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婴造化诀,道祖魔祖佛祖妖祖?
九婴造化诀,道祖魔祖佛祖妖祖?
中国的神话故事丰富多彩,宗教神话、民间传说、外来神系交织在一起,给我们带来了非常多的遐想。如果我们根据中国的神话传说去摸索,那么道祖、魔祖、佛祖、妖祖分别指的是哪些人物呢?
当然了,如果要聊中国神话传说,那么我们还是得尽量去除现代网络小说以及明清时期神魔小说的影响。好吧,主要就是想说,就不以《西游记》和《封神榜》以及现在的洪荒体系小说扯在一起了,我们尽量从宗教神话或者一些古代典籍当中去找线索。
首先说一下道祖,很明显,道祖就是道教的,我们需要从道教典籍当中去寻找,因此说《封神演义》中的鸿钧是道祖的在这儿我们就先不提了。道教是东汉末年张道陵创立,创立的五斗米道又称天师道,尊老子为道祖,奉《老子五千文》为最高经典。
当然了,很多人也会说现在道教都是尊元始天尊为最高神的,所以元始天尊才是道祖。其实这儿也有些错误,现代道教只是上清派和灵宝派尊元始天尊为最高神,而天师道(正一道)和全真教还是尊太上老君为最高神的。因此这边就不去争了,根据历史来排吧。
然后再说一下佛祖,这个应该是一道送分题了,因为这个应该是没什么争议的。佛祖就是古代佛教的创始人,他的本名是乔达摩·悉达多,悟道成佛后被人尊称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而我们比较熟悉的“如来”,是从梵语翻译过来的,“如”是“真如”的意思,也就是绝对真理。“如来”就是“乘如实之道而来成正觉”,就是说佛祖是掌握绝对的真理来世上普度众生的圣者。可以说“如来”就是“佛陀”的代名词。
然后就是魔祖了,其实关于“魔”很多朋友还是有些迷糊的,因为虽然我们在现代小说当中经常看到“魔”,但是古代对于“魔”的解释又是什么样的呢?似乎我们在古籍当中也比较少看到吧?魔在古籍当中有恶鬼、作祟者、恶势力的意思,而所谓的魔头或者魔祖的概念,我们还是应该去找找宗教典籍。其实道教和佛教当中对于“魔”的记载是不同的。
道教当中的“魔”其实在梁武帝之前应当是“磨”,有砥砺试炼之义。元始天尊在龙汉初劫统御三界,无数自然神灵修炼飞升,显者为之仙帝,主司赐福与教化;隐者为之魔帝,主司护卫与惩戒。无论是仙帝还是魔帝,都是元始天尊的部下,魔帝镇守北酆之上。
道教的有五大魔帝,青天、赤天、白天、黄天、黑天魔帝,总领鬼兵,此外还有五天大魔王,八方大魔王,《灵宝经》还提到了十种魔,包括天魔、地魔、人魔、鬼魔、神魔等等。这些魔也是元始天尊创造的,是来试探学道者心智境界的。
而佛教当中的魔,指的是害人性命,阻碍人做好事的恶魔或者说是魔障。在原始佛教当中,所谓的魔指的是他化自在天的天人,首领是波旬,曾经想要阻止释迦摩尼悟道成佛,释迦摩尼开始传道的时候他们也多次阻碍。
记得《霹雳布袋戏》当中就有一个“魔佛波旬”,出场就是“末法毁天道,波旬杀如来”。在佛教典籍中,波旬也被称作魔罗,或者魔波旬,有三个女儿爱欲、爱念和爱乐,都曾经来诱惑误导佛祖,《杂阿含经》说到:譬如欲界诸神力,天魔波旬为第一。
最后说一下妖祖,东晋文人干宝的《搜神记》当中有提到:妖怪者,盖精气之依物者也。一般指的就是除了人类与神以外的超自然生命。妖还可以细分为妖精、妖怪等,不过划分没有太大的界线,在大部分作品当中,将动物、植物或者其他非生命物体(例如石头)修炼有成的称之为是妖。
其实要找妖祖还是比较困难的,除了人与神以外的超自然生命。像古代神话当中的女娲、伏羲,也都是人首蛇身的,但是他们已经是神了。山海经当中也有许多的带有野兽特征的生命,但是其中八成也都是神了。我们在小说中比较常见的例如“帝俊”,是华夏神话中的上古天帝,东皇太一是楚地九歌神系的最高神,烛龙是钟山之神。
在《山海经》当中,有一些比较出名的,例如青丘九尾狐,但是他的本领就是能食人,还有蠪侄、蛊雕也是,能食人,看不出了其他野兽的区别。还有我们比较熟悉的战神刑天,也只是说道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有些比较厉害的例如鸣蛇,可以造成地方大旱,朱厌,可以造成大战争。又或者是应龙,杀蚩尤又杀夸父,多少有点妖王妖祖的样子。
图片:互联网
文字:悠然布衣
上古八大妖族?
上古时期也是洪荒时期,正是混沌刚开之际,在这个时候天地灵气充盈,地幅辽阔无比,因此能够承载很多体型巨大,神通强横的生灵,也就是这个世界上的第一批生灵。
要说在洪荒时期,最强大的种族无疑的妖族,各种传说中的强大存在大部分都是妖族出身,比如我们传说中的人王伏羲以及人类的创始人女娲娘娘,都是妖族出身,还有三界第一任天帝东皇太一,他本体也是太阳星上孕育的一只三足金乌,同样隶属妖族。
不过自从圣人之道出现之后,女娲娘娘率先用土系神物息壤造人,获取了天地间第一份大功德,因此上升为圣人,伏羲教导人类有功,也被天道赏赐大功德,成为三皇之首,位居火云洞人族圣人,那么在这个时候,妖族还有什么强大的存在呢?榜上有名者,皆为妖族大神通者。
第七名是妖圣飞廉,飞廉被称为风雨妖圣,从称号中我们能够知道,他的能力和龙王一样,拥有呼风唤雨的法力,而他的本体一直是个迷,在古籍中对其的描写,飞廉是鹿的身子,鸟的头,头上还长着角,尾巴是蛇尾,身上有豹子的纹路,从外表上看,就是元始天尊的四不像也没有它长得奇特。
虽然长的奇特,但是飞廉的能力也同样出众,在上古妖廷破碎之后,飞廉并没有随之陨落,而成为了蚩尤手下的顶尖高手,在涿鹿之战中立有不世之功,蚩尤战败之后,飞廉归降黄帝,并随之升天,倒是拥有了不错的归宿。
第六名是九头妖圣九婴,九婴拥有九个脑袋,蛇的身子,九个脑袋中四个雄性四个雌性,雄性属阳,能够控火,雌性属阴,最善玩水,多出的那个脑袋水火不侵,最是难缠,此妖怪在上古妖廷中占据着非常高的位置,在巫妖大战中它也是上古妖廷中的一路主将,最终被巫族高手后裔连射九箭,每箭俱钉一个脑袋,最终陨落。
第五名是吼,吼这种生物说是妖,其实也不是妖,属于半妖半尸的存在,属于僵尸的顶尖存在。尸体在养尸地骤长白毛,是为白僵,此后修炼百年转为黑僵,之后是跳尸、飞尸,最终称为旱魃,不过旱魃也不是僵尸的终点,超越旱魃之后便脱离了僵尸的范畴,归类为妖,先是银毛吼,后是金毛吼,最终称为妖族圣者吼,拥有大罗金仙的能力。这个世界上的第一只吼是被人王伏羲和女娲封印,但是魂魄却逃离封地制造了众多的旱魃以及僵尸。
第四名是相柳,相柳和九婴一样,也是九头巨蛇,虽然比九婴生的晚,但是能力却超越了九婴一大截,在大禹治水的时候给大禹制造了众多的麻烦,因此被大禹所斩,其血是带有阳毒,炙热无比,最终血流之处成为了沙漠。相柳能排在第四名得益于大禹和其所造成的改变,大禹本是五帝之一,在上古神话中在圣人之下鲜有敌手,相柳却能和其对拼,实力自然非常强大,其次它死后制造了大量的沙漠,连大禹都无法改变,更要命的是,上古生化中能给洪荒大陆制造成这样改变的,除了共工撞断不周山之外,也就是它的改变最大了。
第三名是龙族强者应龙,应龙陪着皇帝建立了众多的功勋,虽然身为妖族,但是却被册封为正神,享有民间的供奉和祭祀。在上古逐鹿之战中应龙展现出巨大的实力,凭借自己一己之力就抵挡住了战神蚩尤,并且将之斩杀,实力排在第三理所当然。
第二名是妖皇东皇太一,东皇本是太阳星中孕育的金乌,乃是妖族中当之无愧的圣者,也是上古妖廷的创建者,虽然和祖巫同归于尽,但是其能力和地位却无人能够撼动,身为妖族,却始终都是正统的第一任天帝,享有无穷无尽的香火。
第一名便是神秘不可见的妖师鲲鹏,鲲鹏的贡献之大,仅此于各位圣人,在洪荒之中创造出了圣姑妖文,教化群妖,造化非常,可惜妖族始终不是洪荒正统,不然圣人之位必然有他一把交椅。
人心不足蛇吞象的典故是怎么来的?
“人心不足蛇吞象”是从《山海经·海内南经》中“巴蛇吞象”演绎而来的。“巴蛇吞象”本义是说一条大蛇,妄想吞吃大象,这是比喻有的人贪心极大,自不量力,似大蛇一样欲望吞吃大象。“巴蛇”是大蛇。“人心不足蛇吞象”,就是:人有了贪心,必然会被自己狂妄的私欲所害死。
“巴蛇吞象”“巴蛇吞象”之后,在中国古代的确发生了一个“巴蛇吞象”的真实故事,只不过,不是蛇吞象,而是蛇吞人。这个故事与“巴蛇吞象”含义完全一样,因此,才有了“人心不足蛇吞象”这句话。“人心不足蛇吞象”这句话中的“象”字,指的是人。之所以用这个“象”字,皆因蛇吞吃了一个官至宰相的人,而不是象。“象”与“相”发音相同“xiang”,声调(四声即去声)相同,人们理解这个“象”字,印象会更加深刻,比起“巴蛇吞象”更具有文化内涵。“人心不足蛇吞象”讲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话说北宋宋仁宗年间,在河北深泽县,有一户人家,母子两人在一起生活。母亲年迈多病,儿子王妄砍柴拾草,母子两人就是这样维系着生活。由于家庭生活十分困难,王妄三十多岁了,没娶上媳妇。有一天,王妄出去砍柴,在草丛中发现了一条七寸多长的花斑蛇。他见这花斑蛇浑身是伤,在那里一动不动,很是可怜。王妄为之动了怜悯之心,赶忙给花斑蛇用水冲洗,又寻找药草,给花斑蛇涂药。待了一会儿功夫,花斑蛇苏醒了。花斑蛇看是眼前的男士救了她,十分感激,一个劲地朝着王妄点头,以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王妄见这条花斑蛇很好看,很可爱,感觉很懂事,很通人性,因此,就把它带回了家。王妄的母亲见儿子带回家一条漂亮的花斑蛇,很高兴,从此,母子俩精心护理花斑蛇,使它慢慢地恢复了身体健康。花斑蛇这条花斑蛇在母子俩照料下一起生活,逐渐地长大了。花斑蛇经常逗着母子俩开心,使母子俩生活增添了不少乐趣,不再感到寂寞与无聊。尤其是王妄出去砍柴了,家里只剩下老母亲,由花斑蛇天天陪伴着,使母亲心情特别好,还真有些舍不得、离不开花斑蛇的感觉了。这天,天很好,阳光明媚。可是,花斑蛇有些闷,自己就爬到院子里晒太阳。没想到,花斑蛇被太阳一晒变样了,变得又粗又壮又长了。在屋里的老母亲无意间看到花斑蛇又粗又壮又长,惊叫了一声,瞬间,吓昏了过去。花斑蛇赶忙跑回屋,急忙解救老母亲。正在此时,王妄回家了。看到花斑蛇变成了一位美女,惊呆了,愣了。花斑蛇见到王妄竟然说话了,一个劲地道歉,说自己失礼了,把老母亲吓昏了。王妄见母亲奄奄一息,又气又恨又着急,朝着花斑蛇质问是怎么回事?花斑蛇如实说了,王妄听后也很无奈。花斑蛇看到王妄那个焦急的样子,心里更感到愧疚,近前一个劲地劝王妄,别着急,别怕。花斑蛇指使王妄从它身上割下三块小点儿的皮,再出去割些野草,然后,把从自己身上取下的那三块小皮与野草一起煎熬成汤,让母亲喝下去就会好的。王妄正准备从花斑蛇身上割皮。在下手割皮时,又停下来,对着花斑蛇说:“不行,这样会伤害你的身体。还是想别的办法吧。花斑蛇坚持自己的主张,几番督促,王妄还是不行动。花斑蛇警示王妄,你再不动手,我自己要动手了。王妄见状无奈,只好按照花斑蛇说的,流着泪做了。母亲喝下这碗汤之后,苏醒了过来。母亲见到面前的花斑蛇不再是蛇了,而是一位亭亭玉立的美女,真是惊呆了。母子俩对此越来越纳闷了。
母子俩母子俩对花斑蛇十分感激。母子俩回忆起以往家中出现的的一些怪现象,例如,每天晚上蛇笼子总是放光。母子俩越来越觉得这花斑蛇来历非同一般了。有一天,王妄回家后,对着母亲和花斑蛇说,官府贴出告示,说是,谁能为皇帝献上一颗夜明珠,就受赏封官。据说皇帝宋仁宗不理朝政,过着糜烂的生活都过腻了,又想出的新花样。看王妄那个样子,很想封官加爵。花斑蛇见王妄的态度与欲望,有了想法。它思索了一会儿,对着王妄说:“你是我的救命恩人,这几年,你和母亲对我一直很好,我也总想报答你们。可是没机会,现在机会来了。”花斑蛇顿了顿继续说:“我实话对你们说了吧,你们之所以每晚看到笼子往外发光,那就是我的双眼,我的双眼就是夜明珠。你把我的一只眼剜出来,献给皇帝,你就可以封官得赏,升官发财了,母亲也可享度晚年了。”王妄听后实感意外,同时,也十分兴奋。但是,又一想不合适,花斑蛇会很痛的,再说这么些年来,互相间也有了情感,实在是不忍心下手。花斑蛇看出了王妄的心思,劝他说:“不要紧,我自己能顶得住。不然,我要自己剜了。”王妄这才下手,把花斑蛇的一只眼剜了出来,想给了皇帝。皇帝和满朝文武大臣赞不绝口,他们从没见过如此奇异的珠宝。皇帝传圣旨,封了王妄朝廷大官,仅次于宰相,同时,又赏给了王妄许多金银财宝。这事传出去影响大了,西宫娘娘见了,也想要一颗夜明珠。宋仁宗一听,这怎么办?只好下圣旨再次寻找夜明珠,这次许诺,只要能献上夜明珠,就可以临朝当宰相。这事又被王妄知道了,心里还真想,想当宰相了。但是,又不好意思对花斑蛇直说,可是在花斑蛇面前一个劲地说,假若我再献上第二颗夜明珠,那宰相不就是我的了吗?花斑蛇心里明白,碍于情面,没有感恩之心,狠下心答应,把自己第二只眼又剜了出来,由王妄献给了皇帝。王妄如愿以偿,当上了宰相。无巧不成书,皇帝公主得了种怪病,宫中御医也没办法治好。此时,有人出了鬼点子,说是只需要四两千年蟒蛇肝就能活命。皇帝闻知,只好又下圣旨。皇帝在全国颁布诏书,明确指出,谁能办妥此事,就把皇帝公主给他,招为驸马并封王。王妄此时已身为宰相,但他被眼前的利益所诱惑。他不知羞耻地找到花斑蛇,把此事对花斑蛇说了。已没双眼的花斑蛇听后哭了,它是怨恨地哭了,它质问王妄:“如果我把肝给了你,我的生命还会存在吗?难道你没想过吗?”王妄却恬不知耻地对花斑蛇说:“可我救过你的命啊!”又质问道:“难道你不应该报答我吗?理应如此嘛!”花斑蛇叹口气,摇摇头,含着泪:“那好吧,我张开嘴,你从我嘴里爬进肚子里,自己去取吧。”王妄一听,喜出望外,立刻手提屠刀,进入花斑蛇嘴里。说时迟那时快,花斑蛇即刻闭上嘴,王妄再也没出来。后来,朝廷没了宰相,四处寻找,不见踪影。最后分析是被花斑蛇吞噬了。从此有了“人心不足蛇吞相”之说,而不是“人心不足蛇吞象”。这个典故是劝说那些贪心不足的人,一定不要做王妄那样的人。综上所述,“人心不足蛇吞象”是“人心不足蛇吞相”,讲的花斑蛇吞噬宰相王妄的典故。这是告诫人们:人生在世,私利不要太重,更不能有贪心,否则,毁掉的只是自己。山海经里那么多妖怪?
谢邀~光怪陆离的山海经,越来越让人着迷,每一个妖怪,都可以纵横出天马行空的想象,在这里,阳Sir觉得比较有意思的是他们俩:一名孰湖,一名英招,两者外表相似,几近孪生兄弟!
而他俩,似乎还有一个外国兄弟——“半人马”!
我是阳Sir,深耕考古,偶尔也聊点别的~
一、孰湖与英招孰湖,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其独特的癖好:
他,最喜欢将人抱抱亲亲举高高了。所以,如果你是一枚小公举,恭喜你遇上了你的人马王子!
《山海经·西次四经》:“崦嵫之山有兽焉,其状马身而鸟翼,人面蛇尾,是好举人,名曰孰湖。”“崦嵫”(音奄兹)山,也就是日落之山,“崦嵫”即指日落。孰湖的长相比较怪异,是一个四不像:
他有着马的身子;鸟的翅膀;人的面孔;蛇的尾巴!虽然长相比较怪异,但是性情却十分和善。
最喜欢做的事,就是将人举高高~
英招,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他的身份:
平日里看似只是为天帝看管花园的普通园丁;
其实战力超群,曾助大禹诛杀过九头恶怪相柳!
《山海经·西次三经》:“槐江之山……实惟帝之平圃,神英招司之,其状马身而人面,虎文而鸟翼,徇于四海,其音如榴。”英招,平日替天帝管理平圃,闲了便巡查四海。他同样是一个四不像:
拥有马的身子;人的面孔;鸟的翅膀;虎的斑纹
与孰湖唯一的区别,在于他没有蛇的尾巴,而多了一身虎纹!
二、西方的“半人马”西方半人马出自古希腊神话,这个族群被描述为残忍暴躁、不讲道理,却又精于投射,武力超群,被当做野蛮的象征。
但半人马中,有一位特殊的存在,名叫“喀戎”!以其性情和善与智慧超群著称,美称为人马。
而他,也是古希腊众多神话中英雄的导师,忒休斯、赫拉克勒斯都从他这里获取过本领,隐居在皮力温山洞中,相传凡是他的学生,哪怕只从他这里学会一种技艺,就可以称雄天下!
从这一点来看,倒是颇有中国鬼谷子的既视感!
而喀戎在死后,便被神王宙斯升上星空,为手持弓箭,人首马身的星座——人马座!
三、古今中外—人马何来?神话乃真实之影,神话也必定以现实存在才有所附丽!
所以半人马的形象,很多人以为这其实是源于人类驯服马匹的历史。
骑兵的出现,使“人马合一”成为可能,更成为攻坚战争之利器,来去如风又迅捷如电!堪称所有步兵的噩梦!
而对于那些从未见过马的部落,看见人骑在马上,便以为是“半人马怪物”,确实也无可厚非!
最后,英招与孰湖,他俩是半人马,却都有一对巨大的鸟翼?
如果按照“人马与骑兵”有关的思路,这倒另阳Sir突然间想到了波兰翼骑兵!好不惊奇!?
以上故事如有巧合,纯属阳Sir胡说八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