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武圣传,一生忠义留美名?
三国志武圣传,一生忠义留美名?
头葬河南,身埋湖北,一生忠义留美名!
生在农村,打工城市,一生劳碌徙悲伤!
生在农村是命苦,
进城务工是前途,
一生劳碌去奔波,
只为老小的吃喝。
而不是张飞赵云其他人?
关羽成为中国历史上的武圣人,而不是张飞、赵云,或者是其他人,是有原因的。
(关羽画像)
关羽的武功是比较高的。陈寿介绍关羽是“万人之敌”。这样的话,同时代很多人都说过,包括程昱、郭嘉等人,可见关羽确实武功非凡。再加上关羽曾阵斩袁绍的第一大将颜良,这说明他的武功在同时代人中,确实是上上之选。
不过,光是武功高强,还不足以成为武圣人。同时代的人中,张飞也多次被称赞为“万人之敌”,而且别人在称赞的时候,很多是把他排在关羽前面的。就算他不一定比关羽厉害,至少也和关羽不相上下。另一个人赵云,虽然不算一个帅才,但是一生几乎百战百胜,要和关羽比起来,武功其实也不弱。
再一点,关羽镇守荆州的时候,因为托大,败走麦城,让蜀汉失去东边最重要的防御点,并最终导致刘备讨伐东吴失败。可以说,关羽的这一招失误,是整个蜀汉政权由盛到衰的分水岭。这是关羽要负很大责任的。
(武将关羽)
再放大一点,把关羽放进历史长河中来考量,他虽然武功不错,但还不是最厉害的那一类。把历朝历代最厉害的人,和他隔空比阵,他也占不了什么便宜。若是带兵打仗,或者考察他作战的智谋,他就更逊色了。
这样一个武功虽高但并非数一数二,带兵能力一般,智谋一般,最后还因为自己失误,给国家带来巨大损失的人,何以最终被封为武圣人呢?
其实,关羽被封为武圣人,与民间流传的评书故事、后来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有很大的关系。三国之后,关于关羽的故事就在民间广为流传起来,因为关羽曾拒绝过曹操跟随刘备,这件事便在民间评弹中被无限放大,出现了千里走单骑之类的桥段。
这个桥段不只在民间流传,而且还在皇帝那里得到极大的呼应。因为对于皇帝来说,武将的啥品质最重要,自然是忠诚最重要。而武功谋略倒还在其次。所以,大约最早在宋徽宗的时候,就封关羽为忠惠公,从一个侯,变成了公。接着,宋徽宗又封他为崇宁真君,再封为武安王,义勇武安王。也就是说,从公变成王了。然后宋高宗、宋孝宗再封。元朝皇帝泰定帝又再封一次。明代,明神宗封为关圣帝君,就已经是从王为皇帝了,崇祯让他成了神仙。
(关圣帝君)
清朝的时候,先后有六个皇帝给关羽加封,最后,光绪皇帝的封号变成“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大帝”,由此,关羽彻底奠定了他在中国历史上武圣人的地位。
由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关羽封圣,都是民间传说的基础上,封建皇帝各个利用,为自己统治服务的结果。张飞、赵云没这种好运气,自然成不了圣人。
关羽和诸葛亮谁的官大?
以败走麦城之前比较,关羽的官比诸葛亮大。不仅大,而且要大得多。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魏黄初元年),关羽被孙权所杀,此后,诸葛亮扶持蜀汉两代君王十四年。这期间,卧龙先生官位达到顶峰,无论是官职还是爵位,都是关羽不能比拟的了。
那么,以同时期比较,关羽的官爵究竟为什么比诸葛亮大,诸葛亮最终又做到了多大的官,其爵位跟关羽比,究竟高多少呢?
汉献帝封关羽为偏将军、汉寿亭侯《三国演义》中说,关羽土山约三事,投降曹操。曹操引关公去见汉献帝,献帝封他为偏将军。关羽斩颜良,解了白马之围,曹操俞加钦佩,“倍加钦敬,表奏朝廷,封云长为汉寿亭侯,铸印送关公”。
这段故事的背景是曹袁官渡之战,也就是东汉建安五年,公元200年。诸葛亮二十七岁出山,那就是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这个时间段中,诸葛亮是“白身”,关羽已经是偏将军、汉寿亭了。
那么,历史真实中,关羽真的拥有这样的官爵吗?
《三国志·蜀书·关张赵马黄传》中记载:“建安五年,曹公东征,先主奔袁绍。曹公禽羽以归,拜为偏将军,礼之甚厚”。偏将军一职是曹操授予,但曹操也是要向朝廷申奏的,《三国演义》说汉献帝亲封关羽,大致也说得通。其实,罗贯中的原著《三国志通俗演义》写得更为准确,与陈寿所载更加相符:“操引关公朝汉献帝,帝命操加官,操封关公为偏将军”。
《三国演义》不是原著书名,是明末清初时毛纶毛宗岗父子修订《三国志通俗演义》而定的书名。毛纶父子强化刘备正统,在关羽“偏将军”职务授予时,越过曹操,直接由汉献帝亲封,是为关羽降曹洗白。
解了白马之围,陈寿记载:“曹公即表封羽为汉寿亭侯”。但是,《三国志通俗演义》中却又与《三国志》记载不同,罗贯中说,曹操起初表奏朝廷,封关羽为“寿亭侯”,刻“寿亭侯印”,命张辽去送给关羽。关羽看了印文,推辞不受。曹操没有办法,才加了个“汉”字,以履行土山“降汉不降曹”的约定。
罗贯中这一笔,除了证明关羽信守诺言,忠心向汉之外,还解决了一个疑问:关羽的爵位是“寿亭侯”,不是“汉寿”亭侯。
关羽在历史真实中,很早就有官爵了,后来看不起黄忠,其中也有这个原因。那么,偏将军是多大的官,汉寿亭侯又是及等候,爵位有多高呢?
刘备进位汉中王,关羽的官爵比诸葛亮大《三国演义》第七十三回“玄德进位汉中王,云长攻拔襄阳郡”中说,刘备自立为汉中王,封赏群臣:“封许靖为太傅,法正为尚书令;诸葛亮为军师,总理军国重事。封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为五虎大将,魏延为汉中太守”。
诸葛亮虽然总理军国重事,但“军师”却并不是一个官职。同样,关云长做“五虎大将”也不是官职。演义中的蜀汉五虎将,是因《三国志·关张赵马黄传》而来,陈寿把这五个蜀汉最能打的大将并传,《三国志平话》中便据此杜撰了蜀汉五虎大将。
刘备封赏完毕,遣费诗前往荆州宣布任命。关羽问费诗:“汉中王封我何爵?”费诗答道:“五虎大将之首”。看来,演义真的把“五虎大将”看成一种官爵了。
其实,历史真实中,刘备屡次加封关羽:“先主收江南诸郡,乃封拜元勋,以羽为襄阳太守、荡寇将军,驻江北。先主西定益州,拜羽董督荆州事。”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进位汉中王,“拜羽为前将军,假节钺”。这大概是关羽生前最后的职务了,加上依然还存在的“汉寿亭侯”,关公的爵位除了刘备,在蜀汉集团中,无人能及。
同时期的诸葛亮却没有这样的待遇,赤壁之战时,“以亮为军师中郎将”,中郎将只是介于将与尉之间的军职,以现在的话说,大概类似于准将,职位要低于偏将军,至于实权,那是另外一回事。刘备攻占成都后,拜诸葛亮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军师将军说白了,就是个参谋长,汉献帝曾经封刘备为左将军,诸葛亮只是左将军的一个幕僚。不用比,这个时期的关羽远比诸葛亮的官爵高。
刘备称帝后,“亮以丞相录尚书事,假节。张飞卒后,领司隶校尉。”虽然官居丞相,但却在张飞死后替补了司隶校尉之职。毕竟是一路砍杀过来的亲同手足的兄弟,在刘备时期,诸葛亮的爵位哪能高过关羽、张飞呢?
刘备做汉中王的时候,关羽便“假节钺”,有在外镇守行使皇帝权力的资格。诸葛亮则是在关张去世后,才“假节钺”,刘玄德封爵是有亲疏之别的。
刘禅追谥关羽壮缪侯,诸葛亮定位武乡侯关羽遇害之时,其官爵定格为前将军、汉寿亭侯,远比诸葛亮高。奇怪的是,刘备称帝时,升张飞为车骑将军,领司隶校尉,进封西乡侯。尤其是张飞死后,刘备追谥为桓侯,关羽却没有得到追谥。
蜀汉景耀三年(260年),刘禅“追谥故将军关羽、张飞、马超、庞统、黄忠”,关羽被追谥为壮缪侯。壮缪侯之“缪”有三个读音三个义项:一是错误的,二是古代宗庙的位次,即“昭缪(móu)”,三是缪[liáo]通假缭绕的“缭”。显然,后两个义项都与“壮缪侯”不相关,刘禅追谥关羽为“壮缪侯”,其意在于检讨丢失荆州,诸葛亮《隆中对》战略失败,光复汉室无望。
刘禅继位第一年,也就是建兴元年(223年),即封诸葛亮为武乡侯,“开府治事”。开府治事,意思是建立府署并自选僚属处理公务,诸葛丞相此时才真正位列三公,官爵就超越了关羽。
诸葛亮的爵位是武乡侯,关羽的爵位则一直是汉寿亭侯。汉朝的侯爵有关内侯、列侯两大类,军功次等的封关内侯,只食户之租税,没有封地。列侯有封地,食邑,也就是拥有一个县的封地,大概拥有一万户,故而列侯又称“万户侯”。
东汉时期,列侯又分为县侯、乡侯、内乡侯、亭侯、内亭侯,大致来说,县侯的封地是一个县,乡侯的封地是一个乡,亭侯的封地是一个村。以最终的爵位来比较,诸葛亮的武乡侯则要高于关羽的亭侯。
关羽最初的官职是偏将军,属于第五等将军。刘备做汉中王时,关羽是前将军。东汉时期,分前后左右将军,品级设为第三品,同样“开府治事”,位次上卿,但却在三公、大将军之下。诸葛亮位列三公,当然要比关羽的前将军高。
这样比较,似乎有点不公平。假如关羽丢失荆州之后逃到成都,是不是可以继续升迁呢?再假设一种可能,关云长守住了荆州,实现了诸葛亮隆中对的战略目标,刘备一统天下,关羽的官爵是否能一直压制住诸葛亮呢?
历史不允许假设,也不能漫无边际地演义,同时期比较,关羽的官爵力压诸葛亮,而诸葛亮最终的官爵却要高于关羽。
三国演义中说关羽是义绝和武圣?
关羽,本字长生,河东解县(今山西临猗县解州镇)人。逃亡到涿郡(今河北涿州)之后,为躲避官府追究,遂改字云长,因什么逃亡已无法考证,在乡间抱不平打死豪强一说没有依据也不可信。如真这样,关羽将会把对豪强的仇恨,引申为对整个地主阶级的仇恨,当时涿郡已爆发黄巾农民大起义,关羽会义无反顾地参加进去。至少,也会是起义的同情者。然而,他却参加了刘备招募的乡勇队伍,对农民起义进行镇压,其鲜明立场与浓郁感情,已将后人编造的神话打得粉碎。
桃园结义是罗贯中先生杜撰出来的,历史上根本没有这回事。早期的刘备虽然已十分破落、十分狼狈,但仍然处在先祖中山靖王刘胜的光环之下。黄巾起义发生后,他怀着强烈的汉室情结,组织乡勇参加了镇压。他把部曲(三国时地方豪强的私人军队)视为看家本钱,自然要极力笼络军官,所以与关羽、张飞“寝则同席,恩若兄弟”。陈寿在这里使用了文学语言,文学语言夸大了三人之间的亲密关系,带着家眷的刘备,怎能把关羽、张飞拉上床去?结义是流民阶层帮派意识的反映,没有积极可取的内容。由于专制制度的压迫盘剥,中国历史上始终存在着大批流民,还形成较为稳定的职业群体,土匪、兵痞、乞丐、妓女、盗贼是这个群体的核心。求生中,兵痞靠讹诈,土匪靠打杀,乞丐靠讨要,妓女靠卖春,盗贼靠偷窃。为了加大实现获取成功的保险系数,必须将弱势个体变成强势群体,从而产生了“拜把子”这一宗法血缘关系无机延伸的封建形式,是小人“同而不和”的体现。
为什么降曹又叛曹? 这得追溯到歼灭吕布的徐州争夺战。攻城战之前,吕布派秦宜禄向袁术求救。秦宜禄看到危城难保,遂找到关羽,希望在城破之日保护妻子秦杜氏。能以年轻妻子相托付,想来两人的关系当十分不错。关羽送走秦宜禄之后对曹操说,希望城破后,把秦杜氏赐给自己做妻室。关羽好色央求娶妻并没有什么不对,但受友人之托而谋友人之妻,在古在今,都难逃脱道德法庭的审判。在那时,攻城拔寨后,以敌方年轻女子赏赐部下,以至于放手由军队奸淫掳掠是家常便饭,关羽求娶秦杜氏并不过分。也是过于心切的缘故,关羽有些失态了,竟央求几次。过分央求引起了曹操的关注,城破后召来秦杜氏一看,果然是绝代美人,曹操遂留下秦杜氏做妾,将关羽晾到了一边。
曹操是视人才为命根子的英雄人物,所以敢提出“唯才是举”。但是遇到美色时,就会连命都不要。建安二年(197年),曹军攻克宛城(今河南南阳),军阀张绣举众投降,皆大欢喜中,曹操按捺不住一夜的寂寞,竟招来张绣婶娘过夜助兴。张绣忍受不了这种羞辱,在当夜降而复叛,杀得曹军落荒而逃,使得曹操不仅宛城得而复失,损失了大批人马,就连长子曹昂、侄儿曹安民和爱将典韦也为他的荒唐付出了生命代价。然而曹操色令智昏,并没有汲取宛城失败的教训,在关羽追随刘备前来投奔后,将好色失德的低级错误又重复了一次。 关羽既有夺妻之恨,又临情敌之威;既不能释然以对,又不能形之以色。心情之复杂,处境之尴尬,都是旁观者难以理解的,《三国志》“关羽不自安”五个字,显然难概括其全部心境。
关羽这次被擒之后,曹操劝其归顺是真诚的,毕竟他是不可多得的战将。而关羽投降则是屈从,秦杜氏被夺之恨难以忘却,自尊心遭到粗暴践踏的怨气怒气难以下咽;自己又有强烈的求生欲望,故而不能舍生取义。投降虽有辱名节,却可以留得青山。留下之后,他自然要把曹操同刘备比较。曹操虽然有“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有不念旧恶的胸怀,更具有运筹演谋鞭挞宇内的雄才,但关羽与他根深蒂固的积怨已无法消除;刘备虽缺乏一份“家业”,但是在乱世很难估量其将来,最重要的是,刘备对自己远比曹操真诚得多。两相比较,关羽当然心仪后者。关羽投降后,曹操十分爱惜其才能,却又“察其心神无久留之意”,遂派张辽前往试探。关羽回答说:“我知道曹公待我的深情厚意,但刘备待我恩重如山,我们曾立誓同生共死。吾最终不会留在这里,但要到立功报效了曹公之后”。
让后人敬重的是,关羽敢将自己离开曹操的意图宣示对方。关羽不是不怕死,如果真的忠于刘备且不怕死,那就不会在被擒后立即投降。但是关羽的回答不失为光明磊落,是其他改投门庭者不能相比的。 报效曹操的机会终于到来。官渡之战中,斩颜良解白马之围,关羽总算是偿还了不杀之恩,遂有了背他而去的理由。此时曹操似有些割合不得,想用“重加赏赐”结纳其心,但是昔日裂痕已难以愈合,关羽遂“尽封存其所赐”,并留言告别。曹操也是豁达之人,当左右欲追关羽时,他大度地说:“彼各为其主,勿追也。”
关羽是一个军事干才,然而对政治却一窍不通。刘备取得益州时,荆州的关羽处境已发生三个变化。其一,刘孙关系发生了变化。虽然联盟的形式依然存在,但是荆州成为他们之间无法解开的死结。其二,东三郡划给孙权之后,关羽占据的西三郡已失去昔日的战略意义,刘备将侧重点转移到益州,已不是扩展疆土,而是巩固益州根基。其三,关羽与刘备关系已发生变化,昔日刘备唯一可以依之的干域地位,已被众多的文官武将所瓜分。微妙的君臣关系不仅将关羽下贬了几个等级,而且刘备还在其背后安排刘封、糜芳等给以制约。凡此变化,关羽都没有清醒的认识。授任襄阳太守董督荆州,名义上具有了极大的独立性,但正是这个独立性造成他兵败被杀、传首洛阳的悲惨结局。
关羽是位“善待士卒而骄于士大夫”的那类人物,更加之“护前”,即容不得别人超过他,所以在太守任上,同部属、同僚的关系十分紧张。南郡太守糜芳身份特殊,他既是刘备的小舅子,又是排位在诸葛亮之前的糜竺的弟弟,但糜芳被任命为南郡太守并不是靠裙带关系。还在建安元年即20多年前,糜芳就被曹操任命为彭城相,想来此人才能并不平庸。然而关羽董督荆州时,却瞧不起糜芳与将军傅士仁,从而种下了怨恨的种子。襄阳争夺战吃紧时候,糜芳、傅士仁只出军资,但不肯相救。此时关羽尚不自责,反而威胁说:“等我回去收拾他!”这无异为渊驱鱼、为林逐雀。畏惧不安中,二人率南郡将士投降了孙权,并把关羽侧翼暴露在吴军面前。刘封、孟达也均属于此类,当关羽求救时候,他们均以西三郡初附、人心难测、无力发兵给拒绝了。这样一来,三支遥相呼应、互为犄角的配合已经拆散,关羽只能去跳跛脚舞。以关羽微弱之旅,即使是作战有方,也难以支持旷日持久的攻坚战。
从刘备夺取益州开始,孙刘之间的利益冲突就迅速上升,昔日的联盟已名存实亡,吕蒙突袭东三郡是联盟破裂的标志。然而刘备没有为日后和解留有余地,所以秘密潜来公安,指挥关羽与吕蒙开战。但丧地已无可挽回,徒然让关羽同孙权撕破了脸面,这就为日后的联合拒曹伏下了败笔。然而关羽并不了解自己的艰难处境,所以不仅不设法弥合裂痕,反而主动地制造摩擦,使本已恶化的关系更加恶化。 东三郡争夺战之后,孙权在曹、刘之间采取了微妙的两面策略:一方面,他希望关羽与樊城的曹仁把战火烧旺,从而减轻曹操在东南一线加给自己的压力;另一方面,他不希望关羽在樊城获胜,强大的关羽会成为自己左侧的劲敌。他将处在曹操和关羽的夹攻之中。所以在关羽围攻樊城时,孙权一方面派使者告诉关羽,他将派兵前来相助;一方面又命令军队慢腾腾行军。关羽弄不懂孙权的心机,反而发脾气骂道:“貉子敢这样!攻破樊城后,我不能把你灭了吗?”关羽的骄狂和吹牛,终使孙权在两难之中作出了选择,主动写信给曹操,请求出兵讨伐关羽为之效命。
赤壁大战后,曹操一直把孙权视为宿敌,争夺的重点在江淮一线,对西南刘备采取守势,唯汉中是将来进军益州的战略要地,所以才有建安二十年西征张鲁平定汉中和建安二十四年自斜谷南下汉中与刘备再次争夺的战事。以时间推算,襄阳争夺战应是刘备安排的,曹操是农历五月从汉中撤兵,关羽在策应任务完成后,最多也应在农历七月从襄阳撤出,毕竟处在十分敏感的三岔地带,西三郡在经济、军事上都十分艰难。大概关羽觉得有必胜把握,把暂时的战略配合,即对汉中保卫战的积极防御,稀里糊涂地演变成为战略进攻。关羽又是一员战将,在襄阳争夺战中取得了水淹七军、生擒于禁的胜利。但军事上的胜利难以抵消政治上的失败,它直接促成了曹操与孙权联合,当江陵后路被陆逊抄袭时候,关羽及荆州的命运就已经注定。 荆州丧失、关羽被杀后,其身躯被就地埋在当阳,其头颅不远千里被送到洛阳。孙权得地之后又卖乖,以此暗示刘备:曹操是杀关羽的主谋,他不过是奉命行事。曹操知道孙权嫁祸于人的把戏,接过关羽头颅后在洛阳厚葬,又以此暗示刘备:杀关羽与本人无关。
荆州之败终成为一段历史,关羽也成为蜀汉割据政权的历史人物,身后被追赠为壮缪侯。此封号颇耐人寻味。“壮”是武勇、功高之意,而“缪”是一个多意词,包含有:同“绞”字,假装,深思状,谬误。同“巧”字。在封号中使用歧义很多、褒贬均有的“缪”字,自然包含了最高当局的蔑视。显然不是取“绞”、“假装”之意,纵观关羽的一生,同“巧”字也没有多大关系,以“深思”比喻则十分勉强,似乎还能说得通,但是,取“谬误”之意则更为恰当,关羽荆州之败,给西蜀带来的损失太大了。至少说,在封号中加上容易产生歧义的字眼,只能理解成满朝文武对关羽既褒且贬的用心。
这就是历史上的关羽,每一个人都有他性格的弱点,关羽也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