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汉末宗亲,姜入铱是谁?

2023-08-18 05:44:03 70阅读

三国之汉末宗亲,姜入铱是谁?

姜入铱是刘虞的侍卫

刘虞(?-193),字伯安,东海郯(今山东郯城)人,东汉末年太傅、幽州牧,东海恭王之后,汉室宗亲、汉末名臣。

三国之汉末宗亲,姜入铱是谁?

举孝廉出身,累授东海郡吏,累迁幽州刺史,政绩卓著,颇有名望,坐事免官。起为甘陵国相、宗正等职,镇压黄巾起义。

中平五年(188年),再次出任幽州牧。为政宽仁,安抚百姓,深得人心。主张以怀柔政策对待当地的游牧民族,累授大司马,封襄贲侯,拒绝袁绍的拥戴称帝。

初平四年(193年),率兵攻打公孙瓒,兵败被俘,惨遭杀害。

从刘邦到刘备究竟是多少代了?

刘备这个中山靖王之后是他自己说的,那么他到底是不是刘邦的后人呢?我们从血脉、性格和经历来分析,必然能得出结论。

从血脉来看,疑点重重

刘备自称中山靖王之后,有着皇室血脉,但是结合各方资料来看,这其中却充满了各种疑点。

首先,我们来说说这个中山靖王。

中山靖王刘胜,是汉景帝之子,他的身份是没什么问题的,《史记》和《汉书》中都对他有所记载。

此人最擅长的是生孩子,根据《汉书》记载,他共有子女超过120人,活脱脱的不是在生孩子,就是在生孩子的路上。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刘备不自称其他宗室后代,偏偏是中山靖王之后呢?要知道,中山靖王的后代繁衍到刘备这个时候,怕是有几十万人了。

这样的话,各地族谱必然存在各种漏洞,无法记录完全,也就给了一些别有用心之人伪造身份的机会。

其次,《三国演义》中存在的漏洞。

刘备被称作皇叔,在《三国志》中无此记录,这个称呼出自罗贯中的《三国演义》

刘备既然被称作皇叔,那么应该是汉献帝的叔父辈。

汉献帝刘协的世系很好确定,他是长沙王刘发的后代,从刘发到刘协经历了13代。

而中山靖王刘胜和刘发是兄弟,也就是平辈,那么据此计算,从刘胜到刘备应该经历了12代。

但是在《三国演义》中,有写出刘备的族谱,应该是中山靖王17世孙。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罗贯中会写出这种前后矛盾的内容呢?

可能性有2种:一种,是暗示刘备的宗室身份有假;另一种,是他搜集的资料存在矛盾,于是他都采用了,将难题推给了读者。

虽然罗贯中是元朝人,离刘备那个时代很远了,但是相较于我们这些现代人来说,还是近了很多,他能看到的史料肯定比我们多。

看看《永乐大典》和《四库全书》,就知道我们的古籍遗失情况有多严重。

也许他手上拿到了几份内容冲突的史料,这才有了这个矛盾的刘皇叔身份,既然如此,刘备到底是不是汉朝宗室,就更加充满谜团了。

最后,刘氏族谱自相矛盾。

刘氏毕竟是皇族后裔,因此族谱还算是比较完备的。各地都有刘氏的不同分支,但是我对比了他们关于刘备世系的记载后,发现了一个问题:各地的记载不尽相同。

前面说了,中山靖王刘胜有120多个孩子,而刘备这一支始于刘贞,后来发展成了涿县刘氏,其族谱记载刘备是刘胜的17代孙。

然而平江刘氏和台湾刘氏的记录却有19代,汉川古柏堂的《刘氏族谱》却只有12代。

除此之外,还有15代、13代、18代的族谱记录,就不一一细说了。

我们可以看出来,这所谓的刘氏族谱,记载非常混乱,很可能的情况是:刘备世系是后人补上的,毕竟刘备也是当过皇帝的人,这些都是正常操作。

《史记》上还说刘邦是赤帝的儿子呢,但是谁信呢?

所以说,这些族谱看上去可以为刘备的身份做背书,实际上反而使得刘备的身份更加值得怀疑了,因为它们自己就不靠谱。

从这三点来看,刘备的汉朝宗室身份是值得怀疑的,但是也不排除他是中山靖王后裔的可能,毕竟到了刘备这代,中山靖王的后代没有几十万人也有十几万人了,就算出了个刘备也没什么奇怪的。

从性格和经历来看,刘备的宗室身份很可能是真的

既然从血脉上,我们无法确定刘备的身份,那么不妨换个思路,从刘备的性格和经历入手分析。

我们中国人相信血脉传承,而血脉传承的到底是什么呢?除了样貌外,还有人的精气神,或者说是性格特质。

特别是遇到和祖先类似困难的时候,一个人很可能做出和自己祖先一样的选择,这才是真正的血脉传承。

那么我们来对比下刘邦和刘备的经历、以及表现出的性格,看看刘备到底是不是刘邦的后代。

我们先看看刘邦。

他虽然是秦朝的亭长,其实和老百姓没有多大的区别了,毕竟这是秦朝体制中最低一级的官吏了,权力小得可怜,也就管着那小小的一亩三分地。

虽然刘邦出身卑微,但是胸怀大志,他第一次见到秦始皇的时候,就感叹大丈夫应该如此,也就是说,从那时起他就开始作着执掌天下的美梦了。

做梦人人都会,但是刘邦却不光嘴上说说,而是落实到实际行动上。在天下大乱之前,他就喜好外出游历,结交各色人士,为日后成就一番事业积攒人脉。

萧何、曹参、樊哙、夏侯婴等人都是刘邦这一时候结交的,这些人对刘邦那是忠心耿耿、死心塌地,可见刘邦平时在做人上可是下了一番功夫的。

到了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刘邦从沛县起兵,起初只是一股不入流的势力罢了,连区区一个雍齿都打不过,最后还是找项梁借兵才击败雍齿。

可是即使如此,刘邦依然不忘初心,想要成就一番事业,等到他进入咸阳城的时候,已经成为了当时排的上号的一方诸侯,这才有了和项羽争夺天下的资本。

然而到此为止,刘邦的磨难才真正开始。

很多人只看到了刘邦面对项羽,步步为营,不断扩大地盘、积累优势,却没有看到刘邦当时到底有多惨。

一切的噩梦是从刘邦第一次和项羽正面交锋开始的。当时刘邦趁着项羽忙于攻打齐国的机会,率领诸侯联军56万人,攻占了楚国都城彭城。

就在刘邦以为胜券在握的时候,项羽直接杀了个回马枪,亲率3万骑兵,分分钟将诸侯联军打得溃不成军,诸侯们见势不妙纷纷倒戈,就剩刘邦一个人被楚军一路追杀。

这一战,刘邦带出去的军队全丢了,自己家眷也全成了项羽的俘虏,为了逃命,刘邦甚至几次三番地把自己儿女踹下车,最后幸亏车夫夏侯婴车技了得,硬是带着刘邦逃出生天。

后来,刘邦重新收拢士兵聚集起了一支部队,在荣阳城和项羽对峙,说是对峙,我感觉更像是刘邦被围攻。项羽多次断刘邦的粮道,刘邦想求和,项羽就是不愿意。

最后汉军断粮了,万般无奈之下,刘邦只得派人冒充自己,吸引楚军注意力,自己趁机逃跑了。

后来刘邦到了宛县,又被项羽包围。趁着项羽被彭越吸引的机会,刘邦逃到成皋,继续被项羽包围,最后刘邦又一个人弃城而逃。

这仗打到这一步,换谁都绝望了,但是刘邦没有,他没忘记自己的梦想,依然在寻找机会。

最后真让他找到了项羽的弱点,项羽虽强,但是强于一人,刘邦派手下将领配合其他诸侯王多路出击,攻打楚军,使得项羽疲于应付,最后粮道都被断了,形势瞬间逆转。

最后,刘邦成功消灭了项羽,建立了汉朝。我们可以看出来,刘邦的成功主要在于两点,一方面是善于笼络人才,另一方面则是不服输、不放弃,性格坚毅不拔。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刘备。

刘备的起点和刘邦差不多,甚至比刘邦还低一点,是个彻彻底底的平民百姓。但是他和刘邦一样,胸怀大志,想要做出一番事业来,没有这样的志向,他是无法挺过最艰难的时期的。

而且刘备做人上也和刘邦很像,他不喜欢学习,却喜欢结交各类豪杰。除了我们耳熟能详的关羽、张飞外,还有很多人,其中比较有名的应该算公孙瓒了。

刘备年少时和公孙瓒同在卢植门下求学,结果相谈甚欢、互相欣赏,于是结为莫逆之交,刘备将公孙瓒当做自家兄长来对待,可见二人关系有多好。

更夸张的是,富商张世平和苏双听说了刘备的事迹,竟然专程跑来给刘备送钱,让他结交更多豪杰。可见,刘备在江湖上也算是一号人物了,这和当时的刘邦非常的相似。

恰好,刘备和刘邦一样,面对的是一个乱世,唯一不同的是,当时的朝廷还在运作,有着一定的权威。

刘备起家,始于黄巾之乱,可惜凭着他的那点军功,连个县令都当不上。好在乱世只要你肯拼命,有的是机会。

刘备几经辗转,总算当上了高唐县县令一职,地方虽然小了点,但是好歹自己说了算,可以着手发展自己的势力了。

结果这县令没当几天,高唐县就被盗贼攻破,刘备只得继续逃命。

他发现,自己实力太弱,没有势力,军功立不了多少,因此官也当不大,这样下去,这辈子也难出人头地,于是他转换思路,不再靠军功谋官,而是选择投靠一方豪强。

当时,愿意收留刘备这个无名小卒的,只有一个人,那就是公孙瓒了。刘备果断跑到公孙瓒麾下,做了个别部司马。

他接下来的遭遇,和刘邦很像,或者说比刘邦更惨。

徐州牧陶谦临终前,将徐州托付给刘备,此时刘备才算真正有了自己的地盘,不再是寄人篱下。

结果好景不长,吕布趁着刘备和袁术作战的时候,夺取了徐州。刘备只得夺取广陵落脚,又被袁术打败,没办法,刘备只得找吕布和解。

好在吕布的情况也不好,需要盟友,加上刘备在徐州声望不错,自己和刘备和解便于获取民心,这才答应和刘备和解,允许刘备驻扎在小沛。

等到时间久了,刘备好不容易聚集了上万士卒,而吕布也完全掌控了徐州,刘备对他来说没有了用处,只是个不安定因素,于是攻打小沛。刘备自然不是对手,只得败逃,投靠了曹操。

借助曹操的力量,吕布势力终于被消灭了。可惜好景不长,刘备卷入“衣带诏”事件,曹操征讨刘备,刘备再次战败逃跑。这次他通过袁谭的关系,得以投靠了袁绍。

袁绍和曹操开战,刘备被派出战,又打了败仗。他看情况不妙,于是开溜投靠了刘表。

可以说到此为止,刘备的战绩基本是胜少败多,经常被人端了老家,长期寄人篱下,惨得不得了。

然而即使如此,他也没有放弃自己的梦想。这点和当年的刘邦何其相似,后来他遇到了诸葛亮,才结束了屡战屡败的经历,开始正式争霸天下,最后成就了一番伟业。

我们可以看到,刘备和刘邦都胸怀大志、好结交豪杰,而且都拥有坚韧不拔的精神,即使屡战屡败,只要不到最后一刻,决不放弃。

这样的两个人,如果说他们之间没有一点血脉传承,谁信呢?任谁看到这两人的经历,都会认为他们是一家人的。

因此,虽然没有直接证据,但是就种种迹象来看,刘备这个刘邦后人的身份,应该是真的。

刘备到底是刘邦的几世孙

前面说了,关于刘备的世系有2种比较有说服力的说法。一种是中山靖王的17世孙,源自主流的刘氏族谱;另一种是中山靖王的12世孙,源自刘皇叔这个称呼。

但是中山靖王和刘邦之间还隔着几代,我们先把这之间的关系理清楚。

中山靖王是汉武帝的兄弟,他和汉高祖刘邦之间还隔着汉惠帝、汉文帝和汉景帝。

汉惠帝和汉文帝是兄弟,因此是一代人,这么算下来,刘邦到中山靖王是3代人。

因此,根据两种说法来算,刘备不是刘邦的15世孙,就是刘邦的20世孙。

至于到底应该相信哪种说法,则是见仁见智了。

总结

刘备说他是中山靖王之后,这事应该是真的。不然无法解释刘备的人生经历还有性格,为什么与刘邦如此相似。

更何况,中山靖王后代众多,少说也有十几万人,到了刘备这一代,已经和平民无异。

他的宗室身份,对于他的成功没有任何作用,他的成功靠的是坚韧不拔的意志,屡败屡战的毅力,不实现梦想决不罢休。

这种精神传承自刘邦,相较于不靠谱的族谱,这股精神才是刘备身为刘邦后人的最好证明。或者说,继承了这种精神的人,才有资格说自己是刘邦的后人。

曹操的后代是谁?

曹操后人是指曹操(汉末魏王、曹魏奠基人)的后代,现在通过家谱和DNA双证明的曹操后裔是辽宁丹东东港市曹祖义和山东乳山河南村曹家,他们家谱范字“九锡龙宗延”是中国曹姓第一家这样起名排辈分,因此是最正宗的曹操后裔。

河北保定有哪些历史名人?

保定是一方文明的沃土,古往今来哺育的彪炳史册的人物灿若星河,在中华文明悠长的册页上不乏保定人写就的不朽华章,其中有一大批对中国历史进程有影响的保定名人。

开启中国原始文明之路的唐尧

唐尧(约公元前21世纪)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首领。相传生于今顺平县西部的伊祁山,故姓伊祁氏。初封于唐(传说在今唐县),号陶唐氏,名放勋,尧为其谥号,史称唐尧。他统一华夏大地,奏响了中华文明的宏远钟声。他制定历法,敬授民时;建造房屋,结束了巢住穴居时代;治理河道,占用大洪水;清正廉洁,创立了传贤不传子的禅让制度。《史记·五帝本纪》说唐尧“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富而不骄,贵而不舒。能明驯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便章百姓。百姓昭明,合和万国。”

金台招贤中兴燕国的燕昭王姬职

燕昭王,名姬职(?—前279),战国时燕国国君,公元前311年至公元前279年在位。在燕国生死存亡之际即位,实施人才战略,“卑身厚币”广纳贤士,留下了金台招贤的佳话,使燕国日趋强大,命乐毅率军征伐齐国,几乎灭掉齐国。又令秦开拓展北部大片疆土,设郡管理。创造了燕国的辉煌时期。

燕赵义士荆轲

荆轲(?—前227),战国时期卫国人。为人豪爽,喜好读书击剑,后游历到燕国,燕王喜二十八年(前227),受燕太子丹之托,前往秦国行刺秦王。易水送别,荆轲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歌声慷慨悲壮。在秦王殿上荆轲刺秦王不中,被杀。荆轲刺秦王对后世影响极大,成为燕赵文化“慷慨悲歌”的源头之一。

东汉末年名臣卢植

卢植(?—192),字子干。东汉涿郡涿(今涿州)人,少年时拜马融为师,通古今学问,好钻研精义而不拘守章句。在东汉末年名望甚高,在经学、政治和军事上均有建树。董卓乱政时,他敢于挺身而出,犯颜抗争。著作有《尚书章句》《三礼解诂》。建安十二年(207),曹操北征柳城过涿郡,下令:“故北中郎将卢植,名著海内,学为儒宗,士之楷模,国之桢干。”卢植后人以儒学显,以忠义相传,人才辈出。

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刘备

刘备(161—223),字玄德。涿郡涿(今涿州)人。蜀汉昭烈帝,三国时蜀汉政权的建立者,221—223年在位。与关羽、张飞意气相投,在涿结成生死之盟,世称“桃园三结义”。与关羽、张飞带着千余人的队伍,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建安十二年(207),“三顾茅庐”,得诸葛亮辅佐,联吴拒曹,占荆州,夺益州,取汉中,建立蜀汉政权。其“桃园结义”“三让徐州”“三顾茅庐”“甘露寺结亲”“白帝城托孤”等在民间广为流传。

三国时期蜀汉名将张飞

张飞(?—221),字益德,又称翼德。东汉涿郡涿人。与刘备、关羽意气相投,结成生死之盟,世称“桃园三结义”。东汉末,张飞、关羽和刘备聚集乡勇起兵涿县。张飞在当阳长坂坡据水断桥,横刀立马,拒退曹兵。进川路上,生获巴郡太守严颜。刘备占领益州后,在巴西(今四川阆中)大破曹操将领张郃。与关羽同称“万人敌”。在民间影响深远,为后人树立了“忠不顾死,义不负心”的典范。

“闻鸡起舞”的一代名将祖逖

祖逖(266—321),字士稚。西晋范阳逎(今涞水)人。青年时和刘琨同在司州做主簿,以豪杰自许,常共被而眠,谈到深夜。半夜闻鸡叫,两人即起床舞剑。即“闻鸡起舞”典故由来。西晋永嘉变乱后。祖逖率宗亲逃往南方。向琅邪王司马睿建议北伐,他率宗族部曲渡江北进,“击楫中流”,发誓收复中原。在北方汉族人民大力支持下,前锋北达黄河沿岸,完全占领了黄河以南地区,迫使石勒不敢渡河。祖逖死后,中原人民十分悲痛,谯、梁等地老百姓为他建立了祠堂。涞水县城内原建有祖公祠,有祖逖塑像。

巧思解算学闻名世界的祖冲之

祖冲之(429—500),字文远。南北朝时期范阳遒(今涞水)人。他收集和阅读了大量天文和数学方面的书籍、文献,学习钻研的同时,进行了一些精密推算和实际测量工作。在数学、天文历法、机械制造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成就。在数学方面,把圆周率推算到3.1415926至3.1415927之间,在世界上最早将圆周率推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比欧洲早一千多年。所以人们称之为“祖率”。他还编制出《大明历》,是当时比较先进和精确的历法。设计制造了久已失传的指南车,制造了日行百余里的“千里船”。在月球背面有以祖冲之名字命名的环形山。紫金山天文台把他们发现的一颗小行星命名为“祖冲之小行星”。

被称为中国地理学之父的郦道元

郦道元(约472—527),字善长。北魏范阳涿(今涿州)人。自少年时代起,就博览群书,访求名胜古迹,养成了“访渎搜集”的习惯。撰《水经注》40卷,文笔清丽,因山记水,因地记事,不仅描绘山川面貌,而且介绍风土人情、历史古迹和神话传说。为后人研究历史及自然环境的变迁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对中国地理学产生重大影响。为此,郦道元被人称为中国“地理学之父”。

对佛教中国化起到关键作用的慧能

慧能(638—713),亦作惠能。俗姓卢。范阳(今涿州人)。因听人诵《金刚般若经》,心有所感,发愿学佛。在蕲州黄梅(今属湖北省),投禅宗五祖弘忍门下,因做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得弘忍认可,授以法衣。后在韶州(今广东韶关)曹溪宝林寺,开讲佛法,弘扬禅学,提出“识心见性,顿悟成佛”说。开创了极具中国特色的佛教禅宗。禅宗作为佛教中国化的产物,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极为深远。其说教后由弟子们汇编成书,称为《六祖坛经》,是中国人自创的唯一一部佛经。

开创赵宋王朝三百余年基业的赵匡胤

赵匡胤(927—976),《宋史·本纪》载:“姓赵氏,涿郡人也。”《宋史·河渠志》载其父赵弘殷籍贯为“宣祖以上本籍保州(治今保定)”。后周显德六年(959),随世宗北征,收复益津(今河北霸州)、瓦桥(今雄县)等关。周世宗病危时,封其为殿前都点检,成为禁军中的最高统领。显德七年(960)初,率大军前去御敌,行至陈桥驿(今河南开封东北),发动兵变,黄袍加身,代周称帝,创建宋朝,改元建隆,史称宋太祖。登基后开始统一中国的战争,先后平后蜀、南汉、南唐。并亲征北汉,初步结束了五代以来军阀割据的局面,同时务农兴学,慎刑薄敛,与百姓休息,但过度重文轻武、偏重防内,造成宋朝长期的积弱不振。在位16年,庙号太祖。

主持重建保州城的张柔

张柔(1190—1268)字德刚。定兴河内村人。金贞祐年间(1213—1217),曾任金骠骑将军,留守中都路。后降蒙古军,被授予保州(治今保定)等处都元帅。主持重建当时因兵燹荒废的保州城,修整街道,建衙署、民居、军营,引泉入城,疏浚沟渠,排泄污水,使保州成为北方一座军事重镇,燕南一大都会。参与蒙古军队对金、宋战争,屡立战功。

元杂剧“梨园领袖”关汉卿

关汉卿(约1230—约1300)号已斋,一斋,已斋叟。祁州蒲阴(今安国)伍仁村人。“元曲四大家”之一。约在元成宗元贞年间(1295—1296),只身移居大都(今北京)。关汉卿是元杂剧作家中最杰出的代表,其创作题材十分广泛,大多关注社会,力倡人道,诅咒战争,向往和平,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败,着意表现人民。关汉卿的作品在国内外具有巨大而广泛的影响。1958年,关汉卿被世界和平理事会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关汉卿共创作杂剧60余种,著名者有《窦娥冤》《救风尘》《拜月亭》《单刀会》等,对元杂剧和后来戏曲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

元代著名戏曲作家王实甫

王实甫(生卒不详)名德信,字实甫。定兴易上村人。约活动于元元贞、大德年间(1295—1307)。所作杂剧今知有14种,现存《西厢记》《破窑记》《丽春堂》三种,《芙蓉亭》《贩船记》各存一折曲词,另存散曲数首。王实甫曾在金朝任县令,声誉颇佳,升陕西行台监察御史。40多岁时弃官隐居,从事杂剧创作。王实甫的杂剧以词藻华丽著称,《太和正音谱》谓:“如花间美人,玉环(杨贵妃)之出浴华清,绿珠(晋代美人)之采莲洛浦。”“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被誉为“花间夺魁之作”。代表作《西厢记》,在艺术性和思想性上有很高成就,对元杂剧和后来的戏剧发展有巨大影响。

明朝第一硬汉杨继盛

杨继盛(1516—1555)字仲芳,号椒山。容城北河照村人,明代著名谏臣。正值严嵩当道,广收义子,结党营私。杨继盛看透严嵩专权窃国、贪婪残暴的本性,决心仿效比干,不惜一死,以求得君之一悟、政之一改。遂上《请诛贼臣疏》,历数严嵩“十罪五奸”,被史家称为“明史上的一篇大奏牍”。严嵩得知后,假传圣旨将杨继盛投入死牢。杨继盛身受酷刑,三年后被杀。在他被害后12年,隆庆皇帝昭雪前代冤案,他被列为遭严嵩所害的8位直谏诸臣之首,赠太常少卿,谥号“忠愍”,建旌忠祠于保定。清顺治皇帝极力褒扬继盛,御制《褒忠录序》《褒忠录论》,清乾隆皇帝曾为其题诗画像。

明末军事战略家孙承宗

孙承宗(1564—1638)字稚绳,号恺阳。高阳西庄村人,晚年居县城南街。明末军事战略家。孙承宗专理边防战守,修筑宁锦200里防线,统领军队11万,功勋卓著,遭到魏忠贤的妒忌,辞官回乡。崇祯九年(1636),后金改国号清,举兵南下,欲困高阳城。孙承宗率家人英勇拒敌,因寡不敌众,城破。孙承宗以弓弦自缢。他的6个儿子、11个孙子也同时战死。孙承宗作为抗击后金的军事统帅,重用并培养了袁崇焕、马世龙、祖大寿、满桂等军事将领,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战略战术。一生著述甚丰,军事著作有《车营百八扣》,文学著作有《高阳集》等。

“清初三大儒”之一的孙奇逢

孙奇逢(1584—1675)字启泰,号钟元,世称夏峰先生。容城北城村人,祖居贾家庄(今容城贾光村)。明末,孙奇逢率领亲族乡人抗击清兵。晚年,孙奇逢讲学于苏门夏峰(今河南辉县夏峰村),兴办百泉书院,广收生徒以教之,从学者数百人,终老于教授著述生涯。从明至清,孙奇逢前后11次被皇帝征召做官,均坚辞不就,被称为“孙征君”。孙奇逢一生专心教授著述,理学成就突出。他初仰陆九渊、王守仁之说,后倾慕程朱理学,终成两派调和论者。孙奇逢与黄宗羲、李颙并称为清初三大儒。

“颜李学派”宗师颜元

颜元(1635—1704)字易直、浑然,号习斋。博野北杨村人。清初儒家、思想家、教育家,颜李学派创始人。颜元一生以教学为业,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教育思想。他和学生李塨创立的颜李学派,讲求经世致用,是清代初期思想领域颇具影响的一个学术流派,提倡“实学”,主张“实文、实行、实体、实用”,与清初官方提倡的宋明理学相对立,在社会上产生过相当大的影响,被称为“颜李之学数十年,海内之士靡然成风”。

以小说《红旗谱》享誉中华的梁斌

梁斌(1914—1996),原名梁维周,蠡县梁家庄人,当代杰出的人民作家。梁斌1930年进省立保定第二师范学校学习,参加过爱国学潮,并亲历家乡的农民革命斗争。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参加地下革命斗争、游击活动,并担任中共蠡县县委领导职务。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曾任河北省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河北分会主席等职。他一生献身于中国革命事业,是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文学巨匠和造诣精深、风格独具的书法家、国画家。他创作的革命题材长篇小说三部曲《红旗谱》《播火记》《烽烟图》是新中国建立初期最具有代表性的红色经典,深受读者喜爱并广为传颂。

被誉为“材料之父”的师昌绪

师昌绪(1920—2014),河北徐水人,我国著名材料科学家、战略科学家,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荣获201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1955年,师昌绪放弃美国优厚的工作和生活待遇,冲破重重阻挠返回祖国。他是我国高温合金的奠基人,致力于材料科学研究,在高温合金、合金钢、金属腐蚀与防护等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主持研制出多项国家急需的战略材料及部件,丰富和发展了凝固理论、相变理论、性能评价方法;引领和推动了我国纳米科学技术、碳纤维、金属腐蚀与防护、生物医用材料、镁合金等学科的快速发展;造就和培育了大批材料与工程科学的杰出人才;就我国大型飞机、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新材料研究等重点科技领域发展向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多项重要建议,为推动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历史上有哪些以貌取人的著名事例?

说故事前先说两个小段子:

古时候男子上门提亲,若长得好看,姑娘满意,就会一脸娇羞的说:“终身大事全凭父母做主”。如果长得丑不满意就会说:“女儿还想孝敬父母两年”。

古时候英雄救了美女,如果英雄长得帅,美女就会一脸娇羞的说:“英雄救命之恩,小女子无以为报,唯有以身相许”。如果不帅就会说:“英雄救命之恩,小女子无以为报,唯有来世做牛做马,报此大恩”。

但如果女的好看,英雄就会说:姑娘此话当真?如果女的难看,英雄会说:姑娘万万不可……从古至今,全都是套路……

不论男女,相貌总是很重要的。在先秦时,就已经有了“威仪”一说。推选出的官员,必须看起来有比较唬人。晏子使楚的故事,其实是社会风气的一个明证。齐国大夫晏婴个子矮小,他出使楚国,楚王看不起他,就三次侮辱他。一次故意从大门边开一五尺高的小门(狗洞)让他进入,一次称齐国无人才,派矮子晏婴出使,一次在宴席押来小偷说是“齐人”。晏婴由于说话机智,均巧妙地顶了回去,才让楚王不得不向他道歉,叹道“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到了汉代,崇尚阳刚之美,体貌丰伟、仪容端正是时代要求。魏晋、南北朝时,转为偏好阴柔之美,即奶油小生与娘娘腔的男子颇受欢迎。唐朝确立了“身、言、书、判”的标准,身即身高、容貌,言即谈吐、风仪,但唐朝反而是一个不那么重视容貌的朝代。到了宋朝,对文人要求低,但武官,则一定必须身材魁梧之人。再到明清,文武官员则都必须在容貌上比较出众了。你纵然再有才华,若容貌不佳,甚至身有残疾,那状元、榜眼、探花三甲,一般是轮不到你的。

古代,为了颂扬男人的贤德,记下了一些著名的丑妻故事。一是皇帝的妻子嫫母,她被授予“方相氏”官位,可她的丑陋是用来驱邪的。齐宣王娶钟离春(无盐女),齐愍王娶宿瘤女,均有诫美色之意,但他们实际都有其他美丽女子相伴。诸葛亮的妻子黄月英长得非常吓人,她又黑又小,一头黄发,身形猥琐,对成就诸葛亮的名声起到不小的作用。东汉有一丑女孟光,立誓非梁鸿不嫁。梁鸿是有名的贤士、美男子,听了孟光的誓约,主动来找孟光,结果当真娶了她。两人琴瑟相和,安于清贫,留下“举案齐眉”的经典爱情故事。梁鸿著书十余种,成为东汉著名的隐士与诗人。

但这些君王、名士娶丑妻的故事并不常见。缺什么吹什么,不常见,才成为传奇。而这种为数廖廖的传奇,除了成为后世腐儒空洞的说教与道德的虚伪外,对社会并无实际指导意义。在中国民间,真正的规则叫做“郎才女貌”。如果男子有才学,则相貌可以迁说些。再一个规则是“门当户对”,如果相貌不怎么的,两家门第相当,则可结为秦晋之好。在古代社会,缺少自由恋爱,民间多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许多男女婚前素未谋面,不知对方长得如何,性情如何,就稀里糊涂结为夫妻了。男人无所谓,婚后可以纳妾,逛窑子,女人则要守妇德,从一而终。但在官宦之家的千金小姐,实际又有一定的自由选择权。有人上门提亲,或是女子已经看中了,授意的,或是在男方上门前来,设法见个面,让心中有个底。所以,见男方长得帅,就愿意全凭父母作主,若男方生得猥琐,实在看不上眼,那就坚称自己仍要在家服伺父母两年。但在官宦之家,如果是属于政治婚姻性质,那么,不管女儿愿不愿意,父母许了婚配,那也是没有办法的事。

侦探君想说,千万不能以貌取人啦,不信你看看马云。。。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