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火线8月9日惊天大礼,随着美国的医护人员不断感染和辞职?
穿越火线8月9日惊天大礼,随着美国的医护人员不断感染和辞职?
美国的新冠状肺炎患者已经突破了80万人,美国疫情从1月份到3月中旬人数增长都很平稳,但是3月中旬以后,美国的新增确诊人数逐步增加,而且形势愈演愈烈,后来直接不可控制美国,原本打算在4月份复活节之前复工,但美国的疫情确实太严重,所以他们不得延迟复工到6月份。
而最近一段时间,美国经济进一步下滑,特朗普和他的共和党为了维持自己的支持率,避免经济崩盘,只能再次提前复工,这样就导致许多美国人的反感,也不是所有美国人都想要提前复工的,只有那些失去了生活来源的人才会上街游行,要求复工要求工作,像其他一些有钱人根本不愿意复工,本身他们也不缺钱,最重要的是如何保住生命。
美国也有不少医生退休愿意披挂上阵,但也有不少医务人员选择辞职,之前看过不少新闻,那些医生其实在防护方面做的很不好,有的医生连口罩都不带,好点的,可能戴个口罩,周三的防护做的很不到位,所以感染人数才比较多,连医生都这样,又何况是普通民众呢?
随着感染人数的增多以及医生的不断辞职,美国的疫情将更不可控制,感染人数会进一步增多,而美国总统想要近期复工,也会导致在未来几个月美国会再次被疫情攻击一波,美国的经济恐怕会遭受新的打击,美国会不会继续大量印刷美金来缓解自己经济问题,扰乱世界经济还不得而知。
现在美国已经有几个州相继要表示独立,而美国是个联邦制的国家,各州自治权非常大,而且他们各自为政,有自己的法律,只要投票宣布退出美国,对他们本身也没有什么太大的影响。
如果美国以前得不到控制,美国民众可能会对美国政府越来越失望,想要退出美国也是有可能的,只是如果有哪个州成功的退出美国了,他对其他美国民众所造成的连锁反应会是什么样的也没人知道。
如果是这样的话,特朗普想要继续连任就没那么容易了,而且这事对共和党的打击肯定也会很大,不过美国到不至于陷入特别大的混乱当中,但肯定会失控一阵子。
而美国疫情无法控制所带来的更严重,后果是对全世界造成一个很大的威胁,这样全世界都不可能安心的正常生活工作,美国一个国家不作为,会导致整个世界的麻烦,美国以往塑造了那么多世界警察的形象,恐怕就要帮他了。
本文由风云一点通原创。
天山童姥为什么不抓个普通宫女给虚竹而一定要抢梦姑给他?
人皆认为虚竹有奇遇人生,其实那里有那么多绝世奇遇。其实天山童姥为虚竹的祖母,为完成修仙之人的基因继承,血脉赓续,有同样血脉的梦姑李清露自然是最好的选择。
相传老子骑青牛西出函谷关后,莫知其所终。后世传言其留下两座石刻后得道成仙。天下修仙之人,为得到老子留在石刻上的修仙之法,趋之若鹜。
大理长春谷中的修仙之人逍遥子,临危受命,受长春谷里的众多隐士所托,携带修仙必学之法天长地久不老长春功,重回中土,希望寻得石刻,以期延续隐士们在人间的历史。
逍遥子为寻当初老子留下的石刻遗址,于是成立了逍遥派。多年来,逍遥派秘密行走于江湖,未敢打扰江湖中的任何门派,以至江湖中人不仅不知道逍遥子的名号,更别是逍遥派的历史。
终有一日,逍遥子发现其中一石刻遗址位于终年云雾缭绕,云雨变换万千的天山缥缈峰,于是集数十年精力修建了规模宏伟,气势不凡,风格特异的宫殿。因缥缈峰孤摽特起,既栖鹫鸟,又类鹫鸟,空翠相映,浓淡分色,故而将此宫殿命名为灵鹫宫。
逍遥派武学本来自上古修仙奇书,博大精深,以至修炼起来极其艰难。逍遥子为传承后辈弟子使用之法,于是将逍遥武学刻在老子石刻遗址的石窟中,以便传承延续逍遥派血脉。
未过几年,逍遥子陆续收青鸾子,天山童姥,无崖子、李秋水四人为徒。此时的天山童姥当处妙龄,不仅相貌超群,而且资质超人,悟性非凡,实乃世上人中顶尖天资出众者,由此深得逍遥子喜爱。
经年累月,逍遥子终于对老子遗留石刻初窥门径,但是终感其过于玄妙,深叹自己便是穷尽一生也难领悟,于是便将天山童姥做为自己的正式传人开始培养。
之后,逍遥子将逍遥派不传之秘宝,天长地久不老长春功传授于天山童姥,并告知其此法玄妙万端,日后定要精进修炼,而且秘授其一人,此法乃是领悟老子石刻的唯一途径。
相貌俊秀,面如冠玉的师弟无崖子,见逍遥子宠爱天山童姥,心知他日天山童姥必将是师父的衣钵传人,于是向其大献殷勤,希望能将她征服,以期天山童姥能打破门规禁忌,私下向其传授天长地久不老长春功。
岂料,天山童姥早已暗中钟情于略长自己几岁的师哥青鸾子,对无崖子的殷勤也就嗤之以鼻。而此时的李秋水正好情窦初开,对无崖子充满无限幻想。无崖子本就非矜持之人,一来二去,两人便勾搭成奸,偷偷同宿一起。
便在此时,中原开始了佛道之争,天下武林各成派系,或排斥异己,或互相诋毁,各揭彼短,极尽对骂之能事。为论谁优谁劣,佛道谁居首位,在天下武林扛鼎少林派的主持之下,广邀天下佛道高深之人,武学精进之辈,共聚少林,以期决出胜负。
逍遥子携青鸾子易容换名后悄悄来到会场,在佛道之争中,竟然发现了老子另外一处石刻遗址线索。
昔日达摩一苇渡江来到中土,名为来建立禅宗武学,实乃也是来寻找老子留于中土的石刻遗址。老子西出函谷后,曾远入天竺,与当地名家交流,留下了中土石刻的线索。
达摩为找寻这些线索,于是追踪渊源来到了中土。当其寻到少林时,发现在嵩山五乳峰不远的石窟中竟有一处石刻遗址的线索。此线索刻于石壁之上,精微深奥,便是达摩这样聪慧之人,也是不能解读。
达摩对外谎称为建立禅宗武学,实乃解读线索,竟面壁九年之久。九年中,达摩对这些线索详加推演,并将演算之法刻于石壁之上,这些演算之法竟成了后来的绝世武学少林七十二绝技。
达摩见面壁九年还不能解读线索,于是对外宣称只履西归,实乃以假死为名,再次脱离众人视线,另去他方寻找石刻遗址。
逍遥子为得少林石刻遗址中的线索,决定让青鸾子另换身份加入少林,参悟达摩未解之谜。
此次佛道盛会,不仅有天竺高僧,更有吐蕃精英,尤其少林方丈法慧大师简直是天缘神授,入寺不过十余年,便练成了少林一指禅神功,而且进展神速,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因法慧大师修炼的武学精深难奥,少林也深以为傲,并称其为百年来首位佛家大神通之人。
随后,青鸾子在师父的授意下,与这些天竺高僧、吐蕃精英,展开舌战武斗,共同研讨佛门道法。作为大会的主持法慧大师对青鸾子的大智慧颇感好奇,并认同他的修为修养及对佛学的远见卓识,深信青鸾子更适合传习少林佛法,由此对其惺惺相惜。
法慧大师摒弃门户之见,决定收青鸾子为门下,希望其精修少林佛法与武学。此举正合逍遥子心意,于是让青鸾子加入少林,法号灵门。
未过三五年,精研过少林武学的灵门,在这一年中秋的达摩堂大校之上,大胜达摩堂、罗汉堂众多弟子,又因其佛学高深,遂正式被全寺推选为少林方丈。
翌年,法慧圆寂,灵门顺理成章成为了少林掌门,由此,灵门便开始以掌门名义进入少林禁地五乳峰的石窟参悟刻遗址线索。
青鸾子易名加入少林后,令对其情愫深长的天上童姥更加牵肠挂肚,朝思暮想,时不时远赴少林与之暗中幽会。一个血气方刚,一个玉颜生春,当此天地间第一大诱惑袭来之时,自是不能抗御,初经男女之事后,两人更觉此事妙不可言,认为此乃天下最美之事。
两人颠鸾倒凤之际,灵门心思大开,竟突然悟出了少林石窟中所指老子石刻遗址的线索,居然在西夏王宫。
当逍遥子得知另一处石刻遗址在西夏王宫之时,本想亲自前往查探,岂料长春谷里的众多修仙之人传来消息,南海之中有一处凤鸟欢叫,彩蝶飞舞,百花盛开,白雾蒙蒙,景色怡人的孤岛,乃天造的修仙之地,修仙众人欲要舍弃长春谷,前往而起。随后,逍遥子将此岛的详细在哪绘成地图,藏于七宝指环之中,然后开始安排走后事宜。
逍遥子早已看出无崖子三观不正,始乱终弃,乃寡情薄意之人,难堪大任,便将逍遥派的核心灵鹫宫交予修为和能力更胜一筹的天山童姥来打理,对李秋水则说明西夏石刻中有旷世秘密,让其前往看护,以防有其他修仙之人前去窥伺仙机。
逍遥子将七宝指环做为掌门信物交给无崖子,让其打理有名无实的逍遥派,而对于石刻遗址、更深的逍遥武学及门派机密却只字未提。
之后,逍遥子离开灵鹫宫,与长春谷中的众多修仙之人,远赴南海,重辟修仙之所。
无崖子初掌逍遥派,兴趣盎然,然时间一久,发现逍遥派却是徒负虚名,刻有逍遥武学的灵鹫宫由天山童姥掌管,李秋水也不知逍遥子有何委派,常日里的是神龙见首不见尾,而自己手中只有一枚不知他用的七宝指环,随即开始寄情于山水,研习琴棋书画,沉迷于渔色之中。
李秋水为完师命,常去西夏查探石刻遗址,但又不能参悟领会其中秘密,加之西夏苦寒贫瘠,遂渐生厌恶之心,便想前去南海投奔师父,归隐于化外修仙福地。
然而李秋水却又不知南海孤岛所处位置,便自恃曾与无崖子有床地之欢并有爱女李青萝,欲骗取无崖子手中的七宝指环。岂料此时无崖子早已移情别恋,与李秋水的妹妹李沧海打得火热,而且无崖子也非蠢笨之人,从李秋水数次旁敲侧击中断定,七宝指环中必有惊天秘密,自是不肯拱手相让。
李秋水失望之余,便将无崖子的二弟子丁春秋勾搭上手,准备施以武力准备强取七宝指环。
与此同时,沉迷于欢愉之乐的天山童姥发现自己已经怀有身孕,欲让灵门还俗归乡,同上灵鹫宫双宿双栖,过那只羡鸳鸯不羡仙的眷侣生活。
不想此时,在外人眼里德高望重的少林方丈灵门大师竟有了被普天之下敬仰的虚荣之心,于是羞愧地拒绝了天山童姥。被拒后的天山童姥回到灵鹫宫后,悄悄生下了一男童,并开始勤加修炼长春功,以期早日能解锁石刻遗址,得道成仙,与灵门破镜重圆。
与丁春秋勾搭成奸的李秋水,假意以李沧海之名骗无崖子来到悬崖边上,丁春秋突然发难,强抢七宝指环,不想无崖子死命保护,以至两人计划落空,自身落入悬崖,生死不知。
李秋水与丁春秋自知在灵鹫宫再无容身之地,各分东西,四处逃窜。仓皇之际,李秋水无意中进得灵鹫宫的石窟,看见天山童姥在修炼长春功,顿时明白,逍遥子偏爱天山童姥,传授其修仙必学之法,而自己只是一个石刻遗址的看护人而已,心生嫉妒之下,在其背后大喝一声,令天山童姥走火入魔,永远停留在八、九岁孩童的模样。
之后,李秋水独自跑到西夏,不仅凭美貌媚术当上西夏景宗李元昊的妃嫔,而且通过其强硬的手腕及聪明才智控制了西夏一品堂。
天山童姥本容色娇艳,眼波盈盈,今永远保持孩童模样,以至性情大变,恨透天下能瞧见其真容的男子,于是将灵鹫宫的所有男子转送到其他支派,而宫中门人部属皆由女子担任。
之后,天山童姥将其子悄悄带上少林,找到灵门禅师。灵门禅师昔日便愧对天山童姥,今又知其模样永远为孩童模样,心中更是悔恨,认为此乃皆是因自己的孽缘所致,于是将孩子留在了少林,并起名玄慈。
灵门禅师与玄慈父子情深,不仅亲授其武学,更是早早便将少林掌门传授给玄慈。灵门见玄慈终有所成,成为了少林方丈,于是以假死之名,易容云游四方。然而灵门始终忘不了少林,心中惦念玄慈,在外漂泊数载之后重返少林,乔装易容,隐居于少林藏经阁,当了一名扫地僧,同时暗中保护玄慈。
舔犊情深的天山童姥也在暗中关注玄慈,见其守身如玉,严守寺规,不禁开始担忧自己修仙的血脉传承。恰巧天山童姥看到,温柔美貌,端庄贞淑的叶二娘因玄慈救治其父而心生感激仰慕之情,终于忍耐不住,点了叶二娘的穴道,褪去她的衣衫,将其丢在了玄慈的被窝。
天山童姥终难忘李秋水让自己走火入魔,身形俱变,加之石刻遗址又在西夏,由此拉开了两人数十年的恩怨争斗。
一次偶然,天山童姥机缘巧合之下遇到虚竹,从其身世来历便断定虚竹不仅是玄慈之子,而且是自己的亲孙儿,心中狂喜,上苍并没有对不起自己这个自认为苦命之人,修仙之人终于有了子嗣传承。
但虚竹自幼深受少林熏陶,更是恪守一切清规戒律,漫说是男女之事,便是吃荤破戒之事也是铭记于心,和其父当初相比是有过往而不及。
当天山童姥软施硬逼虚竹破戒始终未成后,便想起了当初让玄慈破戒之法。虚竹是自己的亲孙儿,自不能与普通女子苟合,传承修仙血脉。
李秋水虽然是自己的宿敌,但毕竟她是修仙之人,骨子之中自有仙脉,天山童姥首先便想到了李秋水的孙女李清露。李清露端丽秀雅,无双无对,如花似玉,自然是个难得的佳人,而且对于此种事情,天山童姥也是轻车熟路。
于是,天山童姥在冰窖之中,将李清露衣物褪去,带与虚竹交欢三日,并在与李秋水打斗之时,趁机引导李秋水的内力,一同注入虚竹体内,终于完成了修仙之人的基因继承,血脉赓续。
为何康熙御笔福字被誉为天下第一福?
康熙御笔福字被称作“天下第一福”,也叫“中华第一福”,曾在历史上消失了300多年,它能重见天日多亏了周总理。
1962年,在周总理的批示下,重修恭亲王府。周总理视察时,在恭王府后花园的秘云洞,发现滴翠岩的造型酷似“二龙戏珠”。按照考古行业的总结的经验:“有龙就有皇家宝藏”,这里会有什么宝藏呢?
周总理让人打开了封死的秘云洞,在一片啧啧称赞中,福字碑重见天日,碑上的福字是康熙大帝御笔亲题,上面还盖有“康熙御笔之宝”的印玺。
碑上的福字寓意深远,书法造诣令人拍案叫绝。总理就将其命名为“中华第一福”,后来又被称为“天下第一福”。在民间,有着“天下第一福源”、“天赐鸿福”的说法。
有一句话说得好:“到故宫要沾沾王气,到长城要沾沾霸气,到恭王府就一定要沾沾福气!”
所谓恭王府的“福气”,自然就是指康熙帝的福字了。那么,恭王府为什么有“福气”呢?
恭王府是大清规模最大的王府,起初是和珅府,后来成为乾隆第十七子永璘的王府,再后来成为恭亲王奕訢的府邸,故而叫恭王府,素有“一座恭王府,半部清代史”的说法,它见证者大清的由盛到衰的过程。
恭王府又有“三绝”———西式门、戏楼和“福”字碑。其中最“绝”的就是“福”字碑了,被国家列为一级保护文物,历史价值不可估量。
那么关于福字碑有着怎样的历史呢?历史回到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康熙帝要为孝庄太后举办60岁寿诞。康熙帝8岁丧父,10岁丧母,是孝庄皇太后把他抚育大的, 祖孙感情深厚,祖母过60大寿本来是天下大喜的日子,可是,康熙帝却愁眉不展,心急如焚。
康熙帝画像
原来太后老病复发,而且越发严重,所有太医们都急得团团转,束手无策。
康熙帝亲自查找治疗此病的良方,偶然得到“承帝事请福续寿”的说法。
意思是说,真命天子乃万福万寿之人,是令天下人高呼的“万岁万万岁”,因而可以向老天“请福续寿”。
为了祖母的福寿安康,康熙决定试它一试。
为了表示虔诚,他沐浴斋戒了三日,祈求一番,凝神闭气挥笔而成一“福”字。然后盖上“康熙御笔之宝”印玺。福字加盖玉玺寓意“鸿运当头、福星高照,妖邪遁逃”。
让康熙帝龙颜大悦的是,自从有了这个“福”字,孝庄太后的病竟然痊愈了,她高兴地请来了一批能工巧匠,将这个福字打造在石碑上,作为国宝珍藏在皇宫中。孝庄一直活到75岁的高寿,寿终正寝。此碑更是被皇宫视为祥瑞之物。
孝庄太后画像
可是到了乾隆时期,福字碑却突然消失不见了。乾隆帝最崇拜的人就是他的爷爷康熙帝了,老爱模仿康熙。康熙举办2次千叟宴,他也举办2次;康熙6次南巡,他6次下江南……
乾隆对康熙怀着很大的敬意,就连在皇位上工作的天数不敢超过康熙一天,因而他在登基60年之后毅然退位。
乾隆帝画像
而对于康熙帝“福”字墨宝的遗失,乾隆帝痛心疾首,一直无法释怀。大家知道康熙皇帝虽痴迷书法,可他自己却很少题字,康熙御笔题字在清朝12位皇帝中是最少见的,也就有了“康熙一字值千金”的说法。
可当嘉庆即位后,向乾隆询问关于福字碑时,乾隆沉默良久后吐出八个字:“布衣之相,福泽万民”,这是帝顾左右而言他啊!从此在乾隆面前无人再问及福字碑。
嘉庆帝画像
那么康熙大帝写的福字碑怎么会跑到了恭亲王府了呢?又怎会藏了那么久呢?福字碑怎么去的恭王府,历史无记载,至今没有一个确切的定论,可以说是一个未破的悬案,关于福字碑的藏身倒有一些传说。
传说王府后花园滴翠岩下的秘云洞是龙脉所在,和珅为了把福字碑据为己有,决定把它藏在此洞中,而且设计绝妙高深,若想拆碑必有两个无法攻破的难题。
1、传说拆碑会“折寿”
他把福字碑镶嵌在太湖石天然形成的寿字一点处,寓意“寿中有福”,若挪动福字碑必会将寿字拦腰折断,寓意“折寿”;
2、传说拆碑会断龙脉
据说福字碑支撑着假山的二龙戏珠的龙头,拆碑就得拆龙头,而福字碑朝向正好与风水中的龙脉相合,拆碑就会断龙脉。龙为天子,哪个皇帝敢拆碑呢?
因而当和珅跌倒嘉庆抄家和珅时,发现了福字碑却不敢拆移,龙颜一怒命人封死了假山。这样一来就让“天下第一福”的藏身处更加隐蔽,也许正因如此才让福字碑得以长久完好地保存了下来。
为什么康熙御笔福字被誉为“天下第一福”呢?一、康熙福字在书法上的独一无二康熙帝御笔福字在写法上为“子、田、才、寿、福” 五种字形组合为福字。一般而言,若把这五个字组成福字,难度不是一般的大,特别是“福”,“寿”二字笔画多,字形差别大,有史以来的书法大家也很少将二字组合来写。康熙大帝竟然挥笔而就,而且笔法流畅自然,天下罕见。他巧妙将福、寿两字形为一体,做到“福中有寿,福寿双全”。成为世界上唯一的“五福合一”、“福寿合一”之“福”。
仔细观察,康熙帝写的“田”部并未封口,其中由康熙帝的良苦用心,表示鸿福无边。孝庄太后称其为“福之本源”,民间则称“五福之本、万福之源”。
再者,整体看这“福”字的写法,并非饱满方正,而是故意让字形窄而狭长,看起来又长又瘦,人称“长瘦福”,其中蕴含谐音之妙,“瘦”谐音“寿”,“长瘦福”即“长寿之福”。
二、在寓意上天下第一康熙御笔福字寓意“多子、多才、多田、多寿”,这样的一字多祝福,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
周总理临终留下遗愿,让恭王府对外开放,这才让天下万民得以目睹它的风采。
福字碑美好的寓意更是源源不断地吸引着中外游客慕名观瞻,临走不忘求取拓印的福字送给长辈,以表孝心。一些访华人士甚至元首政要为不虚此行,也要来景仰这“天下第一福”,外事部还将拓印的福字作为国礼赠予贵宾。
三、它是天下唯一不可倒挂的福字民间认为倒着贴福字,意味着福气就会很快到来。
而康熙福字是天子的墨宝,御笔书写,加盖玉玺,相当于圣旨,怎有倒置的道理?
但如果硬要倒置的话,您会发现,寓意就会完全变了,您单看福字中那个不封口的“田”字,一旦倒过来,会变为大凶的“凶”字,外形又像两把刀在砍门,实在是让人有不祥之感。再者倒挂的话,“多子、多才、多田、多寿”的寓意也看不出来了,所以谁也不愿把康熙御笔福字倒着贴。因而它成为了中国乃至世界得以传世的唯一一枚不可倒挂的“福”字。
四、福字加盖了皇帝玉玺更加举世无双而自古以来历史上也有很多的皇帝写福字,清朝的每一个皇帝几乎都写过;唐朝的皇帝唐高祖、唐太宗、唐玄宗,还有宋朝的皇帝,宋徽宗、宋高宗;另外朱元璋、隋文帝等等也都有福字墨宝留下,但这些福字没有一个有康熙帝福字的神韵,再加上康熙福字头上加盖的玉玺印,使这个福字更加的举世无双。
五、灵感就在一刹那,康熙帝再也写不出如此美妙的福字康熙后来发现这个福字有许多巧妙之处,自己也惊艳于这个福字的绝妙,他想再多写几个,可是试了很多次,怎么也写不出像原来那个福字的神韵来,因此这被人们认为是上天的旨意,称为“天赐洪福”。
总结:康熙御笔福字无论从历史价值、千古孝心上、还是书法功底上,在世界上都是首屈一指的,因而康熙帝御笔福字被称为“天下第一福”乃名副其实,当之无愧。
明朝开国第一功臣李善长?
对于明朝和朱元璋来说,李善长那绝对是不折不扣的第一开国功臣。
李善长从小特别喜爱读书,有智慧、谋略,并且通晓法家学说。无论是处世,还是为人,都属于那种左右逢源、老谋深算之人。
在朱元璋的所有功臣中,无论是谋士,还是武将,他是跟随朱元璋比较早的,也是朱元璋取得大明天下最得力的一个人 ,没有之一。
明太祖朱元璋平定滁州时,李善长前往迎接拜见。朱元璋知道他是当地年高有德之人,便对他以礼相待,并将他留在军中,掌管文史书籍,出谋划策,成为朱元璋最得力的谋士,参与重大事务的决策,并主管军队的物资供应。从此,李善长一直跟随在朱元璋左右,再没有离开。
当初,郭子兴因听信流言而怀疑朱元璋,逐渐剥夺他的兵权。当郭子兴听说李善长的才能以后,又想从朱元璋身边把李善长夺过来辅佐自己,遭到李善长坚决谢绝。对此,朱元璋对他十分信任、倚重。只要朱元璋有疑难之事,总是第一个想到征询李善长的意见。而李善长出的主意,也总是能让朱元璋心服口服,立刻采纳。
朱元璋称吴王时,任命李善长为右相国。李善长通晓典故,裁决事务非常迅速,又善于辞令。朱元璋招贤纳士时,总是让李善长起草文告。只要朱元璋率军出征,也总是非常放心地把李善长留下,固守大本营。就像当初曹操信任他的大谋士、中书令荀彧一样。
朱元璋即帝位,追封自己祖先及册立后妃、太子、诸王等事宜,一切都由李善长担任大礼使。朱元璋设置东宫官属,也是以李善长兼太子少师,授为银青荣禄大夫、上柱国,参与决定军国大事,其他事务仍然如故。 不久,率礼官制定郊社宗庙之礼。
朱元璋巡幸汴梁,由李善长留守,一切事情都可以不经请示,由李善长自己酌定,灵活处理。后来,李善长上奏确定六部官制,商议官民丧服及朝贺东宫礼议,奉命监修《元史》,编写《太祖训录》、《大明集礼》等书。总之,大明事务,事无巨细,朱元璋都交由李善长主持 。
后来,朱元璋大封功臣时,说了一句话:“李善长虽无汗马功劳,但跟随我多年,供给军粮,功劳很大,应当晋封大国。”
于是朱元璋授于李善长为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中书左丞相,封为韩国公,年禄四千石,子孙世袭。并授予免死铁券,李善长免死两次,其子免死一次。
后世有人说,没有李善长,就没有大明王朝。这话或许说的有点大了,但是可以这么说,没有李善长,大明王朝夺取天下肯定没有那么顺利,至少时间得往后延长。李善长居大明王朝第一功臣,当之无愧,毫无疑义。
凡通晓《明史》者都知道,在明朝初年,左丞相是一个常设职位,由朱元璋最信任的文官担任。而右丞相,则是一个并不起多少作用的虚职,由武大臣担任;最早是由徐达担任。但徐达经常带兵出征,根本管不了朝中这些杂事。即使有事时,徐达也是首先征询李善长的意见。
说起这个左右丞相职位,年代不同,左右尊卑也不同。早先,右比左大,比如《廉颇蔺相如传》载:“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右,就是上。
后来,关于左右谁大的问题,很容易引起误会和争论。有人考证,春秋战国时,右相大;南宋时右相大;北宋时左相大;秦朝时左相大;汉朝时右相大;明初时左相大;清朝也是以左为尊,比如左督御史比右督御史大 。
以上这些说法,或者可以参考一下。
当时被封公者,有徐达、常遇春之子常茂、李文忠、冯胜、邓愈及李善长六人,而李善长位居首位。朱元璋在诏书中将李善长比作汉初的萧何,可见朱元璋对他的倚重程度。
在帮着朱元璋打天下时,李善长称呼朱元璋为“主上”。
后来,朱元璋即皇帝位以后,李善长对朱元璋一直用两种称呼,私下仍然称呼朱元璋“主上”;在众人面前,才称呼朱元璋为“皇上”或“陛下”。可见他和朱元璋的亲近。
另外,李善长还是朱元璋的儿女亲家,他的儿媳妇是朱元璋的女儿。故此,朱元璋授予他家两种免死铁券,李善长免死两次,其子免死一次。
在明初,李善长几乎就是除了皇帝朱元璋以外,最有话语权的人,位极人臣。
那么,就是这么一位领班大臣,在77岁那年,惨遭朱元璋杀害,并灭门70余口,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李善长这个人,尽管智商、情商都极高,外表也很宽厚温和,但这个人有个最大的毛病,那就是内心非常喜欢嫉妒,待人也刻薄。后来明朝建立以后,更是居功自傲,恃宠而骄。
只要有人敢冒犯他的权威,他马上就记仇,并依靠他和朱元璋的亲近关系,想方设法上奏皇上,贬斥这些人。
有一次,李善长和御史中丞刘伯温争论法令,李善长认为刘伯温侵犯了他的权威,便开始辱骂刘伯温。刘伯温因此非常不安,向朱元璋上奏,请求告老还乡。
李善长一系列的所作所为,使朱元璋慢慢对他开始产生厌恶和反感。
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李善长岁数大了,因病辞官归居。朱元璋便命他负责修建临濠宫殿。
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胡惟庸因谋反被诛杀。当时受牵连而被处死者非常多,尽管胡维庸是李善长推荐的,但朱元璋并没有因此为难、迁怒李善长。
有人说,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有人告发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父子实为胡惟庸的党羽,朱元璋下诏免死,将他们安置在崇明,但作为哥哥的李善长并没有表示感谢,朱元璋因而怀恨在心,最后非要杀了李善长。其实,这恐怕是误解。
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李善长这时已经七十七岁(也有人一说是76岁)。
不过,我个人理解,李善长真正让朱元璋大怒而非杀他不可的原因,是下面几条。
一,丁斌是李善长的亲戚,他被抓以后,供出了一些情况。说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和胡惟庸交往密切。朱元璋让人把李存义父子抓起来审讯。李存义供出了哥哥李善长,说:“胡惟庸企图谋反,派我暗地里劝说过哥哥李善长。李善长尽管不同意,但仍然替他们隐瞒了这些罪行。”
二,电视剧《朱元璋》里,有一段镜头,李存义在逃亡途中,也曾经在哥哥李善长家里躲避朝廷追捕,李善长也担心被官府搜出弟弟李存义而惹祸上身,便告诉弟弟李存义:“我家现在也不安全,你还是尽快离开的好。”李存义走后,李善长也隐匿未报。
三,将军蓝玉率军出塞,到捕鱼儿海时,俘获过胡惟庸私通沙漠使者的封绩,曾经上报给李善长,但李善长却把这消息隐匿了起来,也没有上报给朱元璋。
这几桩事,可都是谋逆大罪,李善长尽管没有参与,但明知有人谋逆,却知情不报,自然也等同于谋逆。
就在这时,李善长的奴仆卢仲谦,也向官府检举李善长与胡惟庸之间互相贿赠,经常偷偷私语。 这些证言都明明白白地显示,李善长虽是皇亲国戚,知道有叛逆阴谋却不揭发检举,而是徘徊观望,心怀两端,大逆不道。
朱元璋闻报,自然大怒,于是,便连同李善长妻、女、弟、侄等全家七十余人一并处死。
说实话,要说朱元璋就因为功成名就,就因为厌恶李善长的为人,而杀李善长,这理由不免太牵强附会。
而且,假如李善长犯了其他不管多重的罪,也不管朱元璋后来对他怎么不满意、厌恶,估计都不会杀他,更不会对他灭族。
但是,明知有人(他的弟子胡维庸、弟弟李存义)谋逆而不检举,这恐怕不仅是朱元璋不能容他,任何一个封建君主都不会容他,这就是李善长被诛杀的真正原因。
也就是说,在朱元璋看来,他可以容忍李善长别的任何不端、不齿行为,但绝对不能容忍李善长失去作为人臣的底线。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李善长并没有被灭门,他儿子李祺是驸马,没有被杀;李祺和公主生的儿子,也没有受到株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