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武强盗,如何评价薛蟠这个人物?
神武强盗,如何评价薛蟠这个人物?
红楼梦里,薛蟠是薛宝钗的哥哥,人称呆霸王。对宝钗,曹公给予了许多赞美之词,“品格端方,容貌丰美”“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任是无情也动人”“淡极始知花更艳”......而对薛蟠,作者则借宝玉之口道出“谁知宝姐姐的亲哥哥是那个样子,他这叔伯兄弟形容举止令是一样了,倒像是宝姐姐的同胞弟兄似的。”可见薛蟠与宝钗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人,作为红楼中同样让人印象深刻的典型人物,薛蟠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浅析如下:
一、纨绔子弟
《红楼梦》里,在争香菱,打死冯渊一事中,薛蟠作为被告,在第四回出现,“这薛公子原是早已择定日子上京去的,头起身两日前,就偶然遇见这丫头,意欲买了就进京的,谁知闹出这事来。既打了冯公子,夺了丫头,他便没事人一般,只管带了家眷走他的路。他这里自有弟兄奴仆在此料理,也并非为此些小事值得他一逃走的。”
甫一出场,就是仗势欺人的形象。再往后,作者方给了他一正式介绍“这薛公子学名薛蟠,表字文起,五岁上就性情奢侈,言语傲慢,虽也上过学,不过略识几字,终日惟有斗鸡走马,游山玩水而已。”至此,一个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弟形象方彻底跃然纸上,而在茗烟大闹学堂时,薛蟠的这一本性暴露无遗,他以上学为名,行龙阳之兴,用钱财把学里一些学生哄得团团转。
宝玉挨打后,有一段宝钗的心理活动,也写到了薛蟠,“难道我就不知我的哥哥素日恣心纵欲,毫无防范的那种心性。当日为一个秦钟,还闹的天翻地覆,自然如今比先又更利害了。”可见薛蟠的性情奢侈,不学无术,整日只知道结交契弟,争风吃醋,十足一个每日只顾吃喝玩乐,不务正业的贵族子弟。
二、不通文墨
曹雪芹笔下的宝钗几乎样样出色,连学识与黛玉、宝玉、探春等比起来,还更为广博,而薛蟠虽也上过学,却不曾在学问上上心过,委实算不上有文采,甚至连“唐寅”二字都不认得。
最能说明这一点的就是他那粗俗不堪的女儿令与哼哼韵了,书中第二十八回,宝玉、薛蟠等人在冯紫英家里聚会,宝玉提议玩新令时,冯紫英、蒋玉菡都予以附和,惟有薛蟠未等宝玉说完就站起来拦道“我不来,别算我。这竟是捉弄我呢!”
其后,众人说的酒令都算雅致,唯薛蟠行的女儿令粗俗不堪,他唱的哼哼韵更是半点文墨不通,却居然有学者将这称为“薛蟠体”,并认为这是薛蟠真性情的体现,是他的可爱之处。然粗俗之人,到底难登大雅之堂,何况薛蟠行的令本就算不上文学创作,又如何能被当做一种文体?且其人胸无点墨,粗俗到不堪,实在称不上这是他的可爱之处。
三、知恩图报
《红楼梦》中没有纯粹的好人与纯粹的坏人,一个人物之所以能够让人记住,主要在于他的真实性,在于他与现实中人的某种契合。薛蟠虽会仗势欺人,不学无术,但他身上同样有值得肯定的地方。
书中第四十七回,薛蟠与众人去赖大家吃酒,因第一次看到柳湘莲时,就起了意,又打听到他喜欢串戏,薛蟠便把柳湘莲看作风月子弟,欲与之相交。岂料调戏不成,反挨了一顿打,在贾珍等人面前出尽了洋相。
先时薛蟠也扬言要拆了柳湘莲的房子,打死他,但在听说柳湘莲惧罪逃走后,怒气渐平。作者构思巧妙,于后给薛蟠安排了一个遇上强盗的情节,因这一遭遇,柳湘莲反成了他的救命恩人,两人结为生死之交,以兄弟相处。是以听闻贾琏给柳湘莲做了一门好亲事,薛蟠便大喜,回去后,就为柳湘莲备下了成亲所需的一切东西。
惜平地起波澜,柳湘莲亲事未成,在听闻柳湘莲出走后,于薛姨妈与宝钗在讨论时,薛蟠自外而入“眼中尚有泪痕”,并与薛姨妈道“我一听见这个信儿,就连忙带了小厮们在各处寻找,连一个影儿也没有。又去问人,都说没看见。”此处的薛蟠可谓与之前大相径庭,这时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完全是一个懂得知恩图报,并讲情义的人物形象。
四、怜母惜妹
薛蟠父亲早逝,薛蟠“五岁上就性情奢侈,言语傲慢”可见其母对他的溺爱程度,但尽管薛蟠脾气、性情不佳,他对母亲和妹妹还是极其爱护的。
在进贾府前,他原想着住自家在京的房舍,薛姨妈一番话却让他打消了这个念头,他纵不愿,却仍旧依母而行,住进了荣国府;第二十六回,宝钗一进怡红院就说道“偏了我们新鲜东西了。”“昨儿哥哥倒特特的请我吃,我不吃,叫他留着请人送人罢。”
又第六十七回,薛蟠外出归来,给薛姨妈和宝钗带了许多小玩意,“特特的给妈妈和妹妹带来的东西”,可知薛蟠是真心疼爱母亲和妹妹,有好吃、好玩的,都会记挂着她们。
而在第三十七与三十八回,作者将薛蟠对薛姨妈和宝钗的感情则几乎表现到了极致,此一回因宝玉挨打之事,薛家三人起了一场小风波,宝钗被气哭,薛姨妈也气得乱战,但在宝钗哭后,曹公用一句话道“薛蟠见妹妹哭了,便知自己冒撞了,便赌气走到自己房里安歇不提。”一见妹妹哭,做哥哥的就停止了吵闹,足见薛蟠是个疼妹妹的哥哥。
在第二天一早,更忙不迭地向宝钗道歉“好妹妹,恕我这一次罢!原是我昨儿吃了酒,路上撞客着了,来家未醒,不知胡说了什么,连自己也不知道,怨不得你生气。”而后又当着她们母女的面发誓“妈也不必生气,妹妹也不用烦恼,从今以后我再不同他们一处吃酒闲逛如何?”“如今父亲没了,我不能多孝顺多疼妹妹,反教娘生气妹妹烦恼,真连个畜生也不如了。”并掉下泪来,此外还惦记着要给宝钗炸项圈,添衣服,薛蟠怜母惜妹之心可见一斑。
而在细节上,曹公也用了笔墨描述。第二十五回,因马道婆做法,宝玉、凤姐中邪,园内众人忙作一团,作者于此宕开一笔,只描述薛蟠,“别人慌张自不必讲,独有薛蟠更比诸人忙到十分去:又恐薛姨妈被人挤倒,又恐薛宝钗被人瞧见,又恐香菱被人臊皮,知道贾珍等是在女人身上做功夫的,因此忙的不堪。”薛蟠怜母惜妹,有亲情观,毋庸置疑了。
作为书中的一个典型人物,薛蟠可以说是许多虽纨绔却也有闪光点的贵族子弟的缩影,他们不可一世,不学无术,却又在某一点上,不经意间就打动了我们的心。
作者:长安月。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少读红楼,为你讲述不一样的名著故事。
除了荡寇志之外还有灭了梁山的小说推荐吗?
除了《荡寇志》而外,一共有两部灭了梁山的书。一部是《征四寇》,一部是《残水浒》。这两《水浒传》续书,都是从梁山好汉排座次写起,直到最后梁山分崩离析,各奔东西。
《征四寇》中梁山实际上被灭掉了《水浒传》的版本非常庞杂,繁本、简本两大体系中,以繁本流传为主。繁本中,又可细分出各种刊本,其中,容与堂本、贯华堂本逐渐成为现代通行本最主要的底本。这两大底本到现在,也是经过了不断的删改,甚至有可能同时被“腰斩”。
容与堂本第七十一回故事便被篡改,排座次后的“菊花之会”大概民国以前的版本是没有的,此后的故事便是续书《征四寇》。而“两赢童贯、三败高俅”出自何人之手,现在也难以考证了,但基本可以肯定的是,《征四寇》的故事不是出自施耐庵的手笔。
所谓“征四寇”,指的是梁山好汉受招安后,佂辽、剿田虎、王庆、灭方腊的事迹。其中,剿田虎与王庆,已经考定是明代中晚期塞进去的,早一些的续书只有佂辽河灭方腊。但是,若是施耐庵的原著,这两段故事应当颠倒一下顺序,先打方腊,再佂辽国。
施耐庵创作《水浒传》基本遵循历史,至少其蓝本是《大宋宣和遗事》。在史籍中,童贯率兵先拿下了方腊,这是宣和三年的事情。联金灭辽,童贯挥师北上,然后借金兵之力攻取幽州,则是在宣和七年的时候。百回本容与堂本《水浒传》是先佂辽,再打方腊,应当不是施耐庵所为。
这部续书在清代时凑齐,被统一命名为《征四寇》。书中梁山好汉结局,是当代读者最为认可的,一百单八将阵亡的阵亡,出家的出家,病死的病死,只有少数人活了下来。宋江、卢俊义、李逵被奸臣害死,吴用、花荣双双上吊,追随宋江而去。其他好汉的结局也交代得比较清楚,柴进、李应等人老死林泉,李俊、童威、童猛等人海外称王。朱仝、呼延灼参加了抗金官军,只有燕青一人飘然不知所踪。
故事结局令人唏嘘,梁山泊等于被灭掉了。
《残水浒》接续金圣叹腰斩本金圣叹把《水浒传》从第七十一回处一刀斩掉,把“引首”与第一回做成了“楔子”,把第二回至第七十一回做第一回至第七十回,这就是所谓的七十回本《水浒传》。金圣叹不仅腰斩了《水浒传》,还自己编了一个卢俊义惊恶梦的故事,草草结束了《水浒传》全书。于是,一些文人根据这个恶梦,为《水浒传》续狗尾。
除了《荡寇志》外,还有一部灭梁山的《残水浒》,其作者是近代小说家程善之(1880-1942)。这部书写成之后,一直没有流传开,直到1993年才被国内的报刊连载,与读者见面。但是,因其内容格调也不甚高古,读者群并不广泛。
《残水浒》总共只有十四回,与前七十回合计,才八十六回书。与《荡寇志》一样,开头(第七十一回)写卢俊义从恶梦中惊醒,然后展开想象,编造了梁山好汉的结局。
不过,这部书与《荡寇志》完全不同,没有“无端生出陈希真诸人(《残水浒》小引)”,而是让“百八人之性情品格,活跃纸上。”。也就是说,《残水浒》写的是梁山内部的事情。卢俊义从梦中醒来后,梁山泊便开始内部倾轧,最终在朝廷官军的进攻下,分崩离析。
《残水浒》确实也很“残”,虎头蛇尾的,宋江等人的结局根本就没有讲,全书无疾而终。
《残水浒》的最后一回第八十六回是《残水浒》的终局,略讲一讲故事的梗概,与列位看官分享。这回书的回目是“离山超海不改野火,出死入生方知罪过”,大致情节是:
栾廷玉、扈成等率官军攻打梁山,宋江烧了忠义堂,趁着烟火之势,换了衣服,乘船从乱军中脱去。宋江脱去官军监督后,去哪儿呢?有人建议回旧时山寨,宋江说旧时梁山有很多朝廷官员相投,没有他们,我们如何抵挡得了现在种师道、王进、栾廷玉他们,回去就等于束手就擒。
梁山回不去,宋江说,皇甫端在女真(指金国)那边,倒不如渡过黄河投女真去。等到女真进攻中原,也弄个一官半职。于是,宋江率领一干总共三十六人乘船北上。没想到遇到风浪,这伙人来到了海州。
海州城下,宋江等人全伙被张叔夜擒获。宋江等人在州府大牢中很老实,甘心服罪,没有受到酷刑,只是等候行刑。
这一天,关胜到了。梁山总共一百单八将,在宋江火烧忠义堂之前,吴用等人纷纷弃他而去,关胜也与朝廷降将们离开了梁山,投了朝廷,被封为熙河路统制。关胜见到宋江后,告诉宋江“恭喜哥哥,朝廷改元大赦,大众可以望免罪了!”
关胜传完消息便飘然而去,宋江目送关胜离去后,回过头来,早瞥见三十几对眼珠,一颗颗冒着无限杀气,齐齐向身上射来。宋江坐在杀气之中,不言不语,缩着头,静候赦书。
全书到此便戛然而止。程善之说:“后事不必说明更好。”大概自己都写不下去了,根本就不顾及《水浒传》的伏笔,也弃金圣叹于不顾,仓皇收场了。
不过,在关胜见宋江时,有一番对话,便是这部《残水浒》的主题思想。
《残水浒》写梁山自相残杀宋江之所以能够得到朝廷赦免,是梁山的四十一名朝廷降将一起保举宋江等三十六人,他们担保宋江等人从此悔过,决不为非。如其再犯,甘当同罪。
宋江看了关胜给他的保举人名单,却只不见吴用、林冲的名字。便问关胜是怎么回事。关胜说,这两个人不愿意给宋江担保,因为担保了宋江便对不起晁盖。意思是说,晁盖是宋江谋杀的。
宋江叫屈道:“这真是冤枉,晁天王中箭时,我又不在场,这是史文恭射的,于我何干?”关胜见宋江尤自抵赖,反驳道:
据林冲哥哥说:后来捉住史文恭,曾经留意检点,他壶里的箭,没有一枝刻过名字的。而且刻字的箭,和史文恭所佩的弓.也长短不配。事后有一天,两个小校打架,一个说你是放冷箭害晁天王的,我要报仇;那个说诬陷。告到你哥哥面前,你亲自拔剑,把两人齐斩了。吴军师说你怎地如此暴躁,你叫吴军师不用再提。
《残水浒》这样写,毫无道理,曾头市晁盖中的那一箭,到底是谁射的,施耐庵并没有明写。如果按照文本来读,也不是《残水浒》说的那样,是小校放的冷箭。何况,晁盖所中之箭原本就没有毒,其中大有蹊跷。
秋风先生(程善之)大概是按照金圣叹的思路,认定宋江谋杀晁盖,但于文本并没有下太大的功夫,便来续书了。
这段对话,便是《残水浒》的主题思想,
《残水浒》甚至比《荡寇志》还恶劣全书是按照金圣叹“恶宋江”的思路来编写的,所以,尽力丑化宋江。宋江要投降朝廷,绝大多数人反对,很是不得人心。这也是金圣叹非常痛恨宋江的原因所在,程善之继承其衣钵,说梁山因为宋江要招安便自相攻击,宋江也因此众叛亲离。
于是,梁山分成几个派别,朝廷降将大多数归顺了朝廷。林冲、鲁智深、武松、史进、曹正、施恩、焦挺等人投奔了老种经略相公。程小姐为父报仇杀了董平,扈三娘手刃李逵,秦明得知妻子死亡真相与花荣反目,柴进与宋江成仇,带着石勇回了乡下。段景住要投奔金国做汉奸,被关胜一刀劈死。等等,……梁山好汉的死法不亚于《荡寇志》,奇葩得很。
第七十一回,卢俊义从梦中醒来,吴用给他圆梦,告诉他,下场与李固贾氏一样,恶梦会变成现实。这两人早早的打算归顺朝廷,最终也达成了愿望。
这样写法,简直比《荡寇志》还恶劣。虽然俞万春反水浒,但多少还有点尊重梁山好汉,这伙人的忠义还在,危难之际没有象《残水浒》那样各怀鬼胎,相互撕咬。
《残水浒》最坏的地方是把宋江写成了投敌叛国分子,试图投靠女真,因为遭遇风浪而没有去成。误打误撞到了海州,被张叔夜一举擒获。
历史上的梁山好汉并不是这样的,宋江等三十六人按照晁盖的遗愿,前往泰岳烧香。从此,十八双好汉离开水泊,四处出击,到海州时遭遇张叔夜伏击,船只被烧,副将被擒,宋江无奈之下,选择全伙投降。这宋江以及梁山好汉的义气,施耐庵的书若不被腰斩,肯定不会像《残水浒》那样写。
后来,李若水说“三十六人同拜爵”,宋江等人得到了宋徽宗的赦免,加入到朝廷官军之中,先打方腊,再佂辽国。靖康元年时,追随童贯在镇江拥宋徽宗复辟而死于靖康之难前的“二龙戏水(九天玄女预示)”。
金圣叹不满宋江招安,但他只恶宋江一人,没有大肆恶意污蔑梁山所有好汉。忍无可忍之下,腰斩了《水浒传》。俞万春则不仅不赞同招安,而且不准许宋江及梁山好汉通过招安洗白身份,不准许宣扬招安而让梁山好汉一个个惨死。
《残水浒》拼凑了十四回书,不仅灭了梁山,也灭了《水浒传》,灭了读者心目中的梁山好汉。其恶意比《荡寇志》更甚。
死后为何被老百姓砸了祠堂?
狄仁杰死后被百姓砸了祠堂,两大方面:
1、狄仁杰盛极必衰自古名言
狄仁杰是在武则天时期的当朝宰相,很有话语权,位极人臣,刚正不阿,也是他们家族里面的巅峰时期。
可是他肯定多多少少也做了一些不好的事情。不可能满足所有人的愿望,也得罪了一些人!也得罪了许多位高权重的人。他死后,肯定有人想借机会报复一下他。
家族给他立了很好的祠堂供奉,这个也是巅峰时期,狄仁杰能够做的事情。而有巅峰,自然而然会有低谷,由盛转衰!
所以,狄仁杰在位期间,肯定得罪了一些人,人家也痛恨他。有盛转衰是这个道理。
2、狄仁杰儿子狄景晖做了坏事
狄仁杰有3个儿子,长子得到了朝廷更多的恩惠,做的官职也更大,位居三品刺史。人家也好好干。
可是一碗水端不平,他的三儿子却只做了小官,不知道是不是能力问题,还是在古代那个门阀森严壁垒。
他的三儿子,狄景晖不满足自己的八品司功参军职位,也想当大官,就利用自己手里的职权,贪赃枉法,过好日子,贿赂上级,对待百姓很差,有损狄仁杰一世清誉,引起民愤,家道中落的狄仁杰后世,就被人家欺负,砸了祠堂。
另一方面,要是狄仁杰的后人,仍然是当朝宰相,位高权重,肯定百姓不可能这么做了。就是因为朝廷没有一位位高权重的人,自然而然被百姓砸了祠堂。
所以,狄仁杰儿子做错了事情,也只是导火索,导致狄仁杰祠堂被砸。
总的来说,狄仁杰祠堂被砸,是他生前得罪了很多人,人家要报复他,他死后,小儿子做错了事情,被人家引起公愤,砸了祠堂,只是一个缩影。位高权重,盛极必衰,这是至理名言!
水浒传中武松遇到过几个女人?
武松我们都很熟悉了。《水浒传》中非常重要的角色之一,作者施耐庵也是十分喜欢武松这个角色,光写武松的章回就达到了10个。武松的一生,可以说是《水浒传》里个人英雄主义发挥到极致的一个人。出道即巅峰。景阳冈打虎、怒杀西门庆、醉打蒋门神、血溅鸳鸯楼、单臂擒方腊。每一个桥段谈起来,都让人热血沸腾,引人入胜。要说武松一生中遇到的女人有很多,我今天要说的,主要就是和武松有交集的几个女人,然后咱们再说谁最喜欢武松。
首先第一个,那就是潘金莲。《水浒传》中描述的潘金莲,只是一个段落,和武大郎到阳谷县生活以后的事情,但是之前的事,没交代。在其他一些文学作品中,咳咳,大家都知道什么作品,仔细描述了潘金莲之前的事情,本来潘金莲也是个高傲清高的女人,面对大财主的诱惑不为所动,只想一心寻找真爱,最后宁可嫁给武大郎,也不让大财主如愿,多有骨气的一个女子啊。但是这潘金莲最后还是免不了俗人一个,本想着认命了和武大郎凑合过日子,但是当一个大英雄踩着七彩祥云,英姿飒爽的来到自己身边的时候,还是忍不住动心了。潘金莲是喜欢武松的,是那种美女爱英雄的崇拜型,看到武松的时候,满眼都是小星星。
第二个,那就是孙二娘,外号“母夜叉”,十字坡香喷喷肉包子铺的老板娘。孙二娘这个女人天生就是个男人性格,一身好武艺,为人豪爽洒脱,在与老公张青在一起的时候,张青完全被孙二娘的气势所掩盖,要不怎么有个“菜园子”张青的外号呢。话说武松在十字坡一进店的时候,就通过一些细节发现了这是一家黑店,孙二娘下黑手没有迷倒武松后,俩人大打出手。孙二娘别看是个女人,打起架来的气势是咄咄逼人,论实力,她与武松差着好几个档次,但是一往无前,舍身忘死。就是这股气势,让武松不由得心生敬意,最后停手以后一聊天,更是非常投缘和通透,就和武松结拜了。我觉得孙二娘眼里,把武松看成的更多的是自己的亲人、兄弟,男女之情几乎没有,你要非得说孙二娘内心深处有没有喜欢武松,那真得问问她本人了。
第三个,也是和武松有交集的最后一个女人,玉兰。武松杀了西门庆、潘金莲以后,发配到孟州,也就是“醉打蒋门神”、“血溅鸳鸯楼”这一段。张都监为了做局弄武松,把自己的养女玉兰非得要许配给武松,武松别看挺能打的,也挺豪横,但是在女人面前,尤其是漂亮女人面前,还是很小白的。最后拗不过张都监就和玉兰订了婚。玉兰其实这时候内心是非常纠结的,她的任务是什么,她很清楚,但是她又被武松的侠肝义胆和英俊的外表所深深的吸引着,但是最后为了报答张都监的养育之恩,还是做出了出卖武松的举动,最后被武松一刀捅死。武松在杀人这方面,真是一点不拖泥带水。很多影视剧作品里都把玉兰被捅以后的细节重点刻画,梨花带雨的死在武松怀里,用手慢慢的触摸着武松的面颊,声音颤颤巍巍的说,相公,来世我再伺候你。不过换个角度,站在玉兰的立场上,确实挺为难的,一面是养育自己的亲人,一面是自己心爱的男人,只能说玉兰的命运使然。
武松一生中肯定还接触过其他女人,但是从他最后随宋江征方腊以后,就出家做和尚了,最后活到了80岁。这三个女人是《水浒传》中描述过,和武松有着很多交集的。要说谁最喜欢武松,我觉得应该是玉兰。因为潘金莲对于武松的情感,我觉得,更多的是自己对命运的不公和抗争,要不她也不会被武松拒绝以后,扭头就去找西门庆了。孙二娘与武松之间,更多的是侠义情怀,江湖友谊那种。孙二娘自小被父亲带大,在成长的过程中,完全被父亲复仇(孙二娘的母亲被仇人头陀所杀)的情绪所影响着,一心想着为母亲报仇,本来她的生命里都不知道哪年哪月才能遇到能结婚的人,完全是拗不过父亲的安排,最后接受了张青这个上门女婿。玉兰在得知自己要和武松成亲的时候,内心是非常愿意的,哪个少女不怀春啊。但是一个没见过世面的小姑娘,在被大恶人恐吓和要挟的时候,做出了那种选择。其实做出这种选择的时候,她的内心是非常痛苦的。
施耐庵在描写武松这个角色的时候,我们能感觉到是非常用心的,花了非常大的精力,像什么西门庆、潘金莲、蒋门神、张都监、玉兰等人,完全都是武松走上巅峰的点缀和铺垫,只有一个人经历过种种历练之后,才能成神,人们对他的感知和认识,也完全从他的履历中感受到的,话说如果当时武松从了潘金莲,会怎样呢?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
你认为中国古代历史上战功最卓著的武将是谁?
中国古代历史上十大名将
兵者,国之大事,不可不察也。战争作为一个国家的重要事务,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涌现出一大批杰出战功彪炳的武将。
一、绰号人屠,白起出,六国惧的绝世战将——杀神白起
他出身在最好的时代,也出身在最坏的时代。如果说在整个战国时代,哪个将领最令敌人胆寒,非白起莫属。我们看一看他的战绩,就足以让同时代的所有名将黯然失色;
伊阙之战,歼灭韩魏联军24万。
鄢郢之战,攻破楚国都城,楚国一蹶不振。
华阳之战,歼灭赵韩魏联军十三万,后又杀赵军2万。
长平之战,坑杀赵军四十万。
白起是中国古代史上歼灭战的大师,生平大小70余战,斩杀六国联军近百万,破城百余座。绰号“人屠”名不虚传。
二、战功卓著,扫灭六国的主将——王翦
战国时代,秦国战将英雄辈出。王翦是自白起之后,战功最为耀眼的大将。
公元前230年,秦王政掀起了扫清寰宇,一统六国的统一战争,六国除韩国外,其余五国都是由王翦和他的儿子王贲率军攻灭,结束了春秋以来近三百多年的分裂局面,为秦始皇统一中国立下了汗马功劳。
三、汉初三杰,胯下钻出一代名将——韩信
韩信,汉初三杰之一,在秦末汉初那段气势恢宏的战场上留下了属于自己的光辉,名副其实的汉朝第一名将。
先后攻灭三秦、灭魏破代、灭赵、灭齐,并在刘邦与项羽的垓下之战中做了决定性的选择,帮助汉高祖刘邦攻灭项羽的西楚,取得了刘项战争的最后胜利。 也创造了许多经典战例,如背水一战等。
四、出名需趁早,自古英雄出少年的抗匈主将——霍去病
霍去病,汉武帝时期对匈战争中涌现出来的抗匈主将,骑兵战大师。19岁指挥两次河西之战,大获全胜,歼灭匈奴十余万人,设立河西四郡。21岁与大将军卫青共同指挥漠北之战,歼灭匈奴七万余人,帮助汉朝取得对匈奴的战略性胜利,成为汉武帝时代名将中的“绝代双骄”之一。
五、完美的逆袭,由奴隶到将军的抗匈名将——卫青
卫青,汉武帝时期对匈战争中涌现出来的抗匈主将,骑兵战大师。私生子的出生,马奴的身份,但偏偏他抓住了自己改变命运的机会,完成了名将史上最完美的逆袭。龙城之战,漠南之战,漠北之战,彻底改变了汉匈双方的力量对比,成为汉武帝时代名将中的“绝代双骄”之一。
六、最能打的皇帝,没有之一——唐太宗李世民
提起李世民,我们更多地可能停留在他为我们留下的贞观之治,玄武门之变。但不得不说,在历代能征善战的名将中,作为皇帝身份的,李世民担得起最强称号。
晋阳起兵、平定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刘黑闼等割据势力,亲力亲为,冲锋陷阵,大唐建立,居功至伟。
七、一代军神,唐帝国名将中 的顶峰——李靖
唐帝国将星中最璀璨的明珠,平定萧铣、辅公祐、安抚岭南、灭亡东突厥、攻灭吐谷浑。一生无败绩,出将入相的代表人物,有《李卫公兵法》传世。
八、挽大厦于将倾的中兴名将——郭子仪
安史之乱给了强盛的大唐帝国毁灭性的打击,唐帝国也因此逐渐衰落再无往日荣光。在整个安史之乱中,在众多开元名将的陨落下,郭子仪扛着唐帝国这个破漏的船在艰难前行。
平安史之乱、抵御吐蕃、克复长安。他用一己之力撑起了整个大唐的军威。
九、精忠报国谱写一曲满江红的抗金名将——岳飞
岳飞,位列南宋中兴四将之首。一生都奔波在抗金的战场上。郾城之战、颍昌之战让金国的铁浮屠和拐子马都发出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得感叹。南宋第一名将名副其实。
十、成熟稳重、用兵如神的明朝第一将——徐达
徐达是明朝开国元勋,跟随朱元璋参加了平灭陈友谅、张士诚,以及攻灭元朝的战争,后又多次出击北元,成为明王朝名副其实的“长城柱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