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皇帝年终奖,红楼梦里的李纨性格一点也不鲜明?
清朝皇帝年终奖,红楼梦里的李纨性格一点也不鲜明?
巜红楼梦》里的李纨性格一点也不鲜明,说说她是什么样的人?我们先说说李纨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李纨是一个出生书香门第,李纨为人低调,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女子,到了儿子贾兰爵禄高登之时,即使韶华已逝,依旧是风韵犹存。她选择非常安静地生活着,尽可能地将自己藏于繁华的贾府背后。虽然李纨的身上让我们看到了封建礼教对人的束缚,但是更让我们感到了她的智慧与超脱。不与人争,与世无争的生活态度,在复杂的贾府中保全了自己和儿子。不得不服,女中豪杰!“李纨虽青春丧偶,居家处膏粱锦绣之中,竟如槁木死灰一般”。是封建淑女,是标准的节妇,是妇德妇功的化身。为了遵从“三从四德”封建礼教思想,不惜将自己一生大好时光禁锢在贾府深院之中。可见她的人格修养及家庭背景非常和谐良好,不然怎么会有这么稳重,贤德的女子!李纨是贾政长子贾珠的爱人,夫妻感情和睦,但是贾珠英年早逝,本来换作是谁都没法接受的事情,在封建社会,一个寡妇更加受人指指点点。但是李纨化悲痛为力量,默默地守候,她总是待在姑娘们的身后,没有过多的言语,安分的很。虽说是荣国府长孙媳妇,但是她对权力没有太多的欲望。唯一的愿望便是抚养孩子以期其能顺利成长,考取功名。虽说她也出生在名望世家,但是因父亲认为女人没必要学太多,因而便没读过几本书,仅仅识字罢了。因而在贾府众多富有才华的姑娘中,她显得不那么出众。再加上她生性温婉,因而对于世事大都是处于服从状态,没有表现太多的主见。因而许多人看到此,便觉得李纨是个十分平淡且平庸的人。从而更好的保护了自己和孩子,免受欺负和非议,说明李纨识大局,认清自己的环境及处境,是一个非常明智之人。李纨作为一个已婚的女人,却保持着少女的天真,同时也有着王熙凤,王夫人等人所没有的善良。再加上自己明智识大局能够与其他姑娘们打成一片,没有生疏,表明了她会与人相处,凡事尽量的做到了求全!李纨的为人我们都知道了,是天下女人学习的榜样,她坚毅刚强,贾珠去世后,李纨含辛茹苦地将贾兰抚养成人,大观园中大多女子都与贾府男子发生过不伦之恋。坚韧不拔,她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可以坚强、洁身自爱地生活。下面我们谈谈她的性格:因为她的个性不张扬,但是也因为其低调的作风为她赢得了贾府上下的优待与尊重,这也是她独特的处世智慧。在下人的心目中,她心善面软,是一个活菩萨。在众小姑子眼里,她是一个作诗吃酒能和大家玩到一块去的大姐姐,一个随和的好嫂子,在她身上看不到节妇常有的那种矜持劲儿。在贾母眼里,她“带着兰儿静静地过日子”,是一个好孙子媳妇。贾母除了认为她好,还觉得她“寡妇失业的”可怜,平时领的“工资”,让她跟自己一样多,“年终奖”也让她拿最高的,此外,还给她园子让她收租子。李纨的日子,过得精明,她不占别人的便宜,也不肯吃亏。李纨算是一个精明人,她精明在骨子里,只争利益,不争意气。她不像凤姐那样要压人一头,只要不损害她的利益,她乐得做好人。这就是李纨的性格特点,低调乐观去面对每个人每件事。她有着一种隐忍的大智慧。她的人格魅力在大观园中得以充分显现,在那里,她可以在封建礼教的压迫中得以喘息,虽说逃不开,但是也能不把自己绑得那么紧。她的一生可以说是不幸的,早年丧夫,被寡妇的礼教所捆绑,处处不得已。但是不可否认,她是个很有魅力的女人。你们认为呢?在偌大的贾府这样的环境中,没有男人作为依靠,如果出头则意味着成为靶子且无人帮助。她深知自己的处境,所以在当权者面前尽量表现出愚钝的样子,从而赢得了王夫人贾母等人的同情,让她得以安然度日。最终,作者给了她一个很不错的结局,儿子贾兰考中科举,她也跟着荣华加身。这是一个完美的结局,世上都说好人有好报,给每位读者心中释然!
为什么有的教师会因为评职称而牺牲?
即便很多老师对于职称内心“不屑一顾”,但是迫于现实和无奈,很多老师不得不先后加入评职称大军,搞得是心力交瘁,因为职称对于当前的老师而言,还是太重要了,基本上是掐住了老师个人职业发展的“命脉”:
1,不评职称,收入上不去,因为现在教师收入是很职称挂钩的,不管是工资,绩效奖励还是年终奖,都是和职称挂钩的,一般的初级职称一年收入也就是5w到6w不等,中级职称8w左右,高级职称基本上9w甚至是10w+的年收入。
2,不评职称,工作没法开展,所有的脏活累活都会丢给你做,什么评先进,优秀,其实也是看职称论资排辈的,你看哪个学校哪个地方评优秀教育工作者是评一个普通的初级职称老师。
3,不评职称,享受不到仅有的福利,比如经济适用房,选房也是从最高级别职称往下论资排辈的。
4,不评职称,面子过不去,国人最好面子,看着身边的同事一个个都评了中级甚至高级职称,你还只是个初级职称,会觉得很没面子。
以上就是不评职称所带来的后果,压力大啊,职称现在真的是占用了老师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除了上好课,还有论文,课题,各种成果以及评优等等,关键是评职称的过程中还容易发生一些不好预测的事情,这是让所有老师既反感评职称,同时又不得不加入评职称大军的一个主要原因。那个跳楼自杀的老师太可怜也太可悲了,成为了评职称的牺牲品。
乾隆皇帝祭祀时赏赐的猪肉有多难吃?
乾隆绝对是一个好大喜功的人,他一爱作诗,二爱赏赐。可两样搞得都不咋地,因为今天说的是猪肉,所以我们只谈赏赐,那赏赐什么呢?古玩珍宝肯定少不了,但同时他也会搞点特别珍贵的,也就是猪肉。
说到这里,大家有可能会想,猪肉有什么好稀奇的,就算放在古代,这些王公大臣也吃得起啊。那我们要说,乾隆赏赐的猪肉绝对特别,特别到什么程度呢?
乾隆赏赐的猪肉特别到,即肥又腻还难吃,可以说大臣望着面前冰冷油腻的猪肘子,一点食欲都没有。但就算再反胃,因为是乾隆赏赐的,只能硬着头皮接下来,还得感激涕零的跪谢。
那这种猪肉为啥这么难吃呢?因为这个猪肉是祭祀神明以及祖先用的,我们知道古代帝王特别注重祭祀,而清朝的祭品中,主要是以猪肉为主,这种祭祀神明的肉被称为“胙肉”。
而胙肉呢,为了体现原生态,也就是肉的本来味道,古人在制作的时候,不会放任何调料,也就是纯白水煮。没有任何滋味的胙肉制作好后,先祭祀神明用。
等祭祀仪式结束后,剩下了一大堆胙肉,那怎么办呢?本来啊,这种祭祀用的肉,普通人是没有资格享用的。按惯例,乾隆象征性吃点就可以了,但他也吃不了啊,关键是祭祀结束后,肉都冰凉的了。
可是,如果直接扔了,乾隆又觉得浪费,毕竟他一直自诩古往今来第一圣主,还自称十全老人,怎么能搞这种浪费的事呢?于是他带头搞起了光盘行动。
本着浪费粮食可耻,加上彰显自己功德的原则,他就仿照古制,把这些胙肉分发下去,让众大臣跟着自己一起沾福气,还起了个好听的名字叫“散福”。当然了,这个散福的馊主意,也没准是纪晓岚提的,毕竟他口味重,就好这一口。
一般情况下,乾隆在给众人发肉的时候,还会当众表演“试吃”,也就是现场当着众大臣的面,假装吃几口,关键这老小子,自己边吃,还边让大臣也吃。
皇上下令了,大臣不敢不从啊,只能咬着牙往下吞这冰冷的肥肉,我们说了这种肉没有任何滋味,绝对纯天然,而现场绝对不会给大家准备蒜酱,平时山珍海味吃惯了的大臣,哪吃得下这个东西。
再说了,冰凉油腻的猪肉,吃多了还容易跑肚,据说当时就有上了岁数的大臣,吃了乾隆赏赐的猪肉后,一病不起的,毕竟不是什么体格,都能驾驭这种猪肉。
当然了,乾隆试吃结束后,估计也是知道这东西不好吃,就没有强求大臣们现场全吃完,所以大臣们试吃一会儿,就纷纷表示,这是皇上盛宠,打算回家慢慢享用,慢慢回味。
于是,乾隆哈哈大笑的恩准了,众大臣也就松了一口气,把猪肉装起来带回家,不过据说很多人离开后,就会找到纪晓岚,把肉都扔给纪晓岚吃。
反正纪晓岚好这口,正好照单全收,也免了众大臣扔肉后,被举报到乾隆那的危险。毕竟皇恩浩荡,如果真扔垃圾桶里,被发现了,轻则打板子,重则丧命。
说到这里啊,我们要说一下,乾隆为什么对这个胙肉如此看重呢?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当年,乾隆13岁,雍正刚登基的时候,雍正曾在祭祀结束后,单独把他留下来,赏赐了他一块这种肉。
据说,当时雍正一句话没说,只是望着乾隆,乾隆虽然年龄不大,但鬼主意不少,雍正啥意思,乾隆当然知道,也没说一句话,直接把这块肥腻的猪肉吃到了肚子里,后来乾隆登基了,肯定记得这个恩宠。
一方面,吃猪肉可以借此,表达自己对雍正的怀念,以及自己受命于天的正统地位;另一方面,也是对众多臣子的考验,看谁不听话,正好敲打一下,如果谁不老实,就多赏赐点猪肉,下次肯定老实了。
乾隆的性格是什么呢?啥事要么不干,干就得干的轰轰烈烈的,所以他也就把吃猪肉的这个传统发扬光大了,甚至后来,为了让众大臣广沐龙恩,乾隆不但在祭祀的时候,把胙肉分发给众人,其他搞聚会的时候,他也会搞猪肉宴。
这时候啊,又滋生了一个地下利益链条,就是很多大臣会贿赂太监,让太监在给自己上猪肉的时候,拿用盐水泡过的纸张包着,这样吃猪肉的时候,多少能有点滋味。
乾隆的这个赏赐,可苦了众大臣了,虽然一百个不情愿,但也得假模假样的,装出满脸兴奋的样子期待猪肉降临,在吃猪肉时,也都拼命表现出陶醉的感觉,这样乾隆看了才会更高兴。
本来啊,乾隆干这个事,属于好事,他自己也是这么认为的,因为他本身就爱吃猪肉。可乾隆谁都赏赐,也总赏赐众人,所以刚开始,众大臣觉得,这是莫大的荣耀,没事还会拿出去炫耀一下。
时间长了,大家都知道怎么回事了,这种猪肉,见者有份,也就显不出任何稀奇与尊贵了,没人会把这当成荣耀,也就把乾隆的一片苦心,当成变相的刁难了。
PS:如果喜欢,欢迎关注评论,感谢点赞留言收藏转发!
年终奖清代怎么发?
清代帝王发给大臣的年终奖是装有金银的荷包
大清王朝的官场风习如何?
作者:史遇春
既然要说大清王朝外官向京官送礼的相关事体,那么,就必须清楚什么是京官,什么是外官。
京官,一般是指在京师任职的中央系统的官员。
相对于京官而言,外官则是指地方官员和朝廷差遣外出的官员。
外官要向京官送礼,其间的道理,有人情也有政治,比较清楚,这里就不细说了。
话入正题。
本文出自清人何刚德的笔记《春明梦录》卷下。
清宣宗(爱新觉罗·旻宁)道光(公元1782年~公元1850年)、清文宗(爱新觉罗·奕詝)咸丰(公元1851年~公元1861年)以前,外官馈送京官,主要有以下三项:
一、夏季有冰敬。
所谓冰敬,就是指:在夏季到来之际,地方官员、下级官员为了给京官或上级官员送礼,便以消暑降温为由,馈送钱财以示“恭敬”,还起了个好听的名堂,称之为“冰敬”。
须知,这一事体,不但清朝有,明朝也有。
二、冬季有炭敬。
与冰敬同理,炭敬则是指:每当冬日降临,各地地方官员便以为京官购置取暖的木炭为名,向其“恭敬”钱财,此所谓“炭敬”。
三、出京上任前有别敬。
所谓别敬,就是地方官赴任前,在向京官告别时,致送礼金,以表达“恭敬”之情意。
有人把这解读为“潜规则”。
有人把这解读为公开“行贿受贿”。
还有人把这解读为“奖金”、“年终奖”。
各人解读,自有他们立意的根据,也有他们作文的用心。此处不做评议,点到为止,仅供大家参考而已。
冰敬、炭敬、别敬,这三项,算是清朝官场普遍存在的馈送。
除以上三项而外,还有一项,它流行于特定的群体之间。这特定的群体,一是同年;二是同乡。
同乡很好理解。
同年,需要简单解释一下:
唐代,同榜进士称“同年”;明、清两代,乡试、会试同榜登科者皆称“同年”;另,清代科考先后中式者,其中式之年甲子相同,亦称“同年”。
清朝官场流行于同年、同乡之间的馈送,称之为“团拜项”。
也就是说,每一年,同朝为官的同年或者同朝为官的同乡之间,要团拜一次。团拜时,外官同年要向京官同年馈送,外官同乡要向京官同乡馈送。
说到这里,顺便简单说说外官馈送京官的背景,以便对这一事体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清代的京官,在职位上,较地方官稍为清贵。但是,京官的收入却远逊于外官。单靠微薄的俸禄,要租房、要养家、要应酬、还要照顾亲族,这对大部分京官而言,是远远无法应付生计的。
外官则不然,除了薪俸及朝廷发放的养廉银(京官无此项收入。关于养廉银,详见文后补充资料)外,其他各种收入,才是他们的大笔进项。当然,这并非是说,外官完全都是贪污受贿的。当时的实际情况是,外官可以利用地方行政、财政系统中的诸多“特性”,向乡绅民众设立不同的收费项目。
京官与外官之间收入悬殊,但是,京官处在中央系统,他们有职务上的优势。所以,京官也可以利用行政系统的“特性”,去影响外官的铨评升降。
基于以上情况,京官与外官外之间,相互之间都有借助对方需要,于是,基于双方收入的差异,便形成一种经济上的调剂。大小京官,莫不仰仗外官的冰敬、炭敬和别敬等。
到了清穆宗(爱新觉罗·载淳)同治(公元1862年~公元1874年)、清德宗(爱新觉罗·载湉)光绪(公元1875年~公元1908年)以后,外官对京官的馈送,已经发生了变化。
此时,冰敬不再是京官普遍的进项,而是变成了专有馈送:冰敬成了督抚(总督和巡抚合称督抚,明清两代的地方军政长官。)送给军机处京官(大臣)的专项礼金。
此时,除军机处京官拥有冰敬和炭敬两项馈送外,其余京官就只剩下了炭敬一项馈送。
冰敬、炭敬的礼金数目,以八两银子为起点,到三百两银子封顶。
沈文肃(葆桢)向军机处送礼金,不分什么冰敬、炭敬、别敬等,他每年只送一次,每次每人送三百两银子。当然,军机处的大臣,也有不收他所送礼金的。
至于地方官送给其他京官的炭敬礼金多少,则由地方官自由决定。
外官馈送京官礼金的多少,一般根据两个标准:
一是所要馈送的京官官阶大小;
一是与所要馈送京官的交情深浅。
外官对京官的馈送,最初的时候,大家都比较重视交情;到了后来,大家的关注点完全变了,基本上都是非常注重官阶(权势)了。
原本,京官可以普遍获取的炭敬;到了后来,在普通京官中,炭敬也逐渐变得稀有了。只有那些与外官交情很好的普通京官,这个时候,才可以拿得到炭敬。
也就是说,在冰敬被军机处专享之后,其他京官已与冰敬无缘了。
再到后来,炭敬也逐渐集中为高阶官员享有;此外,只有数量较少的普通京官,需要依靠个人与外官的交情,才可以获得炭敬。
不过,别敬还是比较普遍存在的。督抚、藩臬(藩臬指藩司和臬司。明清两代的布政使和按察使的并称。)等外官回到京师之后,除了“恭敬”朝中的权臣、亲贵之外,他们还会对自己的同乡、同年、还有那些他们所任职省份的京官普遍有所馈送。这种时候,所送别敬礼金的数目,基本上都是在十两银子左右。到后来,这别敬礼金的数目也有所缩水,竟然有人降低标准,只送六两银子。虽然别敬礼金的数目已经降低了标准,但是,因为京官日渐增多,对外官而言,这一趟下来,也要花费不菲的银子。
笔记作者何刚德到京师任职之后,他的生活来源逐渐羞涩。经他计算,他每年能够得到外官的馈送,加起来也不过一百两银子。虽然说也就只有一百两银子,但是,对于何刚德在京师的生活而言,已经算是不小的贴补了。
到了清德宗光绪帝与清逊帝宣统(爱新觉罗·溥仪)之际,贿赂之风大盛。这个时候,那些个冰敬、炭敬、别敬等,基本上全都集中在权贵那里了。于是,冰敬、炭敬、别敬等也就成了收受贿赂的名目、也就成了违制乱法的掩盖。
此时,京官中地位比较低的、所在衙门没有什么实际权力的、职务没有多少实质影响力的,他们基本上就与冰敬、炭敬、别敬等完全绝缘了。
这一时期,炭敬已经有了年末馈送的意涵了。大约也就是总结旧年,犒劳辛苦;迎接新岁,恭贺未来的意思吧。有人说炭敬就是“年终奖”,的确,这个时候的炭敬的确是在年终收到的;的确也是额外的进项,可看作是“奖”。但是,粗略对比之后,如果把炭敬说成是“年终奖”,这大概是让人比较难以认同的吧。
这时候,馈送炭敬,为了隐晦,致函时不再明示所送礼金的数目。而是采取了一种所谓比较文雅的方式暗指赠银数目。
这种所谓比较文雅的方式就是采用八韵、十韵或者数十韵的梅花诗来暗指。
如果馈送四十两银子,诗中会说:四十贤人。
如果馈送三百两银子,诗中会说:毛诗一部。
如此这般,是多么地文雅啊!
那时候,满清的皇亲贵族中有一些掌握着实权,所以,就有人别有用意地送他们炭敬。
据说,有人曾送给涛贝勒(爱新觉罗·载涛)一千两银子,致函的封面上写有“千佛名经”四个字。按照通行梅花诗的解读,官场上都知道是送了一千两银子。由于涛贝勒那时还不知内情,他就把这封信函拿出来给人家看。等拆开信函后,才发现是一张一千两的银票。
附本文相关资料:
【养廉银】清朝特有的官员薪资给付制度。创建于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本意是藉由高薪来培养鼓励官员的廉洁习性,避免贪污事件的发生,因而取名为“养廉”。养廉银的来源,是地方的火耗或税赋。因此,视各地富庶程度,养廉银数额各不相同。一般而言,养廉银为薪水的10倍到100倍。例如,台湾巡抚刘铭传的年薪为155两,养廉银则达一万两。而台湾总兵年俸67两,军事加给144两,而养廉银则为1500两。
〔“火耗”起于明神宗(朱翊钧)年间(公元1573年~公元1620年),原指碎银熔化重铸为银锭时的折耗。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赋税一律征银上交国库,要把百姓交的碎银熔化,重铸为上交的银锭,熔化重铸中,就有火耗。具体征税时,官方加征的“火耗”,均大于实际的“火耗”,其间的差额,归官员所有。清初也沿用了这种做法,而且,“火耗”不断加重:一般州县的火耗,每两达二三钱,甚至四五钱。偏僻的州县赋税少,火耗更是数倍于正赋。虽然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顺治(公元1644年~公元1661年)、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康熙年间(公元1662年~公元1722年)也发过禁令,但并不起作用,以后,朝廷也就默认了。〕
【沈葆桢】(公元1820年~公元1879年),原名沈振宗,字幼丹,又字翰宇,汉族,福建侯官(今福建福州)人。晚清重臣,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民族英雄。中国近代造船、航运、海军建设事业的奠基人之一。清朝抵抗侵略的封疆大吏林则徐之婿。
清文宗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应曾国藩之请,赴安庆大营,被委以重用。
清穆宗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日本以琉球船民漂流到台湾,被高山族人民误杀为借口,发动侵台战争。清廷派他为钦差大臣,赴台办理海防,兼理各国事务大臣,筹划海防事宜,办理日本撤兵交涉。由此,开始了他在台湾倡导的近代化之路。
清德宗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回朝,被任为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负责督办南洋水师。他以朝廷经费有限,分散建南、北洋水师力量不足,主动提议,先集中财力、物力、人力建设北洋水师。
清德宗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在江宁任上病逝,享年59岁。谥文肃,追赠太子太保。
【爱新觉罗•载涛】清德宗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生于北京。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封二等镇国将军。不久,晋辅国公。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袭贝勒。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加郡王衔,与铁良等任总司稽察。清廷新设禁卫军后,任专司训练禁卫军大臣。清逊帝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奉命管理军咨处事务。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赴日、美、英、法、德、意、奥、俄八国考察陆军,后派任赴英国专使大臣。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任军咨大臣并掌管禁卫军,后任蒙古镶黄旗都统。1912年,与载洵等组织宗社党,后解散。1917年,张勋复辟,任为禁卫军司令。1918年,徐世昌任为将军。1927年,任翊卫使。1929年,迫于生计,将贝勒府卖给当时的辅仁大学。1931年,被国民政府聘为国难会议会员。日军侵华期间,拒绝到伪满洲国任职。建国后,被任命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司令部马政局顾问。历任总后勤部民政局顾问、国家民委委员、北京市民委副主任、民革中央委员。是第一至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二、三届全国政协委员。1970年,在北京逝世,终年83岁,骨灰安放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
(全文结束)
这是我的头条号网址:
https://www.toutiao.com/c/user/6134662558/#mid=6134493673
谢谢大家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