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人马酋长出装,曾被诸葛亮收服的孟获去哪里了?

2023-08-10 04:48:03 74阅读

半人马酋长出装,曾被诸葛亮收服的孟获去哪里了?

“七擒孟获”是三国故事中最脍炙人口的经典篇章之一。故事主要讲述了诸葛亮为了平定南中郡诸夷(西南各少数民族)叛乱,亲率大军南征。诸葛亮按参军马谡提出“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用兵原则,军事手段和政治攻势齐头并进,七次施计擒获彝族(一说叟夷) 大首领孟获,又七次将他释放回去。孟获深受感动,对诸葛亮的人格品质心悦诚服, 发誓从此再不反叛,蜀汉西南边陲遂得以安宁。

“七擒孟获”的故事向后世展示了诸葛亮政治上的高瞻远瞩,军事上的足智多谋,以及个人品质上的豁达大度,不由得令人肃然起敬。

半人马酋长出装,曾被诸葛亮收服的孟获去哪里了?

蜀汉建兴三年(225年)五月,诸葛亮率军由益州(今四川)会理东渡金沙江,进入南中(今云南)东部靠近四川的荒芜地带,史称“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彼时诸夷豪酋孟获的处境亦颇为艰难,前有李恢所率的中路蜀军堵截,后有诸葛亮西路军(主力)追击,使其活动范围被局限于盘江上游的云南曲靖、沾益等一片促狭之地,两军在这一带反复鏖战。地方志记载:石城(今云南曲靖)即诸葛亮战处故城,诸葛亮入南,战于盘东(盘江以东)。

孟获在南中是一位影响力很大的首领,“为夷、汉所服”,诸葛亮得知这点后,便以强大的军事力量作后盾,展开“攻心”和“心战” ,以使孟获真心降服。

关于诸葛亮率蜀军与孟获叛军的激战,《华阳国志·南中志》有这样的记载:

夏五月,亮渡泸,进征益州。生掳孟获,置军中,问曰:“我军如何” ?获对曰:“恨不相知,公易胜耳”。亮以方务在北,而南公好叛乱,宜穷其诈,乃赦获使还,合军更战。凡七虏七赦,获等心服,夷、汉亦是反善。亮复问获,获对曰:“明公天威也,边民长不为恶矣”。

这是“诸葛亮七擒孟获”故事最早的文字记载。

这段记载流传了一千多年,到明代,罗贯中用如椽之笔把它写进了《三国演义》后,“七擒孟获”的故事在民间广泛流传,几乎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了。

不管“七擒孟获”的具体战争经过是真是假,但可以想象,战斗的过程一定曲折激烈,因为从历史文献对孟获事迹的记载来看,他并非等闲之辈,因他能力出众,处事公平,为南中夷、汉人民所敬服,且兼并了益州大姓雍闿的军队,战斗力较强,势力颇大。当时蜀汉大军虽从东、西、北三面合围,但孟获却率部退向南中南部,那一带山势险峻,地形复杂,回旋余地较大。诸葛亮三月出成都,五月渡泸,很快便灭了越嶲叟夷豪酋高定,直到深秋才平定整个南中。

因为据史料记载,诸葛亮十二月才班师回成都,当时蜀汉南征大军从昆明至成都,至少需要走两个多月的时间。也就是说,蜀军与孟获的夷军的战争,大约耗时三、四个月。诸葛亮认为蜀国的主要用兵方向是北方的曹魏,为了彻底征服南中人心,在对孟获进行凌厉军事打击的同时,展开了不用刀枪的心理攻势。孟获屡战屡败,计穷道绝,既慑于蜀军兵威,又为诸葛亮的攻心战术所折服,被“七虏七赦”后他才会真心实意的归降蜀汉, 终其一生,南中果真再无大的叛乱。

南中叛乱被平定后,诸葛亮为了争取南疆少数民族上层人物的支持与合作,更加有效地统治南中地区,尤其注意重用在当地有影响力的少数民族渠帅,甚至将很多人徙往成都做蜀汉朝廷的高官。如孟获官至御史中丞,其族人孟琰被任为虎步监,官至辅汉将军......史料对孟获的记载到此戛然而止 。其人生卒年不详,只说他降蜀后官至御史中丞,之后再无一字 。至于蜀汉灭亡时孟获还在不在世,他为何不率夷军救援成都 ?因没有任何记载,都已经不可考了。

【插图源自网络】

【发文不易 严禁剽窃】

传说中DOTA的自杀指令是什么?

对不起,没有自杀指令,能自杀的技能有如下半人马酋长---双刃剑屠夫------------腐烂熊猫人---------分身深渊领主------死亡缠绕其他英雄如果要自杀必须要自身有不良状态并且血在10%以下,用盟友英雄或者自己控制的单位(精灵熊的熊灵A自己)

灵魂行者能否复活自己?

灵魂行者能够复活所有牛头人族的单位,包括自己和牛头人.在野怪中半人马也属于牛头族,可以被复活.当然,牛头人酋长不会被复活. 科多是不能吞噬科多的这是游戏就这样设定的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李靖为何许人也?

“荣耀历史”用心为你解答历史

李靖,大唐开国功臣,爵封卫国公,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排名第8(按功劳最少前3),大唐军神,也是《封神演义》中托塔李天王的原型之一。

1、早年的郁郁不得志

李靖是隋朝名将韩擒虎的外甥,祖父和父亲也都是在朝中做官,出身于官宦世家,而且还有这样一个牛叉的舅舅,按照道理来说应该仕途顺利,一路高升。

朝中大员也是对李靖赞誉有加,盛传他有王佐之才,杨素甚至当着他面说未来的宰相位置是他的。

然后前景是美好的,现实却是残酷的。李靖一直在底层当八九品的小吏,后来甚至到马邑做了郡丞,相当于现在的县级二把手。此时的李靖已经40多岁了,杨素给他描绘的前景越来越渺茫了,估计李靖已经准备任命过完这一生,但是他还没有完成上天交给他的使命!

2、投唐初露头角

李靖任职的马邑是隋朝防御突厥的前线,主导对突厥作战的是太原留守李渊,所以李靖很长一段时间听命于李渊。

隋末天下大乱,李渊也是招兵买马,蠢蠢欲动,这些举动被李靖看在眼里,他察觉到李渊要造反,于是准备前往江都给隋炀帝报信,后来因为天气原因滞留长安,此时李渊已经从太原起兵,迅速攻占了长安,李靖成了阶下囚。

李渊准备杀了李靖,临刑前李靖如韩信附体,大喊:

明公兴起义兵,本是为天下除去暴乱,怎么没有完成大事,而以私人恩怨斩杀壮士呢?

一旁的李世民慧眼识珠,救下李靖,收为己用,在后来的平定王世充的战役中,李靖开始展现他的军事才华,受到了李世民的重视,在大唐军中崭露头角。

3、不世功勋

李靖号称大唐军神,一生战功赫赫:

作为三军统帅平定南部的萧铣:为大唐打下了南方半壁江山,所以一直有人说大唐的北方是李世民打下来的,南方则是李靖打下来的;

跟随李孝恭平定辅公祏:虽然李孝恭为主帅,但是真正运筹帷幄的是李靖,最终帮助大唐平定江淮地区;

攻灭东突厥:自隋朝以来,突厥就是北方最大的边患,唐朝建立初期甚至要向突厥称臣,突厥人还逼迫李世民签下渭水之盟,可谓是李世民的耻辱。数年后李世民以李靖为主帅,出击突厥,此时李靖已经快60岁了。但是他不负众望,一战击溃东突厥,俘虏东突厥可汗,为李世民赢得了“天可汗”的名声。

攻灭吐谷浑:吐谷浑是西北的少数民族势力,侵犯唐朝领土,李世民命在家养病的李靖出征,最终击败强大的吐谷浑,占领其全境,帮助唐朝开疆拓土数千里。

李靖战功赫赫,以致于李渊都夸赞说韩信、卫青都远远不能和他相比。

4、明哲保身

李靖如此大战功,整个唐朝也就李世民能和他相提并论,功高震主,这是致命的,聪明人李靖明白这一点,所以他一直知难而退,明哲保身。

击败东突厥后,李靖在军中的声望达到顶峰,回朝后又被任命为宰相,可谓是李靖的人生巅峰期,但是也是最危险的时候。

李靖保持足够清醒,没干多长时间,他就以生病为由向李世民请辞,态度很坚决,李世民非常愉快地接受了李靖的辞呈,对李靖的急流勇退很满意。

李靖一生为人很低调,他从不与朝臣来往,每次下朝回到家之后就是关闭府门,谢绝一切来往,但是只要李世民有出征的命令,无论多困难他都会领兵出征。这些都被李世民看在眼里,所以他对李靖很放心,李靖也一直活到了79岁,如此大的功劳能够善终实属罕见!

5、托塔天王李靖的原型之一

为什么说是“之一”、因为托塔天王的真正原型是印度佛教中的毗沙门天王,也就是四大天王里面的多闻天王,那么怎么和李靖扯上关系,然后又独立于多闻天王,单独设立一个托塔李天王呢?

原来在唐玄宗时期,有天竺僧人来到大唐,受到重视。在一次对战吐蕃的军事行动中,唐玄宗竟然让天竺僧人请出毗沙门天王对付吐蕃人,结果历史巧合,吐蕃军中感染瘟疫后大败,但是众人都认为是毗沙门天王的作用,将他奉为军队的战神。

而此时大唐有一位军神便是李靖,民间还会为他立庙祭祀,现在又有一位大唐战神,在民间的传播下,李靖和毗沙门天王便合二为一了。

到了明朝,小说《封神演义》干脆单独设立一个托塔李天王(托塔的形象就是原来毗沙门天王的形象),而原来的毗沙门天王即多闻天王反而成了李天王的属下,所以就出现了托塔天王李靖,至于陈塘关的李靖,完全是小说以李靖为蓝本设定的人物。

大唐和李靖相互拥有是幸运的,李靖因大唐而功成名就,大唐因李靖而征服天下。

真实历史上的杨家将是怎样的?

杨家将的故事并非民间传说,历史上确有其人其事。北宋初年将门杨家三代镇守边关,保家卫国,在付出了巨大牺牲的同时,也赢得了国人发乎内心的敬重,民间称之为“金杨家”确实是实至名归。北宋亦儒亦官的大文学家欧阳修称赞杨继业、杨延昭“父子皆名将,其智勇号称无敌,至今天下之士至于里儿野竖,皆能道之”。

提起杨家将,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令公杨业,也称杨继业。杨业本是北汉大将,宋太宗平北汉时,杨业迫于形势, 归附了宋朝。杨业自幼习武,本领高强,人称“杨无敌 ‘ 。宋太宗很器重他,让他担任代州(山西代县)刺史,负责镇守北方国门。

史载,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公元980年)春三月,辽国(契丹)出动十万大军,侵入代州北边的雁门关。守将杨业手下只有3000骑兵,面对来势汹汹的辽兵,他并不慌乱。他率部以堵截和突袭的办法,大败人数占优的契丹军,击毙其节度使、侍中、驸马萧咄李,生擒其马步军都指挥使李重海。从此,契丹人一见”杨“字军旗,便胆战心惊,不敢轻易出战。杨业守雁门关8年,契丹军始终不敢越雷池一步。

杨业战功卓著,屡获升迁,一些心胸狭窄、嫉贤妒能的同僚非常恼恨他 。这些屑小之辈联名写黑信给宋太宗,诬陷、诋毁他 。好在宋太宗并未轻信,而是把谤书封好交给杨业,以示信任。

史载,北宋雍熙三年(公元986年)初,宋太宗为彻底解决北部边境来自辽国的骚扰与威胁,同时收复被石敬瑭割给契丹的”燕云十六州“,执意要发起一场声势浩大的灭辽战争。太宗下旨,宋军兵分三路进行北伐:东路军是主力,由名将曹彬、崔彦进率领北攻幽州(今北京);中路军由田重进统率,出定州攻飞狐郡(今河北涞源);西路军由潘美、杨业指挥,兵出雁门后,攻朔、寰、云、应(都在今天的山西省境内)等四州。还约定得手后三路大军会师幽州,与契丹军决战。

三路大军同时出发,谁料此番出师不利。东路主力军出发不久就遭遇契丹军队的阻击,大败于歧关沟,损失惨重;中路军统帅田重进贪生怕死,听到东路军惨败的消息,吓得不战而溃;只有潘美、杨业的西路军一路战绩辉煌,相继收复了朔、寰、云、应四郡,兵锋所指,所向披靡,一直打到了桑干河畔。可是,由于东、中两路军的溃败,折去两翼的西路军已呈孤军深入的不利态势。契丹军队在击溃两路宋军后,集结十万精锐,全力向潘、杨所率的西路军压来 。朝廷见辽兵势大,于是命二将率兵护送四州百姓迁回代州。彼时,辽军大兵压境,这护送任务很是艰巨。杨业经周密思考后提出一个可行方案:先派人飞马密告云、朔二州守将,等大军离开代州北上时 ,先掩护云州百姓出城。大军到应州时,契丹军必倾巢来战,这时,命朔州百姓出城。同时,派骑兵迎接护送,另派1000硬弓手防住峪口阻击敌追兵,两州百姓就可以安全内迁了。

杨业的建议非常英明,主将潘美和监军王先却不同意。他俩为了争功,硬派杨业去攻打寰州。杨业提出异议,监军王先却怪他贪生怕死。杨业气愤地说:”我不是怕死,而是要因敌而变,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完成皇上交付的使命。既然你如此责备并质疑我,我只有拼死一战,以明此心“ 。临出发时,杨业流泪对潘美说:”此次贸然出兵,必败无疑,我是北汉降将,蒙皇上大恩,我愿以死殉国“。接着,他叮嘱潘美,请他在朔州以南的陈家谷设下伏兵,并在山沟两侧布置强弩手,等我转战到那一带时,你们就命弓手射击追赶的辽军,同时出伏兵夹击他们,不然的话我等定会全军覆灭。言毕,他就统兵出发了。辽国军队的主力基本全来了,经过两场恶战,杨业寡不敌众,无奈领溃兵往回撤。杨业溃退到陈家谷时,王先、潘美却早已率军离开了这里,杨业未获接应,陷入了契丹军的重重围困。虽然他浴血奋战,宁死不降,但毕竟敌众我寡,他身负重伤,坠马被俘,最后绝食而死。他的儿子七郎杨延嗣也战死沙场。

史载,令公杨继业的儿子除杨延嗣外,还有延朗、延浦、延训、延贵、延环、延彬。

”杨家将“中除了老令公杨继业外,最赫赫有名的就属老六杨延朗了。他后来改名杨延昭,人称”杨六郎“。杨延昭治军严明,有勇有谋,也是一员青史留名的北宋名将。杨业很喜欢六郎,每次去前线打仗总是带着他。宋真宗咸平二年(999年)冬,辽军再次大举向宋朝发起进攻,辽军势如破竹,宋军节节败退。这时,延昭负责守卫遂城(河北徐水)。契丹军围攻遂城,该城城墙并不坚固,城中守兵也不多,大家很是惊慌恐惧。延昭临危不惧,他泰然自若地领兵登城固守,一副不慌不忙的样子。时已寒冬,他命人担来井水,在城墙上浇水成冰,墙体顿时变得又坚固又滑溜 。契丹军无法登城,久攻不下,只好撤围去攻打别的目标。

杨业死后,杨延昭成了”杨家将“的中流砥柱,他守卫北方边境长达20多年,屡屡挫败契丹军队南下的企图,最大程度地继承和发扬了杨家”忠心报国“的传统家风。据说,杨家七兄弟大都倒在抗辽的战场上。

杨家将第三代杰出人物是杨文广,他也是北宋中期的一代戍边名将。在宋仁宗执政时期,他先后在河北、陕北边地做守将,先后与契丹、西夏军队鏖战,特别是他有力抵御并挫败了西夏军队对中原的数次侵扰,因此名扬天下。

杨宗保与妻子穆桂英以及”杨门女将“ 的传奇故事并未见《宋史》记载,想是民间艺人用小说、评书的形式编纂、杜撰所致。

杨家将满门忠烈,忠心报国世代相传,一个家族几代人前赴后继捍卫国家 ,确属古今少有的奇事。因此,人们以各种形式仰慕他们,传颂他们,缅怀他们,热爱他们,并为他们竖起了一座座令人仰视的丰碑,使这些忠义千秋的热血儿郎得以名标青史、流芳百世。

原创作品 转载请注明出处

插图源自网络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