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起十月社会革命旗帜第一人,中国在世界上举起了什么伟大旗帜?
举起十月社会革命旗帜第一人,中国在世界上举起了什么伟大旗帜?
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现如今社会主义阵容里的成员越来越少了,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也不尽人意,没有找到适合本国的发展模式,只有中国在社会主义的道路上飞速前进,将一个一穷二白的国家发展成社会主义强国,也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带领人民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
五四文学革命时间?
五四文学革命的时间从一九一五年九月到一九二一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夕。
五四文学革命有个酝酿、发展的过程,从一九一五年九月五日创刊的《新青年》(第一卷原名《青年杂志》)举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的旗帜开始,发起了文学革命运动。
作为五四新文学前驱的陈独秀于一九一七年二月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革命论》,提出文学革命的“三大主义”: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心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这些文学主张表现了反对封建旧文学的坚决性。
“十月革命”后,新文化运动的阵营开始形成,以李大钊为代表的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成为运动的实际领导者,在宣传各种资产阶级思潮的同时,也开始了社会主义的宣传。鲁迅及其他许多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参加了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的反封建斗争,鲁迅于一九一八年五月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我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这是五四文学革命的第一声春雷,为现代文学革命的发展开辟了崭新的道路。
一九一九年“五四运动”到一九二一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夕,文学革命具有了新民主主义的性质。“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的成立,显示出五四文学革命的新面貌。
辛亥革命的影响与意义?
辛亥革命的意义
1、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势力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政府。
2、辛亥革命是人民获得了一些自由和民主的权利,在政治和思想上获得了一些解放,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
3、辛亥革命也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国内纷纷成立了很多实业集团,使资本主义工商业有了较快的发展,工人阶级的队伍也随之壮大起来了。
4、辛亥革命虽然成功的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但却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可以说辛亥革命成功了,也失败了。
辛亥革命的影响
辛亥革命证明了在帝国主义时代,半殖民半封建的中国走西方资产阶级共和国的路子是行不通的。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社会的首次历史性变革,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
首先,这场变革摧毁了清政府的朽败统治,结束了绵延两千余年的专制帝制,而解除专制的镣铐,则是经济与社会得以发展的前提。正是在这种意义上,辛亥革命不愧为中国近代化进程中所迈出的重要步伐。
其次,辛亥革命又是一场意义深远的思想启蒙运动。共和制度的存在,虽然为期短暂,但共和的观念已逐渐深入人心,人们认识到皇帝并非永恒的。以共和国取代清帝国,无疑是巨大的进步。正是这样,后来的袁世凯称帝和张勋复辟就只能以失败告终。
再次,辛亥革命还推动了实业主义。人们认识到必须实现工业化,国家才能臻於富强。在共和国的摇篮期,确是呈现出兴办产业的热潮。此外,辛亥革命冲击了现存社会秩序,为后来的变革开拓了道路。
辛亥革命没有直接的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最大的成果是推翻了封建王朝的统治之后建立了一种新的比较符合时代发展的制度。虽然带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性质,但是这场革命的影响是破旧立新,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影响最大的是: 建立了中华民国。
我国举起了什么大旗?
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立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如同前行道路上的指南针,引领着中国人民战胜困难挑战,取得历史性成就,中国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中国共产党人在21世纪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
1911年的历史事件?
辛亥革命[xīn hài gé mìng]
1911年中国爆发的民主革命
本词条是多义词,共12个义项
辛亥革命是指发生于中国农历辛亥年(清宣统三年),即公元1911年至1912年初,旨在推翻清朝专制帝制、建立共和政体的全国性革命。狭义的辛亥革命指自1911年10月10日(农历八月十九)夜武昌起义爆发,至1912年元旦孙中山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前后这一段时间中国所发生的革命事件。广义上辛亥革命指自十九世纪末(有的学者认为从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算起,有说从1894年兴中会成立开始)迄辛亥年成功推翻清朝统治在中国出现的连场革命运动。
1911年夏天,湘、鄂、粤、川等省爆发保路运动,运动在四川省尤其激烈。9月25日,荣县独立,成为全中国第一个脱离清王朝的政权,把保路运动推向高潮。10月10日晚,新军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党人熊秉坤打响武昌起义的第一枪。汉阳、汉口的革命党人分别于10月11日夜、10月12日攻占汉阳和汉口。起义军掌控武汉三镇后,湖北军政府成立,黎元洪被推举为都督,改国号为中华民国。武昌起义胜利后短短两个月内,湖南、广东等十五个省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1][1][2][3]。1912年2月12日,清帝发布退位诏书。
辛亥革命的发生,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矛盾激化和中国人民顽强斗争的必然结果。[175]。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体,结束君主专制制度。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以巨大的震撼力和影响力推动了中国社会变革。[4][5][6]
中文名
辛亥革命
外文名
The Revolution of 1911
爆发时间
1911年(辛亥年)10月10日
结束时间
1912年2月12日
目的
推翻清政府,建立民主共和国
名称背景经过结果影响评价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