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复兴,怎么看待俄罗斯已经对乌克兰实行了全面的包围呢?
决战复兴,怎么看待俄罗斯已经对乌克兰实行了全面的包围呢?
我认为目前俄罗斯有三条道路可以走。
一最有效的方法实行外交和军事相结合的办法,在外交上给予美国和欧盟压力,或者说是周旋,让他们不插手乌克兰的问题,其实一直以来乌克兰的政策都是亲西方,希望自己加入得到美国和欧盟的关照,但是目前看美国和欧盟对此并不太感冒。但是一旦乌克兰和俄罗斯开战把俄罗斯拉入战争的泥潭,拖垮俄罗斯本就不强的经济这才是他们愿意看到的最好的结果。所以俄罗斯只要摆出要决战的架势,逼使乌克兰就范可以说是最好最有效同时也是最难的办法。
最简单的办法就是,俄罗斯就是俄罗斯放弃乌克兰,转而全力发现自己的经济,以便在未来处理相关问题。
最直接的办法最直接的办法,就是俄罗斯依靠自己目前来说强于乌克兰数倍甚至数十倍的武力优势,以顺雷不及掩耳之势,占领乌克兰,这是最直接的办法,同时也是最危险的办法,到时美国和欧盟虽然不太可能会参战,但必将会提供武器装备和情报支持,一旦把俄罗斯拉入战争的泥潭,可以说俄罗斯复兴苏联光荣之路,可能就此破灭。
中国历史上有哪些运气逆天的捡漏王?
要说捡漏王,舍清朝孝庄文皇后其谁?
现在的电视剧形象中,孝庄文皇后是美貌与智慧并存、辅佐三代帝王成就大业的兴国太后,清初杰出的女政治家,那真实的情况呢?孝庄文皇后实乃坐享江山躺收成果,好孙子康熙太争气,白送奶奶一个“兴国太后”,可谓天选之女、活体锦鲤。
请看孝庄文皇后的锦鲤之路。
一、出身高贵
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布木布泰是蒙古科尔沁部落莽古斯贝勒之孙女。科尔沁部由于和建州女真接壤,两族风俗习惯什么都比较亲近。建州女真崛起后,努尔哈赤为了对付明朝,于是通过联姻等方式极力拉拢蒙古诸部,科尔沁部尤其是后金极力拉拢的盟友。努尔哈赤不仅自己迎娶了科尔沁部明安贝勒之女,他的四子皇太极娶了科尔沁莽古斯之女(即孝端文皇后哲哲),之后又相继娶了同样是来自科尔沁部的、哲哲的两个亲侄女布木布泰(孝庄文皇后)和海兰珠(敏惠恭和元妃)。
皇太极称帝后,他后宫中地位最高的五个后妃分别为中宫清宁宫皇后哲哲(蒙古科尔沁部)、东宫关雎宫宸妃海兰珠(蒙古科尔沁部)、西宫麟趾宫贵妃娜木钟(蒙古阿霸亥部)、次东宫衍庆宫淑妃巴特玛·璪(蒙古阿霸亥部)、次西宫永福宫庄妃布木布泰(蒙古科尔沁部)。科尔沁后妃在清朝政权中的强势由此可见一般。
二、拦路虎自动让路:哲哲皇后无子、海兰珠母子双亡、地位更高的阿霸亥部贵妃为林丹汗遗孀,无法参与皇权角逐
这五个地位高贵的后宫中,皇太极最为宠爱的是东宫宸妃海兰珠。崇德二年,海兰珠生下皇八子,皇太极大喜过望,为此大赦天下举国同庆,这是后金-满清政权第一例因后妃生育皇子而大赦天下的庆典。而庄妃于次年生下皇九子福临时,却默默无闻。由于中宫皇后哲哲没有生出儿子,如无意外,海兰珠的皇八子肯定是皇太极中意的继承人。
然而天不与福,这个孩子很快夭折。宠冠后宫的海兰珠之后疾病缠身再没生育,崇德六年去世。海兰珠病重时,皇太极正在攻打明朝,听到爱妃生病,他连跑五天五夜从松山锦州决战的战场上赶回探望海兰珠,可惜没有见到最后一面,海兰珠便香消玉殒,年仅三十三。皇太极悲痛欲绝当即昏迷倒地。
爱妃死后,皇太极精神一蹶不振,在崇德八年时突然死亡。由于皇太极生前没有指定继承人,因此满洲统治阶级内部围绕皇位展开了激烈的争夺。当时有资格争夺皇位的是皇太极长子豪格和皇太极十四弟睿亲王多尔衮。两人都有强大的军功、背后都有强势的军队和政治势力支持,一时僵持不下。当时满人已受汉文化思想影响,继承人由推举式逐渐转型成父死子继式,因此皇太极亲领的两黄旗要求立皇子,当时满清即将入关,狡猾的多尔衮也知道自己无法无法撇开皇太极帝系自立,因此退了一步,同意立皇子。拥护皇太极的势力确实是声称立皇子,没有说一定要立豪格,因此豪格由于自己的优柔寡断被踢出局,多尔衮拥立了年仅九岁的庄妃之子福临为新帝,是为顺治,自己则为摄政王。
这里要说明的是,皇太极从来没有和庄妃商量过国家大事,所谓庄妃劝降洪承畴都是后世为了抹黑清朝皇室编的野史段子。看穿洪承畴没有死志的是范文程,而亲自劝降的是皇太极本人。
三、躺收多尔衮执政成果
客观说,虽然孝庄母子被摄政王多尔衮常年压制,但多尔衮为了清政权可谓兢兢业业打江山、把恶人全做了,孝庄母子躺收成果。
多尔衮为了降低后宫母后对前朝政治的影响力,连太后封号都没有给哲哲和庄妃上,直到顺治亲政后,在顺治八年,庄妃才被儿子尊为皇太后。由于这个事情比较尴尬,所以《清实录》里避讳掉了,但其他比较冷僻的清史资料和朝鲜史料里都记载了此事。而且孝庄和顺治母子被多尔衮强迫分离,顺治曾经感叹,他小时候几个月才能见到生母一面。从这个角度来说,多尔衮对庄妃母子确实挺冷酷的,所以庄妃也就谈不上去庇护和培养顺治了。由于顺治母子长期分离沟通极少,这也导致了后来顺治和孝庄在思想上的强烈差异和互不理解。
而多尔衮摄政期间的政绩,可以说他是把清朝从地方政权转型成全国政权的奠基人。多尔衮入山海关后,迅速定鼎北京,接着消灭了明末各路农民起义军、消灭大部分明朝残余势力,而且重用汉官创建了清朝各项制度,为清朝政权长远的统治奠定了基础。而且多尔衮也为了清朝后世统治者把绝大部分恶事都做了,比如清朝政权为了从心理上打垮中原汉人,不惜冒着汉人的强烈反抗推行了剃发易服政策,改变了汉民族几千年来的服制文化。为了满足满清贵族对财富的攫取,多尔衮实行了圈地法、逃人律等。这些恶政满足了满清统治者的贪婪欲望,却让无数老百姓失去土地变为满洲奴婢,不知造成了多少家破人亡的惨剧,这个角度来说,多尔衮可以说是恶贯满盈,但从满清统治者的角度来说,无异于维护和满足了他们的利益,统治阶级更为团结。需要说明的是,多尔衮打江山过程中,从没有向帝母庄妃讨过任何建议意见,庄妃纯属坐收战果。
多尔衮有皇帝实权却无皇帝名分,这对他来说内心非常纠结,在这种矛盾心情下,顺治七年年底,多尔衮意外坠马死亡。顺治八年,在多尔衮死后,顺治皇帝给他上了他生前没有得到的皇帝名分,但不久后,大权在握的顺治皇帝开始了对多尔衮的清算,多尔衮被追夺一切封典,毁墓掘尸,直到清朝乾隆四十三年,乾隆帝才为他平反,并重新追封其为睿亲王。
四、孝庄和顺治母子政治理念对立,孝庄任由满洲亲贵全盘否定顺治
顺治皇帝亲政后,庄妃翻身为皇太后,顺治在感情上很亲近她,但母子两人政治理念完全不合。顺治皇帝敏锐地看到了汉文化的先进之处,而且也认识到了自己作为中原大国君主,不应该再拘泥于一个小集团的利益,因此他对汉文化非常倾慕,并加强了汉化过程。而孝庄代表的则是满蒙亲贵的旧势力利益,孝庄自己带头,她不学汉语、不说汉话,而且对汉语深恶痛绝,并禁止别人也学。这母子俩的交锋体现在后宫上。孝庄为了家族利益,先后选了六个科尔沁蒙古贵女给顺治为后妃,但顺治不喜欢她们,顺治短暂一生生育了十四个孩子,没有一个孩子的母亲是科尔沁贵女。相反,顺治最宠爱的后妃是温驯乖巧的董鄂氏。董鄂氏在蒙古贵女盘踞的后宫活得小心翼翼,三年多后就去世了。顺治为她疯狂地举办了一个隆重葬礼,结果半年后他得天花也迅速死了。
他死后,孝庄带头和满洲亲贵清算儿子,她默认满洲亲贵以顺治自己的名义下了罪己诏,对顺治的一生几乎进行了全盘否定,顽固维护满洲弊政。
五、太皇太后当得唯唯诺诺,靠天选之子康熙翻盘
顺治死后,孝庄和诸亲贵选定继承人,最后选择了顺治第三子玄烨,这就是后来的清圣祖康熙,他对清朝的巩固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虽然康熙也不免俗地给自己造了一些帝王神话,但根据传教士的记载,康熙当初被选上也不是因为什么神迹光环,而是他出过天花,少了夭折风险。
康熙少主登极,出现了后宫太皇太后和辅臣一起把控国政的局面。但原本是四个相互牵制的辅臣之间发生了激烈内斗,最后变成鳌拜一家独大专擅国政,这显然和孝庄太皇太后的失职有关。她作为皇帝祖母,是皇室和小皇帝的代言人,完全无力监督和制衡辅臣们的权势与野心。康熙皇帝虽然后来把祖母吹捧得天花乱坠,但藩国李朝遣清使节记载下来的当时社会舆论对孝庄太皇太后的看法显然更接近历史真实:“皇帝年仅八岁, 有四辅政, 担当国事, 裁决庶务, 入白太后, 则别无可否, 惟唯诺而已。”由李朝显宗实录可以得知,孝庄太皇太后对国政完全没有自己主见,权术也不够精明,基本丧失了自己作为皇室代言人特有身份应该发挥的对权力平衡的牵制功能,最终导致鳌拜专权。当然,运气来了谁也挡不住,孝庄是天选之女,她有个天选之子的孙子,康熙年少早慧,最终除掉鳌拜亲自掌权。他从小没被父亲顺治正眼看过、母亲佟氏又早逝,因此康熙对亲情非常眷恋,他极其孝顺祖母孝庄,经常给祖母唱赞歌。正是他本人出色又极力吹捧祖母,所以孝庄摇身一变成了辅佐清初三代皇帝成就帝业的兴国太后了!这真是正如某明朝文人读史感言,贤者也得有后人力捧。子孙享盛名,则父祖之美益张;子孙不肖,则先代茂德无闻。
综其一生,孝庄天选之女的光环确实强大,她靠着硬朗的身体熬死了她所有的对头、拦路虎和上司。皇太极中宫哲哲没有儿子、真爱海兰珠母子双亡,皇太极长子豪格魄力不够、多尔衮缺乏名分无法自立为帝、哲哲先逝、多尔衮意外坠马死,顺治早逝,熬到最后她就成为了所谓的胜利者熬出头了。她的儿子阴差阳错当了皇帝,躺收江山,阴差阳错选的孙子玄烨又是个天选之子。
但是清初初年那些政治斗争并非出于孝庄文皇后利用自身聪明才智主动狙击推动,相反,她更多是被错综复杂的时势卷裹意外推到了太皇太后这个位置,又靠好孙子出息意外捡了个“美貌与智慧并存的兴国太后”称号,其实她最大的成功就是身体硬朗活得好,熬死了所有对立面。
为何能延续时间很长的却是南宋呢?
前言:南明建立之时,它所面临的形势远远优越于南宋刚建立时的处境。明朝时期,实行了两京制度:北京一套政府班子;南京一套政府班子;双方官职设置得一模一样,只不过决策层在北京方面。因此,北京失陷以后,南京的明朝政府班子完好无损,应该能够立即运转,整合力量,以图恢复大明江山;最不济的境况也应是划江而治,南北对峙。
然而,历史事实却是:南明只不过存在了十几年,远远不如仓促建立的南宋政权。其原因何在呢?
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1.皇位继承人的正统问题。
南宋建立时,宋高宗赵构是唯一逃出的皇子,他是宋徽宗的第九个儿子。由赵构继承宋朝的皇位,名正言顺,天下认可,毫无疑义。
南明的情况则大为不同。因为崇祯皇帝的刚愎自用,太子及永、定二王都落入敌手。以致南明失去了正统皇位继承人,只能从旁系藩王中去挑选皇位继承者。
南明弘光皇帝
在选择皇帝的这件大事上,南明最有权力的重臣史可法作出了错误的选择,他不愿拥戴血统最近的福王朱由崧;结果被南明江北四镇的军阀裹挟凤阳总督马士英,用武力拥立了福王朱由崧,建立了南明弘光政权。从此,马士英等把持朝政,排挤史可法;四镇军阀跋扈在外,不把朝廷放在眼里。文武官员都不思进取,争权夺利,贪隐享乐,不顾大局。
2.南宋建立之时,虽然宋高宗赵构为人懦弱胆怯,但是,大臣们多是富有政治军事才干的精英,初期有忠直的李纲,留守开封的老将宗泽等人;紧接着又有岳飞、韩世忠、刘琦、张俊等将领,可谓是人才济济,个个都有抵抗金兵、收复故土的愿望。
因此,史书上称宋高宗一朝是“有进取之臣,而无进取之君。”
而南明的弘光皇帝愚蠢腐朽,贪淫好色,根本不理朝政。一任马士英、阮大铖等大臣肆意妄为,把朝堂弄得乌烟瘴气,让江南士民大失所望。
就是后世称颂的名臣史可法,在当时也看不清天下大势,竟然认识不到满清才是最危险的敌人,异想天开地执行“借虏平寇”的政策。一心幻想着清军消灭了李自成农民军以后,会退回辽东,或者划江而治。弘光朝廷根本就不思进取,不趁着清军去陕西与李自成交战,河南、山东、河北等地一片真空,抓紧进兵,收复巩固故土;而是在内部党同伐异,内斗不息。
结果,清军消灭李自成之后,回过头来,就进攻江南。弘光朝廷的几十万军队竟然都不战而降了。仅仅一年多点儿时间,南明弘光朝廷就土崩瓦解了。
3.随后又建立的南明隆武政权、鲁王监国政权也都是由地方军阀伙同文臣们建立的。同弘光朝廷一样,不思抵御清军,内斗不止。在清军的进攻下,先后覆灭了。
最后建立的南明永历政权,一开始也是原来的明朝地方官员拥戴桂王朱由榔建立的。一开始,被清军撵得无处藏身。后来,以孙可望、李定国为首的大西军采取联明抗清的政策,加入了永历政权。由于大西军战力强大,这才沉重地打击了满清朝廷的嚣张气焰,朝廷一度想要放弃西南七省,与南明永历政权划江而治了。
但是,农民军领袖孙可望在加入永历政权以后,看透了南明官员的无耻,朝廷的腐朽;于是,孙可望滋长了个人野心,妄图取代永历皇帝,自己来当皇帝。由此引发了孙可望与李定国、刘文秀等将领的内讧战争,破坏了抗清事业的大好局面。
孙可望画像
尤其是孙可望在内讧失败后,竟然无耻地投降了满清,把南明军事情报全部拱送给了清军,对南明反清大业造成了极大的危害。
李定国是永历政权的重要支柱,也是一位军事天才。他多次约期邀请郑成功,共同出兵,联合作战,痛歼清军,统一江南各省。
可惜,郑成功私心极重,一心只想保住他郑氏小集团的利益;不愿意让李定国取得胜利。只是一味对李定国虚与委蛇,一拖再拖,致使李定国两次出兵广东,都功败垂成。从此,李定国心灰意冷,再也不对郑成功抱有任何幻想了。
最终,满清在汉奸洪承畴、吴三桂等人的帮助下,打败了李定国,杀死了永历皇帝及其太子。
李定国得知永历帝的死讯,吐血而死。
郑成功本来想让永历皇帝和李定国拖住清军,自己好在东南称王称霸。结果,永历和李定国一死,清军即将全力来收拾他了。郑成功又悔又恨,急火攻心,大病不起。恰逢此时,郑成功又闻知儿子郑经的一些淫秽之事,顿时就气死了。
从此,南明就彻底完结了。
结语:南明的政治、军事条件都远远优越于南宋时期,只是南明大臣除了李定国等极少数外,个个私欲膨胀,勇于内讧,怯与抗敌。在内讧中消耗掉了大量有生力量,最终,便宜了清军;使得清军从容布置,个个击破;最终,满清朝廷消灭了南明的反抗势力,统一了整个中国。
河北封城封村什么时候解封呀?
少安勿燥,听党安排,民族大运,人民安康,在此一疫,谋远永昌,为国分忧,我辈担当,前线军民,决战三江,扫除妖孽,胜利在望,振兴中华,复兴梦想,春天到来,万民鼓掌!
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造出了亚洲第一巨舰?
不沉的战舰还是被日本人打沉了:萨沙带你看北洋水师定远舰
作者:萨沙
本文章为萨沙原创,谢绝任何媒体转载
日本海军著名的段子是:日军旗舰“松岛号”上一个身负重伤的三等水兵三浦虎次郎,临死前抱着炮弹流着泪嚷道“定远为什么击不沉啊……”。战后,三浦虎次郎的“英勇事迹”被日本编成军歌,名叫《勇敢的水兵》。
萨沙也是北洋水师历史的爱好者(不敢说研究者)。上个月去威海旅游,游览了著名的刘公岛和定远铁甲舰很有感触。不觉联想起今天的辽宁号。听萨沙说一说吧。
定远号和镇远号是北洋水师的2艘主力舰,也是整个亚洲绝无仅有的大型铁甲舰(日本在1877年购买的扶桑号才是亚洲第一艘铁甲舰,排水量只有3000多吨)。
什么是铁甲舰?就是战列舰或者说重型巡洋舰的前身。
在19世纪中后期来说,铁甲舰是欧美列强的主要作战力量,是一支世界级海军必不可少的装备。
了不起的大清政府,早在1975年就下令装备铁甲舰,讨论购买铁甲舰就更早了。
甚至著名的南洋通商大臣沈葆桢去世时,还念念不忘购买铁甲舰,留下无论如何也要买的遗言(怎么似曾相识?)。
除了少数有识之士对铁甲舰有较深的认识以外,其他大部分人基本是跟风。
这就像今天装备航母一样,很多人绝对有了航母的海军就是世界第一流海军了。
至少满清从皇族到老百姓都支持铁甲舰,对于北洋通商大臣李鸿章是好事。他可以顺理成章的花费巨资购买巨舰,扩充自己半私有部队的北洋水师了。
客观来说,造价140万两白银的定远号,性价比非常高,并不算贵。
这艘7000吨级的铁甲舰,是德国海军建军思想的一个杰作。
最初李鸿章自然是想在世界海军第一强国英国,购买铁甲舰。
英国人店大欺客,将土耳其等国因故不要的二三流铁甲舰转卖给中国。
这些铁甲舰便宜是便宜,性能太差,设计上还有严重缺陷。
李鸿章又不傻(其实他很傻),不会连续被英国人骗(之前已经上当买过几艘垃圾船)。
于是,李鸿章将眼光转向另一个对华军售大国:德国。
德国在欧洲属于后起之秀,普鲁士击败奥地利、法国建立国家至今,也还没有多少年。
就海军上,德国并不强大,造舰业也是起步不久,都是名不见经传的工厂。
如出售定远舰的伏尔铿造船厂,在欧洲属于二流工厂,1851年刚刚成立。
就欧洲海军战略上,德国很不利。它处于腹背受敌,被封锁的情况。
就实力来说,德国海军无论如何加速建设,也不可能压垮英法俄三国。
即便是和英国单挑,德国也没有什么把握获胜。
鉴于这种严酷的情况,德国海军确定了造舰的基本战略:防御力优先。
舰长刘步蟾
没学打人,先学挨打。
既然敌人数量远远多于我们,我又被压缩在狭小的海域无发高速机动,那么必须建立防御力超强的军舰。
这样一来,我首先保证我的军舰不会被击沉,然后发挥火炮和训练的优势,争取超水平发挥。积累小胜为大胜,最终就有可能获得制海权。
对于德国来说,这也是唯一可行的战略。
反应在定远号上,就是该舰的防御能力非常惊人。
定远号的装甲重量,高达1500吨。换句话说,定远号装甲的重量,比参加海战的超勇撞击巡洋舰还要重(1300吨)。
大家说,这夸张不夸张。
定远号的装甲最大厚度高达355毫米,水线以上全部是德国的优质钢板制成。
0.355米,也就是和瘦小女士的厚度一样。
装甲和人一样厚,这是什么概念!
定远号的弹药库、动力舱、主炮,全部在厚重装甲的保护下!
在当年的亚洲来说,根本没有一种炮,能够击穿定远号的主要装甲。
在黄海海战中,定远号被日军中大口径炮弹击中高达160发。全舰多次燃起大火,火炮和设备有一定损伤,官兵伤亡也不轻,可就是打不沉。
日本海军著名的段子是:日军旗舰“松岛号”上一个身负重伤的三等水兵三浦虎次郎,临死前抱着炮弹流着泪嚷道“定远为什么击不沉啊……”。战后,三浦虎次郎的“英勇事迹”被日本编成军歌,名叫《勇敢的水兵》。
此战后,定远号还是自己航行回到港口的。
如果不是满清海军修理能力太烂,定远号还是完全可以紧急修理后,继续出海和敌人决战的。
德国人对定远号也是肯定的。德国始终坚持该舰的设计思路,一直到二战也没有改变。
其他国家也是如此。
北洋水师被没有先进铁甲舰的联合舰队打挂后,各国不但没有停止装备铁甲舰,反而加速了建造。
当然,光靠防御而不强调进攻,肯定是死路一条。
即便是钢铁侠,被人24小时按着打,迟早也打残了。
定远号装甲厚归厚,并不是无敌的。
作为早期铁甲舰,定远号没有考虑到水下防止鱼雷的问题(当时鱼雷还是新事物),水下没有安装装甲。
同时,定远号的火炮大部分没有防护装置。
以305毫米主炮为例,炮塔装甲厚达305毫米,顶部没有防御能力,仅有一层25毫米厚度薄钢板。
150毫米火炮的炮塔防御能力更弱,至于大量的机关炮是露天放置的。
换句话说,即便定远号不会被击沉,把火炮都打掉了,你也就是活靶子。
强调防御的同时,德国人特别强调火炮的强大。
定远号的主炮威力强大,至少在制造的10年内,绝对是世界第一流。
它有2个主炮炮塔,分别配备双联装克虏伯1880式305毫米重炮,一共4门。
火炮极为沉重,单炮就重达32吨。
火炮有效射程7800米,炮弹分为实心弹和开花弹,重量为二三百公斤,威力惊人。
这种火炮在当年绝对是巨炮,可以击沉所有同级别铁甲舰。
黄海海战中,305毫米巨炮击中日本比睿号。比睿号因为失控,冒险从定远号附近穿越,在很近距离被305毫米巨炮击中。炮弹在后樯中爆炸,破坏下甲板,引起大火。自三宅大军医以下官兵“十数人被击成碎粉而死”。“海军大尉高岛万太郎、海军少尉田中行尚,同小川水路及士卒三十二人负伤”。比睿号几乎失去战斗力。
“定远”舰射出的1颗305毫米口径炮弹命中了“西京丸”,炮弹从“西京丸”的舰尾附近射入,穿过甲板下舷侧的舱室,在军官餐厅和机械室之间爆炸,导致军官餐厅以及附近数间舱室的采光天窗、舱口盖全部被毁,机械室里的气压表、航海表等仪器仪表也遭到极大破坏,更为严重的是,连接水下舵叶和甲板上操舵室内液压舵轮的蒸汽管路被打断,8柄液压舵轮失去了作用。
只是,除了很近距离的这2炮以外,定远号再也没有305毫米主炮击中敌人的记录。
该炮在黄海海战中已经过时,最大的问题是射速慢。
该炮依靠人力和蒸汽动力帮助转动,理论射速每分钟3发,实际上绝对不可能。
因为火炮过重,转动速度极慢,炮的瞄准速度非常慢。实战中,往往十几分钟甚至几十分钟才能打一发。这种火炮弹药只有每门50发,理论上10几分钟就可以打光。
黄海海战打了几个小时,直到海战结束之前,主炮才没有炮弹,可见射速之慢。
这种巨炮不适合对付中小型军舰(尤其是航速很高的军舰),适合对付同样行动缓慢的巨型铁甲舰。
客观来说,这也不是定远号自己的问题。
日本包括松岛号在内的多艘日本军舰,也装备320毫米重炮。实战中,这些重炮比定远号的主炮还烂,命中率基本是0,射速非常慢(30分钟1到2发)。
其实,定远号的主炮在建造之时,已经使用了比较先进的技术。
在定远号之前,300毫米以上大口径主炮通常是炮不动,整个炮塔移动。
大家想想看,整个炮塔有多种。这样的设计让射速更慢,几乎就不可用。
除了重炮以外,定远号首尾各有1门150毫米克虏伯火炮,同样是1888型号。
这种火炮有效射程11000米,比305毫米火炮远得多。炮弹重50公斤,威力相对较弱,但仍然有很大的破坏力
该火炮采用老式的架退技术。也就是火炮开炮以后,连同炮架一起后座,然后缓慢的还原到炮击位置。整炮重量高达10吨,实际射速很慢,每分钟不超过1发。
即便如此,150毫米副炮也远远强于305毫米主炮。它的重量较轻、容易瞄准、射速较快,实战中更容易击中敌舰。
305毫米主炮貌似很牛,但击不中敌舰不就等于0吗?
定远号区区2门150毫米火炮,在黄海海战中有不少出色的表演。它先是击中日军旗舰松岛号,将第7号炮位掀掉,炸死了4名炮兵。
随后,该炮又击中日军老式军舰赤城号,当场击毙舰长阪元八郎。
日本战史中这么写道:安装在飞桥右翼的1门47毫米口径哈乞开斯机关炮的炮盾被击穿,1号机关炮炮手一等水兵宫本丈太郎、2号机关炮炮手三等水兵椋木繁治当场死亡,正在飞桥上设法指挥自己的军舰摆脱追击的“赤城”舰舰长阪元八郎太,头部被弹片击碎,身躯随着炮弹爆炸形成的冲击波丢到了海中。
定远号又1发150毫米炮弹,打穿了最弱的西京丸号。
日本战史又写道:炮弹从“西京丸”的舰尾附近射入,穿过甲板下舷侧的舱室,在军官餐厅和机械室之间爆炸,这导致军官餐厅以及附近数间舱室的采光天窗、舱口盖全部被毁,机械室里的气压表、航海表等仪器仪表也遭到极大破坏。更为严重的是,连接水下舵叶和甲板上操舵室内液压舵轮的蒸汽管路被打断,8柄液压舵轮失去了作用。
遗憾的是,该炮的战绩就仅此而已。
150毫米火炮,恰恰是北洋水师的弱点。
就像上面说的那样:以7000多吨的定远号来说,竟然只有2门150毫米火炮。
而日军4000多吨桥立号、吉野号各有10门以上,甚至比较烂的2000多吨老军舰比睿号都有8门。
更要命的是的是,日本的火炮是最先进的管退式火炮,射速高达每分钟10发左右,是北洋水师3倍有余。
射速具有极大劣势加上敌炮的数量又多了几倍,最终就是北洋水师在中距离炮战中吃了大亏。
定远号、镇远号这2艘铁甲舰确实是打不沉,却也逐步失去作战能力。
定远号还有4门75毫米火炮。
这种火炮口径太小,对于大中型军舰其实没什么用,打打小型炮舰还凑合。
定远号也没有正规部署这种炮,只是作为掩护登陆部队的野炮。在海战中,定远号自然也可以将炮放在甲板上开炮,以增强火力。只是,该炮就没有任何装甲防护,敌人机枪也可以将它们打掉,几乎没有生存能力。
另外就是57、47毫米口径火炮4门,都是对付迫近的小型舰艇,如炮艇之内。
这4门火炮射程4000多米,射速很高(每分钟高达20发)。
日本战史写到被机关炮扫射的情况:比睿号陷入一片硝烟中。各炮位的水兵抱头鼠窜,纷纷寻找遮蔽所躲避,露天甲板上被打得碎片四溅纷飞。
可惜弹药威力有限,只能在近距离击穿100毫米左右装甲板,对敌方主力舰无效。
37毫米机关炮8门,这就是对付鱼雷艇和其他小艇的的。
它的射速更高(每分钟60发),但威力小,只能200米距离只能击穿24毫米钢板,射程也只有2000米。
军舰还配有3具鱼雷发射器。这玩意的意义不大,因为铁甲舰不可能随便进入几百米内和敌人交火,当年鱼雷射程只有几百米,所以根本用不上。
装备舰载鱼雷艇2艘,分名为“定一”“定二”。排水量16吨,艇长19.5米,110匹马力,航速15节,装备1门37毫米机关炮。
鱼雷艇,倒是有一定作用。
当年军舰都没有做防鱼雷设计,中了鱼雷就挂。
鱼雷艇不值几个钱,突袭中万一击中就赚了;就算没击中,不过损失一艘小艇而已。
16吨的鱼雷艇不能驶到远洋,必须放在庞大的定远舰上。
有意思的是,定远号还有旧式军舰的撞角,估计是受利萨海战的启发。
大家看到这种撞角非常锐利,一旦撞到可能会对敌舰造成严重损伤。
只是,前提是你能撞到敌舰。
在现代海战中,军舰普遍航速超过10节,甚至15节。
这么高的航速,除非一方操作军舰出现重大失误,不然是极难撞到对方的。
这个撞角压根没用。
定远号差的,就是航速了,只有14节。
一艘军舰综合性能是固定的,突出一些性能,必须要放弃另外一些。
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最终放弃的就是航速。
定远号的航速较慢,日本联合舰队航速具有非常大的优势,是处于不败之地的。
为什么?就算打不赢,联合舰队大不了开溜就是了,北洋水师是追不上的。以大家都知道的吉野号为例,它的航速高达23节。
14节对23节什么概念?等于是别人跑的,比你快一倍呢。
在黄海海战中,日军舰队凭借航速的优势,轻松获得了战术上的主动权。
邓世昌的致远号,曾经试图撞沉吉野号。想法很勇敢,但不具备可行性。
致远号航速18节,吉野号23节,前者根本就追不上,也就谈不上撞击。
7000多吨的定远号很庞大,有官兵329人。
传承欧洲海军的特点,军舰尾部是军官们宽阔的生活区。
其中舰长刘步蟾一个人就有办公室、卧室、浴室、个人会客室等等,装饰相当豪华。其他军官按照职务不同也有自己的办公室和舱室。大副、轮机长、水手长等高级军官为1人独住,其他军官多为几人合住。
军官们有专门的餐厅、娱乐室,设有各种美食、酒水和钢琴之类。
水兵们则惨得多。
他们没有自己的卧室,只能用吊床睡在自己的战斗岗位附近。不睡觉的时候,水兵们还要将吊床收起来,以节省空间。
大家觉得水兵待遇差吗?其实他们的薪饷很高,一等水兵每月有10两白银,是普通陆军士兵的一倍。同时只要出海,水兵一律有很高的津贴。可以说,定远号的水兵是清军收入最高的。
有意思的是,定远号将供奉上帝像的神龛换成了关公,这是中国的战神。
黄海海战爆发之时,定远号已经服役14年的军舰。
这么多年来,该舰基本没有经过升级过,这是很反常的现象。
当年,海军技术每隔五六年就有很大进步,各国海军都在不断打升级,不惜花费巨资。
以日军为例,花费了数百万两白银,升级了新式中口径速射火炮。
此次大战中,定远号的防御力是可靠的,火力却明显不如人,被压制的很惨。
双方300毫米大口径火炮,实际都没有发挥太大作用。
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就是150毫米火炮。
定远号的150毫米无论射速、数量,还有炮弹的威力都无法和日军相比。在整个黄海海战中,北洋水师100毫米以上火炮发射了2000多发。日本人发射了多少炮弹?4万多发!也就是说,日军发射的100毫米以上炮弹是北洋水师的20倍之多,这怎么不能不赢呢?
客观来说,定远号官兵还是不错的,无论训练和战斗意志都很强。无奈装备和战术不是敌人对手,最终惨败。
定远副管驾英人泰莱说:众士兵均狞厉振奋,毫无恐惧之态。当予巡视时,一兵负重伤,同侣嘱其入内修养;及予重至此炮座,见彼虽已残废,仍裹创工作如常。定远舰管带刘步蟾表现尤为出色,作战果敢,指挥灵活。行船时刻变换,敌炮不能取准。
可以这么说,黄海海战时期,定远号已经过时,不是日本人的对手了。
只是因德国人牛叉的制造工艺,突出了太空堡垒一般的铁甲防御力,才让定远号没沉而已。
联合舰队的松岛、桥立、严岛号三艘主力舰,综合战斗力已经和定远号相当,只是略逊一点而已。
但日军4000吨以上排水量的军舰有一堆,北洋水师只有定远和镇远。恶虎斗不过群狼,战败也就是必然的。
实际上,即便北洋水师打赢了也没有用。
日本已从英国订购了2艘远远强于定远号的新式铁甲舰,一时没有运到而已。
更有甚者,在战争期间,日本又最佳订购了3艘更先进更强大的铁甲舰,没有多久也会服役。
相比14年内没有买1艘新军舰,基本维护资金都年年拖欠的北洋水师,萨沙要问你拿什么和日本去拼?迟早还是完蛋。
更可悲的是,以保存实力为理由,让定远号困守刘公岛。自然, 大战后的北洋水师实力已经大不如日军。只是已经被人搞成这样,横竖是死,还不如冲出拼了。拼一个够本,拼两个有赚。把日军打惨了,说不定能起到一些作用。
结果呢?海战中被击中上百发,都没有沉没的定远号,只是龟缩在海港中等死。被日本鱼雷艇打成重伤后搁浅,巨舰只能作为固定炮台使用。
随后日军占领炮台,使用重炮轰击港口,定远号也就只能自毁,舰长刘步蟾自杀。
定远号就这样窝窝囊囊的完了。
客观来说,定远号在服役的头10年,是同类军舰中顶尖的,也是亚洲最强的。在黄海海战中,定远号包括全舰官兵也算拼尽全力,发挥了军舰最大的威力。只是,任何一场战争均是体系之间的碾压,绝非某种武器的单挑。
就算把定远号换成大和舰,日本和满清之间的战争,最终也肯定是满清战败。
再好的武器,也要人来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