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武答题器网页版,世界上的其它地区正在发生什么?

2024-11-28 15:26:37 86阅读

神武答题器网页版,世界上的其它地区正在发生什么?

嬴政:假如给我一张世界地图,我能把整个地球都打穿。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大业,至此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正式诞生了。对于中国来说,秦始皇的功绩是不可磨灭的,虽然秦朝的基业非常的短暂,可是“祖龙”秦始皇带给中国的却是旷世的宝藏,那就是一个统一的思想和文化的国度,之后的中国为什么能够分分合合?因为这个统一的概念在秦始皇时代就注定了。

神武答题器网页版,世界上的其它地区正在发生什么?

不过我们也遗憾的是,当时嬴政不知道在比咸阳更远的西边以及浩瀚的大海之外还有许多的国家,假设当时的嬴政有一个地球仪的话,他绝对能够把地球击穿,这不是一句空话。因为当时的世界无论从哪个角度看,秦国无疑是最先进的,而同属四大文明的其他国家此刻已经落幕:

亚历山大已经终结,马其顿巅峰不在

在公元前的战国时代,中国出了一个“祖龙”秦始皇,他结束了自西周末年以来五百余年的乱世,并且废除了“分封制”,实行“郡县制”,让中国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大一统国家,而不是像西周那般如同“欧盟”般的松散联盟。

而在那个时候遥远的欧洲,也出了一个了不得的人物,他的名字叫做亚历山大,是欧洲公认的“四大军事统帅”之首,如同许多中国人对秦始皇一般,许多的欧洲人对于亚历山大也是极为自豪,假设放到现代,绝对是鲜花掌声前呼后拥的。而且当时真的有世界地图的话,那么假设政哥想要西征,这位兄弟绝对是欧洲最强悍的。

不过换个角度来说,有时候亚历山大也绝对要谢谢喜马拉雅山脉的阻隔让东西方文明至此中断,否则亚历山大的神话真的可能至此终结。

当时四大文明古国,古罗马、古印度以及古希腊文明都臣服于亚历山大大帝的手底下,而根据历史记载,将三大文明古国都纳入自己掌心之后他还不满意,甚至还想东征见识一下当时的古中国。

当然,亚历山大自己要庆幸,小编说这句话不是“灭他人威风,涨自己志气”,而是亚历山大大帝和当时的战国七雄真的没有可比性:

就拿亚历山大大帝引以为傲的“马其顿方阵”来说吧,这个在欧洲无往不利的步兵方阵其实就是战国七雄玩剩下的,当年的魏武卒就是靠着这个步兵方阵力压群雄的,而当时的魏武卒也堪称世界最强大的步兵。可惜的是,魏国太浪,明明可以平推秦国,你非要去带线,最后你看完犊子了吧。魏国虽然衰弱了,可是军事却始终在进步,赵国长期和匈奴作战因此就在此基础上大规模实行骑兵,秦国发展弓弩,而这些就是步兵方阵最大的杀器。接着,马其顿方阵在欧洲无往不利根源就是欧洲很多地方都是平原,而你让马其顿方阵放到地形古怪的古中国试试,你绝对会怀疑人生,“刚翻过了几道山,又越过了几条河,艰难险阻怎么救那么多”,而且当时的战国七雄战术思维已经从春秋时代彻底一刀两断了,“兵者,诡道也”是那个时代的主流方针,人家不会傻乎乎的让你步好马其顿方阵和你拼,而是以各种偷袭的方式让你怀疑人生。

所以综合比较,就算是亚历山大时期的马其顿王国都不能和当时的战国七雄相提并论,更不用说当时已经落幕的马其顿王国了,在远征印度之后,亚历山大突然因病逝世,临死前由于对继承人模糊不清,导致手底下的将士开始不服气了。

将领A:“你瞅啥?”,

将领B:“瞅你咋地?”。

将领A:“再瞅一个试试?”

将领B:“试试就试试。”

然后就在这种情况之下,马其顿帝国分裂了,曾经志同道合的战友陷入了无休止的屠杀之中,亚历山大大帝的妻儿都死于大屠杀之中,而亚历山大大帝在征服亚欧非的过程之中更多的是进行领土上的征服,而不是像秦始皇一样对别人从思想上进行改造,因此亚历山大大帝病逝之后,马其顿王国分裂。

而在秦始皇统一中原的时候,曾经不可一世的马其顿帝国分裂为马其顿王国、塞琉西王国以及托勒密王国,这几个亚历山大大帝的小弟们正在窝里横呢?

三哥的孔雀王朝

如果你要评价我们旁边某个神奇国家的话,你会怎么评价呢?小编对其印象是:“摩托车之神,你以为他来了一辆摩托车,不,其实他来了一个连”又或者是“佛教的发源地”,又或者是“开挂的民族”等等、

纵观这个国度,虽然一度自信心爆棚,可是翻看历史会发现这个国家不是正在被揍就是去往正在被揍的路上,在中国处于战国七雄时代的时候,三哥很不幸的遇到了亚历山大,曾经辉煌的古印度文明就被亚历山大就这样踩在脚下了。

在亚历山大病逝之后,一名刹帝利贵族在这之后打败了亚历山大大帝留下的军队并宣布我们“独立”了,这个王朝就是印度著名的孔雀王朝,这名贵族就是孔雀王朝的开创者旃陀罗笈多。

而到了其孙阿育王的时候,孔雀王朝的版图也得到了极大的扩张,据传言,他在成为孔雀王朝的帝王的时候为了王位的稳固,亲自杀了99个兄弟才坐稳王位。

根据印度典籍的记载:阿育王是孔雀王朝有名的暴君,在位期间多次征伐邻国,并制造了许多骇人听闻的惨案,当然,是非功过有后人评说,对于孔雀王朝来说阿育王在位时期是孔雀王朝最强大的时候,这个时候的孔雀王朝的版图

除了印度半岛以外,北起喜马拉雅山脉,南至迈索尔,东起阿萨姆西界,可以说版图之辽阔和当时的战国七雄加起来差不多。

但是,此时的孔雀王朝和当时的秦国比起来差的还真不是一星半点:

此时的秦国早已经进入了封建制时代,商君之法规定:匹夫可封赏,奴隶可封侯,因此这就调动了秦国士兵的积极性,看见了人就往前冲,你在对方眼里不是人,是一个他们走向巅峰的“第一桶金”,你说人能不拼命吗?而此时的孔雀王朝还正处于奴隶制时代,奴隶制时代奴隶可以说要饱受奴隶主的欺压,可以说很没有积极性,而且思想什么都被紧固?两相比较,孰强孰弱呢?再者,或许阿育王本人由于犯得杀孽太多,因此其晚年开始大规模的笃信佛教,我们中国有句词叫“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句话用来形容当时的阿育王来说也不为过,由于晚年的殆政行为导致国内积弊丛生,而阿育王本人已经无心管理这一切了。

而这一切的后果就是当阿育王死后不久,孔雀王朝就迅速陷入了分裂之中,在公元前221年时候,秦始皇此时已经一统天下了,而当时的孔雀王朝还处于内乱之中,阿育王的几个兄弟侄子打的是好不热闹。

如果没有喜马拉雅山脉的阻隔,当时的祖龙秦始皇或许正在考虑西征呢?而首当其冲的就是孔雀王朝,一个大一统的国家对付一个四分五裂的国家?孰优孰略,更主要的是,一个国家的士兵见了人就“嗷嗷叫”地往前冲,生怕被别人抢先了;另外一个可能是争先恐后地往后方跑。

用我们先辈的话来说:我没想到,他们还敢反抗?

遥远的非洲:亚历山大大帝的余荫还在

或许是亚历山大大帝的影响力太强了,因为无论是孔雀王朝还是欧洲各国都是当年亚历山大马其顿王国的一部分,而在此时的非洲也是如此。

当年亚历山大大帝的马其顿王国将非洲的一部分版图也纳入了马其顿王国之中,而亚历山大大帝病逝之后,马其顿王国分裂,而原埃及总督就立马迫不及待的改弦易帜宣布自己为埃及国王,和亚历山大的那群弟兄们开始争天下了。

而在秦始皇发动统一之战的时候,当时的非洲处于托勒密统治时期,而这位帝王也是一个不安分的主,在位期间发动多次东征想要扩大版图。

可惜的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当时托勒密四世一直想要将中东纳入自己的版图,在位期间发动多次东征,可是每一次都被揍得找不着北,第四次东征的时候,直接被叙利亚揍得丢失了大量领土。

所以我们从各个角度去看,当时的的世界各国也都是处于动荡不安之中,有野心的君王都想扩大自己的版图,可综合比较分析当时无论从哪个角度去看待秦国都是最强的,因此假设给政哥一张世界地图告诉他在西边和大海之外还有更广阔的土地,我相信政哥会把整个地球都给击穿,当时的秦国绝对是世界最强。

火影忍者羁绊什么人物好?

新人推荐红莲,PN,鬼鲛,卡卡西,力量英雄幻影套(白虎)敏捷英雄神武(青龙)守家英雄力量(玄武),注意答题拿圣灵精华,注意给宠物放药,双吃药,出玉越早越好,前期刷镜象,卡卡西刷AB蓝胖

能介绍一个好玩的手游吗?

如果只是想找个游戏打发时间,给您推荐几款休闲的。

一,不伤肝只烧脑的休闲SLG手游《军令如山》

这款游戏好处是你可以当单机玩也可以当网游玩。武将搭配和武技搭配是需要一定脑细胞的,完全可以媲美率土之滨。

攻城拔寨属于开放式的,全天随时可以攻打,而且不需要宣战。

城战和副本中融入了大量角色扮演的玩法元素,玩家军队进入战场可以高度手控,定点范围防御、选择敌人攻击、随时选择前进后退或撤回城中。

二,不用脑子也不用钱就能玩的《骁将三国》

又是一款三国游戏,这是一款高品质超休闲三国卡牌手游,而且是见过的最不氪金的卡牌游戏。

游戏界面属于原画级的,战斗是即时推进的,技能释放炫丽多姿,战斗中技能无缝切入,没有那种战斗暂停观看过场动画的无聊设置。

省钱方面主要表现在元宝产量非常高,武将需要培养明确,不需要无休止的抽将,最后就是所有东西都可以用攒的元宝白嫖。骁将三国的酒馆刷将可以直接略过无视就可以了。

三,堪称休闲版率土之滨的《萌军天下》

听名字便可以知道这是款Q版策略手游,玩过率土之滨的朋友玩这个游戏上手很快,熟悉的田字格地块,熟悉的天下十三州和三将组合队伍。

当然不同的游戏还是有很多不同的细节,萌军天下的地图保护模式是迷雾系统,只有你去过的地方或者盟友去过的地方才可以看到。野外出征不需要铺路,只要没有迷雾覆盖即可。

四,可以和全球玩家一起聊天的真全球服游戏《王者文明》

这是款欧美风的战略手游,整体节奏比较慢,不像国内的一般开局都比较快节奏。

游戏包体压缩比较到位,只有不到100M,但是当你进入到有以后会发现从画面到地图都是一个小游戏。

游戏不采用衮服机制,所以开服时间一般比较长。来自全球的玩家同服竞技,在线实时翻译,无障碍沟通。

五,可以媲美武侠游戏的《志霸三国》

这个游戏只说一点,战斗模式高度自由的三国卡牌手游。空间感十足的游戏背景,高度手控操作,告别了传统站立互砍的界面。进去战斗后你会有种错觉,你确定这是一款卡牌游戏吗?!

有人说明朝皇帝基本很不负责任?

谢谢邀请,我是历史风云阁阁主!

中华文明五千年,纵观朝代更迭的历史,我们会发现,有的朝代统治时间非常短,几十年就灭亡了,最著名的当然是秦朝和隋朝。而有的朝代统治时间却很长,像周朝八百年,汉朝四百年,商朝和夏朝都是500多年。

明朝是我国最后一个由汉人建立的封建王朝,明朝的统治时间不算短也不算长,足足276年。现在网上很多人对明朝的评价都不好,认为明朝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没有明君的朝代,更让他们不解的是,明朝皇帝都很不负责任,为什么明朝还是统治了将近三百年的时间呢?

为什么说明朝皇帝都很昏庸呢?

明朝自朱元璋建立起,总共传承了16位皇帝。其中有朱元璋、朱棣这类的雄主,也有明仁宗、明宣宗这等中兴之主,当然也有明英宗、明宪宗等昏君和万历皇帝、崇祯皇帝等朝代灭亡的罪魁祸首。

但是明朝皇帝各个奇葩却是事实,开国君主朱元璋晚年制造了四大血案,活生生一杀人魔头下凡。明成祖朱棣是通过造反得来的皇位。万历皇帝创下了三十年不早朝的记录;嘉靖皇帝因为喜欢虐待宫女,差点被宫女勒死。明宣宗朱瞻基喜欢斗蛐蛐。明仁宗因为吃得太多,导致脂肪超标而猝死。天启皇帝不务正业去做木工。可以说,“明朝皇帝尽荒唐”这句话还真是没冤枉这个朝代。

但是“荒唐”是否代表着“昏庸无道”呢?当然不是,明朝能统治200多年,自然不是靠昏庸皇帝的荒唐做法堆出来的,而是明朝真的有统治200多年的底蕴和手段。

第一,政治制度的完善

明朝将政治制度在前朝的基础上进行了完善发展。最著名的历史事件就是“废除丞相制”了。丞相这一官职最早起源于春秋时期,到了战国,各个国家基本上都设立了这一职位。秦朝统一六国后,丞相就作为了正式的官名。值得注意的是,秦朝以后,宰相不一定是丞相,有可能是其它的官职。

丞相是中国古代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是帮助皇帝管理国家大事所设的职位,负责管理军机要事,辅佐皇帝处理国家大事,为百官之首,权力非常大,堪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所以,自古以来就有相权和皇权的斗争,一直持续到朱元璋废除丞相,相权与皇权的斗争才结束。

丞相制是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丞相的重要性也不言而喻。但是对君主而言,急需要丞相这一职务来帮助自己处理政务,给自己意见,但是又担忧相权过强,会威胁到自己的皇权。所以历代皇帝对相权的感觉很矛盾,既依赖又忌惮。

朱元璋建立明朝时,沿袭了前朝的政治制度,丞相也保留了下来。明朝初期,丞相的地位跟历史上一样,是百官之首,统领全国行政。明朝共出现了四位丞相,分别是李善长,汪广洋,徐达,胡惟庸,明朝的丞相制度正式亡于胡惟庸。

胡惟庸担任丞相之后,利用手中的权力,大肆排除异己,将自己的势力安插进朝廷中。胡惟庸掌权之后,还对以前的罪过自己的人进行报复,刘伯温的死据说跟胡惟庸有很大的关系。胡惟庸此人独断专行,很多事情往往不请示朱元璋就擅自做主,当时的人都戏称胡惟庸为“二皇帝”。

胡惟庸的权力越来越大,同时不断挑战朱元璋的皇权,这让权力欲望极强的朱元璋如何能忍得了。洪武十三年,朱元璋制造了骇人听闻的“胡惟庸案”,将丞相胡惟庸下狱处死,牵连被诛杀者达3万人。胡惟庸死后,朱元璋废除了丞相制度,废除了中书省,六部直接由皇帝领导。就这样,存在了一千多年的丞相制度就这样被废除了。

丞相制度废除后,朱元璋每天的工作量暴涨,他也感到头疼,于是朱元璋设立了殿阁大学士参与政务,殿阁大学士实际上也充当着丞相的职责,某些时候甚至比丞相的权力还大,比如严嵩、张居正担任大学士期间,殿阁大学士的实际权力甚至超过了皇权。

殿阁大学士最初只担当顾问的职责,没有实际的决策权,在明成祖时期顺利发展为内阁制度,再经过明仁宗、明宣宗等皇帝的改进完善,内阁制度逐渐成熟,成为了明朝最基本的政治制度。内阁的权力也与日俱增,明显凌驾于六部之上。

明朝内阁制度客观上制约了皇权的恶性发展,有利于国家的正常运转,国家的日常行政都交由内阁处理,既分散了朝廷的政务,又减轻了皇帝的压力。但是内阁始终没有取得法定的地位,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没有行政编制的皇帝专属顾问机构。

正式这种强有力的内阁制度,保证了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哪怕是皇帝不在时,权力也能正常运行,正常处理国家政务。所以我们看到了明朝很多皇帝都不务正业,就算皇帝几十年不上朝,国家大事仍然被处理的井井有条。

而且在内阁制度建立的同时,明朝还建立了相应的监督体系。丞相制度很容易造成大权独揽,最后形成权臣,导致相权与皇权产生激烈的冲突。而内阁制度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产生,于是跟内阁同步建立了监督制度。

明朝内阁权力太大了会危及皇权,没有权力,皇帝的工作压力又太大了。所以明朝皇帝就用宦官来牵制内阁,防止内阁权力过大。于是在内阁和锦衣卫之外,又出现了东厂、西厂等宦官掌权的特务机关。与内阁相互牵制,相互制衡,保证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

然后内阁制度受制于司礼监。在明朝的权力体系中,实行的是内阁与司礼监双轨并行的制度。内阁拥有票拟权,司礼监拥有批朱权。司礼监由太监掌管,明朝中后期皇帝经常让司礼监待代帝批朱,司礼监的权力越来越大,到了最后司礼监甚至能干预国家大事的决策。

虽然司礼监和内阁互相牵制,互相制衡。但是这两个机构的权力都是以皇帝的意志而此消彼长的。皇帝宠信宦官时,司礼监就凌驾于内阁之上,否则就是内阁压制司礼监。总的来说,司礼监的权力是越来越大,到了最后,内阁完全落于下风,所以导致了明末的宦官祸乱。

所以明朝对政治制度进行了创造性的改革,是明朝得以统治200多年的政治基础。也是明朝皇帝斗蛐蛐、做木工等不务正业的政治保障,正是因为有了内阁,他们才有时间去发展自己的爱好,又不用削弱皇权。这就是万历皇帝为什么30年不上早朝,但是明朝的综合国力还是处于上升状态。从某些方面来说,明朝的皇帝比其他朝代的皇帝要幸福很多。

第二,明朝皇帝虽然荒唐但并不暴虐

明朝很多荒唐皇帝,我们都了解了。但是皇帝荒唐的背后确是国家仍然在继续发展,甚至还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明朝皇帝虽然很少过问政事,但是他们通过内阁制度来行使皇权管理国家。比如万历皇帝30年不上朝,但是不代表他不见内阁首辅,万历皇帝通过控制内阁来控制国家权力,也将国家经营的有模有样的。

明朝皇帝的平均资质水平其实也不算差,朱元璋和朱棣就用说了,放在哪个朝代都是一流的帝王,明成祖之后又出现了“仁宣之治”,隆庆皇帝时期的张居正改革让明朝又焕发了新一春,万历皇帝三十年不上朝,却造就了万历中兴。喜欢做木工的天启皇帝也重用魏忠贤,恢复了明朝的经济,延续了明朝的寿命,并且给崇祯皇帝留下一大批国家栋梁。

在对待外敌上,明朝的皇帝可是一点都不荒唐。“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不称臣,不纳贡,不和亲,不割地,不赔款”等民族气节震撼了无数国人的心。明史中荒唐无道的正德皇帝朱厚照在面对北方强敌时,御驾亲征,亲自指挥应州大捷,打退了不可一世的北方强敌。

正是因为明朝有一套完整先进的政治制度,明朝皇帝虽然做出了很多荒唐事,但是在事关国家安危的大事上,他们从来不含糊。也正是因为有了内阁帮助皇帝管理国家,明朝皇帝才有时间、有精力去做出一系列荒唐的事情。

皇帝守边关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明代学者黄宗羲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昔日之都燕,则身守夫门庭也。”而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定都北京,就像是皇帝亲自看守门庭一样。”这句话直观地显示了明朝首都北京,所面临的严峻的国防形势。由于北京城迫近边境,时刻都面临着北方游牧民族与东北方渔猎民族的威胁。截止明朝灭亡,蛮族骑兵曾三次兵临北京,其中蒙古两次,后金一次,这三次入寇分别被称为“土木之变”、“庚戌之变”以及“乙巳之变”。这三次入侵,都给大明王朝带来了巨大震撼。然而明朝“天子守国门”的窘境又是如何形成的呢?北京城真的是从一开始就暴露在游牧民族的刀口之下吗?为了回答这两个问题,我们必须先探讨一下明朝的“弃地”问题。

洪武遗患

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发布檄文,宣布对腐朽的蒙元王朝发动总攻。明军在“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的旗帜下高歌猛进,一路皆捷,攻入元朝的大都,迫使元顺帝妥欢帖睦尔狼狈北逃。随后,朱元璋与帐下诸将追亡逐北,横扫元朝的残余势力,以图恢复华夏旧疆。经过数年的奋战,明朝基本恢复了汉唐旧土,蒙古势力全面退回了草原。虽然蒙元势力已然式微,但朱元璋对其从来没有掉以轻心,仍时刻防备着他们的反攻倒算。朱元璋本想招抚残元势力,但是都没有得到对方的回应。

招降不成,便只能用刀剑来说话。1371年,也就是洪武五年,朱元璋经不住帐下诸将的一再请求,对盘踞于草原的北元势力发动了总攻。明军并分三路,深入沙漠。但在此战中,明军由于不熟悉地形,遭致了失败。此战结束了明军对蒙元战无不胜的历史,而苟延残喘的北元势力也终于在此战之中缓过劲来。由此,朱元璋停止了针对蒙古的战略进攻,并转而实行积极防御战略。在此基础上,明蒙双方攻守之势发生易位,蒙古骑兵开始对明朝边境进行了小规模反攻。为了应对敌人的骚扰,朱元璋制订了“搜剿、清野”政策。除此之外,朱元璋还对延边诸郡实行了“迁民”政策。也就是将边民迁往内地,以此来摆脱蒙古人的骚扰,同时也让蒙古人寇掠的经济目的,无法实现。然而“迁民”政策也不是没有副作用,这会导致边境空虚,从而使延边诸卫所得不到有效支撑,而这也为明朝后来的“弃地”埋下了伏笔。

1387年,明军发动捕鱼儿海之战,此战中,明朝彻底摧毁了北元势力,一雪洪武五年败绩的耻辱。此时,朱元璋认为天下已定,遂开始着手营建他心目中的北方防线。在朱元璋的心目中,只有他的儿子们才能成为大明王朝北方的屏障。史书中曾提到:“高皇帝驱胡出塞,复我中华,经始虑终,防胡为急。于是大启宗藩,错布万国,则选诸子,周匝三垂。”朱元璋先后加封秦、晋、燕、谷、宁等十位国王于边境,史称“塞下十王”。这些藩王都拥有自己的领地和军队,朱元璋期望他们能够成为皇室的屏障。从地理分布上来看,明朝的藩王防线主要以辽东、大宁、开平、大同一线为准,将后来的九边,乃至于北方重镇北平荫庇于其后。

此时,明朝对于蒙古仍实行积极防御政策。明军以塞下诸王与长城以北的军镇为基础,时常派兵数万,对蒙古人进行“清沙漠”的战略。在此期间,明朝诸藩王表现良好,屡次击溃蒙古人的侵袭,其中以燕王朱棣最为突出。从此蒙古势力远遁,近边再无敌骑。

靖难之祸

封国制度是有效的,但是其副作用也是极大的。与皇帝同姓,并拥有军队和领地的藩王,永远是中央政权的大敌。在历史上,西汉和西晋都曾爆发过大规模藩王造反的事件。对于这样的风险,朱元璋自然也有所考虑。不过朱元璋在查阅史书后,却得出了这样的结论:藩王们之所以会造反,是因为天子和藩王没有“各守其道”。在七国之乱前,当时还作为太子的汉景帝,竟因一点小事就用棋盘砸死了吴王刘濞的儿子。汉景帝在继位后,还运用了晁错的削藩之策,丝毫不顾骨肉亲情。由于皇帝自身“失道”,导致中央与诸王失和,这才造成了七国之乱。所以朱元璋认为,只要皇帝知“敦睦九族隆亲亲之恩”,诸王知“夹辅王室以尽君臣之义”,封国制度就是最好的制度。然而历史的发展证明,朱元璋实在太高估血统和亲情的作用。在至尊的权力面前,无论多么亲近的血缘,到最后都只是儿戏。用伦理道德而不是制度,去制约人类自私而贪婪的本能,最终总是要碰壁的。

朱元璋去世,皇太孙朱允炆即位,他在一些文臣的撺掇下,开始对塞下诸王进行“削藩”政策,而这也是明朝北方边防体系崩坏的开始。在建文帝“削藩”政策的逼迫下,在自身野心的驱使下,燕王朱棣悍然造反,发动了历史上著名的“靖难之变”。为了加强自身力量,朱棣将延边备胡的边兵并入麾下,因此明朝北方的国防实力受到了极大削弱。其中,以大宁镇的极度衰弱最为典型。1399年,朱棣将宁王朱权,连同他属下军民一并迁入内地,而朱权镇守的大宁也因此成了空城。大宁地处长城之北,是拥兵十余万的超级军镇,明军针对蒙古人的“清沙漠”行动,往往以大宁为出发点。大宁的存在,对蒙古封建主们具有极大的震慑作用。然而朱棣为了内战,置北方边防于不顾,将大宁变为空城。不久后,大宁卫被弃,其地为兀良哈三卫所占据。

此外,非常值得注意的还有东胜卫的放弃。东胜卫位于我国河套地区,在秦汉时此地被称为九原、朔方,唐朝时此地曾建有三座受降城。河套地区依山傍河,便于防守。同时控制河套还能有效控制高阙,能够随时对北方游牧民族进行反击。占据河套,就像往游牧民族的心窝里插了一把尖刀。明初,朱元璋在唐朝受降城附近建立了东胜卫,成为明朝西北地区边防体系中的重镇。然而东胜卫孤悬于外,经济相对落后,需要后方的大力供应。随着靖难之役的爆发,东胜卫失去了后方的支援,遂变得逐渐衰落。1403年,也就是永乐元年,东胜卫被迫内迁。

靖难之役后,朱棣登基,他为了防止其他藩王像自己一样作乱,便彻底破坏了朱元璋苦心经营的藩王防御体系,同时将延边诸卫向南迁移,放弃了大量土内迁地,明朝在长城以北仅余开平卫。然而由于大宁内迁,开平卫失去了侧翼保护,也开始变得孤悬难守。到了宣德年间,开平卫也不得不迎来内迁的结局。由此,明朝便依托长城,形成了历史上著名的九边体系。

朱棣破坏了旧有的防御体系,导致其大本营——北平失去了屏障。北平地区,也就是今天的北京,在明代前曾是辽金元等游牧王朝的首都。北平地处华北平原、蒙古高原以及辽东地区的交界处,是农耕民族与北方游牧、东北渔猎民族重点争夺地区。失去北平,则广大的华北平原将暴露在胡人的铁骑之下。所以北平的得失关系到明朝的生死存亡,必须重点防守。此时摆在朱棣面前有两个选择:一、将北平交由最得力的将领进行防守;二、迁都北平,天子守国门。第一种方案之所以不可行,是因为很难保证北平守将就一定不会造反,毕竟有安史之乱殷鉴在前。所以,明朝别无选择,只能选择迁都北平,亲自保卫国家的安全。

明朝虽然迁都北京,但是朱棣仍然认为不保险。为了一劳永逸地清除蒙古势力,朱棣亲自发动了五次大规模讨伐,史称“五出三犁”。这几次征伐声势浩大,但是战果并不算太明显。虽然明军将蒙古势力驱逐出漠南地区,但是并没有大量消灭蒙古人的有生力量。此外,蒙古的鞑靼势力被打击过重,导致西部的瓦剌势力坐大,逐步统一了蒙古帝国,为二十多年后的土木堡之变埋下了伏笔。

嘉靖之变

永乐之后,明朝一改前代皇帝的进取政策,防线开始全面后退。在东北方向,明朝放弃了奴儿干都司;在南方,明朝放弃了安南;在北方,开平卫内迁至独石堡。同时,明朝还大体上放弃了对蒙古势力的进攻政策,开始实行消极防御的政策。1449年,瓦剌大举入侵明朝,明英宗不顾群臣反对,尽起京师精锐御驾亲征。由于指挥失误,明军几乎全军覆没,明英宗被敌军擒获,史称土木之变。此战后,瓦剌军队趁势进攻北京城,明军在于谦的领导下,艰难地击退了敌人的进攻。虽然大明王朝保住了,但是明军精锐尽失,很长时间得不到恢复。更可怕的是,明军彻底失去了主动“扫平沙漠”的锐气。

明军的消极防御政策,被蒙古人认为是软弱可欺,遂从漠北渐渐迁徙入漠南地区,对明朝边境掠夺不止。而在此时,明朝丢失河套地区也终于开始显现。在天顺六年(1462年),鞑靼毛里孩、阿罗出等封建主开始出没于河套地区,但是出没无常,然而即便如此,鞑靼蒙古人仍让宣大、延绥、宁夏等地烽烟不息。为了解决河套蒙古问题,王越向明宪宗建议,应该启用“搜套”战略。1473年,王越率领轻骑入套,杀死了三百名蒙古人,河套寇患才稍稍得到平息。

然而仅仅十数年后,小王子达延汗在草原中崛起,并且率兵重新进入河套地区。他们在秋高马肥之际进入河套,在春季以入贡为名在明朝边郡大肆抢掠,抢到心满意足后才返回沙漠。对于蒙古人的入寇,明朝毫无办法。

到了嘉靖年间,蒙古人看出了明朝的软弱,他们以俺答汗为首,长期盘踞于河套,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套寇”。为了应对俺答汗的威胁,明朝一些有识之士认为,已经到了应该收复河套的时候了。于是熟悉边事的曾铣制定了一份详细的“复套”计划,并且向嘉靖帝上书。在计划中,曾铣历数蒙古人占据河套给明朝边境带来的危害,以及河套对于明朝有多么重要。曾铣认为,他只需指挥六万锐卒加上两千火枪手,便可完成计划。

对于曾铣的计划,早就想解决蒙古问题的嘉靖帝表示十分欣赏,并且把这个计划交给其他阁臣商议。对此,内阁首辅夏言表示十分赞同。然而,以严嵩为首的其他阁臣却对这个计划表示反对。虽然在史书中,严嵩是个大奸大恶的佞臣。但是他反对“复套”的理由也未尝不充分,那就是计划虽好,但是却没有有能力实施的将领和军人。在嘉靖的时代,明朝边军早已失去了进攻能力。即使计划再好,没能力执行也是白搭。因为群臣的反对,嘉靖帝的心愿得不到实现,使这位喜欢玩弄帝王心术的皇帝大失颜面。在盛怒之下,嘉靖帝竟找个理由将主张“复套”的夏言和曾铣给处死了。

明朝迟迟不收复河套,而蒙古人却在此地茁壮地生长了起来。河套甘甜的河水与郁郁葱葱的牧草,将蒙古的人马养的膘肥体壮。于是,蒙古人对明朝边境的进攻也变得越来越猛烈。1550年,也就是嘉靖二十七年,此时距离曾铣被处死已经有两年。俺答汗以河套为基地,向明朝边境发动总攻,蒙古铁骑长驱直入,一路打到北京城下。而此时,北京城并没有能与蒙古人相抗衡的精兵。当北京百姓面临危险之时,奸臣严嵩竟然说“寇饱自飏去”,主张不对俺答汗进行抵抗。于是俺答汗在毫无抵抗的情况下,在北京郊区大肆烧杀,抢掠人畜两百万,酿成了庚戌之变。其后,明朝为了解决俺答汗问题,不得不同意他的互市要求,实际上这就如同签下了城下之盟。由此,蔓延近两百年的明蒙战争,在战败的耻辱中,才得到最终平息。

明蒙战争结束,但是明朝的退缩政策还没有结束。万历初年,明朝在辽东开拓宽甸等六堡,扩张了近800里。然而明朝以此地孤悬难守为理由,将此地放弃,早已安家立业的六万名百姓,被明军以武力强行迁入内地。而开拓的土地呢?最终被努尔哈赤笑纳,最终增强了后金的实力。

黄仁宇曾说:“明朝是一个内向,非竞争性的王朝”。在其建政之初,就表现出极大的保守型。只有遇到困难,就会将前人用血汗打下的土地轻易放弃。而这些土地,最终都被敌人利用起来,成为进攻明朝的基地。明朝的教训告诉我们,无论遇到任何困难,都绝不能放弃寸土。因为每一块丢弃的土地,都有可能成为敌人进攻我国的桥头堡。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