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诺曼底登陆模拟器,1999年外星人入侵是什么梗?
二战诺曼底登陆模拟器,1999年外星人入侵是什么梗?
回想起那段时期,至今仍然热血沸腾!虽然保密协议已经过期,但是愿意谈及此事的人仍然非常少,大家似乎都不愿对此产生太多的回忆。毕竟在那场浩劫中,人类灭亡了近半,尖端科技倒退了数世纪。
事件起始于1999年2月21日,萨比星人通过远距离高能散灭器,驱动太阳系柯伊伯带内数万枚星际碎片直击地球,虽然在此过程中,木星替地球挡住了70%的火力,但是剩余的陨石依旧击中了月球和地球,人类伤亡惨重。
38天之后,敌方第一入侵舰队抵达地球平流层附近,利用低级奥术炮,对各国首都附近进行缓慢但惨烈的轰击,迫使各国向他们称臣。虽然在此期间,人类已经向敌方发动了核攻击,但被敌方反物质护盾消灭,连个“屁”声都没放出。
但是人类阵营并未妥协,宁可把地球炸了,也绝不让地球半分土!
由于地面建筑基本被摧毁殆尽,人类不得不转入地下,进行长期游击战术。可能处于轻视的态度,敌方竟然放弃了空中优势,派遣了地面部队进行扫荡。但是这一决定,给他们埋下了惨烈的结局。
时间来到了地球冬季,萨比星人在美洲、澳洲、非洲、欧洲大部分,都轻易取得了胜利,甚至他们自信的认为:可以在地球的圣诞节来临前取得完全胜利!
时间步入1999年的11月份,敌方首领决定视察地面部队,准备亲眼见证自己的部队消灭全人类。
但是部队在莫斯科遇到了强烈阻击,英勇的俄军借着伏特加的酒劲,疯狂向敌人倾泻着炮弹,仿佛回到了60年前,喀秋莎火箭炮的年代。然而因为士兵饮酒过度,加上夜以继日的战斗,大部分士兵发生了猝死,最终俄国人的阻击以失败告终,但也消耗了敌人部分战斗力。
1999年12月1日。敌人开始对华夏国进行入侵。但是他们做梦都没想到,等待他们的不是火箭大炮,也不是武装到牙齿的战士,而是国家终结部队—国家城市联合管理队!仅仅二十二天,地方部队在拳脚无言,来去无踪的国家城市联合管理队面前,伤亡率达到了78%,甚至在12月23日这天深夜,一号精英小分队,突袭到敌方总部,结束了敌方首领的性命!
战争在12月24日结束,打破了敌人圣诞节前结束战斗的幻想!
12月25日人类总部对非战斗人员进行了记忆清除,而战斗人员也签下了为期15年的保密协议。
在新世纪到来前,人类社会又一次充满了生机,一切都是那么有希望!
以上内容纯属胡扯!
期待您的点评!右上角关注哦!为什么现在培养一个飞行员这么难?
第二次世界大战毕竟是人类迄今为止最大的旷世浩劫,与今天小打小闹的战争不同,每个国家是真真正正将生产力给压榨到了极点,在这种条件下,飞机巨大的产量不足为奇,它们与许多速成的飞行员一样,都是消耗品。
在这其中,有各国疯狂的引爆产能,也有规模奇大的飞行员培训计划,这在今天这种和平年代都是看不到的,总之,都是时辰的错。
相对来说的话,二战时期的飞行员的确比现在更容易培训,需要掌握的知识量与战机的操作难易度与今天不可相提并论。甚至在某些局势紧张的关头,还会“速成”一批飞行员,真真的把人命使用到了极限。
我们可以对比下现代与过去的战机,比如上图的零战A6M2的机舱,里面的仪表相当简单,实际上除了空速表、高度表、水平仪、罗盘外,其它的都是些气压表、油量表、油温表、升降速率表以及时钟等不太重要的东西,控制方面除了踏板和控制杆外,也就在某些机型上多出几个螺旋桨的转速控制杆,以及需要管控起落架的收放等等,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超级复杂。只要稍微摸索多了,与开车没什么区别。
上图是比日本战机更复杂一点的德国BF109战机座舱,但也没复杂到哪里去,武器的设计并不是为了故意为难人,二战时的科技也没复杂到超出时代的容许度,毕竟那个年代可没现在这么多大学生,文盲都遍地都是,社会的构成本就不一样。
受飞机设计的影响,二战时的战机也远比现在好开,机身普遍在静稳定性上优于现代喷气式战机,现代战机为了追求高速性能,气动上已经走向了另一条道路,两者的操控舒适性不可同日而语。人类最早的超音速试飞员查克·耶格尔就曾经表示过,开野马就像畅快的驾摩托,而开喷气式飞机好似骑着火箭玩德克萨斯驯牛。
再看看现代一架SU-30战机的座舱,很显然,这与驾驶一架二战战机需要的知识不可相提并论,现代战机布满了各种电控系统,需要拥有更多更系统的理论知识和操作经验才能完成驾驭,光一个火控雷达带某型空空导弹的操作就够让人眼花缭乱了。
除了操作的复杂度直线上升以外,现代战机的飞行要求也更苛刻,筛选飞行员时的健康标准增加了不少,飞机因为速度的提升,人员需要经受住更大的考验,因为高过载机动造成的血液循环变化甚至能让人眼产生红视、黑视,几乎达到了生理承受的极限,这是二战飞行员不可比拟的。
正因为飞行驾驶相对简单,二战时许多国家也因此能将大批民间飞行员转化为战机飞行员,这在今天是不可想象的,毕竟开塞斯纳的飞行员你不可能随便培训两下就让他飞F15出去打仗,而当年许多国家恰恰是这样做的,美国就是其中范例。
有大量的美国飞行员从飞行竞速比赛、农业飞行公司、邮递公司、飞行爱好者团队甚至杂技团中征得。这种飞过飞机的飞行员,最短通过半个月到1个月的培训就能送上战场,而从没有接触过飞机的人,即便是日本的神风特攻队也需要至少半年的全系统培训。
这还不够,罗斯福在1938年就搞了个“学员培飞计划”,将全美所有大学作为飞行员的征兵基地和培训场所,而且任何肤色、种族的大学生只要交40美元就可进修飞行课程,政府给每人补助20美元,给学校补助290美元。这项计划最终让美国大学和学生趋之若鹜,有1132所高校和1460所相关院校加入计划,每年培训飞行员数目多达2万人。
到1946年培飞计划结束,美国训练了50万具备基础飞行能力的飞行员,这些年轻人成批的加入到战争,他们在军队的飞行员培训中只有12%的淘汰率,二战中美国密密麻麻的空军便由此而来。
英国没有美国那么好的条件,但他们也丝毫不含糊,约翰牛跑到安全的加拿大设立了培训中心,还拉来了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等英联邦国家成员,在渥太华签订了《空军联合训练协议》,大家分摊合同,一起批量制造空军飞行员。
根据《协议》,英联邦四国每年培训指标为5万人,人数由协议会议进行分配,每国会各自进行初级飞行员的征兵和筛选培训,最后再将这些人送到加拿大的高级培训中心进行战争培训。到战争结束,加拿大已经建立了107座飞行学校,有13万军人在此受训,是十足的二战最大飞行员“新手村”。
德国也差不多,他们有完备的分级培训制度和严格的训练市场,但在战争的压力面前一切惯例都会变,通常德军战斗机飞行员会进行20个月的训练,最短也要13个月,后来为了应付战争,许多航校学员5个月内就被“速成”了,飞行时长只有150多个小时。仗打到最后,德军已经拿不出飞行员了,所以教官们关闭了学校的大门,开着飞机上了前线。
反观日本则不一样,也许不少人印象里,日本是个能把只飞了十几个小时,只会起飞不会降落的中学生往天上丢着送死的国家,但实际情况与此有点出入,比如太平洋战争中与美军拼光拉倒的日本海军航空兵,他们长期都遵循着一种严苛到变态的飞行员沙汰制度。在飞行员的选拔中,他们要比赛枪术、格斗术甚至武士精神,还要训练在澄净的白昼寻找星光,不断练习高台翻滚跳和爬杆,整整10个月的训练都在这种无聊的淘汰中进行。
这种死心眼选拔基本与飞行内容无关,但是日本在二战进行到一半时仍然维持着这种制度。1937年,日军让部队筛选了1500只“精英”,这些人最后只剩下70只“精英中的精英”进航校,到1939年卒业时,仅剩25只“精英中的精英中的精英”。这么一搞,日本海军的飞行员当然够不上数了,与美军打了几场消耗战就迅速的怂了。
而且日本人没有系统的分级培训制度,更没有后备准备,仅靠这些“精英中的精英中的精英”完全是杯水车薪,这也成为日本二战中最大的痛脚之一,完全就是反面典型。
除了人员培训外,飞机的制造成本也是相当重要的因素,现代战机极为复杂昂贵,集高精尖技术于一身,根本不可能大规模的装备,许多国家来个换代都肉痛不已。
二战时的飞机则相对便宜的多,铝合金蒙皮结构、木制胶合结构比比皆是,以当时的生产力已经可以非常迅速的大规模生产。哪怕是日薄西山的日本和盟军打到老家的德国,也仍然能维持一定的战机产量,如日本在1945年8月居然还能造出8架战机。当然,许多飞机都是粗制滥造到极点的缩水产品,大部分也就应个急而已。
大家有什么安卓版的二战题材游戏可以推荐?
火线指令:诺曼底
火线指令:战柏林
红色警戒(在在商店上能怎么玩,但不是原版→_→。)
还有我在网上搜到的游戏,自己看
为什么FPS游戏不采用一发入魂?
玩家玩的是游戏,不是士兵训练的战争模拟器,玩游戏就是为了愉悦感,所以像“一发入魂一枪毙命”这样有损玩家愉悦感的设定,很少有游戏会采用。至于例子有人举了《三角洲特种部队》,这个游戏有点老,可能有的人没有玩过。我就说个比较新的游戏吧:《使命召唤12黑色行动3》
它有一个真实难度,玩家只有1点生命值,可以说是一摸死。至于如何能稳妥的通关这个模式,就是躲在掩体后不断的放虫群技能,还有用一支强力狙击枪装热感镜和穿甲弹,然后蹲在掩体后穿人。剩下那些只能正面刚的关卡片段,就只能一路死过去,靠运气挺到存盘点,完全是为通关而通关,毫无游戏体验。但是这种设定就是完全不可取的吗?不!接下来我就要举一个正面例子:三上真司的《恶灵附身》
虽然它不是FPS(第一人称射击游戏),但也算是TPS(第三人称射击游戏),算是兄弟关系。这款游戏最高难度也是一击必杀,而且敌人配置比普通难度还要难,但却反倒刺激了玩家的抖M属性,让很多人乐“死”不疲。为什么会这样?答案就是优秀的关卡设计,张弛有度的游戏节奏,丰富的武器系统(不是数量多种类多就算丰富,而是每把武器都有自己的作用,能分别应对不同的情况)给予玩家不同玩法,虽然总是死,但可以通过调整打法思路,争取下次死的不一样(误),总之会给玩家不停挑战的欲望。直到最后通关的那一刻,所得到的愉悦感是平常游戏所不能比的。
所以说这种“一发入魂,一枪毙命”的设定是好是坏,完全要看游戏设计者的功力如何,不过像三上真司这种天才还是太少了,大部分采用这种设定的游戏都是恶心人的。但即使这样这种设定还是很依靠存盘点的,假如这种游戏更贴近现实一些,没有存盘点,死了删档直接从头开始,我是一点都不想玩的。
战斗机的飞行全寿命为3000小时?
说个笑话,日本空中自卫队最老的F15J战机已经服役逾四十年了,它们是1981年的装备。
此外还有更老的F-4EJ战斗机,三菱公司在60年代引进了许可证,在1971年向自卫队交付。
自卫队一共获得了202架F-15J\DJ和140架F-4EJ,它们早已成为古董级的装备。
F-15的整机寿命为10000小时,远高于那些2000-3000多小时的苏系机。延寿的F-15甚至能达到15000小时。
吾有奥利奥一枚当年苏联工艺技术与西方存在差异,因此要加工出西方那种精工细作的飞机,需要耗费的时间和代价更大。
而且苏联与西方对战机的理解存在差异,在苏联看来,如果爆发战争,一架战机的生存时间有几十个任务小时就不错了,所以战机没必要整那么金贵,又不是传家宝。
西方与苏联的理解完全相反,它们希望有“符合北约标准”的高端战机,能在一次采购数内尽可能地拥有长时间的服役期限,利用升级和维护节省新的批量采购费用。
实际上,别看3000小时显得很短,也足够飞上很多年了。
按照美国空军的训练情况,一架战斗机的年飞行时长为300个小时左右,自2008年的用机高峰以来,这个标准逐渐被降到了约230个小时\年,有些部队甚至降到了125小时\年。
有些数据并不难查到,五角大楼方面公布的数据是,美空军飞行员的月平均工作时长是17.8小时,海军、陆战队与此数据相同。
在另一份资料里,陆战队的官员声称,他们每月飞行14-16小时,而空军仅飞行9到10小时。
按CNN上某新闻的数据,2000年时,F-15和F-16的年飞行时长都在约260个小时,到2020年这两种机型变成了110和150小时。
后面那娃在干啥呢?按照《美国空军杂志》(Air Force Magazine)的说法,2021财年现役部队所有机型的飞行员月平均飞行时间为10.1小时,而2020年为10.9小时,19年甚至只有6.8小时。
总之明白这些和平年代的飞行员消耗没那么快就行了,喷气式战机不同于过去烧汽油的活塞机,单架飞机的小时飞行耗费高达数万美元,如F22达到了6万美元,而F35也有4.4万……
没有一个富强的国家,真的无法维持一支庞大的常备空军。
也就是说,一架10000小时寿命的飞机,按300小时来算,够美国飞行员飞个30多年。如果按照110小时来算的话,他把美国的人均阳寿耗完了都飞不完。
即便是3000小时的苏系飞机,按300小时飞,也足够飞个10年了。而且苏机也没说的那么脆弱,这世界上超期服役的苏机数不胜数,傻大黑粗的玩意儿根本不看说明书。
当然,这是正常的和平训练飞行,如果要执行演习和战争任务,飞机不仅飞行任务时长会不断延长,机体受意外、炮火、粗暴飞行、战场环境影响,寿命也会急剧减少,快速报废都不稀奇。
德国空军纪念合计飞行55555小时许多人不了解的是,部队的飞机使用情况,也会因为不同年份的使用情况,产生波幅式的变化。
比如美国空军的战机2020年的飞行时长就没有2022年多,这是因为20年减少整体飞行量的行为,让空军增加了可用备件和维护时长,从而提高了飞机在后面年度的整体可用数量以及飞行保障时长。
如果任务维护比为1:6,即意味着飞1个小时得修6小时所以各国空军的战机都有个“妥善率”数字,比如一份资料显示F22在2018年的妥善率为49%,即说明美军只有1半的“爱抚娘娘”能够正常起飞。
“不妥善”的哪儿去了?自然是趴在地上,不断消耗维修保养时间。
很多飞机也正是在这种“不妥善”状态中长期趴着,慢慢耗掉了数十年的光阴。
像美国这样的国家对待自己的战机已经算顶勤快的,大部分的小国家其实都无力对战机进行维护。
他们怎么办呢?其实就是人为降低飞机的出勤率,节省飞行成本和维护需求,尽力避免飞机出状况。
皇家空军2000小时已经有特殊LOGO了就跟买新车似的,有实力的大国横冲直撞带漂移,过减速带踩油门,没事儿还故意往海里开,开完入库手一挥,4儿子马上围上来噼里啪啦大保养。
日本空军2500小时的飞行臂章,它们用的是F-4EJ而那些小国呢?起步不敢踩油门,上街从不走烂路,油耗还生怕走高了;烈日不开雨天不开夜路不开,停个车还要N档熄火挂P档,美其名曰对车好;车子长期扔库里,自己既不会维护,也舍不得到4儿子那保养,天天这里擦擦那里抹抹,磕个伤痕心疼几宿。
所以嘛,有的人的车…咳…飞机!那就是十几年都跟新的一样,10年5万公里都不到,连胎都是原装的。很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