之前,曾经亲自策划一场针对秦始皇的刺杀行动,而且差一点就成功。 原来,张良之所以投身反秦起义大业,是因为他与秦始皇、与秦国有着不共戴天之仇,张良出身于战国时期韩国的贵族世家,其祖父担任三朝宰相,其父也担任两朝宰相,按照这个历史轨迹,不出意外,张良也会是韩国的宰相,比较悲催的是还是出了意外,而且是重大意外。
没等张良当上宰相,秦国的大军就灭了韩国,虽说秦始皇对关东六国贵族还算和善,希望关东六国的贵族不要惹是生非,然而韩国的贵族还是发起了叛乱,秦始皇平定战乱后,将韩国最后一任王韩王安杀死。
可以说,荣华富贵的缺失并非张良仇秦的根本因素,而是国破家亡,尤其是君王的死,更激起他反秦的情绪,所以,张良散尽家财,策划一场针对秦始皇的刺杀行动。
其实历史上刺杀秦始皇的人并不少,早在秦始皇还未统一六国之前,燕国太子丹就曾以献图为借口派遣荆轲刺杀秦王,最后以失败告终。
当初嬴政只是秦王,而到张良要刺杀的时候,嬴政已经是统一六国的皇帝,张良想要像荆轲那样接近嬴政已经不可能了,但是秦始皇有一个毛病,就是迷恋寻仙问道之术,喜欢到处巡游,张良根据秦始皇喜欢巡游的习惯,量身定制了一个刺杀计划。
他打探到,秦始皇在巡游的时候,会由六匹马拉车,而其他人则是四匹马,于是他散尽家财雇佣了一个大力士,为这个大力士打造了一只重达120斤的大铁锤,计划就是让这个大力士在很远处抛这个大铁锤击中秦始皇的车辇。
当时张良与大力士埋伏在秦始皇东巡的必经之路,也就是阳武县的波浪沙,等待秦始皇车队的到来,让张良始料未及的是,秦始皇的车队一共三十六辆车,并没有六架的,全部都是四架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张良当机立断,让大力士瞄准车队中最豪华且居中的一辆,一锤过去,乘车者当即被砸死,张良趁乱逃跑。 再次让张良始料未及的是,砸中的那架并非秦始皇的,而是秦始皇为了迷惑刺杀人故意弄的一辆豪华车辇,在刘邦嘴下运筹帷幄千里之外的张良,在这次刺杀行动上,有着太多的意外,当然,这并不能否定张良的智商,只不过在双方资源匹配差距如此之大,智商的作用也是微乎其微的。
虽然刺杀失败,张良刺杀秦始皇在当时还是引起轩然大波,秦始皇还下令全国缉捕张良,最终还是一无所获。
在后来的反秦起义中,张良积极辅佐韩国王室继承人韩王成,立其为韩王,张良为丞相,从而完成其复国复家的夙愿。
当然,复韩只不过是逆势而为的一件蠢事而已,尽管张良用尽心力,也未能开创局面,直到遇到刘邦,才有了张良开挂的人生。
张良的计谋对刘邦的帮助是巨大的,但是仔细来看,很多计策都是贵在用“奇”,想他人所不能想,而且充满极端,比如在刘邦在入咸阳之前,在攻打峣关的时候,张良让刘邦虚张声势,然后诱降秦军,当时秦国内部一盘散沙,秦将看刘邦也是一号人物,于是同意投降,并且表示愿意跟刘邦一起入咸阳,但是这时张良却让刘邦趁着秦兵懈怠的时候消灭他们,大败秦军。
现在人评价刘邦都认为他是腹黑的鼻祖,其实他身边的谋士就是张良这类人,他想不腹黑都不行。
追根溯源,张良能够有刺杀秦始皇的极端复仇行为,还是根深蒂固的法家思想在作怪,战国时期韩国经过申不害变法最为推崇法家,法家分为三派,韩国的法家思想主要是重“术”, “一言正而天下定,一言倚而天下靡。”其中一个偏门就是搞阴谋诡计,为达目的不择手段。
当然,韩国能过采取这样的治国方略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在战国争霸的大环境中,韩国身边的秦楚魏赵等四国相继崛起,都对韩国虎视眈眈,想要生存,除了打铁需要自身硬,诡诈之术也是必不可少的。
秦始皇统一后泰朝又坐多少年?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共执政了12年,在秦始皇死后的三年,继位的秦二世被杀害后,过了三个月,被刘邦灭秦...
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装逼事件?
说起这类历史上以“装逼”出名,且充满思考意义的大事儿,首先怎少得了“我大宋”?
北宋靖康元年(1126)正月,经过汴京军民的死守硬打,“第一次汴京保卫战”已经曙光初现:围城的六万金军屡次受挫,粮草补给也出现困难,如狼似虎的金兵只能靠吃黑豆维持,士气已率到家。宋军这边不但钱粮充足,二十万援军也已就位。“被推上皇位”的宋钦宗也胆气爆棚,决定赌一把大的,凭着优势兵力发动夜袭,一口气击败金兵。
以战场局势说,宋钦宗这想法,当然算不得错,可事情毁就毁在一个毛病:大宋君臣太爱装逼。
怎么装?这场夜袭,本计划在这年正月二十八日打响。可这是“夜袭”啊,本该是严格保密的重大军事行动,宋真宗君臣却“装逼”心切,压根不管这些,离“夜袭”还有三天,宋王朝就下令汴京百姓出来“修治道路”,大张旗鼓准备庆祝仪式。汴京开宝寺前也竖起了“御前报捷”大旗,等于是仗还没打,就开始“装”了。这么一“装”,“夜袭”这事儿顿时传得沸沸扬扬。汴京城里的老少爷们,几乎都知道。
可问题是,这“夜袭”不是请客吃饭,更不是家长里短。汴京城里的老百姓都传开了,对面的金人们,那更是知道了。结果等着宋军夜袭部队扑来,一下子落进金人的口袋里,被打了个全军覆没。带队的勇将姚平仲更是羞愧无比,一怒就跑的不知所踪……
大张旗鼓的“夜袭”,就这么荒唐收场。
虽然“装逼失败”后,金军也成了强弩之末,不久后就暂时撤离了汴京。但这“一把好牌打稀烂”的全过程,却也缩影了北宋的不可救药。一位瞎指挥的皇帝,一群胡乱折腾的“精英大臣”,才造成了如此昏聩不堪的操作。不久之后的第二次“汴京之围”,以及“装逼”的大宋君臣组团被抓俘虏的耻辱,已是可以想。
北宋为何“积贫积弱”?看这一仗就能明白:这就是给活活“装”死的。
而比起这场让人哭笑不得的“失败装逼”来,下面要说的,却是一场成功的“装逼”——扬威将军奕经“东征英夷”。
1841年10月,敲开大清国门的鸦片战争,已经打到了白热化:猖狂的英军肆虐东南沿海,大清海疆处处告急,前线败仗不断,打一仗就损兵折将。急红了眼的道光皇帝,不停给前线增兵添将。他的亲侄子奕经也就临危受命,以“扬威将军”的名义出征浙江,担起反攻英军的重任。
但这个任命,放当时看简直荒唐:这奕经是道光皇帝的实在亲戚不假,却是真没怎么打过仗,反而是北京城皇族圈里颇有名气的画家。这样的人,能去前线对付英军的洋枪洋炮?还别说,满身文艺细胞的奕经,出征后就展现出了一个强大技能:会装。
比如奕经出征前,就摆出求贤若渴的模样,到处招揽贤才,走一路更是招一路,凡是说话顺他心思的,看着顺眼的,都当“贤才”招了进来。还没到前线,身边就多了四百来个“奇人异士”,“爱才”的人设算是搭起来了,可这帮“奇人异士”却各个让人不省心,一路就知道狐假虎威,走一路骚扰一路。打仗?那是半点指望不上。
但别看不会打仗,可奕经“装逼”却在行:就连他日常的行走站立,都要由随从绘制成图画,没事就摆开了展示一番。特别是他部下为拍的马屁,绘制的《指挥如意图》,图上全是奕经“指挥若定”的英姿,叫奕经越看越喜欢,还叫部将们一个个都来题款——会不会打仗不要紧,都得配合他装逼。
可打仗这事儿,靠装逼能打赢?在奕经看来,还就能赢。什么兵法战策武器装备,在他看来都是次要的,摆足阵势才是主要的。他路过苏州时,征用了当地七百多艘船,在当地作威作福,就是不往前线去。直到后来在关帝庙求签,还翻皇历选了个黄道吉日,这才大摇大摆进军,扬言要反攻浙东。结果一开打就抓了瞎,豪气冲天的“浙东反击战”,被英军杀得大败。
但还别说,挨了揍的奕经,“装逼”依然执着,不过换了个套路。一看战场上打不过,奕经脑子一转,那就砸钱呗。面对被英军侵占的宁波城,奕经高调开出重赏:只要能拿来英军的脑袋,立刻真金白银重赏,一手交钱一手交脑袋,不开空头支票。
如此操作,宁波城里里外外的“江湖人物”,接着就兴奋了。英军这边呢?有洋枪洋炮不假,可赶上月黑风高的夜晚,宁波的各路“江湖英雄”就集体出动,或是挖陷阱或是打闷棍,得手了就狠狠一刀,提溜着“英军首级”来找奕经兑现。奕经也毫不含糊,来一个兑现一个,大把的白银砸出去后,每个宁波城里的黑夜,都掀起了猎杀英军的热烈活动……
结果,连英军都发现,自家的士兵们每天站岗,都有人莫名其妙的失踪。以英军日记的说法:“宁波城里拐杀我们的风气已经很盛行了”。
如此一番操作下,奕经不但获得了四十多个英军士兵脑袋,还抓获了不少英国俘虏。得意洋洋的他,也在给道光帝的奏折里装逼:当然不会提“买人头”的操作,却大吹自己指挥高明,打的英军“夷人惶惧”,还给道光送上了实锤证据:叔啊,侄儿可没吹牛,你看还有脑袋和俘虏呢……
虽然这番操作,没有改变鸦片战争丧权辱国的败局,但也有“成功”处:奕经前后“斩杀”了四十多个英军,比许多次战役里,清军在战场上消灭的还多。如此哭笑不得的“战功”,以及“战功”前后奕经的“装逼”,相信也让我们对清王朝的“落后挨打”,多了一层理解——这样的操作都能杀敌,这样的人都是扬威将军,大清打得这么惨,不止武器的事儿。
参考资料:关河五十州《晚清帝国风云》、高靖姝《奕经驻浙江期间咄咄怪事》、顾宏义《天裂:十二世纪宋金和战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