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偏转,东航载132人客机坠毁?
st偏转,东航载132人客机坠毁?
东航空难现场,发现乘客手写的字条,看完心都碎了,看看以往的空难,就知道这132人还有多少生还的可能!
3月21日,发生了一起严重的空难事件,一架由昆明飞往广州的东航客机MU5735,在广西梧州的一片山林中坠毁,爆炸还引发了山火,有监控,拍下了飞机头朝下直接掉落了下来,搜救人员连夜展开了搜救,在现场还发现了乘客写下了字条,看完之后让人泪目揪心
我第一次坐飞机的体验就在今年年初的时候,我第一次体验了坐飞机的感觉,而且也是从昆明长水机场起飞,只不过是飞往腾冲驼峰机场
以前没有坐过飞机的时候,特别的想体验一次,只要听到谁说坐飞机了就很羡慕,但是当我真正坐上去的时候,就被吓到了
首先,飞机会慢慢地行驶到跑道上,然后开足马力向前冲去,那个速度可比坐车快多了,不一会飞机就抬头起飞了,就在这时,就有害怕的感觉了,因为会产生强烈的失重感,头部很不好受,总之那种感觉难以形容,只有体验过才知道,大约飞了半个小时,就产生了强烈的颠簸,空姐说这是遭遇了气流
听到她这样的安慰,紧绷的神经就放松了下来,但是后面颠得越来越厉害,于是又害怕到了极点,甚至是闭上眼睛不敢看外面,但是飞机起飞有明显的感觉,就像刚才说的也会有失重感,所以心里想着赶紧到达目的地降落,那样才会安心,但我看看身边的人都很淡定,心想可能是我胆子太小了,最终看见了机场飞机的高度也降低了,才彻底松了一口气
本次东航事件让人特别的揪心,人们都在担心着机组人员和乘客,上面搭载了123名旅客和9名机组人员,加起来一共132人,而且都是中国同胞
本次航班在3月21日13点15分起飞,计划15点05分到达广州,谁知飞到了广西梧州,突然坠毁在了一处山林中,还冒起了浓烟滚滚,因为飞机爆炸引发了山火
事故的原因还没有查清,还需要等待官方消息,但是人们最担心的是机上人员的安全
以往空难案例分析东航生还可能性要想弄清楚东航MU5735的生还率,就不得不说说以往的空难事件,总体上来说,空难的生活率是很低的,不过也有奇迹的发生
比如,1972年,一支乌拉圭球队乘坐飞机前往智利的圣地亚哥比赛,飞行到安第斯山脉的时候,因为遭遇了极端天气,飞机跟雪山发生了撞击,造成了飞机坠毁,第一次撞击的时候就有五人遇难
机上一共搭载了45人,飞机坠落的时候,21人当场死亡,剩下了24名幸存者,但因为这里是雪山,他们没有等到救援,有8人在逃生的时候又被雪崩覆盖了,最终剩下的16人等待了72天,终于等到了救援,这也被称为“安第斯奇迹”
同样是在1972年,南斯拉夫也发生了空难事件,飞机从万米高空坠落,但有一名空姐却奇迹般地活了下来
她的名字叫做维斯娜乌洛维奇,在1972年1月26日下午,南斯拉夫367航班从瑞典起飞计划飞往南斯拉夫的贝尔格莱德,飞机飞到捷克的时候就发生了意外,此时正处在万米高空,飞机却发生了爆炸,有很多人当场就被炸死
炸出的破洞导致冷空气进入,加上低压低氧的环境,造成一些乘客肺部膨胀而死,还有的直接被甩出了机舱
飞机最终坠毁,除了这名空姐,无一生还,因为空姐在的位置远离爆炸点,但是爆炸的冲击波把她推向了一个死角处,而且困在了里面,不能动弹,然后随着飞机一同坠落,最后这名空姐掉在了一个雪堆上面,因为有飞机残骸为她提供了保护,所以才大难不死
还有日本的JA123航班,成为了最严重的单机空难事件,导致516人死亡,不过也有4人生还,后来经过调查发现,是因为固件松动引发的飞机事故
伊春空难造成44人遇难,52人受伤,原因是机长失误导致的,因此他被判了三年有期徒刑
我们看到本次东航MU5735是飞机头朝下坠落的,还发生了爆炸引起山火,搜救人员发现了很多飞机的残骸,那么还会有生还者吗?
飞机在万米高空坠毁,生还的概率已经很低了,而且本次东航是机头朝下垂直坠毁的,造成的伤害也会更大,可想而知上面的人会遭遇多大的恐惧感和无助感
虽然说我国在2010年的伊春空难,还有50人幸存,生还率超过了50%,但那次事件跟本次事件不同,伊春空难的飞机是着陆时发生的意外,东航空难是在8800多米的高空坠毁的,如此高的高度,加上快速的撞击(坠毁只用了两分多钟)
会产生强大的撞击力和爆炸力,连金属的飞机结构都成了碎片,已经没有了完整的机身,所以生还的几率是很渺茫了,这就让人特别的揪心,现场的记者看到了飞机的残骸也是含泪报道,不过我们还是期待着奇迹的发生,搜救人员秉承着不抛弃,不放弃的信念,不会放弃丝毫的机会,因此,他们连夜奋战
搜救现场发现字条在搜救现场发现了很多掉落的物品,比如钱包证件等等,而且还发现了写着字的纸张,上面依稀能看见平平安安的的字句,当看完这张字条,泪水早已模糊了视线,心都碎了,实在太悲痛了,所有人是多么的希望他们还活着
虽然生还的几率很渺茫了,我们还是祈祷奇迹的发生,希望乘客掉落到了山林中,被树枝档了下来
为什么说德军在1942年之后注定要失败?
你好!我是冬眠蛇,由我来回答这个问题,希望多多关注!
不能说1942年就已经注定失败,而是1942年纳粹德国的无厘头误判让德国彻底走上了不归路。
在1942年,很多事情还没有最终成型,德国如果能及时调整战略,未必会输的一无所有,可惜他在大的世界形势判断中一再失误彻底断送了他。
他一味的强调进攻苏联,事实上,他已经没有短时间内打败苏联的能力了。此时,日本已经对美开战,而日本攻击苏联的可能性已经降到零,苏联可以全力以赴的对付德国,这让德国的闪电战失去效力,而要比资源,打消耗,德国明显力不从心,虽然他在局部能打出很好的战果,但是想像闪电战那样迅速决定战局的情况已经不可能发生了,而对苏作战时间越久,对他就越不利。
本来美日开战,他不用忙着对美宣战,可是他却没有这样做,日本偷袭珍珠港仅仅四天之后,希特勒就对美宣战,你这等于把美国推向了苏联一方,在美国的大力援助下,苏联在战争初期损失的那些粮食,稀有金属,工业设施等资源迅速得到补充,这使得德国在对苏作战初期赢得的大片国土和资源优势一下子就化为乌有了,对苏作战更是雪上加霜。
其实此刻,英美和苏联虽然达成了共同对付德国的共识,但实际上双方根本缺乏信任,敌意仍然十分浓厚,互相都在防着对方。德国应该利用这个矛盾,展开国际斡旋,即便不能拉住其中一方,也不要把他们最终推到一起,可是德国执意全面开战,让英美苏最终达成了不单独和德国签合约的条款,使得政治形势走向恶化。
希特勒太过自信,认为1942年能够解决苏联是这一系列不利形势出现的关键,而随着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失败和美国全面战争动员的完成,他的败局就已经注定。
如果模仿对撞机原理使质子对撞产生聚变会更容易吗?
感谢邀请。
托卡马克装置是如何加热质子的?关于人类实现可控核聚变的方法,目前有三种设想,包括惯性约束核聚变、磁约束核聚变和超声波核聚变。其中磁约束核聚变是目前主流的研发方向,通过磁约束进行核聚变的装置我们通常称之为托卡马克装置。
目前对于托卡马克装置中质子的加热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欧姆加热
我们知道等离子体本身具有导电性,因此我们可以利用托卡马克装置中产生磁场旋转变化的环形电流对等离子体本身进行电加热,其加热理论遵循欧姆定律,也被称为欧姆加热。但是随着等离子体温度的升高,其电阻会迅速降低,导致加热效果逐渐下降,因此欧姆加热也有其局限性,要达到核聚变点火温度,还需要多种帮助措施。
2、中性粒子束注入
由于欧姆加热的局限性,想要对等离子体进行更高温度的加热可以选择中性粒子束注入。我们知道温度是微观粒子运动剧烈程度的一种宏观表现,如果我们把运动速度更高的粒子直接注入到等离子体中,不就相当于对其加热了吗?
但是为什么要注入中性粒子呢?因为托卡马克是磁约束核聚变,如果直接注入等离子体,在进入强磁场时等离子体会受到偏转作用,导致射入的等离子体转向表面区域,而且由于磁场的不均匀性,这些等离子体如果和磁约束线圈发生碰撞,不但会造成能量损失,更会产生大量杂质,所以离子在注入前要进行中性化处理。
整个中性粒子束注入流程大概是:a、高功率等离子体放电室产生等离子体。 b、中性化室对等离子体进行中性化处理。c、偏转系统可以对未进行中性化处理的等离子体进行筛选处理。
经过这个流程的处理后,高能粒子可以直接注入托卡马克装置中的等离子体,注入之后会再次被电离化,通过库伦碰撞作用将能量传导给其他粒子,从而实现加热效果。由于加热机制的特殊性,中性粒子束注入法可以产生温度最高的加热效果。
3、射频波加热
这种加热方法的机制是,利用特殊频率的电磁波实现装置中电子和离子的回旋共振或者电子与离子的混合共振,从而是等离子体吸收电磁波能量,实现等离子体的加热。
其他核聚变点火原理核聚变的实现方式除了磁约束还有惯性约束,在惯性约束原理的核聚变装置中,通常使用激光加热,用激光加热核反应材料表面会产生向外运动的高速粒子,此时由于反冲效果,其他粒子会做反向运动,这种效果会导致核材料内爆,由内爆产生的高温高压引发核聚变。
除了磁约束和惯性约束外,目前还有超声波核聚变理论,其原理和我们常听说的“手枪虾”效果类似,利用超声波轰炸液体中的蒸汽气泡,使其迅速内爆产热。目前超声波核聚变只是理论阶段。
用对撞机来进行核聚变会更容易吗?利用对撞机进行核聚变当然容易,只需要将两束质子加速到足够高的速度,让它们对撞打破斥力效果就行,这种核聚变方式又可控又安全,但是我们的最终目的是通过核聚变来获得能量,重点在能量。
在核聚变的能量平衡方面有一个“劳森判据”,它是指维持核聚变反应中能量平衡的条件,主要体现在通过核聚变获取能量后,输入给等离子体的能量要大于等离子体损失的能量,这种情况下核聚变才可以进行第二次循环运行并释放能量。
在整个核聚变获能流程中,对核反应堆进行点火加热,以及控制反应速率等,都是需要输入能量的,核聚变过程中,还需要对释放的热能进行收集交换最后转变成电能,这个过程又涉及到能量损耗,如果最后获得的能量低于输入的能量,那么这种核聚变反应装置就没有应用价值了。
如果模仿对撞机原理实现核聚变反应,我认为可能会“得不偿失”,对粒子束进行对撞引发核聚变远不如使一群粒子聚变效费比好,不同于直径之间十米开外的托卡马克装置,对撞机由于需要加速系统,其设备可能更加庞大,即使引发核聚变,其产生的热量可能大部分耗散在设备本身,如果扩大聚变规模,就需要更大的加速系统,总体来说用对撞机原理实现核聚变其输入能量估计要远远大于输出能量的。对撞机主要是用来进行物理研究,通常其输入的能量远远大于对撞机中质子核聚变需要的能量,用对撞机产生核聚变有点大材小用的感觉。
感谢浏览,我是漫步的小豆子,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