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飞机游戏手机版怎么玩,二战飞机如何与地面通信?

2023-08-07 00:56:03 78阅读

二战飞机游戏手机版怎么玩,二战飞机如何与地面通信?

通信系统的主要用途是使飞机在飞行的各阶段中和地面的航行管制人员、签派、维修等相关人员保持双向的语音和信号联系,当然这个系统也提供了飞机内部人员之间和与旅客联络服务。

它主要分为:甚高频通信系统、高频通信系统、选择呼叫系统和音频系统。

二战飞机游戏手机版怎么玩,二战飞机如何与地面通信?

1.甚高频通信系统( VHF : Very High Frequency )

使用甚高频无线电波。它的有效作用范围较短,只在目视范围之内,作用距离随高度变化,在高度为300米时距离为74公里。是目前民航飞机主要的通信工具,用于飞机在起飞、降落时或通过控制空域时机组人员和地面管制人员的双向语音通信。起飞和降落时期是驾驶员处理问题最繁忙的时期,也是飞行中最容易发生事故的时间,因此必须保证甚高频通信的高度可靠,民航飞机上一般都装有一套以上的备用系统。

甚高频通信系统由收发机组、控制盒和天线三部分组成。收发机组用频率合成器提供稳定的基准频率,然后和信号一起,通过天线发射出去。接收部分则从天线上收到信号,经过放大、检波、静噪后变成音频信号,输入驾驶员的耳机。天线为刀形,一般在机腹和机背上都有安装。

为何很少有人提起二战中苏联的飞机?

梁老师说事为您回答这个问题。

为何?如今很多人只知道诺曼底登陆,但很少知道在诺曼底登陆之前,苏联已经将德国的进攻集团吃掉,开始了大反攻。

如今很多人只知道苏联伤亡三十万人拿下了柏林,但很少人知道苏联离柏林只有六十公里的时候,美军离柏林还有五六百公里。

而苏联的莫斯科离柏林是一千五百公里,法国距离柏林八百公里。

当然这样的事情有很多,我们不提也罢,我们还是回到题主的问题。

现在很少有人提二战苏联的飞机,不是这些飞机不行。当时苏联的战斗机还有一批经典的出现,比如拉5,拉7,雅克系列等等。

那么今天我们就以拉格系列说说苏联二战时期的飞机,看看当年的空战精英是如何的优秀。

拉格系列。

话说在1939年的时候,苏联就提出了要建造新型飞机,最终三个设计局分别设计了三款飞机,分别是米格—3,雅克—1,以及拉格—1。

一开始的拉格飞机,是由三个设计师主持设计的,所以当时的拉格叫(laGG),后来其中的两位设计师退出了拉格飞机的研发,于是后来的拉格就去掉了最后的两个字母GG,就成了后来的拉式飞机。

怎么说呢?这个时间点上的飞机,还是木头板子和金属的结合体,而拉格飞机独辟蹊径,使用苯酚浸泡过的胶合板制作飞机。

胶合板有很多好处,比如易于加工塑形,坚固度比木头要好,重量也轻,防火能力还不错。

那么第一款拉式飞机的动力使用了有一千一百马力输出的克里莫夫M—105P发动机,还搭配了一门23毫米机炮以及两挺12.7毫米的机枪。

第一款拉式飞机的原型机叫拉格—1,当可以投产的时候,生产的型号就被改为了拉格—3。

所以拉格—3是拉式系列的第一款飞机,按照一般规律来说,任何产品的第一款都不是很成熟,缺陷是很多的。

那么拉格—3也同样如此,比如它的飞行速度对外号称一小时可以达到六百零五公里,但量产之后就只有五百七十五公里,到了列装部队之后,更是掉到了五百三十四公里每小时了。

原因是测试的时候轻装上阵,量产甚至是装备部队以后,可是要参加实战的,武器装备,飞机装甲,油箱要满等等。

所以由于重量的增大,在试验的时候,表现良好的数据,直接就拉跨了,就连飞机的爬升率也掉了一半。

为了解决这个恼人的问题,后期生产的拉格—3,不仅减少了武器还把装甲给砍了下来。

那么问题解决了吗?没有,因为拉格—3又遇到更加头痛的问题。

飞机外壳的处理因为工艺原因,所以处理得很糟糕,于是在天空飞行的时候增加了阻力。

这点阻力可不仅仅影响到了飞机的速度,还让拉格—3的反应迟钝了不少,飞行员这里已经转向了,但拉格—3得反应一会才会收到转向的命令,这在战斗中很是要命。

再有就是使用的克里莫夫M—105P引擎,不是很好,它居然漏油,露出的油不仅会吹到座舱盖上,有时候还回吹进座舱里,最过分的是漏油会造成过热导致拉缸的出现。

尤其是不老实的起落架,用的时候它会不知何故给收起来,让飞机整个坐在地上降落,在天空飞行不用它的时候,又会突然弹出。

看到这里,我们就知道当时的拉格3确实是一款很差的产品。

但不管怎么说,一个飞机系列从开始出现,就要接受各种各样的挑战,将这些挑战都接下来,然后加以改进,这个飞机系列就会慢慢的变得强大起来。

拉格3也是如此,比如一开始拉格3使用的7.62毫米机枪,结果开始实战就被很多人批评,这两挺机枪效果很差,卡壳就不说了,对付有装甲的德国战机,口径太小了。

在第八个生产批次之后,7.62毫米的口径就被换成了12.7毫米的口径。到了第十一个批次的时候,拉格3又加装了RO—82火箭发射导轨,可以发射火箭弹。

针对发动机漏油的问题,后期的拉格3就开始替换成了M—105PF发动机,新款发动机让输出的动力比原理多了一百一十马力,后来还对拉格3做了结构上的调整。

不过说实话,这些调整虽然让拉格3的状况有很大的改善,但它和德国的战斗机比起来,还是差了一截。

说道这里,我们感觉拉格3是如此的不堪,但拉格3却撑起了苏联对德初期作战的脊梁骨。

没有办法,在1941年的时候德国对苏联发动偷袭,前期装备的伊16,米格3在这场偷袭中,很多没有起飞就被打碎了。

比如在第一天空空战中,苏联空军出动六千多架次的飞机,击落对手三百架,而苏联却损失了一千二百多架,其中八百架是在地面上被摧毁的。

在这种情况下拉格3才被顶上了战场,而初期因为战斗机的损失,以及德国部队的推进速度,拉格3不仅要做好本职工作,还要变成一架合格的对地攻击机,这种做法让拉格3损失的更为惨重。

就算是这样,因为其他机型量产不足,只有拉格3还算充足,过去飞伊16,飞米格3的飞行员都开始转行飞起了拉格3。

所以在这场战斗中,苏联用拉格3装备了一百四十三个歼击机团。

说实话拉格3很差劲,但也有一批苏联飞行员用拉格3成就了王牌飞行员的战绩。

比如加里琴科这可是有着苏联英雄称号的王牌飞行员,而他就是极少数钟爱拉格3的飞行员,他直到被提升为第三二四歼击师副师长,这才将他手上的拉格3换成了拉格5N。

再比如扎伊采夫,这同样是二战时期著名的王牌飞行员。

1941年德国头号王牌杰哈德.沙施克,开着Bf—110战机前来袭击。

Bf—110飞机速度非常快,机体也相当坚固。

迎战的扎伊采夫他们有四架拉格3和三架伊16,双方一接触就被德国的沙施克给打下了两架拉格3,其中一架迫降,另一架当场炸开,苏联飞行员死亡。

就这么一下德国战斗机的数量不仅比苏联的多,性能也比他们的好。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扎伊采夫将沙施克给打跑了,而沙施克在逃跑的过程中,飞机受损严重,高度被拉低,不能跳伞只能迫降。

结果迫降到了苏联机场边上,一头撞进了灌木丛里,这种巨大的惯性让沙施克一头撞到了仪表盘上,把脖子给撞断了。

所以利用拉格3成为王牌飞行员的人还是有很多的。

后来拉格系列,就有了拉5和拉7,这两款飞机,可要比拉格3好上很多,算是苏联卫国战争中的两款主力机型,也是二战中非常著名的战斗机之一。

拉5战斗机

有资料显示这拉5和拉7战斗机,直到二战结束,一共生产了一万五千八百二十五架,其中九千九百二十架是拉5。

拉5的成功,其实就是建立在拉格3的经验之上,当然大功率发动机的研发成功,也是拉5的保证。

我们知道前期的拉格3因为漏油的原因,被M—105PF所代替,但这款发动机的性能依然很差,但这也算是当时苏联能拿的出的一款好发动机了。

后来什韦佐夫研发出了阿沙—82型星形双排14缸气冷式发动机,这款发动机输出的公里直接飙升到了一千七百马力,比之前的多出了四百六十马力。

跟着什韦佐夫再接再厉,又推出了一款改进型号的阿沙—82FN型发动机,一举又将输出的马力提高到了一千八百五十马力。

这就为拉5的出现奠定了基础,毕竟飞机就是围绕发动机制造的装备。

拉5的原型机采用了阿沙—82型发动机,速度直接飙升到了六百二十六公里每小时,后来的拉5N采用了改进型发动机,速度更是达到了六百五十公里每小时。

1942年的六月份,拉5装备部队,当时仅仅是实验性质的装备,就装备了一个团,结果这个团开局空战十七次,就打下了十六架对手的飞机,而自己损失了十架,这种战损比算是相当不错的了。

毕竟德国人的飞机质量我们是知道的,毕竟文章前边提到的苏联王牌飞行员扎伊采夫四架拉格3,上去一个照面就被对手打下两架来。

这足以证明拉5的性能确实优秀。

比如,到了1942年的七月三十一号,德军开始进攻高加索地区,装备了拉5的第二八七战斗机师执行空中支援任务。

三天的时间,拉5打下十一架德军飞机,其中有八架战斗机,三架轰炸机,而自己损失了七架,其中三架还是被高射炮击落的。

那么这场空战前后打了二十七天,这个战斗机师打下德军的飞机师九十七架,其中有四十架是战斗机。

通过这场空战,让苏联人发现拉5其实对付轰炸机要比战斗机的效果好。

当时德军装备的是Bf109G—2,拉5不管是速度和垂直机动性都要比这款战斗机差上一节,因此在作战的过程中,德国飞机总是能够占据有利的攻击位置发起对拉5的进攻。

虽然拉格5虽然吸取了拉格3的教训,以及装备了新款的大功率发动机,但还是需要改进。

所以针对这件事,苏联又开始对拉5进行了攻关,主要的议题就是攻克垂直机动性能。

好吧,目前拉5身上装备的已经是苏联能够拿出来的最好发动机了,这一块是不能修改的,所以只能对拉5的外壳做改动了,利用气动性来减小飞机的阻力,从而提高拉5的机动性。

当然这次改动还包括其他的一些零零散散的东西。

比如拉5的后视镜存在死角,所以在作战的时候,拉5的飞行员很喜欢把座舱盖打开,便于向后观察。

这么做不仅危险,而且还会降低拉5的速度,于是当时的科研人员重新设计了座舱盖,还贴心的对座舱后部装上了六十六毫米的防弹玻璃。

最终改装出来的拉5性能得到了提升,比当时德国使用的最为优秀的Fw190和BF109要好上很多。

再往后,拉5还在不断的改进,尤其是阿沙—82型发动机的改进型出现,苏联的科研人员将改进型装到了拉5N上,结果速度不仅快了,爬升的时间也缩短了不少。

其实对于拉5的研究,德国人也做过。

德国人在1944年的九月份,俘获了一架拉5N,随后他们就和自己的飞机做了对比实验。

实验的数据证明,拉5N已经超过了德国的战斗机,速度虽然比FW190A—3(一小时六百六十公里)小点,但拉5N的俯冲速度是七百二十公里,这是德国战斗机做不到的一个速度。

再往后,苏联人再接再厉,从拉5的结构重量和机体阻力上下手,将机体的一部分改成了轻合金材料,而机体助力是在密封性上下手,什么发动机的整流罩,润滑油散热器进口,起落架舱等等都做了斤斤计较一样的改动。

说实话改动以后,飞机非常的漂亮,飞机的鼻子变动的最多,散热器从发动机罩上方也被移到了腹部,进气口干脆就移到了主翼的根部。

这款改进的拉5,一开始是作为拉5的改进型号制作的,结果做出来之后,研究人员发现,这压根就是一款全新的战斗机,于是拉7就出现了。

拉7的出现,可以说是全面的超越德军飞机。

比如7的起飞重量是三千二百四十公斤,而德国后期使用的Fw190A—8是四千三百公斤。

拉7的速度比Fw190A—8快了七十二公里;拉7的爬升时间比Fw190A—8快了1.05分钟;拉7的盘旋时间是二十秒,而Fw190A—8只能做到二十六秒的时间。

当然拉7也有不足之处,因为当时考虑减重的问题,所以油箱减少了,造成航程缩短,只有六百五十五公里。

怎么说呢?二战结束以后,拉7又有了后续机型拉9,这是一款全金属的战斗机,到了1946年的时候又有了航程变多了的拉11.

时间走到现在,拉式系列的飞机,已经所剩不多了。

世界上拉5就剩下一架,拉7是三架,最为稀有了乌拉—9,就是拉9教练机,只有我们的博物馆里有。

那么今天就到这了,喜欢的话,点个赞,再加个关注,方便以后常来坐坐。

以开飞机为主的大型单机游戏有什么?

极限着陆全名《Extreme Landings Pro-极限着陆》是一款模拟飞行游戏,网上对这款游戏的评价还蛮高的。

该类游戏3d画面极尽真实,带给玩家逼真的游戏体验,可以说是过足了飞行员的瘾,相当不错。

无限试飞(Infinite Flight)

这是一款飞行模拟器,可以让你在手掌中享受飞机的全功能。

他能让你在移动设备上享受到最全面的飞行模拟体验,无论你在现实中是真实的飞行员,还是和飞行员毫无相关的一般人,都可以在这感受驾驶飞机的乐趣。

你可以在全世界各个地区驾驶这各种各样的飞机,完美体验驾驶员的乐趣。无限试飞还拥有先进的相机和回放系统,可以让你观察自己全部的飞行细节。

战机世界

这是一款空战射击飞行网游,由白俄罗斯wargaming开发。是一款飞行作战为主题的动作游戏,是坦克世界的续作。游戏共有标准,训练,新手,人机四个模式。

玩家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选择适合自己的模式进行游戏。游戏中的飞机拥有功能变化的弹药类型,引擎,和其他关键模块,带给玩家最真实的游戏体验。

模拟飞行

这这是Microsof持续时间最长最受欢迎的一款游戏大作。历经25年历史遗址一来游戏迷都关注着新版的情况。

二战时的航母?

二战时航母的飞机回收方式与今天没有什么不同,同样是采用的阻拦索拦截和升降机运输。阻拦网当然也有,不过也与今天一样,只是种应急措施罢了。

在航母没有成型之前,人们就已经开始了阻拦索的研制,最早的阻拦索事迹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就出现了——美军宾夕法尼亚号巡洋舰于1911年1月18进行了战机钩挂着舰试验。人们在舰艉部安装了一座36m*9.6m的方法,提供了22根缆绳构成的“重力阻拦索”以截停飞机。

飞行员尤金·伊力将一架454公斤的飞机降落在巡洋舰的试验方法上,他挂住了后面的11根阻拦索,在方法仅剩9米的情况下停住了。美国人后来称这一天是海军航空兵的出头之日。

英国人后来下水了最早的航母“竞技神”,但这时飞机在甲板上的降落仍然是个不稳定因素,飞行员需要在着舰前的对准阶段就把航速降到极低,以打提前量的方式让航母着舰,危险性非常大。不过好在那时候的飞机较轻,速度也不快,有时候着舰的飞机还能让船员用人拉手拽的方式帮忙停止。

1919年,美国人在一艘1913年下水的5500吨运煤船“木星”号的基础上,改建出了美国第一艘航母“兰利号”(CV-1 Langley)。1922年兰利号完工,为了能提供战机的降落,美国人为航母建造了一套原始的阻拦装置。

这套装置也称为“重力阻拦索”,航母甲板两侧各建立一堆搭架,然后阻拦索通过滑轮吊起沙袋等重物,当飞机挂住阻拦索时,搭架上悬挂的重物将提供阻尼。飞机不停的被这些吊沙袋的绳索扯住,便会持续消耗战机的势能,最终将战机停止。

为了这套设备,美国人进行了相当长时间的着陆研究,有不少飞机就这样拍碎在甲板上,他们仍然在总结出了经验,使航母降落飞机逐渐成熟化。

仅2年后英国人就发明出了更可靠的阻拦装置——“液压阻拦器”,1924年,英国人诺登、巴斯设计出实用化的液压阻拦器,这种设备采用了液压系统充当阻尼,比重力阻拦器那种原始投石器一样的东西更安全可靠。

美国在1927年成功的从英国引进到了液压阻拦器的技术,然后由诺福克海军造船厂(NNSY)将之改进制造了出来,“兰利号”航母随即安装了这种设备。

液压阻拦索直到今天都是航母重要的阻拦装置,除最新的“福特号”航母采用了电磁阻拦索技术外,其它航母的阻拦器广泛采用了这种技术。“兰利号”当年使用的阻拦索阻拦上限为35.3千牛,可拦住以97km/h着舰的轻质战机。

日本的航母也是如此,他们的液压阻拦索采用油压制动,通过压缩空气复原,能对不超过4吨的飞机进行最大40-50米的制动,使用一次复原时间约为10秒。

总而言之,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美军、英军、日本等航母大国,无一例外采用了液压阻拦索制动,舰载机都需要通过以着舰钩钩挂阻拦索的方式进行着舰。

不过,阻拦索并非绝对安全,尤其对于早期的飞机而言,出现各种故障都不足为奇。二战时阻拦索被拉断,着舰钩被拉断,飞机钩挂翻滚,阻拦索缠绕等问题比比皆是。

有时候飞机不可能安稳的去钩挂阻拦索,或者说阻拦索也出了故障,那么就只能使用第二道防护措施“阻拦网”了。

阻拦网就是个大型的软质拦网,它们一般布置在航母甲板前端,弹射器\滑跃甲板机位后端,它们直接硬性拦截战机,迫使它们在甲板上停止下来。

要说的话,阻拦网在航母上的应用还早于阻拦索,它本是最开始给航母准备的阻拦器。不过这种东西效率低下,应用危险又麻烦,所以当液压阻拦索被广泛应用后,阻拦网便退居二线,成了安全保险。

同样的,直到今天阻拦网也依然被航母们所应用,只是材料也换成了更牢固结实的东西。需要注意的是,“阻拦网降落”与“阻拦索降落”是两个不同的章程,飞机在准备阻拦索降落时不能减速,以便挂钩不成重新复飞。而阻拦网降落则不一样,它需要减速飞行,以减少触网危险。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除了降落失误的战机,还有许多带伤迫降的、飞行员重伤难以操作的战机,都依靠阻拦网的保护存活了下来。

二战时作战飞机的俯冲高度最低是多少?

B17投弹一般保持500m左右,俯冲轰炸机从大约1000m开始俯冲,200-500m投弹,角度一般75度左右火箭我记得最早好像是野猫战斗机装配的,可以攻击飞机,但是飞机一般打不中,也可以攻击较小型舰只,如鱼雷艇,驱逐舰等等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