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丽鸥奇迹之赛怎么玩,日本的领土面积为什么这么小?
三丽鸥奇迹之赛怎么玩,日本的领土面积为什么这么小?
首先日本的领土面积小不小其实得看和谁比。如果拿日本的国土面积同中国进行比较当然算小了,毕竟全世界也就只有俄罗斯、加拿大、美国这几个为数不多的国家可以和中国在国土面积上一较高下,这其中加拿大和美国的国土面积同我国大致相当,只有俄罗斯的国土面积几乎相当于我国和世界第六领土面积大国澳大利亚的总和。日本的确比中国小得多,可如果以中国作为参照物就意味着世界上根本没几个大国。那么日本的国土面积在世界上究竟处于什么位置呢?目前全世界有两百多个国家和地区,日本的国土面积在其中位居第62位。国际上一般将国土面积大于100万平方公里的国家称为巨型国家,全世界一共有俄罗斯、加拿大、中国、美国、巴西、澳大利亚、印度、阿根廷、哈萨克斯坦、阿尔及利亚、刚果民主共和国、沙特、墨西哥、印尼、苏丹、利比亚、伊朗、蒙古、秘鲁、乍得、尼日尔、安哥拉、马里、南非、哥伦比亚、埃塞俄比亚、玻利维亚、毛里塔尼亚、埃及29个巨型国家。国土面积在50万到100万平方公里的国家称为大型国家,全世界一共有坦桑尼亚、尼日利亚、委内瑞拉、巴基斯坦、纳米比亚、莫桑比克、土耳其、智利、赞比亚、摩洛哥、缅甸、阿富汗、南苏丹、法国、索马里、中非、乌克兰、马达加斯加、博茨瓦纳、肯尼亚、也门、泰国、西班牙23个大型国家。国土面积在10万到50万平方公里的国家被称为中型国家,国土面积377972.28平方公里、排名全球第62位的日本就属于这一梯队。全世界一共有55个中型国家,日本的国土面积在中型国家梯队中排名第9位,显然在中型国家梯队中日本算是一个大国。这样比较就不难得出结论:日本是一个较大的中型国家,也就是说在全球范围内日本的国土面积排名处于中等偏上的位置。日本的陆地面积小于我国的新疆、西藏、内蒙古、青海、四川、黑龙江、甘肃、云南8个省区,大于其他26个省区,也就是说日本的国土面积如果拿来和我国进行对比大致就相当于我国一个较大的省级行政区。
不过这种单纯以国土面积衡量国家大小的做法已在国际上受到了越来越多的质疑,这是因为随着科技的进步已使人类开发海洋资源的能力越来越强,海洋已被越来越多的国家视为是可开拓的新疆土。理论上一旦拥有一个哪怕面积很小的岛屿都能使一个国家至少拥有1500平方公里的领海面积以及43万平方公里的专属经济区面积。专属经济区虽不等同于领海——外国船只可以无害通行,但所属国对专属经济区的资源是享有排他性权利的。目前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倾向于使用由领土、领海、专属经济区三者共同构成的海陆总面积作为衡量国家体量的指标:当今世界海陆总面积最大的国家是2466万平方公里的俄罗斯。有着1709万平方公里广袤国土的俄罗斯在北冰洋和北太平洋地区有着漫长的海岸线,尽管地处高寒纬度地带的俄罗斯海岸线常年封冻,俄罗斯因此缺少天然不冻良港作为出海口,但俄罗斯的领海面积并不小,随着未来北冰洋航线的开通将会使俄罗斯最大的受益者。全世界海陆面积第二大的国家是2181万平方公里的美国,由于美国在太平洋正中心拥有夏威夷群岛、中途岛等地,从而得以几乎把小半个太平洋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国土面积769万平方公里的澳大利亚是世界第六领土大国,但由于澳大利亚独占整块大陆,因此其东西南北皆有广阔的领海面积,澳大利一得以凭借1619万平方公里的海陆总面积位居全球第三。全球海陆总面积排名第四位的是1558万平方公里的加拿大。我国除了960万平方公里陆地国土面积之外还有300万平方公里的领海面积和173万平方公里的专属经济区,因此以1433万平方公里的海陆总面积位居世界第五。海陆总面积位居全球第六至十二位的国家依次是1217万平方公里的巴西、1075万平方公里的法国、801万平方公里的印尼、695万平方公里的新西兰、571万平方公里的英国、559万平方公里的印度、514万平方公里的墨西哥。我们的地理教科书将日本定义为一个资源匮乏的国家,实际上这更多是就传统的陆地资源而言的,在新型海洋资源领域日本不仅不匮乏,甚至还是一个世界级的海洋资源大国:说起日本我们往往只注意到了其37.8万平方公里的领土面积上缺乏各种资源,却往往忽略了日本还有31万平方公里的领海面积、361万平方公里的渔业水域,海域面积达到了陆地国土面积的十倍以上,日本因此得以成为全球海陆总面积排名第十三位的国家。
日本地处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的火山地震带上。这一地理位置的坏处是地震、火山、海啸等地质灾害频发,好处则是火山地震带上盛产各种稀有金属矿产,同时肥沃的火山土十分利于农耕。日本自古以来就盛产金、银、铜、锡等贵金属,明代中国之所以被称为“白银帝国”一部分原因是通过与西洋人的贸易获得来自美洲的白银,而另一部分原因则是通过中日贸易从日本吸纳白银。实行金本位制的古代日本重黄金而轻银铜,而中国实行银本位制,如此一来中日贸易就成了各取所需的互惠贸易了。与此同时日本盛产各种海产,粮食产量也不低,因此日本自古就人口稠密。早在1720年日本的江户城人口达到了100万,而同一时期作为东方传统的老大帝国都城的北京人口为74万,作为新兴的西方工业文明象征的伦敦只有70万。当时日本的城市化率已达到5%-6%,而同时期的欧洲只有2%。当罗斯柴尔德家族的生意刚起步时日本的金刚组已屹立千年不倒,大阪还诞生了世界上最早的大米期货市场。日本所谓的资源匮乏其实更多是指日本缺乏巨型铁矿、煤矿、石油等矿物资源,事实上日本的海洋渔业资源和森林资源方面在世界范围内都算是相当丰富的,而在其他资源方面的确是相对比较匮乏的,也正因如此才使极强忧患意识的日本格外重视战略资源的储备工作——目前在战略原油资源的储备上日本以158天居全球首位。日本作为一个呈狭长状分布的多山地岛国、人口多、矿物资源匮乏曾被视为是对经济发展不利的,这甚至成为日本发动对外侵略战争的诱因之一。然而在战后日本的地理特征却显示出一定的优势:呈狭长状分布的众多岛屿之间整合得异常紧凑(本州与四国之间的濑户内海,最狭窄处宽度仅约10公里,本州与九州之间的关门海峡,最窄处甚至仅有1公里),这就为建设连接各岛屿的交通运输线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日本海岸线绵长,拥有众多的优良港湾,而多山地形使日本的城市和重工业几乎都集中分布在海岸线上,这就大大方便了用船舶进行大量运输,在国际贸易日益繁荣的时代日本这种岛国优势就得到了进一步释放。
目前全世界只有中国、印度、美国、印尼、巴西、巴基斯坦、尼日利亚、孟加拉国、俄罗斯、墨西哥、日本、埃塞俄比亚、菲律宾十三个人口上亿的国家。日本凭借其1.26亿的人口数量得以跻身全球第十一位。早在明治维新之前的1850年日本的男孩识字率就已达到45%上下,女孩在13%左右,总识字率不仅超过了当时的清朝,也超过了当时的世界霸主大英帝国。1872年9月明治政府开始正式实施义务教育制度,尽管比英国晚了两年,但仍早于法国和美国。到1912年日本的学龄儿童就学率已达98.2%。时至今日他们已完成小学到初中全面义务教育——从小学到中学全面免收学费,中小学入学率100%,大学毛入学率为40.3%,受过大学教育的人数占总人口的比例高达48%,成人识字率近100%。相对可观的人口规模搭配上高度成熟的义务教育制度使日本能充分享受人口红利:进入21世纪的日本在18年间拿了18个诺贝尔奖。近五年来日本每年的科研投入平均约为1400亿欧元,占其国内生产总值3.6%左右,平均每年每人约1100欧元。2007年至2017年期间日本发表和引用的论文数分别为81万和972万。日本一共有8所大学跻身全球排名前200名的大学行列,其中最高排名位全球第34位。日本最近五年的专利发明项目多达22.4万件,在专利数量上仅次于美国。日本曾以资源匮乏、人口过剩作为发动对外侵略战争的借口,然而事实证明受过良好教育的高素质产业劳动力不仅不是负担,反而是日本实现战后国家复兴的强大推动力量。不过日本的人口红利优势目前是呈下降趋势的,而问题的根源就在于少子化、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根据日本厚生劳动省发布的人口动态统计显示:2017年全日本新生婴儿为946060人,比上一年减少30918人,创下历史新低。在上世纪90年代末至21世纪初我国的地理教科书上人口上亿的国家只有十个,而日本就名列其中,如今又过去了近二十年时间,日本反而跌出了全球人口前十的行列。
1945年战败投降后的日本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是百废待兴:当时由于粮食的缺乏,只得实行配给制——每人每天限定食用297克的食物,这其中30%是白薯、大豆和豆饼,米面和肉类几乎快要绝迹了。与此同时在国家的配给制度之外整个日本涌现出了6万个倒卖各类物资的黑市,黑市上的米价涨到了政府配给物价的130到180倍之间。全国城乡失业者高达上千万,另外还有150万肺痨患者、200万战争孤儿和1800万无家可归者。战争导致了超过200万人的死亡,除京都和奈良之外几乎所有城市都遭到了空袭,一共有250多万个建筑物在空袭中被毁:仅在东京就有709906处住房被毁,当时东京的街头散布着200万吨碎片;大阪也有32.8237万间房屋被毁;神户被毁的房屋数量是13.1528万间;名古屋为13.6556万间。美国占领当局必须每天向日本提供100万美元的资助,至少运来6000吨大米才能保证尽可能少饿死人。日本投降后的第二年(1946年)的工业生产仅相当于战争爆发时的七分之一左右,煤炭产量只有战前的八分之一左右,生铁产量只有战前的十二分之一左右。可我们不要忘了二战前作为世界八大工业国之一的日本就能自主生产飞机、坦克、汽车、航母等等,尽管战争摧毁了有形的工厂、银行、学校、医院,但却并没摧毁日本长期以来积累下来的无形的技术、人才、制度优势,这就为日本的战后复兴奠定了基础。
与此同时战败也为日本提供了一次难得的历史机遇——恰恰正是在美国占领当局的扶植下日本实现了战后经济复兴和现代化国家转型。正是在美国占领当局的扶植下日本得以解决战后初期严峻的粮食问题,也是在美国占领当局的授意下日本的新宪法得以制定,此后日本全体公民无论性别、财富多寡、社会地位首次可以享有平等的选举权;他们可以自由发表言论和组建社团而不必再像军国主义政府执政时期那样谨小慎微;在没有律师的即时介入和经过合法的审判程序之前任何人都不会被逮捕定罪;人们不用再担心无端的搜查,也不会再有人闯进他们家中征钱、征粮、征兵。正是1946年10月21日通过的《土地改革法案》使日本的无地农民获得了祖祖辈辈梦寐以求的土地。毫无疑问这对提升日本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而推动日本战后农业的发展起到了无比重要的作用——至少一个立竿见影的效果是:令当时的日本政府焦头烂额的粮食危机问题迎刃而解;而从更为长远的视野审视日本的农地改革使日本开始真正迈入发达国家的门槛——在战前日本尽管是亚洲首屈一指的工业国,然而战前的日本农村其实仍是相当落后的,农地改革实际上成为了日本战后统筹协调城乡发展的第一个重大举动。1961年日本又制定了旨在扶植农业生产的《农业基本法》:政府开始有意识为农民提供低息贷款和拖拉机等农业机械设备。根据日本机械振兴协会1964年对2061户农户的调查数据显示:购买农机具的农户自有资金占77%。1960-1970年农村地区的拖拉机、耕耘机数量增加了8倍,农用卡车增加13倍,其他农机具增加了2倍。在农业机械化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各种农业协会异军突起并为农民提供各种技术扶持。土改可以视为是日本实现战后国家复兴的第一步:战前的日本尽管已是世界主要工业化国家之一,然而在技术上相比欧美发达国家仍有相当的距离,与此同时日本将国内财富大部分用于扩充军备进行对外侵略扩张,实际上国内民生状态同欧美发达国家相距甚远。这点在农村地区表现得尤为明显,正是土改促使日本农村在战后迎来了转型发展,缩小了日本国内城乡区域之间的发展落差。
战后初期日本的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一样处于一种萎靡不振的状态:1946年日本的工业产值只有战前的七分之一左右、煤炭产量只有战前的八分之一左右、生铁产量大约为战前的十二分之一左右。鉴于日本战后糟糕的国内经济状态当时东京大学的经济学教授有泽广巳提出用倾斜生产方式解决当时日本面临的困境——利用当时日本还能动用的为数不多的经济资源集中于重点行业领域以期实现质的飞跃,说得通俗些就是就是有多少米煮多少饭。1946年8月12日当时的吉田内阁在根据有泽广巳的倾斜生产方式理念成立了经济安定本部并将煤炭和钢铁列为重点产业,实行低息优先贷款和价格补贴政策:先将全部进口的重油拨给钢铁生产部门,再将由此增产的钢铁投入分配给煤炭生产部门,以相互促进的办法以期实现两个产业的循环增长,进而再把生产出来的煤炭和钢铁分阶段投入其他产业部门,以摆脱生产萎缩、供给不足的现状。在这一时期日本尽管在政治上受美国占领当局的管辖,但在经济政策上却没选择传统的资本主义自由市场经济的路线,而是采取了一种介于西方资本主义自由市场经济和苏联的计划经济之间的以国家干预主导为基本特征的统制经济模式。在日本战后最早上台执政的两届内阁——吉田茂内阁和片山哲内阁都坚持推行倾斜生产方式,试图以政府的强力干预重振已陷于崩溃境地的日本经济。在日本战后百废待举的时期这种政府强力干预的行为的确促进战后的恢复重建工作,然而所有资本投入完全依赖于国家的复兴金融金库,财政压力自然很大。越来越多的日本经济界人士开始意识到:这种政府强力干预的模式只能是日本应对迫在眉睫的战后恢复重建工作的应急对策,真正要实现日本的经济复兴还是要加大市场对资源的配置作用。片山哲内阁时期相继让著名的经济学家都留重人、下村治、大来佐武郎、稻叶秀山等人加入内阁,此后日本的经济学家在日本内阁中开始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对日本的经济复兴显然是有利的。1947年日本的煤产量比上年增长了28%,达到2932万吨;1948年原煤又上升到3477万吨,比上年增长18.6%。与此同时普通钢材的产量比上年增长了116.3%,机械工业生产指数比上年增长了71.3%。
由于战争的破坏导致日本的对外贸易同农业和工业生产一样出现了严重的萎缩,而对日本这种资源匮乏的岛国而言:对外贸易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事实上战后的日本乃至迄今为止的日本执行的都是贸易立国的基本国策。然而当二战结束时日本的对外贸易几乎陷于崩溃的境地——比起用于对外贸易的商船队在战争中造成的有形破坏而言:更要命的是日本丧失了贸易市场。战前日本对外贸易最重要的两个对象美国和中国都因为战争而走到了日本的对立面,尽管战后不久日本就得以重新恢复对美贸易,然而中国在几年后诞生了新生的人民政权。在当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的封锁遏制政策下日本是不可能同新中国建立贸易关系的,事实上日本自己也追随了西方阵营这一封锁遏制政策,这意味着日本失去了战前相当重要的一个市场。为此日本政府和商人不得不着手开辟新的贸易市场:这一时期日本主要集中精力于开拓东南亚市场,与此同时他们也加强了同欧洲国家的贸易往来。由于战后日本按美国占领当局的意志制定了《和平宪法》:“永远放弃把利用国家权力发动战争、武力威胁或行使武力作为解决国际争端的手段,为达此目的,日本不保持陆、海、空军及其他战争力量,不承认国家的交战权”。这使日本无需承担军事费用,无形中为日本的经济发展节省了相当多的资源。1950年6月访问日本的美国国务卿顾问杜勒斯试图游说日本政府重整军备,美国这一做法实际上是想把日本打造成为自己在亚洲遏制战略对手的桥头堡,然而当时的日本首相吉田茂拒绝这样做——原因是日本经济还处于恢复阶段,如果此时为非生产性的军备话费巨额资金的话,那么将会使日本经济的复兴背上沉重的负担。
与此同时随着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之间的冷战对峙格局日益形成,美国决心将日本打造成自己在亚洲封锁围堵社会主义国家的桥头堡,正是在这样的时代大背景下美国对日本的政策由打压逐渐转向扶持。这一时期美国对自己的欧洲盟友推行了马歇尔计划以恢复振兴欧洲经济,而在日本道奇路线则应运而生:日元对美元的单一汇率被确定为1美元兑换360日元,这一措施从根本上决定了日本经济的稳定。道奇宣布单一汇率后进出口商品实行统一汇率,扩大了日本的进出口贸易,更是有利于日本的出口,为日本的贸易立国奠定了金融基础。在日本国内经济学家的倾斜生产方式下生产逐渐恢复了,然而通胀问题又日益严峻起来。在道奇路线的指引下通胀被遏制住了,却带来了近百万工人的失业问题。1949年9月由于英镑贬值压迫到日本的出口,于是日元汇率也随之下跌。这时日本政府开始认为道奇路线已无法解决日本经济面临的新问题,因为这时其他国家的战后经济复兴都已走上正轨,日本却依然在萧条的边缘徘徊,于是日本政府打算放弃道奇路线而改弦易辙,可美国占领当局却不同意。无可奈何的日本央行和政府只得采取金融紧缩政策,而这使本就不景气的日本经济更加雪上加霜。然而就在第二年一切都改变了,因为朝鲜战争爆发了:朝鲜战争中美军的司令部就设在日本东京,日本成为美国海军、空军出击的基地,同时也是美军军需物资的中转补给基地。一时间军事订单如潮水般涌来,而以船舶、铁路等为代表的交通运输行业则直接在军需物资的周转调度过程中被最大限度地运营起来。不难想象这些对当时处于萧条状态中的日本经济而言将带来何其巨大的提振。持续3年的朝鲜战争使日本从美国获得了高达10亿美元的“特需”收入,这还没考虑到驻日美军以及其他所有外国驻日机构在日本消费所支付的款项。相比直接的经济收入而言:驻日美军以及其他所有外国驻日机构需要日本人为其提供各种各样的服务,这就为日本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就业的增长又进一步提升了日本的内需,从而促进了宏观经济的整体发展。整个朝鲜战争期间日本兴办了大量工厂,基本实现充分就业,股票市场也开始回暖,外汇收入猛增,棉纺织品的出口量跃居世界首位。到1951年日本经济已全面恢复到战前水平,随后日本利用从西方国家引进先进技术与设备实现了经济的加速发展。
在当时的冷战格局下美苏展开了日趋激烈的军备竞赛,这导致美、苏两国往往将资金优先用于军工研发生产,而在民用工业领域则不可避免有所收缩。这种现象苏联表现得更为明显,最终导致了苏联在农业、轻工业、重工业比例上的失衡,进而影响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成为苏联解体的诱因之一;然而即使强大如美国者在冷战期间也不可避免出现了民用工业萎缩的现象,在这一过程中日本趁机占据了美国民用工业所退出的国际市场份额。与此同时美国出于扶植日本的目的而向其开放了国内市场,技术方面也对日本进行有意识的扶植。事实上在二战之前乃至战后初期日本产品在国际市场几乎等同于廉价劣势的代名词,然而在获得美国的技术扶植后善于学习的日本人迅速令世界改变了对日本产品的既有印象。当然打铁还需自身热——尽管日本战后经济的崛起有美国扶植的因素,但至少日本并不是扶不起的阿斗。战后经济重建时期的日本没走传统的资本主义自由市场经济的道路,而是选择了一种介于资本主义自由市场经济与苏联计划经济之间的统制经济模式:在这种模式指导下日本政府有意识地加大了对企业的扶植力度。同时日本企业形成了在全世界范围内都较为独特的经营理念:首先日本企业并不将盈利作为第一目标,而是将占据市场作为第一目标,通过更为物美价廉的产品培养固定忠实的消费者群体;其次日本企业极为重视人才,也极为讲究团队协作意识,甚至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日本公司实行的是终身雇佣制——只要员工不存在令公司蒙受重大损失的严重过失就不会解雇员工,同时随着员工工龄的增长会使其在工资福利待遇上水涨船高,即使在遭遇经济危机时当时的日本企业的第一反应通常都不是裁员。这一时期的日本企业表现出很高的创新能力:生产摩托车的本田公司在开始生产汽车时组织了一个研发小组专门分析欧美发达国家的汽车技术,结构在半年内就设计出具有自己风格的汽车。
1955年日本农业取得大丰收,与此同时日本各项经济指标都已超过战前最高水平,这一年日本的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已达到战前的135%、工业产值达到战前的158%、农业产值达到战前的148%、人均实际国民总产值达到战前的105%。以此为标志日本已走出战后经济恢复重建时期,开始真正迈向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就在这一年日本政府公布的战后《第十次经济白皮书》中强调:在恢复中求发展的时代已经结束,从此以后日本的发展要依靠实现现代化,于是提倡科技创新的呼声日益强烈。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在科技教育领域奠定的基础并没在二战中被摧毁,相反在战后日本进一步强化了自己在科教领域的实力——义务教育从六年提高到九年,到70年代日本的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已达到100%、高中入学率达到97%、大学入学率达到30%。日本在科教领域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为日本经济的进一步振兴提供了人才优势。1961年12月27日当时的池田内阁正式通过了《国民收入倍增计划》——这一计划的核心在于:以10年为期限力争使日本国民的收入在进入70年代时比60年代初增加1倍以上。这一计划的提出和实施极大提升了人们的劳动工作热情。战前日本的工人曾在财阀的盘剥克扣下一天辛勤工作十几个小时,却连维持他们和家人基本生活的食物都无法获得;然而在1945年12月22日终于可以组建自己的工会组织,1946年9月27日他们获得了罢工的权力并且企业主不再能随意开除他们,1947年9月1日他们获得了最低工资保障和对最长劳动时间的限制性规定。随着经济的发展日本开始完善各种国民社会福利保障,这一切大大提升了日本人民的工作积极性,到1968年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已超过联邦德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到1970年日本各项经济指标均超过了《收入倍增计划》所规定的目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了目标的41%,工人工资增长了2倍以上,私人投资也超过了预计目标的42%。
70年代后日本不仅在资本主义世界第二经济强国的宝座上越坐越稳,甚至在很多方面出现了直逼美国的趋势。进入80年代后日本开始在全球各地大采购,一时间日本人甚至开始热衷于买下整个美国的话题。这时日本人丝毫没意识到已然出现的经济泡沫问题,最终在美国的《广场协议》刺激下终于导致了日本泡沫经济的破灭,从此日本进入了所谓“失去的二十年”。事实上日本媒体用“失去的二十年”一词形容泡沫经济破灭对日本的打击是因为这打击的确过于沉重,然而这并不是说自上世纪90年代泡沫经济破灭后的二十年日本就当真停止了一切发展:泡沫经济破灭后的日本仍贯彻着外向型贸易立国的战略——通过以工业制成品出口为主的外向型经济发展,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以此攫取超额利润,加速扩大再生产。在国际商战中日本大规模引进国外先进技术,重点依靠六大企业集团创出本国的名牌和拳头产品,利益九大商社打通海外市场。泡沫经济破灭前夕的1995年是日本经济的巅峰——这年日本人均GDP达到4万美元左右,排名进入全球前5的日本甚至高于美国。同年中国大陆地区的人均GDP只有六七百美元,这还不到日本的2%。尽管泡沫经济破灭后日本进入了所谓停滞的20年时期,但这一时期日本经济并没停止发展,只不过日本经济的发展势头相比其他世界主要经济体明显慢了很多,但由于日本经济早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所以即使是年均0.77%的增速实际上也会带来很大的增量。即使日本经济在20年左右的时间增速缓慢,但仍足以使自己的人均GDP保持4万美元左右的水平,这样依旧能排名全球前列。
泡沫经济破灭的确令日本经济从上世纪80年代那种突飞猛进的增长状态沉寂下来,但如果就此认为日本经济在所谓“停滞的20年”完全没任何发展就与事实不符了。事实上在泡沫经济破灭前夕的90年代初日本就已展开对21世纪发展战略的研究:1990年日本通产省提出《2000年的产业结构》政策展望报告;1991年和1994年日本经济研究中心两度发表了题为《2000年的世界与日本》预测报告;1995年12月日本政府《1995~2000年度新经济计划》正式出台;1996年初日本经济研究中心进一步提出题为《新产业论》的2010年日本中长期远景并协助通产省完成了关于21世纪产业结构的报告。这些报告和计划均提出一个共同观点:以信息和通讯一体化为特征的新技术革命可能使以往的产业和社会组织发生根本性重组。21世纪日本将面临老龄化社会与国际大竞争时代,因此有必要对日本的产业结构、经济体系进行调整与改革。事实上日本经济在经历多年的高速增长后进入相对放缓的时期是一种必然趋势,只不过泡沫经济的破灭加剧了这一趋势。事实上日本政府和经济界对日本经济的放缓趋势是事先有准备的,在泡沫经济破灭前日本经济的转型其实就已开始布局,当然泡沫经济的破灭的确是令当时的日本政府和经济界始料未及的,他们不得不应对这一事先未能预料到的新情况。
泡沫经济破灭后日本政府采取了包括降低利率、增加政府开支等办法克服危机,然而事实证明这一切都是无济于事的:日本央行的再贷款利率降到了0.5%的水平,这意味着几乎已没继续降低的空间了。1996年日本的财政赤字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5.4%,在西方七国集团中高居第二位。1997年初时任日本首相桥本龙太郎提出了包括行政改革、财税体制改革、金融体系改革、经济结构改革、社会保障改革和教育改革在内的六大改革措施。桥本政府改革的重点是到2003年将财政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5.4%降到3%。因此日本政府采取了紧缩性财政政策。从1997年4月1日起日本为维持政府财政平衡而大幅提高消费税。此举导致消费下降:汽车和连锁店消费连续6个月下跌,导致日本经济在1997年第二季度出现了高达11.2%的负增长,刷新了石油危机以来最大的历史纪录。当年9月日本经济企划厅在其经济预测报告中将过去15个月一直使用的“民间需求稳健恢复”中的“稳健”一词删除。10月份的报告中又将“个人消费朝着复苏方向前进”改为“复苏速度相当缓慢”。10月21日执政的自民党通过了经济振兴方案:建议政府采取多管齐下的方针,从解除管制、盘活不动产市场、帮助中小型企业及改革税制四个方面着手促进经济发展。泡沫经济破灭对日本的打击固然是沉重的,但并没破坏日本经济的基础。
自20世纪80年代起日本就确立了“技术立国”战略,日本的科学研发能力位居世界前列。1994年12月日本政府发表的《尖端基础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方针》中提出了日本在10年内十大重点攻关领域:利用电脑进行物质解析技术;观测及记录生物构造与机能技术;细胞培养与物种保存技术;以原子和分子为单位的超微制造材料技术;从原子到地球规模的测量解析技术;模糊方式解析实验数据技术;接近人类感觉的传感技术;耐久与安全测评技术;促进思维的模拟技术;微空间医疗技术。如今日本在新材料,能源、生物、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产业领域日本可谓独领风骚,索尼、松下等电子产品品牌完全不输于美国,甚至在某些技术上已经领先于美国,目前美国尖端武器的电子装置中使用所用的陶瓷部件95%都是日本制造的。日本每年的科研经费达1300亿美元,高居全球第二。迄今为止日本已诞生过28位诺贝尔奖得主,位居全球第6位。推进技术立国战略的关键在人。因此1994年6月通产省提出《为走向“新技术立国”推进综合性、战略性、国际产业研究合作》报告:建议加强与其他发达国家的科技人才交流,建立研究信息网络,建立企业、政府、学界三结合的“产、官、学”联合攻关机制,促成研究开发成果迅速变化为企业的新产品。
日本是亚洲率先实现工业化的国家——当其他亚洲国家还在为争取民族独立奋斗时日本已是一个工业化国家。日本建立了涵盖电子、汽车、半导体、造船、钢铁、军工、化工、医药、食品加工等各领域的成熟工业体系。以半导体芯片技术领域为例:近二十种必须原料之中日本就独占3/4的份额。特别是日本互联网帝国软银集团在2016年收购了半导体技术设计大佬ARM,所以现在的日本既在上游有着设计核心,又在下游摸着产品制造,还在中游把控着原料。日本的汽车生产量超越美国和德国,是全球最大的汽车生产国,日本的丰田、马自达、本田、日产等汽车品牌因此享誉全球。在实体产业发展的同时日本的流行文化与其工业制成品一样开始占据国际市场:从1951年4月起“光文社”的《少年》漫画杂志开始连载手冢治虫的漫画作品《铁臂阿童木》,如今阿童木已成为日本动漫文化的典型代表,其影响力早已跨出了日本的国门。1954年的电影《哥斯拉》创造了此后数十年间经久不衰的日本流行文化符号,1956年《怪兽王哥斯拉》登上了美国银幕,从此这一日本流行文化符号开始走向世界。1970年1月《小学1-4年级生》杂志开始连载藤子·F·不二雄创造的漫画作品《哆啦a梦》,这部作品很快就和《铁臂阿童木》一样成为整整一代亚洲青少年的童年回忆。1974年三丽鸥公司为其设计的凯蒂猫形象创造了一段颇具世界性的简历:“凯蒂猫出生于英国伦敦并于父母和双胞胎姐妹咪咪生活于此。凯蒂和咪咪都念三年级,她的兴趣是音乐、读书、吃妹妹自己做的饼干以及最重要的交新朋友”。凯蒂猫这一卡通人物形象为三丽鸥公司创造了100亿日元的利润。由井出博正作词、远藤实谱曲、千昌夫演唱的《北国之春》于1977年4月5日发行,到1979年《北国之春》唱片累计卖出500万张,这首歌的影响力同样跨出了日本国门——1988年中国大陆将其评为“过去10年最为人们所熟悉的外国歌曲”。这首歌曲还在泰国、蒙古、印度、越南、菲律宾、美国夏威夷、巴西唱开,成了一首为15亿人所喜爱的歌曲。1984年鸟山明创造的《七龙珠》截至2018年在全世界范围内累计发行超过2亿5000万部,同时这部作品还作为被改编为游戏次数最多的漫画而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同年日本动画大师宫崎骏的《风之谷》使其获得了国际盛誉。日本是亚洲比较少有的可以同时利用工业、农业、贸易、金融以及文化产业赚钱的国家。
事实上GDP并不能完全准确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水平,尤其是像日本这种有着庞大海外产业体系的国家:日本作为世界资本输出大国有四分之三的制造业企业都在海外建厂生产。海外产业的产出虽没计入日本的GDP之中,但创造的利润却转移到了日本本土,成为了日本的居民收入。日本丰田汽车在1997年其营业收入约为900多亿美元,2017年上涨到2600亿美元。丰田汽车大部分的流水线都已经移居海外,日本本土并不多,但是该企业产生的利润却全部流回到日本本土。2002年日本在三个重要领域位居世界第一:外贸盈余达9.9万亿日元,是外贸顺差最多的国家;外汇储备4697亿美元,是外汇储备最高的国家;对外净资产(纯债权)余额达175.3080万亿日元,是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截至2014年日本海外净资产增加13%,达到366.9万亿日元(约合3万亿美元),至此日本已经连续24年为全球最大债权国。
三丽鸥奇迹之赛登录方法华为?
的具体步骤为:首先打开三丽鸥奇迹之赛的官方网站或者怎么玩三丽鸥奇迹之赛的APP,然后点击注册账号或者登录账号,输入华为手机的手机号码或者第三方登录的账号和密码,进行登录。此外,需要注意公共场合不要泄露个人账号密码,提高账号安全性。三丽鸥奇迹之赛是一款知名的手机游戏,可以提高玩家的策略性和竞技性,同时还具备可爱的画风和故事情节。据统计,该游戏在华为手机用户中也有很高的关注度和热度。因此,掌握三丽鸥奇迹之赛的登录方法对用户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除了华为手机用户外,其他手机用户也可以通过类似的方法登录该游戏。
什么地方是最值得推荐的?
日本
亲子景点
三丽鸥彩虹乐园(HelloKitty)
上野动物园
多摩动物园
品川水族馆 AQUA PARK
上野国立科学博物馆
日本科学未来馆
索尼探梦科技馆
浅草花屋敷游乐园
东京迪士尼
三鹰之森吉卜力美术馆
藤子F不二雄博物馆
新加坡新加坡国家美术馆(NationalGallerySingapore)
牛车水(Chinatown)
新加坡摩天观景轮
鱼尾狮像公园
新加坡滨海湾花园
鸭子船(City Tours)
河川生态园
夜间野生动物园
新加坡环球影城
S.E.A.海洋馆
澳大利亚黄金海岸——昆士兰天堂农庄
布里斯班——布里斯班羊毛乐园
凯恩斯——哈德利鳄鱼农场
阿德莱德——阿德莱德国家酒品中心
国内三亚 大连 等海滨城市
天气好,温度适合,不用签证,交通方便。亲子酒店多,小宝宝玩玩水,玩玩沙,晒晒太阳,爬一爬,走一走都很合适。
广州长隆:看动物哪都有,但是一个完整的草原生长环境里悠闲自在生活的动物和笼子里的动物是完全不一样的,这里能让孩子对动物有一个栖息地有一个概念。
珠海长隆:这里就是一个美不胜收的海洋生物课堂,很多孩子第一次去都惊叹的合不拢嘴,对孩子了解海洋生物也有很大帮助。
上海香港迪士尼:为宝贝造一个梦,他从小只在绘本里听到的故事一下子变成了现实,真,美,魔法,梦想,这些中国人并不擅长讲得故事,这里都很圆满。
常州恐龙园:恐龙对这个年龄段的宝宝吸引力太大了,尤其是男孩子。而且周边的温泉恐龙酒店都很有特色。